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代诗词五步教学法

2023-09-18 来源:易榕旅网


古代诗词五步教学法

大丰市第四中学 顾桂花

古代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优美的乐感,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而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中学教师该如何去品析研习呢?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诗歌的鉴赏能力呢?我经过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对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有了自己的一套教法。那就是诗歌教学五步法。

第一步: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到一首诗,我首先就要求学生在了解作者及背景的情况下先读。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悟诗歌的韵律美。如曹操的《龟虽寿》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两首诗体裁不同,内容不同,表现手法,语言风格也不同,因此朗读要求也不相同。《龟虽寿》属于古乐府,四字一句,二二节拍,四句一韵。前四句是对人生哲理的感叹,朗读节奏要缓慢,语调应较低沉;中间四句是壮怀激烈的高唱,朗读节奏应稍快,语调要高亢;后四句是哲理的思辨,朗读要慢一些,让听者品出个中情味;最后两句要读得轻快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每句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拍,诗中或两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置酒饮别的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

第二步:译

译,就是让学生对照注释说出诗歌的大概意思。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汇,培养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我们知道古诗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的一些词法、句法和我们现代汉语不同;一些术语和典故等也都给我们的理解带来困难。而理解这些内容又是鉴赏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诗歌进行疏通、翻译,就要借助我们学习过的古汉语知识。如杜甫的《春望》,诗中的“国”指长安,“烽火”指战乱,“家书”指家信,“浑”指简直,“胜”指能承受。抓住这些关键字词就能把这首诗准确地翻译出来。再如杜牧的《泊秦淮》的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要让学生们知道这里运用了互文的手法,不能分开来理解,而要前后照应着理解:迷蒙的烟雾、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水面和冷寂的沙滩。

第三步:诵

此环节就是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的朗读,要读出感情。如李煜的《相见欢》描写的是寂寞凄清之景,抒发的是极其沉痛的愁苦之情。诵读时节奏要缓慢,调子要低沉,要读出压抑感、悲痛感。再如晏殊的《浣溪沙》首句叙事,用较轻松的语调读出。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缓缓读出。第三句用疑问语气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一字一顿地把无可奈何的心情传达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第四步:赏

赏,就是从不同角度去品味赏析诗歌。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归纳了如下诗歌赏析法。

㈠品味关键字词:

如杜牧《泊秦淮》的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渲染了朦胧、凄凉的气氛。再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渐欲”二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没马蹄”三字,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出当时的人喜爱在西湖骑马游春的风俗。

㈡赏析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诗人常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将自己的情感形象外化出来。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鉴赏诗歌时,通过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更能让我们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①比喻 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例如写“愁”:李煜的《相见欢》,用丝缕来比喻愁思,他用“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仿佛使人看到离愁就像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盘绕纠缠着人,而无法摆脱。

②拟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如王湾的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的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再如李白的七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③夸张 夸张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某种事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借助于想象,对它进行夸大或缩小,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的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诗人用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

氛和危急形势。

④反问 运用反问可以加强语气,更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如夏完淳的五言律诗《别云间》的颔联“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用反问强烈地表达了英雄末路之悲,国破家亡的悲痛。

㈢赏析表达方式

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恰当运用,有利于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情感。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

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经常交融在一起,我们需要注意这一点,。如刘禹锡的《秋词》,全诗议论、抒情与描写相结合,寓意深刻,形象鲜明。

㈣赏析表现手法

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①对比、衬托 a、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韩愈的七言绝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后两句转为议论,用对比手法,突出早春的可爱。b、衬托 衬托即在描写某一事物或某一情境时,不直接描述本体,而是用与本体相类、相关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这样两件事物或两样景物,一主一次,一个衬托另一个,如绿叶扶持红花,客体烘托主体,使得主体更加鲜明突出。如杜甫的五言律诗《孤雁》的尾联,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

②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的《春望》的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看到鲜花,听到鸟鸣,本应是高兴的事,但作者徒生哀情。这是以乐景写哀情,感时伤世。

③动静结合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如常建的五言律诗《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尾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声衬静,表达了作者的心声。

④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以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如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既是实写,又寓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⑤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

了对朋友真切的关怀。

⑥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五言绝句《蝉》,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⑦引用典故 古代的人物、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句,常被后代的诗人们引用在其诗歌作品中,这就是典故。古诗中用典的现象较为普遍,学会鉴赏典故,对鉴赏古诗非常重要。用典的作用:凝练生动、含蓄蕴藉。如李白的《行路难》的七八两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的愿望。姜太公曾在渭河附近的小溪上钓鱼,得到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位古人开始在政治上也不得志,但最终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提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激起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再如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暗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有的,到那时将挂起风帆直渡大海。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表现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

第五步:记

此环节就是在赏析的基础上进行反复诵读。要能根据意思背出诗句,也要能看到诗句说出赏析。

总之,有了这五步教学法,我们在诗歌的课堂教学中就能得心应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