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烙印在时光里的生命片刻》,完成问题。
烙印在时光里的生命片刻
裴鸽
人们常常把一些小事抛在脑后,一些生命的片刻烙印在时光的尘埃里,我们可以试着忽略,但这些微不足道的事却一点一滴形成一条链子,将你与过去连在一起。 十一岁
初冬的早晨,屋外还是一片漆黑,充溢着暖暖的灯光的厨房便成为世界的中心。睡梦中的我隐约听到窗外大扫帚掠过地面的唰唰声,接着在屋里往往会有“啪”的一声,因为妈妈常会在经过小仓库时碰掉一两个玩具。然后我能想象到腰椎不好的妈妈绝不会弯腰,而是蹲下来,拾起掉落的玩具,摆回原处。她会迈着花仙子般轻盈的步伐进入厨房,当然不是那种小精灵了,应该是睡美人的精灵婶婶。
水龙头的流水声,燃气灶被拧开的声音,盖上锅盖的声音,水被煮沸的声音……掀开锅盖,水汽弥漫,犹如精灵山谷的密林晨雾。水被倒进碗里,是山谷绝壁上飞流直下的瀑布,蒸腾着“白烟”,激荡着水花。然后是磕鸡蛋的声音,打蛋时碗筷撞击的声音。突然,一切声音戛然而止。一秒、两秒、三秒,筷子缓慢搅水的声音渐渐传来,我松了一口气。想象到前几秒,鸡蛋沿着碗壁滑入水中,像一大束阳光徐徐流下来,渗入透明的泉水中。鸡蛋几乎是在一瞬间转化成一团团软绵绵的淡黄色云朵,飘来飘去。我咽下口水,半眯眼睛,沙发左端的爸爸像一个魁梧版的“长妈妈”,摆个大字,睡得正香。爸爸的胃病没养好前,妈妈每天早晨都会给他冲一碗鸡蛋。我想起爸爸的手总会在严冬中被冻出几道小伤口,他站在柜台里用粗糙的手指认真地摆弄玩具上的小轴承的画面,我永远也不会忘。 我们的路上有对彼此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还有对社会的责任。
沙发上的那个孩子翻了个身,缩回了在爸爸啤酒肚上取暖的脚,又酣然入睡。 十五岁
雨,又是雨。秋夜本该是爽朗惬意的,可是今天例外。车窗外,一棵棵法国梧桐缓慢地向后移动,黄绿参半的叶子在冷冷的夜雨中显得格外诡异。路灯点点昏黄的光悬浮在空中,商场的广告牌在远处发出刺眼的白光和红光。我能清楚地看到车前的每一滴雨珠,在灯光和黑暗交接的地方,凭空射出了一簇簇的白色蛛丝。雨声、树叶声、鸣笛声、汽车驶过水层的声音无一例外地从窗外闯进来。
我躺在妈妈的怀里,盖着外套,刚脱下来的,有点湿。“妈——我鞋都湿了!”我懊恼地抱怨。妈妈本能地直起身,要帮我脱鞋,这一动作让冷空气瞬间侵入我背后,刺激得我打了个寒战。她刚松开的手又搂紧了我。“快脱了!脚不能沾凉水的。都多大了,鞋湿了还不知道自己脱吗?”我只得磨蹭着双脚将两只鞋踹掉。“也不知道北京下雨了吗……”妈妈又开始皱眉了,她平常没表情的时候,额头两眉中间也会有凹痕,现在更深了。“你哥当时走的时候就没带伞,也不知道记不记得买把伞。”我还没说话,爸爸突然回答说:“你有什么可担心的?一个男子汉还怕淋点雨吗?”说着掏出了手机递过来,“你要是实在担心就打个电话问问吧。”我接过手机,解开锁屏,刚准备按下拨号键,突然发现主页面的时间显示栏下面有每日的天气预报。“多云转晴,温度7℃~12℃,1~2级西风”,它显示的所选定预报城
市不是我们的城市,而是北京——哥哥上学的城市。
原来每个人的路都承载着他人的期待,你走每一步都牵动着爱你的人焦灼的目光。一条未查看的短信被我点开,上面说:“爸,晚上有雨。” ……
我有过这样一些记忆,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但有时候,开始也是结束,而结束恰恰又是开始。梭罗说:谢天谢地,世界并不仅限于这里。
(节选自裴鸽的《选择存在》,有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1)文末说“我有过这样一些记忆”,文章写了哪些记忆中的小事?(至少四件) (2)细读文中画线句,完成相关题目。
①“妈妈本能地直起身,要帮我脱鞋,这一动作让冷空气瞬间侵入我背后,刺激得我打了个寒战。”(赏析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②“爸,晚上有雨。”(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章写到“一些生命的片刻烙印在时光的尘埃里,我们可以试着忽略,但这些微不足道的事却一点一滴形成一条链子,将你与过去连在一起”,简要分析“十一岁”“十五岁”这两个片段为什么会“烙印在时光的尘埃里”。
(4)选出与梭罗的“谢天谢地,世界并不仅限于这里”这句话在本文中的意思最接近的一项 ( )
A. 随着时光的流逝,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到最后会让你觉得特别滑稽可笑和微不足道,对此你会投去孩子般的目光。(莫迪亚诺《青春咖啡馆》)
B. 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余秋雨《洞庭一角》)
C. 孩子们懂得了怀念:以往的铃声,它到哪儿去了?惟有一点是确定的,它随着记忆走进了未来。(史铁生《庙的回忆》)
【答案】(1)①妈妈为睡梦中的家人做早餐;②“我”和爸爸在沙发上睡觉(睡觉时“我”把脚搁在爸爸的啤酒肚上取暖);③爸爸用粗糙的手指认真地摆弄玩具上的小轴承;④妈妈要帮“我”脱被雨淋湿的鞋子;⑤雨天,妈妈牵挂并担心远在北京的哥哥有没有伞;⑥爸爸在手机主页里设置了哥哥所在地的天气预报;⑦远方的哥哥短信提醒父母晚上有雨。 (2)①“本能地”意思是不知觉的、无意识的,写出了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和呵护自然而然,已成习惯,表现了母爱之深。②“呼应上文对雨的描写;暗示哥哥一直关注家乡的天气情况;表现了哥哥对家人的牵挂和爱。
(3)因为“十一岁”这个片段让“我”感受到了“责任”和“爱”,“十五岁”这个片段处处传达出家人间的“牵挂”、“爱”和“期待”。这些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会让人终生怀念,所以这两个片段被“烙印在时光的尘埃里”。 (4)C
【解析】【分析】阅读理解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⑴总结概括题。做题技巧在于从文章中找到相关事例,并加以概括。模式为:什么人+干了什么事。
⑵语言理解题。①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做题关键在于联系上下文去揣摩句子作用,模式为:字词含义+在文中表达什么内涵+具体效果(情感,主题等)。②句子作用,关键在
于理解文章内涵,联系内容,大致包括:内容、结构、情感、表达效果等方面。 ⑶主旨理解题。做题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理解,尤其是文章主旨,结合内容得出答案。 ⑷梭罗的话主要想表达的意思是爱与责任、牵挂这样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是会不断延续的,是会长存的,从选项中可知,最相近的一个意思是c选项。
故答案为:⑴①妈妈为睡梦中的家人做早餐;②“我”和爸爸在沙发上睡觉(睡觉时“我”把脚搁在爸爸的啤酒肚上取暖);③爸爸用粗糙的手指认真地摆弄玩具上的小轴承;④妈妈要帮“我”脱被雨淋湿的鞋子;⑤雨天,妈妈牵挂并担心远在北京的哥哥有没有伞;⑥爸爸在手机主页里设置了哥哥所在地的天气预报;⑦远方的哥哥短信提醒父母晚上有雨。 ⑵①“本能地”意思是不知觉的、无意识的,写出了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和呵护自然而然,已成习惯,表现了母爱之深。②“呼应上文对雨的描写;暗示哥哥一直关注家乡的天气情况;表现了哥哥对家人的牵挂和爱。
⑶因为“十一岁”这个片段让“我”感受到了“责任”和“爱”,“十五岁”这个片段处处传达出家人间的“牵挂”、“爱”和“期待”。这些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会让人终生怀念,所以这两个片段被“烙印在时光的尘埃里”。 ⑷C。
【点评】本题为记叙文阅读理解,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整体难度中等,试题典型,需要学生在掌握具体题型答题技巧的同时,理解文章内容。 ⑴难度较低,主要在于对答题格式的把握,学生注重理解内容。
⑵难度中等,对于理解句子和分析作用,需要学生多阅读,多做题,在练习中提高赏析能力。
⑶难度较低,对文章中心主旨的把握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也是基础,这是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需要学生自平时的学习注意。
⑷难度中等,这道题不仅考查对文章句子的理解,同时在选项中加大难度,需要学生从多角度考虑,分析更多的内容。
2.阅读吴冠中的《父爱之舟》,完成下列小题。父爱之舟 吴冠中
①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
②朦胧中,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小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投考学校以及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这只小渔船。他同姑爹一同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
③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冬天太冷,同学们手上脚上长了冻疮,有的家里较富裕的女生便带着脚炉来上课,上课时脚踩在脚炉上,大部分同学没有脚炉,一下课便踢毽子取暖。毽子越做越讲究,黑鸡毛、白鸡毛、红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后来父亲居然从和桥镇上给我买回来一个皮球,我快活极了,同学们也非常羡慕。夜晚睡觉,我将皮球放在自己的枕头边。
④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
⑤初小毕业时,宜兴县举办全县初小毕业会考,我考取了鹅山小学,这是当年全县最有名气的县立完全小学,方圆二十里之内的学生都争着来上。但在这里读书就得住在鹅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将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借了姑爹的渔船送我到校,替我铺好床被,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⑥第一学期结束,我名列全班第一。我拿着老师孙德如签名盖章,又加盖了县立鹅山小学校章的成绩单回家,路走得比平常快,路上还又取出成绩单来重看一遍那紧要的栏目:全班六十人,名列第一,这对父亲确是意外的喜讯,他接着问:“那朱自道呢?”父亲很注意入学时全县会考第一名朱自道,他知道我同朱自道同班,我得意地、迅速地回答:“第十名。”正好缪祖尧老师也在我们家,也乐开了:“茅草窝里要出笋了!” ⑦我又要去投考无锡师范了。
⑧父亲又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但我也睡不好,因确确实实已意识到考不取的严重性,自然更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
⑨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后来我读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便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还有姑爹的小渔船,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鲁迅笔下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对于我来说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⑩……醒来,枕边一片湿。 (选文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叙写的几件小事。①冬天太冷,父亲给我买皮球,让我兴奋不已。 ②________。
③父亲送我上学,替我铺好床铺,让我心酸。 ④________。
(2)请分析文章第④段画线处细节描写的作用。
(3)第⑥段中缪祖尧老师说“茅草窝里要出笋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包含了缪老师怎样的感情?
(4)为什么“后来我读到朱自清的《背影》时,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便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
(5)文章以“父爱之舟”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案】(1)大雨大雪天,父亲背我上学,让我感动;父亲送我入学,在船上为我缝补棉被,让我难忘
(2)细致地刻画了父亲负重跋涉艰难前行的情态,使父亲的形象更丰满;表现了父亲对儿
子的深爱;流露出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3)意思:穷人家要出人才了;感情:师长为我的优秀而高兴、欣喜。
(4)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里产生了共鸣,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对“我”的关爱,更深刻地领悟到父亲的伟大。
(5)“父爱之舟”实指姑爹的渔船,虚指父亲的爱,形象地揭示了父爱对“我”成长的承载作用。“父爱之舟”是全文的线索,揭露情感主旨,表达了父爱的伟大。
【解析】【分析】⑴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出切题的答案。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可概括事件为:大雨大雪天,父亲背我上学,让我感动。根据第九段的内容可概括事件为:父亲送我入学,在船上为我缝补棉被,让我难忘。据此即可完成填空。⑵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社会环境中,某些具有特征的细微末节的生动的描绘。细节描写的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暗示人物身份等。“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细致地刻画了父亲负重跋涉艰难前行的情态,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使父亲的形象更丰满。
⑶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根据第六段所写到的“我名列全班第一”,可知“茅草窝里要出笋了”的意思是穷人家要出人才了。这句话表达了老师为“我”的优秀而高兴、欣喜的感情。
⑷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根据第九段的内容,可知作者读到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时,想到了父亲为自己抓紧时间缝补棉被的背影,这两个背影有相似之处,都表现了浓浓的父爱,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对“我”的关爱,更深刻地领悟到父亲的伟大。据此作答即可。
⑸标题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概括全文内容;揭示文章主题;充当文章线索;指出文章主要人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题目“父爱之舟”表面指的是姑爹的渔船,实际指的是父亲的爱,揭示了父爱对“我”成长的承载作用。文章以 “父爱之舟”为线索来叙事,表达了父爱的伟大。
故答案为:⑴大雨大雪天,父亲背我上学,让我感动;父亲送我入学,在船上为我缝补棉被,让我难忘
⑵细致地刻画了父亲负重跋涉艰难前行的情态,使父亲的形象更丰满;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爱;流露出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⑶意思:穷人家要出人才了;感情:师长为我的优秀而高兴、欣喜。
⑷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里产生了共鸣,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对“我”的关爱,更深刻地领悟到父亲的伟大。
⑸“父爱之舟”实指姑爹的渔船,虚指父亲的爱,形象地揭示了父爱对“我”成长的承载作用。“父爱之舟”是全文的线索,揭露情感主旨,表达了父爱的伟大。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模式:父亲关怀照顾我的小事+我的感受和心情,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⑵本题考查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写人
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这个细节刻画了父亲负重跋涉艰难前行,体现父子情深的场景。
⑶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和人物感情。答题时应注意,“茅草窝里要出笋了!”是比喻的说法,意思:穷人家要出人才了;先解释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句子的意思和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⑷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含义。答题时应注意,把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语境或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解释这个句子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述。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里产生了共鸣后体会到父爱。
⑸本题考查分析题目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父爱之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个具体、形象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阅读《老山界》一文中的选段,完成小题。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人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像……。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儿,再向前进。
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90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
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30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20多里很陡的山。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牌,写上某年某月,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休息一会儿。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
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1)选文第一段写景作者调动了人的哪几种感官来描写?并请举例说明其作用。 (2)第一段中划线句描写了山谷夜晚的声响,似乎有点矛盾,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3)“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这句话所写的情况似乎不像纪律严明的红军战士之所为。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4)选文中说“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的心中”,“坚强的意志”指的是什么?“我们”是如何把它“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的心中”的? 【答案】 (1)视觉:“天上闪烁……宝石”“黑的山峰……一口井”,写山高;听觉:“耳朵里有……在澎湃”,写幽静;触觉:“才觉得寒气……打着颤”,写寒冷。
(2)在深山里,在极静的时候,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细切,可是由于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洪大;有的声音,分明起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而且风声、水声、林木呼啸声等等,混杂一起,变化万端,引起人的种种联想。
(3)“抢”在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用在这里,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4)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 “我们”通过贴标语、喊口号、演说等方式进行宣传鼓动,激发红军指战员的斗志。 【解析】【分析】(1)认真阅读文章第一段内容可知, “天上闪烁……宝石”“黑的山峰……一口井”,写山高;是作者看到的,属于视觉;“耳朵里有……在澎湃”,写幽静;是作者听到的,属于听觉;“才觉得寒气……打着颤”,是作者皮肤感觉到的,属于触觉。
(2)解答此题,注意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半夜,此时周围的环境非常寂静,地点是山谷中,山谷里会有各种声音:风声、水流的声音、林木呼啸的声音等,这些声音有远的,有近的,有大的,有小的,再加上山谷的回音,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细切,可是由于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洪大;有的声音,分明起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听起来就会引起人的各种联想。因此并不矛盾,而是作者真实的感受。
(3)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理解,这篇文章通过记叙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的故事,赞扬了红军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意志坚强,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老山界非常的高、陡、险,但红军战士不怕这些困难,而是争先恐后地翻山,看谁最先翻过去。因此“抢”在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用在这里,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4)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理解,红军战士在翻阅老山界的过程中,面临着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但红军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使他们顺利地完成了翻越老山界的任务,因此这个“坚强的意志”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阅读文章有关内容可知, “我们”通过贴标语、喊口号、演说等方式进行宣传鼓动,激发红军指战员的斗志。
故答案为:⑴ 视觉:“天上闪烁……宝石”“黑的山峰……一口井”,写山高;听觉:“耳朵里有……在澎湃”,写幽静;触觉:“才觉得寒气……打着颤”,写寒冷。
⑵ 在深山里,在极静的时候,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细切,可是由于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洪大;有的声音,分明起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而且风声、水声、林木呼啸声等等,混杂一起,变化万端,引起人的种种联想。
⑶ “抢”在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用在这里,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⑷ 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 “我们”通过贴标语、喊口号、演说等方式进行宣传鼓动,激发红军指战员的斗志。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调动的感官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心脑的思考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点语句的能力。理解文章的语句要结合特定的语境进行理解,因此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此段内容,理解语境。语境理解之后就能正确地理解具体语句了。
(3)此题考查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词语的赏析一般要求赏析动词、形容词、叠词等,赏析词语时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分析词语对表现文章内容、突出文章主旨方面的作用。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以及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此基础上分析语句的深层内涵。筛选信息题比较简单,在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并从中筛选合适的信息即可。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清水一般的杨绛
李娟
看杨绛先生和钱先生年轻时的照片,钱钟书潇洒俊朗,她温婉清秀,真是一对璧人。我觉得,他们骨子里散发出的儒雅和端庄最为动人。暮年时,他们都穿着黑色的衣裳,戴着黑框的眼镜,两位白发老人一起捧书阅读的侧影,那么安详、静美、温情。他们一生只做好一件事,此生只深爱一个人。
世间所有的繁华都过去了,他们的漫漫人生有书相伴,一同在书香里优雅地老去,多好。钱钟书先生曾称赞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读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不由得惊叹,杨绛先生已是百岁老人了。岁月的河流中,有的人,如江南人家的一坛女儿红,历久弥香,醇厚芳香。 老去的只是光阴,不老的,永远是她的人格魅力。
她在《一百岁感言》中写到:“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她八十余岁时,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瑗相继病重住院,她奔波在两座医院、两位病人之间,悉心照料,无微不至,辛苦和操劳可想而知。钱先生临终,眼睛一直未合上,她在他
的耳边柔声地低语:“你放心,有我。”听到这句话,钱先生安然离世。
这是她年轻时常对他说的话。早年她和钱先生一起留学英国,在英国牛津生下女儿钱瑗。在她住院期间,常见钱先生苦着脸去看她。一次,他说,不小心将墨水打翻了,染了桌布。她说,不要紧,有我,我洗。几天后他又说,门轴坏了,不能锁门了。她又说,不要紧,有我,我修。他感激之余,对于杨绛所说的“不要紧,有我”深信不疑。
钱钟书一生学贯中西,著书立说,但在生活琐事面前却如幼童一般束手无策。有她一生陪伴在他身旁,与他比翼齐飞,做他温柔的知己。直到他生命的尽头,她还是那句话:“你放心,有我。”在生死面前,内心如此强大和沉静,听之令人落泪。此时,她唯一的孩子钱瑗也已经过世。
她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不能逃走,我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尘世间,她最爱的俩人都离她而去,内心的悲苦和孤独无以言表。八十余岁的老人,提笔写下散文集《我们仨》,写下一个学者家庭半个多世纪的相濡以沫、患难情深,写下我们仨在人世的点点滴滴,如微风细雨,温馨感人。
那段灰暗的日子,他们都被下放“干校”劳动。艰苦繁重的劳动之余,杨绛先生写下散文《干校六记》,从容练达,幽默风趣,细微处见真情。那是寒冬里一树树盛开的梅花,清芬暗盈,几乎所有的苦难都被她一支妙笔化解了,连同那漫天的冰雪。她温情而柔弱地支撑着他,相依相伴,不离不弃。
杨绛先生年近九十岁,开始认真整理钱先生几十年来的书稿和笔记。那些手稿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霜,纸张发黄变脆,字迹模糊不清,她一字一句艰难地辨认,抄录,整理,而后相继出版了《容安馆札记》《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
钱先生离去了,留下她一个人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完成钱先生未完成的事业。她以这样的方式,寄托自己深深的思念。书稿所得的稿费和版税800万元,全部捐赠母校清华大学,成立“好读书”奖学金。留给后来的莘莘学子,连同他们一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有一次,媒体邀请她参加作品研讨会,她没有去。还幽默地说:“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听她的话,令人莞尔。 她说得真好。她就是一滴清水,文字和内心一样干净,清澈,透亮。她清华其外,淡泊如水,不做媚世之态,也不被俗世所打扰,一生沉浸在文字里,一活就是百余岁,终成一代大师。成为被世人尊称“先生”的女性。 (1)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醇厚
琐事
莘莘学子 莞尔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年轻时,杨绛温婉清秀,钱钟书潇洒俊朗,真是一对璧人;暮年时,两位白发老人一起捧书阅读的侧影,那么安详、静美、温情。这是因为他们约好一生只做好一件事,此生只深爱一个人。
B. 杨绛八十余岁时,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瑗相继病重住院,她不辞辛劳奔波在两座医院、两位病人之间,悉心照料,一句“你放心,有我”让钱先生深信不疑,也就此安心离世。 C. 杨绛在钱钟书去世之后说:“我压根不能逃走,我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
任。”言语之中充满了无助与悲痛,同时也为下文写她撰写散文集《我们仨》以及后来整理钱先生几十年来的书稿和笔记做了铺垫。
D. 杨绛将书稿所得的稿费和版税800万元,全部捐赠母校清华大学,成立“好读书”奖学金,留给后来的莘莘学子,连同他们一生严谨治学的精神。她以此方式完成钱钟书未完成的事业。
E. 杨绛没有接受媒体邀请参加她的作品研讨会,还幽默地说:“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照应了题目,深化了文章主题。
(3)试分析以“清水一般的杨绛”为题的原因。
(4)钱钟书称赞杨绛是“最才的女”,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杨绛曾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句的理解。
【答案】 (1)chún;sǔo;shēn;wǎn (2)B,E
(3)①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杨绛的温婉清秀,静美端庄。(外在形象)②生动地写出了杨绛文字的特点和内心的品质:干净、清澈、透亮,清华其外,淡泊如水,不做媚俗之态,也不被世俗所打扰(内在品质)。③暗示文章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杨绛的无限欣赏赞美;④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联想。
(4)①她的漫漫人生有书相伴,在书香里优雅地老去,“才”是一种书卷气质;②她通晓多门外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优秀翻译佳作;③艰苦繁重的劳动之余,写下散文《干校六记》,从容练达,幽默风趣,细微处见真情。
(5)①钱钟书不善于生活琐事,杨绛常对他说“不要紧,有我”,淡定从容解决事情;②女儿丈夫都去世后,她淡定地接受现实,甚至在丈夫去世前安慰他“放心吧,有我”;③女儿丈夫去世后,整理、抄录丈夫的笔记、书稿,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④被下放“干校”劳动之时,写下《干校六记》,从容淡定地与丈夫一起面对苦难。 【解析】【分析】(1)本题作答注意“莘”和“莞”的读音。
(2)A项,因果错误,原文第一段表述为“看杨绛先生和钱先生年轻时的照片,钱钟书潇洒俊朗,她温婉清秀,真是一对璧人。我觉得,他们骨子里散发出的儒雅和端庄最为动人。暮年时,他们都穿着黑色的衣裳,戴着黑框的眼镜,两位白发老人一起捧书阅读的侧影,那么安详、静美、温情。他们一生只做好一件事,此生只深爱一个人”;B项,正确。C项,“无助”属于无中生有;D项,“以此方式”对应内容错误,应为认真整理钱先生几十年来的书稿和笔记,而后相继出版了《容安馆札记》和《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E项,正确。故答案为BE。
(3)先从使用的技巧角度分析,“清水一般”运用比喻修辞,文章第一段写她“她温婉清秀”,这是写出她外在形象的清秀温婉;文章最后一段说“她就是一滴清水,文字和内心一样干净,清澈,透亮。她清华其外,淡泊如水”,这是从内在写出杨绛先生的品质;从文章主旨上来看,“清水一般”既点出了杨绛先生的品质,也饱含作者对她的欣赏赞美之意;从读者角度来看,这个题目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文章第②段“钱钟书曾称赞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前面“他们的漫漫人生有书相
伴,一同在书香里优雅地老去,多好”,这是“才”的一个表现;“艰苦繁重的劳动之余,杨绛先生写下散文《干校六记》,从容练达,幽默风趣,细微处见真情”,这是“才”的表现;“八十余岁的老人,提笔写下散文集《我们仨》,写下一个学者家庭半个多世纪的相濡以沫、患难情深,写下我们仨在人世的点点滴滴,如微风细雨,温馨感人”,这是“才”的表现;“杨绛先生年近九十岁,开始认真整理钱先生几十年来的书稿和笔记。那些手稿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霜,纸张发黄变脆,字迹模糊不清,她一字一句艰难地辨认,抄录,整理,而后相继出版了《容安馆札记》《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这也是“才”的表现。据此概括作答。
(5)作答时,要抓住“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这句话中的“淡定和从容”,然后到文中筛选与杨绛之关的事件进行概括即可。如:钱钟书不善于生活琐事,杨绛常对他说“不要紧,有我”——淡定从容解决事情;在女儿丈夫都去世后,她淡定地接受现实——淡定从容地面对生活;被下放“干校”劳动之时,写下《干校六记》——从容淡定地面对苦难。
故答案为:⑴chún;sǔo;shēn;wǎn; ⑵BE;
⑶ ①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杨绛的温婉清秀,静美端庄。(外在形象)②生动地写出了杨绛文字的特点和内心的品质:干净、清澈、透亮,清华其外,淡泊如水,不做媚俗之态,也不被世俗所打扰(内在品质)。③暗示文章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杨绛的无限欣赏赞美;④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联想。
⑷ ①她的漫漫人生有书相伴,在书香里优雅地老去,“才”是一种书卷气质;②她通晓多门外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优秀翻译佳作;③艰苦繁重的劳动之余,写下散文《干校六记》,从容练达,幽默风趣,细微处见真情。
⑸ ①钱钟书不善于生活琐事,杨绛常对他说“不要紧,有我”,淡定从容解决事情;②女儿丈夫都去世后,她淡定地接受现实,甚至在丈夫去世前安慰他“放心吧,有我”;③女儿丈夫去世后,整理、抄录丈夫的笔记、书稿,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④被下放“干校”劳动之时,写下《干校六记》,从容淡定地与丈夫一起面对苦难。
【点评】⑴本题考查给汉字注音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音近字等,同时要注意韵母和声母的正确结合,标调标在正确位置。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总体把握能力。解答此题,一是要了解文章内容和人物,二是要理解重点语句表达的意思,三是要能够理解小说的主旨,四是要分析说文章的写作顺序及表现手法。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仔细比对,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⑶此题考查理解标题作用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再掌握标题的作用:交代主要内容、揭示主旨、点明线索、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设置悬念等;最后结合要求答题即可。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②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③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④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⑸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文章中关键语句的深层内涵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
5.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没有什么必须要说
苏美
①四十年前,我爹在新疆当骑兵。那时候他很年轻,骑一匹枣红军马,挎一杆枪,在昆仑山茫茫的雪原里行走。那时候,他有多年轻呢?帕米尔高原的积雪没过马膝,走不了几百米,枣红马就像从油锅里捞出似的,一身汗水闪着光,腾腾冒白汽。雪原之大,一望无垠,天上没有飞鸟,雪面上也没有走兽的足迹。我爹和一匹马就这么走着,走到天荒地老,居然没有把一颗心走荒芜。
②那时候他一定想着,再走20公里,边界西线就算巡察完毕,他就可以回哨所和班长报到了。我爹的班长我没见过,但在家里旧相册中看到过我爹。他穿了军大衣,脚蹬翻毛大头鞋,破烂的棉衣翻了瓤,头上顶着雷锋帽,跨在军马上像一个土匪。但一张脸轮廓清楚,两只眼睛里全是光,那时他正年轻,挥舞着鞭子,把马抽打的朝天嘶鸣,不管不顾的在雪原里奔跑,跑着跑着,人和马突然就都老了,双双跌落在雪地里。
③四十年后他住院做X光,查出一根肋骨断了。把我们吓了一跳。他自己想了很久,说二十岁时在帕米尔高原骑马打雪狼,一个闪失翻身跌下马,托住缰绳又翻身上马继续追。人和马哪追得上狼,但这一场追逐却人欢马叫,兴奋异常,隐隐觉得肋叉子痒,回哨所喝几瓶酒倒头睡,也就过去了。一根肋骨=一瓶酒+睡一觉。年轻时的算术总是这么简单。
④关于帕米尔高原,我爹说的很少。他并不需要多说,因为我长到十四五岁,还在每个暑假坐着军车远上昆仑山,在兵站吃羊肉揪片子,在汹涌的冰河边上吃西瓜。那时候我不听他说话。他也不和我说话。我和我爹的关系,就是直线关系。他把搪瓷饭碗从屋里砸到屋外墙上,是直线;把我姐一脚踹出家门,是直线;十八岁时向我呼啸而来的十多记耳光,记记都是直线。这些直线就是我和我爹最短的距离。我们一直没有什么可说的。也没有什么必须要说。我们坐在那里,吃饭,看电视,边吃饭边看电视。就这样。
⑤可日子就过去了。饭还是那些饭,电视还是那些电视,人却老了。突然的,就弯曲了。 ⑥我第一次见我爹哭,是他从手术室下来。麻药过去,他渐渐醒来,突然眼角就滑下泪了。他不能翻身,不能动,颈子底下背着麻醉泵,不能用枕头,泪水就朝耳廓落下去。他就无声的落着泪,什么也没说。我只是愕然,像是撞见了不该撞见的秘密,哑口无言,那时侯他还不满四十九岁,查出了癌症,功名利禄戛然而止,所有为人的尊严和体面都让位给死亡。他和死亡缓慢的分享每一分钟,彼此都有无穷的时间和耐心。我在想,从他落下泪那一刻起,永无天日的寂寞就上路了。这寂寞虚空一片,抓摸不着,唯一温暖的伴侣就是死亡。
⑦我爹曾说想找人大哭一场。我想他一定没有找到这样一个人。不是我妈,也不是我,说到底,他只能赤手空拳。我们的陪伴像是隔着玻璃的拥抱,无论多么情真意切,到底是无用。而他要和这个人哭些什么,这是一个秘密,我猜想也许有关人的一生,可这是一个禁忌的秘密。
⑧手术后两年,我爹回了西安。我爹曾经非常年轻,两条腿就追得上雪兔,一杆枪把半身靶
心打的稀烂,大雪封山,几个兄弟把方圆五十里所有酒瓶子都喝空了,最后拿着大头鞋跟哈萨克牧民换马奶酒继续喝,把日月喝出几个交替。无论如何,我都必须承认他牛过。可是,这又如何?他还是要去躺在手术台上,被人切的乱七八糟,他还是要摊开身体,让无数的绿色黄色流进去,把骨髓炸出来,逼他求饶,逼他认输,最后再把他碾成齑粉吹的烟消云散。
⑨我和我爹,从来没有什么非说不可的话。我曾将鸡毛蒜皮的不顺遂归咎于他,仿佛竖起一个敌人就能抵挡时间的侵蚀。可他倒下去了。抛下我一个人,赤手空拳的面对无尽的时间,死亡终将跨过他的尸体扼住我的喉咙。
⑩我一直想和他说点什么,会突然生出蜿蜒的不舍,害怕遗忘,怕那些人和事,终将消失在时间深处。我想跟他说说帕米尔的雪原,说说那十几个耳光,说说老家的墓地和他压在枕头下的《幽明录》,但事到临头,只有沉默才是教养。
⑪一天,我回到家他在厨房做饭,当当当切莱。突然的他就说起怎么挑鱼腥线,怎么用蛋清表牛内,泡菜太酸怎么办,蒸馒头为什么面发不起来,我在一边测蒜,尝一口砂锅里的汤问他成否,突然他就对我说,一个人,也要好好做饭,好好吃饭。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中“我爹和一匹马就这么走着,走到天荒地老,居然没有把一颗心走荒芜。”说明了父亲一直保持着军人的精神和斗志。
B. 第②段中“但一张脸轮廓清楚,两只眼睛里全是光。”,表现父亲的年轻。
C. 第②段中“跑着跑着,人和马突然就都老了,双双跌落在雪地里。”说明父亲多年来一直坚守在条件艰苦的边疆地区工作和生活。
D. 第⑪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对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和温情,也表现“我”对父亲的爱。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主要是从动作方面描写父亲,侧重表现他当年的神采。
B. 第④段主要从家庭生活的角度来写,侧重表现父亲对孩子简单粗暴的态度。 C. 第⑤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从叙述父亲前半生的经历转到叙述父亲后半生的经历。 D. 从前三段的描述中可知,父亲是个刚强、坚毅、忠诚于人民利益的军人。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前面侧重直接叙述父亲年轻时的经历,而后面则侧重于“我”对父亲的认识和自我反省。
B. 文章表现了“我”深深的自责和对父亲身患重病的深深担忧。
C. 文章通过表面上无话可说但内心却无比牵挂的对比,表现了“我”对父亲深挚的感情。 D. 标题“没有什么必须要说”表明父亲对孩子简单粗暴的态度给我留下难以言说的痛苦。 【答案】 (1)B (2)A (3)D
【解析】【分析】(1)B. 第②段中“但一张脸轮廓清楚,两只眼睛里全是光。”的“但”是转折关系连词,这句话和前面“他穿了军大衣,脚蹬翻毛大头鞋,破烂的棉衣翻了瓤,头上顶着雷锋帽,跨在军马上像一个土匪。”形成转折关系,前文说父亲的外在形象是土匪,而从“眼睛的光”里看出他的精神面貌,他对于国家民族的忠诚,对于军人事业的热爱,所以“两只眼
睛里全是光”不是指外在的年轻,而是内在的精神面貌,故B错误,选B 。
(2)A. 第②段“他穿了军大衣,脚蹬翻毛大头鞋,破烂的棉衣翻了瓤,头上顶着雷锋帽,跨在军马上像一个土匪。但一张脸轮廓清楚,两只眼睛里全是光,”这里运用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刻画父亲生气勃勃的形象,“挥舞着鞭子,把马抽打的朝天嘶鸣,不管不顾的在雪原里奔跑,跑着跑着,人和马突然就都老了,双双跌落在雪地里。”是动作描写,故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比重相同,故A错误,选A。
(3)D. 标题“没有什么必须要说”在文章的第④段、第⑨段出现,第④段写出了父亲对“我们”的粗暴直接,父亲和孩子之间无话可说。第⑨段“可他倒下去了。抛下我一个人,赤手空拳的面对无尽的时间,死亡终将跨过他的尸体扼住我的喉咙。”看出“我”对父亲的态度的变化,开始理解父亲。 第⑩段 “我一直想和他说点什么”和第⑪段父亲主动和我分享生活,关怀我,我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融化。题目“没有什么必须要说”是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的,开始是无话可说,后来想说却不知怎么说,最后开始交流,表现了父亲和”我“之间的感情,故D错误,选D。 故答案为:⑴ B;⑵A;⑶D。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氤氲豆角香 王一如
①一直以为,外婆这辈子过得太苦,几乎不曾享受过什么好的东西。
②以前,每当我独坐在外婆家的院子里,想到这一点时,抬头总会看见外婆忙碌的身影。她小心地穿梭在一人多高的豆角藤蔓里,佝着背,弄着什么,像是在对土地虔诚地祷告。在外婆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农人最原始的模样:辛勤、质朴、坚韧,与土地融为了一体。我也看到了土地最温顺的一面:【A】裸露在外的黝黑皮囊,似隐隐泛着油光,亲昵地吻着外婆微微陷进泥土里的布鞋,像个讨喜的孩子。
③农作物、土地和老屋,几乎构成了外婆生活的全部。这便更加印证了我对外婆的看法——除了这些土到根里的东西,外婆确实是再无其他了。只是当我看到外婆仰起头露出的比太阳还灿烂的笑脸时,又不由得怀疑起来——外婆好像已经拥有了全世界最宝贵的东西。
④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外婆对书籍的渴望,一早就被时代和艰难的生活变作泡影。外婆早早地学会下所做饭、挑水洗衣、操持家务,大一些又承担起照顾弟弟妹的责任,后来便随父母在外打工赚钱,最后嫁人、生子……同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外婆一出生,命运便被长辈固定在了一条路上,除此之外,无路可走。
⑤那时,外婆嫁给了全村最穷的一户人家,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待有些余钱,外婆便在屋后开垦了一片地,买了些豆角种子,清明前后种下去。豆角好活,产量又高。几场春雨之后,那些沉睡的豆角种子在潮湿的泥土中被暖阳一晒,便探出了嫩芽。正是这些生命力顽强的豆角,这些油油的绿意,给外婆带来了无尽的勇气和希望,似将地的生活都点亮了。即使在更艰苦的岁月里,有了豆角的陪伴,外婆也不曾退缩。
⑥外婆感慨豆角生命力顽强,我看外婆又何尝不是呢?当外婆笑着跟我讲这些故事时,我忽地从中悟到这样两个词:坚强不屈,苦中作乐。这是一种尽管“天欲雪”,也能笑问“能饮一杯无”的心境。
⑦外婆种豆角的习惯,保持至今。她把豆角当成自己的孩子,还未收获时,便时不时到地里看看。每当这时,地的眼神里总是带着几分欣慰和期待。【B】她有时翻翻几片叶,有时端详几朵花,有时松松脚下的土,有时勾起几片草屑。当她做完这一切时,便喜欢用手把衣角搓来搓去,这时她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她佝着背,微笑着,“啧啧”地赞叹着:“今年又是个好收成。”风一吹,豆角叶儿沙沙作响,伴着外婆的笑,成了我记忆中最美的一幅画。
⑧成熟的豆角,外婆把它们摘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趁新鲜炖着吃,另一部分晒干,囤起来。【C】温火,三勺油,一勺盐,几味调料、少顷,醉人的香便在厨房里漫开了。小时候耐不住,每每此时,我便跑到外婆身边,扯扯她的衣角,迫不及待地讨一口吃,身旁的母亲“噗”地笑出声,把我拉过来,食指轻点一下我的額头:“这都等不及呀?”
⑨待豆角上桌,外婆永远是吃得最少的一个,她把母亲夹给她的又统统给了我。我夹起根小咬一口,泛着油花的香便在ロ腔中弥漫,那是源于土地,源于自然,源于爱的最纯粹质朴的香,回味悠长。仿佛自己此刻正站在广阔的东北平原上,建意、随性、自由。这是我尝过的,最接近故乡的味道。
⑩我抬起头,看向远方,仿佛看到了在一片广阔的原野上,在一块黝黑的土地上,竹竿上的豆角花开得正旺,而外婆,那个微佝着背的老太太,正微笑着,似与天边温暖的夕阳,融为一体。
(选自《人民周刊》2018年第22期,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说“在外婆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农人最原始的模样:辛勤、质朴、坚韧”,结合文章内容,分别概括出能体现外婆这些“模样”的一处事件。 ①辛勤:________。 ②质朴:________。 ③坚韧:________。
(2)从画横线的【A】【B】【C】三句中任选两句进行赏析。
【方法提示】可推敲词语,如动词、形容词等;可推敲句子,如长句、短句等;也可推敲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第③段说外婆“再无其他”,却又“好像已经拥有了全世界最宝贵的东西”,这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4)本文以“豆角香”为题,有什么丰富的含义?请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小贴士】氤氲(yīn yūn),形容烟或运气浓郁,也可指气味(多指香气)弥漫。 【答案】 (1)总看见外婆在豆角藤蔓里穿梭、搁弄、忙碌;外婆劳作完,喜欢用手把衣
角搓来搓去(或豆角上桌时,外婆永远是吃得最少的一个);在艰苦的岁月里,外婆也不曾退缩
(2)A句:示例1: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土地”比作“讨著的孩子”,“亲昵”“吻等词赋予土地以人的神态、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外婆与土地的利诸亲密。示例2:“黝黑油光”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土地的颜色和光泽,“亲昵”“吻”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土地与外婆的亲密和谐。
B句:示例1:四个“有时”运排比的修辞手法(运整齐的句式),写出了外婆到豆角地里劳作的行为,表现了外婆的勤劳及对豆角的喜爱。示例2:运用“翻翻”“端详”“松松”“勾起”等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外婆在豆角地里劳作的行为,表现了外婆的勤劳及对豆角的喜爱。 C句:示例1:运用短句,从“温火”到“油”“盐”“调料”,依次准确地写出了炖豆角的过程,体现了外婆动作的熟练,也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生活的深切怀念。示例2:“三句”“一勺”“几味”等数量词,准确地写出了炖豆角时调味料的用量,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生活记忆和怀念之深。
(3)不予盾。“再无其他”是说外婆物质上的贫乏、生活上的艰辛;“最宝贵的东西”是指外婆面对贫穷时积极乐观的精神。
(4)“氤氲豆角香”一是指在“我”记忆中弥漫着豆角散发出的最纯粹质朴的香味;二是指在“我”心中充满了对外婆的崇敬,对故乡生活的怀念。外婆朴实勤劳、乐观坚强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
【解析】【分析】⑴ 外婆身上体现的性格特点是:辛勤、质朴、坚韧 ,要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外婆在豆角藤蔓里穿梭、搁弄、忙碌,不停劳作体现辛勤的特点; 外婆劳作完,喜欢用手把衣角搓来搓去,豆角上桌时,外婆永远是吃得最少的一个,体现外婆质朴谦让的特点; “当外婆笑着跟我讲这些故事时,我忽地从中悟到这样两个词:坚强不屈,苦中作乐 ”等句子体现她的坚韧。
⑵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者情感的把握。可以从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比如:A句可以赏析比喻、拟人的修辞, “黝黑油光”“亲昵”“吻” 等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以从内容、词语含义、作用、感情等角度赏析。 ⑶ 外婆“再无其他”,却又“好像已经拥有了全世界最宝贵的东西” ,两方面是从不同角度对外婆的评价,并不矛盾, “再无其他”是从家庭的经济状况贫穷的角度说的,是说外婆物质上的贫乏、生活上的艰辛,没有更多的物资财富;“最宝贵的东西”是从精神品质的角度说的,是指外婆面对贫穷时积极乐观的精神。
⑷分析题目的含义和作用,要综合分析题目在全文中的作用,从新颖、线索、刻画人物、概括中心、总领全文等角度结合内容分析。 本文以“豆角香”为题,内容上: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豆角叙事抒情, “我”记忆中弥漫着豆角散发出的最纯粹质朴的香味。情感上: 抒发“我”对外婆的崇敬,对故乡生活的怀念。赞美外婆朴实勤劳、乐观坚强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① 总看见外婆在豆角藤蔓里穿梭、搁弄、忙碌 ;② 外婆劳作完,喜欢用手把衣角搓来搓去(或豆角上桌时,外婆永远是吃得最少的一个) ;③ 在艰苦的岁月里,外婆也不曾退缩 。
⑵ A句:示例1: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土地”比作“讨著的孩子”,“亲昵”“吻等词赋予土地以人的神态、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外婆与土地的利诸亲密。示例2:“黝黑油光”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土地的颜色和光泽,“亲昵”“吻”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土地与外婆的亲密和谐。
B句:示例1:四个“有时”运排比的修辞手法(运整齐的句式),写出了外婆到豆角地里劳作的行为,表现了外婆的勤劳及对豆角的喜爱。示例2:运用“翻翻”“端详”“松松”“勾起”等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外婆在豆角地里劳作的行为,表现了外婆的勤劳及对豆角的喜爱。 C句:示例1:运用短句,从“温火”到“油”“盐”“调料”,依次准确地写出了炖豆角的过程,体现了外婆动作的熟练,也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生活的深切怀念。示例2:“三句”“一勺”“几味”等数量词,准确地写出了炖豆角时调味料的用量,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生活记忆和怀念之深。
⑶ 不予盾。“再无其他”是说外婆物质上的贫乏、生活上的艰辛;“最宝贵的东西”是指外婆面对贫穷时积极乐观的精神。
⑷ “氤氲豆角香”一是指在“我”记忆中弥漫着豆角散发出的最纯粹质朴的香味;二是指在“我”心中充满了对外婆的崇敬,对故乡生活的怀念。外婆朴实勤劳、乐观坚强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
【点评】⑴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或者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从几个侧面总结。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⑶本题考查从内容方面分析句子含义。答题时应注意,先解释词句的表面含义和言外之意是什么,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句子的意思和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⑷本题考查分析题目含义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主要从题目运用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分析,剖析深刻含义,从内容、主旨和新颖别致的角度作答。
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沉船之前 (美国)舒特斯曼
①甲板上,四位音乐家仍然在演奏着,曼妙的音乐伴随着宁静的夜以及四周惊惶奔突的人群,成为一组极为特殊的生命交响曲。
②一曲终了,三个人拿着琴,各自散去。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该走向哪里,四周都是慌乱的人群,这艘船上,已经没有宁静的乐土,走向任何地方,都只可能是同样的结局。他们感到茫然无措,怀中抱着他们的琴,却不知道自己的脚该向哪里落下。
③华莱士并没有走开、他再次举起了提琴,将琴托央在下巴上,抬起右手,搭弓上弦,独自演奏起来,那动人的音乐声再次在夜空中响起,混杂在无望地四处奔跑着叫喊着的混乱声音之中,渐渐向远处传开。
④另外三位音乐家听到了这声音,纷纷驻足,转过身来,相互看了一眼,然后又慢慢走了回来。他们突然知道,这艘船上,只有这一个地方,才是他们唯一的落脚处,他们围住了华莱士,再次加入合奏之中。
⑤在他们的身后,是头等舱的大厅,那里面也是混乱不堪,人们奔跑着,很想找到一处安身的地方,但似乎在什么地方都不能感到安全。
⑥老爵士班杰明·古咸由侍从陪同着,从楼上顺阶而下。他头戴着礼帽,拄着手杖,身穿晚礼服,颈上挂着一条洁白的丝巾,脚上的皮鞋被擦得油光锃亮。他的女友欧拔蒂已经坐上了救生艇,他却被留在了泰坦尼克号上。
⑦一名侍者走向他,将一件救生衣递到他的面前,十分恭敬地说道:“古咸先生,这是您的救生衣,请您穿上。”
⑧他站在楼梯上,平静地对那名侍者说:“我是一位绅士,任何时候,绅士都应该衣着整齐。我想喝点白兰地,请帮我拿来,好吗?” ⑨那名侍者知道无法劝说他,也只好任由他了。 ⑩侍从搀着他,走到大厅的一角。
⑪“不必出去了,我们就站在这里吧。”他对侍从说。 ⑫侍从见旁边有一处比其他地方都高,就建议他站到上面去。 ⑬古咸爵士神态安详的走了过去。
⑭侍者为他端来了一杯白兰地。他接过来,彬彬有礼地说道:“谢谢你。”
⑮老史密士一直都在四处走动,自从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差不多已经过去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应该是上帝对这艘船上每个人的恩赐。老史密士已经察看了整艘船上被水淹的程度。除了船的尾部以外,前半部几乎没有任何一间舱没有进水,整个船头已经被埋进了海中。
⑯这是最后时刻了。他对自己说。
⑰是我回到驾驶舱的时候了。老史密士默默地说道。他知道,如果再晚行动一步,他可能再难以走进那里。
⑱船向前倾斜。他向前走时,有一定难度,但这一点困难,并不能困住他这个老水手。他慢慢地向前走去,终于到了那扇熟悉的门前。他正了正自己的船长帽,又扯了一下制服,推开门,跨进去,站到了里面。
⑲他的最后一次航行是一个巨大的悲剧,但他却不能让自己悲剧地活着,他要与这最后一次航行一起成为永恒。作为船长,他别无选择。
⑳在驾驶舱的前部,还有一间小房子,那是属于他的位置。他涉着齐膝的水,慢慢向前走去,到了船长室前,摸索着跨上了几级阶梯,然后推开门,走了进去,转身将门锁上。 ㉑船长室虽然比下面的驾驶舱略高一点,却也有了浅浅的海水,并且,海水正在从他刚刚关上的那扇门的缝隙间泄出来。他走近方向舵前,目视着前方,那里是一排玻璃窗。以前,从这里可以看清前面的甲板以及甲板上走动的客人,他的前面只是一片海水。 ㉒整个世界似乎进入了一种空前的安宁。但他知道,时间正在悄悄地流逝,许多的人正在很快地却也是悄无声息地走向生命的尽头。那是大西洋的底部,是永久的无边无际的黑暗。
㉓历史会为这一天哭泣吗?老史密士不知道,但他知道此刻的自己却是欲哭无泪。 ㉔突然,他的周围传来了木板破碎的声音,那看起来柔若无骨的海水,正以无法估量的巨大力量挤压着这间驾驶舱的木板。那些木板根本不可能抵御水的攻势,它们很快就会被彻底打败。
㉕果然,紧接着破碎声之后,是轰然的断裂声。接着,前面所有的玻璃全部都在同一时间破裂,巨大的水柱从四面喷射而入。
㉖不,我不能被这肆虐的海水打倒,就是死,我也要站着死。 ㉗老史密士最后对自己说了一句话。
(节选自长篇电影小说《泰坦尼克号》,有删改)
(1)阅读小说先关注故事情节。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场景 主要内容 经典道具 ________ 华莱士和三位音乐家面对灾难坦然演奏 琴 大厅一角 ________ 船长室 老船长坚守岗位站着迎接死神 酒 ________ (2)下面是两位同学在探讨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有关对话,请补全对话。
本文写的是人物群像,突出了他们的共性:尽管身份不一样,但他们修养都不一→ 般。危难时刻,行为如常。 是的。但是共性太多,文学就缺乏美感了,所以,作者在人物描写上尽量变化不→ 同手法,想方设法写出三者的不同。如第3段画线句写华莱士,侧重拉琴的动作。镇定的他与混乱的人群,对比鲜明。关键时刻,艺术家以音乐抚慰人心。 你的分析对我很有启发。让我来赏析另外两处人物描写吧。 第6段画线句________ → 第26段画线句________ (3)《伟大的悲剧》结尾写道:“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斯科特等人与本文中的三位主要人物的表现是否可以称为“伟大的悲剧”?请结合有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甲板上;老爵士衣着整齐,保持绅士风度迎接死亡;船舵
(2)写老爵士,侧重描写他的外貌,他一丝不苟的穿着打扮,体现在危难面前从容镇定的贵族精神。;写船长,侧重心理活动,肆虐的海水衬托他坚毅的精神,他要与船共存亡,以殉职来体现职业操守。
(3)示例:我认为可以。他们在厄运面前,不畏惧不退缩,有尊严地迎接死神,堪称伟大。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点已经晚于挪威的阿蒙森,虽沮丧,但尊重对手,毅然履行了为其作证。他们回程遭遇暴风雪,奥茨为不拖累同伴,勇敢地主动走向死神;其他几人在食物与燃料告罄后,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并将日记记到最后一息,为人类的探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沉船上的三个男人遭遇海难悲剧,没有与妇孺争夺生的机会,危难时刻,镇定自若,修养深厚。音乐家用艺术传递精神,老爵士用仪表保持绅士风度,老船长用殉船体现职业操守。两文中的英雄,在无力回天的情况下,选择坦然接受死亡,保持了人生命的尊严,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珍惜生活、善待生命,也提醒着我们如果遇到同样的事情,做出怎样的选择才能无愧于心。
【解析】【分析】(1)结合“甲板上,四位音乐家仍然在演奏着,曼妙的音乐伴随着宁静的夜以及四周惊惶奔突的人群,成为一组极为特殊的生命交响曲。”得出:第一处应填“甲
板上”;结合 “我是一位绅士,任何时候,绅士都应该衣着整齐。我想喝点白兰地,请帮我拿来,好吗?”得出:第二空应填“老爵士衣着整齐,保持绅士风度迎接死亡”;结合“船长室虽然比下面的驾驶舱略高一点,却也有了浅浅的海水,并且,海水正在从他刚刚关上的那扇门的缝隙间泄出来。他走近方向舵前,目视着前方,那里是一排玻璃窗。”得出:第三空应填“方向舵(船舵)”。
(2)第6段画线句“他头戴着礼帽,拄着手杖,身穿晚礼服,颈上挂着一条洁白的丝巾,脚上的皮鞋被擦得油光锃亮。”是外貌描写,结合下文“我是一位绅士,任何时候,绅士都应该衣着整齐。我想喝点白兰地,请帮我拿来,好吗?”分析,体现在危难面前从容镇定的贵族精神。第26段画线句“不,我不能被这肆虐的海水打倒,就是死,我也要站着死。”是心理描写。结合“老史密士最后对自己说了一句话”,写出了他视死如归,与自己的船共存亡的精神。
(3)根据对《伟大的悲剧》的事例理解“伟大的悲剧”含义。然后结合文本中“音乐家用艺术传递精神,老爵士用仪表保持绅士风度,老船长用殉船体现职业操守”阐述即可。两文中的英雄以保持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证明了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在面对灾难之时,不贪生怕死,自私自利,失魂落魄,要镇定从容,时刻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做一个真正的人。 故答案为:⑴甲板上;老爵士衣着整齐,保持绅士风度迎接死亡;船舵
⑵①写老爵士,侧重描写他的外貌,他一丝不苟的穿着打扮,体现在危难面前从容镇定的贵族精神。②写船长,侧重心理活动,肆虐的海水衬托他坚毅的精神,他要与船共存亡,以殉职来体现职业操守。
⑶ 示例:我认为可以。他们在厄运面前,不畏惧不退缩,有尊严地迎接死神,堪称伟大。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点已经晚于挪威的阿蒙森,虽沮丧,但尊重对手,毅然履行了为其作证。他们回程遭遇暴风雪,奥茨为不拖累同伴,勇敢地主动走向死神;其他几人在食物与燃料告罄后,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并将日记记到最后一息,为人类的探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沉船上的三个男人遭遇海难悲剧,没有与妇孺争夺生的机会,危难时刻,镇定自若,修养深厚。音乐家用艺术传递精神,老爵士用仪表保持绅士风度,老船长用殉船体现职业操守。两文中的英雄,在无力回天的情况下,选择坦然接受死亡,保持了人生命的尊严,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珍惜生活、善待生命,也提醒着我们如果遇到同样的事情,做出怎样的选择才能无愧于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筛选和概述,注意通读文章,明确场景 、主要内容及 经典道具。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找出相关句子,明确人物描写方法,分析写出的内容,揣摩表达的感情。
⑶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首先明确观点,然后根据作品内容分析谈出理由。
8.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拯救睡眠
(媒体声音)
在当下中国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不少人成为睡不够、睡不好的“特困生”。
每天在地铁上昏昏欲睡、哈欠连天,晚上倒在床上却难以入睡,这是北京白领李驰的生活常态。34岁的他现在是北京一家外企的职员,相比于加薪升职,如今,他更希望自己每天能早点下班睡个好觉。“一天睡够8小时是奢望,在单位经常加班到10点以后,躺在床上已经是12点,感觉整个人都木了,又不能马上睡着。”李驰说。他自己已经记不清上次睡到自然醒是什么时候的事了,是什么夺走了我们的睡眠?李驰认为,“没时间睡觉”是最主要的原因。在刚刚过去的一周,因为加班,他每天平均睡眠时间只有5小时。现在他不仅睡得少,还整夜在做梦。李驰的遭遇并非个例,《2017中国青年睡眠现状报告》显示,六成以上的受访者会牺牲睡眠时间来完成工作。
但对于正在高三的女孩李欣来说,失眠更多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压力与焦虑。她谈道:“平时学习科目多,时间都排得满满当当。又即将面临高考,现在搞得自己很紧张,睡不着,夜里总在想事情。5月有几天,晚上热得心烦,我还尝试过用数羊的方法入睡。我整整数够了500只羊,甚至想到将它们剪毛、处理、打包,把它们送到工厂,做成羊毛衫。然而并没有用,该睡不着还是睡不着。”
此外,中国睡眠研究会工作人员认为,除了压力、焦虑、情绪低落等因素外,电子产品也是偷走中国青年睡眠的帮凶。调查显示,93%的受访者睡前玩手机,一些平时很关注美容阅读内容的人群,凌晨2点时手机依然保持着非常活跃的状态。 (自我检测)
衡量一个人的睡眠是否合格,主要有两个指标:睡眠品质和睡眠时间。睡眠品质和睡眠时间之间又有着紧密联系。中国睡眠研究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有关要求,制定了睡眠品质评估表(下表),该表可以用来评估你的睡眠品质。总分<4分时,睡眠品质较好;总分为4-6分时,睡眠品质较差:总分>6分时,睡眠品质很差;同时,人的睡眠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通常,成年人的最佳睡眠时间为7-8小时。当然也有例外,一些人只需5-6小时的睡眠时间,还有一些人则需9-10小时的睡眠时间。如果你有以下症状,说明你需要更多睡眠时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感觉寒冷;早上不想起床;早上醒来后头脑不清醒。
睡眠品质评估表(节选)
项目 选项 马上入睡 入睡 得分 项目 0 选项 情绪稳定,正常 得分 0 超30分钟以上不能入睡(年轻人) 1 半夜12点才能入睡 超过40分钟不能入睡(老年人) 睡眠沉,不易唤醒 白天 情绪不稳定,急躁易怒 1 情绪低落 精神,精力充沛 白天 身体 状况 无精打采,反应下降 记忆力下降 2 0 1 2 时间① 2 情绪 3 0 1 睡眠 睡着,但易醒 深度 感觉整夜都在做梦,对动静很敏感 2 基本没睡着,像没睡似的 注:①入睡时间指关灯到睡着的时间。 (他山之石)
3 三年前,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个研究小组对三个远离现代喧嚣的狩猎部落的睡
眠习惯进行了采集和分析。研究小组发现,狩猎采集者平均在日落后3.3小时入眠,且极少有失眠困扰。经过采集数据分析发现,气温对他们睡眠时间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日照的影响。他们常在气温开始下降时入睡,随着气温下降,睡过每天气温最低的时段,获得了更多睡眠。从这项研究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___1___或者说,这是自然节律的功效。 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李占江说,日常流传一些助眠的小方法,睡不着就数羊,其实越集中精力数羊就越兴奋。当大脑付出的努力越多时,就会引起皮层唤醒和情绪唤醒,进而产生焦虑。焦虑又唤醒了身体,使得皮肤、听觉都敏感起来。所以,要接受自己的睡眠状态,顺其自然,这个过程不可以去控制,要放松下来。 (入睡妙招)
不能快速入睡?试试这几招!
R选择舒适的床品
应选用排汗、透气材料制成的床品,如纯棉、毛织品、丝绸、竹纤维和亚麻等。 R及时更换枕头
枕头过低、过高或不能提供舒适支撑,都会造成脖子酸痛、背痛。 R定期换床垫
更换旧床垫能改善人的受力点,减轻震背疼痛。 R慎用助眠药物
助眠处方药物会有各种副作用,尽量避免服用。睡前即便用也要控制在短期内以免产生依赖。
R保持卧室温度适宜
适宜睡眠的最佳室温在15.6℃-22.2℃。可以在卧室安装电扇,或开通风降温。 R保持卧室整洁
杂乱无序的卧室会让人难以放松,每天花少许时间整理房间,入睡更轻松。 R保持卧室黑暗无光
入睡前和睡眠时暴露于光线之下,褪黑激素分泌会受到抑制,影响睡眠质量。如果休息空间无法做到完全遮光,可选择戴眼罩睡觉。 R屏蔽噪音
如果环境噪音不受你的控制并影响休息,可以使用耳塞或白噪声机器。 (1)下列各选项中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成以上中国青年会牺牲睡眠时间来完成工作。 B. 若遇长期失眠的情况,可坚持服用助眠药物。
C. 成年人通常的最佳睡眠时间为7-8小时。 D. 情绪和身体状况会对睡眠品质产生影响。
(2)阅读(媒体声音),分点概括睡眠被“夺走”的原因?
(3)阅读(他山之石),根据上下文,用一句话补全文段内容,使其通顺连贯。 (4)如果你是李欣的同学,请根据以上的信息,为她克服睡眠困扰提出合理建议。 (5)阅读(媒体声音)(自我检测),判断李驰的睡眠情况是否合格,并说明理由。 【答案】 (1)B
(2)牺牲睡眠时间来完成工作;精神上的压力与焦虑;睡前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
(3)环境温度的降低或适宜的环境温度,是狩猎采集者获得良好睡眠的保障。
(4)李欣,你睡不着采用数羊法是不恰当的,越专注数羊就会越焦虑,使得身体被唤醒,更不容易睡着。建议你首先放松下来,同时遇天热时可以通过风扇降温等方式,让卧室保持适宜的温度。
(5)不合格,衡量一个人的睡眠是否合格,主要有两个指标:睡眠品质和睡眠时间。从睡眠时间看,通常成年人的最佳睡眠时间为7-8小时,而他平均只有5小时,睡眠时间不足。他入睡常在12点以后,整夜做梦,同时白天身体状况不佳,地铁上昏昏欲睡,根据睡眠品质评估表测评,分值达到5分,从睡眠品质看属于较差范畴,所以他的睡眠是不合格的。
【解析】【分析】(1)依据原文“《2017中国青年睡眠现状报告》显示,六成以上的受访者会牺牲睡眠时间来完成工作”可知,A项的理解是正确的。依据“助眠处方药物会有各种副作用,尽量避免服用。睡前即便用也要控制在短期内以免产生依赖”可知,B项的说法是错误的。依据“通常,成年人的最佳睡眠时间为7-8小时”可知,C项的理解是正确的。依据“除了压力、焦虑、情绪低落等因素外,电子产品也是偷走中国青年睡眠的帮凶”和“失眠更多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压力与焦虑”可知,D项的“情绪和身体状况会对睡眠品质产生影响”的理解是正确的。据此,答案为B。
(2)本题可依据“《2017中国青年睡眠现状报告》显示,六成以上的受访者会牺牲睡眠时间来完成工作”“失眠更多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压力与焦虑”“中国睡眠研究会工作人员认为,除了压力、焦虑、情绪低落等因素外,电子产品也是偷走中国青年睡眠的帮凶”来概括作答。
(3)根据上下文可知,填写的内容应该是对上文“气温对他们睡眠时间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日照的影响。他们常在气温开始下降时入睡,随着气温下降,睡过每天气温最低的时段,获得了更多睡眠”这一内容的概括。可概括为:环境温度的降低,是狩猎采集者获得良好睡眠的保障。答案不唯一,意对即可。
(4)首先要分析正在高三的女孩李欣失眠更多原因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压力与焦虑,用专注数羊的方法是不起效果的,可采用“保持卧室温度适宜,适宜睡眠的最佳室温在15.6℃-22.2℃。可以在卧室安装电扇,或开通风降温”“屏蔽噪音,放松心情”等方法来改善自己的睡眠。
(5)从【媒体声音】中看,李驰的睡眠情况是:平均只有5小时,睡眠时间不足;入睡常在12点以后,整夜做梦;白天身体状况不佳,地铁上昏昏欲睡。根据这几项在睡眠品质评估表测评得分已经达到了5分,从睡眠品质看,属于较差范畴,因此可以说,李驰的睡眠是不合格的。据此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B;
⑵牺牲睡眠时间来完成工作;精神上的压力与焦虑;睡前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 ⑶环境温度的降低或适宜的环境温度,是狩猎采集者获得良好睡眠的保障。
⑷李欣,你睡不着采用数羊法是不恰当的,越专注数羊就会越焦虑,使得身体被唤醒,更不容易睡着。建议你首先放松下来,同时遇天热时可以通过风扇降温等方式,让卧室保持适宜的温度。
⑸不合格,衡量一个人的睡眠是否合格,主要有两个指标:睡眠品质和睡眠时间。从睡眠
时间看,通常成年人的最佳睡眠时间为7-8小时,而他平均只有5小时,睡眠时间不足。他入睡常在12点以后,整夜做梦,同时白天身体状况不佳,地铁上昏昏欲睡,根据睡眠品质评估表测评,分值达到5分,从睡眠品质看属于较差范畴,所以他的睡眠是不合格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整体感知文段,对选项的内容要在文段中具体落实,进行比对,从而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理文章,找准答题区域和关键语句,进行分析概括。
⑶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表达能力,考生要读懂文段,注意联系上下文,对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⑷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表达,解答此题要注意对文段的分析,内容的概括,此外还要注意语气、对象、称谓和用语。
⑸本题考查对文段的理解。考生要读懂文段的内容,对材料内容进行分析,要结合材料的内容进行理解。
9.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迈出追梦的步伐
①有位诗人写道:“我们在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后发现自己还在床上。”诚然,“梦”是美好的,可现实并非如梦般美好。因此,要想真正获得成功,只有脚踏实地,勇敢迈出追梦的步伐。
②在我们这个年龄,多学一些安身立命的本领比寻求那些短暂的甜蜜要有意义得多。即使在现实的大道上走两步,也比在你梦中行万里强得多。
③“此刻睡觉,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这是哈佛大学图书馆内的标语。凌晨三四点钟的哈佛大学图书馆总是灯火通明。学生们知道,此刻躺在床上固然是舒适与美好,可在梦里走过的路毕竟不是路,在书本里获得的知识才是一生的积淀。反观国内的一些大学生,终日昏睡,甚至半夜泡在网吧,他们让自己沉浸在了虚拟的美好里,不知现实会戳破一切幻想的泡沫,当就业的压力来临,他们意识到自己两手空空,只能长叹“悔相道之不察兮”,可时光已逝,行迷已远。
④自古以来,无数事实昭示我们:只知做梦必会留人笑柄,勤于圆梦才能光照千秋。人们耻笑“黄梁美梦”“南柯一梦”,把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奉为典范,就是要告诉我们,人活着的意义就在于努力奋斗,脚踏实地,要大胆追梦而不是做梦。
⑤迈出追梦的步伐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诗人北岛在《回答》一诗中喊出“我不相信/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你若不想做,总会找到借口;你若想做,总会找到方法。只有勇敢而自信的行动才能打消一切疑虑,让自己在追梦的路上奔跑。
⑥迈出追梦的步伐要让自己有压力,有了压力才会有动力。金庸老先生晚年为了更高效地写作,提前与出版社签订一个时间紧张的合约,他给了自己一个小小的压力,正是这压力促使他即使年老也能写出传世佳作。追梦路上,压力是必不可少的推进剂。
⑦迈出追梦的步伐要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来充实自己,使自己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哈佛的学子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的学生进入社会,怎能不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
⑧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劳而获的就是贫穷,唯一可以无中生有的就是梦想,没有哪件事不动手就可以以实现。世界虽残酷,但只要你愿意走,总会有路。迟疑不决时,不妨先迈出小小一步,前进不必遗感,若是美好,叫作精彩,若是糟糕,叫作经历。 (1)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 A. 迈出追梦的步伐。
B. 要想真正获得成功,只有脚踏踏实地,勇敢迈出追梦的步伐。 C. 只知做梦必会留人笑柄,勤于圆梦才能光照千秋。 D. 世界虽残酷,但只要你愿意走,总会有路。
(2)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汪国真
B.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克雷洛夫
C. 中国无动力帆船航海人翟墨克服重重困难,耐住旅程中的寂寞与艰辛,最终实现了环球航海一周的梦想。
D. 奇女子三毛,孑然而倔强,毅然离开舒适的家,旅居异国,以梦为马,穿越沙漠……她以自己短暂却丰盛的生命为我们讲述着自然与灵魂的故事。 (3)请分析本文第④—⑦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 (1)B (2)C
(3)第④段采用举例论证论证了脚踏实地,要大胆追梦,第⑤—⑦段分别从迈出追梦的步伐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要让自己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要利用别人的休息时间来充实自己,使自己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读懂内容后再作答。可提取第①段末的“因此,要想真正获得成功,只有脚踏实地,勇敢迈出追梦的步伐”一句压缩整理。所以选B项,其它几项都失之偏颇。
(2)C项只是谈到了“耐住旅程中的寂寞与艰辛”,没有谈到“脚踏踏实地,勇敢迈出追梦的步伐”。所以不能作为论据
(3)第④段采用举例论证论证了中心论点,而第⑤—⑦段分别设三个分论点进行论述。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故答案为:⑴B;⑵C;
⑶ 第④段采用举例论证论证了脚踏实地,要大胆追梦,第⑤—⑦段分别从迈出追梦的步伐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要让自己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要利用别人的休息时间来充实自己,使自己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点评】⑴找准中心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有的文章的论点要根据论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来概括。该文第一段结尾揭示了全文中心论点,照应题目。
⑵本题的答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中心论点的内涵,“ 要想真正获得成功,只有脚踏踏实地, 勇敢迈出追梦的步伐 ”这一中心论点,“真正获得成功”是目的,方法、途径有两个层面:“脚踏踏实地”“勇敢迈出追梦的步伐 ”,题目选项凡是不符合这一内涵的都不适合作为
论据。C项“ 耐住旅程中的寂寞与艰辛 ”明显不符。
⑶一般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首先要分析全文内容,把握每段的段意,每段要大概划分层次,才能把握作者的论证逻辑。注意概括时语言简洁,多使用原文表达。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刷屏致命 倚蓝娇
刷微信、看视频、搜新闻、拍照片……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即便是走路、吃饭、坐车,眼晴也离不开屏幕。然而,伦敦大不学学院(UCL)的最新研究表明,人们若高度专注于眼前事物,就会听不到原本能够听到的声音。这意味着,沉迷刷屏的人可能出现短暂性失聪。
早在2012年3月,伦敦大学神经学院研究所的尼尔利·拉唯教授就做过一项实验:要求一百多位参与者在电脑上完成一些测试项目,包括高难度的填数字游戏、图片找茬、数列对比等。在参与者紧盯屏幕过程中,研究人员突然插播一些引人注意的曲调,并在测试结束后询问参与者是否听见了那些曲调,结果80﹪的参与者表示自已没有听到。
研究人员插播的曲调音量并不小,参与者是不是不留意,或者听了没记住呢?2016年1月,拉唯教授与该学院耳科研究所的玛利亚·柴特博士又进行了更深入研究。他们将脑磁波描记器连接到13名听力良好的受试者身上,实时检测其听声音并产生感观知的所需时长(即P3数值)。当受试者们专注于电脑屏幕上的视觉任务时,研究人员再次插播歌曲,不料受试者们的脑部扫描却显示,其P3数值一直处于抑制状态中。这表明,受试者们不是有意忽略或者选择过滤掉那些声音,而是确实没有听到。
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玛利亚·柴特博士解释道:“因为人类的视觉和听觉共享同一块有限的神经资源,当视觉的负荷加重甚至过高时,听觉所能使用的神经资源就大减少了。这会导致人的听觉感知降低,甚至失效。”所以,你要是和一个沉溺于刷屏的人说话,他多半不会理睬你,因这他很可能没听见你说什么。
短暂性失聪虽然算不上什么大毛病,但是会给人们的安全埋下了隐患。试想一下:在驾驶过程中,被路边广告牌或LED屏幕吸走注意力的司机可能会听不到汽车的喇叭声,从而引发交通事故;在行走时,沉迷于手机刷屏的人很容易陷入失聪状态,听不到周围的路况提醒,从而给自身带来危险……
因此,从安全角度考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刷屏幕”的行为并不值得提倡;从社交角度考虑,少刷屏,多交流,更有种于人际关系的改善。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伦敦大不学学院(UCL)的最新研究表明,人们若高度专注于眼前事物,就会听不到原本能够听到的声音。这意味着,沉迷刷屏的人会出现短暂性失聪。 B. 短暂性失聪虽然是小毛病,但是会给人们的安全埋下了隐患。
C. 你要是和一个沉溺于刷屏的人说话,他不理睬你,因为他很可能没听见你说什么。 D.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刷屏幕”的行为并不值得提倡。 (2)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低头刷屏,可能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伤害,还有对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负面影响。 B. 低头刷屏,可能导致同事、朋友、亲人之间的话题越来越少,就算说话也是敷衍了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正在降温。
C. 文中提到的两次实验从研究目的来看是步步深入,顺序不可调换。
D. 伦敦大学学院人知神经学研究所的尼尔利·拉唯教授就做过一项实验表明:人若高度专注于眼前事物,就会过滤或忽略原本能够听到的声音。
(3)利用阅读上文获得的知识,说一说怎样劝说自已身边的“低头族”。 【答案】 (1)B (2)D
(3)示例:沉迷于低头刷屏会导致我们的听觉感知降低,甚至失效,可能会出现短暂性失聪,会给我们的安全埋下隐患,严重时可能会危及我们生命。沉迷于低头刷屏还会恶化我们的人际关系。
【解析】【分析】(1)A项表述太绝对,应表述为“这意味着,沉迷刷屏的人可能会出现短暂性失聪”;B表述正确;C项表述太绝对,应表述为“是因为他根本没听见你在说什么”;D项表述太绝对,应表述为从安全角度看,“……的行为并不值得提倡”。
(2)ABC表述正确。D项表述错误,应表述为:伦敦大学学院( UCL)的最新研究表明,人们若高度专注于眼前事物,就会听不到原本能够听到的声音。
(3)拟写劝说语要点: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语言简洁亮主题;语言委婉有讲究;语句要得体。
故答案为:⑴B;⑵D;
⑶ 示例:沉迷于低头刷屏会导致我们的听觉感知降低,甚至失效,可能会出现短暂性失聪,会给我们的安全埋下隐患,严重时可能会危及我们生命。沉迷于低头刷屏还会恶化我们的人际关系。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力。作答时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力,要能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要善于找到答案区域是作答的关键。
⑶此题考查口语交际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认真审明题意,搞清具体语境。具体表达要有称呼,要有礼有节,要符合人物身份,要合情合理,同时要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明确。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柿树,故乡的一颗美人痣
刘福田
①秋阳,拂去蒙在尘封往事的灰土,一树挂满红灯笼的柿子,让些许已经逝去的记忆,清晰而敏感起来……
②老家的秋,灿烂如火,在地头田畔三三两两生长的柿子树,欲黄还绿的叶子摇曳飞舞,枝叶间若隐若现,挂起一盏盏橘红色的灯笼,调皮地烘托着温暖与丰收。光影流动
间,那一颗颗红红的柿子,挑开了记忆中的层层帷幕,满脑子里闪现的全是老家后院那棵大柿子树……
③据父亲讲,那棵柿子树至少已60岁高龄了。它高大的树干就有8米多高,巨大的墨绿色树冠,覆盖着地面方圆将近十平方米,棕褐色树皮已经斑斑驳驳,树心部分已空了。攀在地面的庞大树根像神话中龙的利爪,扎根在我家院后。
④每年春天,柿子树抽梢了,长出茂密的嫩叶,叶片枝头缀出点点乳白色花蕊。春风徐徐吹来,一阵阵浓烈馨香,沁人心脾,细小的花蕊招蜂引蝶,勤劳的蜂蝶呼朋结伴而来,为柿子树做媒传粉。
⑤入夏,雨后初霁,几声蝉鸣,那泛着浓绿光亮的树枝叶间,已点缀着时隐时现的小柿子,青青的小果粒像挂在碧空中的绿珍珠,让我们围着老柿子树屏息心醉。
⑥秋天,踏着细雨和凉风而来,那挂满枝头的柿子日渐成熟,棕褐色的小果皮已发出诱人的光泽,站在树底下,仰望着枝头沉甸甸的柿子,总禁不住童年口馋的诱惑。放学时,围着柿子树,捡着砖头块猛砸树干,有时也扛个竹竿敲打,偶尔掉下来个柿子,伙伴们就遍地寻找争抢 , 只要柿子一到手,也不用水洗便咬上几口,涩涩的苦味顿时溢满口腔,数不清吐了多少次,但还手握着,那种苦涩,填充了我童年的好多时光。
⑦直到爷爷把柿子打下来,奶奶用温水把它洗净,储藏在保持温水的大锅里,两三天后,爷爷就让奶奶拿出来给我和弟弟还有我的小伙伴们吃。显然,我的亲朋邻居也就都随着奶奶的方巾尝到了甘甜清爽的柿子。
⑧爷爷常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想来,爷爷的心也像这棵柿树一般,慈祥而深沉。
⑨柿树和老屋一样,是故土的象征。而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颗美人痣,长在思乡人的心上,永远不能剔除。
(1)阅读全文,根据文意填空。
文章朴实无华,于娓娓叙述中蕴含着浓浓的人情、乡情。先通过父亲的口说出大柿子树的年龄,接着对它进行详细描写,继而按照________顺序,由春到夏,自夏至秋,讲述了“大柿子树”的动人故事,最后由树到人,写了________(填主要事件),自然地引出爷爷耐人寻味的一番话。
(2)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①欲黄还绿的叶子摇曳飞舞,枝叶间若隐若现,挂起一盏盏橘红色的灯笼,调皮地烘托着温暖与丰收。(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这句话。)
②有时也扛个竹竿敲打,偶尔掉下来个柿子,伙伴们就遍地寻找争抢……(划线词“偶尔”“遍地”有何表达效果?)
(3)请以爷爷的口吻,写出从柿子的成长历程中获得的人生感悟,将第⑧段空缺处补写完整。
(4)文章结尾说:“柿树和老屋一样,是故土的象征。而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颗美人痣,长在思乡人的心上,永远不能剔除。”请品析结尾的妙处。 【答案】 (1)时间;爷爷打柿子,奶奶温柿子
(2)①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一个个柿子比作“一盏盏橘红色的灯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柿子的形象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柿子以及柿树的喜爱之情;“调皮”一
词,赋予柿子以人的情感,突出了故乡柿树丰收的场景,饱含着作者对柿树、对故乡的赞美之情。②“偶尔”写敲打下一颗柿子的不易,“遍地”写伙伴们寻找的细心、争抢的激烈。两相映照,突出了柿子的诱惑力之大,伙伴们对柿子的喜爱之切,表达出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之美好。
(3)示例1:人这一辈子,有时候就像这柿子,它本身是苦的,要经历些风吹雨打,日晒磨难,才会慢慢变甜。
示例2:好看的不一定好吃,中看的不一定中用。人就像这柿子,不要追求表面的光鲜亮丽,踏踏实实过日子才是正道。
(4)第一句总结全文,把柿树与老屋、故土联结在一起,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第二句既巧妙点题,又将自己个人的思乡之情推而广之,拓宽了主题的广度和深度。
【解析】【分析】(1)一空,仅仅根据题干的分析,“由春到夏,自夏至秋”可得出是“时间”顺序。二空,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分别以“爷爷”和“奶奶”为陈述的主体。概述出爷爷打柿子、奶奶温柿子两件事。
(2)此题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分别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和品味词语的角度分析作答。①“欲黄还绿的叶子摇曳飞舞……挂起一盏盏橘红色的灯笼”为比喻;“调皮地烘托着温暖与丰收”为拟人。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柿子的形象美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人物对柿子、柿树以及故乡的情感。②“偶尔”本义:表示情况并非经常出现。语境义:敲打下一颗柿子的不易。“遍地”本义:满地,到处,处处。语境义:伙伴们寻找的细心、争抢的激烈。这两个词语构成相互映照,突出了伙伴们对柿子的喜爱。同时和要答出词语对回忆美好童年生活的意义。
(3)从所拟之句的语气看,要以爷爷的口吻。从所拟之句的内容看,要写出从柿子的成长历程中获得的人生感悟。首先要考虑到柿子与人生的联系,要由柿子的特点联想到人的成长历程。且联想要贴切自然。(4)结尾一句单独成段。所以也是在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在结构上就有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在内容上一定要把所深化的主题答出来。即将抒发的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推而广之。注意记叙文中议论的画龙点睛的作用。 故答案为:(1) 时间;爷爷打柿子,奶奶温柿子
(2)①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一个个柿子比作“一盏盏橘红色的灯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柿子的形象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柿子以及柿树的喜爱之情;“调皮”一词,赋予柿子以人的情感,突出了故乡柿树丰收的场景,饱含着作者对柿树、对故乡的赞美之情。②“偶尔”写敲打下一颗柿子的不易,“遍地”写伙伴们寻找的细心、争抢的激烈。两相映照,突出了柿子的诱惑力之大,伙伴们对柿子的喜爱之切,表达出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之美好。
(3)示例1:人这一辈子,有时候就像这柿子,它本身是苦的,要经历些风吹雨打,日晒磨难,才会慢慢变甜。
示例2:好看的不一定好吃,中看的不一定中用。人就像这柿子,不要追求表面的光鲜亮
丽,踏踏实实过日子才是正道。
(4)第一句总结全文,把柿树与老屋、故土联结在一起,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第二句既巧妙点题,又将自己个人的思乡之情推而广之,拓宽了主题的广度和深度。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课文写作顺序、主要事件的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有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也叫时间顺序;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再接着原线继续叙述。
(2)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赏析。赏析句子主要从修辞手法入手,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其中比喻指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这样表达效果更加具体形象,分析比喻句,都要考虑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或者说本体、喻体、喻词各是什么。
(3)本题考查补写能力。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人物思想性格、作品的写作特点等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补写,补写的内容要与原文保持高度一致,不能随心所欲地添枝加叶。 (4)本题考查赏析结尾的能力。结尾一般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卒章显志、深化拓展主题等作用,结合课文,看主要有哪些写作特色即可。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民间年画
中国年画,是一种十分独特的绘画体裁,是历史最久寿命最长的与年俗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中国民间艺人用他们炉火纯青的技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十分优美的绘画作品。作品的题材多采用寓意或象征的手法,造型夸张具有装饰意味。年画用色大胆明艳,而又栩栩如生。年画这一独特而又古老的艺术,颇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在中国历史上,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在全国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绵竹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县而得名。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北宋,到明末清初进入繁盛时期。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绵竹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洗炼、流畅,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具有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造型,和诙谐活泼的效果。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由于接近民间生活,富于装饰性,加上价廉物美,因此桃花坞木刻年画不仅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更广为流传于全国许多地方,深受民间人民喜爱。而杨柳青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杨柳青年画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年画色彩艳丽,渲染营造欢乐的节日气氛,并达到特定的装饰美感。可见,年画并不是单纯的民间艺术品,它还具有浓厚的装饰意味,具有极强的装饰性。说起装饰,我们一般
会想到带有装饰性意味的绘画作品以及印刷品。它包括出版物上的美术装饰,例如封面设计。版面插图等。还有建筑物上的壁画,室内布置,以及我们生活日用品上的花纹装饰。年画不仅有其独特的寓意,更带着浓厚的装饰意味,美化了民间民众的生活空间。中国年画则是因风俗节日而产生,它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农事丰收、家宅安泰等祈福驱灾避邪的愿望。民间年画的欣赏者大都是文化低下的劳动人民,因此要求它在表达人民大众祈福禳灾的心愿时,还起到了装饰房屋的作用。例如新婚之家,则贴麒麟送子。象征天下太平文运昌盛之兆,借以成为各新婚之家悬挂之画。而在祝寿的时候则贴“寿星图”“瑶池祝寿图”等。前者为祝贺年老公公寿诞时挂,后者为老太太生日时用。十分有趣而又装饰味十足。而传说中的驱鬼年画——钟馗画像,大红大绿,热闹非常,同样具有装饰性。
(选自《文汇报》2010年1月4日,有删节)
(1)对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理解、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品的题材冬采用寓意或象征的手法”句中的“多”意为“大多”,从范围上加以明确说明。
B. “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句中的“之”指的是“桃花坞年画”。
C. “并具有特定的装饰美感”句中的“特定”说的是年画因春节而起,也仅为春节而用。 D. “它包括出版物上的美术装饰”句中的“它”指的是“装饰”。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年画因风俗节日而产生,所以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愿望。
B. 年画既要表达大众祈福镶灾的心愿,还要起到装饰房屋的作用,这是因为年画的欣赏者大都是文化低下的劳动人民。
C. “新人新婚,则贴麒麟送子”这个例子说明年画具有“渲染营造欢乐的节日气氛”的作用。 D. 祝寿的时候则贴“寿星图”“瑶池祝寿图”这个例子说明年画“十分有趣而又装饰味十足”。 (3)文首说“中国年画,是一种千分独特的绘画体裁”,其“独特”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C (2)C
(3)是历史最久寿命最长;年俗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题材多采用寓意或象征的手法;造型夸张具有装饰意味;用色大胆明艳,而又栩栩如生。
【解析】【分析】(1)C项,“特定”是说年画带来的欢乐的节日氛围。故选C。 (2)C项,“新人新婚,则贴麒麟送子”这个例子说明年画具有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和妆饰房屋的作用。故选C。
(3)结合第一段中“中国年画,是一种十分独特的绘画体裁,是历史最久寿命最长的与年俗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中国民间艺人用他们炉火纯青的技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十分优美的绘画作品。作品的题材多采用寓意或象征的手法,造型夸张具有装饰意味。年画用色大胆明艳,而又栩栩如生”提炼特点即可。 故答案为:⑴C;⑵C;
⑶是历史最久寿命最长;年俗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题材多采用寓意或象征的手法;造型夸张具有装饰意味;用色大胆明艳,而又栩栩如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对选项结合语句的内容,逐项辨析,判断掌握。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的内容要在文章中具体路上,一一比照,判断掌握。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修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题目,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在文中找到答题区域,关键语句进行回答。
1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花果山的主人姓什么
毕淑敏
①雨天,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
②“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惟有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算跑得再快,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③上课铃声在我背后响起,像一条鞭子抽我双腿。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算迟到。终于,到了。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终结。
④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那么久”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分子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免贵……”他告诉我姓氏。我的脑子里管记忆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
⑤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惟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他若是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当我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儿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⑥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毕业了。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一样的老人说:“侯师傅好!”他瞅瞅四下无人,很亲切地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⑦“你不要放在心上。”他踌躇着,“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⑧“到底是什么事呢?”我好奇心发作。“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祥地看着我。
⑨“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我忙不迭地追问。 ⑩“你千万别介意……我不姓侯,我姓孙……”
(1)文章以“花果山的主人姓什么”为题,有什么作用?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看门的老头儿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
(3)请从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文章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作者在文中设置了多出伏笔。请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5)从本文对看门老师傅的描绘中,你能分析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老师傅的所作所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感悟,请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80字)
【答案】 (1)文章题目采用设问的形式,形式新颖,充满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秘密”指的是老师傅为了让“我”不迟到而特意将铃绳拽久些,让悠长的铃声陪我走进教室。
(3)运用了神态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老师傅想说出真相又怕“我”介意,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表现出老师傅善良、淳朴的性格特点。
(4)伏笔:①“我”的脑子里管记忆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②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③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作用: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为故事结局做铺垫。 (5)老师傅是一个宽厚、细心、朴实、慈祥、有宽容心的人。感悟或看法:围绕“做人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善待他人”来谈。
【解析】【分析】(1)该标题“花果山的主人姓什么”,点明了本文的线索,运用疑问句,设置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注意,具有吸引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巧妙点明文章的主题。
(2)仔细阅读第⑤段的内容。根据“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可得知“秘密”的含义:只有我自己知道这秘密,那这秘密就是指老师傅怕“我”迟到而延长铃声的事,这铃声我和老师傅之间就有了某种默契。
(3)从第⑦段内容来看,“你不要放在心上。”“他踌躇着,……”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写出老师傅想说出真相又欲言又止的情态,表现出老师傅宽厚、善良(为人着想)的性格特点。 (4)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伏笔这种写作手法,“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根据这一理解,可以找到小说结尾的伏笔是:我的脑子里管记忆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伏笔的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5)第一问,从同学说“看门的老头儿拽着铃绳睡着了。”这是对老师傅的侧面描写,突出表达了老师傅的善良的品质;从老师傅最后“他瞅瞅四下无人,很亲切地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突出表现了老师傅做事谨慎,为人和蔼,亲切的性格特点;从写老师傅对我说“‘你不要放在心上。’他踌躇着。”突出表现了他的宽厚,为人着想的性格特点。第二问。开放性试题,结合自己的实际合理阐述即可。从老师傅身上“我”学到了宽厚善良、为人着想、做事谨慎的品质。平时与同学的交往,免不了有误会、矛盾,我要以宽容理解包容之心来对待。
故答案为:⑴ 文章题目采用设问的形式,形式新颖,充满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⑵ “秘密”指的是老师傅为了让“我”不迟到而特意将铃绳拽久些,让悠长的铃声陪我走进教室。
⑶ 运用了神态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老师傅想说出真相又怕“我”介意,欲言又止的窘迫之态,表现出老师傅善良、淳朴的性格特点。
⑷ 伏笔:①“我”的脑子里管记忆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②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③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作用: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为故事结局做铺垫。
⑸ 老师傅是一个宽厚、细心、朴实、慈祥、有宽容心的人。感悟或看法:围绕“做人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善待他人”来谈。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标题的认识,掌握理解标题的方法,在阐述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句子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词语的本义,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注意从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理解,考生在平时要加强此类题型的训练,掌握基本的答题技巧。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题意,从内容和表达的赏析进行分析,考生要掌握基本的答题模式,注意不要失分。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考生在平时要掌握常见的写作手法,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感悟,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人生经历进行回答,注意语言的连贯。
1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①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成功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成功,但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②怎样才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呢?
③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只有一次,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地方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例如《西游记》中唐僧的人生目标就是自度度人,自觉觉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人生目标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他们都成了最好的自己。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是独特的,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而努力。
④要做感兴趣和有激情的事。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对该领域有激情时,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发挥出所有的潜力。这时候,你已经不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你将会得到成
功。
⑤2002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欢的工作——担任首席微软架构师,专注于软件技术的创新。此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
⑥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进步,我们要把抽象的大目标简化成实际的小目标,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目标也不可定得太低,要在了解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对目标进行及时调整: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调低。达成一个目标后,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战性的目标。
⑦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了解自己,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今天胜于昨天,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才能成为更好的你自己。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2)在第③段的横线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3)文章从哪些方面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4)第⑦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说明其作用。
(5)比尔·盖茨从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中确立了目标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联系实际,谈谈你是怎样从感兴趣的事情中确立目标的。 【答案】 (1)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2)《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的人生目标就是终生致力于聋盲人的公共救助事业;《周恩来传》中周恩来的人生目标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要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要做感兴趣和有激情的事;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 (4)道理论证(引证法)。作用:引用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名言能更好地证明中心论点。 (5)略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读课文,明确文章表达的主要内容。要判断中心论点,可以首先看题目,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非常明确,此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当然有的中心论点在开头提出来,有的在结尾才娓娓道出,有的在文章的中间提出来,做题时要学会判断。
⑵此题考查学生补充事实论据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论点,找出与论点相符的论据,确保论据的正确性。补充时要注意人物和事件。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的人生目标就是终生致力于聋盲人的公共救助事业。《周恩来传》中周恩来的人生目标就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通读全文,明确文章的主要意思,边读边思考。文章三四六自然段的第一句是中心句很好地诠释了怎样才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论证方法包括: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第7段划线部分是引用的名言,所以论证方法为道理论证或引证法。作用是更好地证明了论点。答案:道理论证(引证法) 作用:引用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名言更好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⑸此题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联系生活实际,围绕本文中心论点来谈。
如:我喜欢书法,我为自己确立了小目标,先把基本的笔画写好,完成目标后给自己一个奖励;然后进一步确立目标:练好字的间架结构。第三步目标:临名家名帖。这样慢慢走向成功,成为最好的自己。
故答案为:⑴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⑵《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的人生目标就是终生致力于聋盲人的公共救助事业;《周恩来传》中周恩来的人生目标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⑶要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要做感兴趣和有激情的事;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⑷道理论证(引证法)。作用:引用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名言能更好地证明中心论点。⑸略。
【点评】⑴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从本文来看文章的题目即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⑵本题考查判断论据和补充论据,答题时应注意,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观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补充倒立论据时,要引用权威性的名言警句,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第③段的中心论点是人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只要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即可。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要点,答题时应注意,看到题目首先在审题后确定答题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的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语句提取出来作答。要点:确定人生目标、感兴趣事、调整目标。
⑷平时学习过程中,要了解议论文相关常识,明确中心论点的辨析,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另外注意一些特殊题型,边做边总结方法。
⑸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注意答题时一定围绕中心论点来作答。
15.现代文阅读完成小题。那些卑微的母亲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她弓着身,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她于是将身体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
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的说笑声遮住。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了五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③每一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有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膛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她弯着腰用力檫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檫过的地,马上
就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她马上回过头来,重新檫一遍。
④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血丝。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凛地训斥:“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她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灯。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这时,马路中间正在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辗上。忽然,就在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去,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厉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⑥她一边陪笑着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瓶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那个瓶子,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摇着拨浪鼓收破烂的师傅,被城管撵得到处跑的水果小贩……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她们又无比高尚,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 (1)概括文章第③④的主要内容。
(2)文章第①段画线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形象?
(3)通读全文,文章标题“那些卑微的母亲”中的“卑微”有哪几层含义?
(4)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品析。①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从划线词语含义的角度品味)
②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
(5)通读全文,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卑微的母亲”?
【答案】(1)在超市做保洁的母亲,为了儿子读书,谦卑而勤奋工作却遭到主管的训斥。 (2)外貌描写,既表现了这位母亲的贫穷和低微,又表现了这位母亲的自尊与自爱。 (3)身份低微,收入微薄,生活在社会底层,不被人重视。
(4)①“尴尬”一词准确地表现了老妇人多次问话之后没人回答的难为情,“爬满”一词表现了老妇人“失望和忧伤”的程度之深。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子俩淳朴善良的笑容带给大家的感动。
(5)生活中有很多这样平凡而卑微的母亲,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但是她们都是靠辛勤劳动维持生计、抚育儿女的母亲,因而她们又是无比崇高,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解析】【分析】(1)本题是概括重要段落内容的能力。根据内容,可以按这样的思路概括:讲的是谁?——母亲;为什么不是主管?因为文章讲的是那些卑微的母亲;母亲做什么?——被训斥。有了这个主干,内容概括就简单了。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重点句子的能力。做此类题的方法是:描写了人物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写出了这个人物什么?表现出人物什么心里特点或者性格特点。本题句子描写了人物的头发、身材、面容、衣着属于外貌描写,可以得出母亲生活贫穷、地位地位,但是爱干净,不自弃。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标题题眼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应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卑微”在文中的含义。从本文列举的几个母亲的例子,可看出共同点:都是从事的处于社会底层的职业,靠着自己的努力赚取微薄的薪水养家糊口,她们的社会地位是卑微的,由于身份低微,主要靠体力劳动赚钱,因此收入也是微少的。因此,“卑微”可以理解为:她们的收入微薄;她们的社会地位低微,不被人重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此题语言赏析难度不大,因为题意已经给出赏析角度,根据语境和上下文内容可得出答案。而一般的赏析句子可以这样去思考:语言包括词语、修辞、句式等,它们表现了什么内容,这样的方式表现具有什么妙处或者效果。
(5)本题是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主旨句就是一般在文中多次出现,多在首段与末段,是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从文章⑦段中可以总结出本题的答案:生活中有很多这样平凡而卑微的母亲,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但是她们都是靠辛勤劳动维持生计、抚育儿女的母亲,因而她们又是无比崇高,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故答案为:(1)在超市做保洁的母亲,为了儿子读书,谦卑而勤奋工作却遭到主管的训斥。
(2)外貌描写,既表现了这位母亲的贫穷和低微,又表现了这位母亲的自尊与自爱。 (3)身份低微,收入微薄,生活在社会底层,不被人重视。
(4)①“尴尬”一词准确地表现了老妇人多次问话之后没人回答的难为情,“爬满”一词表现了老妇人“失望和忧伤”的程度之深。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子俩淳朴善良的笑容带给大家的感动。
(5)生活中有很多这样平凡而卑微的母亲,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但是她们都是靠辛勤劳动维持生计、抚育儿女的母亲,因而她们又是无比崇高,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点评】概括事件主要内容,可以从叙述的要素入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结果,抓住最主要的情节即故事核心,就可以很好的做出概括了。平时训练的时候注意概括的语言。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