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 (16分)
阅读《兰亭集序》,完成各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群贤毕至 毕:全部 .B. 列坐其次 次:旁边 .C. 信可乐也 信:任凭 .D. 人之相与 与:交往 .2.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当其欣于所遇 ..B. 亦足以畅叙幽情 足以极视听之娱 ..C. 仰观宇宙之大 及其所之既倦 ..D. 引以为流觞曲水 齐彭殇为妄作 ..3. 下列句子括号中,补充的省略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 映带(在兰亭的)左右
1
C. 引(清缓溪流)以为流觞曲水 D. 每览昔人(对生死)兴感之由
4. 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A. ①何况寿命长短随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②本来知道无论是生还是死其实都是不可信的。
B. ①何况寿命长短是自然早就安排的,最后一切都会一同消失。 ②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C. ①何况寿命长短随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 ②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D. ①何况寿命长短是自然早就安排的,最后一切都会一同消失。 ②本来知道无论是生还是死其实都是不可信的。 5. 用原文语句,将下面一段分析文字补充完整。
本文第一、二段描述了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这里的乐趣,既有“①_____ ,②_____”的同道相逢,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的快乐;也有在幽雅环境和“③_____ ,④_____”的宜人气候中,领悟美好自然的快乐。 【答案】1. C 2. B 3. C 4. D
5. (1). ①群贤毕至 (2). ②少长咸集 (3). ③天朗气清 (4). ④惠风和畅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选项C,“信”实在。故答案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高考中对虚词的考查单独命题较少,多与翻译、断句等考点结合考查。备考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认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
2
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选项A,“于”介词,在/介词,对;选项B,“以”连词,用来;选项C,“之”结构助词,的/代词,所追求的事物;选项D,“为”作为/是。故答案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言文句式的能力。重点考核省略句,注意根据文章的内容判断省略的内容,选项C,引(清缓溪流)以为流觞曲水,省略成分应该是“清流急湍”。故答案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选项D,“随化”随造化而定;“一死生为虚诞”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故答案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本文第一、二段描述了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这里的乐趣,既有”“也有在幽雅环境”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毕至”“咸集”“惠”。 【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另解:山北水南谓之阴,可以认为在会嵇山的北边)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四周,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
3
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二、文学常识与背诵默写(13分)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不少诗篇脍炙人口。其中《氓》因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却被遗弃的劳动妇女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B. 白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旅夜书怀》描写了平野、星月的辽阔幽远之景,抒写了诗人身世的辛酸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C. 《包身工》是我国报告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作品,它讲述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揭露并控诉了野蛮而残酷的包身工制度,有强烈的感染力。
D. 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他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个封闭保守、扼杀一切新思想的“套中人”形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文化常识能力类试题。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总之,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考生要在平时的时候多识记多积累,典型的作家作品、文体知识、题裁特点都是考生要积累的方向。选项B,“白
4
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旅夜书怀》”说法有误。《旅夜书怀》是杜甫的作品。故答案选B。
7.下列对《呐喊》相关故事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药》中的华老栓用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花掉了不少血汗钱。最终却没有治好小栓的病,只落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结局。
B.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为得病的宝儿四处求医,期盼着到了“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但是“明天”到来时,病魔却仍然无情地夺去了宝儿的生命。
C. 《社戏》叙写了“我”和小伙伴们去南京看社戏的经历。结伴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是作者美好自然、意趣盎然的童年记忆。
D.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总觉得身边的人们想吃掉他。实际上“狂人”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有一群被封建思想侵蚀了灵魂的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文化常识能力类试题。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总之,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考生要在平时的时候多识记多积累,典型的作家作品、文体知识、题裁特点都是考生要积累的方向。选项C,“和小伙伴们去南京看社戏的经历”说法有误。《社戏》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故答案选C。
8.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善用谐音,使人物的名字具有隐喻性。下列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四位贾府小姐,端庄善良,富有才华,却命运坎坷。她们的名字深寓着作者“原应叹息”的叹惋。
B. 香菱原名英莲,生就眉心一点胭脂,后被卖入薛家,她不仅与人为善,而且灵巧好学,然而却历经劫难,命途多舛,真是“应怜”。
C. 开篇出场的甄士隐与冷子兴,有“真事隐,假语存”之义,也就是真事隐去,假语存留,
5
但是读者透过表象依旧能解其中味。
D. 小人物的命名也别具匠心,例如:冯渊被薛蟠打死,有“逢冤”之意,娇杏“侥幸”嫁与贾雨村。人物命运一目了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的情节内容及手法的赏析的能力。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在平时的阅读中要把握小说的情节内容、人物形象、手法特色、主题思想等,要养成细读文本的好习惯,要理顺清楚文本中人物的关系,小说手法的运用及艺术特色是重点要掌握的。开篇出场的甄士隐与冷子兴,有“真事隐,假语存”之义。人物安排错误,应该是“甄士隐和贾雨村”。故答案选C。 9.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
游学活动中,同学们来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看到了积水消尽,寒潭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这样的美景使人想起《滕王阁序》中“①_______ ,②_______”一句。看到天水相接,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几个同学情不自禁吟诵起 “③_______ ,④_______”的千古名句。此情此境让大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意蕴优美,博大精深。
【答案】 (1). ①潦水尽而寒潭清 (2). ②烟光凝而暮山紫 (3). ③落霞与孤鹜齐飞 (4). ④秋水共长天一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看到了积水消尽,寒潭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这样的美景使人想起《滕王阁序》中”“看到天水相接,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几个同学情不自禁吟诵起”。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潦”“鹜”。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6
三、文学类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红楼梦》中两回的节选,完成各题。
(一)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节选)
(黛玉母亲去世后,父亲把她送到贾府,黛玉初次来到贾府,正与贾母等闲谈。)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měnɡ) 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
7
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二)第十七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节选) (宝玉被迫跟随父亲为大观园题匾额对联,好不容易脱身,众小厮又围住讨赏钱,说笑间小厮们把宝玉身上的佩物抢走。宝玉回到了自己的房中。)
少时袭人倒了茶来,见身边佩物一件无存,因笑道:“带的东西又是那起没脸的东西们解了去了。”林黛玉听说,走来瞧瞧,果然一件无存,因向宝玉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毕,赌气回房,将前日宝玉所烦他作的那个香袋儿——才做了一半——赌气拿过来就铰。宝玉见他生气,便知不妥,忙赶过来,早剪破了。
宝玉已见过这香囊,虽尚未完,却十分精巧,费了许多工夫。今见无故剪了,却也可气。因忙把衣领解了,从里面红袄襟上将黛玉所给的那荷包解了下来,递与黛玉瞧道:“你瞧瞧,这是什么!我那一回把你的东西给人了?”林黛玉见他如此珍重,带在里面,可知是怕人拿去之意,因此又自悔莽撞,未见皂白,就剪了香袋。因此又愧又气,低头一言不发。宝玉道:..“你也不用剪,我知道你是懒待给我东西。我连这荷包奉还,何如?”说着,掷向他怀中便走。黛玉见如此,越发气起来,声咽气堵,又汪汪的滚下泪来,拿起荷包来又剪。宝玉见他如此,忙回身抢住,笑道:“好妹妹,饶了他罢!”黛玉将剪子一摔,拭泪说道:“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说着,赌气上床,面向里倒下拭泪。禁不住宝玉上来“妹妹”长“妹妹”短赔不是。
前面贾母一片声找宝玉。众奶娘丫鬟们忙回说:“在林姑娘房里呢。”贾母听说道:“好,好,好!让他姊妹们一处顽顽罢。才他老子拘了他这半天,让他开心一会子罢。只别叫他们拌嘴,不许扭了他。”众人答应着。黛玉被宝玉缠不过,只得起来道:“你的意思不叫我安生,我就离了你。”说着往外就走。宝玉笑道:“你到那里,我跟到那里。”一面仍拿起荷包来带上。黛玉伸手抢道:“你说不要了,这会子又带上,我也替你怪臊的!”说着,“嗤”的一声又笑了。宝玉道:“好妹妹,明儿另替我作个香袋儿罢。”黛玉道:“那也只瞧我高兴罢了。”一面说,一面二人出房,到王夫人上房中去了……
10. 下列填写在横线上的汉字字形、句中加点字的注音以及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měnɡ) 懂顽童 ②一则全殉( )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 .
8
③未见皂白,就剪了香袋 ..
A. 横线上应填“懵”,“殉”读作“xùn”,“皂白”是“是非”的意思。 B. 横线上应填“蒙”,“殉”读作“xún”,“皂白”是“颜色”的意思。 C. 横线上应填“懵”,“殉”读作“xún”,“皂白”是“颜色”的意思。 D. 横线上应填“蒙”,“殉”读作“xùn”,“皂白”是“是非”的意思。 11. 下列对小说节选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黛玉初见宝玉,认为他是一个“顽童”,后来黛玉生气时宝玉仍不停地纠缠她,令她无可奈何。这更印证了宝玉确是一个像顽童一样心地单纯的人。
B. 在宝黛初见时,黛玉说话谨慎小心,随着时光流逝,相处日久,黛玉与宝玉逐渐熟悉,说话不再小心翼翼,于是就不断与宝玉发生误会而争吵。
C. 袭人见宝玉随身的东西被仆人抢走,便“笑”着和他说话,表现出对宝玉的宽容与照顾,这与丫环们“笑”着通报宝玉回来时的心情是一样的。
D. 贾母对宝玉的宠爱始终如一。当宝玉在她面前摔玉时,她说谎哄骗宝玉开心;当宝玉随父亲进大观园时,她也惦记宝玉,怕宝玉受到父亲责罚。
12. 选文二中宝玉见黛玉生气,“便知不妥”,而下文又写“今见无故剪了,却也可气”,这其中反映了宝玉怎样的心理活动?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
13. 有评论者指出,《红楼梦》把爱情写得既“浪漫”又“日常生活化”。请结合选文或《红楼梦》的其他情节,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 【答案】10. A 11. D 12. 答案示例:
“便知不妥”一句写出宝玉对黛玉的脾气非常了解,所以一见她生气,内心就有些不安,知道黛玉会做出激烈的举动。宝玉认为黛玉送的东西,自己历来都十分珍惜,而黛玉却误会自己,甚至剪坏了香囊。“无故”表现出宝玉对黛玉如此举动的不理解,甚至有些生气。 13. 示例一:
选文一中写林黛玉、贾宝玉初次见面,但两人竟都有似曾相识、一见如故的感觉,作者所描写的宝黛爱情是心灵的相通,是奇妙浪漫的。而选文二中写黛玉与宝玉在误会中发生争吵,随后又和好如初,作者通过对二人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真实地写出了两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磕磕绊绊。 示例二:
第三十四回中宝玉挨打后黛玉曾来探望,宝玉随后让晴雯去看黛玉,并给黛玉送去两条旧手
9
帕,晴雯不解其意,而宝玉相信黛玉自然会明白。果然黛玉收到手帕后明白了宝玉的用心,并引发思绪万千,在手帕上题诗。两人并未见面,只凭两方旧手帕就明白彼此心意,可谓心有灵犀。在外人看来貌似正常的日常礼节性往来中,蕴含了宝黛浪漫的爱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字形、词语意义理解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总之,字音是考试中常考的题型,考生要在平时多识记正确的字音,要养成正音正读的好习惯,要根据字形去准确辨识字音。只有平时的多积累,养成好的习惯,才能很好的作答字音题。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n”,皂白,根据文意是不分青红皂音、形旁辨形。注意字形“懵”,字音“殉”读作“xù白(是非)的意思。故答案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节选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A,“这更印证了宝玉确是一个像顽童一样心地单纯的人”,理解有误。从选文中可知,宝玉在情感上的丰富,所以不能说他是一个像顽童一样心地单纯的人。选项B,“说话不再小心翼翼,于是就不断与宝玉发生误会而争吵”说法有误,黛玉至始至终都是小心翼翼的,他与宝玉不断发生误会和争吵的原因是因为宝玉的多情。选项C,“这与丫环们‘笑’着通报宝玉回来时的心情是一样的”理解有误。根据对原文的理解,少时袭人倒了茶来,见身边佩物一件无存,因笑道:“带的东西又是那起没脸的东西们解了去了。”可知袭人内心是对抢宝玉东西的人是不满的。故答案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把握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这类试题首先要注意认真审题,然后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变化。本题题干问的是:选文二中宝玉见黛玉生气,“便知不妥”,而下文又写“今见无故剪了,却也可气”,这其中反映了宝玉怎样的心理活动?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考生要注意把握原文的内容,“宝玉见他生气,便知不妥,忙赶过来”从宝玉的表现上看,宝玉内心是很害怕的,怕黛玉生自己的气。从原文内容“宝玉已见过这香囊,虽尚未完,却十分精巧,费了许多工夫。今见无故剪了,却也可气”,
10
可以看出宝玉的内心是充满气愤的,但介于对黛玉的珍惜,内心是无奈的。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特点的评价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注意题干的要求,然后顺着题干要求去评价文本内仍然特点,注意到原文内容及情节中去找例子进行佐证。本题题干要求是:有评论者指出,《红楼梦》把爱情写得既“浪漫”又“日常生活化”。请结合选文或《红楼梦》的其他情节,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考生要注意从文本中找出体现爱情的“浪漫”又“日常生活化”,根据对选文的理解,选文一中写宝黛初会: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从黛玉的好奇中能见得似曾相识的“浪漫”。选文二写宝玉和黛玉的矛盾:林黛玉听说,走来瞧瞧,果然一件无存,因向宝玉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毕,赌气回房,将前日宝玉所烦他作的那个香袋儿——才做了一半——赌气拿过来就铰。宝玉见他生气,便知不妥,忙赶过来,早剪破了。从黛玉的赌气和宝玉的担心,可以见得文本内容的生活气息是很浓的。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四、实用类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反式脂肪酸之惧
妈妈经常叨唠:“奶油蛋糕不能吃,珍珠奶茶不能喝,薯条不能吃,爆米花不能吃……里面有反式脂肪酸!”这些人间美味真的不能吃?反式脂肪酸这么可怕?
脂肪酸是脂肪的关键成分。从营养学的角度看,某些脂肪酸对我们的大脑、免疫系统乃至生殖系统的正常运作十分重要。但它们都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需要我们从膳食中摄取。我们食用的油脂主要是天然的植物油和动物油两大类。不含胆固醇的植物油,更受人们的欢迎。可是,液态、易氧化变质的植物油不利于食品加工的特性需求。研究者采用氢化工艺使植物油成为固态或半固态,抗氧化稳定性好,储存期长。人们在对植物油进行氢化改性过程中产生了一种不饱和脂肪酸,这就是反式脂肪酸。
11
以人造黄油、人造奶油为代表的氢化植物油在食品行业中被广泛使用。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弗雷德研究心血管疾病,发现患者的血管里有大量的脂肪,但不是普通的脂肪,而是反式脂肪酸生成的物质。他进一步研究,得出结论:天然脂肪中的顺式脂肪酸容易被消化,【A】 人工生产出的反式脂肪酸需要更长时间分解,【B】 更容易在血管中沉积。当时医学界普遍认为是脂肪和胆固醇造成心脏病,弗雷德的观点【C】 不被认可,可是他没有放弃。2013年,99岁的他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告上法院,起诉该机构不作为。2015年6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表声明:“在食品中加入反式脂肪并不安全。”
近年,我国民众也在热议反式脂肪酸,有人认为反式脂肪会沉积在体内代谢不掉,指出反式脂肪酸和癌症、糖尿病、抑郁等健康问题关系密切。事实上,这些说法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形成共识的是反式脂肪酸不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对健康有明显的潜在危害,它和心血管疾病有关联性。因此,远离反式脂肪酸是对的。可是现实生活中,一丁点也不吃反式脂肪酸几乎做不到。因为不单单氢化植物油中含有反式脂肪酸。在高温下,原本“好”的植物油虽然没有加氢,长时间加热也会生成一些“坏”的反式脂肪酸。而且,牛奶、母乳中都含有微量反式脂肪酸,水果、蔬菜中也含有反式脂肪酸。
既然不能彻底远离反式脂肪酸,就要正视它带来的健康风险,就要控制摄入量。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建议反式脂肪的供能比(反式脂肪的供能比是指反式脂肪提供的能量占膳食摄入总能量的百分比)应低于1%,这对于一个每天需要摄入8400千焦能量的成年人来说,大约相当于吃2.2克反式脂肪。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的《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中国人反式脂肪的供能比平均值为0.16%,但城市居民中大约0.42%的人反式脂肪供能比已经超过1%,这部分人多数是在校学生。年轻人要建立健康观念,又不能不吃那些人间美味,就要有所控制,尽量选择不含反式脂肪酸或反式脂肪酸含量低的食物,并积极锻炼身体,保证体内脂肪的平衡,让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
(取材于程新《反式脂肪酸之惧》)
14. 在文章第三段中A、B、C三处的横线上,依次填写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 因此 并 B. 反而 而是 并 C. 反而 因此 却 D. 而 而是 却
15. 下列有关反式脂肪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用于食品加工的氢化油
B. 更容易在人体血管中沉积
12
C. 不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 D. 存在于一些天然食物中
16. 学校组织春游,你去超市选择与同学们共同享用的休闲食品。为了使饮食更加健康,你会选择下列食品中的哪一种?请根据文章内容,说明这三种食品选与不选的理由。
【食品名称】红糖小麻花 【配料】精粉、红糖、棕榈油、黄油、大豆油、食用盐 【产品类型】油炸类糕点 【食品名称】紫米面包 【配料】小麦粉、紫米、全蛋液、白糖、大豆油、人造奶油、食用香精 【产品类型】调味面包 【食品名称】桂花糯米糕 【配料】 米粉、桂花、白芝麻、黑芝麻、花生仁、麦芽糖 【产品类型】蒸制糕点
【答案】14. A 15. A
16. ①选桂花糯米糕,因为它的配料是天然食料,即使天然食料中存在微量反式脂肪酸,与另外两种食物相比,它的健康保障系数比较高;②不选紫米面包,因为它使用了人造奶油,这是含有反式脂肪酸的油品;③不选红糖小麻花,因为它是油炸糕点,要高温油炸制作,尽管使用的是“好”的植物油,也会生成反式脂肪酸。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近义词意义的辨析、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近义成语辨析的题目,首先明确近义词语的区别,然后分析句意找到所给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看哪个成语和它吻合,此题注意A处中的前后关系是转折关系,因此用转折连词“而”; B句中的内容是对前文的总结,所以用“因此”;C句中的“不被认可,可是他没有放弃”。说明其观点
13
不被认可,所以此处用“并”。根据以上对选文文段的理解,故答案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及概念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有关反式脂肪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是用于食品加工的氢化油”,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人们在对植物油进行氢化改性过程中产生了一种不饱和脂肪酸,这就是反式脂肪酸。故答案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按照题干要求,到原文去找自己回答文本的依据,这样就可以证明自己的观点了。本题题干要求是:学校组织春游,你去超市选择与同学们共同享用的休闲食品。为了使饮食更加健康,你会选择下列食品中的哪一种?请根据文章内容,说明这三种食品选与不选的理由。考生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要在三中事物中选取更健康的饮食,要注意观察题干中的食物的成分,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反式脂肪酸主要在食用植物油中含量最高,所以考生可以选择“桂花糯米糕”,理由是不含有食用植物油,其他两种食物都含有食用植物油和奶油。
五、阅读与写作(4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并从最后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不少于700字。 ....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于香港去世。噩耗传来,坊间一片悲伤。金庸笔下的江湖奇景,是几代人的青春记忆,是独特的中国童话。在华语文化圈拥有十分庞大的受众群。
为何武侠文学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溯其源头,武侠类叙事自中国古代游侠文化中生发。先秦两汉历史散文多记游侠事,司马迁在《史记》里更是以专章细述此类壮士。唐代文言小说中,侠客形象进一步确立。至清,更频出侠义小说,如《三侠五义》《小五义》等。值得一提的是,侠客们虽身怀绝技却并不嗜血滥杀,而怀有仁心善念。
千百年来,这些侠义题材的作品润物无声,逐渐融入民族心理,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孔子言“勇者不惧”,认为勇而信是君子应当具有的美好品德。孟子提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道德之勇。古老的侠文化在流变中浸染上儒家特质,“侠”与“士”在某种程度上都体现出对责任与道义的承担。
当代武侠小说沿袭中国古老的侠义精神,书中侠客也多与“士”相似,具有信义刚直、一诺千金、舍生取义等特点。同时,又将侠的精神升华:金庸的《神雕侠侣》中,郭靖教导杨过“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浸染着浓厚的儒家济世情怀。
14
小说家们精心构建的江湖,成为国人心灵深处的田园牧歌:江南,塞外,沙漠,海岛,高歌纵饮,策马奔腾……虽处江湖之远,而秩序与侠义并存,生动多彩,情意拳拳。
由此想来,当武侠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一道文化盛景,并逐渐成为民族精神的一种底色时,忠义诚信等侠义精神也传播久远,直至今日。
(取材于斯尔然《武侠文化的当代价值》)
17. 武侠文学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
18. 侠义精神在当今社会中仍有积极作用,请以“我看侠义精神”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19.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侠”的形象,或源于历史,或源于文艺作品,或源于身边的人和事……请你展开联想或想象,以“这个危急时刻”为文章开头,写一篇反映侠义精神的记叙文。题目自拟。
【答案】17. 武侠类叙事自中国古代游侠文化中生发。值得一提的是,侠客们虽身怀绝技却并不嗜血滥杀,而怀有仁心善念。古老的侠文化在流变中浸染上儒家特质,“侠”与“士”在某种程度上都体现出对责任与道义的承担。小说家们精心构建的江湖,成为国人心灵深处的田园牧歌。 18. 我看侠义精神
古人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侠义精神,侠义,侠义,意思就是像江湖上的侠客一样行侠仗义,助善除恶,打击邪恶势力。可是这个词在经过几千年的“风雨”侵蚀以后,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变了味儿,脱了色,人们心中早已忽视了它的存在…… 曾经发生了这样一场事情:有两个歹徒胆大包天,在光天化日之下持刀抢劫,殴打他人,人们在旁围观,一个个议论纷纷,竟没有一个出手相助。歹徒更加猖狂。就在这人命关天的危难之际,一个警察冲了出来,和歹徒搏斗起来,周围的人还是没反应,像看戏似的看着这一幕,还在背后指指点点,七嘴八舌。
最终,邪恶终将被正义所败,两个歹徒被绳之以法了,警察也倒下了,在救护车来临之际,那位警察在被抬上担架时,还牵挂着那个被抢的人,喃喃地说:“我不要紧,先救他,先……”。要知道他可是手了六处伤呀!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可见他的正义感是很强的,他的心是火热的,他的灵魂是高尚的,他对得起他穿的警服,他是人民的忠实守护着! 反之,看看那些袖手旁观的人吧!你们为什么不出来帮忙?为什么要看着歹徒行凶作恶?你们有什么资格对别人指手画脚?你们就敢肯定如果放走了他们,以后你就不会遭到同样的厄运?你如果被抢劫了,别人也是无动于衷,你又有什么感受?
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惧怕邪恶的。更无法容忍它的存在。而对邪恶熟视无睹的人,或
15
者被它所吓倒的人,肉体上虽然没有受到伤害,但他们的道德和灵魂却死了。永远不复存在。 在今天霸权与邪恶并存的世界上,我们应该有一种责任心,也要有一份侠义精神。这样,社会才会和谐,人们生活才会安宁,让我们行动起来,向邪恶重拳出击!大呼:“侠义行天下!” 19. 我心中的侠义
这个危急时刻,谁能路见不平一声吼。《水浒传》是我国著名的古代长篇小说,精彩的内容让许多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时仿佛身处其中而无法自拔,其中当然也包括我。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性格迥异、身怀绝技、正直善良的英雄好汉在水泊梁山起义的故事。
刚看了几章,我便被他们劫富济贫,行侠仗义的行为所感染。在当今的社会也有许多像梁山好汉那样的人,尽管他们没有梁山好汉那样高超的武艺,但他们却有梁山好汉重情重义,乐善好施的好品质,还有一副菩萨心肠。
我曾在电视新闻中看过一则令我感触很深的新闻:一天,一位阿姨在回家的路上遭到抢劫,在和歹徒的搏斗中,终力量不支,被歹徒挣脱,就在危急关头,一名出租车司机恰好路过,他奋不顾身,勇敢地冲向歹徒,在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下,这位出租车司机终于战胜了歹徒,他的行为获得了无数人的喝彩,而当记者和群众问他为何要这样做时,他却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都感动的话:“这没什么,要是别人遇见了也会冲上去的,我只不过恰巧碰见了。”瞧,多朴实的司机叔叔。
还有最近刚刚发生的“5.12” 汶川大地震,让许多人一时间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就在他们感到悲痛万分,绝望无比时,许许多多的人们开始行动起来,他们带着食品、衣服、帐篷等物品赶到灾区,有的甚至还冒着生命危险去当志愿者,每个人都在奉献着自己的爱心,时刻关注着灾区的人民。不仅是大人们,还有无数的孩子也在这次灾难中加入到支援灾区的行动中来啦。记得有一个三年级小朋友,将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三百多元零花钱全部捐给了灾区,还在家中干劳务,把家长给的酬劳继续捐向灾区。连孩子们都这样奉献爱心,还有谁不会被感动?
一部《水浒传》写出了英雄之信念:捍卫正义,勇往直前才是英雄的本色。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人一定要心存善念、正直无私、勇于奉献,要敢于和邪恶做斗争。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筛选、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考生要注意首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顺着题干的设问,到原文中去筛选内容,适当的加些自己的分析,这类试题要以
16
原文内容筛选为依托,切记不要脱离文本。本题题干要求是:武侠文学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把握,考生可以从以下内容中概括武侠文学的巨大影响力:溯其源头,武侠类叙事自中国古代游侠文化中生发。千百年来,这些侠义题材的作品润物无声,逐渐融入民族心理,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当代武侠小说沿袭中国古老的侠义精神,书中侠客也多与“士”相似,具有信义刚直、一诺千金、舍生取义等特点。由此想来,当武侠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一道文化盛景,并逐渐成为民族精神的一种底色时,忠义诚信等侠义精神也传播久远,直至今日。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考生要注意结合对命题的理解,寻找写作的角度和方向。本题的命题是:我看侠义精神,考生要注意从“精神”中去选取角度,根据对以上的文本材料的把握和分析,侠义精神包括:勇者不惧、对责任与道义的承担、信义刚直、一诺千金、舍生取义、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忠义诚信。以上的侠义精神都可以作为写作立意的角度。
适合本篇作文的素材:《论语·为政》曰:“见义不为,无勇也。”见义勇为,从古至今一直是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然而无法忽视的是,一些中小学生在见义勇为时使蛮力、用蛮劲,盲目而为。不仅预期效果未达到,有的甚至因此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所以笔者认为: 第一,这一变动适应社会现实。见义勇为者需要有完全责任能力,让孩子“会自护懂求救,珍惜生命”,显然比见义勇为更重要。而删除见义勇为,绝非让孩子们见义不为,而是希望他们能够见义智为。如报警、找成年人协助等。
第二,这一变动体现社会进步。社会需要的是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而在以往,我们过于追求见义勇为,没有考虑他们的人身安全。这一举措是与时俱进,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自古英雄出少年。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明天,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让少年儿童成长得更好。”如是说。保护未成年人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付诸予行动,建立长效机制,使保护未成年人的成长形成社会合力,这才是是社会文明的进步。
人们常常追问自己人生的意义,也许意义不在于追问,而在于行动。孟祥斌纵身一跃放大了自己生命的价值。真的仁者视他人的生命如自己的生命,真的勇者愿为他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却给了我们一些温暖的启示,叫我们怎么也不会忘怀。
17
见义勇为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今时代更是呼唤这种精神。李颖的英雄模范行为,正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人心所向。我们当以实际行动向见义勇为的英雄学习,学习他危难时刻豁得出去的无私无畏精神;学习他不计个人得失的责任担当……只要我们争相参与到见义勇为行列中,坏人坏事就没有立足的空间,危险危害就会渐渐“销声匿迹”,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新风尚,我们的家园定会变得更加美丽,社会定会更加祥和安宁。
一个个英雄,都是普普通通的的百姓,在那样特殊的环境里,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凝心聚力去救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与违法犯罪行为和灾害事故作坚决的斗争,他们流血、受伤,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公而忘私、舍己救人的英勇行为,写下了一曲曲时代的颂歌。 见义勇为者展现了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舍己救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心系社会、关爱他人的优秀品德,乐于奉献、甘于献身的高尚情操,众志成城、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适合本篇作文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我看侠义精神”这一中心论点从“侠义的勇武”“侠义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侠义精神的包容”等角度进行写作,作文可以采用并列式结构。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篇材料作文,考生要注意抓住材料的引导语: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侠”的形象,或源于历史,或源于文艺作品,或源于身边的人和事。根据对以上的材料内容的理解,考生可以从“历史”“文艺作品”“身边人和事”去挖掘“侠义”,以上即可作为考生写作立意的角度。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作文的文体要求,本篇作文要求写记叙文,记叙文的写作要注意人和事描述的生动和形象性,要写出真情实感,要注意抒发情感的真挚。
本篇作文的写作素材可以参考小题二,要注意从古人和故事中,写出其侠义精神和精神品质的内含,在写身边人和事的时候,要注意写人记事的真实性。
适合本篇作文的结构:文体要求是记叙文,所以考生可以采取夹叙夹议的段落结构,在结构中要注意分开记叙和议论的段落,这样作文结构就能显得整齐。
【点睛】小题二:命题作文审题七法:(一)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词造句”)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如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
18
果题目中有代词,则指出具体指代的内容、对象。)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如“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然后取其一点入题。(二)明确重心法(审题眼)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如:“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三)探究寓意法。(比喻象征联想法)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这一类作文,命意的关键在于抓住命题中的核心词素,把抽象命题具体还原,再把具体概念抽象提升;或者把大话题从小处着手,小话题从大处引申。(四)追问法“追问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追问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五)化意为象法(化虚为实)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六)一分为二法“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遇到“中性题目”时,要注意正反思维、辩证思维)(七)巧用材料法有的材料(提示语),蕴含着跟题目有关的丰富的信息。审题时就是充
19
分探究材料,分清层次与角度,结合追问法、添枝加叶法等,明确写作的内容和范围。
20
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