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3.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从图上获知黄河水能丰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2.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重点
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难点
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一、导入新课
展示黄河景观图片,再播放一段黄河景观视频,配上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博大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教师:此刻我们激动,我们自豪!我们多么想去深入了解这条哺育了中华儿女,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母亲河啊!
二、讲授新课
教师:李白曾吟诵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的“天上”是指哪里?“海”又是指哪里?
学生:“天上”指的是黄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因为海拔高,故形容为“天上来”,“海”是指注入的海洋——渤海。
教师:观察图2 41“黄河流域水系”,说说黄河干流像什么字。 学生:黄河干流像一个“几”字。
探究:继续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对照“中国地形的分布”图、“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图,各组同学自主查找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流经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及主要的支流。查找后同桌互相交流,展示讨论的结果。
学生1:对照“中国地形的分布”图,可知黄河流经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学生2:对照“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图,可知黄河流经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9个省级行政区域。
学生3:黄河的主要支流有渭河、汾河、湟水、洮河等。
教师在黑板上绘制黄河水系图,学生自主绘制,并在空白图中填写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主要省级行政区域及主要支流。
过渡:黄河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华北大地上,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学们!你们能不能联系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特点,说说黄河的水文特征?
学生1:黄河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水量较小。
学生2:由于流经黄土高原地区,黄河的含沙量大。
学生3:黄河流经区域冬季气温低,有结冰期,由于有冰块阻塞河道,部分河段初春或初冬往往形成凌汛。
教师: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联系所学的知识,讨论一下黄河的贡献有哪些。
学生1:黄河塑造了一些平原。如上游的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下游的华北平原。
学生2: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因为黄河上中游流经高山、峡谷,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我国在黄河上建成了三门峡、小浪底等水电站。
学生3:黄河为沿岸提供丰富的水源,引黄灌溉历史悠久。
过渡:是啊,黄河确实贡献很大!这是它的“利”。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多次给沿岸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它是中国的一大忧患,也是世界的忧患。那么,黄河的忧患指的是哪些呢?
分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后,自由发言。 学生总结:黄河的忧患主要表现在下游的“地上河”,容易决口泛滥。 小组讨论:“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1: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土层疏松,一遇到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学生2:黄河出了黄土高原,进入下游的华北平原,流速减慢,河水携带的泥沙沉积,使河床抬高,人们不断地加高堤坝,成为“地上河”,容易泛滥成灾。
教师总结:面对黄河的种种忧患,我们并不惧怕,只要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加上科学的治理措施,就能将黄河的最大价值发挥出来!
过渡:但如何合理地摆脱黄河的这些忧患,一直困扰着黄河流域的人民。同学们,假如你是水利部长,你认为治理黄河该采取哪些有力的措施呢?
小组进行激烈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纷纷献计献策,最后学生总结。
学生1:在黄河上游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学生2: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修建水利枢纽工程。 学生3:在下游加固大堤。
黄河的问题,历来是指它的水患问题,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黄河面临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水患问题,还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言,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活动,认识黄河的忧患。 1.黄河的忧患在上、中、下游各有哪些表现?
学生:黄河的忧患表现在上游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初春凌汛严重;中游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地处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淤积较多,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易产生洪涝灾害;初春易发生凌汛;近年来断流现象严重,影响了流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2.这些忧患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各有哪些?
学生:自然因素:气候干燥,纬度位置偏北,冬季气温偏低。人为因素:过度开垦、放牧。
3.这些因素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分别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学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黄河下游出现了断流现象,而且断流的天数越来越多,长度越来越长,严重影响两岸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由于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的泥沙量增多,形成“地上河”,暴雨季节易发生水灾。
上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兴修水利设施;中游:在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黄河的概况和治理,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动手画图,加深了对黄河的“利”与“害”的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