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完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师用书

2021-01-09 来源:易榕旅网
第八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有趣的故事”为主题,编排了《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方帽子店》《漏》《枣核》4篇课文。《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裁缝慢条斯理,顾客急于求成,故事结局很有意思,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方帽子店》,人们在为方帽子店主人固执、愚蠢感到好笑的同时,不由思考“那些不舒服的方帽子,慢慢成为古董”的原因。《漏》和《枣核》是两个有趣的民闾故事,《漏》幽默地诠释了什么叫“做贼心虚”;《枣核》生动地讲述了一个只有枣核大小的孩子,机智勇敢地帮助老百姓夺回牲口,惩治恶官的故事。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教材第一学段已经作过借助图片、根据提示等讲故事的练习,主要体现在个别课文的课后练习题中。把“复述”作为单元语文要素进行集中学习,在教材中是首次出现,它指向基于对故事内容充分了解和把握基础上的详细复述,是内化课文语言、学习表达的过程。与第一学段的课文相比,本单元的课文篇幅都比较长,故事内容丰富。为了帮助学生复述故事,4篇课文在课后练习或学习提示中,都明确了“复述”这一语文要素在本课具体落实的要求与方法。比如,《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引导学生先借助表格,梳理顾客和裁缝在几天里的不同要求和表现,再有序地复述故事;《漏》则引导学生借助相关图片和文字提示,记住故事主要内容,避免复述时遗漏重要情节。《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对复述的方法作了归纳与小结,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尝试编童话故事”。教材在三年级上册童话单元安排过习作“我来编童话”,要求学生编写一个故事要素齐全的童话故事,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又安排了习作“奇妙的想象”,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大胆想象,编出一个内容完整、情节有趣的故事,想象当某一动物一旦失去了原来的主要特征,或是特征变得与原来完全相反,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会发生哪些奇异的事情。

开展本单元的教学,要处理好阅读理解与复述的关系。复述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效的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时应避免对课文面面俱到、琐碎分析,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故事中的主要情节,以及让人意想不到的内容,体会故事的“有趣”,把时间更多地用在学习怎样复述故事。另外,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机整合。比如,语文园地中“照样子,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说的话”这个学习内容,就可以与复述故事整合,提前教学,为复述故事打下基础。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也可以和习作内容结合,学生可以把自己写的想象习作,作为“趣味故事”讲给大家听,口语交际可以灵活安排,在习作之后进行也是可以的。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慢性子裁缝课文 和急性子顾客 方帽子店 漏 枣核 口语趣味故事会 课时 2~3 教学要点 1.认识32个生字,读准5个多音字,会写25个字,会写26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故事中人物对话的语气,体会人物特点。 3.默读课文,交流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体会故事的有趣。 4.能借助提示,按顺序复述故事,不遗漏重要情节。 1.能自然、大方地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能用合适的方法,1 2 1 1 交际 习作 这样想象真有趣 语文 园地 交流平台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合计 11~12 2 把故事讲得吸引人。 2.认真听别人讲故事,能记住主要内容。 1.能选择一种动物作为主角,大胆想象它特征变化带来的生活变化,编写一个童话故事。 2.能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1.能总结复述故事的方法。 2.认识“咳、嗽”等l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吐”,能说出带有口字旁和言字旁的形声字的特点。积累8个词语。 3.正确朗读句子,体会拟声词的作用,能照样子写句子。 4.能模仿例子说几个题目。 5.能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说的话。 6.朗读、背诵古诗《大林寺桃花》。 2

25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教材解析 …………………………………… 课文以故事主要人物作为题目,“慢性子”“急性子”直接点明了两个人物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看了题目,就会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急性子顾客迫不及待地想要穿上新衣服,4天内不断地变换要求;慢性子裁缝却没有一点儿不耐烦,始终不慌不忙地回应。整个故事妙趣横生,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本文篇幅较长,几个表示时间的词句清晰地串联起了整个故事。“故事发生在冬天”揭开了故事的序幕,第二至十三自然段交代了第一天急性子顾客找到慢性子裁缝,慢性子裁缝说服急性子顾客在他这儿做衣服的过程。这部分内容较为丰富,交代了急性子顾客找过其他裁缝,但都因为他“等不及”而没有让他们做,凸显了顾客“急性子”的特点。慢性子裁缝面对急不可耐的顾客,不急不躁地以充分的理由成功说服急性子顾客在这里做衣服,并且明年冬天来取棉袄,凸显了其“慢性子”特点。第十四至十六自然段写了“第二天”发生的事,急性子顾客提出想把棉袄改成夹袄,裁缝答应了。第十七至十九自然段写的是“第三天”的事情,急性子顾客提出把夹袄改成夏天的短袖衬衫,裁缝也答应了。第二十至二十九自然段写“又过了一天”发生的事情,顾客提出把短袖衬衫接上袖子改成春装。裁缝先是表示不行,后又表示不用接袖子也能做春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根本还没有开始裁料,而此时的顾客只能是“惊讶、恼怒地瞪大了眼睛”。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中——完全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文主要通过对话来展开情节,塑造人物。急性子顾客和慢性子裁缝之问的对话很有意思。如第八至十三自然段,裁缝说服顾客在他这里做衣服,裁缝的话层层推进,逻辑严密,急性子顾客“不得不承认裁缝说得有道理”。再如第二十至二十九自然段,顾客急急忙忙地要求改成春装,而裁缝却慢悠悠地说不行,顾客泄气了,这时裁缝又慢悠悠地说行,而这个“行”却让顾客“瞪大了眼睛”,颇有相声抖包袱的艺术效果。

本课的语言表现力较强,体现了顾客“急”和裁缝“慢”的性格特点。如第二自然段中的“等不及”“性子最急”,第五自然段中的“噌的一下子跳起来”,第七自然段中的“夹起布料就要走”,第十一自然段的中“不耐烦”等,都表现出了顾客的急不可耐。在第二十八自然段“顾客惊讶、恼怒地瞪大了眼睛”这个地方,教材给出了学习提示:“此时,这位顾客会说些什么呢?”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内容展开想象,通过人物的语言来表现急性子顾客的性格特点。

课文配有插图,从右至左4件衣服:棉袄、夹袄、剪去一截袖子的夏装衬衫和接上袖 子的春装。这4件衣服是急性子顾客不断变化的要求,提示了本课故事情节,可以帮助学 生梳理文章的内容。

……………………………………教学目标 …………………………………… 1.认识“箱、夸”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缝”,会写“性、卷”等12个字,会写“性子、布料”等18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裁缝和顾客对话时的语气,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3.默读课文,能从文中提取有关顾客要求和裁缝表现的信息,借助表格复述故事。 ……………………………………教学建议 ……………………………………

教学时可以将课后练习中的表格作为抓手,贯穿教学始终。首先,在自学生字、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炼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厘清层次,分清故事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然后梳理故事内容,引导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圈画急性子顾客在这几天中提出了哪些要求,慢性子裁缝又是怎样应对的,将提取到的主要信息填写到表格中。接下来可以结合表格中的信息进行交流,引出对话的学习,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特点。在此基础上,借助表格,尝试讲述急性子顾客和慢性子裁缝之间的故事,。让学生在充分的交流中实际感知借助表格复述的好处——能作到有序复述,不会遗漏故事的重要情节。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l0个生字,可以随文学习。如第十一自然段的“箱”字,可以结合上下文理解,利用形声字规律识记。“箱”上形下声,通过与熟字“霜”比较,从而记牢这个字。第十八自然段顾客说的一句话中有3个生字“袖、衬、衫”,“袖”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袖子是衣服的哪个部位,“衬、衫”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或者结合插图来理解。这3个字都和衣服有关,都是衣字旁,也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规律来识记。 “缝”是多音字,当它做动词时,读féng,如“缝衣服、缝补”;当它做名词时,读fèng,如“缝隙、裂缝”。“缝”在本课读féng,但在“裁缝”这个词中读轻声,要指导学生读好“裁缝”这个轻声词。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12个,包含上下、左右和独体字3种结构。左右结构的字要仔细观察左右两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如“性、衬、衫”3个字是左窄右宽,而“取”是左右基本相等。上下结构的字也要注意上下两部分在田字格中的占位。书写“货、负、责”时,应注意贝字底的最后一笔都是点。“货”的上半部分容易写错,是“化”,不是“代”。书写“卷”时,着重强调“卷”的下半部分是“巳”,不是“已、己、巳”。独体字“夹”,要写在田字格的中央,要注意点撇对称,撇捺伸展。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卷 点撇呼应,两横上短下长。第五笔长撇在竖中线上起笔,撇和捺要舒展,盖住下部的“㔾”。

取 左长右短。 “耳”末笔横变提,在竖中线左侧收笔。 “又”的横撇不宜长,捺舒展。

夹 两横上短下长。第五笔竖撇,从竖中线起笔,在与第四笔横交叉后向左下方撇出,第六笔捺要舒展,收笔与撇基本齐平。

衫 衣字旁的第一笔点靠右,在横撇的折角上方,竖与横撇相接于横中线。右边3撇间距均匀,最后一撇长。

责 上部3横间隔均匀、紧凑,末横最长;下部“贝”稍窄。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本课可以从课题弓l人教学,先板书“慢性子”“急性子”两个词语,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猜一猜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在一起,可能会发生什么故事,激发学习兴趣。然后补全课题,指导读题目,提出问题:课文中的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一边读文一边圈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发现故事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并试着按顺序大致说说故事内容。 2.词句段理解。

(1)依据时间变化,提取相关信息。 根据课后练习第二题的表格提示,从文中提取关于顾客要求的信息。首先指导学生依据时间的变化,找到顾客每天不断变化要求的句子,例如:“我想做件棉袄……您准备让 我什么时候来取衣服——秋天?夏天?春天?……”“把我那棉袄里的棉花拽掉,改成夹袄,让我提前在秋天就能穿上合时的新衣服吧。”“师傅,把我那夹袄的袖子剪去一截儿,改成夏天能穿的短袖衬衫吧,我实在等不及了?”“对不起,麻烦您再给我改成春装吧。袖子嘛,把上次剪下来的再接上去就是啦。”再指导学生从找到的句子中提取关键信息,简单明了地填人表格。

依据表格提示,还要关注裁缝的表现,体会慢性子裁缝这个人物的特点。第一天是耐心说服顾客,第二天、第三天是满口答应,“行啊”,“为您服务,没说的”,“好办得很,没问题”,直到第四天顾客提出把剪下的袖子再接上去时,裁缝才告诉他“还没开始裁料呢”,“我是个慢性子裁缝啊”。适时提示学生提取信息要适当概括,不要照搬原文,填表要简洁。 (2)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特点。 故事在顾客和裁缝的对话中展开,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朗读顾客说的话时,要关注标点符号,如“秋天?夏天?春天?”连续3个问号,读的时候语速较快,读出顾客急切、等不及裁缝回答的语气,读出他迫不及待拿到新衣服的心情。此外,还要关注顾客说话前后的表现,体会人物的心情,从而读好对话。比如“顾客噌的一下子跳起来”“顾客夹起布料就要走”“顾客惊讶、恼怒地瞪大了眼睛”。

朗读裁缝说的话时,要注意句尾的语气词,语速要缓慢一些,语气要平稳,表现出裁缝慢性子的特点。 教学时,要将理解课文内容与分角色朗读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特点,为复述作准备。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在练习复述这个故事的人物对话时,也可以试着运用分角色朗读时的语气。 3.积累表达。

本课要求积累l8个常用词语,在能正确默写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自主选用其中2个词语,比如“夸奖、负责”“摇头、对不起”“服务、感动…‘名声、手艺”,联系课文内容或生活经验说一两句话。也可以结合课后选做题,用相关词语创编一个新的故事。 本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首次学习复述故事,要求不宜过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分层要求。在厘清顺序、梳理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后的表格把故事讲清楚,这是每一个学生都要达到的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描写顾客和裁缝神态、动作的语句,以及双方的对话语气,把故事讲得具体一些,这一层级的目标如果有的学生达不到,可以在后面的几课继续练习。

教学时,还要引导学有余力、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完成课后选做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在讨论后,以合作演一演的方式进行交流;也可以让学生独立创编故事,再讲给别人听。

26术方帽子店

……………………………………教材解析 …………………………………… 《方帽子店》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了一家方帽子店从来只做方帽子,一直拒绝改变。后来,有了卖各式各样帽子的新帽子店,人们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方帽子慢慢就成了古董。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能因循守旧,要敢于创新,勇于接受新事物。

课文可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六自然段)写了方帽子店只做方帽子,人们只买方帽子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方帽子戴着又奇怪又不舒服,可当天真的孩子质疑方帽子时,大人们却总是重复着“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作为回答,让读者感受到了默守成规的大人们是如此固执,不思变通。第二部分(第七至十五自然段)写小孩子们不喜欢方帽子,找到一些布,做了圆帽子。方帽子店的主人不让儿子戴圆帽子,儿子不以为然。当看到孩子戴着舒服的圆帽子时,守旧的店主人是抗拒的,他“大吃一惊”,“抓起圆帽子,丢在地上”,斥责孩子“好好的方帽子不戴,要戴圆帽子”,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新事物出现时,守旧人士惊慌失措和拒绝的态度,但孩子并“不理他”,“一溜烟似的跑了”。第三部分(第十六至二十一自然段),写孩子们长大后做出了不同材质、更加舒适的帽子,有人还开了一家新帽子店,顾客们最终选择了新帽子。,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既交代了方帽子成为“古董”这一结局,也暗示了故事蕴含的道理:时代在发展,要与时俱进,不能因循守旧。

课文用对比的手法表现新旧事物的不同与更替的原因。对比在文中处处可见,比如,方帽子与圆帽子,大人与孩子对待方帽子、圆帽子的态度,两家帽子店,人们戴上不同帽子的感受。为了强调不同,作者在写方帽子店的主人和儿子的争执时用了6个感叹号,表明双方态度的激烈对立。第十七自然段,在对比方圆两家帽子店时,作者使用的句式完全相同,一家是“橱窗里放着各式各样的帽子,却没有一顶是方的”,而另一家是“店里摆放着方方正正的帽子,却没有一顶是圆的”;一家是“专卖从不改变的方的好帽子”,而另一家是“专卖各式各样的舒服的好帽子”,两家店各自的坚持与不同,通过对比显而易见。

课文配有插图。在方帽子店门口,两个扣着方帽子的大人,看到戴着圆帽子的小孩时一脸惊讶。插图内容与故事内容相对应,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故事内容,感悟故事主旨。

……………………………………教学目标 …………………………………… 1.认识“橱、改”等6个生字,读准“嚷、溜”2个多音字。 2.能说出故事中让自己最意想不到的内容,并复述这部分内容。

……………………………………教学建议 ……………………………………

教学本课,可以从学生已知人手,帽子对学生来说都常熟悉,可以让学生先说说对帽子的认识,如种类、形状、大小、颜色,适时转入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预测方帽子店的结局,引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关键词语“古董”的意思。然后默读课文,鼓励学生积极交流故事中最让人意想不到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迁移运用学过的方法,练习复述。 1.从学生生活人手,导人新课,预测故事内容。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帽子,导人新课后,再让学生说说是否见过方帽子。请学生联系生活,预测如果有一家只卖方帽子的店,会有怎样的结局,激发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 2.默读课文,说说“最意想不到的”内容。 教学可围绕“古董”一词展开。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古董?方帽子是怎么慢慢成为古董的?”在大致了解故事来龙去脉的基础上,根据学习提示的要求,让学生自主交流哪部分内容是让人“最意想不到的”。“最意想不到的”属于个人感受,比如,大人们明明戴着方帽子不舒服却不肯改变,方帽子店的主人看到自己儿子戴圆帽时恼羞成怒的样子,方帽子店和

新帽子店互相较劲,等等,教学中不可强求一致。 3.迁移方法,复述“最意想不到的”部分。

在复述“最意想不到”的内容时,可运用上一课学过的“借助表格复述”的方法,师生合作设计并填写表格。比如,复述方帽子店的主人看到儿子戴圆帽子恼羞成怒这一段,可以摘录大人和孩子的不同表现填写在表格中,再进行分角色朗读,然后借助表格用自己的话复述这部分内容。又如,复述两家帽子店互相较劲的内容,也可以借助表格进行梳理、复述。 要注意的是,借助表格复述是为了复习巩固前一课学到的方法,但不是唯一可用的方法。如果学生迁移运用二年级“讲故事”的方法,如抓关键词语、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教师也要加以鼓励。学生复述时,教师在关注意思是否表达清楚、语句是否前后连贯的同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如声音响亮、态度大方。 4.随文识字,读准字音。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有6个,可以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意思的时候,根据学情随机指导,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并在学习结束进行检测。

在学生朗读课文时,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把生字的字音读正确了,如“橱”是翘舌音,不能读成平舌音;“筒、董”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

多音字“嚷”在本课读rāng,之前学过的另一个读音是rǎng,如“叫嚷、吵嚷”。多音字“溜”在本课读liù,之前学过的另一个读音是liū,如“酸溜溜”。 “橱、蕉、筒”都是形声字,可以用加一加的办法来识记,“厨--橱”“焦--蕉”“同--筒”,同时注意提示学生根据形旁来理解字义。“扣”可以通过动作演示来理解字义。

27漏

……………………………………教材解析……………………………………

课文是民间故事。故事围绕“漏”展开,老虎和贼对“漏”极其害怕的心理导致他们不辨真伪,盲目逃窜,下场可笑。故事讽刺了老虎和贼的愚蠢和贪婪,告诉人们做贼心虚、干坏事没有好下场的道理。

《漏》的趣味性、吸引力主要体现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故事第一、二自然段,以民间故事的常见方式“从前,……”开头,交代了故事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老公公、老婆婆和他们饲养的小胖驴,一心想吃小胖驴的老虎和一心想偷小胖驴的贼:第三至十八自然段讲述了一个雨夜发生的故事。起因是老虎和贼不怀好意来到老婆婆家,老夫妇听到一些声响不由猜测起来,交谈中,老婆婆说自己不怕狼,也不怕虎,就怕“漏”,因而老虎和贼都认为这个“漏”比自己还厉害。事情的经过是老虎和贼都以为对方是“漏”,因此吓得落荒而逃,老虎和贼好不容易才摆脱了对方。可是因为贪心,他们又打算返回去吃驴和偷驴,结果在歪脖老树下再一次相遇,又都误以为“漏”来了,吓得双双滚下山坡,都吓晕了过去。第十九、二十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尾,与故事的开头相照应:天亮了,还是老婆婆的家,小胖驴安然无恙,屋顶却真漏了。故事一波三折,地点也在不断转换:老婆婆家一逃跑路上一歪脖老树一山坡下一老婆婆家。老虎和贼狼狈不堪的样子让人觉得有趣、好笑,他们既贪心想干坏事,又都做贼心虚,最后自食其果,整个故事极具趣味性。

故事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入木三分。老虎和贼都很自以为是,却又都做贼心虚,俩人的心理活动如出一辙。第六自然段老虎想:“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第七自然段贼想:“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说过,就是没听说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两句话中“翻山越岭”和“走南闯北”写出了老虎和贼都自认为见多识广,“莫非‘漏’比我还厉害?”写出了他们做坏事时担惊受怕的恐惧心理。所以才会一个“吓得浑身发抖”,一个“听得腿脚发软”,才有了下文贼和老虎不辨真伪、狼狈逃跑的

故事j逃跑途中,俩人一心想的也都是“好逃命”:第八至十七自然段中还有很多他们的心理活动描写,读来十分可笑,可又觉得顺理成章。 民间故事口口相传,《漏》在语言表达上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比如,老婆婆说:“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贼想:“坏事,‘漏’等着吃我哩!”语气词“哩”为故事增添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又如文中“旋风一样,停都不停”“想想不甘心,还是要回去偷驴”“这下我可活不成了”都来自生活中的口语,读来毫不费力,通俗易懂。 课文配有插图,左边画的是老婆婆一家的生活场景。老公公和老婆婆在茅草屋交谈着什么。旁边驴圈里一头黑脊背的小胖驴伸出脖子,似乎在侧耳倾听。右边画的是老虎和贼一起逃跑的情景。贼埋着头死死抱住老虎的脖子,老虎拼命地往前飞奔,惊恐地瞪着大眼睛。插图生动地再现了部分故事场景,很有童趣。

……………………………………教学目标……………………………………

1.认识“婆、脊”等8个生字,会写“漏、喂”等l3个字,会写“里屋、莫非”等8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自己觉得的最有意思的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

4.借助提示,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复述故事。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是本册教材中篇幅最长的一篇。教学时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突出重点。建议先带领学生初步感知故事内容,大致了解故事中有哪些人物,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让学生画一画老虎和贼的逃跑路线,说说自己觉得故事中的哪些内容最有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分角色朗读,进一步理解内容,体会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感受他们做坏事时的心虚害怕。最后在厘清顺序、反复读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示,练习完整地复述故事。 一、识字与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8个生字中,要注意“脊”读jǐ,不读jí;“贼”和“纵”是平舌音;“老婆婆”是轻声词。 字形方面,“月”作为偏旁有两个意思,一个表示与“肉”有关,俗称“肉月旁”,带有肉月旁的字很多,“脊”和“胶”都是肉月旁。另外一个表示与“月亮”有关,如“明、期”,这类字就很少了。“颠”和“胶”还可以用比一比的方法识记,分别与熟字“巅”和“校”作比较,借助形声字的特点识记。

提倡在语境中识字,在理解词义和句意的同时带动生字的学习。比如,在梳理故事人物时,可相机教学“婆、贼”两个生字;在品读心理活动的句子时,相机学习“莫、胶、旋”等生字。

2.写字。

本课要求写的字有l3个,其中“喂、贼、狼”3个字容易写错,要提醒学生注意。“喂”第十一笔是撇,第十二笔是捺;“贼”的右边是“戎”,不是“戒”;“狼”的右边是“良”,不是“艮”。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漏 左边窄小,右边宽大。“尸”横长折短,长撇要舒展,伸展到三点永下面。“雨”的四点方向一致。 胖 左部狭长,“月”的撇为竖撇。“半”点撇对称,末横略长,竖为悬针竖。 贼 左窄右宽:贝字旁要写得瘦长,第四笔点要收紧,避让右部。“戎”的斜钩要写得舒展,向右下行笔,略弯曲,向上出钩。

莫 草字头的横较长。中间“日”要写得扁一些,但宽度不能超过草字兴。下部“大”的

一横要长一些。 抱 左窄右宽。“包”撇短,起笔要比左边竖钩稍高,横折钩略向内收,竖弯钩要和第六笔横折相接。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

教学时,可从课题人手,让学生查查字典,说说“漏”的意思,再想一想在课文中“漏”又会是什么,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漏”是什么,而老虎和贼以为它是什么。然后讨论老虎和贼为什么会有这样可笑的想法,在交流中大致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完整复述故事作好准备。也可以从故事人物人手,说说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了解他们的表现,从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词句段理解。 本课与前两课相比,故事情节较为曲折,需要借助课后练习第二题的提示帮助学生厘清故事顺序,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人物的具体表现。 (1)研读关键句,聚焦人物心理。

教学时,可将文中描写老虎和贼心理的句子进行比较。先借助课后练习第二题,让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描写老虎和贼心理活动的句子,再进行分角色朗读,得出结论——都做贼心虚,极度恐惧。教师还可以提问:文中还有哪些词句表现出了老虎和贼的害怕?让学生圈画出重点词语,比如,“浑身发抖”“腿脚发软”“扑通”“撒腿”“拼命抱住”“倒栽葱”“腿一软”,进一步体会老虎和贼的惊恐。 在理解上述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这些内容在复述故事时需要讲述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白《漏》这个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人物的心理紧密相关,心理活动是这个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复述时尽量不要遗漏。

(2)交流“最有意思”的内容,体会故事趣味。

在默读课文、了解故事主要内容、体会人物心理后,可组织小组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并说出自己的理由。鼓励学生多角度交流。可以是觉得某一部分故事内容“最有意思”,如第六、七自然段,老虎和贼第一次听到“漏”时的疑惑和害怕,或第十六、十七自然段,老虎和贼在歪脖老树前再次相遇时都误以为对方是“漏”,吓得屁滚尿流的样子;也可以是觉得故事中的一些句子写得很“有意思”,如第十自然段中夸张的写法,“跑哇,跑哇,累得老虎筋都快断了,颠得贼骨头架都快散了”,把老虎和贼拼命逃跑时的狼狈样子写得栩栩如生?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与交流这些内容,既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需要,也是为后续的复述作准备。 3.积累表达。

本课要求积累8个词语。除“甘心”外,其余7个均集中在课文第一至十二自然段。教学时,可结合体会老虎和贼的心理,相机进行词语教学,如“莫非、厉害、发抖”。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还可让学生复述故事时用上这些词语,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本课篇幅长,复述的要求须明确。教学时,可提出要求:借助提示,按照故事的叙述顺序,有条理地讲述故事。建议先帮助学生弄明A故事的前因后果,厘清故事脉络,然后明确老虎和贼的表现是故事的重点,要尽可能详细地复述这部分内容,如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逃跑时的狼狈样。复述重点部分时可运用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如第十二自然段,“到了树跟前,老虎把身子一歪,贼顺势一纵,蹿到树上”,只用一句话,短短四个小句,就干脆利落地把老虎和贼急于逃命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 建议在课堂上采用生生合作的方式,借助提示,按故事顺序,每人复述故事的一个部分,由小组合作完成整个故事的复述。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复述的自评和互评:“你觉得自己讲得怎么样?”“你觉得他讲得怎样?有什么建议吗?”通过同伴互助,提高复述能力。还可以要求

学生课后独立复述整个故事。

另外,教学本课时,可将本单元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的“转述”练习提前到这里学习。在复述课文时,指导学生试着运用“转述”练习中学到的方法,转述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教学设计举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婆、脊”等8个生字,会写“漏、喂”等5个字。

2.分角色朗读第一至十二自然段,体会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感受故事的趣味。 3.借助提示,复述部分故事内容。 教学过程:

一、交流熟悉的民间故事,引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倒长城

读一读题目,让知道的学生简单说一说这些民间故事。 2.揭示课题。

结合板书,指导“漏”的书写。

【由学生较熟悉的民间故事入手,引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梳理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漏”究竟是什么?

2.指名接力朗读课文,相机生字正音。

引导学生思考:老虎和贼以为“漏”是什么?为什么? 重点指导“脊、贼、纵”的读音。 3.说说故事的大致内容。出示填空:

一天晚上,一只老虎和一个贼在_________的时候,听到________,吓得_______。被雨一淋,老虎和贼清醒了,还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又以为____________,老虎和贼吓得________________。天亮了,屋顶_________________。

【课文篇幅长,用填空的形式,为学生说清楚故事内容提供学习支架。】 三、学习第一至十二自然段,借助提示复述

1.自读第一至十二自然段,了解老虎和贼活动地点的变化。

(1)读课文,思考:故事中老虎和贼的活动地点有什么变化?简单画一画。(老婆婆家一路上一歪脖老树)

(2)交流,出示课后相关提示。

【这个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理解课后的示意图是怎么来的? 】 2.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故事的趣味。

思考:这部分故事内容中,你觉得哪些内容最有意思? (1)预设l:老虎和贼的心理活动。

①翻山越岭我什么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走南闯北我什么都听说过,就是没听说过“漏”,莫非“漏”比我还厉害? 理解“莫非”的含义,在这里有“猜测”的意思。指导朗读后半句话。 ②坏事,“漏”捉我来了! 坏事,“漏”等着吃我哩!

注意句子中“坏事”应读得紧张而急促,突出心里害怕的感觉。

③“漏”真厉害,像粘胶一样,贴住我了。到树跟前,得把它蹭下来,好逃命。

“漏”真厉害,旋风一样,停都不停,一定是驮到家再吃我。到树跟前,得想法蹿上去,好逃命。

相机学习生字“胶、旋”,结合句子意思的理解,说说“粘胶、旋风”的意思。 ④终于甩掉“漏”了! 终于甩掉“漏”了! 。

指导朗读“终于”的语气,要读}H激动、开心的语气。 (2)预设2:老虎和贼狼狈逃窜的样子。

①贼心里害怕,脚下一滑,扑通从屋顶的窟窿里跌下来,正巧摔到虎背上。 ②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跑哇,跑哇,累得老虎筋都快断了,颠得贼骨头架都快散了。 ③到了树跟前,老虎把身子一歪,贼顺势一纵,蹿到树上。 相机学习生字“颠、纵”。结合“颠”意思的理解,辨析“颠”与“巅”的异同。读句子,想象贼一心逃命的狼狈相。理解“纵”在文中的意思是身子猛然向上。 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故事的趣味。

3.借助提示,复述第一至十二自然段。

(1)出示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选择完成星级任务。 复述要求 能借助提示,复述清楚故事的大致内容。 能借助提示复述故事,觉得最有意思的部分详细复述。 能借助提示详细复述故事,有声有色,吸引人。 星级 ☆ ☆☆ ☆☆☆ (3)集体交流、评价。

4.讨论:老虎和贼连“漏”是什么都不知道,为什么却如此害怕呢?

学生交流,教师引出“做贼心虚”的道理。 【一个完整的故事由各部分组成.详细复述故事中某一部分的内容,是完整复述整个故事的基础。

(2)目己铄习夏述、同桌交流。】 四、指导书写:喂、胖、驴、贼

1.让学生观察4个字,说写字要点。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写。 4.交流、评议。 五、布置作业

借助提示,把第一至十二自然段的故事内容复述给家里人听。

(陆桦 杨清 王艳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

28冰枣核

……………………………………教材解析 ……………………………………

《枣核》是一则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用自己的智慧帮助村民夺回牲口、惩治恶官的故事。

课文共有l3个自然段。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述了“枣核”名字的由来,“枣核”真的只有枣核那么大;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讲述了夫妻两人为长不大的枣核发愁,但枣核很勤快,学了很多本领;第三部分(第四至十三自然段)详细讲述了一年大旱,县衙门把庄稼人的牛、驴都牵走了,枣核趁着天黑用计把牛、驴牵回了村子:第二天,县官和衙役们把枣核带回县衙治罪,在大堂上,小巧灵活的枣核反而巧妙地惩治了县官,然后大摇大摆回家了。

课文的语言非常鲜活,有很强的画面感:比如,“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于是衙役们又都跳了起来,还是没搜到人。”一群衙役被枣核捉弄,疲于应对的画面,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读者眼前。又如,枣核“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小小的枣核机智灵活的模样、县官狼狈不堪的样子跃然纸上。课文中诸如此类的语句还有不少,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文配有插图。一对夫妻高兴地站在田间,父亲手中托着小小的枣核,母亲满是喜爱地望着这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插图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枣核的小巧与可爱。

……………………………………教学目标 …………………………………… 1.认识“核、妻”等8个生字。读准“折、涨”两个多音字。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建议 ……………………………………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教学既要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也要注意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在本课教学的落实。教师应尽可能放手,给学生充分自主阅读课文、自主练习复述的时间。可在自由读文后交流故事内容,感知枣核是个怎样的孩子。然后布置复述任务,在回顾交流复述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独自完成或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等方式复述故事。 1.自由读文,了解人物。

本课以故事主要人物的名字为题,教学时可从课题导人,启发质疑:“为什么这个孩子取名‘枣核’呢?他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读文,了解枣核名字的来历,初步感知人物特点。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课文中心句“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让学生再次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枣核的聪明呢?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自主发现,然后交流各自的收获。比如为救牲口枣核半夜用巧计折腾衙役们,以及第二天机智地惩治恶官等内容,都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机智聪明少年小英雄的形象。 2.迁移运用,复述故事。

课文篇幅长,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建议把体现枣核聪明的内容作为本课复述练习的重点。复述前,可以让学生讨论复述本课可以运用什么方法。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前几课所学的方法,比如,《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借助表格梳理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复述;《漏》根据示意图和文字的提示,按地点转换复述故事。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可以画图加文字,如地点的转换:村子一县衙门一村子一大堂;也可以填写表格,简单列出枣核、衙役们和县官的表现;还可以熟记自己感兴趣的语段或句子,或是用其他有助于复述的方法。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复述,关键是把故事内容说清楚、说连贯。 3.评价伴随,保持兴趣。 复述是一项重要的语文技能,建议将评价融人教学。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细化本课的复述评价标准,明确复述要点,如按顺序复述、重要情节不遗漏、内容前后连贯。评价以鼓励为主,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中进一步明确复述要求和努力方向,为后续学习作好准备。 如果学生对故事感兴趣,可在完成复述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主完成学习提示中的选做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故事。也可以结合续编故事布置一次课后小练笔。 4.自主识字,问难解疑。

本课要求认识8个生字、2个多音字,教学时提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识记,教师着重提醒一些易错字。“折”是多音字,在“折腾”一词中读zhē;之前学过的另一个读音是zhé,如“骨折、折断”。“涨”在“脸涨得通红”中读zhàng,还有一个读音是zhǎng,如“涨潮、水涨船高”。

课文中有些词语生活中并不常用,如“县衙门、衙役、钱褡”。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集中交流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采用生生解答、教师解答等方式予以解决。 ……………………………………教学设计举例 …………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教师提示:“核”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是hú,多用于口语。出示“枣核”实物,帮助理解。课文中的“枣核”是一个孩子的名字。本课是一个民间故事。 2.再次齐读课题。

二、重点学习课文表现枣核聪明的部分,练习复述

1.明确学习任务:复述枣核运用自己的智慧帮助乡亲们的故事。 2.回忆前几课复述故事的学习路径。

学习路径:熟读课文一厘清顺序一抓住重点一有序复述 3.熟读课文,厘清顺序。

(1)学生自主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枣核是怎样帮助乡亲们夺回牲口并惩治县官的?

(2)抽读课文,检查反馈。 。

相机指导学生读准8个生字的字音,辨析多音字“折、涨”在文中的读音。 结合生字“罢”的学习,理解“岂能善罢甘休”的意思。 (3)学生交流,教师适时板书: (衙役)牵走牲口 (枣核)智赶牲口 勇担责任 智惩县官

4.抓住重点,练习复述。

(1)回忆并讨论:复述有哪些方法?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用什么方法? (2)自主选择方法,练习复述。

①方法A:填写下面表格,借助表格复述。

【选用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详细复述故事,方法得当即可,不强求唯一。】 内容 衙役 牵走牲口 智赶牲口 勇担责任 智惩县官 人物 表现 枣核 县官 ②方法B:记住关键的词句,复述故事。

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以及写枣核表现的句子。读一读,用心记一记,再连起来说一说。

△(白天) 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我有办法!” △到了晚上

(枣核)一蹦蹦进院子里……(枣核)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 △天一亮

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

(枣核)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 , (3)集体交流、点评。 评价要点: ☆按顺序复述。 ☆重要情节讲具体。 ☆讲出的故事有趣味。

【评价的要点即是复述的要求:通过评价强化要求,帮助学生完成复述任务一】 三、布置作业:续编故事

创设情境:枣核大摇大摆回去了,可故事好像还没有结束,后来还会发生什么事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续编故事。 板书设计:

28*枣核 小

熟读课文 (衙役) 牵走牲口 厘清顺序 聪明 (枣核)智赶牲口 抓住重点 勇担责任

有序复述 智惩县官

(印玉星 陆硕华 刘兴哲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小学)

口语交际

趣味故事会

……………………………………教材解析 ……………………………………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趣味故事会”,是根据单元主题“有趣的故事”安排的一个话题,指向复述能力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趣味故事会”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组织学生讲、听、记有趣的故事,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规范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有趣”的故事,可以是内容充满奇思妙想的,也可以是情节一波三折的,或是人物生动有趣的,等等。如何讲述有趣的故事,教材给予了指导。首先要选一个故事,多读几遍,虽不必一字不差地背诵,但记住故事内容,这是讲好故事的前提:接着可以自己试着讲讲。为了把故事讲得更吸引人,要注意语气、表隋的变化,可以加上适当的手势。教材中小女孩对着镜子练习讲故事的情境图,起到了直观的示范作用。

教材对学生“听”故事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做到集中注意力,认真听。之后,要和同伴交流故事哪里最有趣,这样的安排凸显了口语交际的交际功能。

最后的“小贴士”提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学习重点?一是讲故事要“运用合适的方法,把故事讲得更吸引人”。“合适的方法”,是指在熟记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气、表情、加上适当的手势等,以取得好的效果,能吸引听众。二是听故事要“认真听别人讲故事,记住主要内容”。“认真”,是对倾听态度与习惯的培养;“记住”,是对听的具体要求。 ……………………………………教学目标……………………………………

1.能自然、大方地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能用合适的方法,把故事讲得吸引人。 2.认真听别人讲故事.能记住主要内容。

……………………………………教学建议 …………………………………… 经过一个单元的“复述故事”,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复述的方法,为讲故事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与复述课文不同,讲故事不仅要把故事内容讲出来,更要把故事讲得吸引人。 1.明确任务,充分准备。

举行趣味故事会,准备要充分,建议提前一周左右布置相关任务。

首先是故事材料的准备。可以组织学生去学校图书馆查找,也可以由学生自主准备,选定一个有趣的故事。其次,充分读,记住故事内容。要提示学生不可死记硬背,而是可以运用学过的方法,如借助表格、借助图示将故事的内容梳理清楚,把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记住。故事中有趣的部分要多读几遍,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三是试讲。可以在家里学着教材中小女孩的样子,对着镜子自己练习;也可以开展亲子活动,试着讲给家人听,根据家人的建议进一步改进: 2.举办故事会,互助提高。

在前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建议根据班级实际开展“趣味故事会”,既可以用一课时集中汇报展示,也可以不受课时限制,安排在日常进行。 要给予每个学生讲故事的机会。可以同桌、小组为单位讲故事,也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或是和班队活动结合,让每个学生轮流上台讲故事。讲故事的形式也可多样,可以是独立讲述,也可以是同伴合作讲一个故事等:总之,要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听故事、讲故事的兴趣。

讲完故事后,听众们要发表意见。可先说说别人讲的故事有趣在哪里,讲的时候是否自然、大方,再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比如,内容紧张或轻松时,讲述的语气要不同;根据提示语,讲述时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讲的时候,眼睛要看着听众,如果能有目光交流就更好。 3.评价伴随,活动延伸。

本次活动,学生从开始准备到后来当众讲故事,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评价要伴随始终,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及时的评价和指导。比如,在准备时,可以对学生选择的故事内容进行评价,给出相应的指导意见;在举办故事会时,鼓励学生对同伴讲的故事进行互评、自评。

本次活动还可作延伸,在“趣味故事会”后,引导学生将自己听到的有趣的故事讲给他人听,这也是在进一步落实本次口语交际关于“听”的要求。 此外,本次口语交际活动还可以与本单元的习作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按照习作要求,大胆想象,编写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再将自己编写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 习作

这样想象真有趣

……………………………………教材解析 …………………………………… 本单元读了那么多有趣的、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单元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鼓励学生根据提示,选一种动物做主角,大胆想象,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初步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要注意的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写过童话习作,本次习作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巩固与提高,着重于根据提示情境,打开思路,大胆从动物失去特征或变得与原来相反来想象,努力把夸张、奇特的故事情节写清楚,要给人以“有趣”之感。

本次习作创设的情境非常有趣。母鸡、蚂蚁、老鹰、蜗牛等动物的某项特征变得与原来完全相反,那会怎么样呢?教材提供了4幅插图,母鸡一般只能在地上跑,即使飞也飞不高,而插图中的母鸡却能在天上翱翔;蚂蚁本来身材小小的,图中的蚂蚁居然比树还高;老鹰属于猛禽,勇猛善战,而图中的老鹰却躲在悬崖边瑟瑟发抖;蜗牛本来跑得比谁都慢,可是图中的蜗牛却跑得飞快。这些插图生动地表现了动物拥有与平时相反的特征,造成的巨大反差,形成了戏剧化效果,给学生留下了巨大想象空间,极具启发性。

教材用两个问题提示了本次习作想象的方向和习作的内容范围,与插图配合,激发学 生进一步想象这些动物拥有与以前不同的特征之后可能会发生哪些奇异的故事。比如,蚂蚁

由于比树还要高大,在面对人类的时候,恐怕就不是人踩死蚂蚁,而是人要吓得逃跑了……顺着这个思路,只要大胆想象,自然会发生很多奇异有趣的事情。 教材最后提示学生本次习作,既可以选择教材中呈现的动物,也可以选择其他动物作为故事的主角,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教学目标……………………………………

1.能选择一种动物作为主角,大胆想象它特征变化带来的生活变化,编写一个童话故事。

2.能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建议 …………………………………… 本次写童话与三年级上册写童话要求有所不同,着重引导学生根据所提示的情境,打开思路,大胆从动物特征相反的方向想象,努力把夸张、奇特的故事情节写清楚,表现出想象的“有趣”。教师可以借助教材第一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读文、看图,并思考:“这些动物原来有什么特征?失去原来的主要特征后会发生什么?”再进一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还有哪些动物,原来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一旦失去这些特征后,会怎么样呢?想象动物们的变化和由此引发的奇异故事。最后在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有趣”和“奇异”的故事内容写下来。

1.借助提示,打开思路,大胆想象。

首先出示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动物发生的巨大变化,体会画面的“有趣”。再以问题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想象,当动物们一旦失去了原有特征,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比如,母鸡飞上天后,遇到老鹰会怎样?小小的蚂蚁成了巨人,会做出哪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老鹰变得胆小之后,该怎么生活,会有谁帮助他吗?蜗牛跑得飞快,他可以帮大家做哪些事呢?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些动物发生的变化说说想象到的内容。这一环节,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重在打开思路,丰富想象内容。

2.选择动物,想象故事,写清情节。

明确习作要求后,重点指导学生选择一个动物做主角,大胆想象,编写故事。在指导大胆想象故事情节时,可以选择本单元课文中的某一片段作为样例,和学生一同回忆课文中特别有趣的部分,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如《漏》一课中,“老虎驮着贼,贼骑着老虎,跑哇,跑哇,累得老虎筋都快断了,颠得贼骨头架都快散了。”语言生动活泼,夸张有趣,提示学生可以模仿着写。习作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提示他们写出故事中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以表现出想象的“有趣”和经历的“奇特”。 3.依据内容,围绕话题,确定题目。

要注意“这样想象真有趣”不是习作题目,习作题目需要学生自行拟定。每个学生想象的故事主角不同,内容不同,情节也各异,如何拟定合适的题目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可以指导学生在编写故事前,以故事主人公和它的新特征来拟定题目,如“胆小如鼠的老鹰”,也可以是动物经历的奇异事件,如“蜗牛赛跑”,这样,在写作时就可以紧紧围绕题目展开;也可以先动笔将想象的故事写下来,之后,再给习作添上合适的题目,如“小蜗牛奇遇记”“飞翔的猪”。有趣的题目能引起别人的阅读兴趣,要提醒学生习作时不可忽视或遗漏。 4.修改习作,交流分享。

本次习作修改以个人自改为主,可指导学生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将初稿从头至尾读一遍,修改错字,注意“改正”符号的运用;第二步,对照教材中的习作要求,找出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如教材要求以一种动物为主角,如果两三种动物都成了故事的主人公,就要修改甚至重写;第三步,出声读,看看前后是否通顺连贯,如发现问题,运用各种修改符号在原文上修改,在修改前,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三年级学过的5种修改符号;第四步,把修改好的习作誊写清楚。习作评讲可形式多样,既可以采用小组交流互评的形式,也

可以结合本单元的口语交际活动,在班内举办“趣味故事会”,也可以开展全班赏读活动,或编排班级童话集,使学生在感受童话魅力的同时,更能感受习作带来的快乐。

语文园地

……………………………………教材解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安排了4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了解复述与背诵的区别,并对本单元的复述方法作了归纳,提示学生借助一定的方法,有助于完整、有序地复述篇幅较长、内容比较丰富的故事。

“识字加油站”编排了带有“口字旁”和“言字旁”的字组成的两组词语,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对形声字特点的认识,运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学习生字。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3项内容,一是体会拟声词的作用,并照样子写句子。根据语境恰到好处地运用拟声词,能生动地表现出事物的特点、动作的状态或人物的心情。通过仿写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拟声词的作用。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所给题目的特点,再试着写几个类似的题目。“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把两个性格特点相反的人连在一起做题目,很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通过仿写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类题目的好处。三是练习转述别人的话,学习怎么将直接引语转成间接引语,对完成复述故事很有益处。在转述别人的话时,要注意改变人称、去掉语气词等。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古诗《大林寺桃花》,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初夏时节游览庐山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是唐人绝句中的珍品?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表现出意外与欣喜之情,富有情趣

………………………………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 交流平台

【能总结复述故事的方法。】

1.回顾、交流本单元复述故事的方法,交流如何借助表格、示意图和文字提示等详细复述故事。如果学生在交流时提到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如抓关键词句复述故事,教师要加以鼓励。

2.让学生自由朗读对话,讨论从3位学习伙伴的交流中知道了什么,画下关键词句,再次梳理复述方法,说说这样做的好处。

3.教师可选择一篇童话故事,让学生在小组展开讨论,选择一种方式,如借助表格、借助画示意图和文字提示,合作进行复述练习。

识字加油站

【认识“咳、嗽”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吐”,能说出带有口字旁和言字旁的形声字的特点:积累8个词语。】

1.学生自读两组词语,说说有什么发现: 2.指导学生认读第一组词语,读准字音。

重点读准轻声,如“嗽”在“咳嗽”中读轻声;“唠叨”的“叨”在词语中也读轻声: 指导读准“呕吐”,这里“吐”读tù。之前学过的读音是tǔ,在“吐气、扬眉吐气、吞吞吐吐”中都读tǔ。可以补充出示相关常用词,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

3.再读第一组词语,可以用动作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巩固对形声字特点的认识。让学生做动作体会“咳嗽、呕吐、唠叨、嘀咕”几个词都与嘴巴有关,所以是口字旁。

4.读第二组词语,结合生活经验说说词语意思。交流对词语的理解,体会“谚语、谣

言、告诫、辩论”都与语言相关,所以是言字旁。

结合词语认读和词语意思的理解,辨析形近字“辩”与“辨”的不同。 5.复习巩固词语。 (1)抽读词语卡片。

(2)做词语游戏:找朋友。

方法1:出示一组形旁相同的汉字,比如N字旁的字,请学生给它们结对组成词语。 方法2:先给出一个汉字,再给出形旁相同的一些汉字,请学生从中选取合适的字,与给出的字组成词语。

词句段运用

【正确朗读句子,体会拟声词的作用,能照样子写句子。】 1.让学生读第一个句子,演一演,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演。 2.让学生比较两个句子:“顾客噌的一下子跳起来。”“顾客跳起来。”体会“噌的一下子”的作用,表现出人物内心的着急。

3.让学生读第二个句子,想象“椰子扑通一声掉进水里”的情景,体会表达效果。 4.教师提供几个句子,让学生练习在句中加上拟声词,感受句子中有拟声词和无拟声词在表达效果上的区别。

他用力一推,门( )开了。 他( )喝了一大碗的水。

可以通过比较句子、演一演等方式,让学生结合语境感受拟声词的作用。 5.创设情境,让学生模仿例句写一写这样的句子。 生活中,小鸟急速飞走时是怎样的情景?玻璃窗一下子被打碎又会是怎样的情景?模仿例句,选择一个情景,用拟声词写一句话。 【能模仿例子说几个题目。】

1.让学生读一读给出的题目,引导学生结合例子说说题目的特点,体会这种题目的好处。如“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引导学生发现这个题目中有两个相关的人,“裁缝”和“顾客”,而且这两个人具有相反的性格特征,“慢”和“急”。这样的两个人同时出现在一个故事中,会发生什么呢?肯定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模仿样例,说几个这样的题目。 (1)把题目补充完整: 善良的小羊和( ) ( )阿姨和矮个子( )

(2)模仿例子,说几个这样的题目。 选做:试着根据自己拟定的题目编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与同学交流,看看谁的想象最有趣。 【能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说的话。】

1. 让学生读一读例句.比较两句话的不同。引导学生发现,在转述别人说的话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理解别人说的话的意思,准确转述;别人说的话中的第一、第二人称要改变;语气词要省去。如果把转述的话写下来,不需使用冒号、引号。

2.照样子完成练习,指导学生练习按步骤转述别人说的话。如第二句,要先读句子,理解老婆婆想要表达的意思:她不怕狼,也不怕虎,什么都不怕,就怕漏。然后按照要求把理解的意思进行转述,注意要省去原句中的语气词“唉”“哩”,第一人称必须改为第三人称。 要说明的是,这个练习可移至课文教学时进行。可在复述故事的时候,学习转述故事中人物的语言。

日积月累

【朗读、背诵古诗《大林寺桃花》。】

1. 回忆以前学过的白居易的诗词,全班一齐背诵,如《池上》《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 2.揭示题目,简要介绍大林寺的地理位置,告知学生这是白居易在游览庐山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

3.播放古诗诵读的录音,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4.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的插图,说说古诗的大意。

5.多种形式朗读,想象作者游览时看到此情此景会说些什么,体会作者的惊喜之情。 6.背诵古诗。借助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后,通过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最后熟读成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