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如何融入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作者:朱玉伟 丁俊锋
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30期
摘 要: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有效发挥作用,充分利用其公共必修课的特点和优势,积极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服务于又红又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的新课题。
关键词: 思政课 本科高校 应用型人才
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实践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推动应用型转型,需要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工作紧紧围绕应用型这一中心开展。在这一背景下,思政课必须有所作为,积极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服务于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 一、应用型人才与高校应用型转型
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是什么,不一而论,办学定位各不相同的高校有不同的界定,并且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的认识各不相同,比如在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理工优长的研究型大学看来,自己不仅是研究型大学,而且是应用型大学,并且是高级应用型大学,培养的人才是高级应用型人才,但这丝毫不影响清华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是典型的研究型大学。如果非要对应用型人才进行界定,那么至少应该包含几个层面的意思,这些也是高校转型的基础和依据。 (一)强调“应”——对应。即高校培养的人才要与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需求相对应,要与行业发展需求相对应。从这一角度出发,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高校,要实现应用型转型,必须在设置专业之初,就高度重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需求,进而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等方面,都紧紧围绕这一对应关系进行规划。作为应用型培养的对象——学生,要成长为应用型人才,就要从专业选择的第一时间,对行业发展的前景、经济社会发展对该行业的要求进行了解,对该专业学习的生涯进行规划,甚至对所要从事行业的专业伦理进行深入的把握。这两个方面之所以强调对应而不是应对,在于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前者强调高校和学生要主动研究和制订相应的方案和规划,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需要,而后者应对则是一种被动适应。
(二)强调“用”——实用。即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但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更要倾向学以致用和实际应用。从这一角度出发,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高校,要实现应用型转型,必须将实践教学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为学生理论学习成果的转化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和锻炼机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同时要转变教育评价方式,变学生在校期间表现的过程性评价为毕业生的社会评价,更加关注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评价,通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倒逼培养过程改革。作为培养对象——学生,要成长为应用型人才,必须从专业学习开始,树立学以致用的成长成才理念,将实用性与知识性并重,并且更加强调实用性。要建立在知识的实践运用过程中学习知识的学习模式。通过在校期间实战性的训练,强化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在步入社会和工作岗位时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满足工作需求。
(三)强调高素质。这是本科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区别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之处,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本科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针对行业发展培养的人才,而不是高职院校为了适应岗位需求而进行了人才培养。要实现本科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素质。这里的高素质体现在专业知识掌握更加扎实,对专业技能理解更加深刻,对行业发展前景有清醒认识,对专业伦理有一定把握等。更重要的是这种高素质体现在人才通过行业实践,逐渐形成内生活力,以支撑其可持续发展,可以在实践中进行一定的创新。 二、应用型转型中思政课的角色定位
(一)服务好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思政课的职能所在。由于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特殊性,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职能有两个:一是坚守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高度重视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发挥好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把思政课应有的底气充足的思想理念讲深讲透,主动引导、培育和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二是要服务于其他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各专业的特点,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所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下,思政课需要更加重视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从人才培养的深度层面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容易形成“过度专业化”,只注重专业的应用性,忽视各专业特有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培养,思政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哲学思维方法可以进行相应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专业思维方法,在正确的专业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下,可以促进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中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从人才培养的广度上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容易形成知识“窄化”,并由此引发“窄化效应”,导致过去关注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却忽视该专业发展中属于内涵范畴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这些被忽视的知识和技能往往是过去或当时社会需求比较强烈,但随着时代变迁,需求已经变得不再强烈的知识和技能。要改变这种“窄化”,避免出现“窄化效应”,仅仅靠该专业教育本身是无法解决的,需要在更宽广的视野下对社会发展需求、专业发展前景和个人价值追求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此思考将决定学生在走向职场、从事专业工作时有多大的发展领域,这些恰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帮助和引导学生解决的问题。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世界观引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价值观的引领,还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历史观的导向,都可以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解析社会发展需求、专业发展的前景和个人价值追求之间的关系。
(二)服务于学校应用型转型大局是思政课的职责所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内涵建设、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此类院校改革发展成败的重要标志,是学校提高办学知名度,扩大学校影响力的重要抓手。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研、基础设施建设和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的工作都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开展。从教学角度分析,学校应用型转型的举措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方面。所有课程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设计。所以,思政课教学在发挥职能时,不能单打独斗,要充分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将思政课教学与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专业的案例进行分析。二是实践教学方面。所有实践教学环节要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思政课要引导学生运用思政课上学到的方法论,指导专业技能训练。
从应用型的培养目标的角度看,这两个方面中最重要的是实践教学,思政课教学要更加重视实践教育环节。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其中一个重要的精神,就是要求各高校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的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规范,比如要求落实实践教学的学分,明确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指导教师,并要求对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专项经费保障,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上下功夫,要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新模式。这些都是高校思政课适应和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战略举措。从实际效果看,“实践教学有利于增强课程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修养,树立坚定信念”[1]。
三、目前高校思政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契合状况及问题
从近年来的情况看,高校思政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契合状况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在学校发展战略层面。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时,一般是从学校层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基本要求、整体方向进行规范。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等。在此基础上再指导二级院(系)等教学单位根据各自的专业实际,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思路、具体举措。这些环节往往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但思政课由于没有具体的专业支撑,而无法围绕专业发展建设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也没有固定的学生,无法围绕学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过程进行观测。在学校和二级教学单位两个层面,思政课都无法参与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实践。再加上学校缺乏相应的统筹和引导,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无法在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顶层设计中得到彰显。正如学者所言:“学校在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时有意无意忽视了思政课的地位,这也影响、限制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思政课人才培养作用的发挥。”[2]
(二)思政课的改革缺乏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考量。虽然许多地方本科高校已经确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且围绕这一目标,开始逐步推动教学、科研、条件保障等治理体系的改革,但思政课教学却没有明确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思路和举措,难以适应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一方面,思政课改革往往拘泥于自身,改革的范畴一般围绕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开展,缺乏整体意识,很少回归本源,真正把思政课看作一门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课”看待。所以,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没有把自身改革同各专业的改革相结合,无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把其他专业改革的理念融入自身改革中。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学理念不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专业技能的教育需要紧随培养目标,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随时保持先进的教学理念,以让学生掌握先进的专业技能”[3]。在一个信息化已经相当成熟的时代,随着新媒体、自媒体的兴起,教育理念开始发生快速的革新,慕课、翻转课堂开始在大学教学中大量运用,由于这些新的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多元参与,应用型大学开始更加积极地尝试这些教学模式。但是由于思政课强调意识形态的一元灌输的特点,导致无法快速跟进和采用新的教学理念,以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三)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背景无法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思政课教学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思政课教学通过教学内容改革,特别是教学案例的创新,将相应的专业知识引入自身教学体系,如此,一方面可以通过方法论的引导,介入相应专业的研究方法,提高与相应专业的契合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关注度,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专业伦理,从而在更深层的专业价值取向上引领人才培养的方向。当然,思政课教学要实现这些目标,前提是要求教师的知识储备中能涉猎相应的专业知识,达到与相应专业的契合要求。但现实是绝大部分思政课教师并不具备这种素质,而如果要通过继续教育、临时的充电或在备课过程中进行设计,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耗费大量的精力,这对教师的要求显得过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背景能否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成为思政课教学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四、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选择
根据目前学校思政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契合状况,应该从学校发展战略、思政课自身改革、思政课教师、思政课具体实践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五个方面,思考思政课教学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在学校发展战略层面。将思政课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不仅在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中要给予具体安排部署,在学校年度党政工作计划中,也要对思政课建设工作进行明确。要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经费落实和稳定增长。
(二)在思政课自身改革方面。要转变改革的价值取向,由上好思政课转变为引领各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培育和价值观塑造,主动参与到其他各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中。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推进思政课改革。既然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思政课就要围绕大局,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发挥好自身的功能和职责,既要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又要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也就是“思政课的改革必须围绕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展开,必须契合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4]。同时,要紧密结合各专业的具体特征,推进思想课教学内容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在思政课教师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完善选聘任用、培养培训等制度,建设一支信念坚定、师德高尚、基础扎实、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于思政课的新要求。同时,要鼓励思政专业背景的教师积极涉猎所教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好地了解所教专业的专业伦理、发展前景,以正确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相应专业的社会需求。还要鼓励部分政治素质过硬、能够胜任思政课教学的其他专业教师,参与到思政课教学中,以丰富思政课的教学理念,更好地将思政课融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
(四)在具体的思政课教学实践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化考试方法改革,完善教学评价机制,逐步形成考知、考能、考行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要不断深化教学研究与理论创新,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教学重点问题研究,推进理论创新。要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促进的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着力培育学生理论社团和理论骨干,加强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理论社团的指导。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更重要的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推进思政课的方法改革。总之,“不能继续千篇一律地坚持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而应该区分教育教学对象,增强针对性,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5]。
(五)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要将立德树人贯穿始终,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专业伦理构建,以及教学等环节与思政课相向而行;担任相关专业班级的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寻求相关专业教师的支持和配合,将各相关专业的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等环节主动引入思政课的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王艳,冯正垚.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6):47-48.
[2][4]银锋.基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政课改革研究——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5(6):103-108.
[3]王楠.关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求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5(34):232-233.
[5]张文彩.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5):114-115.
基金项目:贵州省2016年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高校思政课教学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2016SJJG002)成果;贵州教育厅2014年度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安顺学院大学生自我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