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人文关怀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

2021-12-23 来源:易榕旅网


浅析人文关怀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

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程,在资助的同时如何做到人文关怀,挖掘资助育人的功能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为此,高度重视人文关怀,开展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研究,为河北省各高校建立健全资助育人体系提供政策性建议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标签:人文关怀;高校;资助育人

1引言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的教育改革与实践证明,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备的资助政策体系,但是,由于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以及自身发展时间较短等原因,高校资助工作过于侧重工具理性,忽略了人文关怀。在新形势下,如何使资助育人上升到“筑人”层面,发挥资助育人的隐性效果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2人文关怀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在校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在经济上需要资助的困难学生人数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因此,高校资助工作成为德育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不仅关系到受助学生个人,更对高校育人环境及社会和谐产生深远影响。人文关怀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坚持助学帮困、心理帮扶、思想教育、精神激励和能力发展“五个机制”相结合,建立健全资助育人体系,增强资助工作的“筑人”功能。

2.1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坚持“五个机制“相结合。高校资助工作的对象是在经济上需要帮助的学生。这类学生往往表现出自卑、孤立自闭、仇富与拜金等生理特性。因此,高校资助工作应该充分重视人文关怀,充分考虑到学生有被尊重、被爱的迫切需要,使高校资助工作成为一项人文关怀、充满爱心的工程,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生而具有爱与被爱的权利与自由,人在接受爱的同时也要学会施爱,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获得归属感和存在感。高校资助工作可以以人本主义为主线,重视对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在资助过程中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位学生,在学生中间开展爱心教育,营造和谐友爱的氛围,促使学生在接受爱的同时学会积极施爱,使高校资助工作成为以人本主义为纽带的爱的传递工作。

以助学帮困为基础,坚持心理帮扶、思想教育,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格主体意識,使受助学生在从容地接受爱的同时积极付出爱,构建和谐友爱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坚持精神激励和能力发展,加强对经济上需要资助学生的精神激励,由“扶贫”发展为“扶志”。

2.2构筑精神激励,增强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目前,各高校更多的重视物

质资助而忽略精神引导和心里疏导,将精神激励放在从属地位,给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造成一定的误导。学生是学校的生命之源,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要从物质资助上升到精神激励,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帮助学生树立“受助思源、获奖思进、传递爱心、回报社会”的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文化观,推进学生自我构建正确的并适应社会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人文关怀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功能

3.1以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为导向的资助过程育人。西方心理学范畴规定,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中低层次的需求。从高校层面而言,就是运用这一理论,着力从物质层面解决学生的经济问题,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满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生理和安全需求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基础目标。

3.2以满足社交需求为导向的资助“自组织”育人。马斯诺认为: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高层次的需求。在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性情和情感世界中表现出求知欲强,但学习过程重重受阻,渴望受到集体的肯定,希望受到老师的高度认可和评价的特点。所以,高校资助工作要以人本主义为主,满足学生的社交需求,实现资助“自组织”育人过程。

3.3以满足尊重需求为导向的资助“他组织”育人。高校资助工作的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这类学生往往呈现出自卑、孤立自闭、仇富与拜金等心理特点,他们在情感方面的追求、渴望被尊重的心理表现得尤为强烈。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给予学生经济支持,引导学生在接受爱的同时积极付出爱,在高校营造友爱的氛围,实现满足尊重需求为导向的资助“他组织”育人。

3.4以满足自我实现需求为导向的资助社会育人。高校是一个传道受业解惑的殿堂,更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人才的摇篮。在高校,经济需要资助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和需求。因此,高校应以人为本,把“助人”与“筑人”相结合,充分重视学生的社会需求,使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成为以满足自我实现需求为导向的资助社会育人的工作。

4人文关怀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构建机制

4.1以助困型资助项目为依托,构建助学帮困机制。以人为本,坚持一切工作为了学生。建立以助困型资助项目为依托,社会资助与学生独立自主相结合的助学帮困机制,帮助学生解决后顾之忧,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4.2以专业型队伍为依托,构建心理帮扶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效率、高执行能力的高校资助育人师资队伍,全面掌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其心理特征开展心理疏导,鼓励他们参加学校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在活动中相互扶持、健康成长,从容应对学习和社交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3以日常性资助活动为依托,构建思想教育机制。以日常性资助活动为依托,实现以人为本、教育先行的资助目标,构建思想教育机制,加强受助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为学生营造多方面锻炼发展机会,提高受助学生综合素质。

4.4以资助类主题性活动为依托,构建精神激励机制。以资助类主题性活动为依托,努力在学校营造争先创优的氛围。以“国家奖学金”的评选为例,加强前期宣传动员、中期答辩评审和后期宣传表彰等工作,充分发挥“国家奖学金”在学生中间的激励和榜样示范作用。

4.5以资助性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构建能力发展机制。完善勤工助学岗制度,使“助困”与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相结合,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到勤工助学工作中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实现以资助性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以人文关怀为视角,构建能力发展机制的资助育人目标。

5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路径探索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资助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突显资助育人过程中的人文关怀需要思政政治工作者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5.1关注受助学生的真实情感。资助工作有别于其他工作,资助育人工作要因人制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现实生活、主体需求方面是大相径庭的,要根据不同对象采取资金、物品、方法等不同措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自立自强。

5.2关注受助学生的情商培养。高校资助工作对于经济困难学生而言,不仅是经济方面的资助更是社会的温暖和关怀。关注受助学生的情商培养,有利于帮助受助学生坚定信心,找到社会存在感和归属感,克服学习、生活中的消极情绪,促使受助学生成长成才。

5.3建立反哺机制。传统的资助工作以“资助”为目标,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物质支持,帮助受助学生完成学业。人文关怀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努力实现“被助-自助-助人”的反哺机制。激励学生在“被助”后努力学习,自立自强、成长成才,达到“自助”水平。最后,随着受助学生自信的逐步树立、综合能力的逐步提升,有能力且乐于帮助他人,传递爱心、传播社会正能量,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更高阶段一“助人”。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坚持人文关怀视角下的资助育人,充分考虑学生的外在需求与内在精神需要,逐步建立科学、高效的资助育人体系,使资助育人的效果不仅仅停留在“助人”层面,更发挥其“筑人”的功效是我们不断的追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