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201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试真题及答案
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哪个最能准确地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A.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有无统一性的问题
C.世界的存在是怎样的问题
D.世界可否被认识的问题
2.下列哪个选项最能描述相对静止的本质?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3.哪个选项最能准确地描述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A.实质 B.总特征 C.核心 D.总规律
4.哪个选项最能描述和谐的本质?
A.绝对同一
B.相互分离
C.相互依存
D.绝对排斥
5.下列选项中,哪个最能描述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的对立?
A.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对立
6.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A.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特点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7.“社会存在”指的是什么?
A.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B.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
C.社会的物质财富
D.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8.下列哪个选项最能描述生产关系的决定性?
A.产品分配关系
B.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C.产品交换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9.“上层建筑”包括哪两个组成部分?
A.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层建筑
B.意识形态和观念上层建筑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10.社会革命和改革的根源是什么?
A.新理念和传统观念的矛盾
B.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11.下列选项中,哪个最能描述历史创造者问题的两种根本对立观点?
A.决定论和非决定论
B.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
12.鸦片战争后,中国贫穷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是什么?
A.帝国主义的压迫
B.封建主义的压迫
C.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D.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
13.新主义革命与旧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什么?
A.对象不同
B.领导权不同
C.动力不同
D.前途不同
14.这段话的目的是强调武装斗争是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没有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人民、和革命胜利。
15.中国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调查研究和发动群众的作风。
16.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政策是适当限制。
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8.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人体、科学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
19.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两手抓”的方针。
20.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对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1.提高社会生产力必须摆在国家优先发展核心位置的是科技创新,需要进行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和理论创新。
2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2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消除不公达到社会和谐。
24.再次重申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其中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5.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根本立足点是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26.所有制决定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27.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8.我国的国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宪法。
3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属于国家层面价值要求的是富强、文明、和谐。
31.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3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是两制并存。
33.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4.中国共产政治优势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35.“缺钙”指的是人在精神上缺乏理想信念。
36.G1次中国标准动车组以350公里时速正式运营,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此动车组是复兴号。
37.中国共产会的主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的社会性质确实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这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因为在这个时期,中国仍然存在着封建残余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而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未建立起来,因此无法认为中国当时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42.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是简单地“就是社会主义”,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根据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条件,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二是深刻认识到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条件,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是根据时代发展和实践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了理论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4.实事是指客观存在的、可以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事物及其规律。科学含义是指在实践中,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科学结论的过程。实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因为只有以实事为基础,才能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45.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必须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而稳定则是为了保障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因此,只有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真正做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有机统一。
四、论述题:20分
46.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在实践中的能动作用,即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客观世界,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客观规律性则是指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它是客观存在的、客观不可改变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既有矛盾又有统一,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就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体性,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客观规律的存在和作用,遵循客观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大势,从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全面进步。
新主义社会是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其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也有资本主义因素。自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年底都是新主义社会,之后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植根于中国、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是社会主义,我们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包括在中国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一脉相承,同时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几代中国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生动体现。它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既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又生动而具体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同时,它也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抵制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Overall。the passage discusses the n of China from a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 to a socialist society through the
New Democracy d。It also explains the concept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m 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which is rooted in Marxism-Leninism but also adapted to China's unique ns and development。The passage also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ing to develop Marxist theory to suit the changing times and practical needs.
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是错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它不仅继承了前人的经验,还创新了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这种理论深深扎根于中国,符合中国实际,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体现。
1941年,《改造我们的研究》中明确地界定了实事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外省外、县外区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实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灵魂。实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
果始终。把握实事的精髓,就能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能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最本质的东西。实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统一体。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结合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人民的向往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也是改革的最高价值追求。改革、发展、稳定连接着国家富强之梦与人民幸福之梦。因此,强调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只有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使改革更加成功,发展更加坚如磐石。
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因为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也是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国家生死存亡、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问题凸显,不和谐因素增多。民生问题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解决不好民生问题,就会丢失百姓信任,社会就会不稳定。因此,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一切来自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改善民生,就是服务人民的应有之意,也是落脚点。
客观规律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包含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而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思想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等于随心所欲,违背规律最终要受到规律的惩罚。因此,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规律是事物的本质必然联系,必须通过探索才能了解,所以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尊重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冒进,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忽视现有条件,忽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大干快上,搞大跃进式的发展,只会造成严重损失,欲速则不达。同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要积极开动脑筋,勇于探索,运用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认真研究、努力创造,不能坐享其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