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部编版(三上)导学案海滨小城公开课教案

2022-05-08 来源:易榕旅网
三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9.海滨小城 人教部编版

19海滨小城

教学目标

1.会认“滨、鸥、胳、臂、睬、载、凰、亚、榕、凳、逢、除”12个生字;会写“滨、灰、渔、遍、躺、载、靠、栽、亚、夏、除、踩、洁”13个生字;摘抄描写小城的句子。

2.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具体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写的方法。 资 料 库

课前搜集:有关海滨小城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新课导入

导入语:(播放海浪翻滚的音频)同学们,你们听出来这是什么声音了吗?对,这是海浪翻滚的声音。你们见过大海吗?大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今天我们将要去一个海滨小城,相信那里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板书课文题目

过渡语: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海滨小城》。 (三)资料分享 有关海滨小城的资料。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清单一 任务: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读一读: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大声朗读三遍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标一标: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新词,把你认为容易读错的、难写的词语读写

两遍。

新词如下:海滨、灰色、渔民、遍地、靠岸、亚热带、初夏、除了、整洁 容易读错的: 难写的:

写一写:给每个生字组两个词语(写在生字表下面),并选择一个生字进行拓展(形近字、名言、诗句等)。 我选择的生字是 我给它找的形近字是

我能给它们分别组词: 我看到这个字想到了

温馨提示:自学完成后,小组组长检查“自学清单一”中的任务并做好评价记录。 想一想: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题目是《海滨小城》,讲的是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二)组内交流 1.朗读课文。

2.读会认的字,提示哪些字容易读错。 3.给会写字组词,提示哪些字容易写错。 4.初步感知课文。 (三)全班展示

按照自学清单,请四个小组展示自学情况。 分别展示:“读一读”“标一标”“写一写”“想一想” 三、后教环节 精彩预设与点拨 预设1会认字 提示:

滨:不要读成“bīng”;

胳:读一声,不读四声,不能只读右边部分;“臂”与“胳”组成词语“胳臂”时,“臂”读“bei”,与“膀”组成词语时,“臂”读“bì”; 凳:读“dèng”,不能只读上边部分“dēng”;

除:声母是“ch”,不是“c”。 预设2会写字 1.观察生字结构:

(1)“滨、渔、躺、踩、除、洁”属于“左窄右宽”; (2)“躺”左部“身”的撇不要出头; (3)“洁”右部上边是“士”,不是“土”。 2.教师重点指导、示范:遍、靠。 预设3

对于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灵活纠正指导。 四、检测环节 1.看拼音,写词语。

huī sè( ) yú mín( ) tǎng xià( ) kào àn( ) yà rè dài( ) chū xià( ) chú fǎ( ) zhěng jié(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天 ( )的大海 ( )的机帆船 ( )的海鸥 ( )的云朵 ( )的贝壳 ( )的鱼 ( )的虾 ( )的海螺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自学了生字新词,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学生能梳理自己的收获或反思自己的不足。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9 古诗三首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1.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降”的读音,会写“暮、吟”等13个字。 教学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能结合注释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 4.在朗读与交流中体会三首古诗蕴含的道理,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结合注释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道理。 2.感知三首古诗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设计。(学生)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1.组织学生交流并背诵学过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5分钟) 的古诗。 2.总结学生的背诵情况,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古诗的热情。 3.板书课题《古诗三首》,并学生活动 1.自由选择学过的最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以更加饱满的态度投入到本课的学习活动之中。 3.齐读古诗题目:《暮江吟》《题西林壁》教学提示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选择指名背诵或者小组内背诵,无论哪种形式,都要积极评价学生的积累行为,激发学生继续积累古诗的热情。 课前准备 课时安排 结合预习明确是哪三首古诗。 《雪梅》。 1.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引导学生再读古诗,圈画生字,并识记生字。 二、自主学习,读通古诗(用时:15分钟) (3)组织学生小组内相互检测生字的认读情况。 (4)引导学生熟读古诗。 2.组织学生开展汇报交流。 (1)利用生字卡片检测学生识字情况。 (2)针对识记不准的生字商讨识记方法。 (3)组织学生重点识记多音字“降”。 3.组织学生齐声诵读三首古1.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主学习。 (1)借助拼音和识字表,读准全诗。 (2)圈出三首古诗中的生字,商议识记这些生字的方法。 (3)组长利用字卡逐一检测三首古诗中生字的认读情况。 (4)小组任选方式,反复练读古诗,努力做到读得准确、流畅。 2.汇报交流: (1)利用字卡,准确认读:暮、吟、题、侧、峰、庐、缘、阁、费、须、逊、输、瑟、骚。 (2)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3)利用工具书查找“降”的不同读音,并根据读音做扩词训练。 3.准确而流畅地诵读三首古诗。 1.学生在自主学诗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相互交流,达到学习成果分享,相互带动的效果。 2.小组汇报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瑟”“骚”“逊”,“逊”不要读成“孙”。 3.为了巩固多音字,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呈现由不同读音的“降”组成的词语,组织学生认读、运用。 诗。 1.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学习活动,借助注释了解三首古诗的三、小组合作,了解诗意(用时:10分钟) 意思,努力说出三首古诗的大致内容。 2.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说出整首诗的大致意思,相互进行补充,指导学生根据集体的建议修改自己的发言内容。 1.组织学生自主观察课后写字表,找出容易写错的部分,并进行细致观察。 四、观察交流,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2.根据学生的发言,确定最难写的字,并板书范写。 3.组织学生自由书写本课生字,并进行巡视指导。 4.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并集体进行评议交流。 1.组长组织小组自学活动,先选择一首诗,再圈出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到注释中查找答案,最后将整首诗的大意说清楚。 2.小组代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大致意思,并根据同学的回答进行补充。 1.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小组成员大胆交流,并认真倾听同伴的想法,学会合作学习。 2.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只要学生能根据注释说出古诗的大致意思即可,不要过于提高要求。 1.自主观察课后写字表,仔细看一看哪些笔画或部首容易写错,圈出来,再书空。 2.认真观察老师的范写,既要看清楚笔画,又要听清楚老师的讲解。 3.自由练写,根据老师的建议进行修改。 4.观察书写作品,说一说哪里写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第二课时 教师要发挥学生自主性,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发现汉字的书写难点。例如,“吟”右半部分不要写成“令”,“庐”外部不要写成“疒”,“缘”右上部分是“彑”,不是“互”。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1.组织学生诵读本课的三首古诗,针对诵读情况进行订正。 2.利用生字卡片,检测学生生字认读情况,并通过组词检测学生对字义的理解情况。 3.讲清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走进古诗,了解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1.组织学生学习《暮江吟》。 引导学生倾听,想象其中的意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1.正确、流利地齐读本课的三首古诗。 2.准确认读:暮、吟、题、侧、峰、庐、缘、降、阁、费、输、瑟、骚、逊。并口头组词。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做好相应的学习准备。 一、诵读引入,巩固生字(用时:6分钟) 学生在组词语的过程中,尽量引导他们多扩词,提高词语的积累量,同时可以结合喜欢的词语练习造句,提高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 1.学习《暮江吟》。 想象,头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2)自由交流,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相互补充。 (3)细致观察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 (5)看图,交流:夜晚,在柔和的月光1.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 2.学生观察画面、表达画面的过程就是理解古诗内容、感知古诗意境的过程,所以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表达与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既要注重古诗本来的节奏,(1)播放《暮江吟》音频文件,(1)闭上眼睛,静静地听,一边听一边境。 (2)组织学生交流想象到的画面。 (3)利用课件呈现《暮江吟》课文插图,组织学生观察并交流画面。 (4)组织学生讨论江水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的原因。 二、朗读诗文,理解感悟(用时:28分钟) (4)讨论并交流: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想象,并(5)利用课件呈现“夜晚月光下的江边”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感受。 (6)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1)指名朗读《题西林壁》。 (2)利用课件出示从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3)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前两句诗,结合刚才的图片和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的道理。 (5)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后两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 (6)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3.组织学生学习《雪梅》。 (1)组织学生自读古诗,一边读一边想一想:诗人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 (2)组织学生针对不理解的词语进行质疑。 (3)组织学生汇报前两句描写的画面。 (4)组织学生汇报后两句的意思。 (5)组织学生讨论: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6)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要读出梅花和白雪相互不服(7)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体会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 三、对比阅读,拓展延伸1.课件出示卢钺《雪梅》第二首,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读准下,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多么可爱! (6)在音乐中,想象古诗描写的画面,用朗读表现出这种画面。 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题西林壁》。 读通句子。 (2)交流并绘画:横:连绵起伏、重峦叠嶂。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高:云雾缭绕。低:高耸入云。 (3)交流: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4)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来交流。 (5)讨论后归纳: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6)朗读全诗。 3.学习《雪梅》。 (1)自由朗读《雪梅》,遇到不理解之处看一看注释,然后说一说这首诗的大致意思。 同“搁”,放下。“逊”:不及,比不上。 (3)自由交流: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 (4)交流: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5)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6)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全诗。 相互映衬的美丽,明白只有取长补短才能更加完美的道理。 1.自由阅读这首古诗: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更要注重古诗传递的情感。 4.学生的绘画不在于生动形象,不在于细致刻画,而在于抓住各个角度观察的不同结果。 5.作者喜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流连忘返。所以在朗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6.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思考。从而得知: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 7.学生在欣赏画面时,重点感受梅花和白雪相互映衬带来的美感,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到“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2.组织学生学习《题西林壁》。 (1)自由朗读《题西林壁》,读准字音,(2)质疑并交流:“降”:服输。“阁”:的报春使者”的道理。 输的语气和诗人为难的语气。 (7)欣赏画面,体会画面中梅花和白雪 教师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诗意:梅花开放时,如果没有雪,(用时:6分钟) 字音,读通诗句。 2.利用课件播放这首古诗的诗意解读,指导学生欣赏并理解。 3.引导学生联系第一首诗,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或体会。 4.拓展作业:查找另外四首《题西林壁》,诵读并了解大意。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2.在课件的帮助下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 3.自由交流: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才会完美。 4.完成作业。 则显示不出梅的神采韵致。雪虽有了,若没有诗,更会使人平庸世俗。梅花开在傍晚的积雪中,咏梅的诗恰正作成,梅和雪,共同构成了最完整的美。 《少年闰土》导学案

一、设计思想

叶圣陶先生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叶老的这个教学思想,揭示了阅读教学中抓文章思路的重要性。基于此,我在摸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以及文本所能开发和利用的资源。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合理设计自己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究课文。使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达到“入境始与亲,句句悟其神”的最佳境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如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学会理解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教材分析

《少年闰土》一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家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短暂而真诚的友谊,表达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全文以“忆--盼--见--佩--思”为线索分为五段,其中第四段是全文的重点段,因此,这一段应作重点分析。本课在写作上有三个特点: (1)采用倒叙的手法;(2)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较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3)通过人物的外貌及言行来反映人物特点。本篇课文是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联系上下文或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第二篇课文。

三、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11个生字、2个多音字,理解\"无端、稀奇、如许\"等部分词语的意思。

3、了解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 的特殊感情,并体会他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第1自然段。

四、重点难点

1、学习四件稀奇事,揣摩人物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 2、继续进行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训练。

3、理解课文的第16自然段。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根据课标提倡人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并结合本单元的重点,确定如下的教学方法:我的教学思路是快速阅读课文,理出文章脉络,总体感知人物的个性特点和事件;接着深入学习有关段落,体味少年闰土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设计,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学习目的明确了,学生的主动性就被调动出来了。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各种朗读方式来学习,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讲读密切结合,学生深深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同时,我积极改变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的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 六、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有关课件 2、学生课前充分预习。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计理念

1、注重以读为主。本节课采用较多形式的读,其最终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更是希望通过读,使学生在读中促理解,促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与教材作者相互交流。

2、注重知识积累。读一篇文章能读懂是目的之一,但重要的是要把知识进行积累达到运用,因此,教学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在读→背→仿写。就是在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积累,从而达到运用。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生字、新词。 2、学会\"闰\"字,并感受第1小节的语言美。 3、能试背第1节。

4、初步了解闰土的特点。 三、重点难点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闰土是个朴实天真、健康活泼的孩子。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以读为主。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概述

一、 直接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整体感知 三、提出问题,互释疑点,保留问题。

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以你多年的学习经验,你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学懂课文?(研读外貌 、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句子,了解人物特点。)

2、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人物外貌、形象的分析,了解人物特点),让学生找到相应的片段(第一小节和描写闰土外貌的片段),选择读书的方法(自由读,做旁注读,圈圈画画读)。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轻轻地读读这段话,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反复读读,体会体会。 (二)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1、第一句教学:

(1)生读第一句,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带着理解,读读这句话,学生评价。比试读。

(2)教师点拨:A、句子中色彩的美。深蓝 金黄 碧绿 B、环境的空旷美。在闰土奔驰在一望无际的海边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再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试背诵句子)

2、第二句教学:

(1)生读第二、三句,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带着理解,读读这句话,学生评价。比试读。 点拨:闰土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 (2)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3)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齐读这一节。 (试背诵句子)

(4)看图,试背诵这一段。

3、你能学着作者的样子写写吗?仿写第一自然段的动静写法,根据《锄禾》的投影一图,写

一段话。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与闰土初次见面,对这位朋友有了一定的了解,到下一节我们再与他继续好好的交流。 六、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课外查找有关鲁迅的作品,感兴趣的可先一睹为快,也可相互交流。

第二课时

一、设计理念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单元的总目标,也是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阅读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直奔中心,围绕中心学习四件趣事,最后又聚焦到中心句。

2、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看法之后,让他们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对长文章的概括能力。 3、注重课内外的知识的延伸。在课堂上学习一篇课文不只是一篇,而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学习闰土所讲述的四件事,在朗读、探究中体会人物个性、品质特点。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闰土与鲁迅之间的差异。 三、重点难点

1、学习闰土所讲述的四件事,在朗读中体会人物个性,品质特点。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而体会闰土与鲁迅之间的差异。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1、直奔中心,围绕中心学习四件趣事,最后又聚焦到中心句。

2、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五、课前准备

有关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时隔二十余年,鲁迅回到故乡,母亲和他提起闰土时,他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神异的画面。(师试背第一自然段。)

2、这就是-----《少年闰土》齐读课题。 3、谁来谈谈对于闰土,你了解到什么?

4、来自农村的闰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也让文中的“我”惊叹不已。请同学们快速地读一读课文,找找我结识了闰土这个朋友以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课件出示)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二) 重点句质疑:

1、你自己读一读这个句子,说说你有哪里不理解。 2、预设:(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 (1)“他们”指谁? (2) 理解:无穷无尽。

(3) 看图理解:“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4) 为什么说我和我的朋友只看见院子里四角的天空? (5) 闰土告诉我哪些稀奇的事? (三)、研读重点段

1、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找一找闰土和“我”说了哪几件稀奇的事?小组合作,用小标题概括 。(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2、交流:

看瓜刺猹 (8--13自然段)

(1) (想象)你自己读读这部分,想象闰土当时讲述时是什么样的神态?什么样的语气?(洋洋得意、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津津有味) (2) 你们能读出闰土当时洋洋得意的样子吗? (3) 分角色朗读第8-13节::

读\"我\"的同学:你又想表现\"我\" 的什么心情(好奇、佩服)

(4) 让我们在朗读中体会闰土的得意和\"我\" 佩服。

(5) 引读:听着闰土眉飞色舞的讲述,我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深蓝的天空中……” 3、就因为闰土有这么多的稀奇事,所以“我”不禁感叹-----回读“啊!闰土的心里…….四角的天空”。 4、继续交流:

雪地捕鸟 (找到相应的自然段) (1)找到动词。

(2)你能结合这些动词,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捕鸟的?你们想看闰土是怎么捕鸟的吗?(师配课件)

(3)朗读:有趣吗?让我们也一起享受一下雪地捕鸟的快乐。 (4)是啊!捕鸟这么有趣,难怪“我”要感叹: 回读:“啊!闰土的心里…….四角的天空”。

5、继续交流: 海边拾贝、看跳鱼儿 读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和奇怪的鱼儿,这不能不让我感叹:回读:“啊!闰土的心里…….四角的天空”。

(四)、升华中心:

1、是啊!他见多识广、知识丰富,因为他在海滩上奔跑,在瓜田里劳动。而鲁迅呢?他只看到----院子里高墙下四角的天空。他为什么会这样呢?(生说感受)

2、感受人物性格:从“我”的惊叹中和闰土自己讲述的这些事中,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知识丰富、见多识广)

3、延伸拓展:好朋友总有离别的时候,可这一别就是三十年,你们想知道三十年后鲁迅和闰土见面的情景吗?老师建议大家去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七、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闰 土 我

雪地捕鸟

稀奇事 海边拾贝 四角天空 看瓜刺猹 看跳鱼儿

(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知识丰富) (眼界狭窄)

八、作业设计

评一评:少年闰土或少年鲁迅 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写一写:仿照课文的写法,你能写一写你和小伙伴之间的友谊吗?

19海滨小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会认“滨、鸥”等生字,会写“灰、渔”等生字。 2.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想象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 3.情感与价值

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叙述海滨小城美丽、整洁的词句;学习按地点转换叙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挂图。 2.学生:搜集海滨风光的图片及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总节数 1

教学目标:

1. 会认“滨、鸥”等生字,会写“灰、渔”等生字。【教学重点】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想象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1.交流课前收集的海滨风光的图片及有关资料,并表扬认真收集的同学。 2.激趣:同学们,从你们收集到的资料中,能体会到什么?(海滨很美……) 3.现在,大家想不想去欣赏更美的海滨小城? (想)那老师现在就带大家去。

(板书课题——海滨:靠近大海的地方。小城:小型的城市。)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既可以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也可以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二次备课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A.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让学生互相提醒易错的音和易写错的字,学生能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和提醒,提醒得很合理到位。 B.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2.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怎么划分? 3.每部分都介绍了什么地方的景物?(板书) 三、再读课文,精读感悟 第1自然段:

1.你们知道这座海滨小城在哪里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2.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小城与大海很近呢? 大海是什么样的?(用一个词语概括。)

3.(看图)你看到图中的大海和蓝天是什么样的?(课件出示) 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文中怎么说?

4.第1自然段中主要介绍了哪些景物?(课件出示)(板书)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5.找出表示这些景物颜色的词语。(课件提示) 第2自然段:

“早晨,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都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镀”来感悟。(课件出示相应的景物,感受其美。) 第3自然段:

1.主要介绍了什么地方?(课件出示)

贝壳是什么样子的?多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课件出示) 如果是你看到了这些贝壳,你会怎样做?(指出拟人句) 2.船队归来,海滩有什么特点?(喧闹)

小结:作者用什么办法写出了海滨的美?(课件出示) 景物: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

色彩:通过多种表示色彩的词语,把海滨描绘得绚丽多彩。 对比、动静结合:贝壳的多、美和寂寞,渔船归来时的喧闹。 作者观察的顺序:由下到上,由远及近。 四、积累词语,指导写字

对于生字的读音要和同学们多交流,同时识记生字。在朗读课文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重点识记词语:

海滨 海鸥 胳臂 理睬 载着 石凳 渔民 遍地 靠岸 灰色 夏天 除去 踩着 整洁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总节数

1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想象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 2. 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叙述海滨小城美丽、整洁的词句;学习按地点转换叙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放录像欣赏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

2.过渡:同学们被海滨小城的美给迷住了,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跃然于纸上呢? 二、感悟理解

小城部分(课件出示问题)

1.作者写了小城的哪些地方?(板书) 你喜欢小城中的哪些地方? 你认为海滨小城的总体特点是什么? 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这个特点? 2.小城的庭院有什么特点? 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

a.树的种类多:b.初夏桉树叶香;c.凤凰树花美。

赏析:“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重点讲解:a.“热闹”是什么意思?

b.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小结:作者围绕总述句先写树的种类,再写桉树的香味四溢,最后写凤凰树开的花像一片片红云。

二次备课

3.分组学习小城公园和街道的美。(课件出示) 重点讲解:

a.“更美……也美”的用法。 b.关于榕树的比喻句,榕树的特点。 c.小城的街道是从整洁中体现美的。 4.齐读最后一段。(课件出示)

分析:作者写小城的庭院、公园和街道的特点与小城的特点有什么关系?(这些特点都是围绕小城的“美丽、整洁”来写的,两者是先分后总的关系。这段话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三、总结课文

作者分别抓住了海滨小城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总结板书)

重点:a.抓住各个景物的特点。 b.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总结:在文章中,每个地方的景物作者都能抓住它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把各个景物的静态、动态、色彩、形状等具体描述出来,从而突出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 四、畅谈收获

1.学习完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拓展延伸。

按一定顺序描写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海滨 小城 【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