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脚楼建筑的新材质应用设计探究
作者:宋长峰
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12期
摘 要:南方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催生了一批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鲜活民族民间艺术的建筑遗产,吊脚楼便是其中最美的艺术品。依山傍水,依势而建的吊脚楼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建筑文化宝藏。本文主要介绍了吊脚楼文化的现状与传承问题,通过项目的研究,发现了当下传统民族建筑的不足之处,归纳分析具体存在的问题,从而展开新材料与传统民居建筑的应用联系。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在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中提出一些可行的想法,对西南民居今后的设计给出积极的建议。 关键词:新材料应用;传承文化符号;新旧融合 0 前言
通过本科四年的学习和研究生一年的学习与实践,基于对建筑的形式与意义的研究发现了一些与当下人民生活诉求有所出入和虚假的文化诉求产生的一些新的研究思路。从本科阶段笔者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别人的文化来侵蚀我们,为什么不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去影响别人?这个问题导致两种倾向:一是自我封闭,一味地去抗拒别的文化影响,不去学习别人好的地方,把自己封闭起来;二是考古,为了建立自己的文化去影响别人,一味地从老祖宗那里去找线索,把所有的力量都用来寻觅祖先的足迹,到头来还是故步自封,永远无法解决最根本的生活诉求。这类民粹主义的倾向现在有向整个社会蔓延的趋向,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上层建筑,他们对于一些不了解的文化直接采取简单粗暴的敌对态度,不需要任何社会责任感,与现实无关,与未来无关,永远活在过去的文化里,只讲究传承,不讲究创新。 1 吊脚楼建筑的发展 1.1 吊脚楼形成的原因
以贵州苗族吊脚楼为例,曾经在本科期间到访过贵州凯里苗族山寨,居住人家大部分是吊脚楼。由于贵州地势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为主,所以苗族人民大多居住在山区,而通常山高坡陡,开挖地基极其不容易,再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不宜起居,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木楼“吊脚楼”诞生了。 1.2 传统吊脚楼的局限性
传统的吊脚楼虽然造型优美,鳞次栉比,但说到底是上古时期的建筑形式(苗族的建筑文化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无论从实用性还是安全性来讲都已经不再符合当下人民生活的基本诉求。例如,建筑的采光性、通透性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参照吊脚楼的修建方式:建房时,将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吊脚楼的底层。如此一来就很容易形成建筑内部采光性和通透性缺失的问题。而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由于地势较低,自然灾害对吊脚楼的损害不在少数。通常传统吊脚楼为全木质建筑,这样一来就会存在一定的安全性和整洁性的问题。例如,当洪涝或飓风侵袭时,这样的建筑框架并不足以抵挡如此天灾,而木质长时间使用或浸泡在水中也容易受到侵蚀,从而衍生出很多安全隐患。 1.3 吊脚楼建筑存在的问题
50年前,我们还能适应黑灯瞎火的生活,可现在,停水停电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回到建筑层面,放眼村里的房子,大面积的瓦房倒塌而村子里那些笔者认为很丑陋的洋房却很安全。这不由得让笔者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房子,我们真的在意过使用者的感受吗?于是本次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针对现有的几大问题做出合适的改造,需要解决几个问题:第一,建筑的通透性;第二,建筑的安全性;第三,在保留当地传统文化建筑风貌的情况下进行现代化改造。
2 在吊脚楼建筑应用新材料的必要性 2.1 从客观上分析
笔者其实非常不喜欢城镇化这个说法,因为它有很多歧义,破坏了很多地方。很多地方不理解城市的意义,盲目地追求现代化或者原始化,从而无法面对乡村,他们根本不去考虑人们到底需要些什么,传统的木质结构建筑已经不能满足当下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基本要求,很多木质结构建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为或自然的损坏。 2.2 从设计者的社会责任上分析
从设计者的角度来说要实现城镇化,必须从建筑的根源——材质着手,要保存现有的文化遗产和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必须使用新材料代替传统木质材料。而当下对于传统民居的改建而言,我国面临一个比较尴尬的情况,即我们总想着去恢复村落原有的建筑面貌,而村民却想着住上宽敞明亮又安全舒适的洋房。所以,他们懂不懂我们不重要,我们懂不懂他们很重要,能做到给身处其中的人带来轻松快乐的生活是我们的使命。 3 新材料吊脚楼建筑的研究 3.1 具体研究方法
第一,查阅文献。在研究的初期,有必要进行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各个历史阶段的吊脚楼建筑形式的演变,了解吊脚楼的基础结构和材质使用及其在不同时代的特点。其中也包括在各个历史阶段,是否出现过更新材料的情况或材料的变更等情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二,实地考察。对建筑的当地情况进行考察,了解风土人情及人文特点,对吊脚楼进行真实、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理解,确定建筑的尺度、色彩、地域建筑特点,使最终的改造是一个真正的吊脚楼,还原建筑本身的特性。
第三,实验研究。在一些实际民居改造的项目中适当使用新型材料,并在項目改造后进行抽样调查,收集资料数据,最后通过统计和资料分析确定新型材料在实际传统民族建筑的应用是否合理恰当。
3.2 新材质吊脚楼研究的重点
第一,对于新建筑植入已有的环境之中,应让新材质建筑与传统周边环境互相包容。 第二,使现代材料与传统民族文化互相融合,包括融合的形式,融合后不会对传统文化构成破坏。
第三,在传统吊脚楼使用新型材质应当具有新的学术价值。 4 新材质建筑在吊脚楼的具体应用
第一,笔者认为,应当挖掘当代新型材料在传统建筑形式中的学术价值。例如,吊脚楼的木构架的主要部分柱、梁、枋、檩等以更结实的钢架结构代替,或者童柱内部以钢筋混凝土结构浇筑,外部再铺设木质材料还原建筑本身的样貌。这样一来既可以使建筑拥有更坚固结实的框架,同时在遇到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时拥有更强的抵抗能力。
第二,在之前的论述中,笔者反复强调在传统吊脚楼中找到更加符合当代人居住生活的设计思路。例如,在传统的木质材料墙和地板用现代新型防火阻燃木饰面板代替,使其拥有耐热、耐潮、耐腐蚀的特性。
第三,立足本土文化,使吊脚楼的传统文化价值更具有沉淀感。在房顶部分,以新型的合成树脂瓦代替传统的泥土瓦片,从而具有重量轻、强度大、密封性好的优点。
第四,材质运用多样化,通过对吊脚楼内部材质的更换,使用新型材质替换传统木质。例如,将传统木质窗花更换为金属工艺雕刻,使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符号得以更好地传承。 5 结论与展望
传统吊脚楼不管是外部材质还是内部构件,都存在着不符合当下时代的使用功能和保存条件。这是属于我们大家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保护历史文物,因为这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而我们的使命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这一历史文化,其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一定要与时俱进,使用新型材料结合传统文化符号,实现真正的传承与发展,从而提升农村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质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 林聚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134-179.
[2] 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装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0-100. [3] 鄢敦望.土家族吊脚楼文化与传承[J].企业家天地,2011(04):66-67. 作者简介:宋长峰,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2017级研究生。 指导老师:陶雄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