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高中语文 一剪梅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
歌散文欣赏》
【教学目标】
1、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艺术风格 2、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一、导入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二、作者及背景: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十八岁嫁于金石家赵明诚为妻,夫妇感情深厚。北宋灭亡后,赵明诚因病去世,她颠沛流离于江南,在孤寂中度过晚年。由于身世及时代变化的缘由,她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风格不同。
三、读课文 整体感知 1、齐读诗歌,体会意境。 2、学生正音、解释词语。
红藕:荷花的别称。
香残:这里指荷花的香味已经快要消散了。 玉:簟(diàn)光洁似玉的竹席,席子的美称,簟的本义是竹席。 .
罗裳:(cháng)丝织的下衣、摆裙。 兰舟:木兰树做的船,船的美称。
锦书:前秦人窦滔的妻子苏惠思念丈夫,就用锦织成回文诗赠给他。后来便称夫妻间的书信为“锦书”或“锦字书”。这是作者用的一个典故。
雁字回时:是指大雁排成人字或者一字的形状飞行,称作雁字。雁字回时就是说大雁排成一行往回飞。
四、合作探究: 1、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的? 明确:视觉、嗅觉、触觉。
作者从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 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 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 和感情色彩。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 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这句词按照逻辑顺序应怎样排列?请展开想像和联想,体会这句诗的优美意境。
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
1
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 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4、找出词的主旨句,想想这句在写愁绪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 随堂练习
1.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以“秋”字领起:“红藕香残”,荷花谢了,这是室外之秋;“玉簟秋”,枕卧的席子感到了秋凉,这是室内之秋。在这秋的氛围中,“独上兰舟”,更进一步突出了词人的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B.秋凉,孤寂,使词人更迫切地盼望与亲人的团聚。于是她把视线投向“云中”,投向排成“一”字或“人”字的大雁,希望能够替她传递“锦书”,使丈夫早些回来,表达了词人殷切的思念之情。 C.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兼提落花、流水两端,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中年华的消逝。然后说,这种离愁是双方都要承受的,这种离愁也是无法排遣的。 D.这首词结尾三句,“眉头”与“心头”相对,“愁”由外露到潜入内心深处,看似消除了,实则更为深重了;“才下”与“却上”相对,突出了这种感情“潜入”所造成心理上的起伏有多么急剧。 答案B(丈夫寄给她的信,参见课文注解③ ) 2.默写全诗
得分: 订正:
《今别离》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黄遵宪诗歌革新的精神,增强学生写作诗歌的兴趣。 一、导 入
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向香港社会人士发表演讲时,引用了一首诗:“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侉(kuǎ)离,这里是分割的意思,意指当时中国被列强瓜分的现实,面对着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受灾受难的国家,作者不禁仰天长问:什么人才能担当起救国于危难之中的重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赠梁任父同年》)这就是中国近代诗人黄遵宪写给梁启超的一首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黄遵宪的《今别离》。 【作家作品 】
黄遵宪,(1848--1905) 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 二、 读课文 整体感知
2
①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离情别思迹象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轮,早期蒸汽机轮船两侧的双轮 ②并立:合力,一起
③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轮船和火车)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稍有缠绵之意。须臾,片刻、短时间。绸缪,这里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④万钧柁 几万斤重的船舵。万钧,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钧,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三十斤为一钧。柁,即舵。这里指轮船后面的发动机。 ⑤绕指柔 这里形容发动机转动之灵活。 ⑥打头风 迎面吹来的风,逆风
⑦石尤 即石尤风。传说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笃。尤远行不归,石思念成疾,临死叹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有商旅远行,吾当作大风为天下妇人阻之。“后因称逆风、顶风为石尤风。 ⑧倏 疾速,忽然
⑨烟波杳悠悠 此句化用了唐人崔颢《黄鹤楼》诗中“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形容轮船驰去之迅疾,让人远望兴叹。 ⑩留滞 路途阻塞不:fǒu古同“否”,
轻气球 指海上飞的汽艇
【译文】
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经绕了千万圈。 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快速变换,我内心的忧愁在滋长繁衍。 古代也有山川,古代也有车船。 古代的车船同样“载离别”,(但毕竟速度有限,从而时空转换也有限)让人感受到举止 还有不少的“自由”。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快速度,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别绪离愁。 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有一下缠绵,双方执手。 火车或轮船一到达鸣笛的时刻,那是一秒钟都不多停留。 虽然有几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是那么迅速快捷灵活轻柔。 怎么会没有逆风吹来,它也根本不畏惧逆风临头。
送行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行者就已到达天的尽头(这里是指船行得快) 望着远处船影忽然就不见了,只有烟波荡漾空悠悠。 去了,去了,是何其快速,回来的时候可会阻塞滞留? 但愿你回来的时候,能够乘坐海上的飞艇快速而又轻悠。 三、合作探究
1.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答: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2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答:①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②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
3
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答: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随堂练习 1、 熟读诗歌
2、听写字词:须臾
顷刻 绸缪万钧柁 倏忽杳无音讯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