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海洋管理执法力度日益增强
依法对用海项目进行审查,需上报省政府及国务院的重大用海项目,协助有关单位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用海项目的调查、论证和协调工作,重点是对用海项目对海洋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开展论证工作。
对违法违规的用海、涉海行为或项目,依法进行取缔和惩罚。 如多次对蛇口海域的非法养殖设施进行大规模梳理,保证了蛇口港区的畅通。
4、海洋环境监测能力逐年增强
1998年成立了深圳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负责对全市海域生态环境、各功能区海域环境质量、陆源入海排污口的监测,对赤潮以及污染事故等突发事件的监测工作。该站各种硬件设施不断得到补充,至2017年3月,已陆续购进价值15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拥有各类工程技术人员近30人。分别于2002年和2004年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评审,目前通过计量认证的检测项目有76项。多年来,技术力量不断增强,分别获得国家乙级渔业污染事故调查和国家乙级海域使用论证资格。
5、海洋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修复
先后设立了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伶仃岛猕猴自然保护区、伶仃洋经济鱼类繁育场保护区、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和大亚湾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禁渔区有大鹏湾蓝圆鲹和沙丁鱼幼鱼保护区,在杨梅坑海域建设了面积约265平方公里的人工鱼礁群。实行伏季休渔,在每年的6-7月份进行两个月的休渔。此外,还采取了人工增殖放流等措施。这些管理措施增强了对海洋生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和修复。
三、海洋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1、地理空间限制海洋产业的发展
深圳海域的水文气象条件适宜建设深水港。深圳东部港口水深16米,是世界最深的港口之一,目前已建成盐田港、大鹏湾货柜码头和鲨
鱼涌油气码头港区;西部地处珠江口,蛇口、赤湾、妈湾港区处在天然深水航道中。深圳港口水深条件可停靠8万吨的巨轮。但是由于我市的地貌条件,西部属平原海岸地貌,是全市开发较早的地区,目前西部港区除前海港区外,均处于人口稠密地区,后方陆域已没有拓展空间;东部沿海属山地海岸地貌,沿岸腹地纵深浅,后方陆域开发已接近极限,几近无地可用的地步。
2、由于过度开发,岸线资源消耗殆尽
在全市总长2573公里的海岸线中,港区及港区填海岸线长33公里,占岸线总长的13%;工业岸线长13公里,占岸线总长的5%;保留区岸线长47公里,占岸线总长的18%。随着新一批新项目的上马,我市的保留区岸线将减少到30公里,仅占岸线总长的12%。城市的海岸生态控制空间越来越小。
3、滨海旅游资源日益减少
深圳虽然是海滨城市,但滨海旅游资源日益减少。西部海域除福田红树林片区和沙井等少数区段外,绝大部分西线海岸已用作发展其它产业,不可能作为公共生态和旅游资源进行使用。东部海岸的盐田至葵涌区段,由于盐田港区和沙鱼涌油气码头等设施的存在,可用来开发旅游的公共岸线极有限。只剩下大鹏半岛保存较为完好,但由于当地的地质地貌特征,属山地和陡坡,可开发的空间有限;再加上受大亚湾核电站控制区的限制,东部海域能够使用的岸线也十分有限。
4、部分用海格局不合理
我市的海洋资源还存在功能区分布之间的矛盾。东部海岸的港口区和旅游区错落分布,没有间隔带,整个东部海岸呈现出一种功能冲突的混合状态。而在有些地方海域保留区、自然保护区、甚至渔港区紧挨排污区。
5、海洋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海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陆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给我市的海洋环境造成空前的压力。目前,西部海域水质污染状况较为严重,基本属于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四类或劣四类。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无机磷。东部海域(大鹏湾和大亚湾)水质尚好,符合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但在沙头角湾口等部分
海域无机氮和无机磷的污染水平已经达到了四类标准。
由于人工填海和环境污染,滨海红树林生态系、滩涂及河口湿地生态系遭破坏,面积锐减。
6、海洋生物资源衰退,渔业生产空间锐减
随着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洋渔业资源衰退,深圳的传统近海捕捞渔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从每年休渔前后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结果看,单位时间渔获量逐年减少,体现在渔获的品种变少,渔获的个体变小,总的渔获量变少。远近闻名的沙井蚝,是深圳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特产,曾在1992年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获金奖,原产于沙井、福永一带海域,由于环境污染,自然海区里已几乎绝迹。
近海养殖空间也日益减少。由于养殖和捕捞资源的限制,深圳渔民已经陆续向阳江、台山、中山、珠海等海域寻求发展空间,将养殖业转移到这些水质优良的地区。近几年来还有相当数量渔民转产转业,仅2017年,我市捕捞渔民自愿淘汰渔船14艘,转产人员96人。
《海洋环保调查报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