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单轴受压状态下的混凝土力学特性研究

2021-04-24 来源:易榕旅网
第4O卷第1期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4年2月 Sichuan Building Science 257 单轴受压状态下的混凝土力学特性研究 陈 伟,彭 刚,周寒清 (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摘要:进行了10~/s、10一/s、10 /s三种应变速率下C30混凝土单轴压缩试验,对比并分析了混凝土的单轴受 压强度、变形特性以及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反应速率的不断增加,混凝土极限抗压强度呈增 加的趋势,混凝土的峰值应变呈减小的趋势,单轴受压状态下t昆凝土的动态弹性模量比静态弹性模量陡然减小。 关键词:混凝土;受压;应变速率;试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1933(2014)Ol一257—04 Study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crete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condition CHEN Wei,PENG Gang,ZHOU Hanqing (College of Civil and Architecture,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ehang 443002,China) Abstract: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 of C30 strength grade concrete has been carried out at three loading rates(10一’/s,10一 /s, 1O /s)in this paper.And the mechanical prope ̄y of concrete as uniaxila compression strength,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elastic modulus were analysed.As the test results show as follow.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reaction rate,the ultimat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oncrete was increasing and the peak strain of the concrete was a decreasing trend.Besides,the static modulus of elasticity of concrete dynamic elastic modulus ratio under uniaxila compression is suddenly reduced. Key words:concrete;compression;strain rate;test study U 刖 吾 大承载力:动力5000 kN,静力10000 kN;侧面水平 向最大承载力:双向5000 kN。试件在每个方向的 由于试验设备限制,众多的研究都是集中于小 位移都是由高精度电感式传感器测得,测量精确度 尺寸 引、强度等级低 、侧应力较小的混凝土单 达到10一naB。 轴抗压试验 ]。对于体积较大、强度等级较高、侧 1.2试验制备 应力较大的混凝土试件在单轴应力状态下的研究较 本次试验选取设计强度等级为C30的混凝土, 少 。 ,所以,本文开展了强度等级为C30、边长为 水泥为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试验拌和用水为饮 300 mm的立方体混凝土试件在单轴应力作用下的 用水,细骨料为细度模数为1.8的河砂,粗骨料采用 动态压缩试验研究,对处于复杂应力状态下的混凝 5~30 nan连续级配的碎石,养护28天龄期,自然放 土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给实际工程提供了实用 置9个月后进行试验,混凝土配合比见表1。 的参考资料。 表1混凝土配合比 1 试验概况 Table 1 Proportions of concrete mix(kg/m ) 试件编号 粗骨料 细骨料 水 水泥 水灰比 1.1 试验设备 C30 】150 765.5 168 5 300 0 56 本次试验采用的是三峡大学和长春市朝阳试验 仪器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生产的10MN微机控制电液 1.3试验加载方案 伺服大型多功能动静力三轴仪。该系统是由3个独 试验加载过程分成两步,第一步先将试件竖直 立的油缸来施加3个相互垂直方向的荷载,竖向最 方向(1方向)预压至10 kN,使试样与竖向传感器 充分接触,第二步按照试验要求,设置好竖向加载的 收稿日期:2012.10—19;修回日期:2012—11-08 作者简介:陈伟(1989一),男,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结构工程。 速率,加载直至试件破坏,同时采集竖向的变形和荷 E—mail:chenvei19890425@vip.qq.coln 载值。 258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第40卷 2试验结果分析 2.1 强度特性 经筛选,试验所得的不同应变速率下混凝土的 极限抗压强度见表2,抗压强度提高比例见表3。 表2不同应变速率下混凝土极限抗压强度 Table 2 The peak stress of concrete under diferent strain rate MPa 表3不同应变速率下混凝土极限抗压 强度提高比例 Table 3 The raising rate of peak stress of concrete under diferent strain rate 从表2、表3可看出,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混 凝土的极限抗压强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本试验以 应变速率1O /s时的抗压强度为混凝土的准静态 过程的抗压强度。当混凝土应变速率为1O I4/s时, 极限抗压强度提高约4.30%;应变速率为10 /s 时,提高约6.83%;应变速率为10 /s时,混凝土抗 压峰值应力比应变速率1O /s时提高约2.38%。 图1为不同应变速率下试验所得的混凝土抗压 强度变化。 毯 蚓 鹫 图l 不同应变速率下混凝土极限抗压强度(MPa) Fig.1 The peak stress of concrete under di rent strain rate 从图1可看出,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混凝土的 极限抗压强度也在增加,混凝土的极限抗压强度与 应变速率的对数成线性增加关系。 经分析,本试验中混凝土抗压强度增加的主要 原因是:应变速率较低时,混凝土破坏裂纹主要沿强 度较弱的过渡区扩展,过渡区和基体强度决定混凝 土的抗压强度;应变速率较高时,裂纹直接穿透骨料 而快速扩展,导致骨料被拉断而形成平直的断口,此 时骨料强度决定混凝土抗压强度。因为骨料的抗拉 强度比过渡区高,所以混凝土抗压强度增加。观察 试验现象,随着应变速率的提高,混凝土破坏面的粉 末越少,骨料断裂数量明显增多,且混凝土破坏裂缝 越来越接近直线,这也能证明上述结论的合理性。 2.2峰值应变 混凝土在承受荷载或环境改变时都将产生变 形,从变形产生和构造特点分析可知,其主要由三部 分组成 ,“]: 1)骨料的弹性变形,占混凝土机体绝大部分的 石子和砂子本身的刚度和弹性模量值均比混凝土要 高出很多,即当混凝土达到极限强度时,混凝土粗骨 料并不破坏,其变形仍在弹性变形范围之内,卸载后 可恢复变形而不留残余变形; 2)水泥凝胶体的粘性流动,水泥在水化作用之 后形成凝胶体,除了在受到应力作用后产生的变形 外,还将随着时间的延续发生缓慢的粘性流动,混凝 土变形不断地增长,形成塑性变形,卸载后,这部分 变形很可能不发生恢复而出现残余变形; 3)裂缝的形成和扩展,在拉应力作用下,裂缝 将沿着与拉应力垂直的方向产生并随着外界因素的 变化而扩展,最终形成贯穿裂缝;在压应力作用下, 裂缝将大致沿着与压应力平行的方向产生,穿过粗 骨料界面和砂浆内部不断增多、延伸扩展,此时,混 凝土中将形成多个小柱体,纵向变形不断增长,卸载 时大部分变形不能恢复。本文得到不同应变速率下 混凝土单轴抗压峰值应变,见表4,应变降低比例见 表5,应变速率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 表4不同应变速率下混凝土峰值应变值(10。) Table 4 The peak strain of concrete under different strain rate(10 ) 表5 不同应变速率下混凝土峰值应变降低比例 Table 5 The dropping rate of peak strain of concrete under different strain rate 2014 No.1 陈伟,等:单轴受压状态下的混凝土力学特性研究 259 图2混凝土的峰值应变随应变速率的变化关系 Fig.2 The peak strain of concrete under diferent strain rate 从表4、表5及图2可以看出,随着应变速率的 增加, 昆凝土的峰值应变呈减小的趋势。以应变率 10 /s时的峰值应变为混凝土的准静态过程的峰 值应变,则混凝土在应变速率10 /s时,峰值应变 降低约2.80%;应变速率为10 /s时降低约 7.15%;应变速率为10 /s时,混凝土峰值应变比 应变速率】0 /s时降低约2.88%。即在双轴应力 状态下混凝土的峰值应变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逐渐 减小。 2.3混凝土初始切线模量分析 弹性模量是衡量材料变形性能的主要指标,弹 性模量一般取为应力一应变曲线起始点的初始切线 模量,但由于试验过程中混凝土存在着初始的压实 阶段,直接测量初始点的切线模量难度比较大,所以 一般用 =(0.3~0.5 时的割线模量代替初始切 线模量作为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其取值见表6。 表6初始切线模量统计 Table 6 The statistics of initial tangent modulus GPa 图3为不同应变速率下的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变 化。一些学者认为,随着应变率的增加,混凝土的初 一5 -4.8-4.64-.4-4.2 -4 —3.8—3.6.3.4.3.2 .3 应变速率的对数函数lgc/s 图3不同应变速率下的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变化 Fig.3 The tangent modulus of concrete under different strain rate 始切线模量相应增加 ' 。本文试验结果显示出不 同的规律。 从表6及图3可看出,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单 轴受压状态下动态弹性模量比静态弹性模量陡然减 小,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先减小后稍微增大。以 l0 /s为标准静态应变速率,则应变速率为10 I4/s 时,弹性模量减小18.75%;应变速率为10 /s时, 弹性模量减小16.8%。分析原因如下: 1)对于大体积试件,其离散性较大,内部混凝 土缺陷更多,其弹性模量值及变化趋势与小尺寸混 凝土有一定的差距; 2)由于混凝土模具有限,本试验混凝土浇筑时 间较长,胶凝材料性能降低,导致混凝土特性有一定 变化。 2.4应力一应变曲线分析 }昆凝土的应力一应变全曲线可全面地体现混凝 土试件加载全过程的力学性能,是研究混凝土强度 特性和变形特性最有力的工具,特别是应力一应变曲 线的下降段(即软化段),在混凝土构件和结构的安 全分析、抗震结构的延性和恢复力特性研究以及结 构极限分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试验所得的不同应变速率情况下混凝土的应力 一应变曲线如图4所示。其中dz表示单轴受压,应 力一应变曲线1、2、3、4代表各组试件所实测的应力一 应变曲线。如dzO.a一1代表曲线1是单轴受压、应变 速率为1O /s、混凝土编号为1的试件试验所测得 的应力一应变曲线。在加载过程中,随着主压力方向 荷载的增加,混凝土试件有侧向膨胀的趋势。 图4不同应变速率时单轴应力一应变试验曲线 Fig.4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condiiton the stress and strain test curve under diferent strain rate 图4表明,龄期较长、尺寸较大的混凝土单轴抗 压应力一应变曲线较为饱满。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 混凝土的峰值强度逐渐增加,峰值应变逐渐减小;在 弹性阶段,混凝土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曲线斜率变 化不大;混凝土在达到峰值应力前,出现一小段“屈 服段”,且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屈服段”起点强度 260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演化数值模拟[J].混凝土,2009,232(02):8一l0. 第4O卷 逐渐降低,“屈服段”起点应变几乎不变;随着应变 速率的增加,混凝土的“屈服段”长度逐渐减小,峰 值应变的出现也逐渐提前;混凝土应力_府变曲线中 没有明显的峰值应力点出现,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 [3]ABRAMS D A.Effect of rate of application ofload on the compres— sive strength of concrete[J].1917(17):364-377. [4]WAKABAYASHI M,NAKAMURA T,YOSHIDA N,et a1.Dynamic loading effects on the structural performance of concrete and stcel 混凝土的峰值应力更加明显,下降段曲线更加陡峭, 混凝土是塑性减弱。 materials and beams[J].1980(06):271-278. [5]ATCHLEY B L,FURR H L.Strength and Energy Absorption Capa- blities of Plain Concrete Under Dynamic and Static Loadings[J]. 3 结 论 1)随着应变速率的不断增加,混凝土极限抗压 强度呈增加的趋势,混凝土的极限抗压强度与应变 速率的对数成线性增加关系。 2)随着应变速率的不断增加,混凝土的峰值应 变呈减小的趋势。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混凝土的 ACI,(34),1967. [6]ZHANG B,PHILLIPS DV,WU K.Further rese ̄h on fatigue properties of plain concrete[J].Magazine of Concrete Research, 1997,49(180). [7] BISCHOFF P H,PERRY S H.Impact behavior of plain concrete loaded in uniaxial compression[J].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 ics,1995,121:685. 峰值应变也在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渐减小。 3)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单轴受压状态下混凝 [8] ROSS C A,TEDESCO J W,KUENNEN S T.Effects of strain rate on concrete strength[J].ACI Materials Journal,1995,92(1). [9]ROSSI P,VAN MIER J G M,TOUTLEMONDE F,et a1.Effect of loading rate Oil the stengrth of concrete subjected to uniaxial ten・ 土的动态弹性模量比静态弹性模量陡然减小。 参考文献: [1]陈磊,陈太林.混凝士动态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J].低温建 刚,柏巍.基于ANSYS的混凝土微观层次开裂 sion[J].Materials and structures,1994,27(5):260-264. [1O]董毓利,谢和平,赵鹏.不同应变率下混凝土受压全过程的 实验研究及其本构模型[J].水利学报,1997(7):73-78. [11 J温世游,李夕兵.混凝土材料动力特性试验[J].中南工业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l13一ll6. 筑技术,2004(03):l2—13. [2]杨克荣,彭(上接第232页) 结构变形为弯曲型,因此结构设计时,应控制结构顶 层层间位移角。 参考文献: [1]王燕.轻钢增层结构地震反应高振型影响研究[J].工业建 4 结 论 1)模态分析结果表明,在地震作用下,加层后 整体结构的自振周期变化不大,加层后结构的前3 阶振型为加层部分的沿 、Y轴方向的平动及加层部 分杆件的局部屈曲,所以加层设计时,应适当增加柱 间支撑以提高加层的刚度。 筑,1999,29(5):21-24. [2]吴培成.轻钢增层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D].兰州:兰州 理工大学,2006. [3] 骆甜.轻钢加层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与研究[D].合肥:合 2)谱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本工程,加层后底层 的层剪力和层轴力有较大增加,所以加层设计时,加 肥工业大学。2007. [4] 马飞飞.框架结构轻钢加层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D].青岛: 山东科技大学,2010. 层墙体宜采用轻质材料以减小对下部原结构的影 响,并验算原结构底层砌体的强度,当不满足设计要 求时,应进行加固。 [5]王达诠,武建华.砌体RVE均质过程的有限元分析[J].重庆 建筑大学学报,2002,24(4):35-39. [6]李保德,杜文丽,姚伟.DM2(3)型模数多孑L砖砌体的力学性 能试验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23(6):72-75. 3)时程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变形为弯曲型,在 E1 Centro波和Northridge波作用下,加层后整体结 构的各楼层的水平位移较加层前的水平位移略小, [7]GB50011—2O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8]尚晓江.有限元高级分析方法与范例应用[M].北京:中国水 利水电出版社,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