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目前,其研究领域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心理民俗。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 太牢、少牢:旧时祭礼的牺牲,牛、羊、豕俱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
待客食俗:待客食俗是物质生活民俗中的重要组成。特殊食俗,即特殊时间、特殊场合、特殊意义的食俗。 商业民俗:
交通民俗:交通运输民俗:围绕交通运输工具、交通设施制作、建造、使用而形成的民俗。交通运输民俗,源于交通的需要,服务于商品流通、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社会性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
民俗事象:一个特定民族(主体)在特定地域(空间)、特定历史阶段(时间)的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带有标志性、典型性的现象,它体现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
1、物质民俗:指民众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新产品形式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建筑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及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法、人生仪礼等)、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 精神民俗:是指在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进行信息交流的行为过程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习俗惯制,即语言方面形成的风俗习惯。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民俗语言分广义与狭义两种。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它们是广义的民俗语言。狭义的民俗语言,是指在一个民族或地区中流行的那些具有特定含义、且反复出现的套语,如民间俗语、谚语、谜语、歇后语、街头流行语、黑话、酒令,等等。 饮食民俗:指人们在筛选食物原料、加工、烹制和食用食物的过程中,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也称饮食风俗、食俗。 包括: 年节食俗、 日常食俗、 人生仪礼食俗、 宗教信仰食俗、 少数民族食俗等。饮食习俗分为: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特殊食俗、快速食俗。
节日食俗:节日食俗为节日饮食风俗,它构成了节庆的主要特色。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饮食,不同的食俗寄寓不同的观念和不同的生活愿望。 祭祀食俗:祭祀食俗是在祭祀场合中用于祭祀祖先神灵而形成的食俗。祭祀食俗源于人们灵魂不灭的观念。如春节,源于远古时代的“腊祭”,“腊,岁终祭众神之名”。祭祀食品,种类多样,有牛、羊、猪、鸡等牲畜,以及米饭、酒类等素食。
贸易往来、人际交流
服饰民俗:研究服饰在民俗文化中的构成、地位及服俗惯制形成、传承、变异的科学
居住建筑民俗: 居住建筑民俗:人类创造居住条件、获取居住空间而形成起来的民俗。居住建筑民俗包含建筑方式、居住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即人类所有的围绕居住建筑的活动方式与观念 工匠习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包括岁时民俗和节日民俗两部分。一年之中相对的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活动,并由此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事项。
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有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人生仪礼:人生仪礼是人在一生过程中所经历的仪式行为。传统意义上的人生仪礼,主要包括人生中最大的仪式行为: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以及生日庆贺(包括人进入老年阶段的祝寿仪式行为)人生仪礼是一种社会民俗事象:人生仪礼是个体生命社会化的程序,是个体人生不断社会化的阶段性标志
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使用考古学、人种志、人种学、民俗学、语言学的方法、概念、资料,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作出描述和分析。
伊耆氏《蜡辞》:这是一首古老的农事祭歌,属于中国远古时期的歌谣。伊耆氏,就是神农氏,是掌管祭祀的官吏。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它集中反映了原始先民面对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动物灾害、植物灾害等众多自然灾害侵袭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四句诗,句句既是祈求,也是命令;既是祝愿,也是诅咒。全诗既反映了原始先民饱受自然灾害侵袭的深重苦难,也反映了他们相信利用巫术咒语能够消除自然灾害的乐观心理。
春祈秋报:历代官、农都在年关节令转换的时刻,往往会有卜农事丰歉和祈报习俗。它通过一定的仪式行为来体现民众的信仰,以满足其生产生活的需求。春祭叫祈,秋祭叫报,祭祀活动有时也贯穿在农事活动中。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制订的一种用于指导农事活动的补充(辅助)历法
二分二至: 是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祖国传统历法中“二十四”节气的四个节气。
丁祭:旧时于每年阴历二月﹑八月第一个丁日祭祀孔子,称丁祭。隋唐
日制不一。隋文帝时一年有四祭,唐武德年间改用中丁日祭祀,唐开元年后专用春﹑秋二仲的上丁日举行祭祀。
驱傩:傩,是古代年终(腊月)或立春时节驱逐疫鬼的仪式,是民间的一种风俗。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古代,二郎神、关公崇拜、社火、角抵戏、面具艺术、药王崇拜、桃花崇拜、锺馗等,可以归入傩文化系统中
卜筮; 1. 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2. 推测,宗族:最基本的社会单元。
五服制度:古代丧服制度,规定亲属依其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各穿戴五种不同规格级别的丧服“守制”,分别为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在古代常用五服制辨别血亲范围。
族谱:宗族内部用文字书面形式记载宗族源流、宗族先贤、族籍及族规家训之类的书谱。
祠堂:宗族内部进行祖先崇拜的场所,用以供奉列祖列宗,是宗族最基本的族产。
昭穆:古代宗庙祭祀制度。昭、穆指宗庙的排列次序,以始祖居中,以估计。3. 以占卦为业的人。
禁忌:禁忌是一种忌讳,是人为避免、禁止出现的人,或者人的语言、行为,乃至事物,目的在于消灾弭。禁忌由来的说法:大体上有:对灵力(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崇拜和畏惧,对欲望的克制和限定,对仪式的恪守和服从,对教训的总结和记取。禁忌的由来,大体上有四个方面:一是对灵力的崇拜和畏惧,二是对欲望的克制和限定,三是对仪式的恪守和服从,四是对教训的总结和记取。这里,简称之为:灵力说、欲望说、仪式说和教训说。
厌胜:意即厌而胜之,系古代方士的一种巫术,用法术以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厌胜物:桃版、符咒、桃人、玉八卦牌、玉兽牌,刀剑、门神、压胜钱、镜子等 。
百工五法::“百工以方为矩,以圆为规,直以绳,正以悬,(衡以水)。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
布泉: 历史上定名为布泉的钱币有两种,一种为王莽时期所铸,另一种为北周武帝所铸。
上衣下裳服制: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上穿衣下穿裳,裳即是裙。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1个款式。 巢居:《庄子·盗跖篇》:“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太平寰宇记》:“朱吾以南有狼野人居,无屋舍,依树上宿,食生肉,采香为业”。《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辟风雨”。传说有巢氏构木为巢
穴居:《易·系辞传》:“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厂,山石之厓崖,人可尻(居),象形”(《说文解字》)段注:“厓,山边也。崖者,厓也,人可居者,谓其下可居也”。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为穴居之典型者
井干式建筑: 房屋结构不用立柱、大梁,以圆木层层相叠,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既是围护结构又是承重结构,形如井栏。 干栏式建筑:是原始巢居的发展。“虚悬构屋”,于地面上以木柱构成底架,上架横梁铺设板材,再于板材上构建梁架及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如湘西土家族、苗族的吊脚楼。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中有大量干栏式建筑遗存。
社会组织:作为传统民俗范围内的“社会组织”,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各种形成稳定互动关系的人员共同体(狭义的“社会组织”)。传统民俗范围内的社会组织,如家族、行会、帮会、钱会、老会、秘密宗教和庙会组织等组织形式。
宗法制: 是在宗族内部实行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谤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权力义务的法则、规范。
二世、四世、六世等偶数之祖为昭,以三世、五世、七世等奇数之祖为穆,用以辨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关系。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或前二天(清明节是在公历的4月5日或6日);寒食节,忌用火,为纪念春秋时期晋文公忠臣介子推;
中秋节:每年八月十五日,农历八月居秋季之中,且十五又是在八月之中 ,故名;
春节:体现了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草青、谷熟一次为一年。“五谷皆熟为有年”,《说文》:“谷熟也”;中国后世年节,约形成于汉代。汉武帝颁布《太初历》,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春节内容:庆祝丰收、祭祀天地祖先、驱邪除疫、具有喜庆气氛的娱乐等活动; 春节习俗:“照虚耗” 、“走人户”、燃放爆竹、贴门神春联 (“桃符”)等;后蜀主孟昶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端午节:端午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阳”。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源自古代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源于古代吴越民族对龙图腾的崇拜,源于对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源于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端午习俗:食粽子、饮雄黄酒、端午画“王”、挂艾蒿菖蒲符咒、系五彩丝线、龙舟竞渡等;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女儿节”,老人节; 习俗有登高游览、饮酒赏菊、佩插茱萸、蒸吃花糕等;西汉费长房、桓景故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晋“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明“甘菊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亦佳”。孟浩然 《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王勃 《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节气是按照阴历制定的,阴历没有闰年。
七夕节:秦观[鹊桥仙]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乞巧节的民俗活动有乞巧、赛巧、卜巧、听天语等。唐祖咏《七夕》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月试试看。”《荆楚岁时记》:“有一喜子(蜘蛛)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北宋欧阳修:“拂面蜘蛛占喜事,入帘蝴蝶报佳人。” “卜巧”歌:“巧芽芽,生得怪,盆盆生,白布盖。今天把你摘下来,姐姐妹妹照影来,又像花来又像菜,看谁心灵手儿快。”晒书、晒衣习俗:
阮咸、郝隆。
道教全年的盛会有三次,即“三元”。三元,即天官大帝、地官大帝、水官大帝的别称,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乃三官大帝的诞辰日。 上元节,为天官赐福节日。中元节,为地官赦免亡魂罪愆的节日。下元节,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的节日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施孤节”、“盂兰盆节” 《盂兰盆经》:“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救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上巳节:是中国汉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夏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 去财神庙敬祀,或在家迎接财神贴子,或在店堂由人装扮的财神登门。 庙会:是中国民间风俗活动最集中的场所 ,民俗活动最为丰富,有祀神、娱乐、饮食及其它活动,既娱神,也娱人。庙会是中国民间艺术的摇篮,在社会学方面有着突出的意义。在寺庙道观节日或规定日期里举行,也叫庙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市集形式之一 。
安国药市: 河北祈州(今安国市)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建药王(邳彤)神庙,逐步形成附属于庙会的药材市场,随后,安国药市声名远播,规模扩大,影响全国 通过仪礼:
成年仪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权利)而举行社区组织:是一种超越宗族行会,有着广泛互助关系、开展公益活动的地缘性组织。它有着一定的习俗惯制。行会:民间工商业从业者结成的民间行业组织,其形成、成员出入行、拜师及行业重大活动,都有一定的习俗惯制。
行业神:包括祖师神、保护神。供奉在庙、堂、馆、殿、祠等祭神场所。一业多神,或一神多业。
白莲教:北宋至近代流传的民间宗教。源于佛教的净土宗。相传东晋净土宗始祖慧远于江西庐山东林寺邀集名贤结白莲社共同念佛,后世信徒效仿,结社念佛,多称白莲社或莲社。南宋绍兴年间,吴郡昆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照)仿净土结社创建新教门,称白莲宗,即白莲教。白莲教最初信奉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最崇奉弥勒佛、无生老母(八字真言“真空家乡,无生老母”)
天地会: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之一,以拜天为父、拜地为母得名。又名洪门,俗称洪帮。创始人创立时间,说法多,其中有关于郑成功创会一说,时间有关于明季、康熙、乾隆、雍正等说法,至今尚无定论。天地会最初主要在福建、粤东及台湾一带流传,后来声势壮大,遍及国内。天地会支派极多,还有小刀、双刀、父母、添弟、三点、三合、哥老等。各地山堂林立 。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陈近南 (天地会暗语“地振高罡,一脉溪山千古秀;门朝大海,三合河水万年流”)
青帮:又称清帮,中国历史悠久的帮会,会众始以运漕为业,故称“粮船帮”,有行会性质。清初以来流行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民间秘密结社之一。清帮组织是拜师入帮,会众以师徒相称,崇尚“师徒如父子” “清帮一条线,洪门一大片” 。“由清转洪,披红挂彩;由洪转清,剥皮抽筋”清洪一家”,所谓“红花绿叶白莲藕,三教原来是一家”。青帮的帮规帮俗主要有“十大帮规”、“十禁”、“十戒”、“十要”、“十守” 祖师崇拜:
集市: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其特点是交易定时、定点。集市贸易,大约兴起于殷商时代,《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集市,北方为“集”,江南为“市”,两广为“墟”,云南为“街子”,川黔为“场”
赵公明:中国民间传说的财神,姓赵名公明,本名朗,字公明,亦称赵公元帅、赵玄坛,秦时避乱,隐居终南山,精修得道,道教尊为“正一玄坛元帅”。“玄坛”是指道教的斋坛,也有护法之意。其像黑面浓须,头戴铁冠,一手举铁鞭,一手持翘宝,坐骑黑虎,故称“黑虎玄坛”。能驱雷役电,除瘟禳灾,主持公道,求财如意,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俗以三月十五日为神诞,祀之能令人致富。民间奉祀,或于正月初
的仪礼。古代成年礼:冠礼、笄礼。
冠礼:男子20岁举行的加冠礼,古汉族男子成年礼。士冠礼“三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实行于周代。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冠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笄礼:女子15岁举行的成年礼,古汉族女子成年礼。女子盘发插簪子(笄)。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民间求子仪式,按观念和手段可分为三类:向神灵求子、由旁人送子、性器崇拜与生育巫术
向神灵求子:向主管生育的神灵祈求生子,是最为普遍的求子仪式。神灵有:碧霞元君、送子观音、金花夫人、子孙娘娘、张仙、高禖(女娲、简狄、姜嫄)
生子庆贺:1.洗三、报喜(弄璋、弄瓦) 2.满月:满月庆贺、剃发、串门、“百岁” 庆贺等 3.周岁:周岁庆贺、抓周等
一般婚姻形态:大体而言,人类经历的婚姻形态有:(1)血缘婚 (2)族外婚(亚血族婚、普那路亚婚) (3)对偶婚 (4)一夫一妻的个体婚
特殊婚姻形态:(1)抢婚 (2)童养媳、指腹婚 (3)冥婚 (4)入赘婚 (5)转房婚(包括蒸报制) (6)不落夫家 (7)表亲婚(姑表<舅表>婚、姨表婚)
周公六礼:《仪礼•士婚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中国古代青年男女从择偶到正式结婚这期间需进行的六个程序,即所谓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清末后,六礼演变纷繁,也就逐渐衰落了。
合卺:传统婚俗程式:1.相亲、订婚阶段:媒:媒,谋也,谋合二姓者也。媒人,即谋合二姓以成婚者。媒官:执掌男女婚姻之官。帖。聘:“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聘有金钱财帛、大雁等 2.迎娶阶段:合卺、哭嫁。 3.婚后仪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