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 陆 游
西风挟雨声翻浪。恰洗尽、黄茅瘴。老惯人间齐得丧。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
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我老渔樵君将相。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
【注】①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陆游与时任县尉的朱景参情好甚笃,他们一同游览北岭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词。②凌烟像:唐太宗将开国文武功臣魏征、尉迟恭等二十四人的肖像画于阁中,以资褒扬纪念。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开头由自然界的风雨写起,“声翻浪”从听觉角度突出了风雨来势之猛烈。 B.随着黄茅瘴气被秋风秋雨一扫而光,压抑在词人心头的愁绪也暂时得以消除。 C.“老惯人间齐得丧”,是说自己历尽人间万事,已把得失荣辱看得超然平淡了。 D.“千岩高卧”以下三句紧承上句而来,写词人看破了世俗名利,过起了隐居生活。 15.词的下片是如何写友人朱景参的?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面句子空缺的部分。(6分) (
1
)
孟
子
《
生
于
忧
患
,
死
于
安
乐
》
中
“ , ”两句从一个国家所面临的内外形势角度,揭示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一句,点出了南朝刘义隆北伐时渴望建立功勋,而“ ”一句则与之形成对比,写出惨败的结果,告诫南宋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
(3)《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与作者对自己的不幸身世互相同情和情深意厚的句子是“ , ”。
诗歌(9分): 14.D
15.(6分)答案 第一问:①对比。把词人自身与朱景参不同的处境和心情进行对比,词人设想若干年后,老友驻扎在军营中,腰间佩着箭,出入将相之中,气势是何等壮阔,而词人却不思功名,在渔樵中老去。②通过行为、外貌等对人物进行刻画。通过对朱景参驻守平戎帐内,羽箭腰间的行为、外貌的描写,表现友人的形象。(3分,答出一点即可,如答“想象”亦可酌情给分)
第二问:通过对友人的描写,表现了词人对友人建功立业的希冀之情,也表达了词人在消极中寄希望于未来,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3分)
默写(6分)
16.(1)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这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而作的。当时武钜知均州,故诗人称其武均州。②悬知:料想,预知。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皇帝陵墓在洛阳。
14.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A.颔联以“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随着武均州收付西京而一朝破灭。 B.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C.诗的前三联描写了将军得胜、捷报传来、赦令颁布的景象,虽是虚笔,情境却形象可感。
D.这首诗写诗人听到捷报传来后不能自已的欢欣鼓舞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
15.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试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学习和思考不能分离,《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阐述了人们在求取知识时应把学和思结合起来的道理。
(2)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莲“ , ”的特点来比况君子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3)杜甫《登高》中包含着诗人多重人生之悲,其中“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到难返故里、漂泊不定、万物萧索之悲,“_____________”一句则体现了孤寂一躯、抱病登台、人近寿终之悲。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 B【解析】B项,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这首诗写诗人听到捷报传来后不能自已的欢欣鼓舞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
15.①尾句描写寒食节时朝陵驿道上处处盛开的梨花,通过联想方式,想象朝陵驿道上使者奔驰的热烈欢快的场面;(3分)②以景结情,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得以朝祭的欢愉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示例:
(1)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
秋发庾岭 汤显祖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掩霭,花露欲霏微。 岭色随行掉,江光满客衣。
②
①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注】①万历十九年,汤显祖因上书抨击朝政,被贬为徐闻县典史,此诗写于赴任途中。②霏微:迷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枫叶”“凉蝉”紧扣题目中的“秋”字,也暗合诗人当时的心境。 B.颔联写两岸景色,远近结合,景物色彩相对柔和,略给诗人带来一丝慰藉。 C.颈联中的“随”字,将两岸的山色随船行而不断变换色彩的情状写得生动形象。 D.江面上的波光洒满前来送别的客人衣服上,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
16.诗歌尾联是化用曹操《短歌行》中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鹊”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都出现,其比喻义和诗人借其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8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对自然景物的深沉思索唤起了作者的少年记忆,“ , ”两句领起了作者对革命同志和革命活的追忆。
(2)屈原《离骚》中用比喻手法写自己因为品性高洁而遭人构陷的句子是:“ , 。”
(3)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原是写姑娘思念情人,诗中借用,表达作者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4)宋人诗文讲究“理趣”,王安石以游褒禅山之事,说“ , ”之理,表明“尽志则无悔”的观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D(“江光满客衣”的“客”不是“前来送别的客人”,该句意思是波光洒在身为迁客、逐客的作者身上。)
16.①《短歌行》中曹操以“乌鹊”比喻贤士,以乌鹊绕树寻找栖身之地比喻贤士们都在寻找寄身之地,诗人借此表达了希望能招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雄心壮志;②本诗中汤显祖以“孤鹊”比喻自己,以孤鹊南飞比喻自己被贬谪到南方边远之地,以孤鹊徘徊无依比喻前途的渺茫黯淡,诗人借此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冷寂和迷茫伤感。
(6分;每点3分,其中“乌鹊”或“孤鹊”比喻义1分,作者情感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1)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3)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8分;每写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夏日题老将林亭 张蠙
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井放辘轳闲浸酒,笼开鹦鹉报煎茶。 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
【注】①老将林亭:老将,指朝廷功臣。林亭,指老将的住所。②辘轳:利用轮轴制成的一种起重工具,用在井上汲水。这里是指用井水浸酒,使酒冰爽。③凌烟阁: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百战功成”“侯门”“似仙家”等描述中可以看出诗中的老将身经百战功成名就,又身处显赫侯门,但现在已经退隐。
B.颔联“墙头雨细垂纤草”一句描写墙头上细雨蒙蒙,低垂着纤纤绿草,一个“垂”字更显在细雨滋润下绿草茂盛生长之势。
C.颈联“笼开鹦鹉报煎茶”一句描绘了老将打开鹦鹉笼子,任其自由往来,好让它在有客光临时报告主人,督请煎茶待客的情景。
D.尾联诗人用“凌烟阁”的典故和反问的句式表明了老将的功劳是不可抹杀的,以此对老将进行规劝与宽慰,从而点明主旨。
15.本诗反映了老将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老将的居所环境和日常生活状态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 , ?”两句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
⑵《锦瑟》一诗中,“ , ”两句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
⑶《左传•曹刿论战》中,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因为“ , ”, 所以才下令追击敌兵。 14、答案:B(“垂”字更显在细雨下绿草毫无生气的样子。)
15、答案:1、本诗反映了老将退隐后闲适中蕴含着孤寂、失意与无奈的心境。(或“闲适但心怀被弃置不用的落寞失意”。答题时抓住闲适但孤寂两方面意思对即可)(2分) 2、从居所环境上看: 围墙上雨丝细细、“纤草”低垂,一派年久失修,毫无生气的样子,园林中风自吹拂、花自飘零,一派幽静冷落的景象。从园林的萧条之景可以看出园林主人的
③
②
①
孤寂失意的心境。(2分))
3、从日常生活状态上看:“似仙家”反映老将过上了不问世事的隐士生活,但也可见门第冷落和他内心的寂寞。老将用井水浸酒,以饮酒自娱;以鹦鹉为伴,以品茶自乐,安闲中也透露出些许孤寂无奈。(2分) 附:诗歌赏析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分类诗话》曾载:一日,前蜀后主王衍与徐太后游成都东门内的大慈寺,见壁上题有“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欣赏良久,询问寺僧,知是张蠙(pín)所作。由此可见,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游大慈寺后有感而作的,具体创作时间不祥。
这首诗歌所写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一个常见的现象,那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据《五代史》载,先主王建晚年“多忌好杀,诸将有功名者,多因事诛之。”后主王衍继位后,对那些老臣也都采取弃而不用的政策。张蠙唐末曾避乱于蜀,王建立蜀,任过膳部员外郎、金堂令等职,因此,这首诗所写的内容,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
本诗首联“百战功成翻爱静,侯门渐欲似仙家”,概括点出老将心境的寂寞及其门第的冷落。一个“翻”字,甚妙。老将有别于隐士,不应“爱静”,却“翻爱静”;“侯门”与仙人的洞府有异,不应相似,偏“渐欲似”,这就把这位老将不同于一般的性格揭示出来。 颔联、颈联四句,作了具体刻画。“墙头雨细垂纤草”,“侯门”的围墙,经斜风细雨侵蚀,无人问津,年久失修,已是“纤草”丛生,斑剥陆离。状“纤草”着一“垂”字,见毫无生气的样子,荒凉冷落之意,自在言外。“水面风回聚落花”,写园内湖面上,阵阵轻微的旋风,打着圈儿,把那零零落落浮在水面上的花瓣,卷聚在一起。这里只用了七个字,却勾画出一幅风自吹拂、花自飘零、湖面凄清、寂寞萧条的景象。园林冷落如许,主人心境可知。这是诗人寓情于物之笔。
“井放辘轳闲浸酒”,老将取井水之凉,使酒清凉爽口,写其闲适生活。“笼开鹦鹉报煎茶”,打开鹦鹉笼子,任其自由往来,好让它在有客光临时报告主人,督请煎茶待客。这两句从侧面借助物情来反映人情,不仅使画面的形象鲜明生动,构成一个清幽深邃的意境,而且深刻细腻地揭示出老将的生活情趣和精神状态,手法相当高明。
尾联“几人图在凌烟阁,曾不交锋向塞沙”,用反诘的句式对老将进行规劝与慰勉,揭出诗的主旨。据《新五代史》载:蜀王建五年曾起寿昌殿于龙兴宫,“画建像于壁”,并且还起“扶天阁,画诸功臣像”。这两句是说:在凌烟阁画像留名的人,又有谁不曾在战场上立过功呢?功劳是不可抹煞的,感到寂寞与萧条是大可不必的。
这诗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前六句铺写老将寂寞闲适的“仙家”生活,后二句笔锋一转,点明旨意,文势波澜曲折。本来,以“百战”之功赢得封侯的老将,在诗人看来更应竭力报国。可“功成”反爱起“静”来,这是出人意外的;“静”且不说,还愈来愈欲“似仙家”,一点世事也不关心了;不唯如此,竟连自己居住的园林也懒得去经营修葺了。铺写老将的消沉,一层比一层深入,反过来证明规劝老将的理由越来越充分。如果说,前者是“画龙”,那么后者就是“点睛”;二者相辅相成,既对立又统一,使诗歌的“理”,在情景交融的画面中表现出来,规劝之旨,体现于诗情画意之中。 16、(1)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2)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3)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三、 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鹧鸪天·和昌父
辛弃疾
万事纷纷一笑中。渊明把菊对秋风。细看爽气今犹在,惟有南山一似翁。 情味好,语言工。三贤高会古来同。谁知止酒停云老,独立斜阳数过鸿。
注:①作者的朋友赵昌父以淡泊名利、思归山林而闻名。
9. 简要分析上阕选用陶渊明事迹的表达效果。(5分) 10. 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 生乎吾后, ,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 (2) 寄蜉蝣于天地, 。 (苏轼《赤壁赋》) (3) ,夕揽洲之宿莽。 (屈原《离骚》) (4) 同是天涯沦落人, 。 (白居易《琵琶行》) (5) 箫鼓追随春社近, 。 (陆游《游山西村》) (6)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7)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 。 (《诗经·淇奥》) (8) 仰不愧于天, ,二乐也。 (《孟子·尽心上》)
9. 用典手法;(1分)展现陶渊明超脱世俗、富有情趣的形象特点;(1分)表达追慕之情;(1分)为下文吟咏同样淡泊名利、乐于归隐的赵昌父和自身做铺垫。(2分)
10. ①因友人与自己拥有相同的归隐追求而产生的知音之乐;②对友人的思念;③与友人的深挚友谊。(每点2分,6分)
11. (1)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2) 渺沧海之一粟 (3) 朝搴阰之木兰兮 (4) 相逢何必曾相识 (5) 衣冠简朴古风存 (6) 长风破浪会有时 (7) 如琢如磨
(8) 俯不怍于人(8分)
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l4~15题。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诗歌上片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前四句为情造文,描写有我之景,情景很好地融为一体。
B. 诗中“鲸饮未吞海”句化用了杜甫“饮如长鲸吸百川”,极度夸张,具有一种豪迈精神和阳刚之气。
C. 下片“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三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承上片的写景,引出后面叙事抒怀。
D. 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行文波澜起伏,写景生动形象,议论富有情理,抒情真切动人。
15.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一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本词内容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述自己早年出身平民,亲自劳作,只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用了两个典故表现其人生的恍惑和思念的哀怨。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说,现在看刘裕当年所居之地,见到的只是“__________,________”。
14.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选项D,“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理解有误。根据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起首四句“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为情造文,但此处的景还属于有我之景,所以作者在感性的陶醉中,还保持着清醒,保持着理性,还没有彻底地把自己忘怀,都是在有意体现词人的豪迈之情。故答案选D。
15. ①全词的主旨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作者不由愁思满怀。②全词的基调也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③作者忧心国事,雄心壮志,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的情感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理解诗词内容,然后结合对诗句的分析,进而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本题题干要求是: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
愁”一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本词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一想到大好河山还在金人的手中,广大的中原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中煎熬,不由得我愁思满怀了。可是想起丢失中原的遗恨,不知今夜有多少人在发愁!那些掌握权柄的大人物们,有谁想起有志的英雄已成老朽?不料抗战的功勋还建立得很小很少,朝廷的决策遥遥无期,叫人没盼头。这件事没法分说清楚,让我们明天再喝个大醉方休。作者明知故说,突出地表达了自己的痛苦之重,愁思之深。
16.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苟全、诸侯、蝴蝶、杜鹃、斜阳、巷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杂诗七首(其五)
曹植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途,东路[注]安足由?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注]东路,指曹植奉命从洛阳回自己封地鄄城(在今山东省)的路。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四句自问自答,强调诗人心中的远游是要远征东吴,为国杀敌。 B.诗人远游时遇到了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暗示理想受阻的现实。 C.“惜哉无方舟”一句语义双关,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无奈。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不愿闲居封地、甘心替国分忧的情感。
14.B【解析】“诗人远游遇到”分析不正确。诗人尚未远游,“长江的悲风、淮泗的急流”只是诗人的想象。
15.曹植的诗歌具有“刚健之美”,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分)
15.①诗人虽济河无舟,征伐无路,但仍壮志不衰,想远游“赴国忧”,抒情主人公形象明朗刚健;②诗中洋溢着不惧逆境、不愿虚度岁月,渴求驰骋沙场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情怀、思想内容刚健有力;③设问、反问以及动词“骋”“赴”等的使用,明朗自然,干练有力,语言有刚健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风格。这是对诗歌整体风格的鉴赏,较之语言风格更不好把握。鉴赏整体风格可以从诗中塑造的形象、诗歌的思想感情以及语言特点这几个角度分析,最后总结出诗歌的整体风格。诗歌风格是“刚健之美。”
从诗歌塑造的形象来看,这是一个充满豪情、慷慨激昂的形象。“吴国为我仇”语意慷慨,感情激昂,与其说是叙事,不如说是掷地有声的战斗誓言,它赋予了这次“远游”以极不平凡的意义,使诗歌一开始就涂上了豪迈悲壮的色彩。“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以欲渡江河而无船比喻自己空怀壮志却不被任用、报效无门。作者在诗的结尾情不自禁地发出呼喊:“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他不愿闲居,甘愿为国家的忧患赴汤蹈火,这一志向在他的其它诗文中多有流露,然而在此诗中多了几分凄怆与苍凉。可见这一抒情主人公形象明朗刚健。
从思想感情上看,这一首写作者自己立功立业殉国赴难的志愿。本篇可能作于黄初四年 (223)诗人辞别洛阳东归封地鄄城的途中。诗人不得不奉命归藩,然而他的心却向往着南征东吴,征战沙场。“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他多不愿意踏上东到鄄城的路啊!长江上激越的风声,滚滚东去的淮水泗水,都在召唤他,令他浑身热血沸腾。他多想渡过江啊!“惜哉无方舟”!诗人表面上是惋惜无舟可波,实质上是暗喻自己名为藩王,实为囚徒,被剥夺
了参政权利,报国无门。他在诗中委婉地控诉了曹丕对他的压制,痛切地呼喊:闲居不是我的志向,我情愿为解除国患而赴汤踏火!诗中洋溢着不惧逆境、不愿虚度岁月,渴求驰骋沙场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情怀,思想内容刚健有力。
从语言风格看,“将骋万里途”着一“骋”字,便一扫可能因此而产生的悲凉气氛,反而有力地衬托出壮士出征的豪迈之情。“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这是他发自肺腑的心声,“赴”字写出他不愿闲居,甘愿为国家的忧患赴汤蹈火。加上设问“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反问“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使得语言明朗自然,干练有力,有刚健之美。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商隐《锦瑟》中诗人用“ , ”两句,感慨岁月的变化,表达对美好年华的思念。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随地形而建、宫室结构的交错和精巧的句子是“ , ”。
(3)龚自珍《己亥杂诗》中“ , ”两句,借自然的循环法自比,表示自己虽辞官,仍关心国家命运。
16.(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穆穆清风至 (汉)无名氏
穆穆①清风至,吹我罗衣裾。 青袍似春草,草长条风舒。 朝登津梁上,褰②裳望所思。 安得抱柱③信,皎日以为期。
注释①穆穆:清明柔和的样子。②褰:把衣服提起来。③ 抱柱:《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梁”与上文“津梁”都指桥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春色触发的怀远之情,在古代闺情诗中有很多,例如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本诗也是一首闺情诗。 B.春风吹动了衣襟,使主人公想起了心上人的青袍也一定是在春风中飘拂着,这种用恋人的衣着代指恋人的手法与《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C.《诗经•氓》中的主人公对氓因思念而望:“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这与本诗主人公“望”不到所思之人时抒发的情感相同,都是含蓄而委婉的。
D.很多汉代古诗和这首无名氏的作品一样,具有素朴的民歌风格,平淡纯净,一往情深,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5. 对本诗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人认为是“深怨”,有人认为是“热烈的期待”,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 ”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 ”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2)《论语·为政》中“ , ”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3)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
14. (3分)C(本诗与《诗经•氓》的情感不同,本诗含蓄温厚,《氓》热烈直白) 15.(6分)(可以选择一种情感,也可以结合两种情感作答,从诗句中找到根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深怨”。
理由①前四句写春风和煦,春草勃发,触发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美好思念(2分)②五六句写她一大早提着衣裙登上津梁,焦灼地等待心上人的到来却未能如愿,与美好的期待形成了反差(2分)③“安得”引领的问句强化了对无法得到像尾生那样坚守信约之人的深深遗憾。(2分)(结合诗句分析,能够合理解释即可酌情给分) (2)“热烈的期待”
理由①前两句的“穆穆”为全诗渲染出了一派春风和煦的景物氛围(2分),②三四句春风吹动衣裾,春草勃发触发了主人公对心上人形象的美好想象(2分)③五六句写她在春天的早晨提着衣裙登上了在尾生的典故中出现过的津梁,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信守誓约的心上人的热烈期待(2分)(结合诗句分析,能够合理解释即可酌情给分)
16.(6分)(1)小楼昨夜又东风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①
浣花溪图引(节选)
黄庭坚
此公乐易真可人,园翁溪友肯卜邻。 邻家有酒邀皆去,得意鱼鸟来相亲。 浣花酒船散车骑,野墙无主看桃李。
②
宗文守家宗武扶,落日蹇驴驮醉起。 愿闻解鞍脱兜鍪,老儒不用千户侯。 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
【注】①浣花溪:杜甫晚年隐居于此.附近有杜甫草堂。②宗文、宗武:杜甫的儿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直陈杜甫乐观平易,深受人们喜爱,菜农和渔夫都愿意与他为邻。 B.“鱼鸟相亲,桃李无主”生动再现杜甫与自然相亲相近、亲密无间的关系。 C.宗文守家有成而宗武建功立业,诗人表达了对杜甫教子有方的赞赏之情。 D.诗人选取若干典型的画面来表现杜甫的精神世界,情感深厚,语言平实。 15.本诗既写了杜甫之“乐”,又写了杜甫之“愁”,二者有何内在联系?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卫灵公》中“ , ”两句,表达了不要将自己不愿意
做的事情强加给别人的观点。
(2)李白《蜀道难》中“ , ”这两句从声响角度描绘了激流冲击
山崖、响彻山谷的情景。
(3)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 ”,强调如果不吸取前世的经验
教训,就只会让后人再次痛惜。
(9 分)
(3 分)C (6 分)
①“乐”的是隐居浣花溪边,与友邻相亲,与自然相近;(2 分)②“愁”的是国家衰危,中原沦陷,战事未息。(2 分)③“乐”不忘“愁”,可见杜甫忧国忧民,情怀高尚;“愁”不忘“乐”,可见杜甫热爱生活,才性健全。(2 分)
(6 分)
(6 分)
(1)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3)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①
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亦木搀2天长。 客舟何处来,掉歌中流声抑扬。
③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镋开新妆。
○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4
【注】①李思训是唐代著名山水画家。画中绝岛即大孤山、小孤山,此画作已失传。② 搀(chãn):直刺、插入。③低昂:俯仰。④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中苍茫水天的衬托,峻峭山崖、参天乔木的渲染,使得孤山险峻之势跃然纸上。 B. 诗人多角度感知、描绘画中兀立的山、抑扬的掉歌、起伏的客船,景物动静皆宜。 C. 一江碧水与大小孤山辉映.宛若妆镜映照着美人的发鬟,孤山明丽秀美惹人遐想。 D. 结尾借由谐音融民间传说人诗,赋山、石以生命,丰富了画的内容,拓展了诗境。 15. 后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东坡的“奇思谐趣”,请结合诗句对此进行赏析。(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屈原在《离骚》以比喻自己因品德髙尚,而却遭致小人罗织罪名被排挤贬黜的两句 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2) 韩愈在《马说》中指出,千里马不遇伯乐,只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法称闻于世。
(3)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赤壁大战时周瑜儒将风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
战役结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 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 B(抑扬的棹歌和客船摇漾起伏的状态,是诗人发挥想象,为静止无声的画面赋加的动
景,并非画中实有之景)
15. ①“奇思”表现为诗中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新颖的比喻。诗歌以虚构夸张手法写
山崖欲崩、猿鸟遁绝凸显山的峻峭;以丰富的想象为静止无声的画面增添了抑扬的棹 歌、轻柔的江风、摇漾的客舟;以新颖奇妙的比喻拟人将大小孤山化为美女临镜。
②“谐趣”表现在结尾两句中,诗人正告舟中的商贾不要对美丽的“小姑”心存非分,风 趣诙谐,饶有兴味。(赏析“奇思”4分,赏析“谐趣”2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 (1)既替余以蕙镶兮又申之以揽茴
(2)柢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其四)
[金]元好问
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 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虱空悲地上臣。 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本诗写于一次狩猎之后,抒写了诗人如苏轼密州出猎时“老夫聊发少年狂”般的豪情。
B.首联概括烽火连天、战尘遍野的局势。烽烟与榛莽交织为一幅残酷凄凉的图景。
C.颔联“蛟龙”比喻当时的皇帝,作者希望皇帝如蛟龙般重振威雄,表达对皇帝的期望之情。
D.颈联“乔木”暗示昔日都城的繁盛,“野烟”写出了今日京城的荒凉。昔盛今衰,对比强烈。 15.尾联中的”华发”和“沧海横流”各有何寓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南通车
(1)屈原在《离骚》中表示怨恨楚杯王做事荒唐,不能体察自己忧国忧民之
情的两句是“ , ”。
(2)荀子《劝学》善用比喻说理,如在第2段开头连用多个比喻后,才归结
出了“ , ”的结论。
(3)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江行奇景令人惊叹,郦道
在《三峡》中也写到了这段水路,并用“ , ”形象地写出船行之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小题,9分)
14.(3分)A(题目中的“车驾东狩”指的是金末皇帝北渡黄河,与元军交战,战败后向东奔逃,而不是“打猎”。)
15.(6分)“华发”指作者自己的花白头发。(2分)“沧海横流”指当时翻天覆地的动乱时代。(2分)表达了诗人誓死爱国,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2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6分)(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每空1分,每错、漏、添一字,该空不得分)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9~10 题。
江城子 秦观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9. 结合上阕,概括词人“惨愁容”的原因。(5 分)
10. 简要赏析下阕的“烟浪远,暮云重”。(6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2)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庄子《逍遥游》) (3)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4) 间关莺语花底滑, ▲。(白居易《琵琶行》) (5) 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 (6) ▲,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 (7) 君子病无能焉, ▲。(《论语•卫灵公》) (8) 登山则情满于山, ▲。(刘勰《文心雕龙》) 9.天涯漂泊;年华老去;往事难言。(每点2分,三点5分)
10.①以景结情(借景抒情),作者借助烟波迷茫、暮云重重的凄迷之景,表达出迷情、压抑的心情
②以景语回答设问,暗示后会难期,含味隽永,意味深长。(每点3分) 11.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3)扪参历井仰胁息 (4)幽咽泉流冰下难(5) 甲光向日金鳞开(6)八百里分麾下炙 (7) 不病人之不已知也(8)观海则意溢于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闻 角 [唐] 章孝标
边秋画角①怨金微②,半夜对吹惊贼围。 塞雁绕空秋不下,胡云著草冻还飞。 关头老马嘶看月,碛里疲兵泪湿衣。 馀韵袅空何处尽,戍天寥落晓星稀。
【注】①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形如竹筒,表面有彩绘;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
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②金微:山名,即今阿尔泰山。 13. 下列对本诗题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羁旅
B. 咏史
C. 边塞
D. 咏物
14. 对本诗评价适合的一项是( )。 ..A. 慷慨激昂 壮
15. 本诗围绕“闻角”展开,层层渲染,步步推进,请对这一写法加以赏析。 【答案】13. C 14. D
15. 答案示例:首联从半夜闻听角声写起,直接表现角声带来的凄厉悲凝的心理感受;中间两联通过“塞雁”绕空盘旋不下、“胡云”触草畏冻而飞、“老马”望月嘶鸣、“疲兵”泪落湿衣,由物及人,侧面渲染角声的悲凉凄切,突出广大士卒因久戍不归,闻听角声而产生的强烈的悲怨之情;尾联以景结情,通过在寒空中盘桓飘绕的角声,把“闻角”悲伤的情感推向高潮;全诗每联都紧扣“闻角”,层层渲染,弥漫着一种低徊哀伤的气氛,读之令人悲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8~19题。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1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独处客馆,一个“闭”字锁住了馆门,也锁住了词人的心。春寒料峭,杜鹃悲啼,
斜阳渐沉,这所有景物触动了词人一腔身世凄凉之感。
B.一个“砌”字把不可言传的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变为具体形象的东西,同时也使人想
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的城墙那般沉重坚实而无法消解。
C.“楼台”“津渡”“桃源”都是清冷孤寂生活的象征,表现的是词人被贬后感到美好的
生活已消失,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惆怅之情和前途茫然之感。
D.“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写词人遭遇贬官,精神至感痛苦,所以朋友的礼物和书信不
仅没让他感到高兴,反而更引发了他思乡怀旧的离愁别绪。
B. 雄奇瑰丽
C. 平实质朴
D. 深沉悲
19.此词末两句曾令苏轼击节赞叹,竟书于扇面。这两句究竟好在何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 ”一句为女主人的出场安排了一个独特的背景;“ ▲ ”一句有反衬
意,给她哀怨的心绪添上了几分酸楚和难堪。(温庭筠《菩萨蛮》)
(2)词人因反对变法受到排挤打击,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备尝艰辛,“ ▲
, ▲ ”两句可见其生活之蹭蹬与心境之凄凉。(苏轼《江城子》)
(3)上片“ ▲ ”句和下片的“ ▲ ”句之间通过一个共同意象的作为感情纽
带,让作者由描写眼前之景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思乡之情。(周邦彦《苏幕遮》)
四、整本书阅读(10分)
21.《红楼梦》中女子众多,遭际不一,形象各异。《红楼梦》回目名中多有涉及,比如: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贾宝玉亲近金钏惹王夫人恼怒,打了金钏一巴掌,还扬言要撵走她,金钏含愤忍辱,投井自杀。
请仿照这则例子,从下列回目名中任选三则并指出其人其事。(6分)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情切切良宵花解语/黄金莺巧结梅花络/鸳鸯女誓绝鸳鸯偶/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22.根据《呐喊》内容,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人物。(4分)
(1) ▲ 从城里发财回来,大名从“浅闺”传到“深闺”里去了。
(2) ▲ 不加入“索薪”行列,认为索薪欠斟酌,太嚷嚷,而一旦经济拮据,他也
赞同索薪了。
(3)清王朝的天下是大家的,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针锋相对,这句话反映了
▲ 思想中的民主性和民族性。
(4) ▲ 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单四嫂子暗地纳罕,心里计算:宝
儿该有活命了。
18.C(“楼台”“津渡”“桃源”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19.①采用了拟人手法,由于分别加入了“幸自”和“为谁”两个字,使山水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②采用了象征手法,本应环绕郴山,而却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的郴江之水,象征了作者本想为国效力,如今却离乡远谪的深长怨恨。③无理而妙,江水东流本是自然现象,怨其“流下潇湘”是为无理,但又巧妙地写出了诗人离乡远谪的凄苦心情(或“对美好事物
不能保有而为命运所播弄的悲哀”)。
(如答“反问”、“反诘”或“诘问”也可。每点3分)
20.(1)小山重叠金明灭 双双金鹧鸪(2)尘满面,鬓如霜(3)一一风荷举 梦入芙蓉浦 21.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晴雯。宝玉听说晴雯喜欢听撕扇子的声音,就任凭她将一大堆名扇痛痛快快撕尽了。晴雯撕扇子表现了她娇媚、任性、好胜要强但又不失少女羞涩的爽直性格。情切切良宵花解语:花袭人以赎身吓唬宝玉,然后三下规箴。黄金莺巧结梅花络:宝玉请莺儿为自个儿打梅花络,莺儿乐为其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贾赦看上了鸳鸯,鸳鸯便拉着哥嫂回贾母的话,表明自己宁死也不做小妾,还铰了头发。慕雅女雅集苦吟诗:香菱拜林黛玉为师,先读诗,有了心得,便开始学写诗,日夜相继,呕心沥血。(言之成理即可) 22.(1)阿Q(2)方玄绰(3)夏瑜(4)何小仙
三、诗歌鉴赏(11分)
病中绝句八首
(其四)
病中心境两俱降,犹忆江湖白鸟双。 一夜雨声鸣纸瓦,听成飞雪打船窗。
(其五)
檐头排溜密如帘,溪上层阴定解严。 最是看山奇绝处,白云堆絮拥青尖。
9.这两首诗分别从哪个角度描写雨的?手法有什么不同?(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组诗描写的“病中心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行有不得,______________。(《孟子·离娄上》) (2)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4)扬汤止沸,______________。(班固《汉书》) (5)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6)嗟乎!___________________!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愈《师说》) (7)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8)香远益清,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9.角度:前诗是声音,后诗是形态。手法:前诗运用了听觉、想象,后诗运用了比喻。(5 分。角度 2 分,手法 3 分)
10.从孤独、凄凉到期盼再到豁达、乐观。结合诗句分析略。(6 分。每种心境及结合诗句分析各 1 分)
11.(1)皆反求诸己 (2)春与秋其代序 (3)驽马十驾 (4)不如釜底抽薪 (5)
砯崖转石万壑雷 (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7)千里共婵娟 (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8 分。每句 1 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
月夜二首 王守仁【1】
其一
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 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2】 ..
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3】满太清。
其二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
影响尚疑朱仲晦【4】,支离羞作郑康成。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注释:【1】王守仁,即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创立儒家心学,其核心思想为“致良知”。这两首诗是作者与弟子宴集时所写。【2】撄(yīng):干扰。【3】钧天:指天上的音乐。【4】朱仲晦,即南宋理学家朱熹。下句中的郑康成,即东汉经学家郑玄。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诗首联都写到中秋之月,第一首意在描写富于变幻的山中月色,第二首作者由月色联想到了天下英雄。
B.两诗颈联均通过议论来说理,第一首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第二首赞美了朱熹、郑玄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C.两诗尾联各具特色,第一首描写作者月夜狂歌,歌声惊天动地,第二首作者引曾皙为同道,借典故明志。
D.两诗均熔说理、抒情于一炉。作者用自然流畅、富有气势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以及对弟子的期望。
14.“肯信”“须怜”这两个词语颇具表现力,请结合诗歌内容,分别加以赏析。(4分)
15.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6分)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内容。(7分)
(1)“处处中秋此月明”,一轮明月引发了明代大儒深沉的哲思;也带给南唐后主思念故国的无尽苦楚,“小楼昨夜又东风, ① ”;李白借它表达对友人的关切,写道“ ② ,
③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白居易用它衬托琵琶女沦落天涯的孤寂,写
④ , ⑤ ”(《琵琶行》)。
道“
(2)《礼记》上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用韩愈《师说》中的话来说,“经师”是“
⑥ “人师”是“
⑦ ”,王阳明当属后者。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3.(3分)D
14.(4分)答案示例:
“肯信”的意思是坚定地相信,“肯”加强了语气,有强调作用,突出了诗人对“良知”的坚守和对自己学说的自信。
“须怜”的意思是必须怜惜,“须”加强了语气,表达诗人对儒学历经千年传承的慨叹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儒学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期许。
【评分标准】赏析每词2分(表达效果,1分;结合诗歌内容分析,1分),共4分。言之成理即可。
15.(6分)答案要点:
①自信、狂放的形象:表现在作者对自己学说的坚信,和对朱熹、郑玄等儒学大家的不屑上。
②有使命感,具有担当精神的形象:表现在作者拥有“为往圣继绝学”的理想,和对曾
皙之志的追慕、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上。
【评分标准】每点3分,其中形象概括1分,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2分。言之成理即可。 16.(7分)参考答案:
①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②我寄愁心与明月 ③随风(“君”亦可)直到夜郎西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 ⑤绕船月明江水寒 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⑦传其道解其惑者
【评分标准】7分,每句1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该句不得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