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网络教育在线作业 北京师范大学 北师大 网络教育 在线作业 课程代码0450

2020-07-14 来源:易榕旅网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详细列表 单选 1.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 A)。 A. 世界是精神的产物 B. 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 C. 上帝创造世界 D. 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2.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C )。 A. 人口太多而造成贫穷落后 B. 国际阶级斗争形势的影响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 人民群众的觉悟及其积极性 3.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 )。 A. 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B. 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C. 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 D. 真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 4.劳动对象是指(C )。 A. 生产资料 B. 各种产品 C. 引入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改造的物质对象 D. 各种生产工具 5.辩证的否定是(A )。 A. 事物的自我否定 B. 绝对的否定 C. 外力强加给事物的否定 D. 对事物主观的任意的否定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是说(A )。 A. 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 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 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 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7.直接决定上层建筑的是( A)。 A. 经济基础 B. 阶级斗争状况 C. 生产力 D. 科学技术 8.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D )。 A. 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 B. 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 C. 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 D. 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 9.唯物史观认为,所谓自由是指(C )。 A. 人们摆脱了客观规律的限制 B. 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C.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 人们可以自主地制造和消灭规律 10.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D )。 A. 政治原因引起的 B. 经济原因引起的 C. 精神原因引起的 D. 科学技术水平引起的 论述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它就必然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其身。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是由它的理论本性决定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生活,关注和研究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其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正确的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对它们进行批判地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内容。 再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 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产生160多年来的历史过程中,它的创始人和后继者总是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使其获得新的生命,采取新的形态,从而形成了一部内容丰富并持续向前的马克思主义法发展史。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存在于它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或者简要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理解。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也作出了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体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三者之间相互渗透,互相补充,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3.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结合实际说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统一性和竞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矛盾的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第二,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的统一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者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都有重要作用,但都不能孤立的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同时,事物的外部条件对事物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必须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内因、外因及其关系。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同时,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4.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人们在实践中不仅锻炼了体力,而且锻炼了思维的能力,使人的智力不断提高。随着实践的深入和扩展,人们获得的知识也不断丰富。实践是人的才能和知识的唯一源泉。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具体表现在: 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从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此外在别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然后用这种认识指导人们去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以满足人的需要。总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标准和最终目的,这些都是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体现。正是由于这种决定作用,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一点都不能脱离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详细列表 单选 1.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A )。 A.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 剩余劳动时间 C. 必要劳动时间 D. 商品的供求关系 2.价格是商品价值的(D )。 A. 惟一表现形式 B. 基础和依据 C. 现代表现形式 D. 货币表现形式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B )。 A. 产品转化为商品的前提 B.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C. 商品经济的基础 D. 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 4.超额剩余价值是(B )。 A. 商品价格低于价值的差额 B. 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C. 企业都能得到的价值增殖额 D. 商品成本价格与工资的差额 5.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是(A )。 A. 利润率 B. 平均利润率 C. 剩余价值率 D. 年剩余价值率 6.商业利润是( C)。 A. 商品在流通领域增殖的价值 B. 买卖活动中创造的新价值 C. 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剩余价值 D. 在商品交换中增殖的价值 7.商业资本的职能是执行的产业资本循环中(B )。 A. 货币资本的职能 B. 商品资本的职能 C. 生产资本的职能 D. 流动资本的职能 8.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股票持有者获得的股息实质上是(B )。 A. 股票升值带来的收入 B. 股票收入的资本化 C. 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D. 股东获得的超额利润 9.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就是(D )。 A. 资本积聚 B. 资本集中 C. 发行股票筹集的资本 D. 资本积累 10.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是(B )。 A. 根据能否实现价值增殖划分的资本形式 B. 产业资本循环中的三种职能形式 C. 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三种资本形式 D. 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的三种资本形式 论述 1.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价值规律的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2.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通过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有全部资本产生的,不是有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的表明了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 率。 3.试述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办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资本家除了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以外,还用提高劳动强度的办法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个别企业工人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劳动强度等于在一个工作日中劳动支出增加了,是变相的延长工作日。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这就是说,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以增加剩余价值生产。 4.什么是生产成本?什么是利润率? 生产成本: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利润率: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详细列表 单选 1.商业资本的职能是执行的产业资本循环中(B )。 A. 货币资本的职能 B. 商品资本的职能 C. 生产资本的职能 D. 流动资本的职能 2.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股票持有者获得的股息实质上是(B )。 A. 股票升值带来的收入 B. 股票收入的资本化 C. 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D. 股东获得的超额利润 3.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就是( D)。 A. 资本积聚 B. 资本集中 C. 发行股票筹集的资本 D. 资本积累 4.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是(B )。 A. 根据能否实现价值增殖划分的资本形式 B. 产业资本循环中的三种职能形式 C. 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三种资本形式 D. 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的三种资本形式 5.资本的周转时间是指(D )。 A. 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中断的时间 B. 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 C. 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和劳动时间 D.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6.年剩余价值量用公式表示就是(A )。 A. m'v n B. m'v C. m/v D. m'n 7.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是(B )。 A. 消费资料再生产的源泉 B. 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C. 社会资本运动的中介 D.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8.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是(B )。 A. 产业资本 B. 社会资本 C. 货币资本 D. 生产资本 9.垄断价格是凭借垄断地位规定的市场价格,它(B )。 A. 否定了价值规律的作用 B. 改变了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C. 改变了价值规律的内容 D. 改变了价值规律的作用 10.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统治地位的实现主要是通过(A )。 A. 参与制 B. 个人联合 C. 资本积聚 D. 资本集中 论述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什么决定?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由维持劳动者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 2.什么是固定资本?什么是流动资本?其划分依据是什么? 固定资本:以机器、产房、工具等劳动资料的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体现为原料、辅助材料、燃料等生产资料形式以及劳动力形式上的生产资本。 划分依据:资本不同部分周转方式的不同。 3.垄断是怎样形成的?垄断组织都有哪些形式? 垄断是指一个或者几个大型企业占有一个经济部门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的生产或流通份额,并因此达成协议,垄断该部门的生产或流通,控制相关商品的价格,从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情况。垄断是从自由竞争开始的,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社会从事生产和流通活动的经济主体,主要是私人资本家所有的资本主义企业,各个企业不断通过资本积聚和集中扩大规模,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抢占优势。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走向垄断。因为当一个部门的大部分生产或流通为一个或几个大企业所控制时,竞争对手之间势均力敌,继续竞争可能会两败俱伤,它们必然会放弃竞争,通过协商达成协议形成垄断,并能坐享垄断带来的高额利润。 垄断组织是指若干个资本主义大企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某一部门或几个部门绝大多数产品和销售及原料市场,以保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组织。最初的垄断组织形式是一些临时的、短期的垄断协议。现在的主要垄断组织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但无论是那种垄断组织形式,其实质都是垄断资本家通过垄断生产和市场,更多地榨取劳动者的血汗,以获取高额利润的工具。 4.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二战后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其主要特点是国家直接掌握垄断资本,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相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由于社会化大生产本质上要求按照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全社会范围内组织、计划、协调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问题,这就必然会要求国家利用政权力量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以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运行。于是就产生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主义相结合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有:第一,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已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来筹集大规模建设所需的巨额资本。第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公共设施的需要越来越多,而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第三,由于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项目资金投入的回报周期较长,是私人资本也往往不愿涉足。第四,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需要国家出面进行干预和调节,靠国家的力量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缓解生产过剩危机。第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以克服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影响。第六,随着垄断的加剧,资本主义国家中各方面的矛盾威胁着其社会和国家政权的稳定,在经济利益关系调整方面,也需要国家的进行再分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