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55(

2021-11-06 来源:易榕旅网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55 (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案例分析题 3. 教学设计题

单项选择题

1.完成《峨眉山月歌》教学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惜别”的古诗词名句。下列回忆材料不适合的一项是()。

A.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C.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写灵澈上人辞别归去,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的情景。B项,诗句以浮云行踪不定喻游子之心;以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对故人的惜别之情。C项,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D项,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谈论的却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情景,表达的是诗人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2.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为学生推荐阅读鲁迅的同类体裁的作品。以下作品适合用于推荐的是()。

A.《祝福》 B.《藤野先生》 C.《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D.《故乡》

正确答案:B 解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选自《朝花夕拾》。 A项,《祝福》是一篇小说,选自《彷徨》。B项,《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选自《朝花夕拾》。C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杂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D项,《故乡》是一篇小说,选自《呐喊》。

3.某教师推荐学生阅读以对自然界科学探索为主题的文章。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

A.张锋《化石吟》 B.宗璞《紫藤萝瀑布》 C.朱泳皴《看云识天气》 D.法布尔《绿色蝈蝈》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科学抒情诗,通过化石的“讲述”,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B项,《紫藤萝瀑布》是作者宗璞面对着繁花盛开的“瀑布”,回顾十几年来花和人的命运,感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命的道理而创作的散文,因此不属于科学探索类文章。C项,《看云识天气》属于科普说明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D项,《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作家法布尔的观察随笔,科学地讲述了蝈蝈的特征和习性。

4.在学习完契诃夫的《变色龙》后,学生对这种短小精悍但却哲理丰富的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趁机为学生补充了文学史上“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下列补充错误的一项是()。

A.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代表性短篇小说有《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等

B.契诃夫的代表性短篇小说有《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凡卡》等 C.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马克·吐温的著名短篇小说有《竞选州长》《百万英镑》等

D.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漂亮朋友》等

正确答案:C

解析: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而马克·吐温并未位列其中。

5.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让学生分析学过的文言:艾中“亡”的意思。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亡亦死(《陈涉世家》)——逃跑

B.暮而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丢失 C.且秦灭韩亡魏(《唐雎不辱使命》)——消灭 D.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正确答案:C

解析:A、B、D三项均正确。C项句中的“亡”为使动用法,意为”使……灭亡”。

6.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后,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和挖掘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意义,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程度,举出了与该诗歌表达主题思想相同的几个示例。下列合适的是()。

A.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B.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C.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D.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正确答案:C

解析:A、B、D三项均是诗人表达出仕报国志向的诗句。C项,诗句中的“采薇”一词属于用典,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

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以“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该诗句表达的是诗人隐居后的抑郁苦闷。

7.在教学《云南的歌会》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句中修辞手法的妙用,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合适的一项是()。

A.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脸么?(杨朔《樱花雨》)

B.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老舍《小花朵集》)

C.因为她曾经和一个纵火犯鬼混,那是个十足的流氓,比魔鬼还要恶三分。(艾青《莱茵河流过的地方·慕尼黑》)

D.玻璃窗上的冰花已给太阳晒化了,窗外的积雪还是厚厚地盖在地上,对面的屋顶也是白皑皑的。冬天全没有离开大地的意思,好像要长久赖下去似的。(艾鞠《屋里的春天》)

正确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粉蓝色报春花”人的行为,说它们“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A、B、D三项分别把“樱花”“岭”“冬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C项句子说“纵火犯”“比魔鬼还要恶三分”,运用了比喻中强喻的修辞手法。强喻是指本体不仅像喻体,而且句中本体不如喻体或超过喻体,是用比较形式构成的比喻。

8.《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教师恰当使用多媒体。下列对于多媒体使用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播放与教学有关的音乐,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B.使用课件,展示讲解的内容,呈现问题及答案,可以减少板书,提高课堂效率

C.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可以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D.播放由教材改编的名家视频,可以丰富学生的视听感受,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正确答案:B

解析:使用课件展现讲解内容,可以方便教师,提高课堂效率,但是课件只是辅助工具,板书仍是必不可少的,不应减少。另外,用课件直接呈现问题的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缺少启发性,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9.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们注意到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以下教师关于“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调研所获得的资料以及课本都是原始资料

B.相较于间接资料,原始资料的价值更大,更有说服力 C.间接资料的信息庞杂,在应用的时候需要进行适当的筛选 D.间接资料在使用时不得改动,避免资料的损坏、失真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调研所获得的资料是原始资料,课本属于间接资料。B项,间接资料和原始资料的价值都很大,重在使用者的需求,不可一概而论。D项,在使用间接资料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适当调整。

10.八年级上册教材后设置了“课外古诗词背诵”部分,其中包括《长歌行》《野望》《早寒江上有怀》等共10首诗词。从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

A.知识系统 B.助读系统 C.范文系统 D.练习系统

正确答案:C 解析:范文系统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所规定的选文标准所选取的供师生阅读与学习的课文系列。“课外古诗词背诵”部分选取的诗文,都属于范文系统。

11.以下是某教师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设计的教学重、难点。对此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A.该教师从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着手,抓住了说明文的教学重点

B.课文的教学难点应该立足于情感,而不应该是说明顺序

C.语言的严谨性和周密性是教师应涉及的说明文的教学重点之一 D.该教师对本文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是合理的,体现了说明文的特征

正确答案:B 解析:对课文情感态度的把握只是课文教学难点的一个方面,并非所有课文都是以情感体验为教学难点,B项说法错误。

12.在教学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时,教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课下搜集爱国诗歌,第二天在课堂上朗读展示。第二天学生们朗读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郭沫若的《炉中煤》等,课堂反应非常好。对这位教师的作业布置,下列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教师的作业布置能够联系课堂内外,注重知识的积累 B.摆脱了单纯的课后习题,改进形式,增强了作业的趣味性

C.强调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D.激发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提高语文作业的实效性

正确答案:C

解析:从教师的作业布置来看,其中并没有体现“强调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一方面的内容。C项说法错误。

13.阅读以下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庵梦忆》中最美的文章《湖心亭看雪》,美文共欣赏,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下文章,开始。(生自由朗读)师:谁给大家来朗读一下?其他人要注意仔细听他朗诵时的字音。(生举手朗读)师:读得怎么样?生:第一段中读错一个字。师:还有要说的吗?生:我觉得还应该注意每段的情感。师:好,要求更高了!生:还有“独往湖心亭看雪”中间应该停顿,刚才他一句读下来了。师:是的,注意停顿,表意才能更清晰。那么,这个句子应该怎样停顿?生:在“独往”和“湖心亭”后面都应该停顿。师:请你给大家示范一下。(生示范读)师:刚才大家不仅按我的要求读准了字音,还读出了节奏和情感。下面看大屏幕,注意以下字音。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下?(生读“是日更定/余强饮三大白,崇祯/雾凇”)师:我注意到一个词,他读得有些犹豫,哪个词?一起说。生:“崇祯”。师:大家齐读两遍。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课堂氛围轻松活跃,整个过程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 B.该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C.充分运用启发法、读书指导法、朗读法、讨论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D.强调多种方式的阅读,利于提高学生感知、理解、积累、吸收、运用语言的能力

正确答案:C

解析:题干教师除运用启发法、读书指导法、朗读法外,还运用了谈话法,而非讨论法。谈话法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而讨论法的主体则是学生与学生。C项说法错误。

14.阅读综合性活动“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教学活动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此次“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主题的综合性教学活动是本学期以来,开展得较为成功的一次活动,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较高,搜集的资料比较全面,所展示的成果制作得也比较精美。尤其是各组同学在制作课件时表现出的无私、合作精神更让人欣喜。同时,第三组的同学因为积极走出校门,到社区、博物馆等地实地采访,其组员的口语交际能力都大大得到了提升。许多学生在活动后表示,这次活动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伟人的经历和精神也激励了他们,大部分同学在活动后树立了自己的学习目标,有的还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班级内的学习气氛高涨。此次活动后的作文,也因为大部分学生都真正参与了活动,使得作文有话可说,改变了以往作文“假”“空”等缺点,写出来的文章总体上有很大进步,涌现出了不少精品文章。当然,这次活动也难免有不足之处:首先,因为条件便利,部分学生选择借助网络来搜集资料、解决问题。求助网络自然也是一条途径,无可厚非,但令人担忧的是,同学们因此错过了许多真正读书的机会,更有个别同学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条件上网,也没有相关书籍,而直接是放弃了材料的搜集。

其次,学生对伟人作品的理解,暴露了他们知识储备方面的欠缺,对搜集来的作品,有时竟然解释得词不达意,这就影响了他们对伟人思想、精神的解读。有的同学在老师重新解读了作品后,才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让老师哭笑不得。虽然有不如意的地方存在,但这次语文实践课确实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实地调查,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培养了热爱家乡、祖国的感情。对此次综合性活动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B.教师不应重新解释作品,应要求学生查找资料,直至发现错误并解决 C.此次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尤其是搜集处理信息和写作的能力

D.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并逐步学会合作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

正确答案:B 解析: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发挥组织与引导作用。题干教学反思中,学生对部分知识的理解存在错误,“解释得词不达意”,教师及时指出并重新解释,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B项说法错误。

15.阅读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教学设计(片段),按照要求答题。教师组织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别展示课余时间搜集的生活中与语文相关的资料。第一组:展示广告集锦——信心型、功用型、对比易记型、超常搭配型。第二组:展示校园用语——精选校园流行语,如“哇——”“酷毙了!”“帅呆了!”第三组:展示口语荟萃——选取了有代表意义的方言,整理分类,与普通话对比并寻找规律。第四组:展示“街头巷尾”——为店名、招牌、标语的用语分类,阐明自己观点,赏析命名立意独特的用语。第五组:展示网络语言——“7456”“886”“青蛙”“大虾”等。根据其语言形式,将网络语言分为四类(文字类、数字类、英文字母类、符号类);阐述网络语言的迅猛发展对汉语学习的冲击,初步思考其优点、缺点。展示交流过后,该教师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实践,并对同学们的积极思考给予了高度赞誉。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初步掌握了查找资料的方法,搜集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沟通了课堂内外,充分认识到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对上述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片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搜集、展示与交流环节的开展,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培养其思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B.展示交流阶段是体验获得新知、克服困难及品味快乐的过程,学生能够增加知识储备,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C.教师在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搜集材料的展示和分享环节中占据主导地位

D.展示交流阶段过后,教师应充分发挥参与和指导作用,对此次学习活动的过程、作用和收获进行总结与评价

正确答案:C

解析: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题干教学

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让学生自主展示小组搜集的相关语文资料,并在展示过程中对部分用语类别进一步进行总结分类,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C项说法错误。

案例分析题

一、深入研读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历史来源、传统内涵等)“格物致知”出自《大学》,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但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这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2.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对今天的世界环境所必不可少的。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对事物是否有客观的,有想象力、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的精神、“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二、板书设计

16.评析“深入研读”内容安排的作用。

正确答案:案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教学环节循序渐进,符合本文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篇议论文,文章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提出问题——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论述问题——为什么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解决问题——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教师在“深入研读”环节如此安排这三个问题,既符合本文特点,又有助于学生快速抓住文本重点,掌握文本的结构顺序,明确文本的内在逻辑,进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获得分析同类文本的方法,提升阅读分析议论文的能力。

17.评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板书设计。

正确答案:①板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揭示文章思路。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题干案例中的板书设计就重点突出了这三个板块: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摆事实、讲道理——指出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并提出希望。②板书设计直观,条理清晰,有概括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案例中的板书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进行设计,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直观发现课文所示问题所在,快速理解并掌握课文的核心内容以及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抓住机遇。成就伟岸①人的一生中会有弯道与挫折,然而正是人生中难以预料的弯道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②福楼拜曾对莫泊桑说:“天才无非是忍耐。”大写的“人”又怎能逃脱苦难的磨砺呢?在困境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铸

就人生的不屈与辉煌,何足畏哉!③大漠千里,黄沙漫漫,驼铃悠悠。你,一个柔韧的奇女子,王嫱,演绎出让人感伤的出塞的神话。一个江南水乡浸透温婉气息的女子却要在风沙裹蚀下把青丝熬成霜白,枯萎了红颜。又有谁不可以承受这样的命运。而你,昭君,只是怀抱一把幽怨的琵琶,留下了夕阳下无语的青冢。你,变坎坷的人生际遇为华夏史册上为民族和平而牺牲的永世光辉,熠熠生光。④“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是你啊,旷达的子瞻,泛舟赤壁。你心中何尝不想“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你逃不了“乌台诗案”,你选择了黄州,造福一方百姓又何尝不好?“羽扇伦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雄姿英发的周瑜,你仰慕他,然而,你终是你,转变人生的轨迹未尝不可!高歌“一蓑烟雨任平生”岂不快哉?⑤“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郑袖的谗言,子兰的徘谤,怀王的昏聩,那儿不是你的容身之所啊,三闾大夫!痛心与失望,如此被排挤,命运多舛,可你依然保存一颗赤子之心!试问,世上还有如你一样的人么?感念朝廷的日益衰败却无力相助。于是,你,自沉汨罗,多么可歌可泣的举动,《离骚》中句句都是你的一片丹心!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美景,三月小雨润如酥,你,范蠡,携西施泛舟西湖,散发扁舟。何必留恋勾践的高位名利?你深知越王可以共苦,难以同甘,世人谁不留恋名利权位,可你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和功高盖主皆殒身的教训。走吧,陶朱公三置千金,你,写下了最完美的明哲保身的人生准则。放弃名利,成就了你最善的命运。⑦人生中总会有很多充满艰辛的际遇,充满荆棘,扑朔迷离。可是,我们也总能够变际遇为机遇,抓住机遇,成就伟岸。

18.请从第④⑤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

正确答案:错别字:第④段中,“伦巾”的“伦”应改为“纶”;第⑤段中,“徘谤”的“徘”应改为“诽”。病句:又有谁不可以承受这样的命运。以上病句否定不当,应改为:又有谁司以承受这样的命运。

19.请结合具体内容对作文进行评析。

正确答案: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其在结构与内容上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首先,从结构上来说,小作者以人生难免经受磨难,但人可以抓住机遇,变磨难为机会,成就不平凡的一生作为开篇立意,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后分段举例从正面支持文首的观点,最后以古照今,总括全文。作文结构完整而有序,条理清晰,议论有据。其次,从内容上看,本篇作文主体部分对四个历史人物际遇的举例写得十分出色。小作者以流畅优美的语言,或直接或间接地巧妙引用古诗词典故,将全文内容丰富充实起来;其中心论点也更加具有说服力,展现出小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与文学积累。例如第④段写苏东坡不沉溺于被贬谪放逐的苦闷,反而以此为契机造福当地百姓,名成千古。段首以《赤壁赋》原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来表现苏轼处世的旷达与内心的阔达,既有助于行文,又展现了小作者个人的深厚文学素养。作文中同样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一是举例时可以通过正反举例来对比体现抓住机遇的重要性。对于此篇作文,常用的反面举例,如项羽因未能抓住机会而自刎乌江,终不能成就霸业等,都可取来用作素材。二是各文段中虽然写的是主人公抓住机遇,名垂青

史,却鲜少点明“机遇”这一关键词,缺少与文题的相互照应,略有瑕疵。

教学设计题

刘成章《安塞腰鼓》原文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但是: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好一个安塞腰鼓!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好一个安塞腰鼓!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棰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一、这篇文章运用大量短句,来营造激越的气氛。反复朗读全文,注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读出文章的气势。二、联系上下文,品味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这么强大的力量?)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三、本文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排比是把

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在本文中,它常常是与排比结合起来使用的。例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试从课文中找出一段单用排比的和一段综合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文字,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单元导语本单元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本单元重点:体会人类的勤劳、智慧、对美的追求。体会文章准确而生动的词语,进一步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懂得描写事物要抓住特点,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的特点。说话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话说得生动形象。了解民族文化中最朴实的一部分,用合理恰当的语言表达对事物的描述与描绘,培养一定的审美情趣。 课文导语 舞!舞!舞!忘情地奔放,狂野地倾泻,西北汉子的安塞腰鼓,带给我们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让我们大声朗读这篇文章,体会它那恢宏的气势,跟上它那铿锵的节奏,让我们的心灵随之激荡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50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20.请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正确答案:①“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②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③江南水乡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④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

21.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依据。

正确答案:(1)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2)设计依据根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本文内容特点和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习需求,确定了以上教学目标,具体如下。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②《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文章。通过描写安塞腰鼓这样一种舞蹈艺术来写人,表现黄土高原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表现高原人民活跃、旺盛的生命力,表现高原人民与贫困生活的顽强搏击,歌颂了高原人民追求美好未来的精神。③八年级学生求

知欲望、探究欲望比较强烈,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强。虽然对散文的基础形式了解不深,但对阅读优美诗意的散文有浓厚的兴趣。他们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散文的经验与方法,但在语言的品味和鉴赏方面还有待提高,这在教学当中应该有所考虑。

2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正确答案:本节课包括五个环节,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诵读法、谈论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语: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了一曲生命和力量的赞歌!(通过播放安塞腰鼓录像,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本来,一个人、一面鼓,没有稀奇的地方,但是脚下古朴厚重的黄土高原,耳边奔腾咆哮的滚滚黄河,为其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下面让我们跟随作家刘成章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从文字中体会这腰鼓声中的激情。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朗读来体会)2.请根据文中描述,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3.教师提问:整篇文章极富震撼力,文章中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连一个高潮,大家从中体味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明确:①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②全文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③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三、朗读·赏析·探究学生经过第一步的阅读,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的了解。但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还须进行第二步:理解性阅读。师:为了让大家对被誉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们再来看几组特写照片。看后请各小组用课文中的文句与之相配并高声朗读。对学生即时找出的句子进行简析,为之后的教学做铺垫。例如:对排比句进行总结,说出对句子的理解。问题: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明确:①“鸡啼”预示天明,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②这是以动衬静,用鸡啼反衬火烈的鼓声停止后大地的寂静。问题:这篇文章美吗?美在哪里?明确:①语言美:课文多用短句来表达;大量运用排比,句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交错出现。②思想美。教师继续提问,引导学生感受、分享课文的思想美;之后由教师明确。问题:①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②文中“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有什么含义?③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④同学们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引导:①学生可从自然环境、经济文化、人的思想境界等角度谈,亦可结合江南音乐《姑苏行》谈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作者在歌颂这种阳刚之美的同时歌颂黄土高原,这正是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②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厚实的精神文化土壤,也是中华民族风雨变迁的见证。同学们可以从黄土高原的地域特点和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明确:③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在今天,西北好像落伍了,但那里的人民并没有因生活的贫困和环境的封闭而失去希望,生命的能量就在其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那里的人们和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④歌颂生命力量,歌颂黄土高原,歌颂民族精神,歌颂民族艺术。总结:这篇文章美在内容和形式(语言和思想)取得了完美的统一。四、课堂小结刘成章的《安

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地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去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五、布置作业(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