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组胚考试习题解读

2020-05-25 来源:易榕旅网
第一章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光镜观察的组织切片厚度一般为( ) A.1~2μm B. 5~10μm C.50~80nm D. 5~10nm

2.PAS反应用于检测细胞内的( ) A.核糖核酸 B.脱氧核糖核酸 C.多糖 D.蛋白质

3.检测细胞内某一特定RNA需采用( ) A.原位杂交 B.组织化学技术 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D.PAS反应

4.光镜观察切片时,低倍镜下结构清楚,但高倍镜下总是看不清楚,其原因常是( A.载玻片太厚 B.盖破片太厚 C. 对光不好 D. 切片反置 5.扫描电镜主要用于观察( )

A.组织和细胞表面的立体结构 B.组织和细胞内部的微细结构 C.活细胞结构 D.各种细胞器的微细结构 6.显示组织和细胞内特殊的蛋白质或多肽应用 A.PAS反应 B.原位杂交 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D.HE染色 7.涂片一般适用于

A.血液 B.上皮组织 C.神经组织 D.肌组织 8.细胞株是

A.原代培养的细胞 B.传代培养的细胞

C.长期培养的细胞 D.从细胞系中选择单个细胞进行培养所形成的细胞群体 9.组织学中最常用的制片技术是( ) A. 冰冻切片 B. 石蜡切片 C. 磨片 D. 铺片 10.荧光显微镜常使用的光源为 A. 荧光 B. 激光 C. 紫外线 D. 红外线 二.多项选择题

1.细胞质嗜碱性主要因为其中含有丰富的( ) A. 粗面内质网 B. 滑面内质网

C. 高尔基复合体 D. 溶酶体 E. 游离核糖体 2.一般组织化学技术可检测组织内的( ) A. 抗原 B. 糖类

C.核酸 D.酶 E.酯类 3.冰冻切片的特点是( )

A. 制片较迅速 B. 用树脂快速包埋

C.组织块可不固定 D.细胞内酶活性保存较好 E.可制成50-80nm的切片4.与苏木精亲和力强的结构或化学成分有( )

A. 细胞膜 B. 细胞质 C.细胞核 D.DNA E.RNA

- 1 -

) 5.透射电镜术中的组织块和组织切片( )

A. 组织块用戊二醛、四氧化锇等固定 B. 组织块树脂包埋

C.组织块石蜡包埋 D.需制备超薄切片 E.切片置于玻片上于电镜下观察 三.填空题

1.HE染色中,H代表 ,E代表 ,前者可把 物质染成 色,后者可把 物质染成 色。

2. 观察细胞和组织表面的立体形态,应使用___________技术。

3.透射电镜超薄切片常用 和 染色,电镜照片上呈黑或深灰色的结构称 ,呈浅灰色的结构称 。

4.光镜的最大分辨率是 ,电镜的分辨率可达 。

5.基本组织一般分为 、 、 和 四大类。 四.名词解释 1.tissue

2.HE staining

3.immunohistochemistry 4.in situ hybridization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4.D 5.A 6.C 7.A 8.D 9.B 10.C 二.多项选择题

1.A、E 2.B、C、D、E 3.A、C、D 4.C、D、E 5.A、B、D 三.填空题

1.苏木苏、伊红、嗜碱性、蓝紫色、嗜酸性、粉红色 2.扫描电镜

3.醋酸铀、柠檬酸铅、电子密度高、电子密度低 4.0.2μm、0.2nm

5.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四.名词解释(五号宋体加粗)

1.组织:是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体,细胞间可有或多或少的细胞外基质。根据形态结构和功能,人体的组织可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4种基本组织,这些组织按一定的方式有机组合形成器官。

2.HE染色:为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的简称,是最常用的组织学染色方法。苏木精染液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3.免疫组织化学术:是根据免疫学的原理,通过特异性标记抗体与抗原(某种蛋白质、多肽等)的结合来显示细胞内某种抗原,并进行定位和定量的研究方法。

4.原位杂交术:是根据两条单链核苷酸互补碱基序列专一配对的特点,应用已知碱基序列并具有标记物的RNA或DNA片段即核酸探针,将标记探针与组织切片或细胞内的待测核酸(RNA或DNA片段)进行杂交,通过放射自显影处理或免疫组织化学处理,显示标记物,在光镜或电镜下观察目的mRNA或DNA的存在与定位。

- 2 -

第二章 上皮组织 一、单项选择题

1. 光镜下所见的纹状缘或刷状缘电镜下是何结构组成: A.微管 B.微丝 C.纤毛 D.微绒毛

2. 质膜内褶处的胞质内,常见的细胞器是: A.高尔基复合体 B.线粒体 C.微丝微管 D.粗面内质网 3. 复层上皮分类依据是:

A.上皮细胞层数和细胞形态 B.上皮细胞形态 C.上皮的起源 D.上皮的分布 4. 单层立方上皮分布于: A.血管 B.胃 C.子宫 D.肾小管

5. 上皮细胞借助于下列何结构固定在基膜: A.缝隙连接 B.紧密连接 C.半桥粒 D.中间连接

6.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于: A.食道 B.小肠 C.气管 D.膀胱 7.桥粒具有的功能:

A.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的交换 B.封闭细胞间隙阻挡物质通道. C.使细胞彼此牢固连接 D.增加细胞的表面积 8.下列哪个器官有单层柱上皮: A.血管 B.小肠 C.皮肤 D.膀胱

9.下列哪个器官有未角化复层扁平上皮: A.食管 B.气管 C.输卵管 D.输精管

10.电镜下观察纤毛的重要结构特点是内含有: A.9组双联微管 B.9组三联微管

C.9组三联微管和2条中央微管 D.9组二联微管和2条中央微管 11.微绒毛内含纵行排列的细胞器是: A.微管 B.微丝 C.中间丝 D.微体

12.具有明显极性的细胞是: A.上皮细胞 B.白细胞 C.神经细胞 D.肌细胞 13.半桥粒位于:

A.闰盘 B.骨骼肌细胞间 C.骨细胞间 D.上皮细胞基底面

14.变移上皮分布于: A.膀胱 B.食管

- 3 -

C.口腔 D.胃

二、多项选择题

1.复层上皮包括以下哪几项:

A.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B.复层扁平、复层立方上皮

C.复层柱状上皮 D.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E.非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2.单层扁平上皮的形状,正确的有:

A.表面为多边形,边缘呈锯齿状 B.表面为六角形,边缘平整

C.垂直切面细胞扁平,细胞核处稍厚 D.切面为正方形 E.圆球形核

3.小肠上皮细胞含有:

A.柱状细胞 B.梭形细胞

C.杯形细胞 D.立方细胞 E.锥形细胞 4.含有杯形细胞的上皮有:

A胃粘膜上皮 B.食管上皮

C.大肠腺上皮 D.小肠上皮 E.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5.属管状腺的腺体有:

A.胃底腺 B.胰腺外分泌部

C.皮脂腺 D.肠腺 E.子宫腺

6.外分泌腺的特点有:

A.分泌物经导管排出 B.分泌物直接从毛细血管吸收 C.为有管腺 D.细胞之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E.有黏液腺、浆液腺及混合腺三种腺泡

7.未角化复层扁平上皮见于:

A.阴道上皮 B.口腔、咽黏膜上皮

C.食道上皮 D.角膜上皮 E.皮肤表皮 8.浆膜的组成成分有:

A.单层立方上皮 B.单层柱状上皮

C.间皮 D.结缔组织 E.内皮

9.变移上皮的分布于下列哪些器官: A.膀胱 B.肾小管

- 4 -

C.肾小囊 D.肾盂、肾盏 E.输尿管

10.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的结构特点有:

A.为单层上皮 B.由柱状、梭形、锥体形细胞构成 C.分布在呼吸性细支气管腔面 D.细胞基底面都附于基膜 E.基底层细胞为矮柱状

11.关于游离面具纤毛结构的上皮,正确的有: A.腺上皮 B.子宫上皮

C.输卵管上皮 D.耳蜗螺旋器上皮 E.气管及支气管上皮

12.缝隙连接方式分布于:

A.心肌纤维之间 B.肝细胞之间

C.复层扁平上皮 D.电突触 E.相邻骨细胞的骨小管之间 13.单层柱状上皮分布在:

A.食管上皮 B.肠上皮

C.细支气管黏膜 D.气管上皮 E.子宫上皮 14.上皮组织起源于:

A.内胚层 B.中胚层

C.外胚层 D.胚外中胚层 E.间充质 15.上皮组织的功能有:

A.粘着、连接 B.保护、吸收

C.营养 D.分泌、排泄 E.感觉 16.关于上皮组织的特征,正确的有:

A.极性明显 B.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丰富

C.细胞间质少 D.不同部位的上皮功能有差异 E.形成许多特殊分化物

- 5 -

三、填空题

1. 心血管及淋巴管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 ,位于胸、腹膜及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 。

2. 被覆上皮根据细胞的层数可分为 、 ,根据表层细胞的形态, 前者又可分为 、 、 、 ;后者分为 、 、 。

3. 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中位于游离面的有 、 。

4. 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中位于基底面的有 、 、 。

5. 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中位于侧面的有 、 、 、 ,具有两种以上的细胞连接称 。

6.纤毛在电镜下中央有两条单独的 ,周围有9组 ,其一侧伸出两条短小的 。

7. 电镜下基膜分为 和 两部分,前者可再分两层为 和 。 8.上皮组织的主要功能有 、 、 、 和 。 9.复层扁平上皮又称为 上皮,表面数层细胞为 形,中间数层细胞为 形,基底层细胞为 形。

10. 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称为 ,根据有无 ,分为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两种。

11. 上皮组织有极性,可分为有 面和 面,并通过 使上皮与结缔组织之间得以保持密切的联系。

12. 在上皮细胞连接中,最牢固的连接方式为 ;位于上皮细胞近游离面处封闭细胞间游离端的连接是 ;有粘着作用,并对细胞有支持作用的连接称 ;能在细胞间交换离子及小分子物质的连接方式为 。

13. 按腺细胞分泌过程分为三类,分泌细胞即 细胞、 细胞、 细胞。 14.根据的分泌部形状,外分泌腺可分为 、 、 。

15.气管上皮属于 上皮,食道上皮属于 上皮,小肠上皮属于 上皮。

四、名词解释

1. junctional complex 2. microvillus 3. cilium

4. gap junction

5. plasma membrane unfolding 6. goblet cell 五、问答题

1. 简述上皮组织的一般特征。 2. 简述被覆上皮的分类。 3. 简述上皮组织的特化结构。

4. 试比较复层扁平上皮和变移上皮的异同。 5. 何为基膜,叙述基膜的光电镜结构及其功能。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A 4.D 5.C 6.C 7.C 8.B 9.A 10.C 11.B 12.A 13.D 14.A

- 6 -

二.多项选择题:

1.BCDE 2.AC 3. AC 4.CDE 5. ADE 6.ACE 7.ABCD 8.CD 9.ADE 10.ABD 11.BCDE 12.ABDE 13. BE 14.ABCE 15.BDE 16.ACDE 三.填空题: 1. 内皮 间皮

2. 单层上皮 复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 单层立方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 复层柱状上皮 变移上皮 3.微绒毛 纤毛

4.质膜内褶 基膜 半桥粒

5.紧密连接 中间连接 桥粒 缝隙连接 连接复合体 6.微管 二联微管 动力蛋白臂 7.基板 网板 透明板 致密板 8.保护 吸收 分泌 排泄 感觉

9.复层鳞状 扁平 梭形或多角形 矮柱形或立方 10.腺上皮 导管 11.游离 基底 基膜

12.桥粒 紧密连接 中间连接 缝隙连接 13.蛋白质分泌 糖蛋白分泌 脂类分泌 14.管状腺 泡状腺 管泡状腺

15.假复层纤毛柱状 复层扁平 单层柱状 四.名词解释:

1.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特化的细胞间连接紧挨在一起,即称“连接复合体”,在小肠单层柱状上皮较典型。

2.位于上皮细胞游离面,电镜观察由细胞膜和细胞质形成的指状突起,中轴含纵行微丝,微丝与终末网相延续,功能是通过增大细胞的表面积,扩大吸收面积,参与细胞的吸收功能。 3.位于细胞游离面,较微绒毛粗而长,光镜下可见:根部有一个基体。电镜结构为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胞质中有纵行排列的微管。周围是9组2联微管,中央为两根单独的微管,每根微管都与胞质中的基体连接,纤毛的功能是能定向摆动,排出上皮表面的尘埃和细菌等物,纤毛的摆动与微管的相互滑动有关。 4.缝隙连接又称“通信连接”,是一种大的平板状连接,相邻细胞间隙仅2~3nm,有许多间隔大致相等的连接点,这些连接点是两细胞膜上的镶嵌蛋白相互结合,电镜下由六个亚单位构成,又称连接小体,中央有亲水小管,它是相邻细胞间直通的管道,可供细胞间交换某些小分子物质、离子,传递化学信息,此处电阻低,是电偶联发生的主要部位,广泛存在于多种细胞间。

5.质膜内褶即是基底部细胞膜向细胞内凹陷形成许多内褶,主要是扩大细胞基底面的表面积,以利于离子、水分等物质的交换和重吸收,此过程需耗能,因此质膜内褶附近的胞质内有许多线粒体供能。

6.杯形细胞是一种腺细胞,形如高脚酒杯,胞质顶部充满黏液性分泌颗粒,胞核呈三角形或扁平形位基底部或一侧,分泌黏液润滑上皮表面及保护上皮。 五.问答题:

1.①上皮组织由许多密集排列、形态规则的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组成。②上皮细胞有明显的极性,有朝向空间的游离面和向着深部结缔组织的基底面,结缔组织和基底面之间有基膜。③上皮一般无血管,营养物质来自于结缔组织。④上皮组织神经末梢丰富,能感受各种刺激。⑤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感觉等功能。⑥在细胞的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有特殊分化

- 7 -

结构,以适应器官的功能。

2. 被覆上皮根据细胞的层数可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根据表层细胞的形态,前者又可分为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后者分为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变移上皮。

3.上皮组织在游离面、侧面和基底面均存在特化的结构,以适应相应的功能,在游离面的有微绒毛、纤毛;位于侧面的有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具有两种以上的细胞连接称连接复合体;位于基底面的有质膜内褶、基膜、半桥粒。

4.⑴相同点:复层扁平上皮和变移上皮同属于复层上皮,由不同的三类细胞组成,都有基底层的一层矮柱状细胞或立方细胞以及中层的数层多边形细胞。

⑵不同点:表层的细胞形态不一,复层扁平上皮为扁平状并有多层,而变移上皮只有一层,且细胞较大,呈伞状或倒置的梨形。变移上皮分布在肾盏、肾盂、膀胱、输尿管等处,上皮可随器官的充盈度变厚或变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皮肤的表皮、口腔、食道和阴道等处,具有很强的机械性保护作用。根据表面有无角化层有可分为角化型和非角化型两种,角化复层扁平上皮浅层细胞已无胞核,胞质中充满了角蛋白,已是干硬的死细胞。复层扁平上皮受到损伤后有较强的修复能力。

5. 基膜又称基底膜,是上皮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间的薄膜。电镜下基膜分为基板和网板两部分,前者可再分两层为透明层和致密层,其构成成分有层粘连蛋白、IV型胶原蛋白、硫酸肝素蛋白多糖等,后者由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基膜除有支持和连接作用外,还是半透膜,有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基膜还能引导上皮细胞移动并影响细胞的分化。 (杨继要)

第三、四、五章 结缔组织 软骨和骨 血液 一、单项选择题

1. 电镜下能看出周期性横纹的结构是: A.神经原纤维 B.神经纤维 C.弹性纤维 D.胶原原纤维

2. 参与免疫应答,有强大吞噬作用的重要细胞是: A.成纤维细胞 B.巨噬细胞 C.浆细胞 D.肥大细胞

3.主要由Ⅲ型胶原蛋白构成,并具有嗜银性的纤维是: A.胶原纤维 B.肌原纤维 C.网状纤维 D.张力原纤维 4.新鲜时称为黄纤维的是:

A.弹性纤维 B.胶原纤维 C.网状纤维 D.张力原纤维

5.具有韧性大,抗拉力强,称作白纤维的是: A.胶原纤维 B.弹性纤维 C.网状纤维 D.张力原纤维

6.胞质内有异染性颗粒并可脱颗粒引发过敏的细胞是: A.浆细胞 B.单核细胞 C.肥大细胞 D.成纤维细胞

- 8 -

7.胞质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细胞是: A.浆细胞 B.纤维细胞 C.肥大细胞 D.脂肪细胞 8.浆细胞来源于:

A. B淋巴细胞 B. T淋巴细胞 C. 单核细胞 D. 纤维细胞

9.巨噬细胞是由下列何种细胞分化而来: A.间充质细胞 B.单核细胞 C.网状细胞 D.内皮细胞

10.关于成纤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当功能处于静止状态时成为纤维细胞 B.细胞扁平多突起,核圆居中染色体,胞质嗜酸性 C.有产生基质和纤维的功能 D.当结缔组织损伤时,该细胞具有修复功能 11.关于透明软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质染色嗜碱性 B.其新鲜标本呈淡蓝色半透明状 C.软骨细胞存在于基质中的陷窝内 D.软骨基质内无纤维 12. 关于有粒白细胞与无粒白细胞的区别要点,正确的是: A.细胞大小 B.核的形态 C.有无特殊颗粒 D.胞质量的多少 13.造血干细胞最早发生于:

A.胎儿的骨髓 B.卵黄囊血岛 C.胎儿的肝脏 D.胎儿的脾脏 14.构成造血组织的支架是:

A.网状纤维和网状细胞 B.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 C.网状纤维和成纤维细胞 D.胶原纤维和网状细胞 15.相邻骨细胞突起间的细胞连接是:

A.紧密连接 B.中间连接 C.桥粒 D.缝隙连接 16.类骨质是:

A.无骨盐沉积的软骨基质有机成分 B.无骨盐沉积的骨基质有机成分 C.含少量骨盐的软骨基质 D.含少量骨盐的骨基质 17.软骨囊是指:

A.软骨表面的结缔组织 B.软骨细胞周围的基质

C.软骨细胞周围的纤维 D.软骨细胞所在的凹窝E.以上都不是 18.骨领的形成是出现在:

A.初级骨化中心出现前 B.初级骨化中心出现时 C.初级骨髓腔出现时 D.次级骨化中心出现时 19.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为:“ ”

A.渗血 B.溶血 C.凝血 D.出血 20.血小板来源于:

A.淋巴细胞 B.巨核细胞 C.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D.单核细胞 二.多项选择题

1.三种软骨组织的共同点为:

A.软骨细胞均可分裂、增殖 B.均可见到同源细胞群

- 9 -

C.纤维在细胞周围相互交织排列 D.均有血管分布 E.均有软骨膜被覆

2.关于浆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合成和分泌抗体的功能 B.细胞圆形或椭圆形,核成车轮状偏于细胞一侧 C.是体内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 D.浆细胞在正常疏松结缔组织属多见 E.胞质嗜碱性,电镜下见含丰富滑面内质网 3.关于红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有:

A.是血细胞中为数最多的一种 B.细胞呈圆球状,故称红血球 C.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但有细胞器 D.有携带O2和CO2的功能 E.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常规染色呈粉红色

4.疏松结缔组织基质中,构成分子筛结构的成分有: A.胶原纤维 B.透明质酸

C.弹性纤维 D.蛋白质 E.硫酸软骨素 5.人体内为数最多的两类淋巴细胞是:

A.杀伤细胞 B.胸腺依赖淋巴细胞

C.骨髓依赖淋巴细胞 D.自然杀伤细胞 E.巨噬细胞 6.在骨发生过程中,可见到以下哪种改变:

A.骨祖细胞不断增殖、分化 B.成骨细胞不断形成类骨质

C.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 D.破骨细胞不断溶解骨质 E.血管向骨内生长 7. 在红细胞发生过程中,可见到以下哪种改变:

A.细胞体积由大变小 B.细胞核逐渐浓缩,最后丢失 C.血红蛋白从无到有并逐渐增多 D.胞质由强嗜碱性逐渐变为嗜酸性 E.成熟阶段红细胞即离开造血器官进入血循环 8.能产生基质和纤维的细胞有: A.成纤维细胞 B.浆细胞

C.软骨细胞 D.成骨细胞 E.骨祖细胞 9.关于血液中淋巴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有:

A.有大、中、小之分,以小型为主 B.小淋巴细胞与红细胞相近 C.核圆形或近圆形所占体积较大,胞质的量少 D.不都是终末细胞 E.数量较单核细胞多

10.关于造血祖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有:

A.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B.可进一步分化为各种血细胞

C.增值能力较造血干细胞能力低 D.需某些刺激因子作用下才进一步增殖、分化 E.常规骨髓涂片标本中尚难辨认

11.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可进一步分化为: A.成纤维细胞 B.脂肪细胞

C.平滑肌细胞 D.血管内皮细胞 E.血细胞

12.关于血小板的叙述,正确的有:

A.血小板形体小,直径约2~4um,在血涂片上常成群出现 B.血小板中央有染色较深的颗粒,周围染色淡

C.电镜下见,既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 D.属血细胞成分之一 E.其功能与凝血止血有关

13.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的共同点为:

- 10 -

A.胞质嗜碱性 B.胞质内均含有嗜天青颗粒 C.数量均少于中性粒细胞 D.体积均大于中性粒细胞 E.均可参与免疫反应

14.下面关于巨噬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细胞表面有突起和皱褶 B.胞质,嗜酸性 C.胞质内含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和吞噬体等 D.有趋化性 E合成和分泌白三烯,肝素和组胺

15.下面关于弹性纤维的特点,正确的是:

A.由弹性蛋白和微原纤维组成 B.电镜下具有明暗相间的周期性横纹 C.HE染色标本上呈淡红色,折光性强 D.弹性强,韧性差 E.新鲜时呈黄色 三、填空题

1. 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成分包括 、 、 、 、 ,纤维成分包括 、 。

2.结缔组织纤维有三种,其中 又称“白纤维”,该纤维较粗,常成束排列,HE染色成 色。 又称“黄纤维”,较细,HE染色不易着色。 纤维较细多分支并交织成网,HE染色不着色,用银浸法染成黑色,故又称之为“ ”。

3. 浆细胞来源于 ,胞质嗜 ,电镜下可见大量平行排列的 和 浆细胞具有合成和分泌 的功能,参与 免疫。

4. 肥大细胞的颗粒中含有 、 、 ,胞质内还合成 ,该细胞参与 反应。

5.脂肪组织中含大量的 细胞,该细胞HE染色时呈 状。致密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是 和 少,而 成分发达,根据纤维性质和排列方式不同可区分为 、 和 三种。

6.成纤维细胞是 组织中的主要细胞成分,电镜下其胞质内有丰富的 和 ;可合成分泌 和 。

7.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 、 、 、 。

8.当肌体受到细菌感染时,外周血液中的 数量明显增多,其中尤以 比例为高。 9.结缔组织除固有结缔组织外,还包括 、 、和 。 10.软骨的生长方式有 和 两种。

11.三种软骨中 在体内分布最广,耳郭的软骨是 ,椎间盘的软骨是 。 12.骨发生的两种方式是 和 。胎儿大多数骨的发生属于 。 13.血细胞的发生一般分为 、 和 三个阶段。

14.人体内最早产生造血干细胞的部位是 ,在胚胎时期经肝、脾造血,到胚胎第5个月起由 参与造血过程并成为终生的造血器官。

15.骨的细胞成分有 、 、 和 四种。其中 最多,位于骨质中。其余三种均位于骨质边缘。 四、名词解释题 1.collagenous fiber 2.osteoclast 3.osteon

4.reticulocyte 5.isogenous group 6.adipose tissue 五、问答题

- 11 -

1. 以疏松结缔组织组织为例,简述结缔组织的一般特征。 2. 试述三种有粒白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3. 以透明软骨的结构为例,试述软骨的生长方式。 4. 试述两种无粒白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5. 试述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C 4.A 5.A 6.C 7.C 8.A 9.B 10.B 11.D 12.C 13.B 14.A 15.D 16.B 17.B 18.A 19.B 20.B 二.多项选择题:

1. ABE 2. ABC 3. ADE 4. BDE 5. BC 6. ABDE 7. ABCDE 8. ACD 9. ABCDE 10. ACDE 11. ABCD 12. ABE 13. ABCE 14. ABCD 15. ACDE 三.填空题:

1.成纤维细胞 巨噬细胞 肥大细胞 浆细胞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胶原纤维 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2.胶原纤维 粉红色 弹性纤维 网状纤维 嗜银纤维

3.B淋巴细胞 碱性 粗面内质网 游离核糖体 免疫球蛋白 体液 4.组胺 肝素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白三烯 过敏

5.脂肪空泡 基质 细胞 纤维 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 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弹性组织 6.疏松结缔 粗面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 纤维 基质 7.疏松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 脂肪组织 网状组织 8.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9.软骨组织 骨组织 血液

10.外加性生长(软骨膜下生长) 间质性生长(软骨内生长) 11.透明软骨 弹性软骨 纤维软骨

12.膜内成骨 软骨内成骨 软骨内成骨 13.原始阶段 幼稚阶段 成熟阶段 14.卵黄囊血岛 骨髓

15.骨祖细胞 成骨细胞 骨细胞 破骨细胞 骨细胞 四.名词解释:

1.数量最多,新鲜时呈白色,有光泽,又称白纤维。HE染色呈嗜酸性,纤维粗细不一,直径1~20μm,呈波浪状,并交织成网。 胶原纤维由直径20~200nm的胶原原纤维粘合而成,电镜下,胶原原纤维呈现明暗交替的周期性横纹,横纹周期为64nm。胶原纤维的韧性大,抗拉力强。其化学成分为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

2.是分布于骨质边缘的一种多核的巨大细胞,由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它可释放溶酶体酶和乳酸等,可溶解和吸收骨质起破骨作用而得名。 3.是长骨骨干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单位。由10~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和中央管共同组成,呈圆筒状,沿骨干长轴排列。

4.是血液中一种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占成人血中红细胞总数的0.5%~1.5%,常规染色难以与成熟红细胞相区别,用煌焦油蓝作体外活体染色,可见其胞质有染成蓝色的细网状或颗粒状结构。网织红细胞记数对某些贫血的诊断、疗效判断和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5.在软骨中央部位常见数个软骨细胞成群出现于同一软骨陷窝内,它们是由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

- 12 -

6.由大量脂肪细胞密集而成,属结缔组织的一种类型,其功能是贮存脂肪,脂肪氧化时供给能量,故为体内最大的“能量库”。 五.问答题:

1. ⑴细胞数量少,种类多,形态多样,功能各异,无极性散在分布于细胞间质中。如疏松结缔组织中有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脂肪细胞和未分化间充质细胞等多种细胞,这些细胞都散在分布于细胞间质中,无极性,而且兴田结构都不同,功能也不一样。

⑵细胞间质多,包括基质和纤维,如疏松结缔组织基质含量很多,三种纤维即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散在分布于基质中。

⑶在分布上,结缔组织不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属于内环境组织。如疏松结缔组织分布于器官之间(如皮肤和肌肉之间)、组织之间(如上皮与肌组织之间)和细胞之间(如肌细胞之间)。

⑷结缔组织有共同的起源,都起源于胚胎时期的中胚层间充质,疏松结缔组织也是如此,而且成人体内疏松结缔组织中还存在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2. 有粒白细胞根据特殊颗粒的染色特性又分为中性粒、嗜酸性粒和嗜碱性粒三种。

⑴中性粒细胞呈球形,直径为10~12μm,核呈深染的杆状或分叶状。分叶核可分2~5叶,胞质染成粉红色,含有许多细小、分布均匀、染成浅红色的特殊颗粒和少量浅紫色的嗜天青颗粒。电镜下中性颗粒是一种溶酶体,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类。特殊颗粒是一种分泌颗粒,内含溶菌酶、吞噬素等。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其吞噬对象以细菌为主。 ⑵嗜酸性粒细胞呈球形,直径为10~15μm,核多为两叶,(八)字形,胞质内充满粗大、分布均匀、染成橘红色的特殊颗粒。电镜下,嗜酸性颗粒属于溶酶体,除一般溶酶体酶外,还有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等。嗜酸性粒细胞能抑制过敏反应,杀灭寄生虫。

⑶嗜碱性粒细胞呈球形,直径为10~12μm,核分叶状,或称“S”形、不规则形,着色较浅,胞质内含有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蓝紫色的特殊颗粒,可覆盖于核上。嗜碱性粒属于分泌颗粒,内含有组胺、肝素等。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是参与过敏反应,其颗粒内的肝素还与抗凝有关。

3.透明软骨以软骨组织为主要成分,表面被覆软骨膜。

⑴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组成。①软骨细胞:存在于软骨基质的软骨陷窝内,在软骨内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位于周边的软骨细胞较幼稚,体积小,呈扁圆形,单个分布,靠近软骨中部的软骨细胞逐渐成熟,细胞增大为椭圆形,软骨中央软骨细胞圆形,成群分布,每一群细胞(2~8个)由一个幼稚细胞分裂增殖产生,成为同源细胞群。软骨细胞超微结构显示具有活跃的合成和分泌蛋白质的功能,所合成和分泌的蛋白质等成分构成了软骨基质内的纤维和基质。②软骨基质:由软骨细胞分泌产生,包括有形的纤维和无定形的基质。透明软骨基质内的纤维是胶原原纤维,交织分布,由于纤维很细,折光率又和基质相同,故光镜观察切片标本不能分辨。基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多糖和水。蛋白多糖形成分子筛结构,因为多糖分子带有大量阴离子,故能结合大量水,是软骨基质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软骨内无血管,其营养物质依靠软骨膜血管提供,逐步渗透到软骨各部分。 软骨的生长方式之一是间质性生长,通过软骨内部的软骨细胞成熟并分裂,不断产生软骨基质,是软骨由内部长大。

⑵软骨膜:是被覆于软骨表面的薄层致密结缔组织,它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以纤维为主,主要起保护作用,内层细胞较多,含有能分化为成软骨细胞的骨祖细胞。软骨膜内还含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具有营养的作用。 软骨的另一种生长方式是外加性生长,通过软骨膜内的骨祖细胞分裂分化为成软骨细胞,进而分化为软骨细胞,后者再产生软骨基质,附加在软骨表面,使软骨增厚。

- 13 -

4.无粒白细胞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⑴单核细胞体积最大,直径为14~20μm,核呈肾形、马蹄铁形或扭曲折叠得不规则形,着色较浅,胞质较多,呈弱嗜碱性而染成灰蓝色,不含特殊颗粒,有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在电镜下即为溶酶体。单核细胞能吞噬细菌和异物,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并参与免疫。 ⑵淋巴细胞根据细胞体积大小可分为大、中、小三种,血液中大部分是直径为6~8μm的小淋巴细胞,少部分是直径为9~12μm的中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的核为圆形,一侧常有浅凹,着色深,胞质为较强的嗜碱性,呈蔚蓝色,小淋巴细胞的胞质很少,在核的周围形成很薄的弯月形。电镜下,胞质内含大量游离核糖体,还有溶酶体等。淋巴细胞是主要的免疫细胞,在机体防御疾病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5.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8.5μm,中央薄,边缘厚,因此在血涂片中,中央染成浅红色,周围染成深红色。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任何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正常成人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因性别不同而有差别,男性为120~150g/L,女性为110~140 g/L,红细胞通过血红蛋白供给全身细胞所需的O2,并携带细胞代谢产生的CO2。红细胞的数量有性别差异,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在临床上当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发生改变,以及血红蛋白量的改变超过正常范围时,表现为病理现象,常常提示各种类型的贫血。 (杨继要)

第六章 肌组织 一、 单项选择题 1、骨骼肌纤维有( )

A、一个长杆状核位于中央 B、多个长杆状核位于中央 C、一个椭圆形核位于肌膜下方 D、多个椭圆形核位于肌膜下方 2、骨骼纤维的肌膜向内凹陷形成( ) A、小凹 B、纵小管 C、终池 D、横小管

3、电镜观察骨骼肌纤维,只有粗肌丝而无细肌丝的是( ) A、I带 B、H带

C、A带 D、以上都不是

4、骨骼肌纤维的Z线位于肌原纤维的( )

A、H带内 B、A带和I带之间 C、H带和A带之间 ID、带内

5、骨骼肌纤维收缩时,肌节的变化是( ) A、A带和H带缩短 B、A带缩短

C、I带和H带缩短 D、A带、I带和H带均缩短 6、以下哪种蛋白质不参与组成肌丝( ) A、肌球蛋白 B、肌红蛋白 C、原肌球蛋白 D、肌动蛋白

- 14 -

7、对肌原纤维的描述,其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是骨骼肌纤维内纵横排列的结构 B、表面有单位膜

C、有肌丝组成 D、肌丝规则排列构成肌节 8、心肌细胞彼此相连形成功能整体是靠( ) A、T小管 B、肌丝 C、肌浆网 D、二连体 9、心肌纤维的闰盘位于( )

A、Z线水平 B、I带水平 C、A带与I带交界处 D、A带水平 10、平滑肌纤维的密体上附有( )

A、粗肌丝 B、中间丝和粗肌丝 C、细肌丝 D、中间丝 二、多项选择题

1、组成骨骼肌纤维细肌丝的蛋白质是( ) A、肌球蛋白 B、原肌球蛋白

C、肌动蛋白 D、肌原蛋白 E、肌红蛋白 2、骨骼肌纤维的粗肌丝( )

A、有豆芽状肌球蛋白分子组成 B、分子结构以M线为中轴两侧对称排列 C、露出表面的横桥朝向M D、肌纤维收缩时变短 E、位于暗带内 3、骨骼肌纤维细肌丝的分子结构( )

A、肌动蛋白分子构成双螺旋链 B、肌动蛋白上有与肌球蛋白结合的位点 C、原肌球蛋白位于肌动蛋白螺旋沟内 D、肌原蛋白附与肌动蛋白上 E、原肌球蛋白可与Ca2+结合 4、心肌纤维的二联体( )

A、有一个横小管与一个终池组成 B、横小管与肌内膜相连接 C、终池是膨大的内吞小泡 D、光镜下可见 E、其作用是将兴奋传到肌浆网 5、骨骼肌纤维收缩过程中( )

A、肌膜的兴奋直接传向肌浆网 B、大量Ca2+从肌浆转入肌浆网内

C、肌球蛋白头ATP酶被激活 D、细肌丝向A带内滑入 E、A带变窄 6、骨骼肌纤维的粗肌丝位于肌节的( )

A、Z线 B、I带 C、M线 D、A带 E、H带 7、骨骼肌纤维的细肌丝位于肌节的( )

A、Z带 B、I带 C、H带 D、H带以外的A带 E、M线 8、横纹肌纤维的肌浆网( )

A、是特化的粗面内质网 B、膜上有钙泵

C、纵行于肌原纤维内 D、两端呈环形囊腔为终池 E、储存肌红蛋白

9、与骨骼肌纤维相比,心肌纤维的特点是( )

A、横小管较粗,位于Z线水平 B、肌浆网发达

C、二联体多,三联体少 D、肌原纤维不明显 E、有闰盘 10、平滑肌纤维肌浆内含有( )

A、肌丝 B、密斑 C、中间丝 D、终池 E、密体 11、平滑肌纤维不同于肌纤维的是( )

- 15 -

A、无线粒体 B、无闰盘 C、无内质网 D、无横小管 E、无纵小管 12、肌卫星细胞( )

A、仅存在于骨骼肌组织 B、紧贴在肌纤维表面

C、呈扁平多突起状 D、位于肌膜和基膜之间 E、可增值分化形成肌纤维 13、闰盘的连结方式包括( )

A、桥粒 B、缝隙连接 C、半桥粒 D、中间连接 E、突触 14、关于肌细胞的描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 A、肌细胞又称肌纤维 B、细胞膜称肌膜

C、细胞质称肌浆 D、肌浆中有肌丝 E、肌膜内陷形成L小管 15、心肌纤维的光镜结构是( )

A、肌细胞成短柱状,可有分支 B、1个或2个细胞核,可有分支

C、肌浆较丰富 D、横纹不明显 E、有闰盘 三、填空题

1、肌细胞又称肌细胞膜又称_____,肌细胞质又称_____。

2、肌丝在结构上分为_____和_____两种,组成前者的蛋白质是_____、_____和_____;组成后者的蛋白质是_____。

3、横纹肌纤维的Z线上附有_____,M线上附有_____。 4、肌球蛋白头部露于粗肌丝表面称_____,它是一种_____,只有它与_____接触时才被激活,分解_____,释放能量。

5、 骨骼肌纤维收缩时,一条粗肌丝上的横桥可与_____条细肌丝起作用,一条细肌丝上的位点则与_____条粗肌丝横桥起作用。

6、平滑肌内的网状骨架由_____和_____组成。

7、三种肌纤维中,_____的肌浆内含有脂褐素,它是_____的残余体,随着_____而增多。 8、平滑肌纤维的密斑位于_____,它是_____的附着点;密体位于_____,它是_____和_____的附着点。

9、骨骼肌收缩时,运动神经末梢将冲动传给_____,后者的兴奋借_____传到每个肌节,经三联体传至_____,肌浆网将大量_____转运到_____内并与细肌丝上的_____结合,导致肌丝滑动。

10、心脏壁由 、 、 组成。 四.名词解释

1、Intetcalated disk 2、Sarcomere

3、Transverse tubule

4、Sarcoplasmic reticulum 5、Triad 五.问答题

1、试比较三种肌纤维的光镜结构特点。 2、简述骨骼肌纤维的收缩机理。

3、试述骨骼肌肌原纤维中肌丝的分子结构。 4、简述平滑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5、简述心脏的传导系统。

(朱晓燕)

第六章 肌组织答案

- 16 -

一、 单项选择题

1、D 2、C 3、B 4、E 5、B 6、D 7、B 8、A 9、C 10、D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ABE 3、ABC 4、AE 5、CD 6、CDE 7、ABD 8、BD 9、ACDE 10、ABC 11、BDE 12、ABCDE 13、ABCD 14、ABCDE 15、ABD 三.填空题

1、肌纤维,肌膜,肌浆

2、细肌丝,粗肌丝,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原蛋白,肌球蛋白 3、细肌丝,粗肌丝

4、横桥,ATP酶,肌动蛋白,ATP 5、6,3

6、密体,中间丝

7、心肌纤维,溶酶体,年龄增长

8、肌膜内面,细肌丝,肌浆内,细肌丝,中间丝

9、肌膜,横小管,肌浆网,Ca2+,肌浆,肌原蛋白TnC 四.名词解释

1、闰盘:是心肌纤维连接处特有的结构,在HE染色标本中呈着色较深的横形或阶梯状粗线。电镜下,闰盘位于Z线水平,是由相邻心肌纤维的连接面彼此凹凸嵌合而成;在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起着牢固的连接作用;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有利于肌纤维间交换化学信息和传递电冲动,保证心肌纤维同步收缩。

2、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肌节由平行排列的粗、纲肌丝构成。每个肌节由1/2I带+A带+1/2带组成;I带中有细肌丝,细肌丝一端固定于Z线,另一端伸入A带;A带的两则部分有细肌丝和粗肌丝,中间部分只有粗肌丝,为H带。肌节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3、横小管:又称T小管,是横纹肌肌纤维的肌膜和基膜共同向肌质内凹陷形成的小管,分支互连成网,环绕在每条肌原纤维的表面。人与哺乳动物骨骼肌的横小管位于明带与暗带的交界处,心肌的横小管位于Z线水平。横小管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入细胞内。

4、肌质网:肌质网又称肌浆网,是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相邻两个横小管之间,环绕肌原纤维。其中央部的主支纵行,故肌质网也称纵小管;其两端膨大,形成终池。肌质网膜上有钙通道和钙泵。肌质网有调节肌浆内钙离子浓度的作用,对肌纤维的收缩起重要作用。

5、三联体:三联体位于骨骼肌纤维内A带和I带交界处,由一条横小管和其两侧和终池共同构成。其功能是将肌膜的兴奋传至肌质网膜,使钙离子大量进入肌浆,引起肌丝滑动,肌原纤维收缩。 五.问答题

1、形态结构 骨骼肌 心肌 平滑肌 一般形态 长圆柱形 短柱形,有分支 长梭形

细胞核 多个,椭圆形, 多为单个,椭圆形, 单个,椭圆形或杆状,位于肌膜下 位于细胞中央 位于细胞中央

肌原纤维 有,明显 有,但不明显 无 横纹 有且明显 有,但不甚明显 无

- 17 -

闰盘 无 有 无

2、骨骼肌收缩的机制目前公认的是肌丝滑动学说。收缩过程大致如下:①社经冲动经运动终板传至肌膜,沿横小管迅速传向终池和肌质网;②肌质网将大量的Ca2+转运到肌浆内;③Ca2+与TNC结合,使肌钙蛋白分子构型和位置改变,原肌球蛋白的位置随之变化,原来被掩盖的肌动蛋白单体上的肌球蛋白单体上的肌球蛋白结合位点暴露;④肌球蛋白头与肌动蛋白接触,ATP酶被激活,分解ATP并释放能量,使球蛋白的头向M线方向屈动,将细肌丝向M线拉动;⑤细肌丝向暗带内滑入,明带变窒窄,H带变窄甚至消失,肌节缩短,肌纤维收容;⑥收缩结束,肌浆内Ca2+重新被泵入肌质网内,肌浆内Ca2+浓度降低,肌钙蛋白恢复原来构型,原肌球蛋白恢复原位又掩盖肌动蛋白上的位点;同时肌球蛋白头结合一个ATP分子,与肌动蛋白脱离,细肌丝复位,肌纤维松弛。

3、①骨骼肌的肌原纤维由粗、细肌丝沿肌原纤维长轴平行、规律排列而成。②粗肌丝由肌球蛋白分子平行组装而成。肌球蛋白形似豆芽,分为头和杆两部分,头部相当于两个豆瓣。肌球蛋白分子集合成束,杆部均朝向粗肌丝的中段,头部则朝向粗肌丝的两端并露出表面,称为横桥。③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④球形肌动蛋白单体互相连接形成纤维形,两条纤维形肌动蛋白缠绕形成双股螺旋链;原肌球蛋白由两条较短的多肽链相互缠绕形成双螺旋结构,多个原肌球蛋白分子首尾相连,嵌于肌动蛋白双螺旋链的浅沟内;每个原肌球蛋白分子上连有一个肌钙蛋白,后者由3个球形亚单位组成;分别称为TnC、TnI和TnT。

4、①平滑肌纤维肌膜内凹陷形成许多小凹,相当于骨骼肌纤维的横小管。②肌膜下有电子密度高的扁平斑块,称密斑,是细肌丝的附着点。③肌浆中有许多电子密度高的梭形小体,称密体,相当于骨骼肌的Zz线,是细肌丝和中间丝的附着点。密斑、密体和中间丝构成平滑肌纤维特有的细胞骨架系统。④肌丝有粗、细两种,但不形成肌节和横纹;若干条粗肌丝和细肌丝集合成束,穿行于密斑之间形成肌丝单位,又称收缩单位。⑤平滑肌纤维之间有较发达的缝隙连接,可传递信息分子和电冲动,引起相邻肌纤维的同步功能活动。

第七章 神经组织 一. 单项选择题

1、神经元胞体是细胞的营养中心,这主要是由于胞体内富含( ) A、神经丝 B、微丝

C、微管 D、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 2、神经元尼氏体分布在( )

A、树突和胞体内 B、轴突和胞体内 C、轴突和树突内 D、胞体

3、化学性突触的突触前成分内与信息传递直接相关的结构是( ) A、线粒体 B、微丝 C、神经丝 D、突触小泡

4、具有吞噬功能的神经胶质细胞是( ) A、少突胶质细胞 B、星形胶质细胞 C、小胶质细胞 D、施万细胞

- 18 -

5、神经元传导神经冲动是通过( ) A、轴膜 B、突触小泡 C、神经丝 D、微丝

6、神经组织的组成是( )

A、神经元 B、神经胶质细胞

C、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D、神经元及其间的少量结缔组织 7、在突触中,神经递质的相应受体存在于( ) A、突触前膜上 B、突触后膜上

C、突触间隙内 D、突触后成分的胞浆内 8、神经元的轴突不含( ) A、微管 B、尼氏体 C、线粒体 D、微丝

9、轴突快速顺向运输主要运输( )

A、靶细胞产生的神经营养因子 B、神经丝

C、微丝和微管 D、合成递质所需的酶及突触小泡 10、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是( )

A、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 B、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 C、少突胶质细胞 D、小胶质细胞 11、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细胞是( ) A、少突胶质细胞 B、星形胶质细胞 C、小胶质细胞 D、施万细胞 12、电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 ) A、中间连接 B、紧密连接 C、缝隙连接 D、桥粒

13、尼氏体在电镜下的组成是( )

A、高尔基复俣体和游离核糖体 B、线粒体和游离核糖体 C、溶酶体和游离核糖体 D、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 14、环层小体( )

A、分布于皮肤真皮乳头内 B、有薄层致密结缔组织被膜 C、圆形,与触觉小体大小相似 D、感受压觉和振动觉 15、肌梭的特点不包括( )

1、 分布于平滑肌内。 2、 是有结缔组织背囊的梭形小体。 3、 所含的细小骨骼肌纤维成为梭内肌。 4、 感受肌纤维的伸缩变化。 二.多项选择题 1、神经元( )

A、胞体大小差异较大 B、突起长短不一

C、中枢神经内的神经元胞体越大,其轴突越长 D、胞体均位于脑和脊髓内 E、部分神经元具有内分泌功能

2、HE染色切片中辨认神经元胞体的主要依据是( ) A、胞体较大 B、可见许多细长突起

C、胞质内有尼氏体 D、胞质内有神经元纤维 E、核大而圆,染色浅,核仁明显 3、神经元的轴突( )

A、均很长 B、没有分支

C、不能合成蛋白质 D、轴浆内无细胞器 E、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

- 19 -

4、神经元质膜上的受体多位于( ) A、突触前膜 B、突触后膜

C、轴突膜 D、树突摸 E、胞体膜 5、化学突触传递冲动时,以下哪几项是正确的( )

A、突触前膜的化学门控通道开放 B、细胞外Ca2+进入突触前成分 C、突触小泡依附在突触前膜上 D、突触小泡进入突触间隙 E、突触后膜电位门控通道开放

6、电镜下观察神经元轴突内可见( ) A、粗面内质网 B、滑面内质网

C、神经丝 D、微丝和微管 E、小泡 7、神经胶质细胞( )

A、数量比神经元少 B、均有突起

C、HE染色切片中可见细胞全貌 D、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 E、无分裂增殖能力

8、周围神经有髓神经纤维( )

A、髓鞘是由施万细胞包卷轴突而形成 B、每个结间体有两个施万细胞包卷 C、郎氏结处有薄层髓鞘 D、施万细胞核贴近轴突 E、轴突越粗,髓鞘越厚,结间体越长 9、肌梭( )

A、分布于骨骼肌和心肌 B、结缔组织被囊包裹几条细小肌纤维 C、感觉神经纤维的轴突进入其内包绕肌纤维 D、其内无运动神经纤维轴突终末 E、感受肌纤维痛觉刺激 10、运动终板( )

A、为长轴突多极运动神经元的末梢 B、无髓神经纤维的轴突终末形成

C、仅分布于骨骼肌 D、一个肌纤维通常只受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支配 E、轴突终末释放乙酰胆碱 11、神经递质( )

A、是神经胶质细胞产生的化学物质 B、由溶酶体不断产生 C、贮存在突触小泡内 D、释放于突触间隙中 E、可以是兴奋性的,或是抑制性的 12、中枢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 )

A、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细胞 B、数量比神经元多

C、没有突起 D、对神经元起着支持、营养等作用 E、保持分裂增殖能力

13、有髓神经纤维髓鞘的主要作用是( ) A、绝缘 B、营养轴突

C、保护轴突 D、加快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E、修复受损轴突

14、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包括( ) A、星形胶质细胞 B、少突胶质细胞

C、施万细胞 D、室管膜细胞 E、卫星细胞 15、电镜下可见神经元轴突内有( ) A、神经丝 B、微丝和微管

C、滑面内质网 D、线粒体 E、粗面内质网

- 20 -

三.填空题

1、神经组织是由_____和_____组成,它们的形态特点是均有_____。

2、神经元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三部分,其中_____是它的营养中心。

3、神经元表面质膜内的膜蛋白,有些是_____,有些是_____,它们与神经元_____、_____等功能有关。

4、树突分支上常有许多小突起,称为_____,与其形成的突触连接称为_____。 5、神经元发生冲动的起始部位在_____,此处质膜的_____很低。 6、神经递质有四大类,它们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

7、星形胶质细胞质内含大量_____,胞质突起膨大附在_____或_____,形成_____。

8、一个运动神经元轴突及其分支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纤维合称一个_____,其神经末梢称_____或_____。

9、按形态分类,脊髓前角、侧角、后角内的神经元都是_____;按功能分类,前角神经元是_____,后角神经元是_____,侧角神经元是_____。

10、脑脊神经节内的神经元按功能分类为_____,按突起分类为_____,神经元胞体周围有_____围绕。 四、名词解释 1、Nissl body

2、Motor end plate 3、Synapse 4、Neurofibril

5、Blood-brain barrier 五.问答题 1、轴突运输。

2、叙述多极神经元的形态、电镜结构及其功能。 3、试述化学性突触的超微结构及功能。 4、何谓轴突运输?有何意义?

5、 试述有髓神经纤维的组织结构。

(朱晓燕) 第七章神经组织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D 2、A 3、D 4、C 5、A 6、C 7、B 8、B 9、D 10、C

11、C 12、C 13、D 14、D 15、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E 2、ACE 3、CE 4、BDE 5、BC 6、BCDE 7、BD 8、AE 9、BC 10、ACDE

11、CDE 12、BDE 13、AD 14、ABD 15、ABCD 三.填空题

1、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突起 2、胞体,树突,轴突,胞体

3、离子通道,受体,接受刺激,传导冲动 4、树突棘,轴-棘突触

5、轴突起始段,电兴奋性阈值

6、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肽类

- 21 -

7、胶质丝,血管壁,脑和脊髓表面,胶质膜 8、运动单位,运动终板,神经肌连接

9、多极神经元,躯体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内脏运动神经元 10、感觉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卫星细胞 四.名词解释

1、尼氏体:是位于神经元胞体和树突内的嗜碱性颗粒或斑块,电镜下,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不同神经元的尼氏体形状、数量和分布不同。尼氏体的功能是合成蛋白质,主要为更新细胞器所需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以及肽类神经递质。

2、运动终板:又称神经肌连接,是分布于骨骼肌的躯体运动神经末梢装置。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抵达骨骼肌时,失去髓鞘,末端反复分支,每一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与肌纤维建立突触连接,支配骨骼肌纤维的收缩活动。此连接区域呈板状隆起,故称运动终板。

3、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称突触。突触分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二类,化学突触以化学物质作为媒介传递信息,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构成;电突触的本质是缝隙连成。

4、神经原纤维:是镀银染色切片上神经元内的棕黑色细丝,在胞体中交错成网,在树突和轴突内平行排列。电镜下神经原纤维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神经原纤维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微管还参与物质运输。

5、血-脑屏障:是脑内毛细血管与神经组织之间的屏障结构,由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的脚板形成的胶质膜所组成。它可阻止血液中某些物质进入脑组织,但能选择性让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生顺利通过,以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五.问答题

1、轴突内的物质在轴浆内运送称轴突输送,分慢速输送和快速输送。胞体内合成的结构蛋白不断更新轴突内微管、微丝、神经丝的组成,这种更新过程缓慢地移向轴突终末,称为慢速输送。轴膜更新所需的蛋白质、突触小泡及合成递质所需的酶等,由胞体输向终末,称此为快速顺向轴突输送;轴突终末内的代谢产物及轴突终末摄取的物质(如其他细胞产生的神经营养因子等)逆行输向胞体,称快速逆向轴突输送。某些亲神经性的微生物或病毒(如破伤风毒素、狂犬病病毒等)也是通过这种逆向轴突输送迅速侵犯神经元胞体,引起病变的。微管在快速轴突输送中起重要作用。

2、①多极神经元的结构包括胞体、多个枝突和1个轴突。②胞体是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心;细胞核大而圆,着色浅,核仁明显;细胞质含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尼氏体是嗜碱性的颗粒或斑块,电镜下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表明神经元具有活跃的蛋白质合成功能;神经原纤维在镀银染色切片中呈棕黑色细丝,交织成网,并伸入突起内,电镜下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是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微管还参与物质运输;细胞膜是可兴奋膜,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③树突干发出许多分支,在分支上有许多树突棘;树突内胞质的结构和胞体相似;树突的功能主要是接受刺激。④轴突从胞体发出的部位呈圆锥形,称轴丘,轴丘和轴突不含尼氏本,故染色淡;轴突一般比树突细,直径较均匀;轴突末端的分支较多;轴质内有大量神经丝和微管,还有滑面内质网、微丝、线粒体和小泡;轴突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神经冲动。

3、①化学突触 包括突触前成分、突触 间隙和突触后分。②突触 前、后成分彼此相对的细胞膜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突触前、后膜胞质面常有致密物质附着而增厚,两者之间的间隙为突触间隙。③突触前成分一般是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呈球状膨大,其内含有许多突触小泡,还有少量线粒体、滑面内质网、微管和微丝等;突触小泡有清亮小泡和致密核芯小泡,内含不同的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④突触后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⑤当神经冲动沿

- 22 -

轴膜传至轴突终末时,突触前膜的钙离子通道开发,细胞外Ca2+进入突触前成分;在Ca2+和ATP的参与下,突触小泡移至突触前膜并与之融合,通过胞吐作用将小泡的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使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兴奋或抑制效应。

4、①轴突和胞体之间进行着物质交换,轴突内的物质运输称轴突运输。②胞体内新形成的神经丝、微丝和微管缓慢地向轴突末延伸,这称为慢带轴突运输,与轴突的生长有关。③轴突更新所需要的蛋白质、合成神经递质所需要的酶、含神经递质的突触小泡等,由胞体向轴突终末快速运输,称为快速顺向轴突运输,与胞体的功能有关。④轴突终末内的代谢产物、由轴突终末摄取的物质如神经营养因子、多泡体等,从终末向胞体快速运输,称为快速逆向轴突运输,与物质的再利用有关。⑤某些病毒或毒素(如狂犬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破伤风毒素等)也可通过逆向轴突运输迅速侵犯神经元胞体。⑥线粒体可进行双向快速运输。 5、①有髓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轴突及包绕其外的神经胶质细胞构成。②在周围神经系统,施万细胞为长卷筒状,一个接一个地套在轴突外面;相邻的施厅局级细胞不完全连接,神经纤维上这一部位较狭窄,轴膜裸露,称朗飞结;相含两个郎飞结之间的一段称结间体,一个结间体即为一个施万细胞。③在横切面,施厅细胞可分为3层,中层为多层细胞膜呈同心圆状卷绕轴突形成的髓鞘,以髓鞘为界胞质分为内侧胞质和外侧胞质;内侧胞质极薄,外侧胞质可略厚,其中含细胞核。④内、外侧胞质之间的胞质通道形成施-兰切迹。⑤施万细胞最外面的细胞膜和其外的基膜形成神经膜。⑥中枢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与周围神经系统的基本相同,也有郭飞结和结间体,但随鞘由少突胶质细胞突起末端的扁平薄膜反复包卷轴突而成,髓鞘内没有施-兰切迹,神经纤维外面也没有基膜包裹。

第9章 眼和耳 一、单项选择题

1. 不属于角膜的结构是()

A.角膜上皮 B.前、后界层 C.角膜基质 D.外界膜 2. 关于cornea,哪项错误()

A.可分为5层 B.神经末梢丰富,但血管较少

C.角膜基质层最厚 D.上皮基底层细胞由角膜缘干细胞补充 3. 视网膜色素上皮()

A.与脉络膜紧密相连 B.含有大量的色素细胞 C.能储存维生素A D.以上都对 4. 眼球壁的分层从内到外依次是()

A.巩膜、角膜、视网膜 B.视网膜、血管膜、纤维膜 C.脉络膜、视网膜、巩膜 D.纤维膜、血管膜、视网膜 5. 以下哪层富含血管和色素()

A. Cornea、sclera、iris B. Iris、ciliary body、choroid C. Iris、cornea、choroid D. Cornea、iris、retina 6. 内耳中的听觉感受器是()

A. Macula utriculi B. Crista ampullaris C. Spiral organ D. Macula sacculi 7. 关于膜蜗管的描述,错误的是()

- 23 -

A.属于膜迷路 B.其上方是前庭阶,下方是鼓室阶 C.其内有壶腹嵴 D.下方由骨螺旋板和基底膜构成 8. 关于螺旋器的描述,正确的是()

A.感受头部的旋转运动 B.毛细胞上有许多动纤毛 C.位于膜蜗管的基底膜上 D.内指细胞有3~5列 9. 位觉斑位于()

A.膜蜗管 B.膜前庭 C.前庭阶 D.半规管 10. 感受颜色和强光的细胞是()

A.视锥细胞 B.视杆细胞 C.双极细胞 D.节细胞 11. Rod cell和Cone cell的区别是()

A.细胞核 B.细胞体 C.膜盘是否游离 D.是否与双极细胞形成突触 12. 夜盲症是因为

A.维生素A缺乏 B.视紫红质缺乏 C.视色素缺乏 D.晶状体混浊 二. 多项选择题

1. 维持角膜透明的因素有()

A.上皮无色素 B.角膜各层无血管

C.胶原纤维排列规律 D.角膜内含较多的水分 E.角膜内含丰富的透明质酸酶 2. 关于retina的叙述,正确的有()

A.为眼球壁的最内层 B.包括盲部和视部

C.盲部包括虹膜和睫状体 D.有神经胶质细胞 E.视部指视细胞层 3. 视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中,正确的是()

A.膜盘与胞膜分离 B.感受弱光

C.膜盘上镶嵌有视紫红质 D.内节含丰富的线粒体和滑面内质网 E.当维生素A缺乏时,导致夜盲

4. 视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正确的是()

A.外突分为外节和内节 B.外节顶部膜盘不脱落

C.膜盘上嵌有视色素 D.感受强光和颜色 E.感光物质在膜盘上合成 5. 黄斑()

A.是视网膜后极的一浅黄色区域 B其中央有一小凹,称中央凹

C.中央凹是视网膜最薄的部分 D.此处缺乏视细胞 E.中央凹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6. 中央凹处无()

A.色素上皮 B.视锥细胞

C.视杆细胞 D.双极细胞 E.节细胞 7. 屈光介质包括()

A.房水 B.晶状体

C.玻璃体 D.瞳孔 E.角膜 8. 下列关于内耳的叙述,正确的是()

A.骨迷路和膜迷路是相互套叠的管道 B.内、外淋巴互不相通

C.耳蜗、前庭、半规管互不相通连 D.膜迷路内有位觉和听觉感受器 E.位觉斑是由骨迷路内的上皮细胞特化形成的

9. 下列关于位觉感受器和听觉感受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均有毛细胞 B.均有支持细胞

- 24 -

C.表面均有胶状物覆盖 D.均有感觉神经元 E.均有感觉神经末梢 10. 关于位觉斑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包括椭圆囊斑和球囊斑 B.毛细胞的顶部有许多静纤毛

C.毛细胞位于支持细胞之间,其分泌物形成位砂膜

D.感受身体的直线变速运动和静止状态 E.位砂膜上有细小的碳酸钙结晶,即位砂 11. 关于螺旋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骨蜗管内 B.位于膜蜗管内

C.由基底膜上皮特化而成 D.毛细胞顶部有许多静纤毛 E.含有大量听弦 12. 壶腹嵴的特点包括()

A.为膜半规管壶腹中的嵴状隆起 B.壶腹帽为胶状的糖蛋白 C.三个壶腹嵴相互垂直 D.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 E.壶腹帽由支持细胞分泌物形成

13. 下列哪些结构的上皮由毛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

A.球囊斑 B.椭圆囊斑

C.壶腹嵴 D.螺旋器 E.椭圆囊和球囊 14. 位觉感受器有()

A.椭圆囊斑 B.球囊斑 C.壶腹嵴 D.螺旋器 E.位砂 15. 以下关于角膜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角膜上皮由5-6层细胞组成 B.角膜基质的胶原原纤维排列规律 C.前、后界膜均为均质透明的膜状结构 D.角膜内含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E.角膜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 三.填空题

1.眼球壁从外向内依次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层。 2.纤维膜可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后者从前至后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层。

3.血管膜从前至后依次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视网膜主要由四层细胞构成,从外向内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5.视网膜的后极有两个特殊的区域,即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前者是视觉最敏锐的区域,后者是视神经穿出处,无感光细胞,又称_________。

6.视细胞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前者的感光蛋白是 __________,感________; 后者的感光物质是____________,感________和________。

7.中央凹处的视网膜最薄,只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它与双极细胞和节细胞形成__________的通路。

8.内耳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组成。前者由前至后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后者悬系于前者内,也相应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耳蜗可分为两部分,上方为__________,下方为___________,这两者之间的三角形管道是__________。

10.膜蜗管的上壁是___________,下壁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共同构成。而后者的上皮增厚形成__________。

11.内耳中的听觉感受器是__________,它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其基底膜中含有大量的胶原样细丝,称_________。

12.膜前庭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它们的粘膜局部增厚,呈斑块状,分别称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均为位觉感受器,合称___________。

- 25 -

13.感受身体或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的感受器是__________,它位于___________内。

14膜蜗管外侧壁粘膜较厚,内含毛细血管,称____________。覆盖于螺旋器上方的胶质性膜是__________。

15.感受身体的直线变速运动和静止状态的感受器是____________,其表面的胶质膜称_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 1. Macula lutea 2.Rod cell 3.Cone cell 4. Optic disc

5.Crista ampullaris 6.Macula acustica

7.Spiral organ(Organ of Corti) 五.问答

1. 试述视网膜的感光细胞的分类,光电镜形态结构和功能差异。 2. 简述螺旋器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3. 简述角膜的结构。 4. 简述内耳的结构。

5. 试述眼球屈光介质的结构和视觉传导通路。 6. 试述膜蜗管的结构及功能。

(孙芸)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D. 2.B 3.D 4.B 5.B 6.C 7.C 8.C 9.B 10.A 11.C 12.A 二.多项选择

1.ABCD 2.ABCD 3. ABCE 4.ABCD 5.ABCE 6.CDE 7.ABCE 8.ABD 9.ABCE 10.ABDE 11.BCDE 12.ABCD 13.ABCD 14.ABCD 15.ABCD 三.填空

1.纤维膜、血管膜、视网膜

2.角膜、巩膜、角膜上皮、前界层、角膜基质、后界膜、角膜内皮 3.虹膜基质、睫状体基质、脉络膜

4.色素上皮层、视细胞层、双极细胞层、节细胞层 5.黄斑、视神经乳头(视盘)、盲点

6.视杆细胞、视紫红质、弱光、视色素、强光、颜色 7.色素上皮、视锥细胞、一对一

8.骨迷路、膜迷路、耳蜗、前庭、半规管、膜蜗管、膜前庭、膜半规管 9.前庭阶、鼓室阶、膜蜗管

10.前庭膜、骨螺旋板、基底膜、螺旋器 11.螺旋器、支持细胞、毛细胞、听弦

12.椭圆囊、球囊、椭圆囊斑、球囊斑、位觉斑 13.壶腹嵴、膜半规管 14.血管纹、盖膜

- 26 -

15.位觉斑、位砂膜 四.名词解释

1. 黄斑:位于视网膜后极的一浅黄色区域,呈横向椭圆形,其中央有一浅凹,称中央凹。中央凹是视网膜最薄的部位,此处只有色素上皮和视锥细胞。视锥细胞和双极细胞、节细胞之间形成一对一的通路,此处的双极细胞和节细胞均斜向外周,光线可以直接照在视锥细胞上,因此,此处视觉最敏感。

2. 视杆细胞:分布在黄斑以外的周围部分。细胞细长,核小、染色深,外突呈杆状,内突膨大呈小球状。其膜盘与细胞表面胞膜分离,形成独立的膜盘,并不断向外节顶端推移,顶端的膜盘不断老化脱落。其感光蛋白是视紫红质,感弱光。

3. 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中部。细胞核较大,染色较浅,外突呈圆锥形,内突末端膨大呈足状。膜盘大多与细胞膜不分离,顶端膜盘也不脱落。其感光物质是视色素,感强光和颜色。

4. 视盘又称视神经乳头:位于黄斑的鼻侧,圆盘状,呈乳头状隆起,中央略凹,为视神经穿出处,并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通过。此处无感光细胞,故又称盲点。

5. 壶腹嵴:位于膜半规管内。膜半规管壶腹部的一侧粘膜增厚,形成嵴状隆起,称壶腹嵴。它的上皮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构成。支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形成壶腹帽,覆盖于壶腹嵴表面。毛细胞位于支持细胞之间,顶部有许多静纤毛和一根较长的动纤毛。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感受身体或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

6. 位觉斑:位于膜前庭内,即椭圆囊和球囊内。椭圆囊外层壁和球囊前壁的粘膜局部增厚,呈斑块状,分别称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均为位觉感受器,合称位觉斑。其表面平坦,上皮高柱状,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支持细胞的游离面有微绒毛,胞质顶部有分泌颗粒,分泌物在位觉斑表面形成一层胶质膜,称位砂膜,膜表面有细小的碳酸钙结晶,即位砂。毛细胞有多条静纤毛和一条动纤毛。位觉斑感受身体的直线变速运动和静止状态。

7. 螺旋器或柯蒂氏器:位于膜蜗管的基底膜上,由基底膜上皮增厚形成,呈螺旋状的膨隆结构。螺旋缘上皮形成的胶质盖膜覆盖于螺旋器的上方。螺旋器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支持细胞主要有柱细胞和指细胞,柱细胞基部较宽,中部细长,排列为内、外两行。毛细胞是感觉性上皮细胞,内毛细胞呈烧瓶形,外毛细胞呈高柱状。细胞顶部有许多静纤毛,底部与耳蜗神经节细胞的树突形成突触。螺旋器是听觉感受器。 五.问答

1. 视细胞是感受光线的感觉神经元,又称感光细胞。细胞分为胞体、外突和内突三部分。外突中段有一缩窄而将其分为内节和外节;内节是蛋白质合成的部位,外节为感光部位,含有大量平行层叠的膜盘,是由外节基部一侧的胞膜向胞质凹陷而成,膜中有能感光的镶嵌蛋白。内突末端主要与双极细胞形成突触。根据外突形状和感光性质的不同,感光细胞可分为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两种。视杆细胞细长,核小、染色深,外突呈杆状,内突膨大呈小球状。其膜盘与细胞表面胞膜分离,形成独立的膜盘,并不断向外节顶端推移,顶端的膜盘不断老化脱落。其感光蛋白是视紫红质,感弱光。视锥细胞外形较视杆细胞粗壮,细胞核较大,染色较浅,外突呈圆锥形,内突末端膨大呈足状。膜盘大多与细胞膜不分离,顶端膜盘也不脱落。其感光物质是视色素,感强光和颜色。

2. 位于膜蜗管的基底膜上,由基底膜上皮增厚形成。螺旋缘上皮形成的胶质盖膜覆盖于螺旋器的上方。螺旋器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支持细胞主要有柱细胞和指细胞,柱细胞排列为内、外两行,称为内柱细胞和外柱细胞,细胞基部较宽,中部细长,在基底部和顶部相连,中部分离,围成一个三角形的内隧道。指细胞也分内指细胞和外指细胞。内指细胞有1列,外指细胞有3-4列,分别位于内、外柱细胞的内侧和外侧。指细胞起支持毛细胞的作用。毛细胞是感觉性上皮细胞,内毛细胞呈烧瓶形,外毛细胞呈高柱状。细胞顶部有许多静纤毛,

- 27 -

底部与耳蜗神经节细胞的树突形成突触。螺旋器是听觉感受器,产生听觉。

3. 角膜位于眼球的前方,为透明的圆盘状结构。不含血管,营养由房水和角膜缘的血管供应。从前至后可以分为5层:1)角膜上皮: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由5-6层排列整齐的细胞构成。上皮内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因此角膜感觉敏锐。2)前界层:为一层无细胞的透明均质层,含基质和胶原原纤维。3)角膜基质:为角膜中最厚的一层,由多层与表面平行的、排列规则的胶原原纤维组成。相邻板层的原纤维排列方向互相垂直。基质内无血管,质地透明,含较多水分,这些特点是形成角膜透明的重要原因。4)后界层:为一层透明的均质膜。5)角膜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参与后界层的形成和更新。

4. 内耳是由套叠的两组管道组成,因其走向弯曲,结构复杂,故称迷路。迷路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骨迷路从前至后分为:耳蜗、前庭和骨半规管,他们相互连通,内壁上衬以骨膜。膜迷路悬于骨迷路内,也相应分为:膜蜗管、膜前庭和膜半规管,三者相互通连。膜迷路内充满的液体称内淋巴,膜迷路和骨迷路之间的腔隙充满外淋巴。内、外淋巴互不相通,有营养内耳和传递声波的作用。1)骨迷路:耳蜗形如蜗牛壳,人的耳蜗围绕蜗轴盘旋两周半。骨蜗管被嵌套在内的膜蜗管分为上下两部分,上方为前庭阶,下方为鼓室阶。两者在蜗顶处经蜗孔相通。前庭位于中部,为一膨大的腔,连接半规管和耳蜗。前庭和鼓室之间的卵圆窗由蹬骨底部所封闭。骨半规管有三个,相互垂直。每个骨半规管与前庭相连处各形成一个一个膨大的壶腹。2)膜迷路:膜蜗管盘绕蜗轴两周半,切面呈三角形。上壁为前庭膜,外壁粘膜较厚内含毛细血管,故称血管纹。上皮下方为增厚的骨膜,称螺旋韧带。下壁由骨螺旋板和基底膜共同构成。基底膜上皮增厚形成螺旋器,为听觉感受器。骨螺旋板起始处的骨膜增厚,突入膜蜗管形成螺旋缘,螺旋缘向蜗管中伸出一胶质性盖膜,覆盖于螺旋器上方。膜前庭由椭圆囊和球囊组成。椭圆囊外侧壁和球囊前壁的粘膜局部增厚,形成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均为位觉感受器,合称位觉斑。膜半规管壶腹部的一侧粘膜增厚,形成嵴状隆起称壶腹嵴,也是位觉感受器。

5. 眼的屈光介质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和角膜,均为无色透明。房水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具有屈光作用。晶状体为有弹性的双凸透明体,无血管和神经。玻璃体为无色透明的胶状体,含有胶原原纤维、玻璃蛋白、透明质酸和少量细胞。角膜为无色透明且具有弹性的圆盘状结构,含大量平行排列的胶原原纤维和水分。光线从外界进入人眼后,依次通过人眼的屈光介质,使光线会聚于视网膜,由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将光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再通过突触传给双极细胞和节细胞,最后由节细胞轴突形成的视神经传递给神经中枢,形成视觉和色觉。

6. 膜蜗管盘绕蜗轴两周半,切面呈三角形。上壁为前庭膜,外壁粘膜较厚内含毛细血管,故称血管纹。上皮下方为增厚的骨膜,称螺旋韧带。下壁由骨螺旋板和基底膜共同构成。骨螺旋板是蜗轴的骨组织向外延伸而成,基底膜内侧与骨螺旋板相连,外侧与螺旋韧带相连。其上皮增厚形成螺旋器。骨螺旋板起始处的骨膜增厚,突入膜蜗管形成螺旋缘,螺旋缘向蜗管中伸出一胶质性盖膜,覆盖于螺旋器上方。螺旋器为听觉感受器。

第十章 循环系统 一. 单项选择题 1、弹性动脉指的是( )

A、大动脉 B、中动脉 C、小动脉 D、微动脉 2、关于连续毛细血管的结构特征哪项是错误的?( )

A、内皮细胞是连续的 B、细胞质中有许多吞饮小泡

- 28 -

C、细胞间有10-20mm宽的间隙 D、基膜不完整 3、有孔毛细血管区别于连续毛细血管的主要特点是( ) A、内皮细胞是连续的 B、胞质内含吞饮小泡较多 C、胞质薄、有许多小孔 D、基膜薄而连续 4、构成中动脉中膜的主要成分是( )

A、胶原纤维 B、弹性纤维 C、平滑肌纤维 D、网状纤维 5、心脏传导系统( )

A、由特殊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构成 B、均位于心内膜下层

C、包括起捕细胞、移行细胞和浦肯野纤维 D、各成分之间由细胞质桥连成功能整体 6、关于内皮细胞的功能错误的是( ) A、调节血管通透性 B、合成功能

C、代谢功能 D、内皮破损时能阻止凝血过程 7、关于小动脉的描述哪项错误( )

A、管径0.3-1mm B、包括粗细不等的几级分支 C、属于肌性动脉 D、各级小动脉均无内弹性膜 8、心骨骼是( )

A、疏松结缔组织 B、致密结缔组织 C、骨 D、软骨 9、血窦不存在于( )

A、肝 B、胃肠生膜 C、骨髓 D、肾上腺 10、有孔毛细血管存在于( )

A、脑垂体 B、甲状腺 C、肾上腺 D、肌组织 二.多项选择题

1、构成毛细血管的成分是( )

A、内皮细胞 B、巨噬细胞 C、基膜 D、结缔组织 E、周细胞 2、心壁的分层包括( )

A、心内膜 B、心肌膜 C、心外膜 D、心瓣膜 E、心骨骼 3、属于肌性动脉的有( )

A、大动脉 B、中动脉 C、小动脉 D、主动脉 E、颈总动脉 4、与伴行动脉相比,静脉管壁的组织结构特点是( ) A、管径较粗,管腔较大 B、管壁薄而柔软

C、内弹性膜不发达或缺如 D、中膜不含平滑肌 E、外膜较厚 5、中动脉最显著的结构特点是( ) A、腔面衬以内皮 B、没有内皮下层

C、内弹性膜明显 D、中膜由10-40层环形平滑肌组成 E、外膜比中膜厚 6、关于毛细血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基本结构为内皮+基膜+周细胞 B、在光镜下可将毛细血管分为3类 C、连续毛细血管的内皮和基膜连续 D、有孔毛细血管的内皮和基膜不连续 E、血窦的内皮连续而基膜不连续 7、血窦的结构特点是( )

A、腔大而不规则 B、内皮细胞之间间隙大

C、内皮细胞多有孔 D、均没有基膜 E、内皮外有不完整的环形平骨肌 8、连续毛细血管分布于( ) A、内分泌腺 B、脑和脊髓

C、胃肠在膜 D、胴泡隔 E、肌组织

- 29 -

9、关于W-P小体的正确描述是( )

A、是内皮细胞特有的一种细胞器 B、形态为长杆状 C、外包单位膜,内含平行细管

D、一般离心脏愈近的血管,其内皮细胞含W-P小体愈多 E、与血浆白蛋白的合成有关

10、静脉瓣和心瓣膜的共同点是( )

A、均为两个半月形的薄片组织 B、均由内膜折叠而成 C、表面都雾以内皮 D、中心都是致密结缔组织 E、均可防止血流逆流

11、组成微循环的血管有( )

A、微动脉和微静脉 B、毛细血管 C、直捷通路 D、动静脉吻合 E、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和中间微动脉 12、小动脉( )

A、管径在0.3mm以下 B、管壁可分三层 C、有几层环行平滑肌 D、有内弹性膜 E、有外弹性膜

13、动脉管壁的结构和功能( )

A、大动脉的弹性使血流保持连续性 B、中动脉管壁舒缩可调节各器官血流量 C、小动脉舒缩影响血流外周阻力和血压变化 D、中间微动脉介于小动脉和微动脉之间 E、微动脉起控制微循环总闸门的作用 14、微动脉( )

A、小动脉的分支 B、可见内弹性膜 C、中膜有1-2层平滑肌 D、可见外弹性膜 E、是微循环血管的起始 15、心起捕细胞( )

A、位于窦房结内 B、是神经细胞

C、含糖原较多 D、胞质突起与房室结相连 E、是心肌兴奋的起捕点 三.填空题

1、中动脉又称_____,中膜主要由_____构成。

2、电臆下观察内皮细胞的W-P小体,可见其内有_____,它能合成和贮存_____。

3、紧接毛细血管的静脉称_____,它的特性是_____大,_____内的该血管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

4、在动脉硬化时,中膜内的_____可移入内膜,并产生_____,使内膜增厚。 5、血管平滑肌可与_____形成_____,借此接受血液内的化学信息。

6、中静脉的特点之一是中膜内_____少,大静脉的特点之一是外膜内有较多_____。 7、微循环是指由_____到_____之间的血液循环,它是血液循环的_____。 8、心传导系统由_____、_____和_____三种细胞组成。 9、微循环的总闸门是_____,分闸门是_____。

10、心肌纤维分泌的主要肽类物质称_____,它有很强的_____作用。 四.名词解释 1、Cardiac valve 2、Microcirculation 3、Sinusoid

- 30 -

4、Artrial natriuretic polypeptide 5、pericyte 五.问答题

1、比较大、中、小、微动脉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2、试述电镜下毛细血管的分类、结构特点及其分布。 3、简述心脏传导系统的组成、分布和功能。 4、试述大动脉管壁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1、 试述心壁的结构。

(朱晓燕) 第十章循环系统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A 2、D 3、C 4、C 5、C 6、D 7、D 8、B 9、B 10、B 二.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C 3、BC 4、ABCE 5、CD 6、AC 7、ABC 8、BDE 9、ABCD 10、BCDE 11、ABCDE 12、BCD 13、ABCE 14、ACE 15、ACE 三.填空题

1、肌性动脉,平滑肌

2、平行细管,第VIII因子相关抗原

3、毛细血管后微静脉,通透性,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 4、平滑肌,结缔组织 5、内皮细胞,肌内皮连接 6、平滑肌,纵行平滑肌

7、微动脉,微静脉,基本功能单位 8、起捕细胞,移行细胞,蒲肯野细胞 9、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10、心房利钠多肽(心钠素),利尿排钠扩张血管降血压 四.名词解释

1、心瓣膜:位于房室孔和动脉 口处,是心内膜突向心腔而成的薄片状结构。心瓣膜表面覆以内皮,内部为致密结缔组织,并与纤维环相连。心瓣膜的功能是阻止血液逆流。

2、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血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微动脉、毛细血管前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网、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和微静脉。

3、血窦:是通透性最大的一种毛细血管,主要分布于骨髓、肝、脾及一些内分泌腺内。其主要的结构特点是管腔较大而不规则,内皮细胞之间的间隙较大;分布在不同器官内的血窦结构差别较大,有的内皮细胞有孔,有的基膜连续,有的不连续,基或缺如。

4、心房钠尿肽:又称心钠素,是心肌细胞产生的一种多肽激素,主要来自部分心房肌细胞,有利尿、排钠、扩血管和降血压、改善心度失常和调节心功能等作用。

5、周细胞:周细胞散在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与基膜之间,细胞扁平而有突起,突起紧贴在内皮细胞基底面。多数人认为周细胞的功能是生成基膜,对毛细血管起机械性支持作用;也有人认为它们是未分化的细胞,在血管生长或再生时可分化为平滑肌纤维和成纤维细胞。 五.问答题

- 31 -

1、①大、中、小、微动脉的管壁都分3层,从内向外称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以中动脉的3层结构最明显;内膜又分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中膜含平滑肌或弹性膜;外膜为结缔组织,有营养血管。②大动脉内膜较厚,内弹性膜多层;中膜主要为40-70层弹性膜,弹性膜之间有弹性纤维、环行平滑肌和少量胶原纤维;其功能是维持血液流动的连续性。③中动脉内膜的内皮下层较薄,内弹性膜明显;中膜较厚,由10-40层环形平滑肌组成;外弹性膜较明显;其功能是调节器官的血流量。④小动脉中膜由数层平滑肌纤维构成;较大挑战动脉也可见内弹性膜;主要功能是调节器官与组织的血流量,并形成外周阻力,参与政党血压的维持。⑤微动脉无内弹性膜,中膜仅由1-2层平滑肌组成,外膜较薄;是控制微循环的总闸门,调节各组织血流量。

2、①电镜下毛细血管分为三类: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②连续毛细血管特点为内皮细胞相互连续,细胞间有紧密连续封闭了细胞间隙;基膜完整;胞质中有大量吞饮小泡。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肺泡隔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处。③有孔毛细血管特点为内皮细胞和基膜也是连续的,但内皮细胞不含核的部分极薄,有孔,孔上有隔膜覆盖;内皮窗孔易化了血管内外中、小分子交换。主要分布于胃肠住膜、某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等处。④血窦特点为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细胞间间隙大;内皮细胞可有窗孔,易化了大分子物质和血细胞出入血液;基膜可有可无,可不连续。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中。

3、①心壁内有特殊心肌纤维组成的传导系统,其功能是发生冲动并传导到心脏各部,使心房肌和心室肌按一定的节律收缩。②这个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房室束支以及分布到心室乳头肌和心室壁的许多终末分支。③除窦房结位于右心房心外膜深部,其余的部分均分布在心内膜下层。④组成心脏传导系统的特殊心肌纤维有以下3种类型:起捕细胞(参与组成窦房结和房室结)、移行细胞(起传导冲动的作用)和浦肯野纤维(能快速传导冲动)。房室束分支末端的浦肯野纤维与心室肌相连。

4、①、大动脉管壁从内向外分3层,即内膜、中膜和外膜。②内膜又分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内皮下层较厚,含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平滑肌细胞;内弹性膜有多层,与中膜的弹性膜相连,故内膜与中膜没有明显的分界。③中膜主要由40-70层弹性膜构成,弹性膜之间由弹性纤维相连,还有环形平滑肌以及少量胶原纤维;基质含有较多的疏酸软骨素。④外膜较薄,由结缔组织杨柳,其中含有营养血管;外弹性膜不明显。⑤大动脉富于弹性,在心室收缩射血时,管壁扩张,在心室舒张时,因管壁的弹性回缩,保持血液持续向前流动。 5、①心壁分3层,从内到外依次为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②心内膜由内向外还可分为内皮、内皮下层和心内膜下层;内皮和出入心腔的大血管内皮相连;内皮下层主要是由较为细密的结缔组织构成;心内膜下层为较疏松的结缔组织,基保含有小血管和神经,在心室的心内膜下层有浦肯野纤维。③心肌膜为心脏的主体,由心肌构成,肌纤维呈螺旋状排列;心肌纤维间有少量的结缔组织和丰富的毛细血管;心房的心肌较薄,心室的心肌较厚,左心室的最厚;心房肌和心室肌分别附着于心骨骼,两部分心肌不相连续。④心外膜是心包膜的脏层,属于浆膜;心外膜中有血管、神经和脂肪组织。⑤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有由致密结缔组织组成的支持性结构,也是心肌和心瓣膜的附着处,称心骨骼;它包括室间隔膜部,纤维三角和纤维环。⑥在房室孔和动脉口处有由心骨膜向腔内折叠而成的心瓣膜;心瓣膜表面被覆内皮,中心是致密结缔组织;心瓣膜与纤维环相连,具有防止血液逆流的功能。

第11章 皮 肤 一、单项选择题

1. Stem cell in epidermis是( )

- 32 -

A.基底细胞 B.棘细胞 C.郎格汉斯细胞 D.梅克尔细胞 2. 厚表皮从基底向表层依次分为( )

A. 基底层、颗粒层、棘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B. 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C. 基底层、棘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D. 基底层、棘层、透明层、颗粒层和角质层 3.关于Langerhans cell,哪项错误( ) A.胞质含板层颗粒 B.分布于棘层 C.是抗原提呈细胞 D.能捕获抗原 4.表皮keratinocyte中不含有( ) A.角蛋白丝 B.板层颗粒 C.透明角质颗粒 D.伯贝克颗粒 5.关于melanocyte,哪项错误 ( )

A.有多个突起, 胞体多散在基底细胞间 B.含有大量黑素颗粒, C.黑素体可转化为黑素颗粒并转移给角质形成细胞,其多少和分布决定肤色。 D.白种人和黑种人的黑素细胞数量相差不大

6.keratinocyte之间最多的细胞连接是( )

A.紧密连接 B.中间连接 C.桥粒 D.缝隙连接 7.Keratohyalin granule存在于表皮的( )

A.基底层 B.棘层 C.颗粒层 D.角质层 8. 组成epidermis的两类细胞是( )

A. 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 B. 角质形成细胞和梅克尔细胞 C. 角质形成细胞和朗格罕细胞 D. 角质形成细胞和非角质形成细胞 9.关于papillary layer错误的描述的( )

A.和表皮以基膜相隔 B.突入表皮形成真皮乳头,有利于表皮从真皮组织液中获得营养 C.可含环层小体 D.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含有触觉小体 10. hair和hair follicle的生长点是( )

A. 毛乳头 B. 毛球 C. 毛根 D. 表皮基底层 二、多项选择题

1. 关于皮肤的结构特征,哪些不正确 ( )

A.表皮由角质形成细胞和非角质形成细胞组成 B.角质形成细胞内无黑素颗粒 C.乳头层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 D.表皮内无汗腺导管 E.真皮下方借皮下组织与深部组织相连。 2. epidermis含有( )

A.汗腺导管 B.皮脂腺分泌部

C.游离神经末梢 D.触觉小体 E.环层小体 3.表皮角质层细胞的特征为( )

A.细胞核与细胞器消失 B.细胞已经完全死亡

C.胞质内充满角蛋白丝 D.HE染色嗜酸性强 E.浅表细胞间的桥粒已消失 4.表皮衍生的附属器包括( )

A.毛发 B.指(趾)甲 C.皮脂腺 D.立毛肌 E.汗腺 5.毛的特征是( )

A.分为毛干、毛根和毛球 B.毛干和毛根由角化的上皮细胞构成

C.毛球是毛的生长点 D.毛乳头的细胞称毛母质 E.毛斜长在皮肤内 6.性激素能明显促进生长和功能的皮肤附属器有( )

- 33 -

A.大汗腺 B.皮脂腺 C.毛 D.指甲 E. 小汗腺 7.皮肤的功能包括( )

A.阻挡病原体侵入机体 B.防止体液丢失

C.感受外界刺激 D.调节体温 E.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8.棘细胞可合成或形成( )

A.角蛋白 B.外皮蛋白 C.游离核糖体 D.透明角质颗粒 E.板层颗粒 9.非角质形成细胞包括( )

A.基底细胞 B.黑素细胞 C.Langerhans cell D.Merkel cell E、棘细胞 10.毛的组织构成有( )

A.上皮组织 B.结缔组织 C.肌组织 D.神经组织 E. 立毛肌 11.郎格汉斯细胞的特征包括( )

A.有树枝状突起 B.含伯贝克颗粒 C.可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 D.可进入淋巴循环 E. 抗原提呈作用

12.汗腺的特点( )

A.为分支管状腺 B.分为分泌部和导管部 C.有肌上皮细胞 D.开口于毛囊上部 E. 大汗腺的分泌受性激素影响 13.基底细胞的特点为( )

A.附着于基膜 B.含丰富的游离核糖体

C.胞质嗜碱性 D.是表皮的干细胞 E. 矮柱状 14. 有关毛乳头正确的是( )

A. 毛球底面结缔组织向内凹陷形成 B. 对毛的生长起诱导作用

C. 富有血管和神经 D. 含黑素细胞 E. 含立毛肌 15. 关于epidermis的组织特点正确的是 ( )

A.细胞层次多,表皮细胞不断脱落 B.细胞间隙内无毛细血管 C.依分布部位不同分为角化和未角化两种类型

D.基底层由一层矮柱状细胞构成,且分裂增殖能力强 E.含有角质形成细胞和非角质形成细胞 三、填空题

1. 皮肤是由 和 组成,前者由 构成。皮肤借 与深部组织相连。 2. 表皮细胞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占表皮细胞的绝大多数,另一类是 ,数量较少。

3. 表皮中有防御保护作用的结构是 、 和 。

4. 厚表皮由基底层到表面可分出典型的5层结构是 、 、 、 和 。 5. 皮肤透明层和角质层的细胞其 和 均已消失,HE染色呈 色。 6. 皮肤中的黑素细胞分布在 之间,胞质内有特征性的 。 7. 厚表皮的非角质形成细胞有 、 和 。

8. 郎格汉斯细胞电镜下主要特征是胞质内具有 颗粒,能够捕获和处理 , 参与免疫应答,是一种 。

9. 真皮位于表皮下方,分为 和 。

10. 皮肤的附属器有 、 、 和 等。

11. 毛根外包毛囊,下端彭大称 ,其底面有 突入其中形成 ,内含丰富的 和 。

- 34 -

12.毛囊分为内外两层,内层是 组织,外层是 组织。

13. 对毛的生长起诱导和营养作用, 是毛和毛囊的生长点,其上皮细胞是干细胞,称 。

14. 皮脂腺多位于 和 之间,为 ,腺泡的周边部是一层较小的 ,腺泡中心细胞较大,胞质中充满 。

15. 汗腺为 ,由 和 构成,开口于 ,分泌物为汗液。 四、名词解释 1.Keratinocyte 2.Epidermis 3.melanocyte 4.Langerhans cell 5.Dermal papillae 五、问答题

1.从角化的过程,试述表皮各层角质形成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 2.试述真皮的分层结构及功能特点。 3.简述毛的结构。

4.简述皮脂腺的结构和功能

5 简述郎格汉斯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A 4.D 5.B 6.C 7.C 8.D 9.C 10.B 二、多项选择题

1.BD 2.AC 3.ABCDE 4.ABCE 5.ABCE 6.AB 7.ABCD 8.ABE 9.BCD 10.ABCD 11.ABCDE 12.BCE 13.ABCDE 14.ABC 15.ABDE 三、填空题

1. 表皮、真皮、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皮下组织 2. 角质形成细胞、非角质形成细胞

3. 表皮角质层、黑素细胞、郎格汉斯细胞 4. 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5. 细胞核、细胞器、红色 6. 基底细胞、黑素体

7. 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梅克尔细胞 8. 伯贝克、抗原、抗原提呈细胞 9. 乳头层、网织层

10. 毛、皮脂腺、汗腺、指/趾甲

11. 毛球、结缔组织、毛乳头、毛细血管、神经末梢 12.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 13. 毛乳头、毛球、毛母质

14. 毛囊、立毛肌、泡状腺、干细胞、脂滴

- 35 -

(刘国红)15. 单曲管状腺、分泌部、导管、皮肤表面的汗孔 四、名词解释

1、keratinocyte:即角质形成细胞,是构成皮肤表皮、毛发和指甲的主要细胞成分。细胞形态和功能可随存在部位而改变。细胞能合成角蛋白,随着胞质内角蛋白增多,细胞核和细胞器逐渐退化消失,最终整个细胞充满角蛋白,完全角化死亡。表皮浅层角质细胞间的桥粒解体,角质细胞脱落即皮屑;但毛发和指甲的角质细胞间细胞连接依然存在,角质细胞不脱落。表皮由基底层到角质层的结构变化,反映了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迁移、逐渐分化为角质细胞、然后脱落的过程。角质形成细胞不断脱落和更新,周期为3~4周。

2、epidermis:即表皮,位于皮肤浅层,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构成。厚表皮从基底面到表面分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薄表皮缺乏透明层,且每层细胞层数较少。构成表皮的细胞按形态和功能分为角质形成细胞和非角质形成细胞两类。角质形成细胞是表皮的主要细细胞成分,能合成角蛋白。非角质形成细胞包括黑素细胞、郎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三种,散在于角质形成细胞之间。表皮对外界各种理化刺激有很强的耐受力,可阻止外界物质透过皮肤及组织液外渗。

3.Melanocyte:即黑素细胞,可生成黑色素。胞体多散在于基底细胞间,突起深入基底细胞和棘细胞间。电镜下胞质内含特征性的黑素体,其内所含的酪氨酸酶能将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当黑色素充满黑素体后,改称黑素颗粒,于光镜下呈黄褐色。黑素颗粒迅速转移至角质形成细胞内,故黑素颗粒在黑素细胞很少,于角质形成细胞却较多。人种间的黑素细胞数量无明显差异,肤色的深浅主要取决于黑素细胞合成黑色素的能力和黑素颗粒的分布。黑色素能吸收紫外线,防止表皮深层的幼稚细胞受辐射损伤。

4.Langerhans cell: 即郎格汉斯细胞,散在于棘层浅部,HE染色呈圆形,核深染,胞质清亮。电镜可见胞质内有特征性的杆状或网球拍状的伯贝克颗粒。郎格汉斯细胞能捕获皮肤中的抗原物质,通过伯贝克颗粒处理,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分布于细胞表面,

随着淋巴循环,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引发免疫应答。因此,郎格汉斯细胞是一种抗原提呈细胞,在对抗侵入皮肤的病原生物、监视癌变细胞及排斥移植的异体组织中,起重要作用。

5.Dermal papillae:即真皮乳头。紧靠表皮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向表皮突出形成真皮乳头,使表皮与真皮的连接面积扩大,有利于两者牢固连接,并有利于表皮从真皮组织液中获取营养。真皮乳头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游离神经末梢,在手指部位还有较多触觉小体。 五、问答题

1. 角化是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迁移、逐渐分化成角质细胞,然后脱落的过程。表皮中的角质形成细胞由基底层到角质层其结构形态发生相应变化。 基底层的角质形成细胞,附着于基膜上,矮柱状,又称基底细胞,胞核椭圆形,胞质嗜碱性,含丰富的核糖体和少量角蛋白丝。细胞间有桥粒相连。基底细胞是表皮的干细胞,不断增殖,部分子细胞形成棘细胞并丧失分裂能力。

棘层细胞体积较大,多边形,胞核大而圆。细胞表面有许多棘状突起。相邻细胞的突起以桥粒相连。胞质弱嗜碱性,内含游离核糖体较多。棘细胞能合成角蛋白,形成角蛋白丝束;合成外皮蛋白,使细胞膜增厚。还合成膜被的板层颗粒,其内含物释放至细胞间隙,形成膜状物。

颗粒层细胞呈较扁的梭形,核与细胞器已退化。胞质内板层颗粒较多,还有许多形状不规则、无膜包被、强嗜碱性的透明角质颗粒。致密均质状,角蛋白丝束伸入其中。

透明层细胞扁平状,细胞界限不清。胞核和细胞器均已消失。强嗜酸性,折光度高。

角质层由多层扁平的角质细胞组成。细胞完全角化死亡,无细胞核和细胞器,嗜酸性,均质状。细胞内充满角蛋白丝和均质状物质,细胞膜增厚,细胞间桥粒解体,细胞连接松散,脱

- 36 -

落后成为皮屑。

2.真皮位于表皮下方,分为乳头层和网织层。乳头层是紧靠表皮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向表皮突出形成真皮乳头,使表皮与真皮的连接面积扩大,有利于两者牢固连接,并有利于表皮从真皮组织液中获取营养。乳头层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游离神经末梢,在手指部位还有较多触觉小体。网织层为乳头层下方较厚的致密结缔组织,内有粗大的胶原纤维束交织成网,并有许多弹性纤维,赋予皮肤较大的韧性和弹性。此层还有较多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深部常见环层小体。

3.毛分为毛干、毛根和毛球三部分,斜长在皮肤内,露在皮肤外的是毛干,埋在皮肤内的为毛根。包在毛根外面的上皮和结缔组织形成的鞘为毛囊,毛囊和毛根下端合为一体,膨大为毛球。毛球底部有结缔组织突入其中形成毛乳头,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毛球是毛和毛囊的生长点,毛乳头对毛的生长起诱导和营养作用。在毛根和皮肤呈钝角侧有一束平滑肌,连接毛囊和真皮,称立毛肌,其收缩使毛发竖立。

4.皮脂腺多位于毛囊和立毛肌之间,为泡状腺,分泌部为一个或几个囊状的腺泡结构,周边是一层较小的干细胞,不断分裂增殖,部分子细胞胞质中形成脂滴逐渐增多,并向腺泡中心移动。腺泡中心的细胞较大,多边形,核固缩,胞质内充满脂滴。近导管处腺细胞解体成为皮脂,经导管排入毛囊上部或直接排到皮肤表面。皮脂可润滑皮肤,性激素促进其合成,故青春期皮脂腺分泌活跃。

5.郎格汉斯细胞散在于棘层浅部,HE染色呈圆形,核深染,胞质清亮。电镜可见胞质内有特征性的杆状或网球拍状的伯贝克颗粒。郎格汉斯细胞能捕获皮肤中的抗原物质,通过伯贝克颗粒处理,形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分布于细胞表面,随着淋巴循环,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引发免疫应答。因此,郎格汉斯细胞是一种抗原提呈细胞,在对抗侵入皮肤的病原生物、监视癌变细胞及排斥移植的异体组织中,起重要作用。

(刘国红)

第12章 免疫系统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细胞是抗原提呈细胞( )

A.中性粒细胞 B.Langerhans cell C.dentritic cell D.网状细胞 2.含有High endothelial venule的淋巴器官是( ) A.胸腺和脾 B.脾和淋巴结 C.淋巴结和胸腺 D.脾和扁桃体 3.合成和分泌Ab的细胞是( )

A.浆细胞 B.巨噬细胞 C.肥大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 4.在HE染色标本中最能确定thymus的结构是( ) A.胸腺小体 B.胸腺细胞 C.胸腺小叶 D.皮质和髓质

5.脾的thymus dependent area 是( ) A.脾小体 B.边缘区

C.脾索 D.动脉周围淋巴鞘

6.关于脾red pulp的结构特点,哪项不正确( )

A.由脾索及脾血窦组成 B.脾索富含血细胞,是滤血的主要场所 C.内有较多巨噬细胞 D.脾索内的血细胞都能进入脾血窦

- 37 -

7.Lymph node和spleen内,以T细胞为主的结构是( ) A.副皮质区和淋巴小结 B.副皮质区和脾索

C.副皮质区和动脉周围淋巴鞘 D.淋巴小结和动脉周围淋巴鞘 8.淋巴结paracortex zone( )

A.在髓质浅部,主要含B细胞 B.在髓质深部,主要含T细胞 C.在皮质浅部,主要含B细胞 D.在皮质深部,主要含T细胞 9.Blood-thymus barrier的血管周隙内常有( ) A.白细胞 B.胸腺细胞 C.巨噬细胞 D.成纤维细胞

10.淋巴结内High endothelial venule 主要分布于( ) A.浅层皮质 B.副皮质区

C.髓索 D.皮质与髓质交界处 11. 血液内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组织的通道是( ) A. 淋巴窦 B. splenic sinus C.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D. marginal sinus

12. 脾首先接触抗原并引起免疫应答的部位是( ) A. splenic sinus B. 边缘区

C. 脾小体 D. periarterial lymphatic sheath 13.splenic sinus的结构特点是( )

A. 扁平有孔内皮,外有基膜 B. 扁平有孔内皮,外无基膜

C. 长杆状内皮,外无基膜 D. 长杆状内皮,外有不完整基膜

二、多项选择题

1.参与recirculation of lymphocyte的细胞有( ) A.效应性T细胞 B.效应性B细胞

C.记忆性T细胞 D.记忆性B细胞 E.NK细胞 2.淋巴组织的存在形态有( ) A.弥散淋巴组织 B.淋巴结

C.淋巴小结 D.索状淋巴组织 E.生发中心 3.胸腺上皮细胞分泌的激素有( ) A.胸腺素 B.性激素

C.胸腺生成素 D.生长激素 E.细胞因子 4.T细胞的特点是( )

A.在骨髓内受抗原的刺激而增殖分化 B.外周血中的T细胞很少

C.在淋巴结内,主要分布于副皮质区 D.在脾内,主要分布于动脉周围淋巴鞘 E. 由胸腺产生

5.Th细胞的特点包括( )

A.参与体液免疫 B.参与细胞免疫

C.细胞膜上有抗原受体 D.分泌细胞因子 E. 扩大免疫应答 6.下列哪些器官含有Lymphoid nodule( )

A.脾 B.扁桃体 C.淋巴结 D.胸腺 E. 骨髓 7.淋巴结的功能包括( )

A.清除淋巴中的抗原物质 B.细胞免疫应答

C.清除淋巴中的细菌 D.产生效应淋巴细胞 E. 体液免疫应答

- 38 -

8.Splenic sinus的特征是( )

A.内皮细胞呈杆状 B.内皮细胞胞质部有较多窗孔

C.内皮细胞间隙大 D.内皮外侧巨噬细胞较多 E.基膜不完整 9.胸腺的结构与功能包括( )

A.胸腺上皮细胞分泌胸腺生成素 B.皮质内的胸腺细胞比髓质内密集 C.髓质内无成熟的胸腺细胞 D.胸腺细胞有95%被选择性灭活 E. 培育和选择T细胞

10. 胸腺形态结构特征包括( )

A.被膜表面覆有间皮 B.每个胸腺小叶都含有皮质和髓质 C.上皮细胞构成皮质内支架 D.皮髓质交界部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E. 髓质内含特征性结构胸腺小体

11.下列哪些细胞属于抗原提呈细胞( ) A.巨噬细胞 B.郎格汉斯细胞

C.交错突细胞 D.网状细胞 E.面纱细胞 12.属于Mononuclear phagocytic system的有( ) A.肺巨噬细胞 B.小胶质细胞

C.破骨细胞 D.网状细胞 E.肝枯否细胞 13.血液内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组织的通道是 ( ) A.脾血窦 B.淋巴结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C.脾的边缘窦 D.胸腺小体 E.高内皮微静脉 14.脾内主要含B细胞的结构是( ) A.脾血窦 B.脾索

C.边缘区 D.脾小体 E.动脉周围淋巴鞘 15.脾窦内所含的细胞包括( ) A.淋巴细胞. B.红细胞.

C.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网状细胞 三、填空题

1.免疫系统由 、 、 和 组成。

2.免疫细胞包括 、 、 、 、和 等 3. 是免疫系统的基本成分,其免疫应答方式为 和 。 4.淋巴细胞分 、 和 三种类型.

5.淋巴组织是以 为支架,网孔中充满大量的 和一些 、 等。 6.淋巴组织有 和 两种形态。

7.淋巴器官分为 和 ,前者包括 和 ,后者包括 、 和 等。

8.淋巴结实质分为 和 两部分。前者位于被膜下方,由 、 及 构成。后者由 和 构成

9.淋巴结的淋巴小结主要由__ 细胞构成. 脾动脉周围淋巴鞘主要由 ___细胞构成 10.脾的表面为 ,实质可分 和 。其中前者由 和 构成, 后者由 和 构成。

11.脾的功包括 、 、 和 。 12.T细胞分为 、 和 。

13.胸腺实质由许多分隔不完全的 组成,每个小叶都有 和 ,所有小叶的 都互相连续。

- 39 -

14.胸腺上皮细胞能分泌 和 。

15.血-胸腺屏障由 、 、 、 和 组成。

16.胸腺小体是由许多扁平的 细胞呈同心圆排列而成,胞质 性,位于胸腺的 。 四、名词解释

1.thymus dependent area

2. Mononuclear phagocytic system 3.Lymphoid nodule 4.Blood-thymus barrier 5. thymic corpuscle

6.High endothelial venule 五、 问答题

1.简述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组成、分布和功能。 2.简述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3.简述淋巴结的免疫功能。

4.比较淋巴结和脾的结构和功能的同异。 5. T细胞如何分类?

(刘国红)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A 4.A 5.D 6.D 7.C 8.D 9.C 10.B 11.C 12.B 13.D 二、多项选择题

1.CD 2.ACD 3.AC 4.CDE 5.ABCDE 6.ABC 7.ABCDE 8.ABCDE 9.ABDE 10.BCDE 11.ABCE 12.ABCE 13.BCE 14.BCD 15.ABCD 三、填空题

1.淋巴器官、淋巴组织、免疫细胞、免疫活性分子

2.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抗原提呈细胞、浆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 3.淋巴细胞、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4.T细胞、B细胞、NK细胞、

5.网状组织、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 6.弥散淋巴组织、淋巴小结

7.中枢淋巴器官、周围淋巴器官、胸腺、骨髓、淋巴结、脾、扁桃体 8.皮质、髓质、浅层皮质、副皮质区、皮质淋巴窦、髓索、髓窦 9.T细胞、B细胞

10.被膜、白髓、红髓、脾小体、动脉周围淋巴鞘、脾索、脾窦 11.储血、造血、滤血、免疫应答

12.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 13.胸腺小叶、皮质、髓质、髓质 14.胸腺素、胸腺生成素

15.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基膜、血管周隙、上皮基膜、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

- 40 -

16.胸腺上皮细胞、嗜酸性、髓质 四、名词解释

1. thymus dependent area:即胸腺依赖区。位于淋巴结皮质深层,为较大片的弥散淋巴组织,又称副皮质区。主要由T细胞组成,此外还有交错突细胞、巨噬细胞和少量B细胞。给新生动物切除胸腺后,此区不发育,顾名。该区内有许多高内皮微静脉,是淋巴细胞再循环途径的重要部位。脾脏的胸腺依赖区为动脉周围淋巴鞘。

2.Mononuclear phagocytic system: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是指由骨髓内的幼单核细胞及其进入血液形成的单核细胞和由单核细胞穿出血管壁在其他组织器官内分化而来的具有吞噬功能的所有细胞的总称。该系统均起源于骨髓,包括骨髓内的幼单核细胞、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肝脏的枯否细胞、肺巨噬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骨组织的破骨细胞、表皮的郎格汉斯细胞、淋巴组织内的交错突细胞、消化管壁的微皱褶细胞等。细胞的形态多样,数量多,分布广。它们除具有强烈的吞噬功能这一共性外,还能处理抗原物质并向淋巴细胞呈递抗原决定簇,分泌淋巴因子等等,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Lymphoid nodule:即淋巴小结,又称淋巴滤泡。是淋巴组织的一种存在形态,为直径1-2mm的球形小体,有较明确的界限,含大量B细胞和一定量的Th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淋巴小结受抗原刺激后增大,并产生生发中心,无生发中心的称初级淋巴小结,有生发中心的称次级淋巴小结。

4.Blood-thymus barrier:即血-胸腺屏障。指胸腺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具有屏障作用的结构,包括①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内皮细胞间有完整的紧密连接 ②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 ③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 ④上皮基膜 ⑤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这一屏障结构可阻挡血液内的大分子物质如抗原、抗体、药物等等进入胸腺皮质,对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5.thymic corpuscle:即胸腺小体。是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直径30-150um,散在分布,由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状排列而成。小体外周细胞较幼稚,核明显,可分裂;近小体中心的细胞较成熟,核渐退化,胞质中含较多角蛋白;小体中心的细胞则完全角化,呈嗜酸性,有的呈均质透明状。小体中还常见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胸腺小体功能不明,但缺乏胸腺小体的胸腺不能培育出T细胞。

6.High endothelial venule:即高内皮微静脉,为存在于弥散淋巴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其内皮细胞为柱状,顾名。高内皮微静脉是淋巴细胞从血液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存在于淋巴结的副皮质区和胸腺的皮髓质交界处。而脾的动脉周围淋巴鞘无高内皮微静脉。 五、问答题

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是指由骨髓内的幼单核细胞及其进入血液形成的单核细胞和由单核细胞穿出血管壁在其他组织器官内分化而来的具有吞噬功能的所有细胞的总称。该系统均起源于骨髓,包括骨髓内的幼单核细胞、血液中的单核细胞、 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肝脏的枯否细胞、肺巨噬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骨组织的破骨细胞、表皮的郎格汉斯细胞、淋巴组织内的交错突细胞、消化管壁的微皱褶细胞等。细胞的形态多样,数量多,分布广。它们除具有强烈的吞噬功能这一共性外,还能处理抗原物质并向淋巴细胞呈递抗原决定簇,分泌淋巴因子等等,在机体的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流,循环于全身,他们又可通过弥散淋巴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返回淋巴器官和或淋巴组织,如此周而复始,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到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至另一处淋巴组织,这种现象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参与再循环的细胞多为记忆性淋巴细胞,效应性T细胞、B细胞、K细胞和NK细胞不参加再循环。淋巴细胞再循环有利于发现和识别抗原,促进免疫细胞间的

- 41 -

协作,沟通信息和提高免疫功能,使分散于全身的免疫细胞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体。 3.淋巴结的免疫功能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原进入淋巴结后巨噬细胞和交错突细胞可捕获和处理抗原,并提呈给具有相应抗原受体的初始T细胞或记忆性T细胞,后者于副皮质区增殖,副皮质区明显扩大,效应T细胞输出增多,引发细胞免疫。B细胞在接触抗原后,在Th细胞的辅助下于浅层皮质增殖分化,该部位淋巴小结增多增大,髓索中浆细胞增多,输出淋巴管内含的抗体明显上升。淋巴结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常同时发生。 4.淋巴结和脾的比较如下表: 比较点 淋巴结 脾 被膜 实质部分 淋巴小结 胸腺依赖区 淋巴索 边缘区 淋巴窦 血窦 窦内液体 功能

薄,有输入淋巴管穿过 皮质 有

副皮质区 髓索 无

皮窦和髓窦 无 淋巴液

产生淋巴细胞,过滤淋巴液,免疫应答 厚,内有许多平滑肌 白髓、红髓和边缘区 有,又称脾小体 动脉周围淋巴鞘 脾索

有,B细胞为主 无 有 血液

滤血,造血,储血,免疫应答

5.T细胞分为三个亚群:①细胞毒性T细胞,简称Tc细胞,能直接攻击带异抗原的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和异体细胞。②辅助性T细胞,简称Th细胞,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辅

- 42 -

助B细胞和Tc细胞进行免疫应答,它们本身也具有某些免疫效应功能。③抑制性T细胞,简称Ts细胞,数量很少,在免疫应答后期增多,分泌的细胞因子可调节其他T细胞和B细胞,降低其活性,使免疫应答不至于过于强烈。

(刘国红)

第13章 内分泌系统 一、单项选择题

1.Thyroid follicular epithelial cell可分泌( ) A.降钙素 B.甲状腺素 C.促甲状腺素 D.甲状旁腺素 2.thyroxine的贮存形式是( )

A.甲状腺球蛋白 B.甲状腺球蛋白前体 C.T3和T4 D.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

3.关于肾上腺皮质zona glomerulasa的描述哪项最正确( ) A.分泌盐皮质激素,主要是醛固酮。 B.位于被膜下 C.腺细胞聚集成球团 D.以上都对 4.关于肾上腺皮质zona fasciculata,哪项正确( ) A.位于皮质最内层 B.分泌糖皮质激素 C.腺细胞呈嗜酸性 D.腺细胞为球形 5.肾上腺中分泌性激素的细胞位于( ) A.髓质 B.zona glomerulosa C.皮质网状带 D.zona fasciculata 6.垂体嗜酸性细胞分泌( )

A.oxytocin and growth hormone B.生长激素和催乳激素

C.growth hormone and 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D.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7.关于neurohypophysis,哪项正确( )

A.分泌生长激素和催乳激素 B.贮存和释放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

C.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 D.下丘脑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调节其分泌活动 8.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合成于( )

A.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 B.pars distalis

C.下丘脑弓状核 D.neurohypophysis 9.与thyroxine 释放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 )

A.粗面内质网 B.溶酶体 C.高尔基复合体 D.线粒体 10.糖皮质激素主要由肾上腺哪部分分泌 ( ) A.皮质束状带 B.zona glomerulosa C.髓质 D.zona reticularis 11.垂体细胞是( )

A. endocrine cell B. 神经内分泌细胞 C. neuron D. 神经胶质细胞 12.细胞质内含有嗜铬颗粒的细胞是( )

A.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 B.ACTH cell C.肾上腺髓质细胞 D.TSH cell

- 43 -

13.分泌降钙素的细胞是( )

A.甲状旁腺主细胞 B.follicular epithelial cell C.滤泡旁细胞 D.chromaffin cell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内分泌腺的是( ) A.甲状腺 B.甲状旁腺

C.肾上腺 D.脑垂体 E.胸腺 2.关于内分泌腺的特点是 ( ) A.无导管 B.毛细血管丰富 C.腺细胞排列成索状、团状或滤泡状

D.其分泌物称激素,大多通过血液循环达到靶器官 E.有导管 3.分泌类固醇激素的细胞有( ) A.垂体嗜酸性细胞 B.睾丸间质细胞

C. 卵巢门细胞 D.肾上腺皮质细胞 E. 黄体细胞 4.甲状腺的结构特征正确的描述是( )

A. 由滤泡上皮细胞组成滤泡 B.滤泡内含胶状物 C.细胞质粗面内质网丰富 D.胞质内含分泌颗粒 E.上皮的高低与功能状态无关

5.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特点是( )

A.分泌甲状腺素 B.分泌降钙素

C.在皿染色切片中胞质浅染 D.位于滤泡之间和滤泡上皮细胞之间 E. 顶部可达滤泡腔

6.垂体门脉系统包括以下结构( ) A.第一级毛细血管网 B.垂体下动脉

C.第二级毛细血管网 D.垂体门微静脉 E.垂体上动脉 7.参与调节血钙浓度的内分泌细胞有( ) A.垂体嗜酸性细胞 B.甲状旁腺主细胞

C.甲状旁腺嗜酸性细胞 D.甲状腺滤泡旁细胞 E. 肾上腺髓质细胞 8.肾上腺皮质的结构特点是( )

A.有丰富的血窦 B.腺细胞有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C.由表及里分为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

D.球状带细胞染色浅 E. 束状带最厚,腺细胞单行或双行排列 9.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是 ( ) A.无分泌颗粒 B.富含滑面内质网

C.线粒体嵴多呈管状 D.含较多脂滴 E.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 10.含氮激素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是 ( )

A.胞质含大量粗面内质网、 B.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

C.线粒体嵴常呈管状 D.有分泌颗粒 E.胞质含许多高尔基复合体 11.肾上腺皮质包括( ) A.嗜铬细胞 B.束状带

C.神经部 D.网状带 E.球状带 12.下列属于腺垂体远侧部的是( ) A.嗜酸性细胞 B.嗜碱性细胞

C.赫令体 D.嫌色细胞 E.垂体细胞

- 44 -

13.催产素的靶器官是( )

A. 乳腺、 B.卵巢 C.输卵管 D.子宫 E.汗腺 14.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含有( )

A. 加压素 B. 催产素 C. 催乳激素 D. 释放抑制激素 E. 释放激素 15.Herring body含有的激素是( ) A.催产素 B.抗利尿激素

C.黄体生成素 D.生长激素 E.催乳激素 三、填空题

1. 甲状腺表面有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将实质分成许多小叶,小叶内有 和 。

2. 甲状腺滤泡由 围成,滤泡腔内充满 ,即 ,由 合成。 3. 肾上腺皮质从外向内分 、 、 三带,分别分泌 、 、 。

4. 肾上腺髓质细胞又称为 细胞,分泌 和 。

5. 垂体由 和 两部分组成,前者又分为 、 和 ,后者分为 和 。

6. 腺垂体远侧部含有 、 和 三类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 7. 电镜下,腺垂体远侧部嗜碱性细胞分为 、 和 三种。 8. 腺垂体远侧部嗜酸性细胞有 和 两种,分别分泌 和 。 9. 参与调节血钙的内分泌腺有 和 。前者由 细胞分泌 ,使血钙降低,后者由 细胞分泌 使血钙升高。

10. 视上核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 ,又称 ,主要促进肾 和 重吸收水。

11. 内分泌细胞根据其分泌物的类型可分为 和 两种。 12.含氮激素分泌细胞胞质内与合成激素有关的超微结构有 和 ,以及有膜包被的 。

13.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超微结构特点是细胞质内含有大量的 、 和 ,内含合成激素的原料胆固醇。

14. 内分泌腺的特征是腺细胞排列 。腺细胞周围有丰富的 。分泌物称 ,分泌后进入 周流全身。

15.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细胞分泌 ,其作用有 、 和 。 四、名词解释 1.endocrine gland 2.Paracrine

3.Hypophyseal portal system 4.Herring body 5. APUD cell 五、 问答题

1. 试比较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及含氮激素分泌细胞的分布和超微结构特征。 2.简述肾上腺皮质的结构和功能。

3.简述腺垂体远侧部细胞构成及其结构和功能。 4.简述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关系。 5. 简述下丘脑和神经垂体的关系。 6. 简述垂体门脉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45 -

(刘国红)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B 5.C 6.B 7.B 8.A 9.B 10.A 11.D 12.C 13.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BCDE 4.ABCD 5.BCD 6.ACD 7.BD 8.ABCE 9.ABCD 10.ADE 11.BDE 12.ABD 13.AD 14.ABDE 15.AB 三、填空题

1. 被膜、甲状腺滤泡、滤泡旁细胞

2.滤泡上皮细胞、胶质、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滤泡上皮细胞 3. 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雄激素 4.嗜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5. 腺垂体、神经垂体、远侧部、中间部、结节部、神经部、漏斗 6.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嫌色细胞

7. 促甲状腺激素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促性腺激素细胞 8.生长激素细胞、催乳素细胞、生长激素、催乳素

9. 甲状腺、甲状旁腺、滤泡旁细胞、降钙素、主细胞、甲状旁腺素 10. 加压素、抗利尿激素/ADH、远曲小管、集合管 11.含氮激素分泌细胞、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 12.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分泌颗粒 13.滑面内质网、管状嵴线粒体 、脂滴

14.成团成索或呈滤泡状、毛细血管、激素、血液

15.糖皮质激素、调节蛋白质和糖代谢、抗炎、抗免疫应答 四、名词解释

1.endocrine gland:即内分泌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称腺,若形成的腺无导管,腺细胞的分泌物直接经血液或淋巴运输则称内分泌腺。其结构特点是:腺细胞排列成索状、团状或围成滤泡;腺细胞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腺细胞能分泌高效能的活性物质即激素直接进入血液,经血液循环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有的亦可通过旁分泌的方式直接作用于邻近的细胞。

2.Paracrine:即旁分泌。大多数内分泌腺细胞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也有的腺细胞分泌的激素可直接作用于邻近细胞,调节邻近细胞的功能活动,后一种形式称旁分泌。

3.Hypophyseal portal system:即垂体门脉系统,由第一级(初级)毛细血管、垂体门微静脉和第二级(次级)毛细血管组成。通过它下丘脑弓状核等部位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可达到腺垂体以调控腺垂体各种腺细胞的分泌活动。

4. Herring body:即赫令体,下丘脑前区视上核和室旁核内含有大型神经内分泌细胞,其胞体内含许多激素分泌颗粒,这些分泌颗粒沿轴突被运送到神经部,在轴突沿途和终末,分泌颗粒常聚集成团,使轴突呈串珠状膨大,于光镜下呈大小不一的嗜酸性团块,称赫令体。 5. APUD cell:除内分泌腺外,机体其他器官也散在存在大量的内分泌细胞,都有摄取胺前体(氨基酸)经脱羧后产生胺的能力,这些细胞统称为摄取胺前体脱羧细胞(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 cell),简称APUD cell。研究发现APUD cell不仅产生胺,还产生

- 46 -

肽,有的细胞只产生肽。而且几乎所有的神经细胞都有APUD能力,因此目前把这些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神经细胞和APUD 细胞统称为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diffuse neuroendocrine system,DNES.) 五、问答题

1.含氮激素分泌细胞分泌氨基酸衍生物、胺类、肽类和蛋白质类激素,分布极广,机体绝大部分内分泌细胞为含氮激素分泌细胞。其超微结构特点和蛋白质分泌细胞相似,即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体,并有膜被的分泌颗粒。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仅包括肾上腺皮质的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的细胞、卵巢和黄体的细胞、睾丸间质细胞等。这类细胞超微结构特点是胞质内含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较多呈管状嵴的线粒体和许多脂滴,无分泌颗粒。

2.根据肾上腺皮质细胞的形态和排列特征,可将皮质分为三个带: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三个带间并无截然的界限。①球状带,位于被膜下方,较薄,约占皮质总体积的15%。细胞聚集成许多球团,细胞较小,呈锥形,核小染色深,胞质较少,内含少量脂滴。球状带细胞分泌盐皮质激素,主要是醛固酮,能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重吸收Na+和K+以维持血容量。②束状带,是皮质最厚的部分,约占皮质总体积的78%。束状带细胞较大,多边形,排列成单行或双行细胞索。胞核圆形,较大,着色浅。胞质内含大量脂滴,故HE切片上胞质染色浅呈泡沫状。束状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糖皮质激素可促进蛋白质和糖的代谢,还有抑制免疫应答和抗炎症等作用③网状带,位于皮质最内层,约占皮质总体积的7%,细胞索相互吻合成网。网状带细胞较小,核也小,着色深,胞质呈嗜酸性,内含较多脂褐素和少量脂滴。网状带细胞主要分泌雄激素、少量雌激素和糖皮质激素。 3.腺垂体远侧部远最大,腺细胞排列成团索状,少数围成小滤泡,细胞间有丰富的窦状毛细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HE染色切片上,腺细胞分为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和嫌色细胞三类。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合称嗜色细胞。嗜酸性细胞数量最多,呈圆形和椭圆形,胞质含嗜酸性颗粒,嗜酸性细胞又分为生长激素细胞和催乳激素细胞,分别分泌生长激素和催乳素。嗜碱性细胞数量较嗜酸性细胞少,呈椭圆形或多边形,胞质内含嗜碱性颗粒。嗜碱性细胞又分为促甲状腺激素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促性腺激素细胞,分别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嫌色细胞数量多,体积小,着色浅,细胞界限不清楚。电镜下可见胞质内含少量分泌颗粒,因此认为嫌色细胞可能是脱颗粒的嗜色细胞或处于形成嗜色细胞的初级阶段。

4.下丘脑视前区和结节区(弓状核)等核团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各种激素,经神经细胞的轴突运输、释放如漏斗处的第一级毛细血管网,继而经垂体门微静脉输送到远侧部的第二级毛细血管网,分别调节远侧部各种腺细胞的分泌活动。此激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促进腺细胞分泌的,称释放激素,另一类是抑制腺细胞分泌的,称释放抑制激素。譬如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和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抑制激素等,由此可见,腺垂体与下丘脑在结构上没直接联系,下丘脑通过所分泌的激素,经垂体门脉系统调节腺垂体各种细胞的分泌活动,形成下丘脑—腺垂体系,并通过腺垂体分泌的激素调控其他靶器官的功能活动。

5.神经垂体分为神经部和漏斗,主要由无髓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下丘脑前区视上核和室旁核内有大型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其轴突经漏斗终止于神经垂体的神经部,构成下丘脑—神经垂体束,也是神经部无髓神经纤维的来源。这些神经内分泌细胞可合成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沿轴突运送到垂体神经部储存并释放到窦状毛细血管。因此,下丘脑和神经垂体实为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神经垂体是下丘脑激素的贮存和释放部位。

6.垂体门脉系统由第一级(初级)毛细血管、垂体门微静脉和第二级(次级)毛细血管组成。 腺垂体与下丘脑在结构上虽没直接联系,但下丘脑通过所分泌的激素,经垂体门脉系

- 47 -

统可调节腺垂体各种细胞的分泌活动,形成下丘脑—腺垂体系,并通过腺垂体分泌的激素调控其他靶器官的功能活动。 (刘国红)

第14章 消化管 一 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一个器官的粘膜上皮内不含杯状细胞?( ) A. 胃 B. 空肠 C. 回肠 D. 结肠

2.胃底腺的Chief Cells可分泌( ) A. 盐酸 B. 胃蛋白酶 C. 胃蛋白酶原 D. 内因子 3.消化道管壁可分为哪几层?( )

A. 内膜、中膜、外膜 B. 内膜 、中膜、浆膜

C. 内膜、中膜、纤维膜 D. 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外膜 4.以下关于人食管结构的描述中,哪一项错误?( )

A. 管壁内既有平滑肌,又含骨骼肌 B. 粘膜上皮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C. 粘膜肌层为一层纵行平滑肌 D. 粘膜下层内含粘液腺 5.组成小肠腺的主要细胞有( )

A. 柱状细胞、扁平细胞、潘氏细胞 B. 柱状细胞、潘氏细胞、壁细胞 C. 柱状细胞、壁细胞、主细胞 D. 柱状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 6.壁细胞多分布于( )

A. 胃底腺的底部 B. 胃底腺的底部和颈部 C. 胃底腺的底部和体部 D. 胃底腺的颈部和体部 7.内因子是由以下哪一种细胞所分泌?( )

A. 胃腺的主细胞 B. 胃腺的颈粘液细胞 C. 胃腺的壁细胞 D. 胃腺的内分泌细胞 8.盐酸的主要作用是( )

A. 激活胃蛋白酶 B. 稀释毒物

C. 参与蛋白质的消化 D. 激活胃蛋白酶原和杀菌 9.Paneth cells lie in( )

A.幽门腺 B.小肠腺 C.十二指肠腺 D.大肠腺 10.关于小肠绒毛,哪项错误( )

A.由粘膜和粘膜下层共同突起形成 B.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 C.含中央乳糜管 D.上皮细胞在其顶端脱落 二 多项选择题

1.以下结构描述中,哪项与壁细胞有关?( ) A. 细胞质嗜酸性 B. 可分泌盐酸

C. 细胞质内富含线粒体 D. 细胞质内富含粗面内质网 E. 细胞内含细胞内分泌小管

2.下列哪些结构参与扩大小肠的表面积?( ) A. villi B. microvilli

- 48 -

C. 小肠腺 D. striated border E. 环形皱襞 3.以下关于胃酶细胞结构特点的描述中,哪项正确?( ) A. 细胞呈柱状 B. 细胞质嗜碱性 C. 细胞质内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

D. 细胞质内含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E. 分泌胃蛋白酶原 4.以下关于小肠绒毛的描述中,哪项正确?( )

A. 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 B. 由单层柱状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出而成 C. 由粘膜和粘膜下层向肠腔突出而成 D. 由粘膜下层向肠腔突出而成 E. 与水、电解质转运相关

5.以下关于胃粘膜上皮的描述中,哪项正确?( )

A. 为单层柱状上皮 B. 含少量杯状细胞

C. 细胞顶部含大量粘原颗粒 D. HE染色的标本中着色较淡 E. 上皮细胞可分泌粘液

6.粘膜下层中含有腺体的是( ) A.食管 B.胃

C.十二指肠 D.回肠 E. 空肠 7.Parietal Cells分泌( ) A.盐酸 B.胃泌素

C.内因子 D.组胺 E. 胃蛋白酶原 8.参与皱襞构成的组织有( ) A.上皮 B.固有层

C.粘膜肌层 D.粘膜下层 E. 肌层 9.参与SIgA分泌的细胞有( )

A.浆细胞 B.微皱褶细胞

C.吸收细胞 D.树突状细胞 E. 杯状细胞 10.Paneth Cells分泌( )

A.溶菌酶 B.肠致活酶

C.SigA D.防御素 E. 粘液 11.结肠( )

A.无肠绒毛 B.无腺体

C.无潘氏细胞 D.有大量杯状细胞 E. 可分泌大量粘液 12.Stem Cells lie in( )

A.胃小凹深部 B.胃底腺深部

C.小肠腺深部 D.肠绒毛深部 E. 小肠腺近肠腔处 13.关于胃底腺壁细胞,下列描述那项正确?( )

A.细胞较大,呈圆形或三角形 B.多为于胃底腺的颈部和体部 C.可分泌盐酸 D.可分泌内因子 E. 胞质嗜酸性 14.吸收细胞( )

A.纹状缘扩大了吸收面积 B.纹状缘由电镜下的微绒毛构成

C.细胞为柱状 D.细胞侧面的紧密连接保证了物质的选择性吸收 E. 游离面微绒毛丰富

15.产生粘液的细胞是( )

A.颈粘液细胞 B.表面粘液细胞

- 49 -

C.杯状细胞 D.潘氏细胞 E. 微皱褶细胞 三 填空题

1.消化管壁从内向外由 、 、 和 四层组成。 2. 消化管粘膜从内向外由 、 和 构成。

3.胃粘膜上皮除少量内分泌细胞外,主要由表面 组成,该细胞内的分泌颗粒称 。 4.胃底腺由五种细胞组成,即 、 、 、 和 。

5.壁细胞又称 ,胞质内有细胞膜凹陷形成的 ,其游离面有 。 6.小肠粘膜表面有许多肠绒毛,它是由 和 向肠腔突出形成的。 7.小肠腺由五种细胞构成,它们是 、 、 、 和 。 8.小肠绒毛内有三种重要结构,即 、 和 。 9.食管腺位于管壁的 。 10.小肠腺位于 。 11.十二指肠腺位于 。

12.吸收细胞表面的微绒毛是由 和 突出形成的。

13.食管壁肌层有 和 两种肌组织同时存在;其中食管上段为 、中段为 为 。

14.浆膜由 及表面一层 组成。

15.主细胞又称 ,主要分泌 ,该分泌物可物被 激活。 四 名词解释 1.Parietal Cell 2.Gastric Pit 3.Serosa

4.Villi of Small Intestine 5.Lacteal 五 问答题

1.简述胃粘膜的自我保护机制。 2.简述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3.试比较胃粘膜和小肠粘膜的同异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4.简述微皱褶细胞与分泌性免疫球蛋白。

5.简述小肠绒毛中轴内的三种重要结构及其功能。

冯 若 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A 2.C 3.D 4.B 5.D 6.D 7.C 8.D 9.B 二 多项选择题

1.ABCE 2.ABDE 3.ABCDE 4.B 5.ABCDE 6.AC 8.ABCD 9.AC 10.AD 11.ACDE 12.AC 13.ABCDE 14.ABCDE 15ABC 三 填空题

1.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外膜。 2.上皮、固有层、粘膜肌。 3.粘液细胞、粘原颗粒。

4.主细胞、壁细胞、颈粘液细胞、干细胞、内分泌细胞。

- 50 -

、下段10.A 7.AC 5.泌酸细胞、细胞内小管、微绒毛。 6.上皮、固有膜。

7.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干细胞、潘氏细胞。 8.中央乳糜管、毛细血管网、纵行平滑肌。 9.粘膜下层。 10.粘膜层。 11.粘膜下层

12.细胞膜、细胞质。

13.平滑肌、骨骼肌、骨骼肌、骨骼肌与平滑肌、平滑肌。 14.结缔组织、间皮。

15.胃酶细胞、胃蛋白酶原、盐酸。 四 名词解释

1.即壁细胞。它是胃底腺的重要组成细胞,其体积大,多呈圆锥形。核圆而深染,居中。可有双核,胞质呈嗜酸性:电镜下,胞质中有细胞内分泌小管、微管泡系统和丰富的线粒体。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参与对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和对维生素B12 的吸收。 2.即胃小凹。它是由胃粘膜上皮向胃粘膜深部凹陷而成,其底部于胃腺相连。 3.即浆膜。它由一层间皮与覆盖于结缔组织表面所形成的结构,表面较平滑。 4.即小肠绒毛。它由小肠粘膜上皮和固有层共同突向肠腔而形成的指状突起。 5.即中央乳糜管。小肠绒毛中轴内有1-2条毛细淋巴管称为中央乳糜管,可输送吸收的脂肪。 五 问答题

1.一方面,为粘膜上皮细胞不断脱落,并由未分化细胞不断增殖分化来补充。胃粘膜上皮的这种快速自我更新对胃粘膜是一种很好的自我保护;另一方面,由胃上皮表面粘液细胞分泌的含高浓度碳酸氢根的不可溶性粘液,覆盖于上皮表面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粘液层将上皮与胃液中的胃蛋白酶隔离,而高浓度HCO3-使局部pH为7,既抑制了酶的活性,又可中和渗入的盐酸,从而使胃粘膜免受损伤。粘液产生减少、或盐酸分泌过多,屏障受到破坏,都会导致胃组织的自我消化,形成胃溃疡。

2.消化管各段的管壁一般自内向外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层。粘膜由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层组成。消化管的两端为复层扁平上皮,其余均为单层柱状。固有层由细密结缔组织组成,其内富含血管、淋巴管,胃肠的固有层含大量的腺体和淋巴组织。粘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其收缩可促进腺体分泌物的排出和血液运行,利于物质吸收。粘膜下层的结缔组织中含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还有粘膜下神经丛。在食管及十二指肠的粘膜下层内分别含有粘液腺。肌层,消化管两端为骨骼肌,其余部分均为平滑肌,一般为内环行、外纵行两层。外膜分纤维膜和浆膜两种,前者由结缔组织组成,后者在结缔组织表面有一层间皮覆盖。 3.胃和小肠的粘膜都由三层结构构成,上皮均为单层柱状,固有层的疏松结缔组织内都含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粘膜肌层为薄层的平滑肌。胃的上皮向固有层凹陷形成胃小凹,其深部的干细胞可增殖分化,补充衰老脱落的上皮细胞;小肠的上皮与固有层组织共同凸起,形成肠绒毛,增大了小肠的内表面积,有利营养物质吸收。胃上皮主要由表面粘液细胞构成,该细胞分泌的碱性粘液形成粘液一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粘膜不受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和盐酸的损伤;小肠上皮主要由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构成,前者从事营养的吸收,后者分泌的粘液具有润滑作用。胃固有层中含贲门腺、幽门腺和胃底腺,前二者主要分泌粘液;胃底腺中的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是胃液中参与消化的重要成分。小肠固有层含小肠腺,其深部的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它们迁移、补充在绒毛顶部脱落的上皮细胞;此外,小肠腺还具有特征性的潘氏细胞,分泌溶菌酶和防御素,发挥免疫作用。小肠绒毛内的固有层中有中央乳糜管,是吸收物进入循环系统的重要途径之一。

- 51 -

胃和小肠固有层内均可有淋巴小结,但于小肠更多,在回肠,还形成集合淋巴小结,是消化管免疫的重要部位。

4.人回肠粘膜集合淋巴小结由近百个淋巴小结聚集而成,该部位粘膜上皮内无杯状细胞,而有一种散在的细胞,称微皱褶细胞 (M细胞)。M细胞,是一种特化的上皮细胞,HE染色的标本不易区分。电镜下,M细胞游离面有一些短小的微绒毛和微皱褶,基底面质膜内陷形成一个凹腔,又叫中央腔。中央腔内嵌有多个淋巴细胞、浆细胞等。M细胞能摄取肠腔内的抗原物质,将其传递给下方的淋巴细胞。后者进入肠系膜淋巴结内,分裂增殖,后经淋巴细胞再循环或血循环途径再回到肠粘膜内,分化为浆细胞,分泌抗体,主要产生免疫球蛋白A(IgA )。IgA能与上皮细胞产生的糖蛋白载体—分泌片结合形成分泌性免疫球蛋白(sIgA ),释放入上皮表面的糖衣内,它可与特异性抗原结合,抑制细菌增殖和病毒复制,中和病毒,并阻止细菌等抗原物质附着在上皮细胞上,阻止内毒素进入上皮细胞内,保护肠粘膜。

5. 绒毛中轴的固有层内有1~2条纵行的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它参与脂类物质的运输;还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网,可将小肠吸收的物质通过血液循环加以运输;散在的纵行平滑肌,它的收缩可影响该部位的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有助于物质的运输。

第15章 消化腺 一 单项选择题

1.唾液腺中,浆液性腺泡的特点是( )

A.腺细胞染色深 B.细胞基部有较多分泌颗粒 C.细胞顶部有较多粗面内质网 D.分泌物含唾液淀粉酶较少 2.腮腺腺泡为( )

A.纯浆液性腺泡 B.纯粘液性腺泡 C.混合性腺泡 D.内含泡心细胞 3. 贮脂细胞的功能之一是( )

A.合成维生素A B.贮存维生素A C.合成维生素E D.贮存维生素E 4.人胰腺内可分泌Insulin的细胞是( ) A.PP细胞 B.D细胞 C.B细胞 D.A细胞 5.Islets of Pancreas为( )

A.胰腺内分泌部 B.胰腺外分泌部 C.可分泌胰液 D.可分泌胰蛋白酶 6.胰岛内A细胞可分泌( )

A.胰岛素 B.胰高血糖素 C.可分泌胰液 D.生长抑素 7.Bile canaliculus lies( )

A.肝细胞间 B.肝小叶间 C.门管区内 D.窦周隙内 8.Central vein 位于( )

A.肝细胞之间 B.肝小叶之间 C.门管区内 D.肝小叶内

- 52 -

9.关于肝细胞结构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体积较大,多面体形 B.核大而圆,居细胞中央 C.核仁明显 D.胞质内细胞器较少 10. Kupffer Cell位于( )

A.肝血窦内 B.窦周隙内 C.肝板内 D.门管区内 二 多项选择题

1.胰腺泡心细胞的特点是( )

A.位于胰腺腺泡内 B. 与闰管上皮相连

C.细胞为扁平或立方形 D.胞质染色较浅 E. 可分泌胰蛋白酶原 2.胰腺腺泡的特点是( )

A.属于外分泌部 B. 内有泡心细胞

C.无肌上皮细胞 D.可分泌激素 E. 为纯浆液性腺泡 3. 肝的Portal area内可见( )

A.小叶间胆管 B.小叶间静脉

C.小叶下静脉 D.小叶间动脉 E. 小叶下动脉 4.肝窦周隙一般有( )

A.血浆 B.贮脂细胞

C.肝细胞微绒毛 D.肝巨噬细胞 E. 血细胞 5.肝血窦特点是( )

A.内皮有窗孔 B.无基膜

C.位于肝板之间 D.腔内有Kupffer Cells E. 内皮细胞间有间隙 6.胰岛( )

A.为胰腺内分泌部 B.HE染色时,着色较浅

C.散在于胰腺腺泡之间 D.胰岛大小不一 E.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 7.胰岛B细胞( )

A.主要位于胰岛中央部 B.是胰岛内数量最多的细胞

C.分泌胰高血糖素 D.功能亢进时可引起血糖升高 E. 分泌胰岛素 8.胰岛内可见( )

A.A cellB. B cell C.C cellD. D cell E. PP cell 9.下列哪些为肝小叶的构成成分( ) A.中央静脉 B.肝板

C.肝血窦 D.窦周隙 E. 胆小管 10. 贮脂细胞( )

A.位于肝细胞与肝血窦之间 B.胞质内富含脂滴

C.贮存维生素A D.可转化为成纤维细胞,与肝硬化有关 E. 位于窦周隙内 11. 胆小管( )

A.有微绒毛 B.管壁为单层扁平上皮

C.周围有紧密连接 D.内含胆汁 E.有相邻的肝细胞膜内陷而成 12.关于肝内血液循环的描述,下列哪项是在正确的( )

A.有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 B.从小叶间静脉到肝血窦 C.从小叶间动脉到肝血窦 D.从肝血窦到中央静脉

- 53 -

E. 从中央静脉到小叶下静脉 三 填空题

1.大唾液腺有三对,它们是 、 和 。 2.唾液腺的腺泡有三种,即 、 和 。

3.腮腺只含 性腺泡,故为 腺;舌下腺和下颌下腺中有两种腺泡,即 和 ,故为 腺。

4.肝细胞有 、 和 三个功能面。

5.人胰岛主要有 、 、 、 和 五种类型的细胞,它们分别分泌 、 、 、 和 。

6.胰腺腺泡为 腺泡,其内含 细胞

7.肝小叶是肝的 ,为不规则的 ,其中央有一条沿其长轴走行的 ,肝细胞向周围呈放射状排成 。

8.Hepatocyte呈 形,核圆位于 ,胞质呈 性,细胞器 。 9. 肝细胞单行排列,构成 ,该结构之间的腔隙为 。

10.Space of Disse是指 细胞与 细胞之间的狭窄间隙,内有散在的 和 。 11.肝贮脂细胞分布在 内,电镜下可见其胞质内有许多 ,其中储存大量 。 12.门管区内的三种伴行的管道,它们分别是 、 和 。 13.胆汁是由 产生的。

14. Kupffer Cells分布于 内。 四 名词解释

1.Centroacinar cell 2.Islet of Pancreas 3.Hepatic Lobule 4.Portal Area

5.Bile Canaliculus 6.Kupffer Cells 五 问答题

1.试结合肝细胞的结构特点说明其功能。 2.试述肝小叶的结构。

3.简述胰腺外分泌部的组织结构及功能。 4.简述胰岛的结构及功能。 5.简述肝血窦的结构

冯 若 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A 2.A 3.B 4.C 5.A 6.B 7.A 8.D 9.D 10.A 二 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E 3.ABD 4.ABC 5.ABCDE 6.ABCDE 7.ABE

8.ABDE 9.ABCDE 10.ABCDE 11.ACDE 12.ABCDE 三 填空题

1.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2.浆液性腺泡、粘液性腺泡、混合性腺泡。

- 54 -

3.浆液、浆液、浆液性腺泡、粘液性腺泡、混合腺。 4.血窦面、胆小管面、细胞连接面。

5.A、B、D、PP、D1、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胰多肽、血管活性肠多肽。 6.纯浆液性、泡心。

7.基本结构功能单位、棱柱体、中央静脉、肝板。 8.多面体、中央、嗜酸、发达。 9.肝板、肝血窦。

10.肝、血窦内皮、贮脂细胞、网状纤维。 11.窦周隙、脂滴、维生素A。

12.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胆管。 13.肝细胞 14.肝血窦 四 名词解释

1.即泡心细胞。在胰腺的腺泡腔可见小的扁平或立方形细胞,称泡心细胞,胞质着色浅,核卵圆形。泡心细胞是延伸入腺泡腔内的闰管上皮细胞,此为胰腺腺泡的结构特征之一。 2.即胰岛。为胰腺的内分泌部,是散在于外分泌部之间的细胞团,称胰岛。胰岛大小不一,HE染色标本中,着色较浅。人胰岛主要有A、B、D及PP四型细胞,分别分泌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及胰多肽

3.即肝小叶。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呈多角棱柱体,肝小叶的中央有一条沿其长轴走行的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单行排列成板状,称为肝板。肝板之间是肝血窦。

4.即门管区。在相邻肝小叶之间的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的结缔组织中,该区可见从肝门进出的门静脉、肝动脉、肝管的分支,即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故该区称为门管区。

5.即胆小管。指肝细胞相邻面的质膜局部凹陷,形成微细的小管,称胆小管。

6.即枯否细胞或库普弗细胞。是定居在肝血窦内的巨噬细胞,常通过其伪足附着于内皮细胞上或穿过内皮细胞窗孔及细胞间隙伸人窦周隙内。细胞体内有较多的溶酶体以及吞噬体,可吞噬来自门静脉的细菌、病毒和异物,还可抑制肝内肿瘤细胞、吞噬衰老的红细胞以及参与调节机体免疫应答等功能。 五 问答题

1. 肝细胞呈多面体形,单核或双核,核大而圆,居中,常染色质丰富,有1至数个核仁,表明核内mRNA转录功能活跃。肝细胞的胞质呈嗜酸性。电镜下可见肝细胞胞质内细胞器丰富,可见成群分布的粗面内质网,参与合成多种重要的血浆蛋白,包括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脂蛋白、补体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参与胆汁合成、物质代谢、激素代谢、药物转化及解毒等多种作用;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可对在粗面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和脂蛋白进行加工,近胆小管处的高尔基复合体与胆汁的排泌相关。此外,肝细胞富含线粒体、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肝细胞中的糖原丰富,它是血糖的贮备形式,进食后增多,饥饿时减少。

2. 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由肝门处的结缔组织被膜伸入肝实质,分隔而成。肝小叶呈多角棱柱体。人肝的小叶间结缔组织很少,故分界不清。肝小叶的中央有一条沿其长轴走行的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单行排列成板状,称为肝板。肝板不规则,大致呈放射状,相邻肝板吻合连接成网。肝板之间是肝血窦 ,血窦经肝板上的孔洞互相通连,形成肝血窦网。在切片中,肝板呈索状,称肝索。肝细胞相邻面的质膜局部凹陷,形成微细的小管,称胆小管,胆小管在肝板内也互相连接成胆小管网。肝小叶的主要成分是肝细胞,

- 55 -

光镜下可见肝细胞体积较大,呈多面体形,核大而圆,位于中央,部分肝细胞有双核,肝细胞胞质丰富,多呈嗜酸性。电镜下可见肝细胞有三种不同的邻接面,即血窦面、细胞连接面和胆小管面。血窦面有许多微绒毛,伸入血窦外面的窦周隙 内。肝细胞连接面间有紧密连接 、桥粒 、缝隙连接等结构。胆小管面有微绒毛伸入管腔内。肝细胞的各种细胞器都很发达,如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及微体等,这些细胞器可参与完成肝细胞的多种功能,如白蛋白、凝血酶原、补体等重要物质的合成与修饰;物质代谢、药物转化及解毒;胆汁代谢等。

3.胰腺外分泌部为浆液性复管泡状腺。腺细胞呈锥体形,基底面有基膜,无肌上皮细胞细胞核圆形,位于基底部,基部胞质嗜碱性,顶部胞质充满酶原颗粒。腺泡腔内有一些扁平或立方细胞,称泡心细胞。可分泌胰液,内含胰蛋白酶、胰糜蛋白酶、多肽酶、胰淀粉酶等。胰腺的闰管较长,逐渐汇合成小叶间导管。小叶间导管较粗,管壁为单层立方或低柱状上皮。总导管上皮为单层高柱状,杯状细胞较多。

4.胰岛是胰腺中的内分泌细胞团,散在分布于胰腺外分泌部的腺泡之间。胰岛主要有A、B、D、PP四种细胞,它们都具有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细胞之间有大量有孔毛细血管。A细胞数量较多,分泌高血糖素,高血糖素的主要作用是升高血糖;B细胞数量最多,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血糖;D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可调节邻近A、B、PP等细胞的分泌功能;PP细胞数量很少,分泌胰多肽,胰多肽可抑制胰液分泌、胃肠运动及胆囊收缩。

5.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腔大而不规则,血液从肝小叶的周边经血窦流向中央,汇入中央静脉。血窦内皮细胞有许多贯穿细胞的孔,孔上无隔膜。内皮外无基膜。内皮细胞之间常有较大的间隙。故肝血窦壁的通透性较大,除血细胞外,血浆中各种成分均可通过,而且肝细胞的血窦面微绒毛非常发达,这些结构均有利于肝细胞从血液中摄取物质和将分泌物排入血窦。此外,肝血窦内有肝巨噬细胞,又称Kupffer细胞,形态不规则,常以其伪足附于内皮细胞表面或插入此细胞之间。肝巨噬细胞内溶酶体甚多,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活跃的吞饮、吞噬能力,在吞噬和清除从胃肠管进入的细菌和异物方面起关键性作用。肝巨噬细胞能处理和传递抗原,参与调节机体的免疫应答

第16章 呼吸系统 一 单项选择题

1.肺的导气部从肺内支气管起,到( ) A. 细支气管止 B. 终末性细支气管止 C. 小支气管止 D. 呼吸性细支气管止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肺呼吸部?( )

A. 终末细支气管 B. 呼吸性细支气管 C. alveoli D. alveolar duct

3.关于气管壁结构的描述中,哪一项错误?( )

A. 由粘膜、粘膜下层、外膜三层构成 B. 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C. 粘膜下层结缔组织中仅含粘液腺 D. 固有层内具有弥散淋巴组织 4.肺内分泌表面活性物质的细胞是( )

A. typeⅠalveolar cell B. typeⅡalveolar cell C. phagocyte D. goblet cell 5.肺小叶是指( )

- 56 -

A. 小支气管连同其各级分支和肺泡 B. 细支气管连同其各级分支和肺泡 C. 终末细支气管连同其分支和肺泡 D. 呼吸性细支气管连同其分支和肺泡 6.气管管壁可分为三层,由内向外分别是( )

A.粘膜、肌层和外膜 B.上皮、固有层、粘膜肌 C.粘膜、粘膜下层和外膜 D.粘膜上皮、粘膜肌和外膜 7.气管粘膜上皮内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是( ) A.纤毛细胞 B.小颗粒细胞 C.基细胞 D.刷细胞 8.心力衰竭细胞是指( )

A.功能活跃的淋巴细胞 B.吞噬血红蛋白分解产物的中性粒细胞 C.功能活跃的成纤维细胞 D.吞噬红细胞之后的巨噬细胞 9.Surfactant是( )

A.磷脂,可提高肺泡表面张力 B.磷脂,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C.糖脂,可保护肺泡上皮 D.糖蛋白,可提高肺泡表面张力 10.呼吸性细支气管的( )

A.上皮为假复层柱状上皮 B.管壁内无平滑肌纤维 C.管壁内有较小的软骨片 D.管壁上有肺泡开口 11.肺泡管( )

A.管壁完整,单层立方上皮,上皮下有薄层结缔组织和少量平滑肌纤维 B.管壁不完整,单层柱状上皮,上皮下有薄层结缔组织但无平滑肌纤维

C.管壁不完整,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上皮下有薄层结缔组织和少量平滑肌纤维 D.管壁不完整,单层柱状或立方上皮,上皮下有少量平滑肌纤维 12.Ⅱ型肺泡细胞内有( )

A.异染性颗粒 B.嗜锇性板层小体 C.嗜酸性颗粒 D. 嗜银颗粒

二 多项选择题

1.关于Ⅱ型肺泡细胞的描述中,哪项正确?( )

A. 细胞圆形或立方形 B. 细胞表面有少量微绒毛 C. 细胞质内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发达

D. 数量较Ⅰ型肺泡细胞 E. 能分泌表面活性物质 2.关于终末细支气管管壁结构的描述中,哪项正确?( ) A. 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B. 无杯状细胞

C. 无腺体和软骨片 D. 平滑肌形成完整的环形层 E. 粘膜上皮内可见克拉拉细胞

3.关于肺泡巨噬细胞,哪项正确?( )

A. 由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分化而来 B. 仅分布于肺间质而不进入肺泡腔

C. 吞噬功能活跃 D. 吞噬了尘颗粒后称尘细胞 E. 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4.关于肺泡隔结构特点,哪项正确?( )

A. 是相邻两个肺泡间薄层结缔组织 B. 含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 C. 弹性纤维较多 D. 含有巨噬细胞 E. 含丰富的连续型毛细血管

5.在支气管树中,肺泡出现于( )

A.细支气管 B.终末细支气管

- 57 -

C.呼吸性细支气管 D.肺泡管 E. 肺泡囊 6.肺巨噬细胞( )

A.可转变为尘细胞 B.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C.能吞噬尘埃与细菌 D.存在于肺泡隔和肺泡腔 E. 可转变为心衰细胞

7.关于Ⅰ型肺泡细胞,哪项正确?( )

A. 细胞扁平,仅含核部分略厚。 B. 覆盖肺泡小部分表面

C. 细胞内吞饮小泡多 D. 可将肺泡内吸入的微尘运至间质 E. 参与构成气血屏障 8.肺的导气部包括 ( )

A. 气管 B. 小支气管

C. 细支气管 D. 终末细支气管 E. 呼吸性细支气管 9.气管粘膜上皮包括哪些下列细胞( ) A.纤毛柱状细胞 B.杯状细胞

C.基细胞 D.刷细胞 E. 小颗粒细胞 10.关于呼吸性细支气管的结构,哪项正确?( )

A. 表面被覆单层柱状或单层立方上皮 B. 上皮下有少量结缔组织和平滑肌 C. 管壁上有肺泡的开口 D. 属于肺的导气部 E. 分支形成肺泡管 11.气血屏障包括( )

A.肺泡表面液体层 B.Ⅱ型肺泡细胞及基膜

C.薄层结缔组织 D.毛细血管基膜和内皮 E. Ⅰ型肺泡细胞及基膜 12.关于I型肺泡细胞( )

A.是一种扁平的细胞 B.覆盖了肺泡70%的表面

C.参与组成气血屏障 D.是气体交换的部位 E. 含板层小体 13.从小支气管之终末细支气管,其管壁变化有下列哪些特征( ) A.上皮由假复层渐变为单层 B.腺体减少或消失

C.软骨片减少或消失 D.杯状细胞减少或消失 E. 平滑肌增多 14.存在于呼吸系统内的主要免疫细胞有( ) A.浆细胞 B.小颗粒细胞

C.肺巨噬细胞 D.克拉拉细胞 E. 杯状细胞 15.下列哪些部位无气体交换功能( )

A. 呼吸系统的导气部 B. 呼吸系统的呼吸部

C. 肺实质 D. 肺泡 E. 肺泡管 三 填空题

1.气管管壁可分为三层,由内向外依次为 、 和 ,前者由 和 构成。 层内含有较多的气管腺。

2.气管上皮为 上皮,由 、 、 、 和 五种细胞构成。 3.肺的导气部包括 、 和 。 4.呼吸部包括 、 、 和 。 5.肺泡壁薄,由 和 组成。

6.气血屏障由 、 、 、 和 构成。

7.肺的血液供应有两个来源,即 和 ,前者是肺的 血管,后者为 血管。 8.肺巨噬细胞属于 系统,吞噬灰尘后称为 。

- 58 -

9.肺泡上皮包括 和 两种细胞。

10.Ⅱ型肺泡上皮可分泌 ,该分泌物的功能是 。

11.相邻肺泡间相通的小孔称为 ,它可平衡肺泡间的气体。

12. 相邻肺泡之间的结缔组织称 ,内含丰富的 、大量 及 细胞。 四 名词解释 1.alveolar duct 2.alveolar sac 3.air-blood barrier 4.dust cell 5.alveolar pore 6.pulmonary lobule 五 问答题

1.试述肺导气部的微细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2.试述肺呼吸部的微细结构。 3.简述气管管壁的组织结构。 4.简述肺泡结构与功能。 5.简述血液供应。

冯 若 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B 5.B 6.A 7.C 8.D 9.B 10D 11.C 12.B 二 多项选择题

1.ABCDE 2.BCDE 3.ACDE 4.ABCDE 5.CDE 6.ABCDE 7.ACDE

8.BCD 9.ABCDE 10.ABCE 11ACDE 12.ABCD 13.ABCDE 14.AC 15.BCDE 三 填空题

1.粘膜、粘膜下层、外膜、上皮、固有层、粘膜下。

2.假复层纤毛柱状、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基细胞、刷细胞、弥散神经内分泌细胞。 3.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

4.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肺泡。 5.上皮、基膜。

6.毛细血管内皮基膜、薄层结缔组织、肺泡上皮基膜、Ⅰ型肺泡细胞、肺泡表面液体层。 7.肺动脉、支气管动脉、功能性、营养性。 8.单核巨噬细胞、尘细胞。

9. I型肺泡细胞、Ⅱ型肺泡细胞。

10.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 11.肺泡孔。

12.肺泡隔、毛细血管网、弹性纤维、肺巨噬 四 名词解释

1.即肺泡管。肺泡管是呼吸性细支气管的分支,其管壁有大量肺泡开口。管壁自身的结构仅存在于相邻肺泡开口之间,此处常呈结节状膨大。

- 59 -

2.即肺泡囊。肺泡囊与肺泡管相连,是几个肺泡共同围成的一个囊状结构,相邻肺泡开口之间没有结节状膨大。 3.即气血屏障。肺泡隔毛细血管血液中的CO2与肺泡腔内的O2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称气-血屏障,也叫呼吸膜。气血屏障包括下列几层结构: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有的部位没有此层)、肺泡上皮基膜、I型肺泡细胞、肺泡表面液体层。

4.即尘细胞。吞噬灰尘颗粒后的肺巨噬细胞称尘细胞,常位于肺泡隔及各级支气管附近。 5.即肺泡孔。指相邻肺泡间相通的小孔。可沟通相邻肺泡,均衡肺泡内的气体。 6.即肺小叶。每一细支气管连同其各级分支及末端的肺泡组成一个肺小叶。 五 问答题

1.导气部包括小支气管、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其管壁均由粘膜、粘膜下层和外膜构成。随着支气管反复分支,导气部各段管道管径逐渐变细,管壁逐渐变薄,三层结构分界逐渐不明显。其中上皮逐渐变薄,杯状细胞逐渐减少,管壁中腺体、软骨片逐渐减少,平滑肌数量相对增多。至细支气管,上皮由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变为单层柱状纤毛上皮,杯状细胞减少或消失,腺体、软骨片也减少或消失,环形平滑肌明显,基本形成完整的一层,环绕管壁。终末细支气管内衬单层柱状纤毛上皮,无杯状细胞,管壁内无腺体和软骨片,平滑肌为完整的环行层,因此,在其横断面上,粘膜常形成许多皱襞。平滑肌的舒缩可改变管径的大小并调节气体的出入量。综上所述,可将导气部结构变化规律归纳为“三少一多”,即上皮内杯状细胞逐渐减少,至消失(无);管壁中混合腺体逐渐减少,至消失(无);软骨片逐渐减少,至消失(无);平滑肌相对增多(多),成为完整的环行层。

2.呼吸部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及肺泡。各部的共同特点是都有肺泡。呼吸性细支气管壁上有散在的肺泡开口,上皮为单层立方上皮,在肺泡开口处,移行为单层扁平上皮。上皮外有薄层弹性纤维及散在的平滑肌纤维。肺泡管管壁几乎完全由肺泡构成,其自身的结构仅存在于相邻肺泡开口之间,此处常膨大并突向管腔,称结节状膨大。肺泡囊是许多肺泡共同开口的囊腔,其相邻肺泡开口之间,无结节状膨大。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为多面形囊泡,开口于肺呼吸部各管道,其壁很薄,表面覆以单层上皮,称肺泡上皮。肺泡上皮包括Ⅰ型和Ⅱ型两种细胞,I型肺泡细胞扁、薄、 宽大,是肺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结构;II型肺泡细胞散在于I型细胞之间,细胞为立方形,其功能为:①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体积。②进行自我更新。③分裂增殖转化为I型肺泡细胞。

3.气管管壁分为三层,即粘膜、粘膜下层和外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主要含纤毛细胞和杯状细胞,粘膜下层内有较多混合腺,外膜中“C”字形的透明软骨。随着气管分支为主支气管、叶支气管和小支气管,管径变小,管壁变薄,三层分界变得不明显。而上皮仍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但逐渐变薄;杯状细胞和腺体都逐渐减少;软骨变为软骨片,而平滑肌纤维相对增多,呈现为不成层的环行平滑肌束。分支内径约lmm时即为细支气管,上皮变成单层纤毛柱状,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逐渐减少或消失,环行平滑肌更为明显,粘膜常形成皱襞。内径为0.5mm时称终末细支气管,上皮为单层柱状,主要细胞为无纤毛的克拉拉细胞,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片全部消失,有完整的环行平滑肌。

4.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其壁由薄层结缔组织及肺泡上皮构成,其中肺泡上皮包括Ⅰ型和Ⅱ型两种细胞。I型肺泡细胞扁平,光镜下难以辨认。电镜下观察,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近胞膜处有较多的吞饮小泡,可转运肺泡腔内的微小尘粒至间质内。这种细胞扁、薄、宽大,是肺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结构。II型肺泡细胞散在于I型细胞之间,细胞为立方形,核圆,细胞质着色浅,呈泡沫状。电镜下可见细胞游离面有少量微绒毛,胞质中含有嗜锇性板层小体。小体内含磷脂,蛋白质和糖胺多糖。II型肺泡细胞的功能:①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直径。若这种物质减少,即导致肺泡表面张

- 60 -

力增大,引起肺不张。②进行自我更新。③分裂增殖转化为I型肺泡细胞。 5.肺有双重血液供应,即由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供血。前者为弹性动脉,是肺的功能性血管;后者为肌性动脉,是肺的营养性血管。肺的血液循环如下图:

肺动脉 伴各级支气管分支走行 在肺泡隔内形成毛细血管网 肺静脉

支气管动脉 与支气管伴行 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壁内形成毛细血管网

支气管静脉

第17章 泌尿系统 一. 单项选择题 1.肾叶的组成是()

A.1个肾锥体 B.1个肾锥体与相连的皮质 C.肾锥体之间的皮质 D.多个肾小叶融和而成 2. 肾小叶的组成是()

A.每条髓放线及其周围的皮质迷路 B.集合小管及相连的肾单位 C.肾锥体及相连的皮质 D.两条髓放线之间的皮质迷路 3. cortical labyinth是指()

A.伸入两肾锥体之间的皮质 B.从肾锥体底部呈放射状伸入皮质的条纹 C.髓放线之间的皮质 D.肾小体所在的部位 4. 下列关于肾单位的叙述中哪一个是错误的()

A.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 C.可分为浅表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 D.肾单位仅位于皮质迷路内 5. 下列关于肾小体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由血管球和肾小囊构成 B.由足细胞和血管球构成 C.即肾小球,位于髓放线内 D.即血管球,位于肾柱内 6. renal tubule不包括()

A.collecting duct system B.distal tubule C.proximal tubule D.thin segment 7. 关于泌尿小管的描述中,哪一项错误?()

A.与肾间质共同组成肾实质 B.髓袢为一U形管道

C.集合小管最终开口于肾乳头 D.是由单层柱状上皮构成的管道 8. 关于肾小囊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为单层立方上皮,在尿极与近端小管相连续

B.为单层扁平上皮,在血管极处肾小囊壁层返折与脏层相连 C.紧贴毛细血管基膜 D.参与构成滤过屏障 9. 近端小管游离面的微绒毛在光镜下是() A.纹状缘 B.刷状缘 C.皱褶缘 D.螺旋缘

10. HE染色的切片中,肾近曲小管的细胞边界不清,是由于() A.细胞膜太薄 B.细胞间质极少

C.细胞质嗜色性太强 D.相邻细胞侧突互相嵌合

- 61 -

11. 正常情况下,原尿包含()

A.全部血浆成分 B.除大分子以外的血浆成分 C.除有机物以外的所有血浆成分 D.除红细胞以外的所有血液成分 12. macula densa()

A.由近曲小管上皮分化而来 B.由集合小管上皮分化而成 C.由近端小管上皮分化而成 D.由远端小管上皮分化而成 13. 球内系膜细胞有何功能()

A.分泌激素 B.合成基膜和系膜基质 C.重吸收 D.排出废物

14. 球旁细胞由哪种细胞分化而来()

A.入球微动脉内皮细胞 B.入球微动脉平滑肌细胞 C.出球微动脉内皮细胞 D.出球微动脉平滑肌细胞 15. 下列关于集合小管系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由弓形集合小管、皮质集合小管和乳头管组成 B.弓形集合小管位于皮质迷路

C.皮质集合小管仅位于髓放线和髓质 D.乳头管上皮为高柱状

16. 近端小管曲部的特点,哪一项错误?()

A.胞质弱嗜酸性,染色较浅 B.细胞为锥体形或立方形,细胞分界不清 C.核圆,位于细胞基底部 D.细胞游离面有刷状缘,基底面有纵纹 二.多项选择题()

1. medullary ray内有() A.弓形集合小管 B.细段

C.近端小管直部 D.髓质 E.远端小管直部 2.髓袢的组成有()

A.近端小管直部 B.细段

C.远端小管直部 D.直集合管 E.乳头管 3.下列关于肾小体血管球的描述,正确的有() A.为入球微动脉分支形成的袢状毛细血管 B.为有孔型毛细血管 C.孔上一般有隔膜覆盖

D.毛细血管之间有血管系膜

E.汇合成一条出球微动脉离开肾小体 4.下列哪项描述错误()

A.球外系膜细胞能形成基膜 B.球内系膜细胞有吞噬功能 C.球内系膜细胞能分泌促红细胞生成因子 D.球外系膜细胞有吞噬功能 E.球内系膜细胞能分泌肾素

5.下列关于足细胞的描述,哪几项是正确的()

A.为肾小囊脏层细胞 B.形态特殊,有许多突起

C.胞体较大,凸向肾小囊腔,从胞体发出数个较大的初级突起

D.每个初级突起均发出许多次级突起,相互穿插成栅栏状,紧贴于毛细血管基膜外面 E.突起间的孔隙称裂孔,裂孔上无膜覆盖 6. fiktration barrier is composed of()

- 62 -

A.有孔内皮 B.基膜

C.足细胞裂孔膜 D.血管系膜 E.内皮 7.肾实质包括()

A.泌尿小管和肾单位 B.肾单位和集合小管

C.泌尿小管和肾间质 D.皮质占大部分 E.髓质占大部分 8. 与肾近曲小管上皮重吸收功能有关的结构有() A.微绒毛 B.细胞侧突

C.溶酶体 D.基底部的质膜内褶 E.线粒体 9. 远曲小管的保钠排钾作用受何种激素调节?() A.抗利尿激素 B.糖皮质激素

C.雌激素 D.醛固酮 E.甲状腺素 10. 分布于皮质迷路内的结构有()

A.球旁复合体 B.入球微动脉和出球微动脉

C.远端小管直部 D.近端小管曲部 E.弓形集合小管 11. 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的物质有() A.葡萄糖 B.氨基酸

C.水 D.蛋白质 E.尿素

12. 下列关于血管系膜的叙述,哪几项是正确的()

A.位于血管球毛细血管袢之间 B.由球内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组成

C.有少量巨噬细胞 D.有少量白细胞 E.邻接毛细血管内皮或基膜 13. 下列关于球旁复合体的叙述,有哪项是正确的()

A.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 B.球旁细胞分泌颗粒中含肾素 C.致密斑是一种离子感受器,感受近端小管内Na+浓度的变化 D.位于肾小体的血管极

E. Na+浓度降低时,致密斑细胞可以将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和球外细胞细胞 14. 肾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有() A.肾素 B.前列腺素

C.激肽释放酶 D.肾上腺素 E.红细胞生成因子 15.下列关于膀胱的描述中,哪几项正确()

A.粘膜形成许多皱襞 B.细胞近游离面胞质较浓密 C.表层细胞大,呈矩形,可见双核 D.肌层为内纵、中环、外纵 E.外膜大部分为结缔组织

16 近端小管具有的功能为() A.重吸收滤液中的水

B.重吸收滤液中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蛋白质、氨基酸等

C.重吸收Na+,排出K+ D.排泄H+、氨、肌酐、马尿酸等 E.运转和排出血液中的青霉素等药物 三.填空

1.urinnary system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uriniferous tubule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部分。

3.nephron由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前者由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

4.血管系膜主要由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前者能合成_________和__________;后者在血管球内起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作用。

5.滤过屏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其功能是___________。

- 63 -

6.肾小管由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前两者有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功能,后者有利于水和离子通透。

7.球旁复合体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组成。 8.U形髓袢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者构成。 9.根据肾小体在皮质中的位置不同,可将nephron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前者在_________中起重要作用,后者对__________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10.肾小体有两极,分别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其中前者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出入,后者与___________相通连。

11.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呈_________,胞质呈_____________。上皮细胞腔面有___________,电镜下由_________组成;侧面有许多__________;基部有发达的__________,这三种结构扩大了细胞的表面积。

12.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都可以分为_______和_________,前者位于_________和_________内,后者位于_______和_________内。

13.原尿在_________形成,经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重吸收,最后浓缩形成终尿,经_________排入__________。

14.膀胱的上皮是__________,其表层较大、双核的细胞为__________。

15.入球微动脉较出球微动脉____,使得毛细血管内压力_________,因此,血管球是一种独特的__________毛细血管网。 四.名词解释

1. Filtration barrier (filtration membrane) 2. Nephron 3. Podocyte

4. Renal corpuscle

5. Juxtaglomerular complex 6. Macula densa 7. Uriniferous tubule 8. Glomerulus 五.问答

1.肾小体的结构和功能及原尿的形成。 2.近曲小管与原尿重吸收相关的结构特点。 3.血管系膜的组成及功能。

4.简述proximal convoluted tubule和distal convoluted tubule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差别。 5.肾血液循环的途径和特点

6.试述肾小管的组成、分布、结构和功能。

(孙芸)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B 2. A 3. C 4. D 5. A 6. A 7. C 8. B 9. B 10. D 11. B 12. D 13. B 14. B 15. A 16. A 二.多项选择

1. BCE 2. ABC 3. ABCDE 4. ACDE 5. ABCD 6. ABC 7. CD 8. ABCDE 9. AD 10. ABDE 11. ABCDE 12. ABCE 13. ABDE

- 64 -

14. AE 15. ABCDE 16. ABDE 三.填空

1.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2.肾小管、集合小管系

3.肾小体、肾小管、血管球、肾小囊

4.球内系膜细胞、系膜基质、基膜、系膜基质、支持、通透 5.有孔内皮、基膜、足细胞裂孔膜、选择性滤过作用 6.近端小管、远端小管、细段、重吸收、离子交换 7.球旁细胞、致密斑、球外系膜细胞 8.近端小管直部、细段、远端小管直部

9.浅表肾单位、髓旁肾单位、尿液形成、尿液浓缩

10.血管极、尿极、入球微动脉、出球微动脉、远端小管曲部 11.立方形或锥形、嗜酸性、刷状缘、微绒毛、侧突、质膜内褶 12.直行部分、曲行部分、髓放线、肾锥体、皮质迷路、肾柱 13.肾小体、肾小管、集合管系、乳头管、肾小盏 14.变移上皮、盖细胞 15.粗、较高、动脉性 四.名词解释

1. 滤过屏障或滤过膜: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的裂孔膜,这三层结构称为滤过屏障或滤过膜。当血液流经这三层结构时,管内血压较高,血浆中的部分物质滤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

2. 肾单位: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肾小体位于皮质迷路和肾柱内,由血管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体犹如滤过器,当血液流经血管球的时候,血浆中的部分物质过滤入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肾小管是单层上皮性小管,可分为近段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有重吸收原尿中的某些成分和排泄作用。

3. 足细胞:肾小囊的内层细胞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突起,称足细胞。足细胞体积大,胞体凸向肾小囊腔,核染色较浅,胞质内有丰富的细胞器。在电镜下,从胞体伸出几支大的初级突起,从初级突起再分出许多指状的次级突起,次级突起互相嵌合成栅栏状,紧贴在毛细血管基膜外面。突起之间有裂孔,孔上覆盖一层裂孔膜。

4. 肾小囊:是肾小管起始部膨大凹陷而成的杯状双层囊。其外层为单层扁平上皮,与肾小体的尿极处的近曲小管上皮相延续。在血管极处反折为内层,两层之间的腔隙为肾小囊腔,与近曲小管腔相通。内层细胞有许多突起称足细胞。足细胞突起呈栅栏状紧贴毛细血管基膜外。经过肾小体滤过的滤液进入肾小囊腔。

5. 球旁复合体: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位于肾小体的血管极,大致呈三角形,致密斑为三角形的底,入球微动脉和出球微动脉形成侧边,球外系膜细胞位于三角区的中心。球旁细胞由入球微动脉管壁中的平滑肌细胞转变而来,分泌肾素。致密斑由远端小管靠近肾小体侧的上皮细胞增高形成,是一种离子感受器,感受远端小管内Na+浓度的变化。球外系膜细胞可能起信息传递的作用。

6. 致密斑:位于肾小体的血管极,远端小管靠近肾小体侧的上皮细胞增高,变窄,形成一个椭圆形的斑,称致密斑。此处上皮细胞呈柱状,胞质着色浅,核椭圆形,排列紧密,位于近细胞顶部。致密斑处的基膜常不完整,细胞基部有突起,与邻近细胞的突起形成镶嵌连接。致密斑是一种离子感受器,能敏锐感受远端小管内Na+浓度的变化。

7. 由单层上皮组成的小管系统,它包括肾小管和集合管系两部分。肾小管起始端膨大内陷成杯状双层的肾小囊,并与血管球构成肾小体。肾小体产生的原尿,经泌尿小管重吸收、分

- 65 -

泌和浓缩等过程形成尿液。

8. 位于肾小囊内的一团盘曲的毛细血管。一条入球微动脉从血管极处入肾小囊内,经两次分支形成网状的毛细血管袢,每条毛细血管袢之间有血管系膜支持,毛细血管袢再汇成出球微动脉,从血管极离开肾小囊。毛细血管为有孔型,其内皮外包血管球基膜,系膜侧血管球基膜缺如。毛细血管的有孔内皮和基膜参与滤过膜的组成,对流经血管球的血液进行滤过,产生滤过液(原尿)。 五.问答

1. 肾小体是滤过血浆形成原尿的结构。肾小体呈球形,由血管球和肾小囊构成。1)血管球:是肾小囊中一团盘曲的毛细血管。一条入球微动脉从血管极进入肾小囊,分支成毛细血管袢,毛细血管又汇成一条出球微动脉离开。电镜下,血管球属于有孔型,胞质上有许多小孔,孔处多无隔膜,基膜完整。内皮细胞表面的带负电荷糖蛋白,可对血液成分的滤过起一定的选择性作用。由于血管球是介于出球、入球微动脉之间的动脉性毛细血管网,血管球内血液压力较高,故可使血管球内的水和其他小分子物质滤过入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血管系膜连接于血管球毛细血管之间,由球内系膜细胞和基质构成。球内系膜细胞,形态不规则,为特化的平滑肌细胞。其主要功能是:①合成基膜和系膜基质;②吞噬和降解沉积于基膜上的免疫复合物,以维持基膜的通透性。系膜基质在血管球内起支持和通透作用。2)肾小囊:是肾小管起始部膨大凹陷而成的杯状双层囊。肾小囊的外层,为单层扁平上皮。肾小囊的内层细胞,称足细胞。足细胞的许多次级突起互相嵌合成栅栏状,贴在毛细血管基膜外面。次级突起之间的裂隙,为称裂孔,孔间覆盖有裂孔膜。3)血管球基膜在电镜下分三层,中层厚而致密;内、外层薄而稀疏。基膜的主要成分共同形成分子筛,在血液滤过中起关键作用。有孔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三层结构组成滤过膜,或称滤过屏障。肾小体犹如滤过器,当血液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时,管内血压高,血浆中的部分物质经滤过屏障滤入肾小囊腔。滤入肾小囊腔内的滤液称原尿。原尿除不含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成分和血浆相似。

2. 近曲小管的上皮腔面有刷状缘,基部有纵纹。电镜下可见刷状缘是由大量较长的微绒毛整齐排列而成,使细胞游离面的表面积明显扩大。刷状缘的胞膜中有丰富的碱性磷酸酶和ATP酶,与细胞的重吸收功能有关。微绒毛基部之间的细胞膜凹陷,形成顶小管和顶小泡,是细胞吞饮原尿中小分子蛋白的分式。顶小泡与溶酶体结合后,吞饮物被降解。细胞侧面有许多侧突,相邻细胞侧突相互嵌合。细胞基部有发达的质膜内褶,内褶之间有许多纵向的杆状线粒体,形成光镜下的纵纹。侧突和质膜内褶使细胞侧面及基底面面积扩大,有利于重吸收物的排出。基部质膜内还有丰富的钠泵,可将细胞内的钠离子泵出细胞。上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但不完全封闭,对水和离子通透的阻力较低。这些结构特点使其具有良好的重吸收功能,是重吸收原尿成分的主要场所。

3. 血管系膜连接于血管球毛细血管之间,由球内系膜细胞和基质构成。球内系膜细胞形态不规则,突起可伸至内皮和基膜之间,或经内皮细胞伸入毛细血管管腔。系膜细胞是特化的平滑肌细胞。它能合成基膜和系膜基质的成分,还可吞噬和降解沉寂在基膜上的免疫复合物,以维持基膜的通透性,并参与基膜的更新和修复。系膜基质填充于系膜细胞之间,在血管球内起支持和通透的作用。

4. 近曲小管的管腔小,上皮细胞为立方形或锥形,细胞体积大,分界不清。胞质嗜酸性,核圆,位于近基底部。细胞游离面有微绒毛构成的刷状缘,基部有质膜内褶和线粒体构成的纵纹。侧面有许多侧突,相互嵌合。它是重吸收原尿成分的主要场所,原尿中几乎所有的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以及大部分水、离子和尿素均在此重吸收。此外,还可以分泌氢离子、氨、肌酐和马尿酸等,还能转运和排出血液中的酚红和青霉素等药物。远曲小管的管腔较大而规则,上皮细胞立方形,比近曲小管的细胞小,着色浅,细胞分界较清楚,核位于中央。游离面无刷状缘,基底部纵纹较明显。近曲小管是离子交换的重要部位,细胞有吸收水、

- 66 -

Na+和排出钾离子、氢离子、氨等功能,对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发挥重要作用。

5. 肾动脉经肾门后分支为支叶间动脉,在肾柱内上行至皮质和髓质交界处,横向分支为弓形动脉。弓形动脉在皮质分出小叶间动脉。小叶间动脉分支入球微动脉,其末端分支形成血管球。继而汇合成出球微动脉。出球微动脉又形成球后毛细血管网,分布在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依次汇合成小叶间静脉、弓形静脉和叶间静脉,最后形成肾静脉出肾。髓旁肾单位的出球微动脉除形成球后毛细血管网,还发出直小动脉进入髓质,又折返上升为直小静脉,构成“U”直血管袢,供应髓质营养。

特点:1)血流量大且流速快。2)90%的血液供应皮质,进入肾小体后被滤过。3)入球微动脉较出球微动脉粗,故管腔压力大有利于滤过。4)两次形成毛细血管网,既血管球和球后毛细血管网。5)髓质内的直小血管与髓袢伴行,有利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尿液浓缩。

6. 肾小管起于肾小体尿极,止于集合小管,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分为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1)近端小管分为曲部和直部。曲部分布在皮质迷路和肾柱。上皮细胞为立方形或锥形,细胞体积大,分界不清。胞质嗜酸性,核圆,位于近基底部。细胞游离面有微绒毛构成的刷状缘,基部有质膜内褶和线粒体构成的纵纹。侧面有许多侧突,相互嵌合。直部上皮细胞的刷状缘不明显,细胞器、细胞侧突和质膜内褶均不显著,分布在髓放线和肾锥体中。近端小管是重吸收原尿成分的主要场所,原尿中几乎所有的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以及大部分水、离子和尿素均在此重吸收。此外,还可以向腔内分泌氢离子、氨、肌酐和马尿酸等,还能转运和排出血液中的酚红和青霉素等药物。2)细段由单层扁平上皮组成,细胞器较少。有利于水和离子的通透。3)远端小管分为曲部和直部,位于肾锥体或髓放线与细段相接。直部细胞体积较小,游离面无刷状缘,管腔较大,基底纵纹明显。电镜下可见微绒毛少、短而小,基底部质膜内褶发达,有丰富的钠、钾-ATP酶,能主动向间质转运钠离子。曲部分布于皮质迷路,质膜内褶不如直部发达。近曲小管是离子交换的重要部位,细胞有吸收水、Na+和排出钾离子、氢离子、氨等功能,对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发挥重要作用。受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调控。

第18章 男性生殖系统 一、单项选择题( )

1. 青春期以前生精小管中一般只有()

A. 支持细胞和精子 B.初级精母细胞和精原细胞 C.精子细胞和精子 D.支持细胞和精原细胞

2. 青春期以后,生精上皮是由支持细胞和下列哪种细胞组成() A.生精细胞 B.精原细胞

C.初级精母细胞 D.精子细胞

3.精子发生是指()

A.精子细胞变态形成精子 B.精原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

C.初级精母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 D.生精细胞的两次减数分裂过程

- 67 -

4.生精细胞中体积最大的细胞是() A.支持细胞 B.精原细胞

C.初级精母细胞 D.次级精母细胞

5. 生精细胞中不再进行分裂的是() A.精原细胞 B.初级精母细胞

C.次级精母细胞 D.精子细胞

6. 生精细胞中存在时间最短的是() A.精原细胞 B.初级精母细胞

C.次级精母细胞 D.精子细胞

7. 生精细胞同源细胞群之间始终存在() A.细胞质桥 B.桥粒

C.细胞间桥 D.缝隙连接

8. 生精小管内最先形成的单倍体细胞是() A.精原细胞 B.初级精母细胞

C.次级精母细胞 D.精子细胞

9.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形成的精子数目是() A.2 B.4 C.6 D.8

10.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re produced by the Sertoli cells? A. Inhibin

B. Androgen binding protein C. Androgen D. Both A and B

11. 位于生精上皮基底室的细胞是() A.精原细胞 B.初级精母细胞

C.次级精母细胞 D.精子细胞

1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are produced by the Leydig cells? A. Inhibin

B. Androgen binding protein C. Androgen

- 68 -

D. Both a and b

13. Which cells are directly involved in spermatogenesis? A. Interstitial cells B. Sertoli cells

C. Sustentacular cells D. Both c and d

14. 精子的顶体是由下列哪项形成的?() A.细胞核 B.线粒体

C.高尔基复合体 D.粗面内质网

15. 精子获得功能上的成熟是在() A.生精小管 B.直精小管

C.输出小管 D.附睾管

16. 精子的顶体是特殊的() A.高尔基复合体 B.线粒体

C.滑面内质网 D.溶酶体

17. 生精上皮中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的是() A. Spermatogoniun B. Primary spermatocyte C. Secondary spermatocyte D.Spermatid

18. testicular interstitial cell 属于下列哪种细胞() A.分泌粘液的细胞 B.分泌类固醇激素的细胞

C.分泌蛋白质激素的细胞 D.巨噬细胞

19. 睾丸分泌雄激素受下列哪项调节() A.黄体生成素 B.卵泡刺激素

C.孕激素 D.雌激素

20. 血睾屏障中最重要的成分是() A.血管内皮 B.基膜

C.支持细胞间的紧密连接 D.支持细胞 二.多项选择

1. 生精上皮包括() A.支持细胞

- 69 -

B.精原细胞 C.初级精母细胞 D.次级精母细胞 E.精子细胞和精子

2. 生精细胞包括() A.支持细胞 B.精原细胞 C.初级精母细胞 D.次级精母细胞 E.精子细胞和精子

3. 下列具有单倍体DNA的细胞有() A.精原细胞 B.初级精母细胞 C.次级精母细胞 D.精子细胞 E.精子

4. 精子的发生的过程包括() A.精原细胞的增殖 B.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 C.精子的形成

D.精子功能的进一步成熟 E.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

5. Sustentacular cell的功能有() A.支持、营养生精细胞

B.分泌androgen binding protein C.吞噬残余的胞质 D.参与构成血睾屏障 E.分泌少量的雄激素

6. 位于生精上皮近腔面的细胞有() A.精原细胞 B.初级精母细胞 C.次级精母细胞 D.精子细胞 E.精子

7. 血睾屏障的构成是() A.血管内皮 B.基膜 C.结缔组织

D.生精上皮的基膜

E.支持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

8. 下列关于附睾管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A.远端与输出小管相连 B.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

C.上皮细胞具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 70 -

D.能储存精子

E.使精子获得运动能力 9. 精子的结构特点有() A.形似蝌蚪

B.头部主要为浓缩的细胞核 C.尾部可分为颈、中、主和末段 D.尾部的轴丝由微管构成

E.中段轴丝外侧包绕一层线粒体鞘 10. spermiogenesis包括()

A.核染色质浓缩形成头的主要结构

B.高尔基复合体形成顶体,位于核的一侧 C.中心粒形成顶体泡 D.线粒体向轴丝聚集 E.多余胞质聚于尾侧

11. 关于初级卵母细胞的叙述,哪几项正确() A.位于精原细胞近腔侧 B.细胞体积大,核大而圆

C.处于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的时间短 D.染色体核型为,46,XY E.含有2nDNA

12. 支持细胞的结构特点是()

A.细胞呈不规则锥形,轮廓清晰可辨 B.核不规则,染色浅

C.基部紧贴基膜,顶部直达管腔 D.胞质内细胞器发达

E.相邻细胞侧面近基部形成紧密连接 13. 血—睾屏障的作用在于() A.阻止某些物质进入生精上皮

B.保持生精小管内高浓度的雄激素水平 C.维持有利于精子发生的微环境 D.保持精子需要的营养

E.防止精子抗原物质逸出生精小管外而引发自身免疫反应 14. 关于A型spermatogonium的叙述,哪项正确() A.是生精细胞中的干细胞 B.染色体组型为46,XY

C.减数分裂后分化为两个初级精母细胞 D.紧贴生精上皮基膜

E.一部分分化为B型spermatogonium 15. 关于男性生殖管道正确的是() A.由附睾、输精管和尿道组成 B.精子产生、成熟和贮存的部位 C.附睾的输出小管与睾丸网相连 D.管道上皮均为假复层纤毛柱状 E.精子在附睾管获得功能上的成熟

- 71 -

16. 有关前列腺正确的有() A.由30~50个复管泡腺组成 B.腺泡上皮多样化 C.腺腔规则

D.腺腔内有凝固体或结石 E.分泌物参与精液组成 三.填空

1.生精小管是由_____________构成。此种上皮又是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 2.自生精小管基底部至腔面,依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称为_____________。

3.从spermatogonium到spermatozoon的过程称________________,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4.紧贴基膜的细胞是____________,可分为______________,其中前者可以分化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后者可以分化为____________ 5.精母细胞经过__________减数分裂形成_________精子。

6.精子分为_______和______两部分。头部主要是__________,尾部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部分,尾部能够摆动的结构是_________,其实质是由_________组成,它是由_________形成的。

7.精子头部的acrosome是由_______________形成的,它是一种特殊的__________。

8.Sertoli细胞基部的胞膜形成____________,将生精上皮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部分,前者内有____________,后者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9.生精小管与血液之间存在____________,其组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最重要。

10. Sustentacular cell 在FSH和雄激素的作用下,既能分泌 _______,又能分泌 _______,共同调节spermatozoon的发生。

11.从青春期开始,testicular interstitial cell在_____________的刺激下,分泌____________。 12. spermatozoon是在___________形成,形成后的排出途径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附睾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故管腔不规则。

14.精液是由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分泌物以及__________共同组成的。

15.Spermiogenesis是指由______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这是一____________过程。

16.Testis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17.在生精小管的切面中最不易见到的生精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 18.meiosis又称_______________,仅见于__________细胞。 四.名词解释

1.Spermatogenesis 2.Spermiogenesis 3.Blood-testis barrier

4.Testicular interstitial cell 5.Sustentacular cell 6.Spermatozoon

- 72 -

五.问答

1.试述精子发生的主要变化过程。 2.试述精子形成的过程。

3.支持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及功能 4.睾丸间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5.血睾屏障的组成和功能

(孙芸)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D 2.A 3.B. 4.C 5.D 6.C 7.A. 8.C 9.B 10.D. 11.A. 12.C. 13.D. 14.C. 15.D. 16.D. 17.B. 18.B. 19.A. 20.C 二.多项选择

1.ABCDE 2.BCDE 3.CDE 4.ABC 5.ABCD 6.BCDE 7.ABCDE 8.ABCDE 9.ABCDE 10.ABDE 11.ABD 12.BCDE 13.ACE 14.ABDE 15.ACE 16.ABDE 三.填空

1.生精上皮、生精细胞、支持细胞

2.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生精细胞 3.精子发生、精原细胞的增殖、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精子形成 4.精原细胞、A、B两型、干细胞、B型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 5.2次、4个

6.头、尾、细胞核、颈段、中段、主段、末段、轴丝、9+2微管、中心粒 7.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

8.紧密连接、基底室、近腔室、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

9.血睾屏障、血管内皮和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的基膜、支持细胞的紧密连接、紧密连接

10.雄激素结合蛋白、抑制素 11.黄体生成素、雄激素

12.生精小管、直精小管、睾丸网、附睾输出小管、附睾管、输精管、尿道 13.输出小管、附睾管、高柱状的纤毛细胞、低柱状的无纤毛细胞 14.附属腺、生殖管道、精子

15.圆形的精子细胞、蝌蚪状精子、变态 16产生精子、分泌雄激素 17.次级精母细胞 18.成熟分裂、生殖 四.名词解释

1.精子发生:精子发生是从精原细胞到形成精子的过程,包括精原细胞增殖、精母精子形成三个阶段。精原细胞分裂增殖一部分作为干细胞,另一部分继续分裂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一次减数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再经过一次减数分裂形成两个精子细胞,最后精子细胞变态形成精子。

2.精子形成:精子细胞不再分裂、而是经过复杂的变态由圆形的精子细胞逐渐转变为蝌蚪状精子的过程。包括核染色质浓缩形成头部、高尔基复合体形成顶体、远侧中心粒形成轴丝、

- 73 -

线粒体聚集在轴丝周围形成线粒体鞘,多余胞质脱落。

3.血睾屏障:指生精小管与血液之间的结构,包括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侧突之间的紧密连接,其中紧密连接最重要。该屏障一方面可阻止某些大分子物质自由进出生精上皮,维持有利于精子发生的微环境,另一方面还能防止精子抗原物质逸出到生精小管外,以免发生自体免疫应答。

4.睾丸间质细胞:位于生精小管之间的结缔组织中,常单个或成群分布。细胞体积较大,圆形或多边形,核圆居中,胞质嗜酸性,具有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可以分泌雄激素,促进精子的发生和男性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维持第二性征和性功能。

5.支持细胞:又称Sertoli细胞。细胞呈不规则的长锥形,细胞基底紧贴在基膜上,顶部伸向腔面。其侧面镶嵌有各级生精细胞,故光镜下细胞轮廓不清。核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染色浅,核仁明显。电镜下胞质内含大量的滑面内质网和一些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和溶酶体等。相邻支持细胞侧面近基部的胞膜形成紧密连接,紧密连接是血睾屏障中最重要的成分。支持细胞对生精细胞起支持和营养的作用,同时可以合成和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和抑制素,以保持生精小管内的雄激素水平,促进精子发生;还可以分泌少量液体成为睾丸液有助于精子的运送;吞噬和消化精子形成时残余的胞质。

6.精子:形似蝌蚪,分为头、尾两部分。头部嵌入支持细胞胞质中,尾部游离于生精小管内。头内有一个高度浓缩的细胞核,核前有一帽状的结构为顶体,它是一种特殊的溶酶体。尾部是运动装置,可分为颈段、中段、主段和末段四部分。构成尾部全长的轴心是轴丝,由9+2排列的微管组成。中段的轴丝外侧包有一层线粒体鞘,为精子运动提供能量。主段最长,外周有纤维鞘,末段短仅有轴丝。 五.问答

1. 从青春期开始后,在腺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精子发生开始。即从精原细胞到形成精子的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①精原细胞增殖:A型精原细胞是生精细胞中的干细胞,其不断分裂增殖,一部分子细胞成为干细胞;另一部分子细胞分化为B型精原细胞,B型精原细胞经过数次分裂后,分化为初级精母细胞。②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初级精母细胞经过DNA复制后(4n DNA),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不进行DNA复制,迅速进入第二次减数分裂,产生两个精子细胞,核型为23,X或23,Y(1nDNA)。减数分裂(meiosis)又称成熟分裂,仅见于生殖细胞的发育过程。经过两次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③精子形成:精子细胞由圆形逐渐分化转变成为蝌蚪形精子的过程,此过程主要变化是核染色质高度浓缩,形成精子头部;高尔基复合体形成顶体,覆盖于核的一端;中心体移向细胞核顶体的对侧,其中一个中心粒形成9+2排列的微管,称轴丝;线粒体集聚在轴丝外周形成线粒体鞘;多余的细胞质被遗弃;形成的精子游离于生精小管内。

2.精子细胞不再分裂,经过复杂的变态,由圆形的逐渐转变为蝌蚪状精子的过程,成为精子形成。包括:1核染色质高度浓缩,成为精子头部的主要结构;2由高尔基复合体形成顶体,位于核的一侧;3中心体迁移至顶体的对侧,其中一个中心粒的微观延长,形成轴丝,成为精子尾部的主要结构;4线粒体聚集,缠绕在轴丝近段周围,形成线粒体鞘;5多余的胞质汇聚于尾侧,形成残余胞质,最后脱落。

3. 又称Sertoli细胞。细胞呈不规则的长锥形,细胞基底紧贴在基膜上,顶部伸向腔面。其侧面镶嵌有各级生精细胞,故光镜下细胞轮廓不清。核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染色浅,核仁明显。电镜下胞质内含大量的滑面内质网和一些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和溶酶体,并有许多脂滴、糖原、微丝和微管。相邻支持细胞侧面近基部的胞膜形成紧密连接,将生精上皮分成基底室和近腔室。基底室位于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的紧密连接之间,内有精原细胞;近腔室位于紧密连接的上方,与生精小管管腔相通,内有精母细胞、精子细胞核

- 74 -

精子。生精小管于血液之间存在血睾屏障,其中支持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是血睾屏障中最重要的成分。支持细胞对生精细胞起支持和营养的作用,同时可以合成和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和抑制素,以保持生精小管内的雄激素水平,促进精子发生;还可以分泌少量液体进入生精小管管腔,成为睾丸液有助于精子的运送;而其微丝和微管的收缩可使不断成熟的生精细胞向腔面移动,并促使精子释放入管腔;精子成熟后脱落的残余胞质,被支持细胞吞噬和消化。 4. 又称Leydig细胞。位于生精小管之间的结缔组织中,常单个或成群分布。细胞体积较大,圆形或多边形,核圆居中,胞质嗜酸性,具有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从青春期开始,在黄体生成素的刺激下,可以分泌雄激素,促进精子的发生和男性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维持第二性征和性功能。

5. 指生精小管与血液之间的结构,包括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侧突之间的紧密连接,其中紧密连接最重要。该屏障可阻止某些大分子物质自由进出生精上皮,形成并维持有利于精子发生的微环境,还能防止精子抗原物质逸出到生精小管外,以免发生自体免疫应答。 (孙芸)

第19章 女性生殖系统 一、单项选择题( )

1. 原始卵泡中的卵母细胞是() A. 卵原细胞 B. 初级卵母细胞 C. 次级卵母细胞 D. 卵细胞

2. 卵巢门细胞分泌() A. 雌激素 B. 雄激素 C. 孕激素 D. 松弛素

3. 分泌形成透明带的是() A. Follicular cell B. Oogonia

C. Primary oocyte D. A和C

4. 关于ovary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表面覆盖单层立方或扁平的上皮 B. 青春期前,卵泡数目不减 C. 皮质厚,含有卵泡

D. 髓质狭窄,为疏松结缔组织 5. Growing follicle是指() A. 原始卵泡和初级卵泡 B. 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 C. 原始卵泡至成熟卵泡 D. 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 6. 囊状卵泡包括()

- 75 -

A. 原始卵泡和初级卵泡 B. 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 C. 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 D. 除闭锁卵泡外的各级卵泡

7. 初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完成于() A. 初级卵泡 B. 次级卵泡

C. 排卵前36-48小时 D. 排卵时

8. Which stage of the follicle is marked by the surrounding of flattened (squamous) follicular cells becoming cuboidal?() A. Primordial follicle B. Primary follicle C. Secondary follicle D. Mature follicle

9. 粒黄体细胞主要分泌() A. 孕激素 B. 雌激素 C. 黄体生成素 D. 松弛素

10. 月经周期为28天的育龄妇女中最需要避孕的时期是() A. 第5~7天 B. 第8~11天 C. 第12~16天 D. 第17~21天

11. Secondary follicle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的时间是() A. 排卵时 B. 受精时

C. 排卵前36-48小时 D. 排卵后36-48小时 12. 卵巢白体是()

A. 卵巢排卵后组织修复而成 B. 卵泡排卵后形成 C. 黄体退化形成 D. 卵泡闭锁后形成

13. 输卵管粘膜最发达的部位是在() A. 漏斗部 B. 狭部 C. 壶腹部 D. 子宫部

14. Ovulation发生于月经周期的() A. 月经期 B. 增生早期 C. 分泌晚期

- 76 -

D. 增生晚期

15. What is the acidophilic glycoprotein coat which surrounds the oocyte? A. Graffian follicle B. Theca folliculi C. Granulosa cells D. Zona pellucida 二. 多项选择

1. 关于卵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由一个卵母细胞和许多卵泡细胞组成

B.可分为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四个阶段 C.大部分卵泡先后退化

D.青春期后,每28天左右有一个卵泡发育成熟 E.绝经后,排卵停止

2. 卵泡闭锁可以发生在() A.原始卵泡阶段 B.初级卵泡阶段 C.次级卵泡早期 D.次级卵泡晚期 E.以上都不是

3. 关于次级卵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含primary follicle B.出现follicular antrum

C. zona pellucida变薄或消失

D.Corona radiata是一层柱状卵泡细胞 E.形成cumulus oophorus 4. Zona pellucida是()

A.由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共同分泌形成 B.一层嗜酸性的均质膜 C.从初级卵泡开始出现

D.位于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之间

E.卵母细胞的突起和卵泡细胞的微绒毛接触的部位,可形成缝隙连接 5. 关于primordial follicle的描述,正确的是() A.含一个初级卵母细胞 B.含一层扁平的卵泡细胞 C.位于皮质的浅层 D.含一个卵原细胞

E.为各级卵泡中最幼稚的卵泡 6. 初级卵泡()

A.由原始卵泡发育而来 B.有透明带

C.卵泡细胞有多层扁平细胞组成 D.有放射冠 E.有卵泡膜

7. 下列对mature follicle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77 -

A.由次级卵泡发育而成 B.卵泡发育的最后阶段 C.颗粒细胞数目继续增加 D.与次级卵泡合成生长卵泡 E.直径可达2cm

8. 排卵时,从卵泡排出的有() A.初级卵母细胞 B.放射冠 C.透明带 D.卵泡液

E.次级卵母细胞 9. 卵泡闭锁时() A.卵母细胞溶解 B.透明带皱褶 C.卵泡腔塌陷

D.死亡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 E.卵泡膜细胞肥大

10. 在生育期卵巢的切片上,能够看到() A.原始卵泡 B.生长卵泡 C.闭锁卵泡 D.成熟卵泡 E.黄体

11. 关于排卵的叙述,正确的有() A.一般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 B.排卵前,雌激素水平骤增 C.仅次级卵母细胞随卵泡液排出

D.24小时内未受精,次级卵母细胞退化 E.若受精,则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

12. 关于corpus luteum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含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 B.有颗粒黄体细胞和膜黄体细胞构成

C.根据排出的卵有无受精,可分为月经黄体和妊娠黄体 D.可以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 E.退化的黄体成为白体

13. 关于menstrual cycle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隔28天左右子宫内膜基底层的周期性变化 B.受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

C.可分为proliferative phase、secretory phase和menstrual phase D.从月经的第一天起至下次月经来潮的第一天止 E.分泌期子宫腺内充满分泌物 14. 卵巢分泌的激素有() A.雌激素 B.孕激素

- 78 -

C.雄激素 D.松弛素 E.卵泡刺激素

15. 子宫endometrium()

A.由单层柱状上皮和固有层构成

B.固有层内有大量的基质细胞和子宫腺 C.可分为功能层和基底层

D.自青春期开始,功能层发生周期性剥落出血 E.基底层不参与月经形成,对功能层没有作用 16. 与排卵有关的激素是() 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B.雌激素和孕激素 C.黄体生成素 D.松弛素 E.卵泡刺激素 三.填空

1.卵巢实质是由周围的__________和中央的__________组成,二者无明显界限。前者内含不同发育阶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近卵巢门处的结缔组织中有少量___________,可分泌___________。

3.卵泡是由一个____________和围绕它的____________组成,它的发育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阶段。 4.原始卵泡是由一个__________________和周围的一层扁平的______________构成。

5.初级卵母细胞是由胚胎期的____________分化而来,并长期停滞在第_____次减数分裂的__________。

6.________卵泡的初级卵母细胞和____________之间出现一层均质状、折光性强、嗜酸性的膜,称为_________。

7.初级卵泡的初级卵母细胞增大,胞质内出现_____________,在受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卵泡细胞增生,最里面的一层为柱状,呈放射状排列,称__________。

8.多层卵泡细胞间出现一些腔隙的卵泡是___________,腔内充满____________,随卵泡腔的扩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部分卵泡细胞突入腔内形成____________。

9.生长卵泡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与卵泡生长相伴随,周围的基质细胞向卵泡聚集形成______________,其内层的__________可以分泌__________,该激素透过基膜在_____________内转化为_______________。

10.次级卵泡的卵泡腔周围的数层卵泡细胞改称______________,在黄体形成中分化为__________________。

11.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从卵巢排出的过程称___________。排出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2.次级卵母细胞形成后迅速进入___________减数分裂,并停滞在__________。若排卵后受精,则形成一个_____________和一个第二极体。

13.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和卵泡膜向腔内塌陷,逐渐分化成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称_________。它由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构成,前者可以分泌_________ 与后者协调分泌___________。

14.根据排出的卵有无受精,可将黄体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前者维持

- 79 -

____________天后退化,退化后被结缔组织取代,形成瘢痕样的__________,后者可以分泌一种肽类的________,可以促使子宫内膜增生。

15.透明带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共同分泌形成。

16.输卵管的粘膜皱襞在_________最发达,此处也是___________发生的部位。

17.子宫内膜可分为浅层的_____________和深层的______________,前者发生周期性的剥落出血,形成____________。 18.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时期。 19.子宫动脉深入功能层后称_____________,它对卵巢激素极为敏感。 20.增生期又称为___________;分泌期又称为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 1. Corona radiate 2. Zone pellucida 3. Cumulus cophorus 4. Ovulation 5. Corpus luteum 6. Atretic follicle 7. Theca folliculi 8. Menstrual cycle 五.问答

1.简述primordial follicle的特点。 2.简述primary follicle的特点。 3.简述secondary follicle的特点。

4.试述corpus luteum的形成、演变和功能 5.试述子宫内膜的结构和周期性变化 6.试述排卵过程及排卵后卵细胞的命运。

(孙芸)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B 2.B 3.D 4.B 5.D 6.C 7.C 8.B 9.A 10.C 11.B 12.C 13.C 14.D 15.D 二.多项选择

1.ABCDE 2.ABCD 3.ABDE 4.ABCD 5.ABCE 6.ABDE 8.BCDE 9.ABCDE 10.ABCE 11.ADE 12.ABCDE 13.BCDE 14.ABCD 15.ABCD 16.ABCE 三.填空

1.皮质、髓质、卵泡、黄体、白体 2.门细胞、雄激素

3.卵母细胞、卵泡细胞、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成熟卵泡 4.初级卵母细胞、卵泡细胞 5.卵原细胞、一(1)、前期 6.初级、卵泡细胞、透明带 7.皮质颗粒、放射冠

- 80 -

7.ABE 8..次级卵泡、卵泡液、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卵丘

9.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卵泡膜、膜细胞、雄激素、颗粒细胞、雌激素 10.颗粒细胞、颗粒黄体细胞

11.排卵、次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卵泡液 12.第二次、中期、卵细胞

13.黄体、颗粒黄体细胞、膜黄体细胞、孕激素、雌激素 14.月经黄体、妊娠黄体、12-14、白体、松弛素 15.初级卵母细胞、卵泡细胞 16.壶腹部、受精

17.功能层、基底层、月经 18.增生期、分泌期、月经期 19.螺旋动脉

20.卵泡期、黄体期 四.名词解释

1. 放射冠:初级卵泡的卵泡细胞增生,由单层变为多层,最里面的一层卵泡细胞成柱状,呈放射状排列,称放射冠。

2. 透明带:初级卵泡的初级卵母细胞和放射冠的卵泡细胞之间出现一层均质状、折光性强、嗜酸性的膜称为透明带。透明带为凝胶状的糖蛋白,由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功能分泌。在透明带内,初级卵母细胞的微绒毛和卵泡细胞的突起相接触,有利于卵泡细胞将营养物质输送给卵母细胞。

3. 卵丘:随着次级卵泡的发育,卵泡液增多,卵泡腔扩大,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及部分卵泡细胞突入卵泡腔内形成卵丘。

4. 排卵: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从卵巢排出的过程。排出物包括次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和卵泡液,然后进入输卵管。

5. 黄体: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和卵泡膜向腔内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也深入颗粒层,这些成分逐渐演化成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故称黄体。

6. 闭锁黄体:从胎儿时期至出生后,乃至整个生殖期,绝大多数的卵泡不能发育成熟,它们在发育的各个阶段停止生长并退化,退化的卵泡称闭锁卵泡。卵泡闭锁是一种细胞凋亡过程。

7. 卵泡膜:与卵泡生长相伴随,卵巢周围的基质细胞向卵泡聚集,形成卵泡膜。可分为内外两层。内层毛细血管丰富,基质细胞分化为多边形或梭形的膜细胞,具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特征,膜细胞分泌雄激素,雄激素透过基膜,在颗粒细胞内转化为雌激素;外层有环形排列的胶原纤维和平滑肌纤维。

8. 月经周期:自青春期开始,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周期性作用下,子宫体部和底部的内膜功能层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即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剥脱、出血、修复和增生,称月经周期。每个月经周期是从月经的第一次气到下次月经来潮的第一天止。 五.问答

1. 原始卵泡位于皮质的浅层,数量多,体积小,由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和周围一层扁平的卵泡细胞构成。初级卵母细胞圆形,核大而圆,染色浅,核仁明显,胞质嗜酸性。电镜下胞质中有较多的线粒体、滑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等。初级卵母细胞由胚胎期的卵原细胞分化形成,并长期停留在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前期。卵泡细胞与结缔组织之间有基膜。

2. 自青春期开始,在卵泡刺激素的作用下,原始卵泡逐渐发育为初级卵泡。初级卵母细胞的体积增大,核糖体、粗面内质网增多,在靠近质膜的胞质中出现皮质颗粒。卵泡细胞增生,

- 81 -

由扁平变为立方形或柱状,由单层变为多层;最里面的一层卵泡细胞为柱状,呈放射状排列称放射冠。在初级卵母细胞和放射冠卵泡细胞之间出现一层均质状、折光性强、嗜酸性的膜称透明带,由初级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共同分泌。在透明带内,初级卵母细胞的微绒毛和卵泡细胞的突起相接触,有利于卵泡细胞将营养物质输送给卵母细胞。卵泡周围含基质细胞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聚集,分化形成卵泡膜,与卵泡细胞以基膜相隔。

3. 初级卵泡继续发育,当多层卵泡细胞之间出现一些小的腔隙时,称为次级卵泡。这些小腔隙逐渐融合成一个大腔,称卵泡腔,腔内充满卵泡液。卵泡液由卵泡细胞分泌和卵泡膜血管渗出形成。随着次级卵泡的发育,卵泡液增多,卵泡腔扩大,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及部分卵泡细胞突入卵泡腔内形成卵丘。卵泡腔周围的数层卵泡细胞形成卵泡壁,称颗粒层,此时卵泡细胞改称颗粒细胞。在卵泡生长过程中,卵泡膜逐渐分化为两层,内层含有较多的多边形或梭形的膜细胞,具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特征;外层有环形排列的胶原纤维和平滑肌纤维。

4. 排卵后,残留在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和卵泡膜向腔内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也深入颗粒层,这些成分逐渐演化成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故称黄体。黄体由颗粒黄体细胞和膜黄体细胞组成。颗粒黄体细胞由颗粒层细胞分化而来,数量多,体积大,染色浅,位于黄体的中央,分泌孕激素;膜黄体细胞由膜细胞分化而来,数量少,胞质和核染色较深,位于黄体的周边,与颗粒黄体细胞协同作用分泌雌激素。若排出的卵没有受精,黄体维持12-14天退化,称月经黄体。黄体退化后被致密结缔组织取代,成为瘢痕样的白体。若受精,黄体继续发育成妊娠黄体。妊娠黄体可存在4-6个月然后退化为白体。妊娠黄体除分泌大量的孕激素和雌激素外,还可分泌松弛素。

5. 子宫内膜由单层柱状上皮和固有层构成。上皮下陷至固有层形成子宫腺。子宫内膜可分为浅表的功能层和深部的基底层。功能层较厚,内有螺旋动脉,自青春期开始,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功能层发生周期性的剥脱、出血、修复和增生;基底层较薄,无周期性剥脱变化,但在月经期后起增生修复功能层。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也成为月经周期,可分为月经期、增生期和分泌期。(1)月经期:为月经周期的第1-4天,黄体退化,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骤然下降,内膜功能层的螺旋动脉收缩,内膜缺血坏死,随后螺旋动脉又短暂扩张,血液涌入内膜功能层,表面崩溃,坏死的组织和血液进入子宫腔,从阴道排出,即为月经。在月经周期末,功能层全部脱落,基底层的子宫腺细胞迅速分裂增生,向表面铺展,修复内膜上皮,进入增生期。(2)增生期:为周期的5-14天。在卵泡分泌的雌激素的作用下,上皮和基质细胞不断增生。早期,子宫腺少、细而短;晚期,子宫内膜增厚,子宫腺增多、增长而弯曲,腺腔增大;螺旋动脉也增长弯曲。此时成熟卵泡排卵,内膜进入分泌期。(3)分泌期:为周期的15-28天。排卵后黄体逐渐形成,在黄体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增至最厚,子宫腺极度弯曲,腺腔膨胀,充满腺细胞的分泌物,内有大量糖原。螺旋动脉增长更加弯曲。

6. 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从卵巢排出的过程。排卵一般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排卵前,成熟卵泡突出卵巢表面,致使局部卵泡壁、卵泡膜、白膜变薄缺血,形成半透明的卵泡小斑;卵丘与卵泡壁分离,悬浮于卵泡液中。排卵时,小斑处的组织被蛋白水解酶和胶原酶分解而破裂,卵泡膜外层的平滑肌纤维收缩,于是次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和卵泡液排出,然后进入输卵管。如果在排卵后24小时内次级卵母细胞不受精,即退化消失;若受精。则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形成一个单倍体的卵细胞和一个第二极体。 第20、21章 胚胎学绪论、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体胚胎早期发生时期是指( ) A.受精至第2周

- 82 -

B.受精至第4周 C.受精至第8周 D.受精至第12周

2. 排卵后,卵子的受精能力约保持( ) A.6小时 B.12小时 C.36小时 D.48小时

3. 精子在女性生殖道内的受精能力约保持( ) A. 6小时 B. 12小时 C. 1天 D. 2天

4.卵子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是在( A.生长卵泡时期 B.成熟卵泡时期 C.排卵后 D.受精时

5.受精通常发生在( ) A.输卵管漏斗部 B.输卵管壶腹部 C.输卵管峡部 D.输卵管子宫部

6.宫外孕最常发生在( ) A.卵巢表面 B.子宫阔韧带 C.肠系膜 D.输卵管

7.前置胎盘的原因是( ) A.胚胎植入近子宫颈内口处 B.胚胎植入近输卵管开口处 C.胚胎植入子宫内膜过深 D.胎盘发育过大

8.胚盘内的中胚层是来自( ) A.外胚层 B.内胚层 C.胚外中胚层 D.体蒂

9.胚盘的原条出现在( ) A.外胚层头侧正中线 B.外胚层尾侧正中线 C.内胚层头侧正中线 D.内胚层尾侧正中线 10.脊索是来自( )

) - 83 -

A.体节 B.体蒂 C.原条 D.原结

11.正常妊娠至分娩时的羊水量是( ) A.2000-2500ml B.1500-2000ml C.1000-1500ml D.500-1000ml

12.神经褶愈合形成神经管是( ) A.头端先愈合,向尾端延伸 B.尾端先愈合,向头端延伸

C.头,尾两端先愈合,向中段延伸 D.中段先愈合,向两端延伸 13.神经嵴( )

A.一条,位于神经管的腹侧 B.一对,位于神经管的背外侧 C.一对,位于神经管的腹侧 D.一对,位于体节的外侧

14.以下哪一项不是由中胚层分化而来的( ) A.汗腺 B.血管 C.肌组织 D.软骨和骨

15.间充质是( )

A.分散的外胚层细胞 B.分散的中胚层细胞 C.分散的内胚层细胞 D.分散的三胚层细胞

16.胚胎成为圆柱状并初具人形是在受精后的( A.第4周 B.第6周 C.第8周 D.第10周

17.将绒毛干固着在蜕膜上的结构是由( ) A.子宫内膜的血管形成 B.子宫上皮细胞形成 C.蜕膜细胞形成 D.细胞滋养层细胞形成

18.脐带正常的长度一般是( ) A.15cm左右 B.30cm左右 C.50cm左右 D.100cm左右

- 84 -

) 19.胎盘的绒毛间隙内含有( ) A.胎儿血液 B.母体血液

C.胎儿血液和母体血液 D.组织液

20.胎儿娩出后剪断脐带,从脐带流出的血液是( ) A.胎儿的动脉血和静脉血 B.母体的动脉血和静脉血

C.胎儿的动脉血和母 体的静脉血 D.胎儿的静脉血和母体的动脉血

21.胎盘内能分泌HCG等激素的细胞是( ) A.细胞滋养层 B.合体滋养层 C.蜕膜细胞 D.内皮细胞

22.胎盘分泌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作用是( ) A.促进卵泡生长 B.促进卵泡排卵

C.促进卵母细胞成熟分裂 D.促进黄体生长

23.性别的决定因素是( ) A.精子发生中成熟分裂情况 B.卵子发生中成熟分裂情况 C.受精时的卵子染色体组型 D.受精时的精子染色体组型

24.从原始消化管尾端的腹侧壁向体蒂内伸出的盲管为( A. 脐腔 B. 尿囊 C. 膀胱 D. 胚外体腔

25.胚胎初具人形是在( ) A. 第6周末 B. 第7周末 C. 第8周末 D. 第9周末

26.三胚层形成后,首先分化为两种胚胎性组织,它们是( A. 上皮与结缔组织 B. 结缔组织与神经组织 C. 肌肉组织与上皮 D. 上皮与间充质 27.“C”字形圆柱状胚体的形成是在( ) A. 第l周 B. 第2周 C. 第3周

- 85 -

) ) D. 第4周

28.脐动脉内流动的血液是( ) A. 胎儿的静脉血 B. 胎儿的动脉血 C. 母体的动脉血 D. 母体的静脉血 29.蜕膜细胞是由( )

A. 子宫内膜上皮演变而来 B. 子宫腺上皮演变而来

C. 蜕膜内结缔组织细胞演变而来 D. 合体滋养层细胞演变而来 30.葡萄胎的成因是( )

A. 滋养层细胞过度增生,异常发育B. 胎盘过度增生,异常发育

C. 壁蜕膜细胞过度增生,异常发育 D. 包蜕膜细胞过度增生,异常发育31.绒毛膜上皮癌是由于( ) A. 胎盘恶性变所致

B. 滋养层细胞恶性变所致 C. 衣胞恶性变所致

D. 胚外中胚层恶性变所致 32.胎盘游离绒毛浸在( ) A. 脐带血管中 B. 子宫静脉内

C. 绒毛间隙的母体血中 D. 绒毛间隙的子体血中

33.细胞滋养层大部分消失是在( ) A. 第13周 B. 第14周 C. 第15周 D. 第l6周

34.羊水过多是指羊水多于( ) A. 1000毫升 B. 1500毫升 C. 2000毫升 D. 2500毫升

35.精子获能是在( ) A. 附睾管

B. 女性生殖管道 C. 输出管 D. 睾丸网

36.胚泡植入过程正值子宫内膜处于( A. 月经期 B. 增生期

) - 86 -

C. 分泌期 D. 静止期

37.人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 ) A. 23条染色体 B. 23对染色体 C. 22条染色体 D. 22对染色体

38.初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形成次级卵母细胞是在( ) A. 排卵前 B. 排卵时 C. 受精时 D. 出生时

二.多项选择题:

1.受精的意义在于( ) A. 启动细胞分裂 B. 恢复二倍体核型 C. 决定胚胎性别

D. 获得双亲的遗传物质

E.子代与亲代具有不完全相同的遗传性状 2.桑椹胚( )

A. 受精卵不断分裂后形成 B. 是一个中空的细胞团 C. 在受精后第3天形成 D. 体积比受精卵大得多 E.在输卵管内形成 3.胚盘( )

A. 出现在受精后第l周内 B. 是人体的原基

C. 内胚层是卵黄两的顶 D. 外胚层是羊膜腔的底 E.其头端附在体蒂上 4.脊索( )

A. 属外胚层的结构 B. 位于原条的腹侧 C. 诱导神经板的形成 D. 体节位于其两侧 E.分化形成脊柱 5.体节( )

A. 是轴旁中胚层分节形成 B. 从颈部向尾部依次形成 C. 随胚胎的增长而增多 D. 共约2l~22对

E.是推算胚胎龄的重要体表标志

- 87 -

6.由神经管分化而来的结构是( ) A. 腺垂体 B. 神经垂体 C. 肾上腺髓质 D. 肾上腺皮质 E.视网膜

7.由神经嵴分化形成( ) A. 脑神经节 B. 脊神经节 C. 肾上腺皮质 D. 肾上腺髓质 E.肌间神经丛

8.内胚层形成( ) A. 舌体上皮 B. 舌根上皮

C. 肛管齿状线以下部位的上皮 D. 胆囊上皮 E. 胰岛细胞

9.脐带内含有( ) A. 脐动脉 B. 脐静脉 C. 蜕膜细胞 D. 卵黄蒂遗迹 E.尿囊遗迹

10.羊水内含有( ) A. 脱落的羊膜细胞 B. 胎儿的血细胞 C. 母体的血细胞

D. 胎儿皮肤的表皮细胞 E.蜕膜细胞

11.排卵时,从成熟卵泡排出的结构中含有( ) A. 次级卵母细胞 B. 透明带 C. 放射冠 D. 卵泡膜细胞 E.平滑肌细胞

三.填空题:

1.___________的分裂称卵裂。 2.卵裂是_______的__________。

3.前置胎盘是植入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所致。 4.________________将来发育形成二胚层胚盘。 5.神经管和______________均由外胚层发育而来。 6.原条由______________演变而来。

- 88 -

7.___________是脊索的遗迹。

8.无脑儿是_________________所致。 9._________________性别相风组织相容性抗原相同,可相互进行组织和器官移植而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10.平滑绒毛膜与______________相接。

11.人胚胎在子宫中发育经历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可分为三个时期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12.精子的获能过程是______________内的分泌物溶解精子头部表面的糖蛋白,使精子___________能释放_____________,精子即可穿过卵子周围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完成_____________。

13.精子进入卵子后,卵子胞质内的_____________释放_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结构发生变化,称此过程为_____________,从而可阻止其他精子穿入。

14.胚泡的外表是____________,称___________,内部的腔称为______________,—侧的细胞团称________________。

15.胚泡植入时,子宫内膜处于_______________,此时的子宫内膜称,其基质细胞变肥大,宫含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此种细胞称为________________。

16.目前检测早期妊娠指征是母体_____内的—种__________,该物质称为___________。 17.植入又称____________,约在受精后___________起始,___________完成,通常是植入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处。

18.在胚盘脊索的头侧和原条的尾侧,各有一个薄膜状的小区,分别称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它们都是由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接相贴而成。 19.胚胎植入后,子宫蜕膜分为三部分,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蜕膜反应最明显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0.滋养层细胞恶性增生的病变称为________________,绒毛滋养层细胞过度增生,绒毛内结缔组织水肿所致的病变称为____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

1. Acrosome reaction 2. Zona reaction 3. Blastocyst 4. Implantation 5. Primitive streak 6. Neural tube

五.问答题

1.简述绒毛膜的结构

2.简述胚胎时期间充质的来源及分化 3.测量胚胎或胎儿长度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4.解释何为“胎盘屏障”

5.何为“月经龄”和“受精龄” 6.胎盘能分泌哪些激素

7.何谓受精?简述受精的过程和意义。 8.试述二胚层胚盘及相关结构的发生。 9.简述胚内中胚层的早期分化。

- 89 -

10.简述神经管的形成 (刘书漫)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 D 5. B 6. D 7. A 8. A 9. B 10. D 11. C 12. D 13. B 14. A 15. B 16. C 17. D 18. C 19. B 20. A 21. B 22. D 23. D 24. B 25. C 26. D 27. D 28. A 29. C 30. A 31. B 32. C 33. D 34. C 35. B 36. C 37. B 38. A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 DE 2.ACE 3. BCD 4. CD 5. ABCE 6. BE 7. ABDE 8. BDE 9. ABDE 10. AD 11. ABC

三.填空题: 1.受精卵

2.受精卵,有丝分裂 3.靠近子宫颈 4.内细胞群 5.神经嵴 6.外胚层 7.髓核

8.前神经孔未闭 9.一卵孪生儿 10.包蜕膜

11.38周,胚前期,胚期,胎期

12.女性生殖管道,顶体,顶体酶,放射冠,透明带,受精 13.皮质颗粒,溶酶体酶样物,透明带,透明带反应 14.一层扁平细胞,滋养层,胚泡腔,内细胞群 15.分泌期,蜕膜,糖原,脂滴,蜕膜细胞 16.血浆,免疫抑制物,早期妊娠因子

17.着床,第5~6天,第11~12天,子宫体部,子宫底部 18. 口咽膜,泄殖腔膜,内胚层,外胚层 19. 基蜕膜,包蜕膜,壁蜕膜,基蜕膜 20.绒毛膜上皮癌,水泡状胎块

四.名词解释

1.当精子穿越卵细胞周围的放射冠及透明带时,其顶体发生一系列变化并释放顶体酶的过程称为顶体反应。顶体反应是受精的必要条件。

2.精子穿过卵细胞的细胞膜进入卵细胞胞质时,卵细胞膜下方胞质中的皮质颗粒释放其内容物进入卵周隙,引起了透明带中ZP3糖蛋白分子的变化,使透明带失去了接受精子穿越的功能,这一过程称透明带反应。透明带反应防止多精入卵,保证人类单精受精的生物学特性。

- 90 -

3.桑椹胚的细胞继续分裂增殖,当卵裂球的数目增至l00个左右时,细胞间出现若干小的间隙,并逐渐融合成一个大腔,腔内充满液体,整个胚呈囊泡状,称为胚泡。胚泡中央的腔称胚泡腔;胚泡壁为单层扁平细胞,称滋养层;胚泡腔内面一端有一群大的细胞,称内细胞群。

4.胚泡侵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称植入。植入始于受精后第5天末或第6天初,完成于第11天左右。植入的部位是子宫前壁或后壁的子宫内膜,植入后的子宫内膜称蜕膜。

5.胚胎发育至第3周初,二胚层胚盘尾端中线处的上胚层细胞增生,形成一条纵行的细胞索,称原条。原条头端膨大,称原结。原结和原条背面凹陷,分别称原凹和原沟。原条的出现使胚盘有了明显的头、尾端和左、右侧之别。另外,上胚层细胞增生,通过原条迁移形成中胚层和内胚层,通过原凹向头端迁移形成头突,最后演为脊索。原条于第4周消失,如不消失可形成畸胎瘤。

6.在胚胎发育的第3周,脊索诱导其背侧中线的外胚层增厚,形成一个头端宽大、尾端狭小的细胞板,称神经板;神经板中央下陷形成神经沟,沟两侧隆起,形成神经褶;胚胎发育至22天左右,神经沟开始从第4体节平面闭合,向头、尾方向延续,逐渐形成了神经管,并脱离表面外胚层。神经管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基,分化为脑和脊髓,以及松果体、神经垂体和视网膜等。

五.问答题

1.绒毛膜由三层构成。外面为合体滋养层,其深面为细胞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内面贴衬着胚外中胚层,这三层结构合称绒毛膜。

2.胚胎间充质是由中胚层分化而来。间充质可分化为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心血管系统。 3.常用的方法有下列三种: (1)最长值,适用于测量第3周之前的胚胎; (2)顶臀长,又称坐高,适用于测量第4周以后的胚胎及胎儿;(3)顶跟长,又称立高,适用于测量第9周以后的胎儿。

4.在胎盘内,使母血和子血既不相混,又能选择性地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的结构叫胎盘屏障或胎盘膜。胎盘膜由5层构成:(1)合体滋养层; (2)合体滋养层的基膜; (3)绒毛内的结缔组织;(4)毛细血管基膜;(5)内皮。第3个月以后,内皮与合体滋养层接近二者之间仅隔一层基膜。 5.“月经龄”是指从未次月经的第l天起计算,至胎儿娩出,共经过40周。“受精龄”是指从受精算起,一般计算受精龄足从月经龄减去两周。

6.胎盘能分泌:(1)绒毛膜促性腺激素;(2)胎盘催乳激素; (3)孕激素; (4)雌激素。 7.⑴精子与卵子结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

⑵受精的过程:①精子在输卵管壶腹部与卵子相遇后,发生顶体反应,释放顶体酶,穿过放射冠和透明带,进入卵周隙。②精子头侧面细胞膜与卵细胞膜相贴并融合,精子核及胞质进入卵细胞的胞质。同时,发生透明带反应,卵膜下方胞质中的皮质颗粒释放其内容物进入卵周隙,引起了透明带结构和ZP3糖蛋白分子的变化,使透明带失去了接受精子穿越的功能,阻止多精入卵和多精受精的发生,保证人类单精受精的生物学特性。③精子的进入激发卵细胞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形成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卵子和精子细胞核分别变成雌原核和雄原核。④两性原核向细胞中部靠拢并相互融合,核膜消失,染色体混合,形成了二倍体的受精卵。

⑶受精的意义:①受精是两性生殖细胞相互融合和相互激活的过程,是新生命的开端。②受精过程是双亲的遗传基因随机组合的过程,并使受精卵恢复二倍体核型。③受精决定新个体的遗传性别,核型为23,X的精子与卵子受精,新个体性别是女性;核型为 23,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新个体的性别是男性。

- 91 -

8.①随着胚泡的植入,内细胞群分化为两层,上方的一层柱状细胞称上胚层,下方的一层立方细胞称下胚层;由上、下两胚层构成的椭圆形细胞盘称二胚层胚盘。②受精后第8天,在上胚层细胞之间出现了一个小腔;由于小腔的扩大,一层上胚层细胞被推向胚端的细胞滋养层,形成了贴在细胞滋养层内面的羊膜,羊膜和上胚层之间的腔称羊膜腔,内含羊水。③受精后第9天,下胚层周缘的细胞增生并逐渐覆盖了细胞滋养层的内表面,形成一层扁平细胞,称外体腔膜;当外体腔膜完全包绕了原胚泡腔时,便形成了一个位于下胚层下方的初级卵黄囊。④受精后第10~11天,在外体腔膜与细胞滋养层之间出现了呈疏松网状的组织,称胚外中胚层;胚外中胚层内逐渐出现腔隙并融合形成胚外体腔;胚外体腔将胚外中胚层分隔为内、外两层,外层铺衬在细胞滋养层的内表面和羊膜的外面,称胚外中胚层的壁层,内层覆盖在初级卵黄囊的外面,称胚外中胚层的脏层。⑤与此同时,下胚层周缘的细胞增生并沿着胚外中胚层的脏层向腹侧迁移并愈合,形成次级卵黄囊;而初级卵黄囊萎缩退变成了多个外体腔泡。⑥受精后第14天左右,随着胚外体腔的扩大,二胚层胚盘及其背侧的羊膜囊和腹侧的卵黄囊由一束胚外中胚层组织构成的体蒂悬吊在胚外体腔中。

9.①受精后第17天左右,位于三胚层胚盘中轴部位的中胚层增生,在中轴两侧形成两条增厚的细胞带,称轴旁中胚层;胚盘外侧的中胚层称侧中胚层;轴旁中胚层与侧中胚层之间的中胚层称间介中胚层。②受精后第20天左右,轴旁中胚层呈节段性增生,形成分节状中胚层团块,称体节。体节从胚的头端到尾端先后出现,大约每天出现3对,至第5周末共出现42~44对。体节的内侧和腹侧部分称生骨节,分化为中轴的骨骼;体节的外侧部分称生皮节,分化为背部真皮和皮下结缔组织;生皮节的内侧出现生肌节,分化为中轴的骨骼肌。③间介中胚层是泌尿生殖系统的原基:其头端形成节段性排列的生肾节,分化为前肾;尾端不分节,称生肾索,分化为中肾、后肾和生殖腺。④侧中胚层中出现的胚内体腔将其分成紧贴外胚层的体壁中胚层和覆盖内胚层的脏壁中胚层;前者分化为腹侧和外侧体壁中的肌肉、结缔组织和腹膜、胸膜、心包膜的壁层;后者分化为消化管壁上的肌肉、结缔组织和腹膜、胸膜、心包膜的脏层;胚内体腔变成腹膜腔、胸膜腔和心包腔。

10.在脊索的诱导下,沿着脊索背侧的外胚层细胞形成一增厚的细胞板,称神经板。第18天,神经板中央凹陷,称神经沟,沟两侧隆起,称神经褶。第3周末,神经沟加深,两侧神经褶向中间靠拢,逐渐愈合形成神经管。愈合始于颈部区域,逐渐向头、尾两端进行,头端留有前神经孔,尾端留有后神经孔。前神经孔约在第25天闭合,后神经孔在第27天闭合。神经管闭合后,头部膨大形成脑泡,为脑原基,神经管其余部分较细,为脊髓的原基,神经管中央的管腔分化为脑室和脊髓的中央管。 第22 章 颜面和四肢的发生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的鳃弓比较明显的是( ) A. 第1-2对 B. 第1-3对 C.第1-4对 D. 第2-4对

2.参与形成颈部的鳃弓是( ) A. 第1-2对 B. 第1-3对 C. 第1-4对 D. 以上都不对

3.在颜面形成的早期,鼻板出现在( ) A. 额鼻隆起的上部,左右一对

- 92 -

B. 额鼻隆起的下缘,左右一对 C. 额鼻隆起的下缘,正中处一个 D. 上颌隆起的上缘,左右一对 4.正中腭突来自( ) A. 内侧鼻隆起 B. 外侧鼻隆起 C. 颌隆起 D. 下颌隆起

5.腭的发生是( )

A. 正中腭突形成腭的大部

B. 正中腭突和外侧腭突各形成腭的一半 C. 侧腭突形成腭的大部

D. 外侧腭突形成腭的全部,正中腭突退化 6.唇裂是由于( )

A. 两侧的上颌隆起未愈合 B. 两侧的内侧鼻隆起未愈合 C. 两侧的外侧鼻隆起未愈合

D. 同侧的上颌隆起与内侧鼻 隆起未愈合 7.面斜裂是由于( )

A. 两侧的上颌隆起未愈合 B. 两侧的内侧鼻隆起未愈合 C. 两侧的外侧鼻隆起未愈合 D. 以上都不对 8.颈窦出现在( )

A. 第1鳃弓与下方鳃弓之间 B. 第2鳃弓与下方鳃弓之间 C. 第3鳃弓与下方鳃弓之间 D. 第4鳃弓与下方鳃弓之间 9.牙骨质来自( ) A.牙蕾 B.牙乳头 C.成牙质细胞 D.牙囊

10.唇裂( )

A. 上颌隆起与同侧的内侧鼻隆起未愈合 B.上颌隆起与同侧的外侧鼻隆起未愈合 C.两侧的外侧腭突未愈合 D.左右内侧鼻隆起愈合不全 11.腭前部的一小部分( ) A.左右下颌隆起愈合形成 B.上颌隆起发育形成 C.外侧鼻隆起形成 D.正中腭突形成

- 93 -

二.多项选择题:

1.鳃器的组成是( ) A. 额鼻隆起 B. 咽囊 C. 鳃膜 D. 鳃沟

E. 鳃弓

2.参与颜面形成的是( ) A. 额鼻隆起 B. 第1鳃弓 C. 第2鳃弓 D. 第3鳃弓 E. 第4鳃弓

3.以下哪些是从额鼻隆起演变而来的( ) A. 前额 B. 颊部

C. 鼻梁和鼻尖

D. 腭的大部分 E. 人中

4.鼻发生过程中( )

A. 鼻窝起初是与口凹相通的 B. 两侧鼻窝在中线愈合为一 C. 内侧鼻隆起消失

D. 外侧鼻隆起形成上唇的两侧部分 E. 鼻窝扩大形成的原始鼻腔与口凹相通 5.颈窦( )

A. 是第1鳃沟的残留 B. 位于颈部中线处 C. 咽相通连

D. 起初开口于体表

E. 在胎儿时期即闭锁消失

三.填空题:

1.额面发生的早期,原始口腔(口凹)是由一个___________和一对_________围成,其底是__________。

2.前腭裂是由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未愈合,正中腭裂是由于___________与_________未愈合所致。

3.口凹内牙板的外胚层上皮向保部中胚层内生长,在上、下颌内各形成_____个突起,称_____________,继而分化成为帽状的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的原基。

4.鼻板中央向深部凹陷为____________,其内、外侧的隆起分别称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前者发育形成_________和___________,后者参与形成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造釉器的内、外釉上皮之间的细胞组成__________;造釉器深部凹陷内的组织称_______,它们周围的间充质形成,后者继而分化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 94 -

6.肢芽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组成,肢体中轴的间充质先形成____________,继以____________方式形成骨。

四.名词解释

1. stomodeum

2. frontomasal process 3. branchial arch

五.问答题

1.解释“唇裂” 2.解释“面斜裂” 3.解释“腭裂”

4.试述颜面发生的基本过程。 5.试述人体颈的形成。 (刘书漫)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B 4. A 5. C 6. D 7. E 8. B 9. D 10. A 11. D

二.多项选择题:

1. BCDE 2.AB 3. ACE 4. AE 5. DE

三.填空题:

1.额鼻隆起,上颌隆起,下颌隆起,口咽膜

2.正中腭突,外侧腭突,左外侧腭突,右外侧腭突 3.10,牙蕾,造釉器,乳牙

4.鼻窝,内侧鼻隆起,外侧鼻隆起,人中,上唇正中部,鼻外侧壁,鼻翼 5.釉网,牙乳头,牙囊,牙骨质,牙周膜

6.深部的中胚层,表面的外胚层,透明软骨,软骨内成骨

四.名词解释

1.口凹又称原始口腔,是额鼻突和左、右两侧的上、下颌突之间形成的宽大凹陷,以后发 育为口腔。口凹的底为口咽膜,于第4周破裂,口凹与原始咽相通。

2.脑泡腹侧的间充质局部增生,使胚体头部形成一个较大的圆形隆起,称额鼻突。额鼻突 参与面部的发生,其上部形成前额,下部形成鼻、上唇和上颌的正中部分。

3.原始咽两侧的间充质增生,在额鼻突和心隆起之间形成呈背腹走向、左右对称的弓状隆 起,称鳃弓。胚体由头至尾先后形成6对鳃弓,第1对鳃弓参与面部形成,第2、3、4、6 对鳃弓形成颈,第5对鳃弓退化。

五.问答题

1.因上颌隆起与同侧的内侧鼻隆起来愈合所致。

- 95 -

2.因上颌隆起与同侧的外侧鼻隆起末愈合所致。 3.因两侧外侧腭突未愈合所致。

4. ①颜面主要由胚体头端5个突起融合演变形成,即1个额鼻突 、左右上颌突和左右下颌 突;它们围成一个宽大的凹陷,称口凹,即原始口腔。②额鼻突下缘两侧外胚层增生形成鼻 板,鼻板中央凹陷形成鼻窝,鼻窝两侧高起,分别称内侧鼻突和外侧鼻突。③左、右下颌突 向中线生长愈合,形成下颌和下唇。④左、右内侧鼻突向中线生长并愈合、下延,形成鼻梁、 鼻尖和上唇正中部分。⑤左右上颌突也向中线生长,与同侧内侧鼻突愈合形成上颌、上唇的 外侧部;上颌突也与同侧外侧鼻突愈合,封闭鼻泪管,外侧鼻突形成鼻的外侧壁及鼻翼。⑥ 额鼻突形成前额。⑦同侧上、下颌突外侧部逐渐愈合,形成颊部,使口裂变小。⑧鼻窝向深 部扩大形成原始鼻腔,口凹加深使原始口腔变大。

5.①人胚的颈是由第2、3、4、6对鳃弓发育演变而成。②第2鳃弓由头端向尾部迅速生长, 越过第3、4、6对鳃弓,并与心隆起上缘即心上嵴愈合。③起初,第2鳃弓与第3、4、6 鳃弓间存在临时性间隙称颈窦,随着第2鳃弓与其他鳃弓的逐渐愈合,颈窦闭锁消失。④以 后,随着相互愈合的鳃弓进一步分化,食管和气管的不断伸长,以及心脏位置的不断下降, 颈也随之逐渐成形并延长。

第23 章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 一.单项选择题:

1. 关于原始消化管哪项是错误的( ) A. 内胚层被卷入胚体内的纵行管道

B. 其头端和尾端分别以口咽膜和泄殖腔膜封闭 C. 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3段 D. 后肠背侧与尿囊相连 2. 舌体主要来源于( ) A. 奇结节 B. 侧舌膨大 C. 联合突 D. 鳃下隆起

3. 口腔的复层扁平上皮来自( ) A. 外胚层 B. 内胚层 C. 中胚层

D. 外胚层和内胚层

4. 甲状腺的原基是( ) A. 第1对咽囊 B. 奇结节 C. 鳃下隆起 D. 甲状舌管

5. 盲肠突位于( )

A. 中肠袢头支与尾支交界处 B. 中肠袢与卵黄囊相连处 C. 中肠袢与尿囊相连处 D. 大肠与小肠分界处

6. 关于中肠的演变哪项是错误的?( ) A. 中肠生长迅速,形成凸向腹侧的中肠袢

- 96 -

B. 中肠袢的顶部与卵黄蒂相连而被分为头支和尾支 C. 中肠袢一度进入脐带的胚外体腔

D. 中肠袢退回腹腔时尾支在前,头支在后

7. 中肠袢进入脐腔形成生理性脐疝的原因不包括( ) A. 中肠袢生长迅速 B. 肝体积大 C. 中肾增大

D. 卵黄蒂的牵拉

8. 有一位母亲诉说她的刚出生7天的婴儿一直未大便。最可能的诊断是( ) A. 食管闭锁 B. 十二指肠狭窄 C. 不通肛 D. 环状胰

9. 关于胰腺的发生哪一点是正确的?( ) A. 外分泌部来自外胚层 B. 内分泌部来自内胚层 C. 胰导管来自中胚层

D. 胰头仅由背胰发育而来

10.尿直肠隔的间充质起源于( ) A. 尿囊和后肠之间 B. 尿囊与直肠之间 C. 尿囊与卵黄囊之间 D. 尿囊与泄殖腔之间 E. 尿生殖窦与后肠之间

11. 肛管的黏膜上皮来自( ) A. 外胚层 B. 内胚层 C. 中胚层

D. 内胚层和外胚层

二.多项选择题:

1.原始消化管管壁的构成是( ) A. 内胚层 B. 外胚层 C. 脏壁中胚层 D. 体壁中胚层 E. 胚外中胚层

2.关于食管的分化和发育哪些是正确的?( ) A. 食管上皮来自前肠内胚层

B. 管壁的结缔组织来自脏壁中胚层 C. 食管腺由内胚层分化而来 D. 肌层来源于体节的生肌节 E. 外膜由外胚层形成

- 97 -

3.胃发生和演变的特点是( ) A. 起初是前肠尾段的梭形膨大

B. 背侧壁生长快,形成胃大弯,并旋转至右侧 C. 腹侧壁生长慢,形成胃小弯,并旋转至左侧 D. 头端被肝推向左侧,

E. 黏膜上皮和胃腺来自内胚层,神经丛来自外胚层,其余管壁来自中胚层 4.前肠尾端的内胚层向外生长形成( ) A. 卵黄蒂 B. 肝憩室 C. 喉气管憩室 D. 背胰芽 E. 腹胰芽

5.十二指肠梗阻的原因可能有( ) A. 十二指肠腔闭塞后的再通受阻 B. 卵黄管闭锁 C. 不通肛 D. 直肠闭锁 E. 环状胰

三.填空题:

1. 原始消化管分______,______,_______三段,前端与______相接处有______封闭, 后端与_____相连处以____封闭

2. 消化管从______到______是由中肠分化而来,从_____至______是由后肠分化而来

3. 在胚胎发育中,中肠袢于____(周)突和脐腔,于_____(周)退回腹腔,在此过程中中肠襻以______为中轴,按____方向旋转 4. 形成舌体的是一对______,形成舌根的是一个______,盲孔前方的一小部分是来自______ 5. 泄殖腔被______分隔为两部分,腹侧份称_______,主要分化为______和______,背侧份称______,分化为______和_________

6. 肝憩室的尾支分化为_______和________,肝憩室的根部分化为_________

7. 胎儿肝发育时期,______能合成一种 蛋白质,而在出生后则不再合成,这种蛋白质称为______;当成人血液内出现这种蛋白质应被怀疑患有_____病

8. 胰腺两个原基是______和______,它们发生的部位是_______

9. 呼吸道发生中最早的始基称______,继而形成一个盲囊称为_____,位于______的腹侧,两者之间的间充质隔称为______

四.名词解释

1. Hepatic diverticulum

2. Congenital umbilical hernia 3. Meckel’s diverticulum 4. Umbilical fistula

5. Laryngotracheal diverticulum 6. Hyaline membrane disease

五.问答题

- 98 -

1. 咽囊将演变为哪些器官? 2. 简述中肠袢的演变过程。

3. 原始消化管分为哪几段?各段都分化为消化、呼吸系统的哪些器官? 4. 试述泄殖腔的分隔和发育及其常见畸形。

5. 与卵黄蒂相关的先天性畸形有哪些?各是如何形成的? (刘书漫)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D 4. D 5. D 6. D 7. D 8. C 9. B 10. A 11. D

二.多项选择题:

1. AC 2.ABC 3. ADE 4. BDE 5. AE

三.填空题:

1. 前肠,中肠,后肠,口凹,口咽膜,肛凹,泄殖腔膜

2.十二指肠中段,横结肠右2/3部,横结肠的左1/3,肛管上段 3. 6周,第10周,肠系膜上动脉,逆时针 4. 侧舌隆起,联合突,奇结节

5.尿直肠隔,尿生殖窦,膀胱,尿道,原始直肠,直肠,肛管上段 6.胆囊,胆囊管,总胆管 7.肝细胞,甲胎蛋白,肝癌 8.背胰芽,腹胰芽,前肠末端

9.喉气管沟,喉气管憩室,食管,气管食管隔

四.名词解释

1.肝憩室是前肠末端腹侧壁内胚层细胞增生向外突出形成的囊状结构,是肝和胆的原基。肝憩室很快长入原始横隔,末端分为头、尾两支。头支大,生长迅速,形成肝细胞索、肝内胆管和肝管;尾支较小,发育为胆囊和胆囊管;未分支部分形成胆总管。

2.胎儿出生时,肠管从脐部膨出,称为先天性脐疝。先天性脐疝的原因是肠袢未从脐带内的脐腔退回腹腔;或肠袢虽曾退回腹腔,但由于脐腔未退化闭锁,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肠袢再次突入其中所致。

3.Meckel’s憩室又称回肠憩室,是由于卵黄蒂的基部未退化闭锁引起的一种先天性畸形。Meckel’s憩室表现为回肠壁上的一个指状盲囊,距回盲瓣约50 cm。有时憩室的游离端有一纤维索与脐相连,是卵黄蒂远段闭锁形成的。

4.脐瘘又称脐粪瘘或卵黄蒂瘘,是卵黄蒂全长均未退化闭锁形成的一条瘘管,连于回肠与脐之间。出生后,肠内容物可通过该瘘管从脐溢出。

5.喉气管憩室是喉以下呼吸系统(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的原基。它是从原始咽底壁发生的:首先原始咽底壁正中出现一纵行沟,称喉气管沟;喉气管沟逐渐加深,并从尾端到头端逐步愈合形成管状盲囊,即喉气管憩室;憩室末端膨大分支形成左、右肺芽。喉气管憩室上端开口于咽的部分发育为喉,未分支部分发育为气管,肺芽则发育为左、右支气管和肺。 6.透明膜病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常见于早产儿。这种出生缺陷是由于肺泡Ⅱ型细

- 99 -

胞分化发育不良,不能分泌足够的表面活性物质,致使肺泡表面张力增大引起的。胎儿出生后,因为肺泡不能随呼吸运动扩张而出现呼吸困难。病理检查可见肺泡萎缩,间质水肿,肺泡表面覆盖一层透明状血浆蛋白膜。

五.问答题

1.①第1对咽囊的外侧份膨大形成中耳鼓室,内侧份伸长形成咽鼓管。②第2对咽囊外侧份退化,内侧份形成扁桃体窝和腭扁桃体的表面上皮。③第3对咽囊腹侧份形成胸腺,背侧份形成下一对甲状旁腺。④第4对咽囊腹侧份退化,背侧份形成上一对甲状旁腺。⑤第5对咽囊形成后鳃体,迁移入甲状腺,分化为滤泡旁细胞(也有人认为滤泡旁细胞是由迁移入甲状腺的神经嵴细胞分化的)。

2.①中肠开始为一直管,以后中肠生长速度快,向腹侧弯曲形成“U”形中肠袢;卵黄蒂连于中肠袢顶部,并将中肠袢分为头支和尾支。②第6周时,中肠袢生长迅速,突入脐带的脐腔,形成生理性脐疝;同时,中肠袢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逆时针旋转90度;尾支上发生一囊状突起,称盲肠突。③第10周时,腹腔增大,肠管从脐腔退回腹腔,头支在前,尾支在后;同时再次逆时针旋转180度,使头支转至左侧,并发育为空肠和回肠,后居腹腔中部;尾支转至右侧,盲肠突以后的部分形成横结肠右2/3;盲肠突最初位于肝下,之后下降至右髂窝,升结肠随之形成。④盲肠突发育为盲肠和阑尾。

3.①原始消化管从头端到尾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②前肠分化为口腔底、舌、咽、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肝、胆囊、胆管、胰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喉、气管、支气管和肺。③中肠分化为十二指肠中下段、空肠、回肠、盲肠和阑尾、升结肠、横结肠右2/3。④后肠分化为横结肠左1/3、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和肛管上段。⑤原始消化管的内胚层形成消化管与呼吸道的黏膜上皮、腺的实质和肺泡上皮,而脏壁中胚层形成结缔组织、肌组织和间皮等。

4.⑴泄殖腔的分隔和发育:①泄殖腔是后肠末段的膨大,其腹侧与尿囊相连,末端以泄殖腔膜封闭。②尿囊与后肠之间的间充质增生形成尿直肠隔,逐渐将泄殖腔分为背侧的原始直肠(肛直肠管)和腹侧的尿生殖窦,泄殖腔膜也被分为肛膜和尿生殖膜。③原始直肠上段发育为直肠,下段发育为肛管上段;肛膜于第8周破裂,肛管上段遂与肛凹形成的肛管下段相通。④尿生殖窦上段发育为膀胱,中段发育为女性尿道的大部分和男性尿道的前列腺部与膜部,下段发育为女性的阴道前庭和男性的尿道海绵体部。 ⑵常见畸形:①尿直肠隔向背侧偏移可导致直肠闭锁,并常伴有各种直肠瘘,如直肠膀胱瘘、直肠尿道瘘、直肠阴道瘘等。②肛膜未破裂或肛凹未形成导致不通肛。③尿囊未闭锁形成脐尿瘘,在膀胱与脐之间有一瘘管,尿液可经此瘘从脐漏出。④尿生殖窦与体表外胚层之间如没有间充质长入,下腹正中部和膀胱前壁无结缔组织和肌组织发生,表皮和膀胱壁变薄而破裂,膀胱黏膜外露,称为膀胱外翻。

5.①脐瘘:是卵黄蒂完全没有闭锁,在回肠与脐之间形成的瘘管。②回肠憩室(Meckel’s憩室):卵黄蒂远段闭锁,但近段或基部未闭锁,致使回肠壁上连一盲囊,有时憩室的游离端有一纤维索与脐相连。③卵黄蒂窦:仅卵黄蒂远端未闭锁,残留一凹陷,与脐相连,窦内可有黏性分泌物从脐流出。④卵黄蒂囊肿:卵黄蒂两端闭锁,而中段没有闭锁,形成囊肿,两端分别以纤维索连于脐与回肠。⑤卵黄蒂韧带:卵黄蒂虽已完全闭锁,但未消失,脐与回肠之间残留一纤维索。

第24 章 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 一.单项选择题:

1. 前肾的原基是( ) A.体节

- 100 -

B.生肾节 C.生肾索 D.神经褶

2. 后肾起源于( ) A.生肾索 B.生后肾原基 C.输尿管芽

D.输尿管芽和生后肾原基

3. 在后肾的发生过程中( ) A.近曲小管与肾小囊相连通 B.近端小管与细段相连通 C.远端小管与集合小管相连通 D.远端小管与细段相连通

4. 后肾有泌尿功能,它产生的尿液排入( ) A.羊膜腔 B.胚外体腔 C.胚内体腔 D.尿囊

5. 输尿管芽起源于( ) A.前肾管 B.前肾小管 C.中肾小管 D.中肾旁管

6. 关于生后肾原基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来源于生肾索的尾端部分 B.在输尿管芽的诱导下分化 C.分化为肾单位

D.形成肾小管和集合小管

7. 多囊肾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 A.血管球发育异常 B.肾小囊发育异常 C.肾小盏发育异常

D.集合小管发育异常或与肾小管未连通 8. 尿囊闭锁后形成( ) A.脐中韧带 B.脐外侧韧带 C.动脉韧带 D.静脉韧带

9. 人胚发育过程中,能根据外生殖器分辨性别是在( A.第6周 B.第7周 C.第12周 D.第4个月

10. 卵巢的卵泡细胞来自于( )

- 101 -

) A.生殖腺嵴深部的间充质 B.初级性索 C.次级性索

D.原始生殖细胞

11. 阴道上皮起源于( ) A.内胚层 B.中胚层 C.外胚层

D.内胚层和中胚层

12.中肾小管在男性可演变为( ) A. 输出小管 B. 附睾管 C. 输精管 D. 精囊

13.从发育角度看,女性的大阴唇相当于男性的( ) A. 尿道海绵体部 B. 尿道膜部 C. 尿道前列腺部 D. 阴囊

14.关于尿生殖窦的窦结节,正确的描述是( ) A.尿生殖窦腹侧壁向外的突起 B.尿囊在尿生殖窦顶部开口之处 C.中肾管在尿生殖窦两侧壁开口之处

D.中肾旁管下端突入尿生殖窦背侧壁,在窦腔内形成的隆起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后肾的发生,下列叙述哪些正确?( ) A.最早的原基是间介中胚层 B.肾单位来自生后肾原基 C.集合小管来自输尿管芽 D.开始时位于腰部

E.在中肾退化后才开始形成 2.尿生殖窦演变为( ) A.膀胱

B.男、女性尿道 C.阴道前庭 D.前列腺 E.输尿管

3.男性的生殖腺嵴发育为( ) A.白膜 B.睾丸间质 C.精原细胞 D.支持细胞 E.间质细胞

- 102 -

4.胎儿睾丸中含有( ) A.支持细胞 B.精原细胞 C.初级精母细胞 D.次级精母细胞 E.间质细胞

5.女性胚胎的中肾旁管发育为( ) A.输卵管 B.子宫

C.阴道穹隆部 D.阴道前庭 E.处女膜

6.男性胚胎的中肾管发育为( ) A.附睾头的输出小管 B.附睾体和尾的附睾管 C.输精管

D.精囊和射精管 E.尿道

三.填空题:

1. 胚胎第4周末,_______的体积不断增大,在胚体后壁形成左右一对纵行隆起称为______,它继而分为内外两部分,内侧份为______,外侧份为______ 2.后肾是由______和_____两部分发育分化而成的.

3.多囊肾是由于后肾发生中_______与______未接通,使______内积聚______.

4.睾丸和卵巢形成中起初是位于______,它们的尾侧有一条由______形成的索状结构称为______,其末端与______相连

5.睾丸下降过程在通过_______时,形成的____包在睾丸周转随同进入阴囊,称其为______ 6.胚胎性别未分化期有两套生殖管道即______和______,其中下端开口于泄殖腔的是______,下段在中线合并的是______ ,上端开口于腹腔的是_______

7.新生女婴外观不见阴道,轻度缺陷是______未穿通,中度缺陷是______未形成管腔,重度缺陷是____未形成阴道板

四.名词解释

1.Urogenital ridge 2.Urachal fistula 3.cryptorchidism

4.Paramesomephric duct 5.Sinus tubercle

五.问答题

1.解释先天性畸形“隐睾”

2.解释先天性畸形“先天性腹股沟疝” 3.解释先天性畸形“阴道闭锁” 4.解释先天性畸形“脐尿瘘”

- 103 -

5.解释先天性畸形“尿道下裂” 6.解释先天性晌形“双子宫” 7.解释先天性畸形“膀胱外翻” 8.解释先天性畸形“肾缺如” 9.解释先天性畸形“畸胎瘤” 10.试述后肾的发生过程。

11.试述尿生殖窦的形成及演变。

12.试述中肾管和中肾旁管的发生和演变。 (刘书漫)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 D 3.C 4. A 5. D 6. D 7. D 8. A 9. C 10. C 11. D 12. A 13. D 14. D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 2.ABC 3. ABDE 4. ABE 5. ABC 6. BCD

三.填空题:

1. 生肾索,尿生殖嵴,生殖腺嵴,中肾嵴 2. 输尿管芽,生后肾原基

3.集合小管,远端小管,肾小管,尿液,皮质 4.后腹壁上方,中胚层,引带,阴唇阴囊隆起 5.腹股沟管,腹膜,鞘突,鞘膜腔

6.中肾管,中肾旁管,中肾管,中肾旁管,中肾旁管 7.处女膜,阴道板,窦结节

四.名词解释

1.胚胎第3~4周,间介中胚层增生形成生肾索,生肾索继续增生,与体节脱离,并突向体腔,在腹后壁中轴两侧形成一对纵行隆起,即为尿生殖嵴。随后尿生殖嵴表面出现一条纵沟,将其分为内侧的生殖腺嵴和外侧的中肾嵴。尿生殖嵴是中肾、生殖腺和生殖管道的原基。 2.脐尿管瘘是尿囊(或脐尿管)未闭锁引起的先天性畸形,在膀胱顶端与脐之间形成瘘管,胎儿出生后,尿液可经此瘘管从脐部漏出。

3.睾丸未下降至阴囊称隐睾。未下降的睾丸可停留在腹腔内,也可停留在腹股沟管内;可为单侧,也可为双侧。若双侧睾丸均位于腹腔,因腹腔温度高而影响精子发生,可导致男性不育。

4.中肾旁管是中肾管外侧的体腔上皮凹陷并闭合而形成的管道。中肾旁管的起始部开口于体腔,左、右两侧中肾旁管向下向内侧走行,其下段在中线合并,尾端为盲端,突入尿生殖窦的背侧壁,在窦腔内形成窦结节。中肾旁管在男性退化,在女性发育为生殖管道。

5.窦结节是中肾旁管尾侧盲端突入尿生殖窦背侧壁,在窦腔内形成的一个小隆起。在男性,窦结节随着中肾旁管的退化而消失。在女性,窦结节表面的尿生殖窦上皮细胞增生形成阴道板,以后阴道板中央的细胞消失,形成阴道的下2/3。

- 104 -

五.问答题

1.由于雄激素分泌不足,睾丸没有下降入阴囊,停留在腹腔、腹股沟或皮下。

2.腹膜腔与鞘膜腔之间的通道未闭合,当腹压增大时,部分小肠可突入鞘膜腔内形成疝。 3.窦结节未形成阴道板,或阴道板未中空形成阴道腔而致阴道闭锁。亦有的是处女膜未破裂,外观见不到阴道,称处女膜闭锁。

4.膀胱顶端与脐之间的脐尿管未闭锁,胎儿出生后,当腹压增高时,尿液可从脐部漏出。 5.由于雄激素分泌不足,导致两侧尿生殖褶不愈合或愈合缺损所致。 6.左右中肾旁管的下段未合并所致。

7.由于下腹正中发育不全所致。表面外胚层与尿生殖窦之间没有间充质长入,则下腹壁正中部与脾脏前壁的结缔组织及肌肉组织缺损,该处变薄,膀胱粘膜外露,膀胱腔与外界相通。 8.多为一侧。输尿管芽未发生,或输尿管芽未能诱导生后肾原基使其分化为后肾。

9.畸胎瘤又称皮样囊肿。囊内可有皮肤、毛发、皮脂腺、牙和软骨等,有时也能见到其它组织和器官。主要成因是三个胚层未能按正常规律发育和分化,导致来源于三个胚层的组织混在一起。最常发生在睾丸或卵巢内。

10.①后肾是人体的永久肾,起源于输尿管芽和生后肾组织。②输尿管芽是中肾管末端近泄殖腔处向背外侧发出的盲管,它沿胚体背侧体壁向头侧生长,长入中肾嵴的尾端部分;输尿管芽的主干延伸形成输尿管,其头端膨大并反复分支,演变为肾盂、肾盏和集合小管。③集合小管的末端呈“T”形分支,此部能诱导邻近的中肾嵴细胞聚集,形成生后肾组织。④生后肾组织的细胞团进一步分化成小泡,小泡再演化为“S”形小管;此管的一端膨大凹陷,形成肾小囊,包绕毛细血管球形成肾小体;小管的其余部分弯曲延长形成肾小管各段,与肾小体组成肾单位。⑤肾单位的远曲小管末端与集合小管接通,形成泌尿小管。⑥生后肾组织的外周部分形成肾被膜。⑦后肾最初位于盆腔,后因腹部器官的生长和输尿管的伸展,肾逐渐移至腰部。

11.①人胚第4~7周时,后肠末端的泄殖腔被尿直肠隔分隔为背侧的原始直肠和腹侧的尿生殖窦。②尿生殖窦分为上、中、下3段,其上段较大,发育为膀胱;膀胱顶端与脐尿管相连,出生前脐尿管闭锁。③尿生殖窦中段较狭窄,呈管状,在男性形成尿道的前列腺部和膜部,在女性形成尿道。④尿生殖窦下段在男性形成尿道的海绵体部,在女性则扩大为阴道前庭。⑤输尿管开始开口于中肾管,后因膀胱的发育扩大,中肾管末端并入膀胱,输尿管与中肾管分别开口于膀胱。

12.⑴中肾管:①当前肾退化时,在中肾嵴内开始发生中肾,先后出现约80对中肾小管;当中肾小管的外侧与向尾侧走行的前肾管相通时,前肾管改称中肾管。②如果生殖腺分化为睾丸,在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的雄激素的刺激下,中肾管发育,其头端延长弯曲形成附睾管,中段演化为输精管,尾段形成精囊和射精管。③女性胚胎因无雄激素,中肾管退化。

⑵中肾旁管:①中肾旁管是由中肾嵴外侧的体腔上皮凹陷、闭合而形成的;其头端开口于体腔,上段位于中肾管的外侧,中段越过中肾管的腹侧弯向内侧,下段在中线合并,末端为盲端,突入尿生殖窦的背侧壁,在窦腔内形成窦结节。②在男性胚胎,睾丸支持细胞产生的抗中肾旁管激素使中肾旁管退化。③如果生殖腺分化为卵巢,由于无抗中肾旁管激素的抑制作用,中肾旁管发育,其上段和中段演化为输卵管,下段左、右合并部分形成子宫及阴道穹隆部;窦结节先增生形成实心的阴道板,后者再空腔化形成阴道下2/3。 第25 章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一.单项选择题:

1. 原始血细胞来自( ) A. 卵黄囊的内胚层 B. 卵黄囊的胚外中胚层

- 105 -

C. 绒毛膜的胚外中胚层 D. 羊膜的胚外中胚层

2. 人早期胚胎血液循环开始于( ) A.第3周末 B.第4周末 C.第5周末 D.第8周末

3. 关于原始心脏的发生,错误的是( ) A.发生于口咽膜前面的生心区 B.生心区属于中胚层

C.该区细胞密集形成生心板

D.生心板中央变空,形成一条居中的心管 4. 心内膜垫( )

A.发生于动脉干和心球内 B.是心肌膜增生形成的隆起

C.背、腹心内膜垫彼此相向生长并融合 D.将原始心房分隔为左、右心房 5. 心房分隔时,原发孔( ) A.由原发隔上端吸收而成 B.与继发孔交错重叠

C.由继发隔形成的瓣膜覆盖

D.由原发隔游离缘与心内膜垫组织融合而封闭 6. 室间孔位于 ( )

A.室间隔肌部与室间隔膜部之间 B.室间隔膜部与心内膜垫之间 C.室间隔肌部与心内膜垫之间 D.室间隔膜部与动脉球嵴之间 7. 动脉球嵴分隔( ) A.左、右肺动脉 B.肺动脉和主动脉 C.心房和静脉窦 D.心室和主动脉

8. 关于主肺动脉隔的发育哪项是错误的?( ) A.来自动脉干和心球的心内膜下组织 B.起初为一对纵行的嵴

C.以后左、右嵴在中线愈合,形成主肺动脉隔 D.主肺动脉隔垂直下行 9. 脐带内有( )

A.两条含缺氧血的脐动脉和一条含混合血的脐静脉 B.两条含缺氧血的脐动脉和一条含富氧血的脐静脉 C.一条含缺氧血的脐动脉和两条含富氧血的脐静脉 D.两条含缺氧血的脐动脉和一条含缺氧血的脐静脉 10. 房间隔上的卵圆孔( )

A.在继发隔上,位于继发孔的上端,左侧被原发隔覆盖

- 106 -

B.在原发隔上,位于继发孔的下端,右侧被继发隔覆盖 C.在继发隔上,位于继发孔的上端,右侧被原发隔覆盖 D.在继发隔上,位于继发孔的下端,左侧被原发隔覆盖 11. 胎儿心脏内的压力( ) A.右心房内的压力大于左心房 B.左心房内的压力大于右心房 C.左、右心房压力相近 D.右心室压力最低

12. 原始血管的卵黄静脉和脐静脉( ) A.均开口于心球 B.均开口于心房 C.均开口静脉窦

D.前者开口于心房,后者开口于静脉窦

13. 胎儿血循环的特点之一是( ) A. 动、静脉血液严格分流 B. 主动脉血液可流入肺动脉 C. 右心房血液可流入左心房 D. 左心房血液可流入右心房

二.多项选择题:

1. 心房分隔的结构有( ) A.第1隔 B.第2隔 C.心球嵴 D.动脉干嵴 E.心内膜垫

2. 左、右心房形成的结构包括( ) A. 原始心房 B. 上腔静脉 C. 下腔静脉 D. 肺静脉 E. 静脉窦右角

3. 血液循环中,开口于静脉窦左、右角的是( ) A.原始心房 B.静脉导管 C.脐静脉 D.总主静脉 E.卵黄静脉

4. 血液循环中含氧量较高的是( ) A.上腔静脉 B.静脉导管 C.下腔静脉 D.主动脉弓 E.肺静脉

- 107 -

5. 胎儿出生后血液循环的变化是( ) A.脐静脉闭锁变成静脉韧带 B.静脉导管闭锁变成肝圆韧带

C.卵圆孔封闭,在房间隔右侧遗留卵圆窝 D.动脉导管闭锁变成动脉韧带 E.脐动脉闭锁变成脐外侧韧带 6. 四联症包括( )

A.肺动脉狭窄、右心室肥大 B.肺静脉狭窄、右心房肥大 C.主动脉骑跨、室间隔缺损 D.主动脉狭窄、左心室肥大 E.主动脉骑跨、房间隔缺损 7. 左心房的血液来自( ) A.静脉窦 B.右心房 C.肺静脉 D.上腔静脉 E.下腔静脉

三.填空题: 1.卵黄囊壁的胚外中胚层出现的许多细胞团称为______,其周边的细胞分化为______,中央的细胞

分化为_______ 2.人胚外血管发生的时间约在______,胚体内血管发生的时间约在______,于______时胚外和胚内的内皮管网经体蒂彼此沟通

3.早期胚胎的原始血管的动脉包括原始消化管背侧的一对______,以及由它发出的数对______分布于卵黄囊,一对______分布于绒毛膜,胚胎头端还有6对______

4.心球的远侧段细长,为______;中段较膨大,为______;近侧段演变为_______

5.______被吸收并入右心房,成为右心房的光滑部;______的根部及其左,右属支被吸收并入左心房,成为左心房的光滑部

6.房室管被______分隔为______和______,局部间充质增生突向腔内,分别形成______和______

7.心管的内皮管道周围的_____渐密集,形成一层较厚的组织称为______,它分化为心脏的______和______

8.胚胎早期有3对静脉通连静脉窦,它们左右对称从外向内依次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9.室间孔上部大部分被____生长愈合向下延伸所封闭,室间孔的其余部分是由______的组织生长所封闭

10.主动脉弓是由______和______共同形成的,肺动脉是由______及其发出的分支所形成;动脉导管是______远侧段形成的,故它两端通连_______

11.法洛四联症的心脏畸形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12.胎儿出生后的血管变化是:从脐至肝的血管______闭锁变为______,肝内的一条血管______闭锁变为______,从髂内动脉至脐的血管______闭锁变为______,左肺动脉与主动脉弓之间的______闭锁成为______

- 108 -

四.名词解释 1. Blood islet 2. Cardiac tube

3. Endocardiac cushion 4. Foramen ovale

五.问答题

1.解释先天性畸形“法乐氏四联症” 2.解释先天性畸形“房间隔缺损” 3.解释先天性畸形“室间隔膜部缺损” 4.解释先天性畸形“动脉导管未闭”

5. 始心房的分隔过程以及左、右心房的形成。

6. 始心室的分隔过程及分隔异常引起的先天性畸形。 7. 儿血液循环特点及其出生后的变化。 (刘书漫)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D 4. C 5. D 6. C 7. B 8. D 9. B 10. D 11. A 12. C 13. C

二.多项选择题:

1. ABE 2.ADE 3. CDE 4. BCD 5. CDE 6. AC 7. BC

三.填空题:

1. 血岛,内皮细胞,造血干细胞

2. 第15天-16天,第18-20天,第3周末 3. 背主动脉,卵黄动脉,脐动脉,弓动脉 4. 动脉干,心动脉球,原始右心室 5. 静脉窦右角,肺静脉

6. 背、腹心内膜垫,左房室孔,右房室孔,左房室瓣(二尖瓣),右房室瓣(三尖瓣) 7. 间充质,外套层,心肌膜,心外膜 8. 总主静脉,脐静脉,卵黄静脉 9. 左、右球嵴,心内膜垫

10.左侧第4弓动脉,动脉囊左半部,第6对弓动脉近侧段,左第6弓动脉,左肺动脉,主动脉弓 11.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大

12.脐静脉,肝圆韧带,静脉导管,静脉韧带,脐动脉,脐外侧韧带,动脉导管,动脉韧带

四.名词解释

1.人胚第3周初,卵黄囊壁的胚外中胚层内出现由间充质细胞密集而成的细胞团,即为血岛。血岛周边的细胞变扁平,分化为内皮细胞,血岛变成内皮管即原始血管;血岛中央的细胞变圆,分化为原始血细胞,即造血干细胞。内皮管不断出芽延伸,与邻近内皮管相连而成

- 109 -

血管网。

2.心管是心脏的原基。胚胎第18~19天时,生心区的中胚层细胞密集,形成前后纵行、左右并列的一对生心扳,板的中央变空,逐渐形成一对心管;随着胚盘的卷折,心管合并为一条,并最后定位于胸腔。心管不均等生长,形成4个膨大,从头至尾依次为心球、心室、心房和静脉窦。经过复杂的外形变化和内部分隔,心管最后发育为心脏。

3.心内膜垫是房室管背侧壁和腹侧壁心内膜下组织增生形成的一对隆起。心内膜垫对向生长并融合,将房室管分隔成左、右房室孔;心内膜垫也参与心房和心室的分隔。 4.卵圆孔是原始心房分隔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暂时性的孔,位于继发隔下缘与心内膜垫之间,其左侧有原发隔形成的卵圆孔瓣遮盖。胎儿期,卵圆孔保证血液从右心房流向左心房;出生后,肺呼吸功能开始,左心房压力增高,卵圆孔瓣与继发隔紧贴并逐渐愈合,永久性关闭卵圆孔,在房间隔右侧遗留卵圆窝。

五.问答题

1.包括肺动脉狭窄、室间隔膜部缺损、主动脉骑跨在缺损的室间隔膜部和右心室肥大。这种畸形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球嵴偏位,以致肺动脉狭窄和室间隔膜部缺损,粗大的主动脉骑跨在室间隔缺损处。由于肺动脉狭窄,右心室排血受阻,右心室高压,导致右心室肥大。 2.主要成因是卵圆孔未闭,可因为第二隔形成时吸收过多或第二孔形成时吸收过多引起。亦可因心内膜垫发育不全所致。

3.室间隔膜部有三个来源:心内膜垫、心球嵴及肌性室间隔的凹形上缘处的心内膜下组织。三个来源的任何一个发育不全均可导致膜性室间隔缺损。

4.动脉导管腔过于粗大,管壁平滑肌生后收缩不良或管壁平滑肌发育不良均可引起动脉导管未闭。

5.①原始心房顶部长出原发隔,向心内膜垫方向生长,两者之间暂时留有一孔为原发孔;原发孔逐渐变小并封闭,在其封闭之前,原发隔上部出现若干小孔,并融合成为一个大孔,为继发孔。②继之,在原发隔的右侧又发生一个较厚的继发隔,其下缘呈弧形,与心内膜垫之间保留有卵圆形孔,即卵圆孔。③原发隔上有继发孔,继发隔下有卵圆孔,两者相互覆盖,血流可从右心房通过卵圆孔和继发孔流入左心房。④出生后两隔相贴并愈合成为房间隔,左、右心房完全分隔。⑤原始左心房扩展,肺静脉根部及其左、右属支并入左心房,成为左心房的光滑部,原始左心房演变为左心耳。⑥右心房扩展,静脉窦右角并入右心房,成为右心房的光滑部,原始右心房演变为右心耳。

6. ①人胚第4周末,原始心室底部向上凸起,形成较厚的半月形肌性嵴,即为室间隔肌部;此隔向心内膜垫方向生长,其上缘凹陷,与心内膜垫之间保留一孔,即为室间孔。②心动脉球内的左、右球嵴向下延伸,与室间隔肌部前后缘融合,封闭室间孔上部的大部分;室间孔其余部分由心内膜垫组织所封闭。由心动脉球嵴和心内膜垫组织共同形成的隔膜为室间隔膜部。③第7~8周,室间孔完全封闭,左心室与主动脉相通,右心室与肺动脉干相通。④室间隔膜部未形成或形成不全,或室间隔肌部组织过度吸收,造成室间隔缺损。⑤如果室间隔未发生,则形成共用心室,或两房一室三腔心。

7.⑴胎儿血液循环特点:①循环血液是混合血,但含氧量、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浓度在各段血管有差异;②有胎盘循环,即通过脐动、静脉连接胎儿和母体,通过胎盘,胎儿与母体血液进行物质交换;③还有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和卵圆孔。

⑵出生后的变化:①由于呼吸功能的开始和断脐,胎儿出生后动脉血和静脉血分开,体循环与肺循环分开。②脐静脉变为肝圆韧带,脐动脉变成脐外侧韧带,动脉导管变成动脉韧带,静脉导管闭锁成为静脉韧带,卵圆孔封闭,在房间隔右侧遗留卵圆窝。 第26 章 神经系统和眼耳的发生

- 110 -

一.单项选择题:

1.神经系统的各器官结构均来源于( ) A. 内胚层 B. 中胚层 C. 外胚层

D. 外胚层和内胚层

2.神经管的分化中不包括( ) A. 神经细胞 B. 星形胶质细胞 C. 少突神经细胞 D. 小胶质细胞

3.神经嵴的分化物中不包括( ) A. 神经细胞 B. 施万细胞 C. 卫星细胞

D. 甲状腺滤泡细胞

4.神经嵴细胞可迁移并分化为( ) A.甲状腺滤泡细胞和滤泡旁细胞

B.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和网状带细胞 C.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和甲状腺滤泡旁细胞 D.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和皮质球状带细胞 5.视泡由( )

A. 前脑泡侧壁突出形成 B. 中脑泡侧壁突出形成 C. 菱脑泡侧壁突出形成 D. 后脑侧壁突出形成 6.晶状体泡来自( ) A. 前脑泡 B. 中脑泡 C. 菱脑泡 D. 体表外胚层

7.视杯与视柄( ) A. 与端脑相连 B. 与间脑相连 C. 与中脑相连 D. 与后脑相连

8.脉络膜裂由( )

A. 视杯和视柄上方内陷形成 B. 视杯和视柄下方内陷形成 C. 视杯和视柄周围的间充质形成 D. 视杯和视柄部分组织退化形成 9.晶状体泡的壁是( ) A. 单层上皮 B. 复层上皮

- 111 -

C. 晶状体纤维 D. 以上都不对

10.虹膜缺损是由于( ) A. 脉络膜裂内的血管退化 B. 脉络膜裂未完全闭合 C. 血管长入虹膜内 D. 以上都不对

二.多项选择题:

1.神经管的神经上皮( ) A.为假复层柱状上皮 B.基膜较厚,称外界膜 C.细胞不断分裂增殖

D.分化为成神经细胞和成神经胶质细胞 2.成神经细胞( ) A.可增殖分化为神经细胞 B.分布在神经管的套层内

C.起初无突起,称无极成神经细胞

D.无极成神经细胞接着变为双极成神经细胞 3.成神经胶质细胞最后可形成( ) A.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 B.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 C.少突胶质细胞 D.室管膜细胞

4.神经管尾段( ) A.侧壁的套层增厚 B.侧壁外表面出现界沟 C.顶壁和底壁变得薄而窄

D.边缘层内有成神经细胞和成神经胶质细胞 5.在脊髓的发生中( )

A.左右翼板在中线的融合处形成后正中隔 B.左右基板向腹侧突出形成前正中裂 C.脊柱的增长较脊髓快

D.尾段神经管退化形成马尾

三.填空题:

1.神经板是在______的诱导下由______演化而成。神经板的两侧缘高起,称______,中央凹陷成沟,称______;该沟在背侧中线封闭成管,称_______;神经管壁上的上皮,称______;该管头端分化为_______,尾端分化为_______。

2.神经嵴是位于神经管背外侧的两条纵行细胞索,来自_______胚层,主要分化为_______,神经嵴细胞还迁移至肾上腺,分化为肾上腺髓质中的_______、皮肤中的_______、甲状腺中的_______和颈动脉体中的_______。另外,神经嵴细胞还迁移至头颈部,分化为该部的部分肌肉、骨骼、软骨等中胚层来源的组织,故这部分神经嵴细胞常称为_______。

3.晶状体泡的后壁细胞呈_______,并逐渐向前壁方向伸长,形成_______,其前壁细胞为

- 112 -

_____形,分化为_______。

4.先天性白内障是指晶状体的_______异常,其发生原因有_______和______两种。 5.听泡的发生是_______在________脑的诱导下增厚,继而向______内陷形成的。

6.先天性耳聋的发生原因有_______和_______两类,前者属常染色体的_______;后者与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因素有关。 7.听泡向背侧方向延伸分化为背侧的_______和腹侧的_______,前者形成_______和_______的上皮,后者形成______和_______的上皮。

四.名词解释 1. Optic cup

2. neuroepithelium 3. neuroblast

五.问答题

1.解释先天性青光眼 2.解释先天性儿聋

3.试述大脑的来源和大脑皮质的组织发生。 (刘书漫)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D 4. C 5. A 6. D 7. B 8. B 9.A 10. B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 2.BCD 3. ABC 4. AC 5. ABC

三.填空题:

1.脊索;外胚层;神经褶;神经沟;神经管;神经上皮;脑;脊髓

2.外;周围神经系统;嗜铬细胞;黑素细胞;滤泡旁细胞; I型细胞;中外胚层细胞 3.柱状;晶状体纤维;立方;晶状体上皮 4.透明度;内源性;外源性 5.体表外胚层;菱脑;间充质。

6.遗传性;非遗传性;隐性遗传;药物中毒;感染;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7.前庭囊;耳蜗囊;三个半规管;椭圆囊;球囊;耳蜗管

四.名词解释

1.胚胎第4周,前脑两侧突出左、右两个视泡。视泡远端膨大,贴近体表外胚层,并凹陷形成双层杯状结构,称视杯。

2.为神经管的上皮,呈假复层柱状,可不断分裂增殖,部分细胞迁至其外周,分化为成神经细胞和成神经胶质细胞,进一步分化为脑和脊髓的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以及少突胶质细胞。

3.由神经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分化而来,一般不再分裂增殖,先后依次演变为无极成神经细胞、双极成神经细胞、单极成神经细胞和多极成神经细胞,最后分化为神经细胞。

- 113 -

五.问答题

1.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有人认为是由于巩膜静脉窦或小梁网发育障碍所致。患儿房水排出受阻,眼内压增高,眼球胀大,角膜突出,因眼球增大,故又称牛眼。

2.有遗传性和非遗传性两类。遗传性耳聋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主要由程度不同的内耳发育不全、耳蜗神经发育不良、听小骨发育缺陷与外耳道闭锁所致。非遗传性耳聋与药物中毒、感染、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等因素有关。

3.胚胎第4周,神经管头端依次形成前脑泡、中脑泡和后脑泡。至第5周,前脑泡的头端向两侧膨大,形成左右两个端脑,以后演变为大脑两个半球。大脑皮质的发生分三个阶段:最早出现古皮质,继而出现旧皮质,最晚出现新皮质。最早出现的皮质结构为海马和齿状回,相当于古皮质;随后,在纹状体的外侧,大量成神经细胞聚集并分化,形成梨状皮质,相当于旧皮质;不久,神经上皮分裂、增殖、分化为成神经细胞,并分期分批迁至表层,并分化为神经细胞,形成新皮质。由于成神经细胞是分期分批迁移的,因而皮质中的神经细胞呈层状分布。越早产生和迁移的细胞其位置越深;反之则浅,即靠近皮质表层。胎儿出生时,新皮质已形成6层结构。 第27章 畸形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 先天愚型(Down综合征)是属于( ) A.性染色体单体型 B.性染色体三体型 C.常染色体数目增多 D.常染色体数目减少

2. 60年代欧洲发生的反应停事件导致大量畸形胎儿出生,其主要畸形是( ) A.残肢畸形

B.神经系统畸形 C.心血管畸形 D.消化道畸形

3. 已确定对人类有致畸作用的物理因子主要是( ) A.高温 B.严寒 C.超声 D. 射线

4.对人类没有致畸作用的重金属是( )

A.铅 B.砷 C.镉 D.铁 5.致畸敏感期是( ) A.受精后2周内 B.受精后第3-8周 C.第4-6个月胎儿 D.第8-10个月胎儿

6.宫内诊断胎儿外形畸形的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方法是( ) A.胎儿镜检查

B.胎儿造影和X线检查 C.B型超声波检查

- 114 -

D.CT检查

二.多项选择题:

1.确定对人类有明显致畸作用的病毒是( ) A.风疹病毒

B.流感病毒 C.巨细胞病毒 D.肝炎病毒

E.单纯疱疹病

2.有致畸作用的药物主要是( ) A.多数抗肿瘤药物 B.某些抗生素 C.某些抗惊厥药物 D.某些抗凝血药物 E.某些激素

3.孕妇下列情况可引起胎儿先天性畸形( ) A.休息不足 B.酗酒 C.大量吸烟

D.严重营养不良 E.缺氧

4.从孕妇体内取下列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可早期诊断某些先天性畸形( ) A.阴道脱落细胞 B.蜕膜细胞 C.血细胞

D.羊水中的细胞 E.绒毛膜细胞

5.胚胎受到致畸因子作用后,是否发生畸形和发生何种畸形主要取决于( ) A.致畸因子的性质和作用强度 B.胚胎的遗传特性 C.受精和植入的部位

D.受致畸因子作用时胚胎的发育时期 E.妊娠的季节

三.填空题:

1. 21号染色体的三体引起的畸形称为______

2. 影响胚胎发育的环境有3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和_______

3. 引起先天性畸形的因素有两大类,即______和______,研究先天性畸形的科学称为_______

4. 孕妇大量吸烟,其中的______可使______收缩,导致胎儿缺氧,吸烟中的有害气体______可进入胎儿血液,使胎儿缺氧,导致胎儿发生缺畸形 5.人胚胎发育可分为3个时期,即_____,______和______,其中易受致畸因子作用发生畸形的时期是_______

6._______和_______两种病毒的感染率高,致畸率也较高,最好的预防办法是______

- 115 -

7.做_____穿刺抽取羊水,可检测羊水中的两种脱落细胞即_______和_______,进行_______分析,有助于胎儿畸形诊断;若欲早期诊断第8周胚的畸形发生,可采取_____细胞进行分析

四.名词解释

1. Congenital malformation 2. teratogen

3. susceptible period

五.问答题

1.遗传与先天性畸形的关系。 2.举例说明环境致畸因子的分类。 (刘书漫)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D 4. D 5. B 6. C

二.多项选择题:

1. ACE 2.ABCD 3. BCDE 4. DE 5.ABD

三.填空题:

1.先天愚型(Down综合征)

2.母体周围的外环境,母体的内环境,胚体周围的微环境 3.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畸形学 4.尼古丁,胎盘血管,CO 5.胚前期,胚期,胎期,胚期

6.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接种疫苗

7. 羊膜囊,胎儿皮肤,羊膜,染色体,绒毛膜

四.名词解释

1.先天性畸形:是由于遗传或环境因素,胚胎发育紊乱所产生的形态结构的异常,出生即已存在,属于出生缺陷的一种。

2.致畸因子:能引起先天畸形的环境因素统称为致畸因子。

3.致畸敏感期:胚胎受到致畸因子作用最易发生畸形的发育阶段,称为致畸敏感期。一般胚期的胚体内细胞增殖分化活跃,最易受致畸因子的干扰而发生畸形,所以处于致畸敏感期。

五.问答题

1.遗传因素引起的先天畸形包括染色体畸变及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异常和染色体结构异常。染色体数目减少可引起先天畸形,常见于单体型。染色体数目的增多也可引起畸形,多见于三体型,如21号染色体的三体可引起先天愚型。染色体的结构畸变也可引起畸形,如5号染色体短臂末端断裂缺失可引起猫叫综合征。基因突变的发生次数尽管比染色体畸变多,但多不引起畸形,故因基因突变引起的畸形远比染色体畸变引起的畸形少,主要有软骨发育不全、肾上腺大、小头畸形、无虹膜、多囊肾、皮肤松垂症,睾丸女性

- 116 -

化综合征。

2.环境致畸因子可分为5类:①生物性致畸因子,如风疹病毒、梅毒螺旋体;②物理性致畸因子,如射线、机械性压迫;③致畸性药物,如抗肿瘤药物、链霉素和性激素;④致畸性化学物质,如某些亚硝基化合物、某些含磷的农药、重金属铅、镉、汞等;⑤其它致畸因子,如吸烟和酗酒。

- 11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