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爱生学校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活动构想(草案)

2022-11-21 来源:易榕旅网
爱生学校 生本教育

——爱生学校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活动构想(草案)

校本教研包括的内容:备课制度、组内开课制度。 一、开展有效的校本教研的两个基础工作。

1、每个教研组都应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参考资料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每门学科每个学期中每一个单元的具体考核指标。我们现在都已经有了很明确的每学期的教学要求,但是缺乏具体到每个单元的非常具体的要求。如语文学科,要求某单元掌握多少生字,背诵多少课文,掌握多少基础知识,作文有什么具体要求等;数学要求计算达到什么程度,公式运用达到什么程度等;英语要求掌握多少单词,会读、会写的具体数量,课文背诵的程度等;科学要求掌握多少知识点,哪些知识必须背诵,哪些实验必须掌握等;体育要求具体的项目如100米要跑到多少时间,跳远、投掷的距离,球类项目的具体熟练程度等;美术要求掌握哪些基础知识,绘画的技能达到哪些层次等;音乐要求会唱多少首歌曲,掌握多少乐理知识,乐器的演奏达到哪种层次等;电脑要求达到哪些操作技能,打字速度的具体要求,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品德要求每一周有哪些具体的内容和要求。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由教研组(语数英语科学)或教研大组(体音美电脑品德等)组织组内教师制定,要防止目标过高或过低的现象,一定要以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期末检测的要求为标准进行制定。建议整体学生的达标率以85%为底线。

具体标准的制定有以下的好处:(1)、使得教师在课时教学中有了明确的目标定位;(2)、使得教师有了反思自己教学的标准和依据;(3)、有利于教师及时总结教学的得失,为改进教学提供了实验数据;(4)、使得教学的有效与否有了定量分析的基础;(5)、使得教学常规检查有据可依。

2、以教研组为单位制定“课堂教学的学科底线”。课堂的教学效果因老师而异,因学生而异,因具体的教学环境而异。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追求,学校允许甚至鼓励多远教学风格的存在,但是每门学科、每个老师都应该有一个学校层面的“学科教学底线”,这个“学科教学底线”其实是高压线,即每个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都要高于这个底线,一定不能触及底线。也可以理解为“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课堂教学的学科底线”由每个老师提出5条以上,在教研组内讨论形成8到10条的共识,再由教研大组组长审核通过或报学校教导处批准。如某校数学组的教学底线:

1 2 3 4 5 6 7 8 9 课前必须有准备并且以某种有效的方式呈现出来。 教案必须明确本节课的目标、过程、环节以及目标检测等要素。 教师必须以某种形式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 教师必须保证85%以上的学生在听课。 教师必须保证自己讲解的时间不超过半节课。 教师必须保证学生有思考、小组活动、练习等自主学习的时间。 教师必须以恰当的方式维持纪律以正常开展教学 教师必须关注2/3以上的学生达到目标。 教师必须给学生留下5分钟以上的课堂作业时间。 二、开展有效的备课工作。

没有哪个教师会否认备课的重要性,也没有哪个老师会肯定现有备课形式的重要性。备课工作越来越走向形式化,备课的检查也越来越象走过场。学校对教学工作的检查应该由对课前的把关转移到对课后的检测上,这是当前教学管理的一个共识。即“不管白猫黑猫,只要能抓老鼠的都是好猫”。只要老师不触及“学科教学底线”,只要老师能达到单元考核目标,什么样的备课方式都是次要的。因此,我认为可以设定“备课的底线”。具体措施有:

1、老师教学之前必须先独立完成书本和作业本的所有练习题。

2、备课本上必须有本册教材的教材分析和本班学生的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具体的教学措施等。学情分析包括学生的男女生比例、学生家庭状况、学生层次分析、学生学习习惯分析、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名单等。

3、以单元为基础的教材分析。 (1)、每单元的教材分析; (2)、列一张表格,列出教学内容、例题、学生学习的难点分析、课时安排;(必须手写)

(3)、一张检测的试题,即要求学生学习后达到的目标。 4、每一课时教学后的反思。

至于具体的教学过程,可以参考名师教案打印或手写,详略自定;可以作书头批注;可以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出于加快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要求,学校规定3年内的青年教师必须逐课手写完整的教案。

三、开展有效的听、评课活动 1、改变现有的教师开课制度。

要求30—45周岁的老师一学年内必须开课一次,30周岁以下的老师必须每学期开课一次,开课的形式和范围视情况而定。开课的时间可以适当分散,以减轻老师负担;也可以围绕某个主题开展专题教研,争取突破教学难点。

2、改变现有的教师开课、听课、评课形式。

凡是学校内部的教研活动,都要立足于“课堂学科教学底线”,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即:开课者只要不触及教学底线,课堂有效率,就是一节好课。听课者要将课堂分解成四个维度,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学效果、课堂文化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即:学生学习的是什么,怎么学的;老师教了什么,采用了那些形式进行教学;最终学生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体现了什么样的课堂。评课时要立足于“此时此地这位老师针对这一内容对这一班学生的教学”。

公开课的过程分以下三个个步骤来完成: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讨论。 课前会议:上课教师陈述: (1)、本课的内容主题是什么?在该课程中的关系与地位怎样? (2)、介绍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包括学优生与学困生座位在哪里? (3)、你想让学生明白什么?难点在哪里?你准备如何解决? (4)、介绍一下本课的大致结构,包括创新点与困惑。 (5)、你将如何、何时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你打算让其掌握的东西?(对有经验教师而言)

观察者提问与上课教师进一步说明 双方就上述问题商议,确定观察点。

课中观察:课前会议后,一定要独立或合作开发观察或记录工具,体现课堂观察具有任务导向或问题解决的性质。做到:提前进入课堂,明确观察任务,选择观察位置,如实做好记录,避免影响教学。

课后讨论:上课老师陈述: (1)、这节课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学习目标达成了吗? (2)、谈谈各种主要教学行为(如活动或情景创设、讲解、对话、指导和资源利用等)的有效性?

(3)、谈谈有无偏离自己的教案。如有,请继续说说有何不同?为什么? 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报告并交流课堂观察的结果及简要结论

协商得出几点结论和行为改进建议(成功之处;个人特色;改进建议)

当然,面对外面的公开课、研讨课、展示课的磨课过程还是要立足当前的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打造精品课例。年青教师的课也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讨论,促进成长。

把学科指导组的工作重心放在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帮助学校打造精品课例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