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l.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侧重于( )。
A.投资人 B.债权人C.内部管理人员 D.政府机关
2.财务会计的服务对象侧重于( )。
A.内部管理人员 B.外部信息使用者C.企业董事会 D.企业总经理
3.财务会计主要是通过( )为企业外部的各种社会集团服务。
A.原始凭证 B.记账凭证C.会计凭证 D.定期财务会计报表
4.执行性管理会计是以( )的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
A 帕乔利 B.保罗·加纳C.泰罗 D.无正确答案
7.管理会计重在( )。
A.反映过去 B.反映现在C.历史陈述 D.面向未来
8.现代管理会计的对象是( )。
A.现金流动 B.资产C.营运资产 D.流动资产
10.( )是联系成本与产量的增减动态进行差量分析,构成现代管理会计中一项基本性的内容。
A.差量分析法 B.本·量·利分析法C.边际分析法 D.成本性态分析法
11.确定盈亏临界点是( )的核心。
A.成本性态分析法 B.本·量·利分析法C.边际分析法 D.折现的现金流量法
12.( )是企业用来进行短期经营决策分析评价的基本方法。
A.成本性态分析法 B.成本一效益分析法C.边际分析法 D.本·量·利分析法
14.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是( )。
A.控制现在 B.描述过去C.筹划未来 D.预测与决策
15.将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 与“固定成本”是依据( )。
A.成本项目 B.成本对象C.成本习性 D.经济职能
16.成本性态是指( )之间在数量方面的依存关系。
A.成本绝对量与相对量 B.成本实物量和空间量C.成本时间量和空间量 D.成本
总额与特定业务量
17.在一定的相关范围内,当业务量增加时,固定成本一定( )。
A.增加 B.减少C.保持不变 D.不一定
18.在相关范围内,单位变动成本( )。
A.随产量增加而减少B.随产量增加而增加
C.在各种产量水平下保持不变D.在不同的产量水平下各不相同
21.管理当局可调整减少的固定成本有( )。
A.汽车的折旧费 B.销售人员工资C.融资租赁费 性租赁费
22.下列资料中,( )可用于高低点法的分析。
A.成本与业务量为非同期数据B.资料间有相等的时间间隔
C.受到偶然因素干扰的资料D.以上都不对
25.在变动成本法下( )。
A.变动生产成本是产品成本,固定生产成本与非生产成本均是期间成本
.经营D
B.固定生产成本和变动生产成本构成产品成本,而非生产成本被当作期间费用
C.固定生产成本是产品成本,变动生产成本与非生产成本构成期间成本
D.固定生产成本,变动生产成本与非生产成本都属于产品成本
26.在完全成本法下( )。
A.变动生产成本构成产品成本,固定生产成本与非生产成本构成期间成本
B.固定生产成本与变动生产成本构成产品成本,非生产成本构成期间成本
C.固定生产成本构成产品成本,变动生产成本与非生产成本构成期间成本
D.固定生产成本、变动生产成本与非生产成本一起构成产品成本
28.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必须按与业务量的关系分解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费用为( )。
A.制造费用 B.管理费用C.销售费用 D.以上都包括
32.当期库存量不为零,而期初存货量为零时,全部成本法确定营业利润( )变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净利润。
A.大于 B.小于C.等于 D.不可确定
33.当产销量绝对平衡时,完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净利润( )变动成本法下确定的营业净利润。
A.大于 B.小于C.等于 D.不可确定
34.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中一定不包含的项目可能为( )。
A.原材料 B.车间照明用电C.生产工人工资 D.按机器小时计提的专用设备折旧费
35.某公司本年销售总额为 1200万元,变动成本下产品成本总额500万元,固定成本为250万元,非生产成本为100万元,则该公司的营业毛利为( )。
A.450万元 B.550万元C.350万元 D.都不对
36.变动成本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期间成本全部作为当期费用处理。这一程序所依据的理由是( )。
A.期间成本是不可控的,不应分配计入特定产品的成本
B.期间成本数量一般不大,若将其计入产品成本,会得不偿失
C.期间成本的分配是武断的,会导致错误的管理决策
D.无论是否生产,期间成本都会发生,所以将其分配计入产品成本,将本期经营活动的成本予以递延是不恰当的
37.在本·量·利分析中,贡献边际是个重要概念,贡献边际就是( )
A.营业净利润 B.利润总额 C.固定成本与营业净利润之差
D.固定成本与营业净利润之和
38.贡献边际率与变动成本率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
A.企业的变动成本率高,则贡献边际率也高 B.变动成本率高,则贡献边际率低
C.变动成本率与贡献边际率二者没有关系 D.变动成本率是贡献边际率的倒数
3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安全边际量与安全边际率都是正指标,其值越大,说明企业经营的安全程度越大
B.安全边际率是保本作业率的倒数
C.安全边际率是越小越好,保本作业率是越大越好
D.安全边际率与保本作业率都越大越好
40.若某企业在—定时期内的保本作业率为100%,则可以断定该企业处于( )状态。
A.盈利 B.保本 C.亏损 D.上述选择都不对
42.当单价上涨,而其他因素不变时,会引起( )。
A.保本点和保利点降低、安全边际降低、利润减少
B.保本点和保利点上升、安全边际上升、利润增加
C.保本点和保利点上升、安全边际降低、利润减少
D.保本点和保利点降低、安全边际上升、利润增加
43.当单位变动成本单独增加而其他因素均不变时,会引起( )
A.保本点和保利点升高,安全边际下降、利润减少
B.保本点和保利点降低、安全边际上升、利润增加
C.保本点和保利点升高、安全边际上升、利润增加
D.保本点和保利点降低、安全边际下降、利润减少
44.下列因素的单独变动不对保本点和保利点产生影响的是( )
A.单价 B.单位变动成本C.销售量 D.固定成本
45.已知某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单价为50元/件,单位变动成本为15元/件、固定生产成本总数为12500元,单位变动非生产成本为2元/件,固定非生产总额为3000元。
企业19XX年1月共生产1000件。则该企业该产品的单位贡献边际,营业净利润分别为( )。
A.35 17500 B.17 33000C.27 520500 D.33 17500
46.已知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固定成本为35 000元,变动生产成本为15元/件,变动非生产成本为3元/件,产品单位变动成本率为30%,则该企业该产品的保本量( )。
A.50 000件 B.834件C.1 000件 D.778件
47.已知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单位变动成本为45元/件,固定成本总额60000元,产品单位价为120元,为使安全边际率达到60%,该企业当期应销售( )产品。
A.80 000件 B.1 280件C.1 333件 D.2 000件
48.已知企业本年目标利润2500万元,产品单价1 000元,单位变动成本率40%,产品固定成本为700万元, 则要达到目标利润,企业应销售产品( )。
A.80 000件 B.53 334件C.41 667件 D.62 550件
49.已知企业本年目标净利润2800万元,所得税税率为30%,产品变动成本率40%,产品周定成本为1 400万元,则为达到目标利润,企业至少应销售( )产品。
A.9 000件 B.5 600件C.5 333 D.以上都不对
50.已知企业19xx年目标销售量4 000件,产品单位3万元/件,企业该期固定成本为3 000万元,企业当年目标利润为5 000万元,则该企业应当将单位变动成本控制在( )。
A.10 000元/件 B.6 667元/件C.7 500元/件 D.以上都不对
62.( )是决策分析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A.信息数据 B.决策评价 C.决策方案 D.决策目标
63.康佳公司使用同一套设备可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其中生产甲产品每件需要10机器小时,生产乙产品每件需要8机器小时。甲、乙产品的单位贡献毛益同为18元,则( )。
A.生产甲产品有利 B.生产乙产品有利 C.生产甲、乙产品一样有利D.分不清哪种产品有利
64.在进行半成品是否进一步加工决策时,应对半成品在加工后增加的收入和( )进行分析研究。
A.进一步加工前的变动成本B.进一步加工追加的成本 C.进——步加工前的全部成本
D.加工前后的全部总成本
二、多项选择题
1.财务会计的作用有( )。
A.通过定期的财务报表,为企业外部同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各种社会集团服务
B.以提供定期的财务报表为主要手段,以企业外部的投资人、债权人等为主要服务对象
C.为外部使用者提供财务信息
D.为内部使用者提供使用信息
2.管理会计的作用有( )。
A.有效地为企业管理部门科学地筹划未来
B.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使之朝着决策预定的目标进行服务
C.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
D.为企业内部管理决策者提供信息
3.现代管理会计发展的两个阶段是( )。
A.执行性管理会计 B.决策性财务会计C 决策性管理会计 会计
.预算D
4.执行性管理会计包括( )。
A.决策会计 B.标准成本C.预算控制 D.差异分析
5.执行性管理会计( )。
A.是管理会计的发展的一个阶段B.解决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C.是一种执行性、局部性的管理会计D.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
6.企业会计的两大重要领域是( )。
A.成本会计 B.预算会计C.财务会计 D.管理会计
7.财务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 )。
A.投资者 B.债权人C.国家 D.企业内部人员
8.现代管理会计的特点( )。
A.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B.方式方法更为灵活多样
C.兼顾全局和局部D.面向未来
E.数学方法的广泛应用
9.下列关于现代管理会计方法说法正确的有( )。
A.属于描述性方法B.属于分析性方法
C.借以从静态上来掌握它的对象D.借以从动态上来掌握它的对象
10.现金流动是( )。
A.是现代管理会计的对象B.具有最大的综合性
C.具有很大的敏感性D.流出流人有时间和数量上的差别
11.差量分析具体表现形式有( )。
A.边际分析法B.本·量·利分析法C.成本一效益分析法D.折现的现金流量法
12.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能是( )。
A.解析过去 B.控制现在C.筹划未来 D.一种综合性的职能
13.全部成本按性态进行分析之后,可分为( )。
A.固定成本 B.变动成本C.混合成本 D.半变动成本
E.期间成本
14.固定成本具有( )的特点。
A.成本总额的不变性B.单位成本的反比例变动性C.成本总额的正比例变动性D.单位成本的不变性
E.既随业务量变动又不成正比例
15.混合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下列几种混合成本可以用直线方程y=a+bx来拟合的有( )。
A.阶梯式混合成本 B.标准式混合成本C.低坡式混合成本 D.曲线式混合成本
E.半固定成本
17.属于非制造成本的为( )。
A.车间管理人员工资 B.期间成本C.库存产成品保险费 D.运输车辆折旧费
E.行政办公用房折旧费
18.下列哪些费用属于变动成本?( )
A.燃料费 B.折旧费C.直接人工 D.按销售量支付的佣金
E.管理人员薪金
19.下列哪些费用属于固定成本?( )
A.房屋设备租赁费 B.薪金C.新产品开发研究费、 D.保险费
E.差旅费
20.下列哪些费用属于混合成本?( )
A.质检员工资 B.机器设备保养费C.浮动工资 D.罚金 E.租赁费
21.混合成本包括( )。
A.间接材料 B.半变动成本C.半固定成本 D.延期变动成本E.曲线变动成本
22.变动生产成本一般包括( )。
A.变动管理费用 B.变动制造费用C.直接材料 D.直接人工
23.约束性固定成本是指不受管理当局短期决策行为影响的那部分固定成本,它包括( )。
A.机器设备折旧费 B.职工培训费C.新产品开发费 D.管理人员薪金E.经营
性租赁费
26.当以下条件( )同时满足时,完全成本法下本期销货成本等于单位产品成本乘以本期销售量。
A.存货计价方法各期一致B.单位变动生产成本各期一致
C.固定生产成本各期一致D.期初、期末存货数量相等E.前后期产量一致
27.变动成本法下期间成本包括( )。
A.管理费用 B.销售费用C.制造费用 D.固定生产成本E.非生产成本
28.完全成本法下生产成本包括( )。
A.直接材料 B.间接材料C.直接人工 D.制造费用E.销售费用
31.下列属于采用变动成本计算法计算盈亏公式为( )。
A.销售毛利总额-营业费用=税前净利
B.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贡献毛益总额
C.贡献毛益总额-期间成本总额=税前净利
D.销售收入总额-已销售的生产成本总额=销售毛利
32.采用变动成本计算法计算的产品生产成本和存货成本中,只包括( )。
A.变动制造费用 B.直接材料
C.固定制造费用 D.直接人工
33.变动成本法是与完全成本法相对立的,这两种成本计算在损益确定程序上不相同,而这又导致了以下区别( )。
A.营业净利润的计算公式不同
B.销货成本的计算公式不同
C.所编制的损益表格式及提供的中间指标有所不同
D.提供的信息用途不同
E.计算出来的营业净利润可能不同
34.变动成本法使用的贡献式损益表与完全成本法使用的传统式损益表包含的共同指标有( )。
A.营业收入 B.变动成本
C.贡献边际 D.营业毛利
E.营业净利润
35.本·量·利分析所需的前提条件包括( )
A.成本性态分析的假定
B.相关范围假定及线性假定
C.产销平衡及品种结构稳定的假定
D.变动成本法的假定
E.目标利润的假定
36.反映本·量·利关系的基本公式包括( )
A.营业净利润=销售收入-总成本
B.营业净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C.营业净利润=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D.营业净利润=(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销售量-固定成本
37.企业经营安全程度的评价指标包括( )。
A.保本点 B.安全边际量
C.安全边际额 D.安全边际率
E.保本作业率
38.贡献边际即( )。
A.边际贡献 B.贡献毛益
C.边际利润 D.创利额
E.毛利
39.贡献边际率与变动成本率间的关系为( A.贡献边际率<变动成本率
B.贡献边际率>变动成本率
C.贡献边际率+变动成本率=1
D.贡献边际率≥0且变动成本率≥0
E.以上都正确
)
40.列公式正确的是( )。
A.保本量=固定成本/贡献边际率
B.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保本量
C.安全边际率+保本作业率=1
D.安全边际额+保本额=销售额
E.以上都正确
41.若有企业处于保本状态,则有( )
A.保本作业率为0% B.保本作业率为100%
C.安全边际率为100% D.安全边际率为0%
E.贡献边际等于固定成本
42.引起保本点变动的因素有( )
A.单价 B.单位变动成本
C.销售量 D.目标利润
E.固定成本
43.下列各项中,导致安全边际提高的有( )。
A.单价上涨 B.单位变动成本降低
C.固定成本增加 D.预计销售量增加
E.单价降低
44.影响保本点、保利点及实现目标净利润的销量的共同因素为( A.目标利润 B.所得税率
C.固定成本 D.贡献边际率
E.贡献边际总额
45.下列各项中,导致利润减少的有( )。
A.单价降低 B.单价上涨
C.单位变动成本增加 D.固定成本减少
E.销售量减少
)。
46.下列因素中( )呈上升趋势变化时,会导致保利点升高.
A.销售量 B.单价
C.固定成本 D.单位变动成本
E.目标利润
49.下列因素对产品成本有影响的是( )
A.直接材料消耗变动 B.销售费用变动C.直接材料价格变动 D.工资水平变动
5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单位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越高,则保本点越低
B.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单位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越小,则保本点越低
C.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保本点越低,则能实现更多利润或更少的亏损
D.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保本点越高,则能实现更多的利润或更少的亏损
52.下列属于定性分析法的有( )。
A.趋势分析法 B.集体思考法C.经验分析法 D.因果预
测法
53.预测的特点是( )。
A.鲜明性 B.近似性C.科学性 D.局限性
54.通过成本预测,掌握未来的成本水平和变动趋势,可以( )。
A.有助于提高经营管理工作中的可预见性,减少盲目性
B.为科学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C.有利于控制成本,促进成本降低,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
D.有助于预测未来目标利润,提高利润水平
56.预测的基本程序包括( )。
A.确定预测目标 B.收集整理资料C.选择预测方法 析预测
E.计算预测误差
60.运用贡献毛益法进行决策分析时,必须以( )判断备选
方案的优劣。
.综合分D
A.贡献毛益总额 B.单位小时贡献毛益 C.单位贡献毛益 D.机器小时贡献毛益
78.敏感性分析可用来研究( )。
A.现金净流量变化对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的影响程度
B.固定资产更新而发生的变化量对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的影响程度
C.现金流量对内部收益率的影响程度
D.使用年限对内部收益率的影响程度
三、名词解释
1.财务会计 2.管理会计
3.变动成本 4.固定成本
5.可控成本 6.产品成本
7.期间成本 8.机会成本
9.直接成本 10.间接成本
11.边际成本 12.付现成本
13.沉没成本 14.相关成本
15.变动成本法 16.完全成本法
17.贡献毛益 18.盈亏临界点
19.达到盈亏临界点的作业率 20.加权的贡献毛益率
21.销售利润率 22.预测
23.目标成本 24.质量成本
25.销售收入利润率 26.销售成本利润率
27.筹资预测 28.产值利润率
29.决策 30.确定型决策
31.风险型决策 32.不确定型决策
33.完全成本订价法 34.变动成本订价法
35.最优生产批量 36.差别收入
37.差别成本 38.复利
39.年金 40.复利终值
41.复利现值 42.年金终值
43.年金现值 44.折现率
45.现金净流量 47.偿还期 49.资本成本 51.现金预算 53.预计资产负债表55.概率预算 57.滚动预算 59.基本的标准成本61.正常的标准成本63.有利差异 46.净现值 48.内部收益率
50.全面预算
52.预计损益表
54.弹性预算
56.零基预算
58.标准成本 60.理想标准成本 62.成本差异 64.不利差异
74.责任会计 75.成本中心
76.利润中心 77.投资中心
78.投资利润率 79.剩余利润
80.内部转移价格 81.双重价格
82.协商市场价格 83.成本加成
四、简答题
1.管理会计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怎样认识它同现代管理科学的关系?
2.同财务会计相比,现代管理会计有哪些主要特点?
3.为什么现金流动是现代管理会计的对象?
4.简述现代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
5.什么是成本性态?为什么成本要按其性态分类?怎样分类?
6.什么是半变动成本?为什么要对半变动成本进行分解?如何分解?
7.差别成本是否等于变动成本?为什么?
8.制造成本与非制造成本的区别?为什么要进行如此分类?
9.简述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在产品成本组成上的根本区别,并说明其理论根据。
10.为什么本期生产量和销售量相等时,按变动成本和完全成本法所确定的分期损益相同?
11.为什么本期生产量大于销售量时,按完全成本法所确定的净收益大于变动成本法所确定的净收益?
12.简述完全成本法的优缺点?
13.简述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14.如何使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结合使用?
15.简述盈亏临界点的特点?
16.简述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
17.盈亏临界点销售量有哪两种表现形式?其计算方法分别是什么?
18.什么是安全边际?什么是安全边际率?计算这两项指标的作用是什么?
19.在预测分析的实践中,定量分析法为什么必须与定性分析法结合起来加以应用?
20.简要说明预测的基本程序及特点。
21.谈谈良好的销售预测的重要牲。 ’
22.为什么说成本预测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23.谈谈目标成本草案是怎样提出来的?
24.简述筹资预测的意义。
25.简述不确定型决策及其选择标准。
26.简述决策分析的基本程序。
27.论述经济决策的意义。
28.简述线性规划问题的特点。
29.试述差量分析法及其关键。
30.产品的生产决策一般包括哪些内容?这类决策的常用方法有哪几种?
31.最优生产批量法主要包括哪些成本因素?确定最优生产批量的关键是什么?
32.为什么在长期投资中必须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33.为什么说在长期投资决策中必须考虑投资的风险价值?
34.现金流量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中的涵义和内容有何不同?
35.长期投资决策中的敏感性分析,主要研究什么问题?
36.分析与评价长期投资方案优劣的专门方法主要有哪两大类?它们的基本点有什么不同?
37.为什么要编制全面预算?
38.生产经营全面预算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怎样?
39.为什么说销售预算是编制全面预算的基础和关键?怎样编制销售预算?
40.怎样编制生产预算?
41.怎样编制直接材料预算和直接人工预算?
42.为什么要编制期末存货预算?
43.简述现金预算编制的原理。
44.为什么要编制弹性预算?怎样编制?
45.为什么要编制零基预算?怎样编制?
46.标准成本系统的作用是什么?
47.如何制订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48.如何分析原材料成本差异?
49.如何分析工资成本差异?
50.如何分析变动性制造费用差异?
51.如何分析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
52.对成本差异有那几种处理方法。
53.试列示成本差异分析的通用模式。
54.工资率差异和人工效率差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同一原因能否导致一种差异为有利差异,另一种差异为不利差异?
55.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差异因素与其他成本费用的差异有何不同?为什么?
56.实行责任会计的条件和基本做法是什么?
57.什么是责任中心? 责任中心一般可分哪几种? 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
58.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59.什么是成本中心? 如何评价与考核该中心的工作成绩?
60.对不同类型的责任中心应分别采用怎样不同的转移价格?
61.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6.C 7.D 11.B 12.B 16.C 17.C 21.B 22.B 26.B 27.B 31.D 32.A 36.A 37.D 42.D 43.A 3.D 4.C 5.A
8.A 9.D 10.D
13.C 14.B 15.C
18.C 19.D 20.C
24.B 25.A
28.A 29.B 30.A
33.C 34.B 35.D
38.B 39.A 40.B
44.C 45.D
46.B 47.D 48.B 49.D 50.A
51.C 52.C 53.B 55.A
56.B 57.D 58.B 59.B 60.D
62.D 63.B 66.C 67.D 71.D 72.D 76.B 77.C 81.C 82.A 86.A 87.C 91.C 92.A 96.D 97.B 101.D
二、多项选择题
64.B 68.B 73.D 78.B 83.B 88.D 93.B 98.D 65.B 69.A 74.B 79.A 84.B 89.C 94.C 99.D 70.A 75.D 80.B 85.B 90.A 95.A
100.C
1.ABCD 2.ABCD 3.AC 4.BCD
5.ABC 6.CD 7.ABC 8.ABCDE
9.BD 10.ABCD 11.ABCD 12.ABCD
13.AB 14.AB 15.ABCDE 17.BCDE 18.ACD 19.ABDE 21.BCDE 22.BCD 23.AD 25.BCE 26.ABCDE 27.ABDE5 29.ABCDE 30.ACD 31.BC 33.ACE 34.AE 35.ABCDE 37.BCDE 38.ABCD 39.CD 41.BDE 42.ABE 43.ACD 45.ACE 46.CDE 47.ABCD 49.ACD 50.ABCD 51.BC 16.CDE
20.ABCD 24.BCDE 28.ACD
32.ABD 36.ABCD 40.CD 44.CD 48.BC 52.AD
53.BCD 54.ABC 55.BC 56.ABCDE
57.ACD 58.ABD 59.AC 60.ABD
61.ABC 62.ACD 63.BCD 64.ABCD
65.ACD 66.AD 67.ACD 69.AC 70.ACD 71.ABCD 73.BCD 74.ABC 75.ABCD 77.ABCD 78.AB 79.ABCD 81.ABCD 82.ABC 83.ABCD 85.AB 86.BC 87.CD 89.ABC 90.CD 91.BCD 93.ABCD 94.ABD 95.AC 97.BCD 98.CD 99.BC 101.ABCDE 102.ACD 103.AB 68.ABCD
72.BD
76.BC
80.AC
84.AB
88.ABCD
92.ABC
96.ABD
100.AB
104.ABC
105.ACDE 106.ABCDE 107.CD 108.ABD
三、名词解释
1.财务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以公认的会计准则为前提,主要对已发生的的经济活动通过记账、算账,并定期编制财务报表,为企业外部的投资人、债权人等提供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
2.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从传统的、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以财务会计提供信息为基础,采用灵活而多样化的方法和手段,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地进行最优化管理决策和有效经营提供有用的资料。
3.变动成本:是指成本总额会随着产量的变动而成比例变动。
4.固定成本:是指成本发生额不直接受产量变动的影响,产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其总额仍能保持不变。
5.可控成本:是指成本的发生,属于某一单位或部门的权责范围内,能为这个单位或部门所控制。
6.产品成本:产品成本是指同产品的生产有直接联系的成本,它们汇集于产品,随产品而流动。
7.期间成本:是一种基本上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持续期的长短成比例的成本,其效益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消逝,因而,不应结转下期,而应在其发生的当期,全额列入损益表,作为该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
8.机会成本:是指已放弃机会的可计量的价值。
9.直接成本:是指能直接计入或归属于各种产品成本的费用。
10.间接成本:是指不能直接计入,而先进行归集,然后按照一定标准分配计入多种产品成本的费用。
11.边际成本:是指成本对于产量无限小变化的变动部分。其实际计量,是产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成本变动。
12.付现成本:是指所确定的某项决策方案中,需要以现金支付的成本。
13.沉没成本(沉落成本):广义说,凡过去已经发生,不是目前决策所能改变的成本,都是沉没成本。狭义地说,沉没成本仅指过去的成本支出中今后已无法补偿的部分。
14.相关成本:是指与决策有关联的各种形式的未来成本。
15.变动成本法:又称直接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计算中产品成本只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而把固定制造费用作为当期的“期间成本”,全额列入损益表,作为当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16.完全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计算中产品成本包括了全部生产成本(变动和固定的生产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17.贡献毛益:是指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变动成本后的余额。
18.盈亏临界点:也称损益两平点或保本点,是指在一定销售量下,企业的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相等,不盈不亏。
19.达到盈亏临界点的作业率:是指用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除以企业正常开工完成的销售量。
20.加权的贡献毛益率:是指以各种产品的贡献毛益率为基础,以该种产品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重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即得各种产品综合的加权贡献毛益率。
21.销售利润率:是销售利润与销售收入的比率。
22.预测:是对不确定的或者不知道的事件作出叙述,根据反映客观事物的资料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来预计和推测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可能性。
23.目标成本:是企业为了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活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企业的目标利润而在生产经营中某一时期要求实现的成本。
24.质量成本:是指在产品质量上发生的一切费用支出,包括由于未达到质量标准造成损失而发生的费用以及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出的各种费用。
25.销售成本利润率:是指产品销售利润与产品销售收入的比率,它说明了每元的销售收入可以获得多少利润。
26.销售成本利润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取得的销售利润和同一时期发生的成本的比率。它说明了每耗费一元钱的成本,可以取得的利润,能敏锐地反映出成本升降的经济效果。
27.筹资预测:是指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要的包括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在内的资金需求量的预测。
28.产值利润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产品销售利润和工业总产值之间的比率。它说明了每元工业总产值提供利润的情况和增产是否增收。
29.决策: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若干个可供选择方案中,选择并决定采用一个最优方案。
30.确定型决策:是指与决策相关的那些客观条件或自然条件是肯定的、明确的,并且可以用具体的数字表示出来,决策者可直接根据完全确定的情况,从中选择最有利的方案。
31.风险型决策:是指与决策相关的因素未来状况不能完全肯定,只能预计大概情况,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案都带有一定的风险。所以它一般以概率表示大小,尽可能做到近似地符合实际情况。
32.非确定型决策:是指影响这类决策的因素不仅不能肯定,而且连出现这种可能结果的概率也无法较确切地进行预计,这类问题的决策称为非确定型决策。
33.完全成本订价法:是指按照完全成本,加上一定的百分比的销售利润,作为制订产品销售价格的依据。
34.变动成本订价:是指按照产品的变动成本加上一定数额的贡献毛益作为制定产品销售价格的依据。
35.最优生产批量:就是使生产准备成本与储存成本之和达到最小的一个适当的生产批量。
36.差别收入:就是两个备选方案的预期收入的差额,。
37.差别成本:就是指两个备选方案的预期成本的差异数。
38.复利:就是不仅要计算本金的利息,而且还要计算利息的利息,即利息可以转化为本金,同原本来金一起作为下期计算利息的依据。
39.年金:就是在若干期内,每隔相同的间隔期收到或支付相等的金额。
40.复利终值:指一定量的本金按复利计算的若干期后的本利和。
41.复利现值:指在今后某一规定时间收到或支付的一笔款项,按规定折现率所计算的货币的现值。
42.年金终值:指按复利计算的定期等额收入或支出的终值。
43.年金现值:是指按复利计算的定期等额收入或支出的现值。
44.折现率:是指计算终值与现值时规定的复利利息率。
45.现金净流量:是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差额。
46.净现值:是把与某投资项目有关的现金流入量都按现值系数折算成现值,然后同
原始投资额比较,求得净现值。
47.偿还期:是指以投资项目的各年现金净流量来回收该项目的原投资额所需的时间。
48.内部收益率:是指一个投资项目逐期的现金净流入量换算为现值总和正好等于原始投资额时的利息率。
49.资本成本:就是筹措和使用资本所应负担的成本,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50.全面预算: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面预算,是企业经营决策所定目标的数量表现,也称为总预算。主要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成本预算和现金收支预算等各个方面,长期投资决策所拟定的现金流动,也包括在各有关年度的现金收支预算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51.现金预算:现金预算主要反映计划期间预计的现金收支的详细情况,可供管理当局筹措及控制现金。一般来说,一份现金预算应包括现金投入、现金支出、现金多余或不足及资金的筹集和运用。
52.预计损益表:预计损益表是根据上述预算表的有关资料进行编制,以综合反映计划期内预计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和预计可实现的利润或可能发生的亏损。
53.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反映计划期期末概括的财务状况。它是以前期期末的资产负债表为基础,根据上述预算的有关资料加以汇总和调整而编制的。
54.弹性预算:是指企业在编制费用预算时,按照预算期内可预见的多种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变动而变动,由于这种预算本身具有弹性,故称为弹性预算或可变预算。
55.概率预算:对构成预算的各个变量作出一个近似的估计,估计它们将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在这个范围内有关数值可能出现的概率如何,然后按照各种可能性的大小加权平均计算,确定有关指标在预算期内的期望值,从而形成所谓的概率预算。
56.零基预算:全称为“以零为基础的编制计划和预算的方法”,它对于任何一笔预算支出,都以零为起点,从根本上考虑它们的必要及其数额的多少。
57.滚动预算:又称连续预算或承续预算,它是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自动延伸,使预算期永远保持在一年。每过一个季度(或月份),立即在期末增列一个季度(或月份)的预算。
58.标准成本:所谓标准成本,是事先制定的一种预定的目标成本。它是根据企业目前的生产技术水平,在有效的经营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成本。
59.基本的标准成本:它是以实施标准成本的第一年度或选定某一基本年度的实际成本作为标准,用以衡量以后各年度的成本高低,据以观察成本升降的趋势,这种标准成本一经制定,多年保持不变,它可以使各个时期的成本以同一的标准为基础进行比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使原有的标准成本显得日益过时,不能很好地发挥成本管理的控制作用,所以在实际中较少采用。
60.理想标准成本:它是以现有的技术、设备在最好的经营管理条件下,所发生的成本水平作为成本标准。采用这种标准成本是意味着实际发生的成本应达到现有条件理想的最低限度,不允许任何浪费存在。这种标准成本一般难于达到,所以在实际中很少采用。
61.正常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企业的正常生产能力,以有效经营条件为基础而制定的标准成本,可以采用企业过去较长时期内实际数据的平均值,并估计未来的变动趋势。
由于正常的标准成本的实现,对管理人员和工人来说具有可实现性,因而在成本管理工作中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最广泛的作用。
62.成本差异:在成本发出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产品的实际成本与预定的标准成本会发生偏差或差额,这种差额称为成本差异。
63.不利差异:如果实际发生的成本超过标准成本,所形成的差异称为不利差异。
64.有利差异:如果实际发生的成本低于标准成本,所形成的差异称为有利差异。
65.责任会计:足以各个责任中心为主体,以责、权、效、利相统一的机制为基础形成的为评价和控制企业经营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服务的信息系统。
66.成本中心:指一个责任中心,如果只着重考核其所发生的成本或费用,而不考核(或不会形成)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收入,这一类责任中心称为成本中心或费用中心。
67.利润中心:对生产经营中独立性较大内部单位,例如能独立生产并自行对外销售最终产品或中间产品的分厂,则不仅要考核成本,还要考核其工作成果以货币计量的收入,并进一步将收入与成本对比,考核其利润。这类责任中心,称为利润中心。
68.投资中心:是不仅考核成本费用和利润,还要考核其资金的使用效果的责任中心。
69.投资利润率:是指经营净利润对经营资产的比率。其计算公式:
投资利润率=
70.剩余利润:是指投资中心的经营利润扣减其经营资产按规定的最低利润率计算的投资报酬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如下:
剩余利润=经营净利润-经营资产×规定的最低的利润率
71.内部转移价格: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由于相互提供中间产品而进行结算所选用的计价标准,称为内部转移价格。常用的内部转移价格有市场价格、协商价格、双重价格和成本加成。
72.双重价格:是指对产品(半产品),的供需双方分别采用不同的转移价格。例如,对产品(半成品)的“出售”单位,按协商的市场价格计价;而对“购买”单位,则按“出售”单位的单位变动成本计价。
73.协商市场价格:是指“买卖”双方以正常的市场价格为基础,定期共同协商,确定出双方都愿接受的价格作为计价的基础。
74.成本加成:是指在完全成本的基础上加一个合理的利润百分比,以它为依据在部门之间进行计价、结算。
四、简答题
1.管理会计是从传统、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成为与财务会计并列并独立的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1)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
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是以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标准成本”、“差异分析”、“预算控制”等方面。它把事先计算引入会计系统,实行事先计算、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相结合,为会计直接服务于企业管理开创了新路,可以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生产和工作效率,实现成本最低化服务。但它是局部性、执行性的管理会计,仍处于管理会计发展历程中的初级阶段。
(2)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
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决策性管理会计。它把为企业正确地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放在首位,按照最优化的要求,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实现最优运转,为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它是一种全局性的,以服务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决策性管理会计。它包含了执行性管理会计,但无论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发展了执行性管理会计,从而跨入现代管理会计阶段。
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现代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作用,在方法上赋予它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使它的面貌焕然一新。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其早期形成的一些技术方法;另一方面,又大量吸收了现代管理科学中运筹学、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把它们引进、应用到会计中来,形成了新的与管理现代化相适应的会计信息系统。
2.同财务会计相比,现代管理会计主要特点有:
(1)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
(2)方式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3)同时兼顾企业生产经营的全局和局部两个方面;
(4)面向未来;
(5)广泛应用数学方法。
3.本世纪50年代以后,为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企业会计的内部职能大大地扩展了,其工作重点也随之而转移,即把重点转向现金流动的分析,这是因为,现金流动具有最大的综合性,其流入与流出既有数量上的差别,也有时间上的差别,通过现金流动的动态,可以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金、成本、盈利这几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统一评价。首先,企业生产经营中现金流出与流入数量上的差别,制约着企业的盈利水平。其次,现金流出与流入时间上的差别,制约着企业资金占用的水平。最后,现金流出与流入以上两方面的差别还可综合起来进行考察。也就是,时间上的差别,可以通过“货币时间价值”进行换算,转化为在同一起点上看问题,使时间上的差别也通过数量上的差别来表现。由于现金流动具有最大综合性,同时它也像晴雨表一样,具有很大的灵敏性,通过现金流动的动态,可以把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全面、系统而及时地反映出来,所以,现金流动成为现代化管理会计的对象。
4.同财务会计所用的方法相比,现代管理会计基本方法的主要特点:
财务会计所用的方法,是属于描述性的方法,重点放在如何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的生活经营活动。财务会计所用的专门方法有:货币计价、账户设置、复式记账、成本计算、报表编制,都是用来系统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专门方法。财务会计方法有一个总的特点,
是一般只涉及到常数,所作的计算通常没有超出“常数的数学——初等数学” 的范围。同财务会计方法相比,现代管理会计基本方法有很大的不同。现代管理会计所用的方法,是属于分析性的方法,借以从动态上来掌握它的对象——企业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现金流动。它不仅涉及到常数,而且还涉及到变数。“差量分析”是作为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贯穿始终,在不同情况下,它的应用有多种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成本性态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边际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和折现的现金流量法等。
5.成本的性态,是指成本总额的变动与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将成本按性态分类有着重要意义。便于利用成本资料进行预测和决策,而且有利子成本控制和差异原因的分析,以利于企业实现优化管理,可将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半变动成本三类。
6.半变动成本,是指总成本虽然受产量变动的影响,但是其变动的幅度并不同产量的变化保持严格的比例。由于半变动成本实际上是混合成本,它同时包含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种因素。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掌握成本与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还要对半变动成本进行分解,将其中的变动部分和固定部分分离出来,以便进而把全部成本最终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大类,才能满足经营管理上多方面的需要。对半变动成本分解常用的方法有:高低点法、散布图法和回归直线法等。
7.差别成本是指可供选择的不同方案之间在成本上的差别。从现有生产量的增加或减少所形成的成本上的差别看,在“相关范围”内,差别成本就是变动成本。超过相关范围,由于产量变动还可能引起固定成本和半变动成本的变动,差别成本在数量上不等于变动成本。
8.成本按经济用途可分为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两类。制造成本是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它是由三种基本要素组成的,即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制造费用。非制造成本是
指销售与行政管理方面发生的费用。一般可以细分为推销或销售成本、管理成本两类。这种分类方法便于反映和考核企业生产车间和业务管理部门的成本水平和管理责任。有利于企业进行成本预测和决策。
9.按完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包括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而按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只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而把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全额列入损益表,从当期的销售收入直接扣减,完全成本计算的理论依据是:凡是同产品生产有关的耗费都应计入产品成本。变动成本法的计算的理论依据是固定制造费用与产量无关,与期间有关,所以应该作为期间成本对待,而不应作为产品成本。
10.因为,按变动成本法计算,本期所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是全额从本期销售收入中扣除:按完全成本法计算,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先计入本期所生产的产品成本中,在产销平衡的情况下,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又在本期全部销售出去,产成品的期末存货没有变动,所以两种成本计算法在销售收入一样,扣减数也一样的情况下,当然所得的净利会相等。
11.因为,按变动成本法计算,本期所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全额从本期销售收入中扣除;而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在生产量大于销售量时,意味着本期生产的产品没有全部销售出去,产成品的期末存货增加,它会带走一部分本期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因而,从本期销售收入中扣减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就不是全额了。所以,在销售收入一样的情况下,采用变动成本法扣除了全部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而采用完全成本法仅扣除了部分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当然由此所确定的净收益前者会小于后者。
12.采用完全成本法的优点是可以鼓励企业提高产品生产的积极性。因为产量越大,
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会越低,从而使得整个单位产品成本随之降低。其最大的缺点是按照这种方法为基础计算的分期损益难于为管理部门所理解,因为此种方法掺杂了人为的计算上的因素,使得利润的多少和销售量的增减不能保持相应的比例,不便于为决策、控制和分析直接提供有关的资料。
13.
(1)所提供的成本资料能较好地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易于为管理部门所理解和掌握。
(2)能提供每种产品盈利能力的资料,有利于管理人员的决策分析。
(3)便于分清各部门的经济责任,有利于进行成本控制与业绩评价。
但是这种成本计算法也存在某些局限性:
(1)不符合传统的成本概念要求;
(2)所确定的成本数据不符合通用会计报表编制的要求;
(3)所提供的成本资料较难适应长期决策的需要。
14.把日常核算建立在变动成本计算的基础上,在产品、产成品帐户均按变动成本反映,同时另设“存货中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账户,把所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先记入这一账户;期末,把其中应归属于本期已销售产品的部分转入“收益汇总”账户,并列入损益表,作为本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而其中应归属于期末在产品、产成品的部分,则
仍留在这个账户上,并将其余额附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在产品、产成品项目上,使它们仍按完全成本列示。
15.其特点为: (1)利润越多,或亏损越少越多。盈亏临界点不变,销售量越大,能实现的销售量越少,能实现的利润越少,或亏损越多。
(2)销售量不变,盈亏临界点越低,能实现的利润越多,或亏损越少;盈亏临界点越高,能实现的利润越少,或亏损越多。
(3)在销售收入既定的条件下,盈亏临界点的高低取决于固定成本和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的多少。固定成本越多,或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越多,盈亏临界点越高;反之,盈亏,临界点越低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的变动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是通过对变动成本线的斜率的变动而表现出来。
16.
(1)假定产品的单位销售价格不变,企业的销售总收入同产品的销售量成正比例地变动。
(2)假定所有的成本都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
其中,假定固定成本处于“相关范围”内,其总额在全期内保持不变,不受销售量变动的影响;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不变,变动成本总额同产品的销售量成正比例变动。
(3)假定企业生产和销售一种产品,如果同时生产和销售多种产品时,其品种构成不变。
(4)假定全期内产品的生产量与销售量一致,不考虑产成品存货水平的变动对利润的影响。
17.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其一可用实物单位表现其具体公式为:
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
=
其二可用金额表现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量=
=
18.安全边际是指现有销售量超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的差额,标志着从现有销售量到盈亏临界点,还有多大的差距。这个差距说明现有销售额再降低多少,企业才会发生损失。差距越大,企业发生亏损的可能性就越小。安全边际可以用绝对数表示,也可以用相对数表示。用绝对数表示,其计算公式:
安全边际=现有 (或预计可达到)的销售量-临界点的销售量
用相对数表示,称为安全边际率,其计算公式:
安全边际率=
或 安全边际率=
19.定量分析法是指根据预测对象过去的、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一系列数据,应用数学方法进行加工、计算,借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方法。而定性分析法是依靠预测人员的丰富经验以及主观判断和分析,来推断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方法。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在实际工作中,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必须结合起来使用,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在应用定量分析法建立数据模型分析时,还需要定性分析法来辅助,其原因为:(1)影响经济变量的因素很多,有的因素可以通过定量加以分析,而有的因素,如国家政策、消费者心理、投资者意向等,一般只有定性的特征,根本无法进行计量;(2)企业拥有的历史资料有些可能不真实,反映不出客观经济的发展规律,或由于取得的成本太高,花费的时间大多,得不偿失;(3)定量分析法一般都是把未来视为历史的延伸,并假设过去和现在的条件同样适应于未来,而对于外界变化的因素不能迅速作出反映。因此,在进行预测,特别是中长期预测时,即使资料完整、准确,也有其片面性,有时甚至会发生失误。
20.预测是指根据反映客观事物的资料信息,运用科学方法来预计和推测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可能性。预测必须有步骤地进行,其基本程序为:(1)确定预测目标;(2)收集整理资料;(3)选择预测方法;(4)综合分析预测;(5)计算预测的误差。
预测的特点可归纳为:(1)预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2)预测具有一定的近似性;(3)预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1.销售预测是根据充分市场调查,通过对本企业和市场信息的了解,对该商品在计划期间的销售量或销售额作出预测和推断。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1)就企业的角度来说,销售预测是订购材料、安排人工、规划生产、处理财务的基础,是编制企业全面预算的出发点。良好的销售预测是企业规划未来的先决条件,因而必须实事求是,否则会带来巨大损失。
(2)搞好销售预测,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而且可使企业的经营目标同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消费的需要相适应,使产品的生产同需求相适应,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2.成本预测是根据市场预测,对企业的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加以分析预测。成本预测使企业不仅仅停留在成本计算和事后的成本分析上,而是更着眼于未来,在事前进行成本预测,规划好计划期间的耗费,并据以制定目标成本,然后对各个经营管理单位负责
的成本指标加以控制和调节,并引导全体职工去实现这个目标。从这个角度说,成本预测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产品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23.目标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产品成本应达到的标准。目标成本草案的提出一般有以下两种方法:
(1)采用“倒剥皮”的办法。在确定目标利润的基础上,根据该项产品在市场上的经济信息,先确定一个适当的销售单价;然后减去按目标利润计算的单位产品利润和应交纳的税金,作为产品进行生产的目标成本。
(2)在我国,一般以产品的某一先进的成本水平作为目标成本。
24.筹资预测包括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的预测。资金需要量预测就是为有意识地把生
产经营活动引导到以最少资金占有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因此,筹资预测对改进企业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有很重要的意义。
25.对不确定型决策问题,决策者对未来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又无法确定各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因此,其选优标准通常取决于决策者对未来的态度,不同的态度所选用的方法不尽相同。通常先把不确定型决策转化为确定型或风险型决策,估计出各种方案的预
期收益或预期损失,然后以预期收益的最大值或预期损失的最小值作为最优方案。
26.决策分析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对各个备选方案进行分析评价,从而选出最佳方案。其一般程序包括:
(1)提出决策问题,确定决策目标;
(2)拟定达到目标的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
(3)搜集与决策有关的信息;
(4)分析、对比各种备选方案,选择最优方案;
(5)组织和监督最优方案的实施。
27.经济决策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对经济组织内的各备选方案作出判断和抉择。它不仅参与企业当局决策,为管理阶层提供意见,而且对企业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所以是关系到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环节。
28.线性规划专门用来解决有线性联系的问题。它帮助管理人员在有若干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对合理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作出最佳决策。线性规划问题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在问题中必须有一个目标函数,即通过函数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优结果。
(2)在问题中必须包含若干约束条件,即在追求最优的实现时必须遵守的约束。
(3)上述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必须具有直线性或近似直线性的联系,并都能以一次方程式来表示。
29.差量分析法就是根据两个备选方案的差量收入与差量成本的比较来确定哪个方案较优的方法。如差量收入大于差量成本,前一个方案较优;反之,后一方案较优。采用差量分析法的关键在于:进行决策分析时,只考虑那些备选方案的预期总收入和预期总成本会发生影响的项目,至于那些不相关的因素,一概予以剔除。
30.生产决策一般包括三个问题:生产什么产品或提供什么劳务;生产多少数量的产品或提供多少数量的劳务;如何组织和安排生产和提供劳务。
生产决策最常用的方法有差量分析法、贡献毛益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最优生产批量法、线性规划法、成本计划评审法等。
31.最优生产批量法主要包括调整准备成本和储存成本。前者与每批数量的多少没有直接联系,但与生产批数成正比;后者在一定期间的发生额是固定不变的。调整准备成本与跟着储存量变动的平均储存成本是互相矛盾的。最优生产批量法在决策分析过程中的关
键就是确定使其全年的调整准备成本和全年的平均储存成本之和为最低的适当的生产批量。
32.货币的时间价值在任何社会形成下都是存在的。它是指货币经过一定期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如果不考虑这个价值概念,就必然会作出错误的决策。一方面造成许多企业长期存在商品材料物资的大量积压,另方面设备利用率低,资金周转慢,项目效果差。因此,长期投资决策时必须考虑时间价值,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加快商品流转,提高经济效益。
33.投资的风险价值就是投资者冒风险进行投资所获得的报酬。任何经济决策的准确性都是相对的。在长期投资中,投资者宁愿要肯定的某一报酬率,而不愿要不肯定的同一报酬率的现象很普遍。另外,执行涣策的时间越长,结果越难预料。因此,企业在长期投资决策中,一般都考虑风险因素,计量所冒风险的程度,并要求预期的报酬率能与其所冒风险的程度相适应,风险越大,要求的报酬率越高。
34.现金流量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中有些差异,财务会计中的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实际发生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数量。其主要内容包括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三个部分。而管理会计中的现金流量则单纯指由于一项方案而引起的一定期间内发生的现金流出量与现金流入量。其内容包括原始投资、营业现金流量、现金回收三部分。
35.敏感性分析是预测分析和决策分析中所常用的一种方法。长期投资决策的敏感性分析主要用来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1)如果投资方案的现金净流量或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发生变动,那么对该方案的净现值
将会发生多大程度的影响。
(2)如果投资方案的内含报酬率发生变动,那么对现金净流量或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36.分析与评价长期投资决策的方法有两类:一类是结合时间价值来决定方案取舍的,这类方法的基本点是把现金流出量、现金流入量和时间这三个基本因素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另一类是决定方案取舍不考虑时间价值的,这类方法的基本点是把不同时期的现金流量看作是等效的。
37.全面预算有如下作用:
(1)全面预算的编制,就是把整个企业和多个职能部门在计划期间的工作分别定出目标,并详细说明要达到各目标所拟采取的措施。这将有助于企业全体职工明确今后的奋斗目标和任务,使各部门、各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协调地进行,为完成企业的总目标而奋斗。
(2)全面预算是控制企业日常经济活动的主要依据。
(3)全面预算也是评价企业生产经营多个方面工作成果的基本尺度。
(4)全面预算对职工有激励作用。
基于全面预算的以上作用,所以企业要编制全面预算。
38.全面预算实际上是一整套预计的财务报表和有关的附表,它主要是用来规划计划期间的经济活动及其成果,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销售预算,包括预期的现
金收入的计算。(2)生产预算。(3)直接材料预算,包括材料方面预期的现金支出的计算。(4)直接人工预算。(5)制造费用预算。(6)期末产成品存货预算。(7)销售与管理费用预算。(8)现金预算。(9)预计的损益表。(10)预计的资产负债表。
销售预算是编制全面预算的基础和关键。总预算中的其他各个项目,如生产、材料采购、存货和费用等方面的预算,都要以销售预算作为基础。上述预算中有关现金收支的详细情况就反映在现金预算中,供管理当局筹措及控制现金。预计损益表是根据上述预算表的有关资料进行编制的,以反映计划期内预计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和预计可实现的利润可能发生的亏损。预计资产负债表是以前期期末的资产负债表为基础,根据上述预算表的有关资料加以汇总和调整而编制的。
39.遵循“以销定产”的原则,销售预算是编制全面预算的基础和关键。总预算中的其他各个项目,如生产、材料采购、存货和费用等方面的预算,都要以销售预算作为基础。
销售预算主要列示全年和分季度的预计销售数量和销售收入。在销售预算的正表下,通常还附有预计的现金收入的计算,借以为编制现金预算提供必要的资料。
40.生产预算是根据销售预算编制的,但由于计划期期初和期末存货的预计水平,以避免存货太多,形成资金的积压和浪费,或存货太少,影响下一季度销售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在生产预算中的预计产品生产量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可按如下公式计算:预计生产量=(预计销售量+预计期末存货)-预计期初存货。
41.直接材料预算是以生产预算为基础,直接材料生产上的需用量同预计采购量之间的关系,可按“预计采购量=(生产上预计需用量+预计期末存货)-预计期初存货”公式计算。为便于编制现金预算,在直接材料预算中,通常还包括材料方面预期的现金支出的计
算。
直接人工预算是以生产预算为基础进行编制的。它列示了全年和分季度预计需用的直接人工工时和直接人工成本。将各期的预计产量,乘以单位产品所需直接人工小时,即得各期的直接人工小时预算。再乘以每小时直接人工成本,便是直接人工成本预算。
42.编制期末存货预算是为了综合反映计划期内生产单位产品预计的成本水平,同时也为正确计量预计损益表中的产品销售成本和预计资产负债表中的期末存货和期末产成品存货项目提供数据。
43.现金预算主要反映计划期间预计的现金收支的详细情况,可供管理当局筹措及控制现金。编制现金预算要包括四个部分:
(1)现金收入。现金收入包括期初的现金余额和预算期的现金收入。产品销售收入是取得现金收入的最主要的来源。
(2)现金支出。现金支出部分包括预算预计的各项现金支出,除上述材料、工资和费用方面预计的支出外,还包括上交所得税、支付股利和资本支出预算中属于计划期内的现金支出等项。
(3)现金多余或不足。现金的多余或不足部分列示现金收入合计与现金支出合计之间的差额,差额为正,说明收大于支,现金有多余,可用于补偿过去向银行取得的借款,或用于购买短期证券;如差额为负,说明支大于收,现金不足,要向银行取得新的借款。
(4)资金的筹集和运用。资金的筹集与运用部分提供预算期内预计向银行借款和偿还以
及有关利息支出的详细资料。
44.之所以要编制弹性预算,是由于弹性预算能适应不同经营活动情况的变化,弹性预算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业务量的大小而相应调整。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可以扩大计划的运用范围;另外它可以使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与考核建立在更加客观而可比的基础上。 弹性预算的编制一般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选择(或确定)经营活动水平的计量标准(如产量单位、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等)。
(2)确定不同情况下经营活动水平的范围,一般在正常生产能力的70%--110%之间(其间隔一般为5%或10%)。
(3)根据成本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分别计算确定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半变动成本及其多个具体项目在不同经营活动水平范围内的计划成本。
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加以汇总编制弹性预算。
45.零基预算目前是西方国家广泛采用的作为控制间接费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与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不同,它对于任何一笔的预算支出,不是以现有费用水平为基础,而是一切以零为起点,从根本上考虑它们的必要性及其数额的多少,这样能使所编制的预算更切合当期的实际情况,从而使预算充分发挥其控制实际支出的作用。
零基预算的具体做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根据本企业计划期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列出在计划期内需要发生哪些费用项目,并说明费用开支的目的性,以及需要开支的具体数额。
(2)将每次费用项目的所得与所费进行对比,权衡利害得失,并区分轻重缓急,然后按先后顺序排列,并把它分成等级。靠前的层次优先保证。
(3)按照上一步骤所定的层次和顺序,结合可动用的资金来源,分配资金,落实预算。
46.标准成本系统的作用在于:
(1)便于企业编制预算。因为标准成本是一种预计成本,可以作为编制预算的依据,明确企业在预算期的目标。
(2)用于控制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指示实际成本同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发生差异的原因,保证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
(3)标准成本可以作为评价和考核工作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依据。
(4)标准成本可以为正确进行经营决策提供有用的数据。
(5)为进行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等存货计价提供了合理客观的基础。
(6)促进和简化产品成本的计算。
47.制定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要先确定单位产品的用料标准和材料的标准单价,单位产品的用料标准的确定;主要应根据已达到的生产技术水平,以正常经营条件为基础,同时还考虑到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在生产中不可避免的损耗而制定的。材料的标准单价,相 当于材料的计划单价,它包括材料的买价和运杂费等。按各种材料分别计算、材料的用料标准和价格标准确定后,可按下列公式求得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单位
产品的用料标准×材料的标准单价。
制定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要先确定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和每一工时的标准工资率。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相当于我国单位产品的工时定额,通常它是在现有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需用的人工时间,包括对产品直接加工的时间,必要的间歇和停工时间,不可避免的废品所用的时间。每一工时的标准工资率,为每一标准工时应分配的工资,其计算公式如下:小时标准工资率=预计直接人工工资总额/标准总工时。确定了有关人工的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和单位工时标准工资率,可按下列公式求得直接工资的标准成本:直接资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小时标准工资率。
制造费用分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
单位产品变动性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一般是以其直接工资的标准工时乘上每一标准工时变动性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求得。每一工时变动性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的计算公式是:单位工时变动性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变动性制造费用预算总数/直接工资标准总工时,单位产品变动性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工资的标准工时×每小时变动性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性制造费用主要包括厂房、设备的折旧、维修费、保险费、办公费等。它通常是根据事先编制的固定预算来控制其费用总额,如果采用变动成本计算法,固定性制造费用直接计入当期的收益表,不必在各种产品之间分配,因而也不包括在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中。采用完全成本法,固定性制造费用就要通过分配计入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中去,计算公式如下:固定性制造费用每工时的标准分配率=固定性制造费用预算总额/直接工资标准总工时,单位产品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工资的标准工时×每小时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
48.生产过程中耗用材料的成本是由单位产品耗用材料的数量乘上材料价格组成的,所以原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析包括原材料的消耗数量差异分析和价格差异分析。其计算公式为:原材料成本总差异=原材料实际成本—原材料标准成本,原材料成本消耗量差异=(原材料实际消耗数量-原材料标准消耗数量)×原材料标准单价,原材料成本价格差异=(原材料实际单价-原材料标准单价)×原材料实际消耗数量。
影响材料消耗数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合理下料,修旧利废和综合利用等等,都是降低材料消耗的重要途径,影响材料价格变动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除国家及供应单位调整价格外,采购的数量,运输方法,可利用的数量折扣、紧急定货、材料的质量等等
只要其中任何一个因素脱离了制定标准成本时的预定要求,都会影响价格差异。
49.工资成本差异的分析包括人工效率差异的分析和工资率差异的分析,其计算公式如下:工资成本总差异=工资实际成本-工资标准成本,工资成本人工效率差异=(实耗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工资成本工资率差异=(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耗工时。
如果企业签订的工资合同没有改变,工资率之所以变动是由于 生产中升级或降级使用不同工资等级的工人所引起的。影响人工效率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采购了不适用的材料,加工时花了较多的工时等。
50.变动性制造费用差异,包括变动性制造费用耗用差异和效率差异,其计算公式如下:变动性制造费用耗用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分配率-标准分配率),变动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标准工时)。
51.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包括效率差异、耗费差异和生产能力利用差异。它们的计算
公式如下:固定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固定性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固定性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生产能力利用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预计应完成的总工时-实际工时)。
52.对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方法,在西方国家还没有一致的意见,大体上有以下三种方法:(1)如果实际成本同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比较大,这种差异原则上不应全部转入本期的产品销售成本,而应在期末在产品、产成品和本期产品销售成本中按比例分配。(2)各种成本差异在每月月末,不办理结转手续,在成本差异账户,中累积下来,直到年底,才将当年累积的多种成本差异一次结转,如果成本差异为数过大,就要按比例在销售成本、产成品和在产品账户之间分摊;如果成本差异为数不大,可以全部结转到销售成本账户;(3)如果所制定的标准成本符合企业实际情况,成本差异数字不大,可以将差异的数额全部结转到当期产品销售成本中,不必再分配给在产品和产成品。由于第三种方法更具可操作性,所以西
方国家一般采用第三种方法处理各种成本差异。
53.成本差异一般模式是:
(1) 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数量
(2) 数量差异=(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3)成本总差异=价格差异+数量差异
54.工资效率差异和人工效率差异共同组成人工成本差异,工资率和人工效率共同脱
离标准产生的“工资率和人工效率差异”被计入“工资率差异”;提高工资与付水平,会加大工资率差异,但有助于改善效率,缩小人工效率差异,因此,同一原因可能导致一种差异有利而另一种差异不利。
55.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差异,可以分为耗费差异和能量差异, 而不像直接材料差异、直接人工差异和变动性制造费用差异那样分为“价格差”和“量差”两种。这是因为,固定性制造费用与产品产量变化无直接关系,难以将其差异与产品产量的变化直接联系起来,而只宜从总耗用量和利用程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考核。
56.实行责任会计的条件和基本做法是:
(1)各个责任中心具有明确的权、责范围,要为它们在企业授予的权力范围内独立自主地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条件。
(2)科学地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体目标,使各个责任中心在完成企业整体目标申明确各自的目标和任务,实现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3)各个责任中心工作成果的评价与考核应仅限于能为其工作好坏所影响的可控项目。
(4)为明确各自的经济责任,便于正确评价各自的工作成果,各个责任中心之间相互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应按合理制定的内部转移价格进行计价、结算。
(5)一个责任中心的工作成果如果其他责任中心的“过失”而受到损害,应由后者负责赔偿。
(6)制定合理而有效的奖惩办法,按各自的工作成果进行奖惩,鼓励先进,鞭策落后。
(7)建立健全严密的信息收集、加工系统,落实责任,分析偏差,指导行动,充分发挥信息反馈作用,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沿着预定目标卓有成效地进行。
57.责任中心指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在实行分权经营体制的条件下,按照“目标管理”的原则,将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体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目标,落实到有关单位去完成而形成的企业内部责任单位,称为“责任中心”。
基于企业内部责任单位业务活动的特点不同,一般可区分为成本(费用)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三大类。
成本中心仅计量和考核发生的成本、费用,其工作成果不会形成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收入,或其工作成果不便于或不必进行货币计量;利润中心指不仅考核其成本,还要考核收入和利润的责任单位。对利润中心工作成果的评价与考核,主要是对实际实现的利润同“责任预算”所确定的预计利润数进行对比,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责任,借以对经营上的得失和有关人员的是非功过作出比较全面而正确的评价;投资中心不仅要考核成本费用和利润,还要考核
其资金的使用效果。投资中心的权、责比利润中心有所扩大,其工作成果的评价、考核比起利润中心又向前推进一步。
58.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区别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体现:
(1)就计算的对象看,产品成本是按承担的客体(产品)计算;责任成本则按责任中心计
算。
(2)就计算的性质看,产品成本是谁受益,谁承担;责任成本 则是谁负责,谁承担。
(3)就计算的用途来说,产品成本反映产品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是实施经济核算制的重要手段;责任成本则是反映责任预算的执行情况,是贯彻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控制生产耗费的重要手段。
虽然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就某一定时期来说,全企业的产品总成本与全企业的责任成本总和还是相等的。
59.成本中心指一个责任中心,如果只着重考核其所发生的成本或费用,而不考核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收入,这一类责任中心称为成本中心或费用中心。
成本(费用)中心工作成果的评价与考核,主要是通过一定期 间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同其“责任预算”所确定的预算数进行对比来实现的。成本中心通常是以“标准成本”作为评价和考核的依据;费用中心则以一定的业务工作量为基础,事先按期编制“费用弹性预算”作为评价和考核实际费用水平的尺度。
60.内部转移价格,是指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由于相互结算或转账所需采用的一种价格标准。不同类别的责任中心,采用的转移价格不同,可分为以下二种情况:
(1)服务于各责任中心正确进行业绩评价的内部转移价格。成本(费用)中心之间相互提供产品(包括在产品、半成品)和服务,可以“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利润(投资)中心之间相互提供产品(半成品),应尽可能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制定内部转移价格。
(2)服务于各责任中心正确进行经营决策的内部转移价格。从短期经营决策看,内部转移价格应以供应部门的变动性成本和可能丧失的贡献毛益作为定价的基础,据以协调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供需关系;从长期经营决策看,应在固定成本的“相关范围”内,按生产能力不同的利用程度和相应的不同产量水平,分别测算其内部转移价格。
61.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的主要特点:
(1)以群众核算为基础,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体系相结合。
(2)设立“厂内银行”,将“准商品货币关系”引入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
(3)新产品开发要求产品设计部门落实经济责任,实现技术与经济的统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