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九华山宗教习俗

2022-12-05 来源:易榕旅网


【腊八节】腊月(即十二月)初八日,俗称“腊八”,又名“佛成道日”。相传这天也是佛祖释迦牟尼诞辰纪念日,逢此日寺庙都要举行诵经供养法会,煮“腊八粥”以祭佛祖。后传入民间演变成为庆贺五谷丰登的习俗。“腊八粥”一般用糯米、红枣、豌豆、绿豆、花生仁、核桃、杏仁、莲子,也有用籼米、玉米、芝麻、桂圆、莲藕、香茹、红枣、赤豆等八种以上原料合煮而成。节日期间,九华山上僧俗同乐,儿童们凌晨便打着灯笼、提着锅碗到寺庙里去打粥。九华山及周边地区民间还认为“腊八”是吉日,故办婚嫁喜事者较多。此俗流行至今。

【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俗称“过小年”。旧时在青阳县九华山一带传有民谣“长工短工,二十四满工”,“有钱无钱,回家过年”。是日,在外地工作的人均已返回家中。各家各户设供桌、列祭品,悬挂祖先画像或设祖先牌位,焚香、点烛、烧纸、放鞭炮,以祭祀亡灵。晚饭后还须送“灶王爷”上天。

【荤年】九华山一带乡民素有“烧年香”习惯,即提前两天过大年。腊月二十八(月小二十七)这天吃年饭允许吃荤,俗称“过荤年”。年饭后须收起鱼、肉之类食品,并洗除餐具及其他器皿上的荤腥味,以备次日吃素,干干净净拜菩萨。

【素年】腊月三十日,当各地家家户户热热闹闹吃年饭时,而九华山上却显几分冷清。多数人家只备几盘素菜或素面,不吃荤腥食物,称“过素年”。是日天黑后,人们打着灯笼、捧着香,不声不响地(遇到熟悉人也不许说话)到寺庙里去拜佛、请佛,“净身”,“净心”地敬菩萨。此俗此仍流行。

【除夕】又称“大年三十”、“三十晚上”。十二月三十(月小二十九日)日,九华山乡

民各家各户挂年画、贴春联、祭祖先(上坟,向祖先亡灵烧香、叩头、供祭品)、接“灶神”(一般由家庭主妇烧香、叩头),天黑后鸣“关门炮”(放爆竹),合家团聚吃年饭。饭后,长辈用红纸包钱给晚辈,名“压岁钱”;在宗族聚居区,晚辈们要挑灯挨户向长辈们请安;老人就寝前小字辈须行“辞岁礼”,谓之“纳福”;中青年人多数通宵娱乐,称为“守岁”。此俗今已简化。

【春节】正月初一日为春节,节期一般延续数日。“春节”一称,源于民国初年的“春(正元)、夏(端阳)、秋(中秋)、冬(冬至)”4个节日。古代的“春节”是指“立春”,而非“正元”。旧时九华山及周边地区民间有“有吃无吃,玩过上七”民谣。即:初一,清晨家家户户开门放鞭炮,俗称“开财门”;

有些户主在自家门前撒五色纸、烧香

、叩拜四方天地,名曰“出行”;多数家庭有吃“元宝”(卤鸡蛋)习惯。是日,男女老幼都穿新衣新裤,不外出串门,在家中欢聚。初二,人们开始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贺喜,吃“春酒”(宴请)。初三,乡村中有些农户开始劳作,是日上山砍柴称“发财”。初四,旧称“财神日”,从商者须拜接“财神”,办春酒。初七,旧称“人日”,人们大都在家中休息,忌探亲访友。此后,逐渐恢复正常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封建迷信活动废止,其他健康习俗依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队还在假期中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联欢”、“团拜”等节庆活动。

【上七日】正月初七日,俗称“人日”或“人生节”。旧时,人们是日主要活动是称体重。尤其是青少年男女要称体重,检查自己一年来体重的增减。九华山乡民中流传,凡于当

天称过体重的人在这一年就还会闹肚子痛。此俗今不多见。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此俗据传源于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此日戡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煮食元宵,后流行成俗并成为节日。是日,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元宵”用糯米粉揉搓而成,空心的,包芝麻糖馅,实心的,揉合桂花,风味各异。九华山及周边地区民间还流行“正月十五似大年”,是夜要闹花灯。此俗沿习至今。

【灯会】一称“玩龙灯”。正月十二日“起灯”,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掀起高潮谓“正灯”,正月十六日灯会结束称“圆灯”。灯会形式多样,有龙灯、狮子灯、跑马灯、蚌壳灯等,一般以纸糊的龙灯为主。灯会期间,玩灯人结队出游,放鞭炮,走村串户。此俗流行至今。

【新春节】每年“立春”之日俗称“新春节”。白天,各家用碗栽春菜一棵,谓迎春得福;晚间,每户设酒席聚餐,名为“饮春酒”。今“栽春菜”之俗已废,“饮春酒”习俗尚存。

【二月二】二月初二日,民间称为“龙抬头”。是日,农民忌下田务农,妇女忌拿针线,清闲度过一天。次日起春耕开始,农村进入繁忙的劳作季节,城镇各家店铺都于这天开门营业。此俗今不流行。

【中春日】二月十五日称“花朝”或“芳朝”。旧时,山乡的姑娘们多在这一天串门聊天,结伴游玩。今此俗不存。

【三月三】三月初三日谓“踏春日”,又称“鬼节”。旧时,九华山及周边地区居民有采

嫩蒿头和糯米粉做“蒿粑子”吃的习惯,意思是用“粑子粑(粘)住魂”,以祈佑平安

。今此俗已废。

【放风筝】亦称“放纸鸢”、“放鹞子”。宋高承《事

物纪

原》载:“纸鸢俗谓之风筝”。古人在纸鸢上系竹哨,风入竹哨,声如筝鸣,故称“风筝”。一般以细竹扎成骨架,上糊薄棉纸,造型以各种动物为主,有蜈蚣、老鹰、龙、蝴蝶、飞燕及鱼等,亦有制成人物形状的。放飞时系以长绳,利用风力牵动使之升上高空。以飞得高,动作灵活,造型优美为佳。九华山一带,每逢春季时有风筝飞升蓝天。

【清明节】九华山一带流行农谚“冬至百六是清明”,即冬至后第106天,家家户户都要上坟除草、培土、挂“帛钱”(用纸剪成古钱形状,串系在竹竿上,插于坟头)、摆供品,以祭祀先祖和亲人亡灵(旧时,宗族祠堂举行公祭,规模大,耗资多,今已废除)。乡村农户门前要插新柳条,城镇青年男女多结伴野游(名“踏青”),放风筝。新中国成立后,清明扫墓的习俗延续;机关、团体、学校等多在此时组织祭扫烈士陵墓活动。

【端午节】五月五日,称“端阳节”、“天中节”。民间有用箬叶包糯米粽子吃的习俗。此俗源于古代“投角(粽子)江湖以纪念诗人屈原”。旧时,九华山及周边地区的农户还要在家门中插艾叶、悬菖蒲,在室内中堂挂钟馗(传说中能打鬼的神)像,贴符,熏苍术根,饮雄黄酒,意在涤秽、驱邪、祛毒。儿童身着新衣,系彩色兜包,佩布菱角等饰物,以祈求吉祥平安。青阳县童埠、木镇、蓉城等地的船民还有午后办龙舟赛习俗。今提倡健康有益的活动,贴符、饮雄黄酒等陋习已破除。

【中元节】传说七月十五日是地官生日,故又称“鬼节”或“七月半”。是日,九华山及周边地区居民有上祖坟习俗,因路远或不便出行者可在自家门中或路口焚烧纸钱以祭先祖。一些寺庙还举办盂兰盆会,设道场,超度亡灵。夜晚人们漂放荷灯。此俗今仍流行。

【九华庙会】每年七月三十日(金地藏圆寂日)前后,九华山均要举办盛大纪念活动,俗称“庙会”。在庙会期间,各地佛教信徒、游人、商人、民间艺人等纷至沓来,山上各大寺庙相继举行“佛像开光”、“方丈升座”、“打地藏七”、“打佛七”、“水陆大法会”等佛事活动。此时山上诵经声此起彼伏,盛况空前。文化大革命期间庙会被禁止。1978年后九华山佛教协会恢复“地藏法会”或举行“祈祷世界和平法会”。自1983年起九华山管理处和九华山佛教协会举办融佛事活动、旅游、商贸项目于一体的庙会,并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高峰期中外来宾达数万人。

今九华山庙会名播中外,颇具影响。

【中秋节】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八月节”、“团圆节”。清晨,多数

家庭

有吃月饼、鸡蛋习俗。夜晚,各家各户在庭院中摆一方桌,放上月饼、石榴、桂花糖、花生、瓜子、水果等食品,点烛焚香,叩头祭月,然后合家品茗、赏月、。此节今仍盛行。

【摸秋】八月十五日为中秋夜,九华山及周边地区乡村亦流行“摸秋”习俗。是夜,任何人均可乘此机会到别人家田地里摘取一些瓜果,不视为偷。所摸之物只允许用手拿回,不

得用篮筐之类盛装,意思是计个好兆头。已成熟的青豆、冬瓜之类农作物不可摘摸,否则意味着“倒霉”。此俗今不存。

【舞香龙】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九华山一带民间据“九龙戏九华”的传说,扎9条草龙,并插排香于龙身上点燃。人们敲锣打鼓,舞着草龙走村串户,庆贺丰收。此俗今不存在。

【重阳节】九月九日称“重阳”、“重九”。九华山及周边地区民间以往有登高借以避灾之习俗。建国后,一些机关、团体、学校常于此日组织人们秋游,登高。近年来,尤重视于此时组织敬老活动。该节日已由国家法定为“老人节”。

【下元节】十月十五日为祭拜祖先亡灵的节日,俗称“下元节”。旧时,九华山及周边地区居民,每逢此日用红、绿纸折叠成“仙衣”,用锡箔折叠成“银锭”,装入用白纸糊制成的箱子或袋子中(正面写“谨见冥宝一封,彩衣一身,献XX受纳”,落款“子孙XX百拜”,背面写“X年X月X日谨封”,“金银包”),祭奠时焚化,以送给亡灵享用。此俗今已废止。

【冬至上坟】十一月“冬至”之日,九华山及周边地区乡民有扫墓、迁葬、立碑之俗。上坟时给墓堆上添新土,谓“堆上一层土,盖上一层被”,以告慰亡灵。旧时,宗族祠堂于是日举行隆重祭祖仪式,今废。

【祭灶】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为祭灶日,一称“送灶日”。在中国传统习俗中,“九天东厨司命灶君”(即“灶王”),是民间信仰的神。是日晚饭后,人们把锅灶清理干净,贴上新的灶神像,换上新对联(一般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点香烛祭拜后到门外烧化旧的灶神像,谓送灶王上天。青阳县有些农户家还摆上3碟供品(豆腐、麦芽糖、灶马),之后与旧灶神像一同焚化,一边叩头一边念念有词:“豆腐一盘,糖一盘,欢送灶君上青天;见了玉皇大帝面,不当言者则莫言”等,以祈祷平安。此俗今不多见。

【阴骘大会】又称“大法会”。“阴骘大会”

是超度亡灵、祈求众生安乐的群众性活动。据传,新罗僧地藏来到九华时先至山下老田吴村,后卓锡东崖。吴姓人因此建“九华行祠”以垂圣迹,并以“九华山主

”自居。至民国期间已扩大到“柯、吴、刘、罗、姜、钱”六大姓,组成“九华山阴骘公”,并创建“阴骘堂”。“六大姓”轮流任香首、副香首,举办10年一届的“阴骘大会”,并派员管理“阴骘公”的山林、田产。自1927年10月15日举行首届之后,1937年、1947年的10月15日又先后两次举办“阴骘大会”。会址在祗园寺、化城寺。“阴骘大会”持续数日,人们用红绿绸缎扎制焦面菩萨和“三十六鬼王”,悬挂旗幡,陈设阴骘文和水陆画像,唱“目连戏”、“傩戏”,各丛林、寺庙还配合开展引庙、打水陆、拜忏、放生、放焰口等佛事活动。此俗在建国后一度废止。九华山对外开放后,虽恢复办大法会,但其组织形式已有根本性的改变,内容也作了相应调整。1987年10月15日,在化城寺广场举行了第四届“大愿法会”,搭戏台演出“目连戏”与“傩戏”折子戏,戏台匾额为“风月犹存”、戏联为“度四十年月明花阴而今风调雨顺人喜神欢忆旧例;看八万里星移斗转至此国富民强山歌水曲庆良辰”。此次“大愿法会”吸引来众多的中外宾客,盛况空前。

【百子会】七月三十日前后数日,四方香客自动组织起来赴九华山朝拜地藏菩萨道场,不满百人的称“小百子会”,满百人的称“百子会”,近二百人或满二百人称“双百子会”。百子会设香首、副香首。朝山途中,香首口诵“南无幽冥教主本尊赦罪地藏王菩萨”,香客们接诵“阿弥陀佛”。朝山者均身穿灰、青布衣裤或围一黄色胸兜(上印有“朝山进香”字样),一路上向贫穷者或残疾人施舍钱物,白天徒步登山遇寺庙烧香拜佛,入夜后露宿野外,

最终会聚于九华山肉身宝殿,请盖“地藏利生宝印”。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诞辰,朝山香客与山上僧尼还要聚集肉身塔前守塔,通宵达旦诵经拜佛。文化大革命期间此俗废止。1984年后,江苏、浙江及省内庐江、无为、宣城、广德等地朝山进香举行的“百子会”渐增,成员以农民居多。

【观音会】一称“做观音会”。旧时,每逢观音诞日(二月十九日)、成道日(六月十九日)、出家日(九月十九日),九华山附近的乡村妇女便相邀结伴上山到寺院里烧香拜观音,无子的求子,有子的求平安。青阳县一些乡村妇女就近上庙“请”观音菩萨。老年妇女还有吃“观音斋”、“花斋”的习惯,在家中食素、烧香、念佛。此

俗今仍在一部分乡

民中流行。

【三元济残】每年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九华山各大寺庙都要举行赈孤仪式,超度在海上、陆地、空中遇难者的亡灵。旧时,寺庙和大姓祠堂还请残疾人或孤寡老人聚

餐,并分给他们每人一份钱、粮、衣物。因上述3个日子称为“三元节”故称“三元济残”。此俗延续至今。

【许愿、还愿】佛教信徒对佛和菩萨许以愿心,当如愿以偿即按心中许诺的愿一一向佛、菩萨偿还,俗称“许愿、还愿”。许愿者有多种心理,如:求婚、求子、求财、求名、求寿

等。旧时,九华山一带居民为子女许愿拜地藏菩萨,随后便让子女蓄发梳辫、戴耳环、穿和尚衣。等子女10周岁生日或逢地藏诞辰日,父母便要领着子女到九华山,将其所蓄长发剃下放在地藏座像前或带回家中保存。

【盖地藏印】九华山自开辟地藏道场以来即藏有“地藏利生宝印”。相传,最早一枚印是唐至德二载(757)肃宗命人以金铸成。今九华山历史文物馆藏历代金、铜、玉印10多枚,被视为佛教圣物。盖地藏印寓意吉祥如意,朝山者均以能盖此印为幸事。求印者中,有的替父母祈祷,携带衣物(如“包头”、“飞裙”)等,求盖“地藏利生宝印”或“南无地藏菩萨宝印”,以期消灾延寿、超度亡灵;有的在随身所带的香袋上或新买的手帕、毛巾上盖印,回去后馈赠亲友,以示祝福。佛教讲究随缘,如今在九华山各寺庙中都设有盖印点。进香者一般在肉身殿、化城寺、天台可盖得此印。

【请菩萨】九华山自清末以来僧俗即合居一地。受佛教的长期影响,当地乡民过年的习惯与外界不同,有过“荤年”、“素年”的区别。“荤年”提前过,自腊月三十日至正月初三日过“素年”。又称“过斋年”。三十日夜至年初一,家家户户吃“长生面”,象征延年益寿,然后合家男丁携香烛纸码上肉身殿烧香拜佛,请菩萨。九华山下的农户则是在附近家庙(或祠堂)请菩萨、拜祖宗。有时也偶见妇女参与这一活动。今此俗仅存于九华山上部分居民中。

【求签】旧时,九华山乡民在请菩萨、拜佛的同时还有求签的习惯。寺庙里的签有36支,分上上、中上、大吉、中下、下下5种。签文内容涉及家宅、婚姻、功名、财寿、子女等。新中国成立前,九华山的肉身殿、百岁宫等寺庙和青阳县的五溪“望华亭”、庙前“关帝庙”、拥华村“红庙”等也备有签文应酬十方香客。新中国成立后禁止此迷信活动。

【祷告】俗称“祷告子”,常见于大小庙堂中。“告子”通常以竹兜制成。祷告人手捧“

告子”,从右到左在菩

萨像前绕3圈,同时在心中默念所问、所求之事,然后轻轻丢下再看菩萨“发”什么“告子”。“告子”分顺告(示办事顺利)、阳告和阴告(提醒人办事不顺,应小心从事)。旧时,在九华山一带民间流行“祷告子”,

寺庙中常备有“告子”。新中国成立后禁止此迷信活动。

【赈孤】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一称“佛欢喜日”。旧时,九华山及周边地区乡民有请和尚、道士念经习惯,通称“请孤”、“赈孤”。是日,僧尼为施主放“瑜珈焰口”或举行“盂兰盆会”,施钱、施食于十方饿鬼;乡民在家中设香案,供奉三荤三素及水果等,祭拜先祖亡灵,然后为孤魂野鬼烧孤衣、舍孤饭(俗称“请鬼”)。

【放荷灯】每逢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夜,九华山僧俗两界均要共同举行放荷灯仪式,即点燃荷灯内红烛,或于河溪漂放,或在放生池内漂放,以祈祷救拔落水而死的亡灵。荷灯用篾扎、纸糊而成,状如荷花,内插红烛。今此俗尚存。

【催生】旧时,妇女身怀头一胎,娘家须备婴儿衣物、“催生粽子”、公母鸡各一只(用篾笼装,开笼门以预卜生男生女)以及一些滋补品送到女婿家,俗称“催生”。此俗在九华山及周边地区的一些乡村中尚存。

【洗三朝】旧时,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便请“接生婆”(民间助产士)或外公用艾(蒿)水洗澡,俗称“洗三朝”。今此俗在九华山及周边地区不多见。

【送月子】旧时,产妇分娩后其丈夫备上红鸡蛋、酒等礼品到岳父母家报喜,娘家亦送老母鸡、鸡蛋、桂圆、红枣、红糖等滋补品给产妇,俗称“送月子”。此俗今在九华山一带仍存。

【做月子】产妇分娩后第一个月在家里休养,不劳动,俗称“做月子”。旧时,贫家妇女产后三五天就下床劳累,一些妇女因生女婴,遭受歧视和虐待。新中国成立后,妇女权益受法律保护,享受规定的“产假”等待遇。

【剃满月头】旧时,婴儿出生后第30天便剃去胎发。此俗今在九华山一带仍流行。

【抓周】婴儿出生一周年,称“满周”。旧时,婴儿“满周”,家长将盛有书、笔、算盘、钱币、玩具、食品等物的木盘或簸箕放在婴儿面前,任其抓取,以预测其未来的爱好与前途,俗称“抓周”。一般认为,若先抓取书、笔,其日后必读书走仕途;若先抓取算盘、钱币,其日后会从商赚钱;若先抓取玩具,其日后将贪图玩乐没出息等。是日,家中要办“抓周酒”,宴请前来祝贺的亲友。此俗今在九华山一带仍有流行。

【寿庆】老人

过生日举行庆贺的仪式,即“祝寿”。旧时,九华山及周边地区居民流行从50岁起办寿庆,以后每隔10年做寿一次。50岁以上称“荣庆”,70岁以上称“大庆”。当地民间有“四十不做(寿),百岁不祝寿”之说(忌“四”与“死”谐音和“百岁满,易折损”之讳)。九华山一带做寿十分

讲究寿堂布置。寿堂正面墙悬有金色“寿”字的寿障,两边挂“福如东海大,寿比南山高”的寿联,两壁挂有亲友们送的寿障和贺联,按辈份长幼依次排列。寿庆操办以女儿、女婿为主,儿子、儿媳为铺。老人寿庆之日,亲友们须携礼品前来贺寿。老人也要在家中设酒席招待亲友并请大家喝寿茶,吃寿糕、寿面(条)等。子女拜寿时,双亲不论谁做寿都要双双到堂中正坐,在爆竹、唢呐声中受拜。此俗至今仍存,但某些礼仪已从简。

【宴请】九华山一带居民好客,每逢节庆之时或喜庆之事均要宴请亲友。宴请注重礼节,主人先发请柬再登门邀请。也很讲究席位座次,一般以正堂右边为首席,左边为次席。长者或贵客坐首席,婚

宴则须请母舅坐首席,新婿“回门”坐首席等。开席后,主人或主人的代表须先敬全桌客人酒,赴宴者方可相互敬酒;“圆席”(上“大肉圆”或“烧蹄膀”等菜肴)时燃放爆竹,人们便开始猜拳畅饮(一般以白酒待客)。菜肴有12、14、16、18碗之别,也有“十大碗四小左”之分,最后一道菜我以鱼压席(在九华山周边地区,此做法有异),当地居民有“吃鱼不动尾”之说,谓“留个有头有尾”、“年年有余(鱼)”。旧时,散席后主人应送客,每送走一人或一批客人须放一次爆竹。今城镇居民有的在酒店或宾馆宴请,此俗已有变化。但农村仍沿用旧习。

【祝寿礼】九华山一带居民注重礼节,尤重视为老人过生日。老人做寿,亲友均携礼品前往祝寿。旧时,人们送寿礼一般是寿障、寿联、寿桃、寿面、滋补品和衣服、鞋、帽等物。女婿给岳父母送寿礼必备6件,即“一双寿鞋、一包枣栗、一对红烛、一副贺联、四斤猪肉、四斤面条”。如今人们为老人祝寿,流行送生日蛋糕、“红纸包”(钱),或在广播电视媒体点播歌曲或相关的节目。

【建房礼】旧时,九华山一带居民建新房,亲友们须赠送红绸、烟、酒、糖果、糕点等

礼品以表示祝贺。如今人们流行送“红纸包”(钱)或楹联、字画等。

【升学礼】子女考上中专学校或大专院校,亲友们一般都要赠送学习用具或衣物、日用品等以表示祝贺。近年来此风气在九华山一带渐流行。

【口头礼】一称“礼

语”。九华山一带礼语丰富,如:见面问候语是“吃饭了吗”;客人进门,主人先说声“稀客”,后说“请家里坐”;主人送客时说“慢慢走,有空来玩”;请他人帮助自己做事说“得罪你了”,“难为你了”等。

【回礼】旧时九华山一带民间称结婚为“红喜”、老人丧事为“白喜”。居民办红白喜事均要还亲友们人

情,俗称“回礼”。回礼方式是先宴请,后馈赠礼品。“红喜”礼品有糖果、花生之类;“白喜”礼品为一条白毛巾,也有人加送一块香皂等。此俗今仍流行。

【送柏枝】在九华山及周边地区,人们视柏枝为“避邪驱恶,吉祥长寿”的象征(吉祥物)。每逢节庆之时或喜庆之事,人们在给亲友送礼物时总要放上几棵柏枝,以示祝福。此俗今仍流行。

【斗鸡】一般由男性参加,两人在规定大小的圆圈内,各以一脚支撑,另一脚屈膝前提,两手放在背后,一手握另一手的腕部,也可一手向后(或向前)握住同侧(或异侧)一脚的脚背,别一臂屈肘贴住身体,彼此用合理冲撞、躲闪或做假动作等方法,把对方挤出圈外或

使对方屈膝,手握住院的一脚触地等,达到目地者即获胜;双方均被挤出圈外,屈膝或手握住的脚都触地,则为平局。九华山周边乡民常在地头、晒谷场举行此活动以娱乐。

【结干亲】无血缘与旁系亲戚关系结亲,俗称“结干亲”。旧时,九华山一带民间风行结干亲,有拜干爹、干娘的,有认干儿子、干女儿的,有结干哥、干妹的,以此来联络相互间感情和加强相互间依靠的关系。认干儿子、干女儿者一般要给孩子另取名字,添制新衣,赠送项圈、锁链之类饰物,并备厚礼、办酒席。结干亲后,人们来往密切,俗话说“干亲如苋菜,不浇就要败”。还有少数迷信的家长为子女选择神、佛结干亲,备香、纸、爆竹和其他供品到寺庙里求神佛收领自己的子女,此后每逢过年过节要到寺庙里烧香叩拜。今信神信鬼的做法已废止,结干亲之俗在民间仍存。

【挂连心锁】青年情侣在九华山天台、百岁宫的登山铁索上共同挂上一把铁锁,以示相互间心心相印、永结同心,称“挂连心锁”。此俗今仍流行。

【戴端午锦】端午节,九华山一带的儿童胸前须佩戴一小布袋,名“锦囊”,又称“端午绵”,意在避邪驱毒、消灾免难。锦囊一般是仿虎、猴等动物形态缝制,也有的是根据儿童属相绣上生肖图案,内装雄黄、白芷、花椒、蒜头、香末、麦冬等中草药,有杀菌祛病功能。此俗今仍流行。

【着装】清代,春秋两季贫户男人穿土布

布扣大襟长衫、宽带折腰布裤;女人穿竖领、斜襟、半长土布衫和土布裤。富户男人穿长袍马褂,女人穿绸缎衣裤。夏季,贫户男人穿短裤,光背,围大汗巾

(多用土布制成);女人穿短袖土布衣裤;小孩系兜肚布。富户男人着绫罗长衫,女人穿绣花衣裙。冬季,贫户男女均穿土布棉袄、棉裤;富户男人穿长袍马褂、外套披风或裘皮大衣,女人则穿绸缎料质的棉袍等

。清代,女人还有裹小脚陋俗。民国时期,乡村贫户男人改穿对襟上装,富户男人仍爱穿长袍马褂或流行的“中山装”(民国时新式服饰之一种);城镇男人盛行穿“中山装”,少数男人穿西服,富户女人则喜穿旗袍。新中国成立初期,男人普遍穿“中山装”,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女性大都爱穿“列宁装”(仿苏联服饰之一种)。20世纪80年代后,九华山一带成年职业男性有的穿西服或“茄克”式服装等,也有部分人穿“中山装”;成年女生服装的款式、色彩不断变化,青少年着装则追求时髦。人们着装总体向质地高档、款式新颖、穿着舒适、美观的方向发展。

【火桶】一称“烘桶”,用杉木板箍制,大小规格不一。自古以来,这种取暖用具一直为九华山一带居民所喜用。常用火桶直径约0.5米,高度约0.55米;桶底放一火盆,桶沿边置一活动木板,供两人所用。大号火桶,直径约0.66米,高约0.55米,可围坐4人。另有一种火桶似“h”形,底圆直径约0.35米,高约0.5米,边沿留半月形坐板,人可提着四处走动。供儿童取暖的火桶底大口小,呈“金字塔”形,高约1米,中间横隔一块可以抽动的木板,火钵置下面,儿童可立在木板上。旧时,每逢大雪封门之际,九华山乡民合家围聚在火桶边取暖、唠家常,妇女大都习惯于此时做针线活或纳鞋底。今各式火桶在九华山一带仍普遍使用。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三上九华,为九华之灵山秀水、奇峰异景所动,欣然赋诗作文,九华山即由李白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诗篇而得名,此后历代文人骚客接踵而来,酬唱赠答,留有诗词、文章千余首(篇)。这里仅摘录历代著名诗人数首佳作:

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

(李白等)

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按图征名,无所依据,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缺名贤之纪,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时访道江汉,憩于夏候回之堂,开檐岸帻,坐眺松雪,因与二三子联句,传之将来。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李白)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高霁)

积雪曜阴壑,飞流贲阳

崖。(韦权舆)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李白)

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

(李白)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注解]李白自唐天宝八载至上元二年前后12年中,因时任青阳县令韦仲堪相邀,曾多次到(贵池)秋浦并游九华山,其间常作诗送友。

九江:指长江。卧云:指隐居。

九华山歌(并序)

(刘禹锡)

九华山在池州青阳县西南。九峰竞秀,神采奇异。昔余仰太华,以为此外无奇;爱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秀。及今见九华,始悔前言之易也。惜其地偏且远,不为世所称,故歌以大之。

奇峰一见惊魂魄,意想洪炉始开辟。疑是九龙夭矫欲攀天,忽逢霹雳一声化为石。不然何至今,悠悠亿万年,气势不死如腾仙。云含幽兮月添冷,日凝晖兮江漾影。结根不得要路津,迥秀长在无人境。轩皇封禅登云亭,大禹会计临东溟。乘累不来广乐绝,独与猿鸟愁青荧。君不见敬亭之山广索漠,兀如断岸无棱角。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九华山,九华山,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藉甚乎人间!

送童子下山

(释地藏[金乔觉])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瓶添涧底休拈月,钵洗池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郡楼望九华

(杜牧)

凌空瘦骨寒如削,照水清光翠且重。却忆谪仙诗格俊,解吟秀出九芙蓉。

宿化城寺阁

(王安石)

白云如驱羊,满谷不可量。散作兜罗锦,中藏宝月光。

山窗夜闲静,时闻叶鸣廊。僧房杳清寐,佛炉篆余香。

吟猿递空壁,宿鸟惊飞霜。起坐四面顾,芙蓉蔚苍苍。

人生始得饱,岂必二顷粮。金地黄粒米,当味斋厨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