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梳理汇总

2023-03-29 来源:易榕旅网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梳理汇总

孙权劝学

【课文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朗读划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课下注解】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

14、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5、乃:于是,就。 16、及:到了…的时候。 17、过:到;到达。

18、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9、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0、非复:不再是。

21、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2、但:只,仅。

23、孰若:谁比的上;谁像(我)。孰:谁,若:像。 24、就:从事。

25、遂:于是,就。

26、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27、何:为什么。

28、吕蒙:东吴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人 29、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30、始:开始。 31、与:和。

32、论议:谈论,商议。 33、大:非常,十分。 34、惊:惊奇。 35、今:现在。

36、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7、复:再。 38、即:就。 39、拜:拜见。 40、待:等待。

41、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对吕蒙亲昵的称呼;在吴下时的没有文学的阿蒙。

42、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 刮目:擦擦眼睛。 43、更:重新。

44、阿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45、邪(yé):通“耶”,语气词。 46、乎:啊。表感叹语气。 47、以:用

48、见事:认清事物

【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土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オ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一词多义】 当:

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

见往事耳(了解)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

【古今异义词】 蒙辞以军中多务 .古义:推脱。 今义:美好的词语。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 今义:独自,孤独 治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博士

古义:当时掌管经学的学官。 今义:学位名称。

及鲁肃过寻阳 ..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过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见往事尔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古义:很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蒙乃始就学 .古义:从事 今义:就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5.《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本文成语】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

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整体把握】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1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文章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11)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争议解释】

课本把“当涂掌事”联在一起解释为“掌权管事”,有些人认为不妥,“当涂”与下文的“寻阳”一样,是个地名,位于安徽省东沿,至于“掌事”,跟我们熟悉的“知县”“知府”“知事”一样,是个官职。

根据:三国时代的淮南袁术自立为帝的时候,理由之一就是一句谶语“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话有四种解释。

1.是孙坚为了怂恿袁术自立为帝,解释成了公路。“涂假途也,乃‘路’之意!”涂,即途。途,即路。 这个解释用在这里显然不符。

2.涂高:本来解释是魏。《三国志》:“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吕蒙乃东吴官吏显然不会跑到魏国谋职,所以也不符。

3.即是课文中所说的掌权谋事,粗看之下好想像有道理,其实不然。我们研究一下,如果袁术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字和当涂高有着牵强的联系就称帝,显然过于草率,毕竟他也是一路诸侯,不至于这么蠢。肯定还有其他原因。当时袁术控制着当涂县,如果是因为此,就说得过去了。如果解释为掌权管事,显然袁术当时还没有那么高的权利。

结论:因为孙权和袁术都是南方人,而且两人所处时代相同,所以字词用法也应该相同。所以推断孙权所书的当涂高,可能是指当涂县令的意思。 【问题研究】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5)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小结: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6)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7)“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如何理解这句话?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小结: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语言)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小测试】 〔但〕只,只是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及〕到,等到。 〔才略〕才干和谋略。

〔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非复〕不再是。

〔吴下〕指吴县,今江苏苏州。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

〔阿蒙〕吕蒙的小名。阿,名词词头。 〔务〕事务。 〔更〕重新。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见事〕知晓事情

木兰诗

【课文原文】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朗读划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⒀,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参考译文】

叹息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对着门织布。(不知怎的)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到木兰声声的叹息。

问木兰想的是什么,问木兰思念的是什么。木兰我也没想什么,木兰我也没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哥哥,愿意为此买马和马具,从此

代替父亲出征

到东边集市买骏马,到西边集市买马鞍和坐垫,到南边集市买马嚼子和缰绳,到北边集市买长鞭。早晨告别父母离开,晚上住宿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流水的声响。早晨告别黄河离离开,晚上到达黑山边, 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马的嘶叫声。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来了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着铠甲。将士们多年来身经百战,有的牺牲了,有的胜利归来。

回来拜见可汗,可汗坐在朝堂上,(给木兰)记最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务,可汗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我回到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互相搀扶着出城;姐姐听说妹妹回来,对着门梳洗打扮;小弟听说姐姐回来,霍霍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东屋的闰门,坐在我西厢房的床上。脱掉我作战时的战袍,穿上我往日的衣裙,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照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出门去看同伍的士兵,同伴们都很惊异:同行作战十几年,(竟)不知木兰是女子。

雄兔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眼时常眯着;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么能分辨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课下注解】

1. 唧唧(jī jī):纺织机的声音

2. 当户(dāng hù):对着门。

3.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4. 惟:只。 5. 何:什么。 6. 忆:思念,惦记

7. 军帖(tiě):征兵的文书。

8.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9.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10.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11. 愿为市鞍(ān)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2.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3.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14. 辞:离开,辞行。

15. 溅溅(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声音。 16. 旦:早晨。 17. 但闻:只听见

18.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9.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20. 天子:即前面所说的“可汗”。

21.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指战争。

22.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

23. 朔(shuò)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24. 寒光照铁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25. 明堂:明亮的的厅堂,此处指宫殿

26. 策勋十二转(zhuǎn):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27. 赏赐百千强(qiáng):赏赐很多的财物。百千:形容数量多。强,有余。 28.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29. 不用:不愿意做。

30.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31.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32. 郭:外城。

33. 扶:扶持。 将:助词,不译。 34. 姊(zǐ):姐姐。 35. 理:梳理。

36. 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37. 霍霍(huò huò):模拟磨刀的声音。 38. 著(zhuó):通假字 通“着”,穿。

39.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40. 帖(tiē)花黄:帖”通假字 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41.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爬搔。迷离,眯着

眼。

42. “火”:通“伙”。古时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个锅吃饭,后意译为同行的人。 43.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44. 行:读háng。

45. 傍(bàng)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

【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古今异义】 卷卷有爷名爷: .古义:指父亲

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古义:只,副词

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 出郭相扶将 .古义为外城,

今义:仅用作姓氏。 木兰当户织 .古义:为门

今义:人家、门第。 同行十二年 ..古义:虚数多 今义:数词,十二。 雌兔眼迷离 ..古义:眯着眼,

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词语活用】 问女何所思 .

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

策勋十二转 .

名词作动词,登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动词作名词,战马

成语:扑朔迷离

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 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词语活用】 特殊句式 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重点句子翻译】 1.不闻机杼声。(机杼声) 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鸣溅溅) 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骑鸣啾啾) 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归来。 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记最大的功,被赏赐很多的财物。 7.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希望驰骋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8.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装饰物。 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

【文章出处】

《乐府诗集》是古代管理音乐的机构也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后来把乐府的诗也叫乐府,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南歌,即南朝民歌,注重抒情,语言浮华,用词细腻,风格委婉。北歌,即北朝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木兰诗》与汉代乐府民歌中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故事背景】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

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事奇诗奇”(沈德潜语),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整体把握】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愿为父亲分担压力;“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

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

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木兰诗》中木兰的形象

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为可贵。 详略得当:忠孝两全,深明大义。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表现出淳朴和高洁的情操。

【相关成语】

扑朔迷离:

出自《木兰诗》 雄兔脚扑朔 , 雌兔眼迷离

解释: 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造句:敌军始终扑朔迷离,不知我军主力所在。

侦探小说中扑朔迷离的情节让我一头雾水,完全忘记了如何思考。 磨刀霍霍:

解释: 原意用力磨刀,发出霍霍声响。常用来形容为做好某一件事而提前做充分的准备、跃跃欲试的样子。也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出处 《乐府诗集·木兰诗》:“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造句:这路敌人磨刀霍霍,马上就要行动了。

卖油翁

【课文原文】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朗读划分】

陈/康肃公/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bai(jīn)。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fè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áo)/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第二个人可与之媲美,他也因此而自夸,

曾经有一次,陈尧咨在自家园子射箭,有个卖油老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睛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老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此微微点点头。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芦,油从铜钱的方孔注入,而铜钱没有被沾湿。于是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让他走了。

【课下注解】

1. 善射:擅长射箭 善:擅长,善于。 2. 以:凭借,用。 3. 自矜(jīn):自夸。 4. 尝:曾经。

5. 家圃: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 6. 释:放下。 7. 立:站立。

8. 睨(nì):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9. 去:离开。

10. 其:代词,指代陈尧咨。

11. 发:把箭射出去。 12. 矢(shǐ):箭。 13. 但:只。

14. 微:微微。 15. 颔(hàn):点头 16. 之:凑足音节。

17. 不亦……乎:(难道)不也……吗? 18. 熟:熟练。

19. 忿然:气愤的样子。 20. 知:懂得。 21. 射:射箭的本领。 22. 精:精湛,奥妙。 23. 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24.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25. 尔:你。 26. 安:怎么。

27. 轻:作动词用,看轻。 28. 酌(zhuó):舀 29. 乃:于是,就。 30. 取:拿出。 31. 置:放置。 32. 覆:覆盖。 33. 徐:缓缓地。

34. 杓(sháo):同“勺”,勺子。 35. 沥(lì)之:向下灌注,沥,滴。

36. 因:这里是“接着”的意思。 37. 唯:只,不过。 38. 遣:打发 。 39. 遣之:打发。 40. 湿;沾湿

41. 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42. 解牛斫轮:指庖丁解牛与轮扁斫轮。

【重点句子翻译】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一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看他,很长时间都不离开。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卖油的老头儿)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3.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的老头儿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4.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滴入(葫芦)。 5.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熟罢了。

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

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人物形象】

陈尧咨:善射,骄傲自满;为人傲慢无礼。

卖油翁:虽技高一筹却并不骄傲,表现出超然物外的智者态度

【整体把握】

本文是一篇富含哲理与情趣的小品文章,通俗易懂,意味深长,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因此多年来为中学课本必选篇目。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将熟能生巧这个大道理。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加以阐释,达到了发人深省、心领神会的目的。 第一段写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看射箭。文章一开始用极简洁的语言交代了陈尧咨善射,而“当世无双”突出了他射箭技术的熟练;“以此自矜”又写出他沾沾自喜韵骄矜态度。卖油翁“释担”、“久而不去”,表明他被陈尧咨射箭所吸引,想看个究竟。看见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斗”,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睨之”、“微颔”神态的描述,准确而传神。既表示对陈尧咨熟练的射箭技术的肯定,又写出他尚有不满意的静观神情。一个是稍有成绩,就沾沾自喜,一个是看了半天,没有一句赞扬和捧场的话,表现出颇不以为意的神态。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初步揭示了这两个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对待射箭技术的不同态度,这就构成了矛盾并使读者产生了悬念,由此,引出了进一步的叙述。

第二段写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这段一开始,通过陈尧咨和卖油翁的两组对话,进一步对照地写出两人对射箭技术的不同看法,不同态度。“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陈尧咨连着发出两句问话,显得盛气凌人,并流露出对卖油翁轻视的态度;而卖油翁的回答却是淡然一句:“无他,但手熟尔”,语气平静,表现出卖油翁的从容和自信。卖油翁的神情和语气激怒了陈尧咨,陈尧咨气呼呼地斥责卖油翁“尔安敢轻吾射”,这就进一步表现出陈尧咨的狂妄自大、咄咄逼人。老翁却仍然是坦然沉着,用冷静的语气回答:“以我酌油知之。”接着作者连用“取”,“置”、“覆”、“酌”、“沥”几个动词,井然有序地而又十分简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卖油翁沥油的过程,表现了他沉着镇静,从容不迫的态度。有这样的高超和熟练的技术,却仍然毫不夸饰地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和陈尧咨的自矜态度相对照,卖油翁朴实、谦逊、毫不骄矜的品德不是跃然如在眼前。“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力”,这是文章画龙点睛之笔,作者两次点这句活,强调和突出了本文叙事的主旨所在,亦即强调和突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文章的最后,用一句话交代了陈尧咨态度的转变和事情的结束。一个“笑”字,也是传神之笔,无须多加笔墨,就表示出陈尧咨从卖油翁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并心悦诚服;“笑而遣之”,这样处置,也符合陈尧咨的身份。这个结尾简洁、含蓄、发人深省。

陈尧咨学问不小,官职做得也很大,而且是文武双全,不愿屈居人下,可是却不得不在卖油翁面前认输,因为卖油翁指出的道理辩驳不倒,只得”笑而遣之”,没有责备”犯上”的小百姓,对于”用刑惨急,数有杖死”的陈尧咨确实不大容易。”笑”,既是有所领悟,也是自我解嘲,自是”传神之笔”。

短文两篇 陋室铭

【课文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朗读划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bai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参考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灵验。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有功名)。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草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课下注解】

1. 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2. 在:在于,动词。

3. 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4. 灵(líng):名词作动词,显得有灵气。 5. 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 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6. 惟吾德馨(xīn):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惟:只。

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7.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上:长到; 入:映入。

8. 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 鸿:同“洪”,大。

儒,旧指读书人。

9.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10. 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1. 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

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12.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 之:语气助词,的。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4. 乱耳:扰乱双耳。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15.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16. 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17. 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

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庐:简陋的小屋子。

18. 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 19. 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0. 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 鸿:大。

【重点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7.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一词多义】 ⒈之:

①无案牍之劳形: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③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 ④何陋之有: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⒉往来:

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表示交往的人。 ②其中往来种作:

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桃花源记》)

【词类活用】

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动词,出名。 ⒉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

⒊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 ⒋无丝竹之乱耳

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⒌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⒍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 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

【古今异义】 ⒈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身体 今义:样子

⒉惟吾德馨 .古义:品德高尚 今义:芳香

⒊谈笑有鸿儒 .古义:大,渊博 今义:鸿雁,书信

⒋无丝竹之乱耳 ..

古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乐器的声音 今义:丝绸和竹子

5.可以调素琴 .古义:弹奏 今义:调解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

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柳公权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整体把握】

全文仅81字,有三层意思。第一层(第1~3句),运用类比点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山”、“水”喻“室”,以“仙”、“龙”喻“室主”,点明文章主旨“惟吾德馨”,陋室不铭。第二层(第4~7句),描写居室环境、来往客人、日常生活,揭示“德馨”的内涵:幽美清雅的环境,反映室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学问渊博的来客,表明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恬然自适的生活,则表现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弃,从而点明了“德馨”是“陋室不铭”的原因。第三层(第8~9句),把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并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与开头“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1—3句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 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4—7句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两句同样延续了“比”的手法,只不过由类比变成了反向的对比。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8—9句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杨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全文81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开篇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

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也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树立榜样,意在自勉,更表现出了作者安贫乐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

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

爱莲说

【课文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 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朗读划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bai。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参考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课下注解】 1. 甚:很,十分。

2.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3. 之:的。

4. 可爱:值得怜爱。 5. 者:花。 6. 甚:很,非常。 7. 蕃:多。 8. 自:自从。

9. 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10. 独:只,仅仅。

11.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2. 出:长出。

13. 淤(yū)泥:污泥。 14. 染:沾染(污秽)。 15. 濯(zhuó):洗涤。

16.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17. 妖:美丽而不端庄。 18. 通:贯通;通透。 19. 直:挺立的样子。

20.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21. 不蔓(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 22.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23. 益:更加。 24. 清:清芬。

25.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26. 植:树立。 27. 可:只能。 28. 亵玩:玩弄。

29.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30.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呀’’,助词。 31. 谓:认为。

32.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33.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34. 者:……的人或物。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 35. 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36.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语气助词,的。(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37. 鲜(xiǎn):少。

38. 闻:听说。

39.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0. 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41. 宜乎:当然(应该)。 42. 宜:当。 43. 众:众多。 【一词多义】 (1)鲜

陶后鲜有闻(少)

芳草鲜美(鲜艳)《桃花源记》 (2)之

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之出淤泥而不染(联词,无实际意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

名词“蔓”“枝”用作动词“生蔓”“长枝” 香远益清 .

形容词“远”用作动词“远播”

【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创作背景】

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先生四十七,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并有诗刻石。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抟篆额。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四十七,即嘉祐八年(1063)。

《赣州府志》记有爱莲书院,云:“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叔莲池遗迹。”又有爱莲亭条目:“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这些记载充分证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

【文体解释】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整体把握】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

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首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些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

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这正是这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另外,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均以莲花为座。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作者《题莲》诗也云:“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与这篇小品参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言下虽不免流露出一种孤掌难鸣的哀怨,但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这里,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

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河中石兽

【课文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转转 一作:再转)

【朗读划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bai,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那么天

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的判断呢?

【课下注解】

此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

1. 石兽,古代帝王官僚墓前的兽形石雕,此处指寺庙门前石雕。 2. 沧州南: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县。南,南部。 3. 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 4. 河干(gān):河岸。干,岸。 5. 圮(pǐ):倒塌。

6. 沉焉(yān):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7. 阅:经过,经历。 8. 十余岁:十多年。岁:年。 9. 求:寻找。 10. 竟:终了,最后。

11. 棹(zhào):名词作动词,划(船)。 12. 曳(yè):拖。

13. 铁钯(pá):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钯,通“耙”。 14. 讲学家:讲学先生,以向生徒传授“儒学”为生的人。 15. 设帐:设馆教书。

16.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

17. 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8. 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来的木片。 19. 岂能:怎么能。 20. 为:被。

21. 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 22. 湮(yān):埋没。

23. 颠:颠倒,错误,一作“癫”,荒唐。

24. 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为:认为是。 25.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26. 盖:因为。

27. 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8. 坎(kǎn)穴:坑洞。 29. 倒掷(zhì):倾倒。 30. 如是:像这样。

31. 不已:不停止。已:停止。 32. 遂:于是。

33. 溯(sù)流:逆流。 34. 固:固然。 35. 如:依照,按照。 36. 然:既然这样。 37. 则:那么。 38. 但:只,仅仅。

39. 据理臆(yì)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40. 欤(yú):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呢”。

【重点句子翻译】 1.尔辈不能究物理。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大水带走呢? 3.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兽)埋没在沙层上,越沉越深罢了。 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流(即下游)寻找石兽,不是很疯狂吗? 5.众服为确论。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6.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 7.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不是更疯狂吗? 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古今异义】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古义:岸边。 今义:做。

2.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 。 今义:并列。

3.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4.求二石兽于水中 .古义:寻找。

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5.尔辈不能究物理 ..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6.是非木杮 .

古义:代词 ,此,这。

今义:表示判断(多指正确,但并不完全是)。

7.渐沉渐深耳 .古义:罢了。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8.盖石性坚重 .古义:大概。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由上往下覆。

9.如是再啮 .古义:像这样。 今义:如果 10.转转不已 .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11.但知其一 .古义:但,只。

今义:表示转折,但是,却。

【一词多义】 1.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为:动词“成为”) 众服为确论 (为:动词“认为是”或“是”) 2.重:

僧募金重修 (重:读chóng,重新)

乃石性坚重 (重:读zhòng,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

名词作动词,划(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动词用为名词,洪水

【创作背景】

纪昀晚年,也即公元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到公元1798年(嘉庆三年)期间,开始收集民间狐鬼神怪故事,包括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整理并写成了《阅微草堂笔记》,此文即是其中的一篇。

【作者简介】

纪昀 jǐ yún (1724年6月-- 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在文学作品、通俗评论中,常被称为纪晓岚。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 【整体把握】

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全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像和尚和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

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文章寓理于事,给了人们非常深刻的启示。

此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是耐人寻味的。它说明天下的事物虽有其共同规律,但更有其殊性。而事物的特殊性,又是和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它更是发展变化的。现实中的许多生活经验,其实都能证明这一点。这也就是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