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班数学教案钱币教案反思

2023-07-19 来源:易榕旅网
大班数学教案钱币教案反思

1、大班数学教案钱币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钱币虽然不是幼儿每天要接触的东西,但是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设计这样的活动,能有计划地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不断丰富经验促进能力提高。 活动目标

1.利用现有经验感知不同面额的人民币。 2.尝试用不同的策略兑换10元以内的人民币。 3、能自主结伴三至四人开展小银行游戏。

4.引导孩子主动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孩子认识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大胆尝试不同面额10以下硬币的取款策略。

教学难点: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 活动准备

学具……个人操作材料人民币替代玩具,同色数卡5两张、2五张、1十张

同组幼儿玩具不同色

教具……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人民币若干,

大数卡,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投射各种面额的硬币,引导孩子认识各种人民币。 教师提问:你们认识这些钱吗?这些钱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它们分别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知道的? 比这小的钱币还有什么?

小结:我们中国只有1、2、5,10、20、50,100这几个数字面值的钱币。不管你要多少钱都要由这几个数来组合。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面值小于10的硬币的不同提取策略。 老师提示:我们来玩一个银行小游戏。你可以当银行职员,老师可以取钱。让我们看看你是否能让顾客满意。

游戏形式:教师出数卡,表示要取多少钱,幼儿用自己的操作材料在面自己前摆放。 你用哪几张钱币组合成顾客想要取的钱数?

(1) 引导幼儿观察同伴间有没有不同方法,正确吗? (2)鼓励幼儿利用玩具摆出不同的取钱策略。

(3)同组儿童讨论并提出各种回避策略。越多越好。 3.孩子独立和三四个人玩小银行游戏。

老师提示:接下来,我们开银行吧。我们可以自由组合三四个人。玩具是组合的。银行柜台可以用桌子或椅子代替。我们可以讨论场地和角色。我们可以轮流做银行员工和客户。 游戏形式:儿童组,独立游戏。 教师指导:

(1)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启发他们整理硬币,以提高运算效率。

(2)当有足够的玩具时,鼓励幼儿尝试10以外的提取量。 4、总结讲评。

(1)宣传幼儿在教师指导下的成功尝试。 (2)鼓励孩子在以后的游戏中大胆使用和尝试。 活动反思:

钱币虽然不是幼儿每天要接触的东西,但是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设计这样的活动,能有计划地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不断丰富经验促进能力提高。但是原活动的设计并不令人满意,原因一,活动形式的设计以个别演示、集体讨论、自己记录的方式,游戏性不强不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操作活动以个人书面的形式,教师不能快速有效给予帮助,也将影响教学效果。原因二,探索钱币的不同兑换策略,限定兑换7元钱,过于死板,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发挥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同时以数字、符号等方式记录策略,增加了幼儿的思维难度,也没有考虑幼儿间个体的差异性。

本次活动设计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框架;以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发挥幼儿积极主动性为原则;以提升幼儿自身能力为大目标。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活动的第一环节,保留了原活动中较好的提问,提示幼儿关注1、2、5这几个数字在钱币中的重要用途。活动的第二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学具的提供保证了幼儿个体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独立摆弄操作及尝试。同组不同色的材料要求,方便幼儿的观察和相互启发。幼儿操作材料数量的设定,包揽了10 以内所有面值钱币的不同组合。三个层次的安排,提示了教师教学难点的突破步骤,以及阶段目标的把握。活动的第三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和运用,目的不在于用的多用的好,而在于大胆得用,合作的好。教师的指导应结合幼儿个体的差异,游戏中突出的问题。指导提示是不出基本问题情况下的提升要求,实施者应灵活把握。

2、大班数学活动教案:钱币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虽然钱不是孩子每天都需要接触的东西,但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设计这样的活动,可以有计划地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启发和引导孩子尝试将自己简单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以提高能力。 活动目标

1.利用现有经验感知不同面额的人民币。 2.尝试用不同的策略兑换10元以内的人民币。 3.能够和三到四个人独立玩小型银行游戏。

4.引导孩子主动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孩子认识不同面额的人民币,大胆尝试不同面额10以下硬币的取款策略。

教学难点:启发和引导孩子尝试将简单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中。 活动准备

学具……个人操作材料人民币替代玩具,同色数卡5两张、2五张、1十张 同组幼儿玩具不同色

教具……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人民币若干,

大数卡,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投射各种面额的硬币,引导孩子认识各种人民币。 教师提问:你们认识这些钱吗?这些钱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它们分别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知道的? 比这小的钱币还有什么?

总结:我们中国只有1,2,5,10,20,50,100的硬币。不管你想要多少钱,你都要把这些数字组合起来。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10以内面值钱币支取的不同策略。

教师提示:我们来玩小银行游戏,你们做银行职员,老师来取钱,试试看你们能否让顾客满意。

游戏形式:教师出数卡,表示要取多少钱,幼儿用自己的操作材料在面自己前摆放。 你用哪几张钱币组合成顾客想要取的钱数?

(1) 引导幼儿观察同伴间有没有不同方法,正确吗? (2)鼓励幼儿利用玩具摆出不同的取钱策略。

(3)同组儿童讨论并提出各种回避策略。越多越好。 3.孩子独立和三四个人玩小银行游戏。

老师提示:接下来,我们开银行吧。我们可以自由组合三四个人。玩具是组合的。银行柜台可以用桌子或椅子代替。我们可以讨论场地和角色。我们可以轮流做银行员工和客户。 游戏形式:儿童组,独立游戏。 教师指导:

(1)对能力强的幼儿,启发他们分类整理钱币,以提高操作效率。

(2)当有足够的玩具时,鼓励幼儿尝试10以外的提取量。 4、总结讲评。

(1)宣传幼儿在教师指导下的成功尝试。 (2)鼓励孩子在以后的游戏中大胆使用和尝试。 活动反思:

钱币虽然不是幼儿每天要接触的东西,但是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设计这样的活动,能有计划地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启发和引导幼儿尝试把所掌握的简单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游戏之中,不断丰富经验促进能力提高。但是原活动的设计并不令人满意,原因一,活动形式的设计以个别演示、集体讨论、自己记录的方式,游戏性不强不能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操作活动以个人书面的形式,教师不能快速有效给予帮助,也将影响教学效果。原因二,探索钱币的不同兑换策略,限定兑换7元钱,过于死板,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发挥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同时以数字、符号等方式记录策略,增加了幼儿的思维难度,也没有考虑幼儿间个体的差异性。

本次活动设计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框架;以调动幼儿已有经验,发挥幼儿积极主动性为原则;以提升幼儿自身能力为大目标。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活动的第一环节,保留了原活动中较好的提问,提示幼儿关注1、2、5这几个数字在钱币中的重要用途。活动的第二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学具的提供保证了幼儿个体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独立摆弄操作及尝试。同组不同色的材料要求,方便幼儿的观察和相互启发。幼儿操作材料数量的设定,包揽了10 以内所有面值钱币的不同组合。三个层次的安排,提示了教师教学难点的突破步骤,以及阶段目标的把握。活动的第三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和运用,目的不在于用的多用的好,而在于大胆得用,合作的好。教师的指导应结合幼儿个体的差异,游戏中突出的问题。指导提示是不出基本问题情况下的提升要求,实施者应灵活把握。 3、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钱币教案 设计意图

钱币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认识钱币是生存的基本,在学习《9的加减》的基础上让幼儿自身投入到钱币的买卖游戏,进一步来学习《10的组成》这堂课。 活动目标:

1.会说出你家附近的景点(或者店铺,物品)。 2.你可以区分两种以上的硬币。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过程:

1、讨论:“你的家附近有什么?”“有什么商店?”(可画成图画)

2、买卖游戏:

当孩子是硬币,每个男孩代表2元,每个女孩是会员,老师是杂货商。

(1)、请小朋友随着老师的铃鼓声音自由走动,当铃鼓声停止时,老板会问:“要买什么?” 小朋友回答:“糖果(或其它答案)” 老板:“一包糖果要5元。”

小朋友必须凑齐5元的组合,例:2个男生加1个女生,或5个女生一组,凑足钱数后的那一组立刻蹲下来。

(2)玩了一会儿,叫一个孩子做老大,老师加入孩子。每次购买的总金额不得超过10元。 3、认识各种钱币

(1)、硬币:1角、5角、1元。 (2)纸币:1、2、10、20、50、100元。 (3)硬币和纸币混在一起比较。 4、全班制作糖果 (1)、玻璃纸糖果 (2)、蜡光纸糖果 活动延伸

本活动的作品可延为“糖果店”主题(开店卖糖果)。 4、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文具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二十以内”的认数、读数、写数是关键。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要在实际情况中体验数的意义。数的出现是对实际生活中物体、人数的抽象概括,也是学生用符号表示物体数量多少、大小的起始阶段。研究表明,学生认识数的符号将经历三个过程:直观操作———图象符号———数字符号。 活动目标

1、认识6~10各数,能正确数出6~10的物体个数;正确读、写6~10各数;顺数、倒数0~10各数。

2、通过学生的动手参与,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体验实物、符号、数字的联系;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检查能力。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自信,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4.引导孩子主动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孩子的比较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6~10各数的书写 6~10各数的书写 活动准备

“小小文具店”图,田字格黑板,6~10的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6~10各数

师:新学期到了,同学们都买了什么文具? (出示图)

1.你能数数这个文具店里有哪些文具吗? 2.数一数每种文具有几个?

3.教师零乱贴出6~10的数字卡片。

4.指导学生看书连线:我们的书中也有一个小小文具店,你能数一数,把学习用具和数字朋友连起来吗?同学们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样连的?学生回答时教师连线。 二、实践活动,感知身边的数学

师:小小文具店的各种文具我们数清楚了,可是我们小朋友的文具盒里有些什么呢?老师也想了解一下,谁愿意数一数,再告诉大家?

活动一:数自己的文具

1.数一数你铅笔盒里的文具,记在心里,然后和同桌的伙伴聊聊。

2.再指定2~3组学习伙伴汇报给大家听,注意引导学生语言简洁明了。

活动二:数两个人的文具

1.把同桌两人的文具合在一起,再数一数,每种文具有多少个?

2.汇报交流

学生回答有几支铅笔时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方法一:数出来的。

方法二:把两个人的铅笔加起来。 应该积极鼓励第二种方法。

如果学生的文具数超过了10个,学生能数清楚或算出来,也要加以表扬。

3.延伸:在数你们两个人的文具时,你还发现了什么?

三、写一写,说一说

老师:小朋友真的很会动脑筋,用不同的方式去了解两个同桌的学习用品。接下来我们就把今天知道的6,7,8,9,10写下来,互相比较,看谁写的更快更好。 1.观察数字卡片6、7、8、9、10 2.指导学生写。

(1)教师边示范,边说明各数的书写要点:

(2) 学生边看老师示范或课件演示,边在桌子上用手写一写。

(3)学生在第10页上先描4个,再独立写一个。

(4)小比赛:每个小朋友在本子上写6~10各两个,再在小组内评评谁写得好,并展示给大家看。 (5)你会写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吗?试试看。

小组内说一说:6、7、8、9、10还可以表示什么? 四、练一练 摆一摆,说一说

(1)将6、7、8、9、10根棍子分组分成两部分,看是否有几种不同的划分方式。

(2)请小组代表在黑板上演示。引导学生按顺序分一点说出来。

教学反思

\"创设情景,认识6~10各数\" 通过创设小小文具店这一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同时进一步认识到物体的个数是几就用几表示,体会数的产生,加强数与形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实践活动,感知身边的数学\" 这一环节安排了两个小实践活动,其目的首先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事物,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其二在活动中加强交流的意识,善于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想法。

\"写一写,说一说” 在学生已掌握了书写格式的基础上,着重指导各数书写要点。通过想像、儿歌帮助学生记忆1~10各数的特征,教师的示范使学生掌握数字的笔顺方向和布局,并通过小比赛、小评价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力图把数字写得整齐美观。

孩子的兴趣比较容易变化和转移,也就是稳定性不高。与孩子的年龄特征有关。大班孩子的注意力持续20至25分钟。今后我要在“兴趣培养中的误区”得以加强。 5、大班数学活动认识钱币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认识1元和10元的币值与数字对应; 2、币值的换算;

3、书记符号与钱币的对应;

4、常规培养:养成不乱花钱,懂得储蓄的好习惯 5.培养孩子的比较判断能力。

6.喜欢数学活动,愿意参加各种运算游戏,培养思维的反转。

二、活动准备:

10纸币、1元硬币(打印多份硬币)、存钱罐、蜡笔、操作册。

三、活动过程:

(一)引起动机1、认识1元硬币币值和外观图案今天啊,许老师带来了个神奇的百宝盒,它里面装着个神秘的东西--出示盒子(用口令变出来)我们一起来喊口令:咕噜咕噜,变变变。(是一个漂亮的存钱罐)那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存钱罐)里面装着什么!(硬币或纸币)老师要把它给变出来(摇出1元硬币)看看这是什么呢?(1元硬币);老师现在要把1元硬币给变大\"变、变、变\"(出示硬币正反面的打印图)幼儿认知1元的币值和外观。

总结:1元硬币的正面有一个元字,上面有一朵菊花。 2、认识10元纸币币值和外观图案(出示10元纸币)小朋友观察这是几元钱?(10元)、老师再把纸张纸币变大给大家看清楚\"变、变、变\";你是怎么看出它是10元的?(幼儿讨论回答)小结:10元纸币的纸面上有个数字10和元字、背面图案是长江三峡图。

(二)情境海报讨论1、一张10元纸币,可以换多少个1元硬币?(10个)(幼儿说对后,教师在黑板上做好币值的记录,10元=10个1元)2、小动物们也存了很多很多的钱,观察并说一说,穿橙色衣服的青蛙面前放着多少钱?(10元)你能拿出和他一样多的钱吗?

3、那穿蓝色衣服的松鼠有多少钱?(两张10合起来就是20元)4、穿绿色衣服的松鼠面前放着多少钱?(1元硬币)5、在牛老师旁边的小猴有多少钱?(6元)6、穿粉红色衣服的小老虎桌子上放着多少元?(11元)你能拿出和他一样多的钱吗? 7、邀请一位小朋友上来从老师的篮子里取出和它一样多的钱。

(10元纸币和一元硬币合起来是11元,1元硬币和10元纸币合起来也是11元)小结:我们做个不乱花钱的好孩子小朋友们,爸爸妈妈给你们的零花钱有没有存起来呢!我们要把零花钱存起来,等到需要用的时候经过家长的同意才取出来,要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3)师幼互动与儿童对硬币符号的理解。

1、(出示1元钱币符号)小朋友见过这个符号?这个符号叫钱币符号。

2、两个钱币符号表示多少元呢?(两元)。三元钱要用几个钱币符号表示……3、购买此物品需要多少钱?(幼儿逐一观察)然后在左边方框里数一数有几个钱币符号,再在右边方框中找到相应币值的钱币连线。(以下题目同样方法操作)小结:操作中幼儿的情况。

(四)延伸活动:《购物》游戏请小朋友轻轻地坐在绿色线上。老师将已经准备好的物品卡片贴在两个大黑板上。幼儿每人一张卡片,卡上有硬币的数量,幼儿根据自己手上的币值购买写着相应价格的物品。

注:不多不少,每人的币值只能用一次,只能买相应价格的物品,看谁又快又准确完成任务。 教学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通过让孩子摸、看、分、说,发现了硬币和纸币的区别和相似之处,充分体现了孩子通过自我操作获取知识的特点。孩子们的参与热情特别高。

本次活动以游戏为主,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初步掌握了购物的基本知识,教育孩子们养成了不乱花钱的好习惯,使他们充分积累了社会活动经验。

在购物过程中,有的孩子拿了钱就不去购物了。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充分了解儿童的经验水平,适当调整活动或给予个别指导。

6、大班数学活动钱币兑换教案反思 一、 活动目标

1.理解金钱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感知一些直观的特征。 3、知道元、角、分,并能换算。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 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二、 活动准备1、活动材料:和幼儿一起收集1角、2角、5角、1元的人民币若干。

2.体验准备:10分钟内可以加减,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三、活动难度1、活动难度:会进行简单的人民币兑换。

2.指导要点:通过情境的熏陶和体验,在指导下进行简单的人民币兑换。

四、活动过程1、进行\"猜价钱\"的游戏,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和对钱币的注意。

(1)、教师出示一个金元宝的储蓄罐,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想要这个存钱罐吗?\"(2)、提问\"那你知道买这个存钱罐要多少钱吗?\"教师引导幼儿猜价钱,\"你猜得贵了、还是便宜了。。。。。。\"加深幼儿对数的大小的体会。

(3)孩子猜对后,让他们看存钱罐上的标签:18元。 2、引导幼儿初步探索人民币的兑换:1元=10角。 (1)、教师提问:\"小朋友乘过城市公交车吗?它需要多少钱呢?\"(2)设置问题情境:\"可是如果身边没有1元的纸币和硬币,只有一些1角、两角的零钱,你该怎么办呢?\"(3)、同桌两个小朋友可以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比比哪个小朋友想出的方法多?

(4)、幼儿操作钱币,教室巡回指导。

(5))、幼儿分享兑换汇报的方法。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拿? (6)根据幼儿的表情,教师让幼儿拿出自己的钱,粘贴并展示。

1元=10个1角=2个5角=1个5角2个2角1个1角=1个2角8个1角=3个2角4个1角\"1元钱原来可以付10张1角,也可以2张5角。。。。。。那么你知道1元等于几角吗?\"\"那10角等于几元?\"2、引导幼儿进一步认识元、角的关系。

(1)、教师提问:\"小朋友不仅认识了这么多人民币,同时也知道1元=10角,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道有趣的兑换题目。\"(2)、教师出示图片:2角能换( )个1角。

(3)、在操作中帮助幼儿理解什么是\"换\",如何是等价。 (4)在此基础上,展示其他问题:如果1元能换()50美分,1元能换()20美分。

(5)、师生共同核对结果。

(6)、请幼儿完成数学幼儿书第10页中的内容。 教学反思

1.教学活动准备充分,用的真金白银是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对孩子很有吸引力。他们有很高的兴趣,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和做法。比如告诉孩子人民币不能撕,这是违法的。孩子们非常认真地把撕碎的硬币贴在老师面前。通过仔细观察,让孩子知道他们可以通过颜色和数字的不同来识别不同面额的人民币。

2、大班幼儿对数字有一定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完全可以展开“兑换”这一环节,我从简单的2角兑换1角到5角兑换2角和1角,一步步引导幼儿掌握了简单的兑换关系 3、老师适时把自己当成幼儿,既是活动的主导者,又是活动的参与者,幼儿在平等的氛围中和老师打成一片。 4.在这个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孩子们都很积极,这是我想象不到的。我原以为这会是一堂枯燥的课,但我已经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在以后的教学中,不仅要了解教材,还要了解孩子。

5.如果再上这门课,我会在这个基础上增加故事情节。喜欢故事是孩子的天性。通过故事让孩子对人民币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爱国情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