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高一(下)期中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
1.元素周期表是一座开放的“元素大厦”,“元素大厦”尚未客满.若发现120号元素,请在“元素大厦”中安排好它的“房间”( )
A.第七周期0族 B.第七周期第ⅦA族
C.第八周期第ⅠA族 D.第八周期第ⅡA族
2.某周期的第Ⅰ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那么同一周期第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A.肯定是x+2 B.肯定是x+2或x+8或x+32
C.肯定是x+2或x+12或x+26 D.肯定是x+2或x+10或x+26 3.按钠、钾、铷、铯的顺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其氢氧化物中碱性最强的是NaOH B.单质还原能力最强的是钠 C.单质熔点最低的是钠 D.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4.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 ) A.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B.元素的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C.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D.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 5.下列各项中表达正确的是( )
A.H、D、T表示同一种核素 B.F﹣离子结构示意图
C.次氯酸电子式6.
D.用电子式表示HCl形成过程
CO的说法正确的是( )
CO是r射线的放射源,关于
A.质子数为33 B.中子数为27 C.质量数为60 D.核电荷数为60 7.下列物质中,只含有离子键,不含有共价键的是( )
A.HCl B.KOH C.CaCl2 D.CO2
8.下列化合物中阳离子半径与阴离子半径之比最大的是( ) A.LiI B.NaBr C.KCl D.CsF
9.下列关于化学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B.第ⅠA族和第ⅦA族原子化合时,一定生成离子键 C.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不是离子化合物 D.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同时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
10.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1页
A.原子的半径:W>Z>Y>X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W>X C.氢化物稳定性:X>Y>Z
D.四种元素的单质中,Z单质熔、沸点最高
11.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等能相互转化.关于化学能与其他能量相互转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的装置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B.图2所示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C.中和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低
D.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
12.下列各装置中,不能构成原电池的是(电解质都为稀硫酸)( )
A. B. C. D.
13.关于如图所示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锌是正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B.铜片质量逐渐减少
C.电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D.氢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
14.镍氢电池的总反应式是 H2+2NiO(OH)
2Ni(OH)2,根据此反应式判断,此电池放电时,负
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
A.NiO(OH) B.Ni(OH)2 C.H2 D.H2和NiO(OH)
15.一定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2页
A.反应开始到10 s,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58 mol/(L•s) B.反应开始到10 s,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0.79 mol/L C.反应开始到10 s时,Y的转化率为79%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Z(g)
16.可逆反应2SO2+O2⇌2SO3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①消耗2mol SO2的同时生成2mol SO3
②SO2、O2与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2 ③反应混合物中,SO3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A.①② B.①③ C.只有③ D.全部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52分)
17.下列过程:①氢氧化钠与硫酸的混合 ②氧化钙与水的反应③八水合氢氧化钡与氯化铵的混合④金属铜与硝酸银的混合⑤浓硫酸的稀释 其中(用序号填空):
(1)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2)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请写出反应方程式
(3)能设计成原电池的反应是 ,请写出正极的电极反应式 .
18.由铜片、铁片和200mL稀H2SO4组成的原电池中(如图),若铁片只发生电化学反应,则当N极上放出2.8L(标准状况)气体时,则M电极材料为 ,其电极反应式为 ,反应结束时,导线上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
19.如表列出了①~⑨九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3页
(1)表中标出的9种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 (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同),金属性最强的是 .
(2)⑥④⑦的氢化物稳定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 (写氢化物的化学式). (3)⑤与⑦能形成一种A2B型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该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
20.已知A、B、C、D、E是短周期的五种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C、D、E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之间可以两两反应;A与C同主族;B与E同主族;E的单质为淡黄色晶体,自然界中游离态的E常出现在火山口附近.
(1)请写出A、E元素的名称:A ,E ;元素E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2)画出C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
(3)写出C、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A、B、C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所含的化学键类型为 ;
(5)B、C、D、E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 (用元素符号表示). 21.实验探究题某课外实验小组为了探究锌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在100mL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粉,标准状况下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实验记录如下(累计值):
1 2 3 4 5 时间(min) 120 232 290 310 氢气体积(mL) 50 (1)哪一时间段(指0~1、1~2、2~3、3~4、4~5min)反应速率最大,可能的原因是 .
(2)求2~3分钟时间段以盐酸的浓度变化来表示的该反应速率为 .
(3)如果反应太激烈,为了减缓反应速率而又不减少产生氢气的量,在盐酸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下列溶液:
A.蒸馏水 B.NaCl溶液 C.Na2CO3溶液 D.CuSO4溶液 你认为可行的是 (填编号).
22.在一密闭的容积为2L的容器中,通入4mol SO2和2mol O2,在一定条件下开始反应.2min末测得容器中SO2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8mol/L. 计算:
(1)2min末SO3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 (2)2min内O2的平均反应速率v(O2); (3)2min末SO2的转化率.
4页
2015-2016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高一(下)期中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
1.元素周期表是一座开放的“元素大厦”,“元素大厦”尚未客满.若发现120号元素,请在“元素大厦”中安排好它的“房间”( )
A.第七周期0族 B.第七周期第ⅦA族
C.第八周期第ⅠA族 D.第八周期第ⅡA族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
【分析】若第七周期排满,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为118,可知120号元素位于第八周期,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若第七周期排满,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为118,120﹣118=2,可知120号元素位于第八周期第ⅡA族, 故选D.
2.某周期的第Ⅰ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那么同一周期第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A.肯定是x+2 B.肯定是x+2或x+8或x+32
C.肯定是x+2或x+12或x+26 D.肯定是x+2或x+10或x+26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
【分析】同周期的IA族元素、ⅢA族元素,若在短周期,中间相隔1列,在长周期中,中间相隔11个纵行,注意在六、七周期第3列中分别存在镧系和锕系,各有15种元素,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的第IA族和第ⅢA族的两种元素,IA族的原子序数为x, 若在短周期,中间相隔1列,二者原子序数相差2,则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2;
若元素在四、五周期,中间相隔11个纵行,二者原子序数相差12,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12; 若元素在六、七周期,中间有11个纵行,且存在镧系和锕系(各有15种元素),IA族元素、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26,即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x+26, 故选C.
3.按钠、钾、铷、铯的顺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其氢氧化物中碱性最强的是NaOH B.单质还原能力最强的是钠 C.单质熔点最低的是钠 D.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考点】碱金属的性质.
【分析】A.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B.金属性越强,单质的还原性越强;
C.离子半径越大、离子电荷越小,金属键越弱,金属晶体的熔点越低; D.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
【解答】解:A.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增强,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故氢氧化物中碱性最弱的是NaOH,碱性最强的是CsOH,故A错误;
B.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增强,金属性越强,单质的还原性越强,故单质还原能力最弱的是钠,单质还原能力最强的是铯,故B错误;
C.钠、钾、铷、铯的离子半径依次增大,金属键依次减弱,金属晶体的熔点依次降低,故C错误; D.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电子层增多,原子半径增大,故D正确. 故选:D.
5页
4.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 ) A.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B.元素的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C.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D.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 【考点】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分析】A、随原子序数的递增,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而引起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B、元素的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的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C、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的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D、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的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解答】解:A、由原子的电子排布可知,随原子序数的递增,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而引起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即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是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因素,故A正确;
B、元素的原子半径属于元素的性质,元素的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是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故B错误; C、化合价属于元素的性质,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的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故C错误;
D、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的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故D错误. 故选A.
5.下列各项中表达正确的是( )
A.H、D、T表示同一种核素 B.F﹣离子结构示意图
C.次氯酸电子式 D.用电子式表示HCl形成过程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
【分析】A、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原子就是一种核素; B、氟离子的核内有9个质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
C、次氯酸中不存在氢氯键,其分子中存在1个氧氢键和1个氧氯键; D、HCl是共价化合物.
【解答】解:A、H、D、T为氢元素的3种不同核素,它们之间互为同位素,故A错误; B、氟离子的核内有9个质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故氟离子的电子式为
,故B正确;
C、次氯酸为共价化合物,分子中不存在氢氯键,次氯酸的电子式为:,故C错误;
D、HCl属于共价化合物,氢原子最外层电子与Cl最外层电子形成一对共用电子对,其形成过程可写为:
,故D错误.
故选B. 6.
CO是r射线的放射源,关于CO的说法正确的是( )
6页
A.质子数为33 B.中子数为27 C.质量数为60 D.核电荷数为60 【考点】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分析】根据原子符号中左上角数字为质量数、左下角数字为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核内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数=核外电子数来解答. 【解答】解:
CO的质子数为27,质量数为60,中子数=60﹣27=33,核电荷数为27,故选C.
7.下列物质中,只含有离子键,不含有共价键的是( ) A.HCl B.KOH C.CaCl2 D.CO2 【考点】化学键.
【分析】一般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HCl中只有共价键,故A错误;
B、KOH中钾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之间以离子键结合,O、H之间以共价键结合,故B错误; C、CaCl2中钙离子与氯离子以离子键结合,不含共价键,故C正确; D、CO2中只有共价键,故D错误; 故选C.
8.下列化合物中阳离子半径与阴离子半径之比最大的是( ) A.LiI B.NaBr C.KCl D.CsF 【考点】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
【分析】题目中阳离子都为碱金属元素的金属阳离子,阴离子都为卤素阴离子,根据同主族离子半径变化规律解答.
【解答】解:阳离子都为碱金属元素的金属阳离子,元素的核电核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大,阴离子都为卤素阴离子,元素的核电核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大,则金属离子半径最大的是Cs+离子,非金属离子半径最小的是F﹣离子,所以阳离子半径和阴离子半径之比最大的是CsF. 故选D.
9.下列关于化学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B.第ⅠA族和第ⅦA族原子化合时,一定生成离子键 C.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不是离子化合物 D.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同时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 【考点】化学键.
【分析】A、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B、第ⅠA族和第ⅦA族原子化合时,不一定生成离子键; C、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 D、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同时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
【解答】解:A、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故A错误; B、第ⅠA族和第ⅦA族原子化合时,不一定生成离子键,可能生成共价键,如H元素和F元素能形成共价化合物HF,故B错误;
C、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如铵盐,故C错误; D、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同时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如NaOH,故D正确; 故选D.
7页
10.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已知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原子的半径:W>Z>Y>X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W>X C.氢化物稳定性:X>Y>Z
D.四种元素的单质中,Z单质熔、沸点最高 【考点】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分析】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3倍,Y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Y为O元素,根据四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X为N元素,Z为S元素,W为Cl元素,根据元素所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结合元素周期律的递变规律比较原子半径、单质的熔沸点以及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等性质.
【解答】解: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3倍,Y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6,Y为O元素,根据四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X为N元素,Z为S元素,W为Cl元素,
A.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在减小,则原子半径为Z>W>X>Y,故A错误; B.非金属性W>X>Z,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为W>X>Z,故B错误; C.非金属性Y>X>Z,则氢化物稳定性Y>X>Z,故C错误;
D.氧气、氮气、氯气常温下为气体,Z为S,常温下为固体,熔、沸点最高,故D正确; 故选D.
11.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等能相互转化.关于化学能与其他能量相互转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的装置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B.图2所示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C.中和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低
D.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 【考点】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
【分析】A.图1没有形成闭合回路,不能构成原电池装置; B.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C.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D.化学反应时断键要吸收能量,成键要放出能量.
【解答】解:A.图1没有形成闭合回路,不能构成原电池装置,因此不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A错误;
B.图2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放热反应,故B错误; C.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C错误;
D.化学反应时断键要吸收能量,成键要放出能量,所以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故D正确;
8页
故选D.
12.下列各装置中,不能构成原电池的是(电解质都为稀硫酸)( )
A. B. C. D.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分析】根据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分析,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是:①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将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③两电极间构成闭合回路,④能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解答】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是:①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将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③两电极间构成闭合回路,④能自发的进行氧化还原反应,A、B和C都符合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所以能形成原电池,D中不能构成闭合回路,所以不能构成原电池, 故选D.
13.关于如图所示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锌是正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B.铜片质量逐渐减少
C.电流从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 D.氢离子在铜片表面被还原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分析】Zn的活泼性较强,Cu不与稀硫酸反应,所以该原电池中Zn为负极,Cu为正极,反应中锌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氢离子在铜片上得到电子被还原生成氢气;电流从铜片流向锌片,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A.该原电池中锌为负极,铜为正极,故A错误;
B.负极Zn失去电子生成锌离子,锌片的质量减小,而铜为正极,铜的质量不变,故B错误; C.外电路中,电流从正极铜流向负极锌片,故C错误;
D.铜为正极,氢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被还原生成氢气,故D正确; 故选D.
14.镍氢电池的总反应式是 H2+2NiO(OH)
2Ni(OH)2,根据此反应式判断,此电池放电时,负
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
A.NiO(OH) B.Ni(OH)2 C.H2 D.H2和NiO(OH) 【考点】化学电源新型电池;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分析】根据总反应式结合化合价的变化判断被氧化和被还原的物质,原电池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解答】解:总反应式是 H2+2NiO(OH)
2Ni(OH)2,
由方程式可知,H2中H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在原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则H2为原电池的负极, 负极反应式:H2﹣2e﹣+2OH﹣=2H2O. 故选C.
9页
15.一定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到10 s,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58 mol/(L•s) B.反应开始到10 s,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0.79 mol/L C.反应开始到10 s时,Y的转化率为79%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Z(g) 【考点】物质的量或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分析】根据图象的曲线变化判断物质的量的变化以及反应速率、转化率的计算,根据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书写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A.反应开始到10s,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
=0.079mol/(L•s),故A错误;
B.反应开始到10s,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C.反应开始到10s时,Y的转化率为
=0.395mol/L,故B错误;
=79%,故C正确;
D.由图象可以看出,反应中x、Y的物质的量减少,应为反应物,z的物质的量增多,应为生成物,
当反应进行到10s时,△n(X)=0.79mol,△n(Y)=0.79mol,△n(Z)=1.58mol, 则△n(X):△n(Y):△n(Z)=1:1:2,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则反应的方程式为X(g)+Y(g)⇌2Z(g),故D错误; 故选C.
16.可逆反应2SO2+O2⇌2SO3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①消耗2mol SO2的同时生成2mol SO3
②SO2、O2与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2 ③反应混合物中,SO3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A.①② B.①③ C.只有③ D.全部 【考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分析】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解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解题时要注意,选择判断的物理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定值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
【解答】解:①只要反应发生一直有消耗2mol SO2的同时生成2mol SO3,故错误;
②SO、O2和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2,也可能不是,与各物质的初始浓度及转化率有关,故错误;
③反应混合物中,SO3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平衡状态,故正确, 故选C.
10页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52分)
17.下列过程:①氢氧化钠与硫酸的混合 ②氧化钙与水的反应③八水合氢氧化钡与氯化铵的混合④金属铜与硝酸银的混合⑤浓硫酸的稀释 其中(用序号填空):
(1)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①②④
(2)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③ ,请写出反应方程式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3)能设计成原电池的反应是 ④ ,请写出正极的电极反应式 Ag++e﹣=Ag . 【考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分析】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物质燃烧、所有金属与酸或与水、所有中和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铝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绝大数分解反应、个别的化合反应(如C和CO2)、工业制水煤气、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金属氧化物、某些复分解(如铵盐和强碱). 【解答】解:(1)①氢氧化钠与硫酸的混合,属于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②氧化钙与水的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放热反应;③八水合氢氧化钡与氯化铵的混合,吸收环境中的热量,属于吸热反应;④金属铜与硝酸银的混合,属于金属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属于放热反应;⑤浓硫酸的稀释,放出大量的热,属于物理过程, 故答案为:①②④;
(2)只有③是吸热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故答案为:③;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Ag++e(3)氧化还原反应能被设计成原电池,只有④,溶液中的银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被还原,方程式为:
﹣
=Ag,故答案为:④;Ag++e﹣=Ag.
18.由铜片、铁片和200mL稀H2SO4组成的原电池中(如图),若铁片只发生电化学反应,则当N极上放出2.8L(标准状况)气体时,则M电极材料为 Fe ,其电极反应式为 Fe﹣2e﹣=Fe2+ ,反应结束时,导线上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0.25mol .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分析】铁与铜构成的原电池,活泼金属铁作负极,正极是氢离子放电生成氢气,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而N极上放出气体,所以N是正极,M极为负极,电极反应为Fe﹣2e﹣=Fe2+;根据两电极得失电子数相等计算.
【解答】解:铁与铜构成的原电池,活泼金属铁作负极,正极是氢离子放电生成氢气,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而N极上放出气体,所以N是正极,M极为负极,电极反应为Fe﹣2e﹣=Fe2+;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为:
=0.125mol,生成1mol氢气转移电子数为2mol,所以转移电子0.125mol×2=0.25mol,故
答案为:Fe;Fe﹣2e﹣=Fe2+;0.25mol.
19.如表列出了①~⑨九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11页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标出的9种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 Ne (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同),金属性最强的是 Na .
(2)⑥④⑦的氢化物稳定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 PH3<H2S<H2O (写氢化物的化学式). (3)⑤与⑦能形成一种A2B型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该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
【考点】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分析】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①为Na、②为C、③为N、④为O、⑤为Na、⑥为N、⑦为S、⑧为Ne、⑨为Cl.
(1)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为稳定结构,化学性质最不活泼;同周期自左而右金属性减弱、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增强;
(2)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氢化物越稳定;
(3)⑤与⑦能形成一种A2B型化合物为Na2S,由钠离子与硫离子构成,用Na原子、S原子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
【解答】解: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①为Na、②为C、③为N、④为O、⑤为Na、⑥为N、⑦为S、⑧为Ne、⑨为Cl.
(1)稀有气体Ne原子最外层为稳定结构,化学性质最不活泼;同周期自左而右金属性减弱、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增强,故上述元素中Na的金属性最强, 故答案为:Ne;Na;
(2)同周期自左而右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故非金属性O>S>P,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氢化物越稳定,故氢化物稳定性:PH3<H2S<H2O, 故答案为:PH3<H2S<H2O;
(3)⑤与⑦能形成一种A2B型化合物为Na2S,由钠离子与硫离子构成,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
,
故答案为:
.
20.已知A、B、C、D、E是短周期的五种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C、D、E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之间可以两两反应;A与C同主族;B与E同主族;E的单质为淡黄色晶体,自然界中游离态的E常出现在火山口附近.
(1)请写出A、E元素的名称:A 氢 ,E 硫 ;元素E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第三周期第VIA族 .
(2)画出C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
(3)写出C、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l(OH)3+NaOH=NaAlO2+2H2O ;(4)A、B、C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所含的化学键类型为 离子键、共价键 ;
(5)B、C、D、E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 Na>Al>S>O (用元素符号表示).
12页
【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分析】A、B、C、D、E是短周期的五种元素,它们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则A为H元素;C、D、E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之间可以两两反应,应是氢氧化铝、强酸、强碱之间的反应,故D为Al;A与C同主族,则C为Na;E的单质为淡黄色晶体,自然界中游离态的E常出现在火山口附近,则E为S;B与E同主族,则B为O元素,据此解答.
【解答】解:A、B、C、D、E是短周期的五种元素,它们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最小,则A为H元素;C、D、E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之间可以两两反应,应是氢氧化铝、强酸、强碱之间的反应,故D为Al;A与C同主族,则C为Na;E的单质为淡黄色晶体,自然界中游离态的E常出现在火山口附近,则E为S;B与E同主族,则B为O元素.
(1)由上述分析可知,A为氢,E为硫,元素E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第VIA族, 故答案为:氢;硫;第三周期第VIA族; (2)C为Na元素,其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故答案为:
;
(3)C、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分别为NaOH、Al(OH)3,二者反应生成偏铝酸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OH)3+NaOH=NaAlO2+2H2O, 故答案为:Al(OH)3+NaOH=NaAlO2+2H2O;
(4)H、O、Na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NaOH,含有离子键、共价键,故答案为:离子键、共价键; (5)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故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Na>Al>S>O,故答案为:Na>Al>S>O.
21.实验探究题某课外实验小组为了探究锌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在100mL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粉,标准状况下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实验记录如下(累计值):
1 2 3 4 5 时间(min) 120 232 290 310 氢气体积(mL) 50 (1)哪一时间段(指0~1、1~2、2~3、3~4、4~5min)反应速率最大,可能的原因是 2~3 min;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
(2)求2~3分钟时间段以盐酸的浓度变化来表示的该反应速率为 0.1mol/(L•min) .
(3)如果反应太激烈,为了减缓反应速率而又不减少产生氢气的量,在盐酸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下列溶液:
A.蒸馏水 B.NaCl溶液 C.Na2CO3溶液 D.CuSO4溶液 你认为可行的是 AB (填编号).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分析】(1)先计算每个时间段的气体体积,然后根据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与反应速率的关系判断反应速率大小,根据该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判断速率变化原因;
(2)先求出气体的物质的量,然后计算盐酸变化的物质的量,利用速率公式计算即可; (3)根据浓度、电解质的强弱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判断.
【解答】解:0~1 min、1~2 min、2~3 min、3~4 min、4~5min,各时间段的气体体积分别为:50 mL、70mL、112 mL、58 mL、20 mL, (1)、相同通条件下,反应速率越大,相同时间内收集的气体越多;过计算得,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是2~3 min,;原因是: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 故答案为:2~3 min;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2)2~3 min生成氢气的体积是112 mL,设需要盐酸的物质的量为xmol, Zn+2HCl=ZnCl2 +H2 ↑ 2 mol 22.4L xmol 0.112L 则:x=0.01
13页
所以v(HCl)==0.1mol/(L.min)
故答案为:0.1mol/(L.min);
(3)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有:改变溶液的浓度、改变溶液的温度、改变固体的表面积等; A.加蒸馏水,溶液的体积增大,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小,但生成的气体的量不变,故A正确; B.加NaCl溶液,溶液的体积增大,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小,但生成的气体的量不变,故B正确; C.加Na2CO3溶液,溶液的体积增大,盐酸的浓度降低,但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氢气的量减小,故C错误;
D.加CuSO4溶液,能形成铜锌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故D错误; 故选AB.
22.在一密闭的容积为2L的容器中,通入4mol SO2和2mol O2,在一定条件下开始反应.2min末测得容器中SO2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8mol/L. 计算:
(1)2min末SO3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 (2)2min内O2的平均反应速率v(O2); (3)2min末SO2的转化率. 【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
【分析】在一密闭的2L容器中装有4mol SO2和2mol O2,2min末测得容器中有0.8mol/L×2L=1.6mol SO2,则:
2SO2(g)+O2(g)⇌2 SO3(g) 起始量(mol):4 2 0 变化量(mol):2.4 1.2 2.4 2min末(mol):1.6 0.8 2.4 (1)根据c=计算SO3的浓度; (2)根据v=
计算v(SO3);
×100%.
(3)SO2的转化率=
2min末测得容器中有0.8mol/L×2L=1.6mol SO2,【解答】解:在一密闭的2L容器中装有4mol SO2和2mol O2,则:
2SO2(g)+O2(g)⇌2 SO3(g) 起始量(mol):4 2 0 变化量(mol):2.4 1.2 2.4 2min末(mol):1.6 0.8 2.4 (1)2min末SO3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2 mol/L,
答:2min末SO3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2mol/L; (2)2min内O2的平均反应速率v(O2)为
=0.3 mol/(L.min),
答:2min内O2的平均反应速率v(O2)为0.3mol/(L.min); (3)2min末SO2的转化率为
×100%=60%,
14页
答:2min末SO2的转化率为60%.
15页
2016年5月19日
16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