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纪录片解说词创作之我见

2020-11-06 来源:易榕旅网


纪录片解说词创作之我见

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范 凯 271021

摘要:

画面和镜头是一部优秀纪录片的生命,而解说词则是其灵魂。即使不看纪录片,从听觉上它也应是主题统一、结构严谨、叙事清楚、说理充分的。因而,读起来仍会增长知识、引发思考、唤起遐想、回味无穷。立足画面、重视采访、情真意切、推敲文字是写好纪录片解说词的可循方法。

关键词:

纪录片,解说词,创作技巧

引言

当我们在欣赏专题纪录片《话说长江》的时候,不仅会被其中所展现的气势磅礴、多彩瑰丽的长江景色所震撼,同样会被片中资料翔实、感情充沛、悦耳动听的配音所吸引;在我们观看人文纪录片《藏北人家》的时候,吸引我们的不仅仅是雪域高原天高气爽的盖世风光,也不仅仅是藏族同胞世外桃源般的雅淡生活,还有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字字珠玑的解说词;在我们观摩人物纪录片《雕刻家刘焕章》的时候,我们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有镜头如何摄制、场景如何过渡、音乐如何选配、采访如何调度,也领会到了解说词如何撰写才能更好的配合镜头语言、体现人物性格、深化全片主题,尤其是本片结尾处短短一句解说词(那么,雕刻家刘焕章到底在不在家呢?你听……)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升华意

境的作用,和雕刻木头的同期音响相映成辉,别有一番风味,为作品增色良多、加分不少。那么,到底什么是解说词?怎么写作解说词?或者说,在给一部纪录片写配解说词的时候,有哪些原则或技巧是需要注意和遵循的呢?

什么是解说词

解说词,顾名思义,即口头说明解说的词,也可以说解说词是“口头文学”。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的描述、叙说,以及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感受和领悟的作用。

解说词是纪录片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因素,它发挥有声语言的独特优势,对纪实作品中风光的连缀、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叙述、主题的升华、意境的烘托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西藏的诱惑》让观众对藏北高原的独特风光有了一个直观接触的机会;曾经震撼业界的大型纪录片《大国的崛起》则对工业革命以来各大强国的中兴历史和侵略行径进行清晰地梳理;《雕刻家刘焕章》则让观者感受到主人公艺术世界的超然、人生追求的高远、创作过程的执著;《舌尖上的中国》则通过朗朗上口、饱含真情的解说让普天下的中国人感受到每一道华夏美食背后丰厚练达、蕴藉无穷的人情。

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技巧

作为一种用视听语言和声画手段来叙事说明的影视片种,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和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的写作不同,因为它最终要和纪录片的画面融合,形成既诉诸于视觉又着力于听觉的特定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在其写作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和技巧:

(一)立足画面、表现画面

影视艺术的本体语言是画面语言,但声音同样是其重要一翼。作为声音元素的一个分支,解说词应该服务于画面,并且与其相辅相成、相互映衬。有太多的案例可以证明,优秀的解说词不仅可以解释和补充纪录片画面所要表达的信息,甚至可以开拓其思想和艺术境界,产生蕴藉无穷、绕梁三尺的审美快感。

“大澳是香港观赏日落最好的地方,在这里,指的也许不仅仅是风景”,《舌尖上的中国》第四集《时间的味道》中一席余味无穷的解说让观众的眼眶都湿润了。配合着生活化的画面、抒情化的音乐,虾酱作坊老板娘郭少芬女士对故去丈夫的思念、对传统美食式微的慨叹也如这落日余晖般愈加感伤。无独有偶,这一集的最后这样讲到:“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不仅点明“时间的味道”这个贯穿全片的主题,而且将美食的色香味和人情的真善美有机结合起来,真情暖人心,传递正能量。

(二)重视采访、体验生活

纪录片是真实地纪录社会生活,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原生形态和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节目形态。所以,创作者只有深入表现对象的生活,体验和调研他们的喜怒哀乐和苦辣酸甜,领悟和探索他们的真实感受和心路历程,才能在提炼解说词的时候做到知根知底、有理有据。反之,如果纪录片编导陌生和疏离于主人公的生活,没有与他们进行交心和恳谈,写出来的解说词肯定也是冷言冷语、寡淡无味甚至是谬误百出的。

中国纪录片巨匠张以庆的代表作《舟舟的世界》最后的成片只有50分钟,但创作团队却历时 10 个月跟踪记录了智障儿舟舟的生活轨迹,拍了足足2100分钟的素材,难怪张以庆慨叹“拍纪录片像跑马拉松”。但是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益求精、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

才有了获奖无数、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成就了既丰厚翔实又含蓄幽默的解说词风格。

(三)情真意切、追求共鸣

作为纪实作品,情感的真实与独特是纪录片的真正生命所在。但有的纪录片流于事实的复述和资料的介绍,缺乏创作者鲜明的态度和立场,也就难以引起观众的思考和联想,更谈不上产生认同和震撼心灵,也就难谈是一部好作品。因此,感情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也就构成了纪录片创作的重要任务。一幅感人至深的画面、一段深入走心的音乐都能将观众带入某种意境,但仅靠画面和音乐难以让观众更加明白晓畅地领悟更深层次的东西。这时候,画龙点睛的解说词能起到更直接地表达创作者思想的作用,引导观众朝着编导希望的方向发挥想象力和同情心。

以纪录片《回音》为例,本片在感叹深山农民的旧观念时,连续运用了三个镜头:(摇)农家院落、(中景)槽上正在吃料的牲口、(摇)挂在窗台上的劳动工具。如果没有解说,画面意义很模糊。但富有韵律、感情蕴藉的解说给画面带来了生机:“还是那坨坨山,还是那片塬。不变模样的柴禾院,不成气候的庄户汉!”这段朗朗上口的文字,让观者在含义不清的镜头组合里真实地体会到创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感叹同情于三晋大地落后闭塞的自然环境、怒其不争于陕北汉子安于现状的执拗秉性、寄望期待于晋陇大地奋发图强的美好明天。正是编导把自己的真挚感情寄托在解说词里,才让整部片子焕发出更加人性化、思辨性、历史感的多样色彩。

(四)推敲文字、擅用修辞

虽然不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创作,但是在解说词的写作中还是需要有唐朝诗人贾岛对于“僧敲(推)月下门”这句诗到底是用“推”还是用“敲”的斟酌和掂量,

这样才能做到准确生动、可听性强,与画面的结合也能更加紧密和谐。另外,纪录片可以从文学中汲取营养,在解说词的写作中借用比喻、对比、排比、对偶、通感、引用等修辞手法,使其更加活泼形象、趣味横生。

“中国的厨房里,藏匿着什么样的秘密?是食材、佐料、调料的配比?是对时间的精妙运用?是厨师们千变万化的烹制手法?”《舌尖上的中国》第五集《厨房的秘密》开始的解说词便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不仅做了一个言简意赅的内容预告,告知观众作品要讲关于厨房的这些秘密,而且用疑问句引起了观众的思考,对照联想到自家厨房的奥妙和秘笈,让食客和美食家们饶有趣味的密切关注这一集。

结语

在纪录片中,完成故事的讲述、主题的表达、意境的升华、细节的展现的不仅仅是精美到位的镜头、真实细致的采访、动人贴切的配乐,解说词撰写地是否恰当、朗诵地是否真情、剪辑地是否贴合,都事关全片的成功与否。可以说,解说词是否完美是衡量一部纪录片是否优秀的一把很重要的标尺!但凡优秀的纪录片,它们的解说词都能给观众以知识的增进、情操的陶冶、艺术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徐舫州.电视解说词写作[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