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点教材实验专项-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2021-05-04 来源:易榕旅网


(1)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下册化学

人教版对点教材实验专项

1.小明设计实验探究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他设计了四个实验方案,用到下列四组药品,能达到目的的是( )

① 铜、银、FeSO4溶液 ②铁、银、CuSO4溶液

③银、FeSO4溶液、CuSO4溶液 ④铜、FeSO4溶液、AgNO3溶液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利用实验室中的相关药品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实验用到的三种金属丝均已打磨干净):①稀盐酸、铝、铜、银②硫酸铜溶液、铝、银③硫酸铝溶液、硝酸银溶液、铜④硫酸铝溶液、铜、银⑤硝酸银溶液、铝、铜。其中能验证铝、铜、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是( ) A. ②③⑤

B. ①②③

C. ③④⑤

D. ①②④

3.学习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相关知识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试管①中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表明铁比铜活泼 B.根据该探究实验可判断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C.若向固体B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溶液A中一定不含Cu2、Ag D.溶液A中最多同时存在两种金属离子

4.为探究锌、铜、镍三种金属的性质,某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将三种金属丝分别与一节干电池和小电珠连接,小电珠发光。

【实验二】取粗细、长短相同的锌丝、铜丝、镍丝均与50 mL稀盐酸反应,实验记录如下:

锌 铜 镍 铜

稀盐酸的质量分数 反应现象 3% 3% 15% 15% 少量气泡 无现象 许多气泡 无现象 【实验三】金属锌、铜和稀盐酸构成如图所示的化学电池装置,观察到铜片表面有气泡(H2)产生,小电珠发光

(1)实验一的现象说明三种金属都具有 性。

(2)镍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镍(NiCl2)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铜不能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的原因是 。

(3)要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必须在实验二的基础上增补一个实验才能得出结论,其实验内容是 。

(4)金属活动性强弱是由金属物质的结构决定的,不会因某个实验而改变。下列关于实验三分析正确的是 (填选项)。 A.铜的金属活动性变得比锌强 B.铜与稀盐酸发生了置换反应 C.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成了电能

5.金属材料被广泛的用于我们的生活中,不仅是因为物理性能优良,还与它们的化学性质密切相关。下面是小明设计的测定金属铁、铜和镁的活动性的探究实验过程和实验记录,请你一起探究。

(实验目的)测定金属铁、铜和镁的活动性的强弱

(所用试剂)稀硫酸、硝酸银溶液、光亮的薄铁片、薄铜片、薄镁片 (实验过程)

步骤一:将铁片、铜片、镁片分别在空气中点燃片刻,观察燃烧现象;

步骤二:将铁片、铜片、镁片分别放入三只盛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体积相同的稀硫酸的试管中;

步骤三:将铁片、铜片、镁片分别放入三只盛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体积相同的硝酸银溶液的试管中;

(实验记录)用“√”表示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用“—”表示观察不到的实验现象(见右表)。

硝酸银金属 空气 稀硫酸 液 铁 铜 镁 — — √ √ — √ √ √ √ (1)通过步骤一可以得出三种金属中镁的金属活动性最强,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2)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步骤二和步骤三中需要控制的实验条件除了金属的体积、溶液的体积、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要控制的条件是__________,写出镁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此反应属于__________。 (实验结论)金属铁、铜、镁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反思交流)若利用上述试剂制取氢气,小明认为应该选择金属铁和稀硫酸反应,而不选择金属镁和稀硫酸反应,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

6.学习小组同学在探究Cu、Al、Ag的活动性顺序时,做了如下两个实验,并由此展开了一系列学习探究活动。

【学习交流】

(1)实验中观察到,甲中铝丝表面附着一层______色固体,乙中溶液颜色变为______色。 (2)你认为通过上述实验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拓展探究】

上述实验后,同学们想进行废液的处理与回收,于是将甲、乙中的溶液倒入同一烧杯中,观察到混合溶液(即废液)澄清透明。同学们认为应该先确定废液中是否含有未反应完的

CuSO4和AgNO3,为此,他们进行了实验并记录如下:

序号 实验操作 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废液中没有实验1 ______溶液 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实验2 无明显现象 AgNO3 废液中含有未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完的CuSO4 BaNO32溶液 【反思评价】

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实验2所得结论不合理。你认为理由是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拓展应用】

同学们尝试从废液中回收铜,将过量铝粉加入废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中存在的金属阳离子是______(写离子符号)。

7.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铝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开展了以下活动。

【查阅资料】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对比实验】 编号 甲 乙 丙 操作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Cl2溶液中 现象 无明显现象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1)比较实验乙和实验__________(填“甲”或“丙”)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实验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Al比Cu__________(填“强”或“弱”)。

(3)小明同学对实验丙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H2O对氧化铝薄膜有破坏作用。但此观点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否定的依据是__________。 【猜测与探究】

小组同学针对实验丙的现象,经讨论后猜测:Cl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为检验此猜测是否正确,他们首先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的CuSO4溶液,并均浸入表面未打磨的铝丝,然后进行了新的探究:

操作 (1)向一支试管中再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加入NaCl固体 (2)向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Na2SO4固体 【结论与反思】

得出结论:上述猜测__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总结反思:本次探究充分运用了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

8.某兴趣小组为探究Zn、Fe、Cu、Ag四种金属的活动性,进行图9-2-10中甲、乙、丙三个实验。

__________ 坏 氧化铝薄膜未被破氧化铝薄膜被破坏 现象 结论 推论 Na或__________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Na和SO24都不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1)小组同学随后发现通过甲、乙、丙三个买验无法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于是补充了实验丁,最终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Zn>Fe>Cu>Ag,则实验丁中的试剂A、B分别为_____________(写出一组即可)。

(2)从微观角度看物质的变化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图9-2-11是乙试管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情况,根据图示可知铁与稀盐酸反应的实质是:Fe原子把电子转移给H+,从而生成氢气分子和_____________(填粒子名称)。

(3)小组同学将丙试管中的物质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甲中剩余的锌,析出固体质量的变

化随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9-2-12所示。a点对应溶液中所含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c点所得固体中一定有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2.答案:A 3.答案:D

解析:试管①中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表明铁能把硝酸铜溶液中的铜置换出来,即铁比铜活泼,A正确;由试管①中实验现象可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试管②中实验现象可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因此可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Fe>Cu>Ag,B正确;若向固体B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证明固体中一定有铁,而铁比铜、银的活动性强,因此溶液A中一定不含Cu2、Ag,C正确;如果铁粉和铜粉的量不足,则反应后试管①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Cu2、Fe2,试管②中含有的金属离子为

Cu2、Ag,两个试管中的物质在废液缸中混合后,可能同时存在Cu2、Fe2、Ag三种金

属离子,D错误。

4.答案:(1)导电;(2)Ni+2HCl=NiCl2+H2 铜不活泼,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的后面;(3)把粗细、长短相同的锌丝放入50 mL质量分数为15%的稀盐酸中,观察放出气泡的快慢

解析:(1)实验一的现象说明三种金属都具有导电性。

(2)镍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镍(NiCl2)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i+2HCl=NiCl2+H2;铜不能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的原因是铜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

在氢的后面。

(3)把粗细、长短相同的锌丝放入50 mL质量分数为15%的稀盐酸中,观察放出气泡的快慢,对比锌与镍反应的剧烈程度可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4)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弱,A错误;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B错误;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成了电能,C正确。

5.答案:(1)镁更容易与氧气反应(2) 温度、金属与溶液的接触面积;

Mg+H2SO4= MgSO4+H2 ;置换反应 ;Mg>Fe>Cu ;镁与稀硫酸反应速率太快不容易控

制,铁与稀硫酸反应速率适中

解析: (1)通过步骤一可知,镁更容易与氧气反应,故得出三种金属中镁的金属活动性

最强。

(2)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步骤二和步骤三中需要控制的实验条件除了金属的体积、溶液的体积、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要控制的条件是温度、金属与溶液的接触面积等;

硫酸和镁生成硫酸镁和氢气,Mg+H2SO4= MgSO4+H2,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实验结论:步骤一可知,镁的金属活动性最强;步骤二中铁能和酸反应,铜不能与酸反应,说明活动性铁大于铜;故金属铁、铜、镁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Mg>Fe>Cu。 反思交流:若利用上述试剂制取氢气,选择金属铁和稀硫酸反应,而不选择金属镁和稀硫酸反应,原因是镁与稀硫酸反应速率太快不容易控制,铁与稀硫酸反应速率适中。 6.答案:红 ;蓝 ;能;NaCl(氯化钠)或KCl(氯化钾)或HCl(氯化氢、盐酸)(其它合理答案均可);Al2SO43+3BaNO32=3BaSO4+2AlNO33;Al3+ 7.答案:【查阅资料】4Al3O2【对比实验】(1)甲 (2)2Al3CuSO42Al2O3

Al2SO433Cu;强

(3)实验甲中硫酸铜溶液也含有水,但没有明显现象 【猜测与探究】(1)Cl (2)铝丝表面没有变化 【结论与反思】正确

8.答案:(1)铜、稀盐酸(或铁、硫酸铜)(合理即可) (2)亚铁离子

(3)AgNO3、CuNO32、ZnNO32;Ag、Cu

解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1)由甲、乙实验可得出金属活动性:锌>铁H,由丙实验可得出金属活动性:铜>银,丁实验只要得出金属活动性:铁>铜或H>铜即可得出四种金属的活动性,故可选用铁和硫酸铜溶液或铜和稀盐酸等。

(2)根据图示可知,Fe原子把电子转移给H+,从而生成氢气分子和亚铁离子。

(3)由图示可知,锌与丙中的滤液发生了两个反应,因此滤液中含有两种溶质,即硝酸银和硝酸铜。由于金属活动性:锌>铜>银,故锌加入后先置换银,后置换铜,a点表示锌与部分硝酸银反应,溶液中所含的溶质是剩余的硝酸银、硝酸铜和生成的硝酸锌;c点析出固体质量不再增加,表示硝酸铜完全反应或锌全部反应或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因此c点所得固体中一定含有Ag、Cu,可能含有Z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