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2023-01-10 来源:易榕旅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课标版(部审)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20课古代诗词五首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河北省沧县姚官屯乡中学 王林霞

教学目标:

1.会诵读,能熟读成诵。

2.体会诗歌意境,了解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掌握诵读技巧。

教学难点:领悟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能说出唐宋八大家是哪几位吗?宋朝的这位大家同时又是一位勇于改革的政治家,知道是哪一位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他年青时写下的一首富含哲理和励志的诗歌《登飞来峰》,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板书课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宋神宗时,他致力于政治改革,表现了他勇于革新,不畏众议的精神。《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

三、诵读古诗,感悟韵律美。 一)诵读。

要求:读准;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语气和语势;读出诗人豪迈的气势。

方法:反复诵读。

1 、教师范读,掌握节奏。

2、请学生仿读,划分诗词节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全班齐读。

4、再分组赛读,能熟读成诵。教师点评。 四、了解诗意,感悟哲理,感悟意境美。 一)了解诗意。

1、解析诗句解释大意,提示重点字义。 (教师引导)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千寻:形容塔很高。 闻说:听说。畏:害怕。 遮:遮挡,遮住。 缘:因为、由于。 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2、分句解释: (小组合作)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3、学生质疑:提出疑惑,难理解的语句,师生共同探究。 4、“高层”的双关语表达效果的理解? 二)感悟意境。(合作探究) 1、如何写出飞来峰的“高”的? “千寻”“鸡鸣日出”。

2、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指导:“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站得越高,看得越清,看得越远。而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常被用来比喻奸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

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这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一是来自经验,即从书本上得到的历史经验。二是来自抱负,即他有成就大事业的心胸。再联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扫荡“浮云”,就会贻误自己的大事。 3、蕴含的哲理:

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伟略。 五、课堂小结: 谈一谈每个人的学习收获。

1、读:方法。

2、悟:这是一首借景说理的好诗。诗人就传统题材翻出新意,抒发具有政治内容和人生哲理的深沉感慨:我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站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境界。

3、拓展:写出自己的励志“名言”。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那豪迈的气势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为之喝彩。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为自己储备知识,积蓄能量,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你也写一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励志语言,与大家共勉!

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齐声诵读这首诗和自己的励志语言来结束本课。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写景:千寻之塔——极言其高;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议论:不畏云遮目——站得高、望得远;身在最高层——语意双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