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古诗文的目的和意义
从大的方面来讲。1、选入教材的古诗文都出自经典国学,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个人文化修养,自觉地学习和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文言文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学作品,尤其是历代圣贤、学者的作品都是以文言形式流传下来的,他们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这些作品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厚与博大精深。在学习它的过程中,我们能得到良好的艺术享受和艺术熏陶——既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语言文字,又可以学到写作的艺术技巧,还可积累丰富的好词佳句,为作文的写作积累丰富的资源。例如:中国在收回香港时,曾经发表过一篇社论,标题就叫“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又例如:写“执着”时可用:“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等。写磨难对人的历练: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如果老师开始教写作时就作出要求,每一次作文,必须最少引用一句古诗文的句子在里面作为要求来训练学生,让学生不仅学懂诗歌的内容,还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在作文中引用诗歌去为文章添彩。这才应该是古诗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1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基于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应义不容辞地、充满激情地帮助学生学好文言文,帮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吸收民族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古诗鉴赏
《云南省高中(中专)考试说明》提出:古诗鉴赏要通过重点字词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通过关键语句读懂诗歌中的意境意象;通过诗歌中的意境意象鉴赏诗歌中蕴涵的深层情趣;通过意境意象的鉴赏感悟诗歌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艺术境界和艺术感染力;通过诗人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体味诗歌的风格;通过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等。
这一串看起来复杂,可我们的考题一般都较为简单,大多选取简短的四言诗(一般选课外《古诗文必读》),近两年的题型有主观题、客观题。主观题是主动鉴赏,客观题是被动鉴赏。那么,
一首诗歌,要如何鉴赏?鉴赏出哪些东西来?一般分为“读·悟·联·结”四个步骤。
一、读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中获取的感性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情感。每一首诗读不得少于四次。(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尤其是“剪不断, 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愁情万端。)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如“无言独上西楼,”中的“独”字(关键词),“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寂寞梧桐”(意象)】。“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曲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二、悟 。“悟”是在“读”所感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过程。通过悟,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鉴赏内容,因此,这一步更为重要。那么,“悟”什么?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 1.悟意象 。什么是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在悟意象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诗歌意象的作用:塑造气氛;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塑造意境(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
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衬托人物品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荷花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以景衬情(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
2.悟关键词 (或关键句)。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语,我们把这些词语叫做诗眼或词眼。它通过强烈的节奏为“读”所感知。如“无言独上西楼”的“独”字。一般从词的本义入手,去悟其在诗境中的深层含义。如“独”是“独自”之意,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不能不给李煜增加了一层又一层的愁意,又如《天净沙·秋思》。
三、联
在“悟”的过程中,我们已经较为具体地把握了诗歌鉴赏的各方面内容,但这还只是对诗歌价值的相对单一取向,并不全面。因为有的诗歌还具有它的现实意义,所以在鉴赏时,还必须联系
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如此,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诗歌。。
四、结
1.诗歌类型及宏观鉴赏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并且每一类型的诗歌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对诗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也很重要,如此可让学生知一而类三,最终达到鉴赏各种诗歌的目的。
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多种类型。但同时,它们又存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它类诗歌。
鉴赏各类诗歌,要掌握一些宏观鉴赏要领: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移情于景)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2.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3.伤春伤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4.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思念;5.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6.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
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7.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8.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情;9.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10.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等。
2.“读·悟·联”只是解决了如何鉴赏诗歌的问题,至于鉴赏出诗歌的哪些东西来而且又无遗漏,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所以,诗歌鉴赏重在对诗歌的思想情感、表达技巧、语言特点三方面的鉴赏。在总结时,必须牢牢抓住这三个内容。文言文鉴赏、现代文鉴赏也是如此。
08年题: 5.与“竹深村路远”构成对偶的一项是( ) A.月照窗前竹 B.白鹭忽飞来 C.聊寄一枝春 D.月出钓船稀
答案D(“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出白张籍《夜到渔家》) 6.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A.“人闲桂花落”一句中,诗人精心捕捉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映衬春山之幽静,取得了以动写静的艺术效果。
B.“桂花落”表明春天将逝,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
C.“月出惊山鸟”写一轮明月破云而出,月光洒进山林.惊醒了已入梦的山鸟。
D.“时鸣春涧中”,写山鸟误以为天色将晓,不时发出鸣叫,画面生动有趣。
07年题:9.有一位同学以“青叶”为题写诗,写了前两句,现请你续写后两句。(3分)
青 叶 春到丝丝绿, 秋来点点红。
,甘为一青叶, 。诚托数朵荣。
长安九日诗 【隋】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3分)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1分)。诗的前两句写自己虽已随着雁离开了家乡,但心却在追逐家乡的云,表明自己的心还牵挂着家乡。诗的后两句写自己想到故乡家园中的菊花今天又开了几朵,表面是挂念家乡的菊花,实际上是借此表达对家乡的怀念之情(2分)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品评】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词意浅述】 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勾,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也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赏析】 此阙相见欢应是后主被掳之后所写,以一个丧国的君主而言,内心的苦楚与怅惘,时时刻刻如影随形,尤其是在萧瑟的秋夜。作者开头一句,开门见山的将愁绪直接表达於无言独上楼的情绪中,手法上与诗雷同,第二句勾出月,以月如勾的意象,企图传述一种孤清与不圆满的遗憾意境,紧紧的扣住西楼独处的人,月如勾,人独悴;织就一幅好不凄凉的景色。
第三句 以寂寞描述所处的情境,用寂寞统领整个情绪,梧桐也寂寞、深院也寂寞,是寂寞锁住了秋,亦或是清秋锁住了寂寞,只因作者的情绪眼中所见皆是寂寞。而在句法上简单的利用了梧桐孤立深院的景象,将寂寞与清秋紧密的扣在一起,更增添了秋的萧瑟与作者的孤独无言。 剪不断,理还乱,这样的情绪
想要抛开不理,却是怎样也无法割舍,想要好好的梳理,却又更加的杂乱失序,於手法上作者利用了对峙的情绪,表达心中的冲突起伏,在词的架构上激起了波朝,也让整个情绪高张。让读者随之心情起舞。 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样恼人的情绪是因为离愁的发酵,作弄著人,如今却更有不同的觉受在心里头酝酿著。作者在最后调侃自己,利用淡淡的口吻,轻轻道出一切只因为离愁而起,不过在这淡淡的背后,却隐藏著作者极深的哀痛,在无可奈何的环境中,在离愁的煎熬下,痛极而无泪的感觉,后主只潇洒豁达的说出,又是另外一种滋味在心里头,至於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就须读者慢慢的去品味了!
文言文鉴赏:《考试说明》要求:“理解课文中出现的常见通假字的含义,常见文言实词的准确含义,实词词义的比较和词语古今异义的辨析,了解课文中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了解课文中特殊句式的特点,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正确领会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并进行初步分析,将课文的重要句子或语段译成现代汉语,重点句子或语段内容的探究;作品情感倾向的评价等。”
成语是文言的化石,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在复习文言文时可以结合成语来讲,如:在讲《口技》“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时”的“名”(说出)时,便联系“莫名其妙”;在讲“益”(更加)时提到“精益求精”;讲“闻”(听说)时联系“耳闻目睹”;讲“瞑”时,提到“死不瞑目”。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篇目 古诗文50篇,其中文言文
16篇,删去非共有篇目《杂说》、08年考过的《岳阳楼记》,07年考过的《桃花源记》剩余13篇。
学习文言文重点在于掌握文言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一)文言实词
在语言、词汇和语法方面,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很明显的差异,尤其是词汇的差异(在文言文中,实词占绝大多数),因此只有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的文言词语,才能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文言实词有以下五个特点:1.单音节词占多数。2.有些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4.有大量的通假字。5.词类活用。依这五个特点,我们要想很好地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的含义,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就需要掌握与之相关的文言文实词知识。
1.单音词占优势
读文言文时,不要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去误解古代由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组。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阡陌交通;今齐地方千里等 ②文言文中也有复音词,读时不要拆开。
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偏义“异”) 2.词的古今异义
① 词义扩大 江:(古) 长江(今)泛指一切大的河流。河:黄河。河流的统称。诗:《诗经》。指所有诗歌。
② 词义缩小。金:(古)指所有金属 (今)专指黄金。让(古) 辞让,谦让,有表责备之意。(今)辞让,谦让 无表责备之意。
③ 词义转移。涕:(古)眼泪 (今)鼻涕。偷:(古)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 (今)偷盗。故事:(古)指前朝旧例。(今)文学作品中的情节。
④感情色彩变化。卑鄙:(古)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没贬义(今)指品质恶劣,是贬义词
3.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而同一个词的几个意义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联系。如:①公问其故;②广故数言欲亡;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④温故而知新。①句中的“故”是“原因”的意思,②句中的“故”是“故意”的意思,③句中的“故”是“所以”的意思,④句中的“故”是“旧知识”的意思。同样是“故”字,但意思却大不一样。像这样的词就是一词多义。
复习方法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4、通假字。通假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古汉字通假的主要特点是借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1)音近相通
同音通假: “蚤”通“早”; “惠”通“慧”;“畔”通“叛”
(2)形近相通
① 形声字与声旁通假 。如:禽通擒 直通值 ② 同声旁的形声字通假 如:拒通距 说通悦 现在,大家已进入复习阶段,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只做共有篇目14篇的统计。几个教师同上一个年级的,可以分工,每个人负责几篇课文的搜索,最后把它汇集起来,统一装订,发给学生。如果只有一人上课的,就让文言文基础好的学生分任务完成,教师审核后发给学生,让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通假字的考查点就是对它的解释。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即:通什么字,意思是什么。
如:文言文通假字一览表 七年级(上册)
1.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意:愉快。《〈论语〉十则》
2.诲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意:你。《〈论语〉十则》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意:智慧。《〈论语〉十则》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通常是词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
现在教材不太强调,但复习时还是要让学生明确。 (1)名词活用为动词 朝服衣冠;人恒过 (2)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和“劳”,本意都是形容词,这里都用作了动词“使……受苦”“使……劳累”。
(3)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④ 名词作状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二)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意义比较抽象,有时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文言中介词、连词、助词、叹词都属虚词;有些代词、副词用
法接近虚词,故也算虚词。
所 : (实)处所 (结构助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之 :(实)往,吾欲之南海 (代)公与之乘
(语气词)顷之,烟炎张天 文言虚词不多,但难把握,用时注意: 1、区分虚实 2、辨析用法
虚词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同一个词可以表示多种语法关系,即使词性相同,作用也不一样。 如《醉翁亭记》,据统计,全文402字,有23处用“而”作连词,其用法可归纳为5种:①表并列:溪深而鱼肥②表承接:日出而林霏开③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④表转折: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⑤表递进: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而”贯通全文,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所以,辨别一个虚词的用法,一要理清词语或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要通过诵读把握语气,语意限定了虚词的用法,虚词恰当地传达了语意。 3、对比古今
①文言虚词的用法,少数沿用至今 如:学不可以已 ②有的现在不用了 如:盖、夫、矣、哉
③有的发生变化。如: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古:表原因/今:
表结果
④有些虚词形式与现代汉语中的连词一样,但用法或意义却不同,如:虽然:(古)虽然这样、即使这样 (今) 连词
掌握虚词,熟读课文,增强语感,注意积累,就会逐步提高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三)文言常用句式应掌握的主要有四种:
⑴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表判断,文言文中很少用“是”表示判断,通常情况下用“……者,……也”、“……也”、“……者,……”,或主谓之间用“即”、“乃”、“则”等词语表示判断。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⑵被动句。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常用“于”、“见”、“味”、“见……于”、“为……所”等形式表被动。例如:帝感(于)其诚;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⑶倒装句。所谓“倒装”,是指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主要有四种类型:
1主谓倒装。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
2定语后置。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宾语前置。例如:何陋之有? ○
4介宾短语后置。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
诸侯。
⑷省略句。例如:(村人)见渔人,(村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近几年中考虽未出专门考查文言文句式特点的试题,但从文意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的角度也都考查了这一知识和能力。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有助于全面准确理解文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文言语句翻译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即我们常说的“信、达、雅”。初中一般只要求达到“信、达”就行。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是“六字法”,即对译法、增删法、移位法、保留法、替换法、意译法,简括为“对、增、移、留、换、意”六字。
对译法:就是用现代汉语中对等的词去对换被译的文言词。如“野芳发而幽香”,可译为“野花开散发出清幽的香味”。
增删法:就是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变成双音节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如;对少数文言虚词可以不译或删去。“夫环而攻之”中的“夫”在译文时可以删去。
移位法:对一些与现代汉语句式结构不相同的文言句子,在译文时应换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加以调整。如“何陋之有”,是“有何陋”;又如“战于长勺”,应按照“于长勺战”的语序来翻译。
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国号、帝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不必另作翻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庆历四年春”“滕子京”“巴陵”可照录不译。
替换法:对少数文言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在译文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如“吾欲之南海”中的“吾”替换为“我”,“之”替换为“去”,全句应译为“我想要去南海”。
意译法:对少数文言词不能紧扣原文逐字逐句翻译的,要能在理解句子大概意义的前提下,找出相近的含义加以表示。
复习建议:(古诗文占分最少20分,一般背诵8分,阅读12分,但07年、08年都是26分,约占全卷的22%,比重还是很大的。)
对13篇共有篇目扎实做到:字字落实,“地毯式”过关。 应该是一篇一篇过,一个一个词落实,课后的注释、每篇文章均要求学生背诵;每篇都总结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写作手法、表达的思想情感,所有考点一网打尽。
提醒老师们注意:初三复习,学生处于一种很紧张;或很疲劳的状态,老师们在讲各知识点的时候,切忌作纯知识讲解,要结合课文,先把概念知识讲解后,再分别让学生一一对应找出,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当然,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更应该落实各册的文言文考点,为了增强学生的印象,应该要求学生从初一开始就准备专门的文言文笔记本,抄写课文,解词翻译,总结词法句法,既夯实文言基础,又可以减轻初三复习的压力。 文言文试题
有人认为教文言文只是翻译成白话文就可以了。——大错特错! 1、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实词、虚词(意义、用法) 2、明确文中涉及到的文言句式 3、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4、了解写作特点(写作手法、修辞、语言特点等) 5、审视作品(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情感) 2006年:(课改)解释“故虽有名马”中“名马”的意思,有较多考生错答为“有名的马”;“厉王使人相玉”中的“相”是动词,意为“鉴别”,可是考生错答为名词“丞相、宰相”等。这说明部分学生一是基础不扎实,对常用实词掌握不牢,二是不会灵活根据语境推断词义。
(非课改)一是课文中的《三峡》,二是课外阅读《答谢中书书》,两篇同为叙事写景兼抒情散文。第11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意义的理解。很多考生把实词“或”按现代汉语解释为“或者”、“或许”、“有的”(“或”在文中的意义为“有时”)。“奔”在文中的意义为“飞奔的马”(动词作名词),大部分考生解释为动词,如“驾驶”、“走”等等。“绝”在文中
的意义为“消失”,不少考生解释为“绝境”“绝妙”、“拒绝”等。虚词“俱”在文中的意义为“全”、“都”,考生则解释为“准备”、“
具
体
”
、
“
完
整
”
等
。
第12、13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初浅的赏析。古人的文章,有写景,就必有抒情,通常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第12题要求考生找出抒发作者对山水赞美之情的句子。两篇文章中只有两句:一是良多趣味,二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能完整地找出这两句的考生实在太少,大部分考生答的是写景的句子。《三峡》中的二、三段,《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一个句子。
第13题就两篇文章中的“猿鸣”,提出“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题。《三峡》的猿鸣侧重于秋天萧瑟凄凉气氛的渲染;《答谢中书书》侧重于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的渲染。部分考生具备初浅的赏析能力,回答不错,也有创意。不少考生则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有的甚至是答非所问。
第14题考查靠考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要抓住关键词。(1)句中的关键词为“午夜”、“曦月”,(2)句中的关键词为“夕日”、“沉鳞”,相当部分的考生不知这几个关键词的意思,因此,翻译五花八门。如“不见曦月”本意为不见太阳或月亮,考生则译为“分不清太阳或月亮”,“分不清白天或黑夜”。“沉鳞”本为潜游在水中的鱼,考生则把“沉鳞”作为一个名词,不知为何物。
2007年文言文阅读鉴赏:比较阅读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尝)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四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环堵:四壁。多用以形容居室简陋。 ②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③适:满足。④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⑤畜:同“蓄”。 ⑥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微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⑤
⑥
③
④
②
①
(1)渔人甚异之 异: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
(3)颖脱不羁 羁: (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辍: .
1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1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11. (1) 对……感到诧异 (2) 类 (3) 束缚,拘束 (4) 停止 1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1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2分)。(意思对即可)
14.(1)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2) 只要懂得琴中的乐趣,何必非要(在琴上)抚出美妙的音乐呢!
第11小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部分考生能调动自己的文言知识积累来答题,还有的学生能结合语境来推断词的意思。存在的问题是:1、实词的积累不多,故不能结合语境进行推断。2、古今意义混为一谈,如将“异”解释为“不同”,“属”解释为“属于”等。3、天马行空,随意作答,如将“羁”解释为“自由”,将“辍”解释为“酒醉”等。4、对词类活用一无所知。第一个词“异”就属于词类活用,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对……感到诧异”。考生大多将其解释为“诧异、奇怪、吃惊”等。值得强调的是阅卷全程均未发现一个考生回答出意动用法,这不能不提醒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注意。此题得分率不令人满意,抽样仅为0.38。
第12小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意,提取信息。大部分考生能读懂文章,摘录句子,顺利作答。得分率很高,抽样为0.86。但也有很多学生摘录不完整。
第13小题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主要学生的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多数考生能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进行理解分析,解答灵活多样,言之成理,如“安贫乐道、无拘无束、超然物外、淡薄名利、超凡脱俗、悠然自得”等等,可谓一百个学生有一百个陶渊明,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结果。得分率也很高。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学生望文生意,不能深
入文章进行理解分析,如有的考生回答为“陶渊明不懂装懂,装模作样,虚伪虚荣,假正经。”等等。
第14小题考查文言翻译。有不少考生能正确作答。抽样得分率很高,为0.87。
失分的主要原因是:1、文言词汇量少,不明白古今存在异义。如将第一句翻译为“交通混乱,鸡狗都在叫。”2、对“阡陌”“相闻”“琴中趣”“弦上声”等不能正确理解,导致翻译错误。3、语言组织能力差,意思虽然能理解了,但表达不通顺,病句连连。
2008年文言文阅读题:课内阅读 (一)(9~13小题,共12分)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
仲淹《岳阳楼记》)
【注释】①长烟一空;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②浮光跃金:浮动的光闪着金色。这里写微波时水面的月光。 ③静影沉壁: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这里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壁:圆形的玉。④何极:哪有穷尽。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任选两个作答,多选不加分)(2分) (1)连月不开 ( (天气)放晴) . (2)春和景明 (阳光) .(3)岳阳楼之大观 (雄伟壮观) . (4)不以物喜 (因为)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答案:这样,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学生望文生意,把“进”理解为“进步”“前进”,“退”解释为“退步”、“后退”。 11.根据选文内容填空。(4分)
(1)第一、二自然段描绘了洞庭湖的三幅画面,依次是:阴雨天的湖景、晴天的湖景、月夜的湖景。
(2)第三自然段中能体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答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是进亦忧,退亦忧 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2.请参照注释,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2分)
答题示例:这个句子动静统一,视听结合,采用时偶、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月光下洞庭湖天水空阔,光影灵动,渔歌悠长,优美和乐的景象,形象丰富而生动,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言之成理,语言流畅即可)
13.请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给你的启示。(2分)
答题要点:(1)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2)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言之成理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