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023-12-31 来源:易榕旅网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根据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这些几个问题:

1、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的兴趣不高。

按照教材的课时安排,一篇精读课文我们应该用两课时去完成,提前让学生朗读预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常常发现很多学生对课文都很不熟悉,所谓的读也是浮光掠影,囫囵吞枣。也就是说,学生回家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了,或者有的学生可能就没读,而且我们也发现,往往基础较差些的孩子更是没读课文,这样我们在课堂上操作起来就不是很顺利。从这一问题上,可以看出,很多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兴趣不高。课外阅读更是少得可怜。有些学生连必读的名着都不能及时完成。无明确目的,拿到什么读什么,感兴趣的非看完不可,甚至不管是什么场合,什么时间。阅读面窄,一般只偏重于文艺作品,而不能有计划地阅读一些政治、科技读物。暴饮暴食、长期偏食,必须会导致营养不良。随着生理心理的渐趋成熟,中学生迫切希望了解世界,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对侦破、武打类作品感兴趣,或者是对漫画之类兴趣浓厚。

2、是阅读面狭窄,不注重积累和吸收。

很多学生的语文学习局限于课本内的内容,对于课本中的课外阅读的要求就很难做到,更谈不上中外名着的阅读了,对比古人读书成诵 ,确有不如啊。朱喜曾就此说过“读书之法,在于熟读而精思”,大抵须先熟读,使其言皆出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手吾之心。”这就是语感的培养,思维的拓宽;殊不知“悬梁刺股”、“囊萤夜读”等等事传为刻苦攻读的佳话。而读与写,密切相关。实实在在的阅读一些名篇名着,可以使中学生拓展胸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能力。因此,语文课堂上第一位的是 “读”,不但

要让学生读,而且要多读、巧读,把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课文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培养语感,拓宽思维。

3、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被轻视淡化。

教师往往以自己的思考和经验代替了学生自身对文本的感悟和思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虽然多了,课堂虽然热闹了,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却少了。阅读过程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满足于听懂讲解和被动的训练,缺少举一反三主动迁移运用的能力。这些都是由于没有注意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从而导致阅读效率始终徘徊在低层次上。

解决办法

1、语文教学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阅读量非常重要,有一定的量,语文素养才能上去, 光靠做题,是上不去的,相反会破坏感觉与兴趣。

现在很多学生中学毕业了,除了课本与教辅,没有读过几本书,阅读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优雅有趣的事情,没有形成阅读的爱好与习惯。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其实,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大量阅读去“涵咏”,逐步习得。

2、教会学生读书。教学生自主读书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现行教材来说,入选的课文均是文质兼美的范文,语言是优美的。又能贴切的反映生活。语文教学应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课堂的实际,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做到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是建立在对学

生了解基础上的。学生与生俱来就各不相同,所以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个性,了解学生的特长,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及家庭生活背景,特别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差异性。只有这样,教师教学时才有可能别出心裁,才有可能做到不同文章的教学不千人一面,按部就班,面面俱到。同时,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作家笔下的文章,不同文体、不同体裁的文章,又让人以不同方式去理解,去感悟,由此教师教学方法又不可能限制在同一种模式,如在对话中体味《背影》中的人性美,咀嚼语言中品味《春》中的自然美,在吟咏中领悟《纸船》渗透的情韵美等。教师的语文教学可以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更可以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

3、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和吸收,促进学习迁移。

实实在在的阅读一些名篇名着,可以使中学生拓展胸襟,开阔眼界,提高审美能力。因此,语文课堂上第一位的是“读”,不但要让学生读,而且要多读、巧读,把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课文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要关心学生生活及学生主体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对话文本时的独立思考、感悟、表达。在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这方面,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容忽视的。教师要善于把各种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如理解知识的方法、复习和巩固的方法等。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己的总结结合起来,可以减少学生自己探索的盲目性,提高效率,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对学习方法真正加以把握。这样,学习方法才能具有最大的迁移价值。

4、鼓励学生对课文和教师讲解的内容质疑或者提出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作不同的理解和解答。

阅读是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不应该教师包办代替。学生的阅读是个性化的,不能以共性代替个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是个体生命体验和感悟过程,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注重情感体验,允许学生个性张扬,重视创造性发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学即要面向全体,又要充分考虑个性差异,不能整齐划一。教师要对阅读教学倾注深厚的情感,发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定好“情调”,授课时做到有感而发,有情可抒。因为情感是语文教学艺术必不可缺的,没有情感就没有学生的阅读水平的提高。课堂上要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阅读,同时又要深入课文,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做到情动于中而行于外。教师应该把讲解、提问压倒最低,用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读书和思考。加强文本的对话,鼓励学生质疑,教师能在质疑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使理解体会逐步引向深入,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教师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美,把语文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利用语文内容本身含有的有趣的问题,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允许个性张扬,重视创造性发挥。因而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是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如何指导学生“学”。教师的教学艺术在于创造,是智慧的挑战。在宽松的课堂中,幽默语言的启发下,师生情感的碰撞中,把握语文的延展性,通过细节描绘,发掘学生的好胜心,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鉴赏、联想、体验、理解,将教学的情趣和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让学生真正走进快乐,并在快乐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