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亚文化——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视角
2021-06-20
来源:易榕旅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南方论刊・2006年第1 2期 政工园地 校园亚文 一一高校德育工作的新视角 赖焱烽昊长虹吴文衔范忠烽 (茂名学院广东茂名525000) 【摘要】本文在探讨校园亚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和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校园 亚文化的德育功效,并客观地分析了校园亚文化的消极作用,提出要加强对校园亚文化的 引导来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亚文化;德育工作 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的个性 默短信、友情短信、节Et祝福短 性和成熟,推动校园亚文化的良 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导 信和工作短信,在联系感情、娱 性发展。四是时尚性。随着大众 向、激励、凝聚和约束教育的功 乐等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传媒技术的不断飞越,港台和欧 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 流行文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美的新潮时尚元素迅速传播到大 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 在大学校园中广泛传播与崇尚的 学校园,并影响大学生群体。接 格、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对 文化,是具有流行性特征的文化 受新生事物极快的大学生在融会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现象,它倡导求新求异的思想和 贯通众多时尚元素后创造出适应 性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高校德 生活、行为方式。其主要内容有 大众文化潮流的校园亚文化,并 育工作的新视角。 Flash动画、动漫、广告、影视、 通过互联网在校园流行。 1.校园亚文化的内涵 音乐、服饰、消费和流行语等。 3.校园亚文化的德育功效 校园亚文化是大学生所特有 2.2校园亚文化的特点。校园 校园亚文化不仅给大学生群 的文化形态,是在一定时期内为 亚文化既是多元性文化,包含内 体提供休闲娱乐的方式,也传递 整个大学生群体所共有的价值观 念、伦理道德、行为模式和文化 心态的表现,是校园的微观文 化,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 生的思想行为“热点”或普遍性 的行为倾向,它的形成是大学生 对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念的探索与思考,而且往往与社 会变革和文化变迁的轨迹相一 致,是社会大环境和生活小环境 共同作用的结果。 2.校园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和 特点 2.1校园亚文化的表现形式。 校园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网 络文化、拇指文化、流行文化 等。 网络文化是指以语言数字化 为前提,以互联网络为基础,以 电子化传输为依托,以创新和互 动为核心,与现实文化密切联系 的文化现象,其主要载体是博 客、BBS、论坛、QQ等,主要内 容是网络语言、网络歌曲、网络 文学等。 拇指文化是指以手机发送短 信为传播形式,以格言体为基础 的短小精悍、时效性、文学性并 具的文学新样式。按短信内容的 目的与用途可分为爱情短信、幽 容的多层次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着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是高校 又是个性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 德育工作的隐性教育载体。 特点,同时还是实践文化、动态 3.1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文化,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 当前的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习、 不断丰富和发展Ⅲ,它具有以下几 人际交往、生活条件、工作就业 个特点:一是创造性。大学生群 等多方面的压力。校园亚文化以 体思维活跃,性格开放,不拘泥 其兼收并蓄、丰富多彩且积极向 于传统模式,自我创新、知识创 上的独有姿态,可以分别满足有 新的意识表现强烈。大学生群体 着不同经历、不同问题的学生群 都有被他人承认的需求,他们想 体的各自需要,成为校园生活的 方设法通过创新来吸引更多人的 “减压阀”。在校园亚文化活动 注意,使他们觉得受到了社会的 中,大学生可以展示其全部感情 肯定。当他们创造的新的价值体 和真实自我,自由地进行娱乐和 系被固定的人群接受的时候,一 消遣活动,感悟不同价值理念的 个新的亚文化群体也就随之而形 碰撞和冲突,在娱乐中陶冶性 成 。二是多样性。社会越是变 情,调剂生活,愉悦身心,缓解 革,相应的亚文化的种类与内涵 多方压力,促进心理和谐。 也就越来越丰富。校园亚文化随 3.2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主文化的不断丰富,必将呈现多 素质教育不但要求大学生要全面 样化的趋势。其次随着大学生群 发展,而且要有个性发展。由于 体视野的不断开拓,创新能力的 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等个性 不断增强,校园亚文化必然呈现 的差异,发展个性不能靠统一的 丰富多彩的态势 l。三是可塑性。 教学活动来实现。校园亚文化张 在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扬个性解放,在形式上具有多样 大学生群体是主体,对亚文化具 性,在内容上富有创造性,在活 有主导性,其心理特点、思维方 动参与度上具有自由性,在活动 式、行为方式决定了亚文化的价 值体系。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 随着知识容量的增长和价值观的 完善而不断变化,逐渐趋向于理 的空间上具有广阔性,为大学生 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把德育 工作从“外压型”转变到“内部 启动型”,(下转第85页) 6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的老师只好扼腕而叹。 你还可以留意一下警校周边 的门市、地摊“招警专卖”、 “招警专题”相关书籍、题集几 乎常年有售。一个班内,100%的 学生光顾过招警专售书店, 100%的学生购买了3~5册招警书 籍、题集等资料,而主动购买所 学专业性书籍的学生却大大低于 此百分比。 现行课本在知识的完备性、 事例的典范性、教书育人的功能 性方面的确有不如人意之处,出 现冷落课本的问题并不在这些不 如人意之处,也不在教师,更不 在学生,其根本症结在于“考试 与课本的脱钩”。学生不是不愿 意读书,而是更愿意凌那些涉及 就业寻找生存的“能力测验”、 “综合知识试题(卷)解析”等 书籍资料。因为总有人瞅准这一 商机:你考什么题,他就出什么 题解,你面试要求什么,他就针 对性的办什么培训班。而这些 “题解”、“培训”基本是抛开 课本的,好端的教育部核准的课 本被束之高阁。 4.师生的共间困惑:专业 课不愿学,培训课挤破头,教与 学被功利化 招警考试与所学课本的脱 钩,影响了教师严谨治学,学生 寒窗苦读的传统学风,教与学被 功利化,滋生了教师治学和学生 学习的浮躁风气。不分专业不分 警种的“一杆秤”的试卷考试, 引领专业课老师与时俱进,可能 考的要讲,一定考的大讲,忍痛 舍弃那些当警察应掌握的但考试 无命题的知识,目的明确,思路 清晰一一对口考试。至于学生, 审时度势,更显聪明,期望老师 上考试内容课,招警专题训练场 场座无虚席,公安基础知识课堂 堂爆满,社会上的招警冲刺班、 面试班皆踊跃报名,而对所学课 本则是索然无味。如此浮躁之风 将刮去学术的底蕴,裸露出知识 的根基,文化之树枝繁叶茂能保 持多久让人有点焦虑。 5.有识之士深思:招警命 题如何与公安教育契合 笔者深知,考试自古以来都 是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当 今“凡进必考”的警察招录制 度,确实体现了公开、平等原 则。抛开现实奢谈“不惟招警是 教”是毫无疑义的,而回归“领 导研究定人”的路子世人也是不 答应的。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招警 考试制度的风向标,发扬招警考 试的导向功能,更好的推动警察 院校的教育教学规律,更好的推 动警察院校的教学改革,充分利 用教育资源为政府培养合格的警 察呢?比如,可否采取比例招 警、细化招警等方法加以解决, 期望社会有识之士见仁见智。深 思谋策。 参考文献: 【11河南省公安机关2006年统 一考试录用人民警察简章。 责编/韩江 校对/欢欢 币 唾lI|}币 币 荸 币 币霜 零 常 毋 弗 馨 ilI flI 蕾币 弗 雌弗 l壬I 萤 (上接第65页)使教育的外因转 化成学生的内动,实现了教育目 标的变社会指向为自我取向。 3-3推动大学生的社会化进 程。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 的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 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校园亚文 化继承、丰富与发展了社会文 化,沟通了大学生与社会的联 系。大学生在参与校园亚文化的 活动过程中,接受了社会的影 响、规范,形成了合乎特定社会 要求的道德、价值等观念,树立 了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开放 观念,掌握了适应未来社会角色 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适应 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 3.4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在 当今信息社会中,校园亚文化是信 息传播的主要途径,通过亚文化 活动将大量的科研信息、学术前 沿动态信息带入校园,形成巨大 的教育资源,为培养学生的创造 力提供了重要外部条件。校园亚 文化团体中,成员的观点都能得 到重视和尊重,每个人在这样的 团体中都能找到自信,缘于这种 自信,促使大学生尽可能尝试更 多的办法去达到预期的目标,这 种尝试就是创造动机,必将激发 大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升他们的 创造力。 4.积极引导校园亚文化,提 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校园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具 有强烈的自发性,往往游离于学 校的整体目标之外,在一定程度 上可能使亚文化群体的发展偏离 正确的方向。如校园出现的课桌 文化、厕所文化,还有短信文化 中的黄段、网络文化的虚幻性和 流行文化的超前消费行为等低级 校园亚文化,使校园精神文明受 到严重污染,严重阻碍青年学生 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一般说来。 对这种文化现象无须过于忧虑, 这种文化上的牵强和跳脱,不过 是大学生心理历程上的一个阶 段。当他们真正身处社会,这一 阶段将成为成长中的历史,不会 留下多少负面印迹。但大学教育 必须对这种种“文化”表现的真 实心态积极引导、合理控制。要 加强理想观教育、荣辱观教育,树 立人生信仰,分析社会现实,综合 提高大学生是非判断能力、独立 决断能力以及审美情趣坚决杜绝 触及法律底线的言论,以正面积 极的思维抵冲亚文化的消极影 响,从而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 效性 。 参考文献: 『11龚春生.校园亚文化与思想 政治工作【『1.江西教育研究, 1996,(4):26—28; 『21-r,l、亮,王秀平.大学生亚文 化与创造能力的培养【『1I北京教 育,2003,(11):35-37; 『31- ̄J、亮.浅谈"3代大学生亚文 -化及其特征【II.化工高等教育, 2003,(2):34; f41华洁芸.大学校园亚文化 剖析Ⅱj.镇江高专学报,2006, (3):96—98。 作者简介;赖焱烽,男,助 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茂名学院 2006年科研基金项目) 责编/韩江 校对/欢欢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