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湖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深度转型和升级,产教深度融合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指向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教育方面看,在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职业教育的一大问题是教育主体和市场主体脱节,职业院校作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主体却缺失了行业企业的市场化人才培育环境。而从经济领域看,我国正在进入工业化中期,努力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建立创新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缺口日益扩大,倒逼行业企业在专业技能人才补充模式上进行变革。所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是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形成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道路。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湖北省科教资源丰富,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积累不少宝贵经验,也探索了一些有益的做法。据统计,截止2015年,湖北省已有128 所职业院校与 1755 家省内外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然而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湖北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仍然被内外两层因素所制约。在外部资源供给上,我省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总体不足,据统计,湖北省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不仅远低于中部地区的江西、湖南和河南,
而且仅为西部省份陕西的 46%、云南的 69%,只及沿海发达地区深圳市的 1/4。在内部机制的变革上,现有职业院校也普遍存在着“内功”不足的毛病,不仅难以很好的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也完全无法满足行业企业对新兴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不少职业院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按照区域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作充分调研进行合理设置和动态调整,造成了我省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不对接、 人才层次培养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结构不对接、规模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结构不对接的“脱节式”发展。此外,我省除部分骨干示范学校外,多数院校办学质量不尽如人意。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要求的问题相当突出,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不高,技术技能不强,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社会总体满意度不高。究其原因,现有职业院校的职业特征不突出,其教学方式与普通院校没有本质区别,未能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课程设计不科学,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尚未形成,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岗位要求没有做到有机衔接,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教育意识薄弱。因此,推动我省职业教育健康成长,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关键还在于改革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体制上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切实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时代需求。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新常态下,在中部崛起战略的大好契机中,如何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构建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湖北职业教育新体系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相关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为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的不断优化升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许多学者对产教融合的合作模式进行了研究。从层次上看,有学者认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分为浅、中、深三个层次,分别为企业配合模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校企实体合作模式,目前较多学校还停留在浅层次。从人才培养方式上来看,有学者认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分为订单式、2+1式,工学交替式,产教结合式、半工半读式、目前较多的是订单式和2+1式。从融合与合作的内容上看,有学者认为存在技术合作式、资本合作式、人力资源合作式三种,目前较多的是人力资源合作式。从办学主体上看,有学者认为有校办企业、行业(企业)、校企股份合作三种。还有不少专家学者尝试进行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有学者提出职业院校应该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依托职教集团,打造校企合作示范项目,加强互利机制建设,从而强浅层次的融合与合作推进到深层次。有学者提出了“三点一线”的观点,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生命线,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为切入点,切实转好师资队伍建设这一关键点和社会服务这一着力点。有学者提出了“双岗双职一体化”,总结了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中的若干做法。还有学者从现代学徒制角度研究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新路径。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实践,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上提出了不少值得借鉴的有益做法。与行业密切联系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一个鲜明特色,在国家教育机构的协调下,澳大利亚成立全国性的或者地方性的行业培训咨询组织,其成员为行业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都很扎实的专家学者。全程参与职业教育政策、体系、结构的设置,甚至参与技能标准、专业开设、课程设置、教材开发等环节。此外,他们还在行业企业信息、院校培养之间做好沟通协调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显著特色,“双元制”里的双元分别指企业和职业技术学校,是由国家高层立法支持、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符合德国特色的一种成功的职教模式。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文化、理论知识,在企业里学习职业技能,每一学期都有
文化、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到企业里进行实践检验、 熟悉、巩固。“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德国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三明治”式培养是英国 职业教育的特色,其主要环节是学生一年(或两年)在职业技术院校学习,一年在企业进行实际技能培训,再一年又回学校学习。通过这种培养,学生既学习了理论,又掌握了实际技能,还可以在最后一年的学校学习中获得技能和理论的提高。日本重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明确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日本认为只有企业自己才知道需要的人才规格,因此,企业自己主办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合自己需要的技能人才,企业办职教是日本职教的特色。此外,新加坡的“教学工厂”职教模式也是世界主流职教模式之一。
3.国内外研究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已有的研究中理论与实践脱节较为明显。国内的学者热衷于为职业教育开展产教融合提出各种各样新的模式,路径、机制创新,但对于这些理论是否能在具体实践操作过程中起到实质性作用缺乏必要的实证探讨。虽然国外相关的实践研究较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是有不少学者只是盲目的将国外的“先进经验”生搬硬套到国内的教育实践,没有很好的考虑中国独具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难免水土不服,事倍功半。这就造成相关的许多研究与地方产业脱节,研究者或是就教育谈教育,或是就合作谈合作,研究脱离了地方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这就使得融合与合作浮于表面,难以发挥实效。
(三)研究价值
本课题紧紧围绕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总体要求,将“基于产教融合的湖北职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作为核心议题,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理论方法的
基础上,通过大规模实证调研的方式获取足够多的精准数据和鲜活案例来呈现湖北省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改革进程的真实全貌,深度分析湖北省中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深层问题,从而得出推进湖北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机制与路径,提出促进湖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对策举措,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学术价值:
(1)本课题将从教育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出发,系统的分析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机制问题,为探索湖北省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优化升级提供理论基础。
(2)本课题将紧跟湖北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 深入思考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湖北职业院校教育改革路径及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丰富国内现有的职业教育发展理论。
2.应用价值:
(1)本课题立足于实证研究,在深入分析制约湖北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关键因素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提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揽子方案,并为相关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实践指导。
(2)本课题在具体指导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切合湖北省经济特征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机制与路径,为政府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提供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二、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预期达成以下三个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探讨符合湖北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路径、模式和策略,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理论。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出修改完善湖北省中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法,学习流程等多方面的优化重构。并在省内挑选部分院校和企业进行试点,让研究成果落地生根,发挥实效。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出推动湖北省职业教育品牌建设及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政策建议。
(二)研究内容
1.产教融合的结构要素及其高效形态
要素分解细化事物认知,解构产教融合,了解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等各主体行动逻辑,寻找主体间合作最佳路径与保障机制,探究职教发达国家产教融合在政策制定、组织合作、资源流动、人才培养、技术产品转化中的经验,总结高效产教融合的表征、特点、规律。
2.湖北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施现状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等实地调研湖北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施现状,全
面把握深入了解基础上,寻找产教融合、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系统归因分析。
3.发达国家产教融合推进职教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机制与路径
以美、英、日等国为例,探究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施状况,探索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经验、方法、理路,探究支持产教融合高效运转的经济、社会、文化要因,总结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与实施路径。
4.基于产教融合的湖北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方案
以产教融合为核心,将产教融合深入到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设计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实施等方案。加强对各类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精准设置专业;内化产业标准,实现产业标准、岗位能力要求与课程内容对接;采用多样化教育教学手段,在信息化基础上强化学生知识、技能等能力可持续培养。
5.以产教融合为抓手促进湖北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以产教融合为教育教学指南,需要政策、资金、组织、师资、信息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组建产教融合圆桌会议,实现信息高效流动,实现精准决策,并加强资金支持,建设“双师型”教师、“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信息化教学手段促进湖北省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之处
国内大多数相关研究只是自上而下的进行理论探究和问题分析,而本课题研究立足于
自下而上的实证研究,在结合大规模田野调研的案例数据支撑下,从湖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教育本质规律出发,探寻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模式和策略。
三、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遵循以问题为导向寻找理论支撑,选择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具体的研究思路如下:
课题从职业技术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政策三大研究领域出发寻求理论支撑,采取量化为主、质化为辅的混合研究范式。研究过程立足实证,既有大规模问卷调查,又有典型个案研究,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的构建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湖北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得出构建湖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策略、路径与模式和湖北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范式。从研究内容上看,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各自优势适用于本研究聚焦的若干重要议题。量化研究的应用主要是根据实地调研数据,探讨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实质需求。根据质化研究的特点和优势,本研究中主要在下述几方面运用质化研究:提供相关行动者如教师、学生、家长、企业管理者等个人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观感与阐释,多维度检视职业院校的教学状况;总结典型案例中职业学校产教融合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分析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关系,探索校企之间相互促进,共赢发展的条件。
具体方法有:
(1)数据文献研究:通过搜集我国各地区有关职业教育师资建设、财政投入等数据,从宏观层面分析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中的实施现状与困境,为本研究提供问题分析的宏观背景;
(2)问卷调查:以分层抽样方式,选择湖北省内中职、高职院校约100所,通过对校长及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困境与需求。
(3)个案研究:选择有代表性的个案学校、对学校产教融合的实际运行过程进行调研和评估。个案研究将综合运用观察、访谈、文本分析等人类学研究方法,从横向差异与纵向追踪视角评价各地模式的异同、存在的问题与有益经验。
(4)比较研究:从比较视野搜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例,比较其运行模式和教育政策的异同,为推进湖北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三)实施步骤
本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呈现湖北省现有中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的发展现状和困境;第二,探寻适应湖北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第三,进一步思考能够促进湖北省职业教育长效发展的政策建议。所以,项目整体按照需求分析——模式构建——政策建议的研究步骤推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