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医诊断学题库

2020-09-04 来源:易榕旅网
一、 单选题(请将一个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 1. 确立辨证论治理论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诸病源候论》 D.《景岳全书》 E.《瘟病条辨》 2.第一部中医脉诊专著是()

A.《难经》 B.《频湖脉学》 C.《脉经》 D.《脉诀》 E.《三指禅》

3.我国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成书于( )。

A.汉代 B.晋代 C.元代 D.明代 E.清代 4.首创“诊籍”的作者是( )。

A.扁鹊 B.淳于意 C.张仲景 D.华佗 E.张景岳

5.《脉经》的作者是( )。

A.扁鹊 B.王叔和 C.李时珍 D.滑寿 E.张景岳

6.《濒湖脉学》的作者是( )。

A.张仲景 B.张景岳 C.叶天士 D.李时珍 E.孙思邈

7.伤风表证病人常表现为( )。

A.恶寒重,发热轻 B.发热重,恶寒轻 C.发热轻而恶风 D.发热与恶寒并重 E.寒热往来 8.患者素体阳虚,不温肌表,故见( )。

A.但热不寒 B但寒不热 C.恶寒发热 D.寒热往来 E.并无寒热

9.若风热内传,正盛邪实,常可见( )。

A.潮热 B.微热 C.壮热 D.郁热 E.虚热 10.患者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属于( )。

A.湿温潮热 B.阴虚潮热 C.阳明潮热 D骨蒸潮热 E气虚发热

11.外感风邪所致中风表虚证,常见( ).

A.无汗出 B.有汗出 C.大汗出 D.冷汗出 E.热汗出

12.患者蒸蒸汗出,兼壮热口渴者,属( )

A.战汗 B.绝汗 C.自汗 D.大汗 E.盗汗 13.患者关节疼痛,沉重不移者,属( )。 A.行痹 B.着痹 C.痛痹 D.热痹 E.虚痹 14.消渴患者口渴饮水的特点是( )。

A.口不渴饮 B.渴不多饮 C.大渴引饮 D饮不欲咽 E.饮人即吐

15.食少纳呆,兼消瘦,腹胀,便溏者,属( )

A.脾胃气虚 B湿邪困脾 C.肝胆湿热 D食滞内停 E.脾阳虚弱

16.妇女带下黄臭,多因( )。

A.脾虚生湿 B.冲任损伤 C.带脉不固 D.肝郁化火 E.湿热下注

17.大便时干时稀,多见于( )。

A.胃气亏虚 B.脾气亏虚 C.中气下陷 D.肝郁乘脾 E大肠湿热

18.下列何项与发热性疾病无关( )。

A.恶风 B.恶寒 C.寒战 D.畏寒 E.肢厥

19.患者寒热往来,发无定时,见于( )。

A.表证 B.半表半里证 C.少阴病 D.厥阴病 E.疟疾病

20.患者前额部疼痛,属何经头痛( )。

A.太阳经 B.少阳经 C.阳明经 D.气血两虚 E.阴虚

21.患者病中兼见口甜,多因( )。

A.脾胃气虚 B.脾胃湿热 C.肝胆湿热 D.肝胃郁热 E胃阴亏虚

22.患者盗汗的原因多为( )

A.气虚 B.血虚 C.气血两虚 D.阴虚 E.阳虚 23.亡阴患者出汗,多为( )

A.自汗 B.盗汗 C.热汗 D.冷汗 E.战汗 24.自觉怕冷,加衣盖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缓解者, A.恶风 B.恶寒 C.畏寒 D.寒战 E.肢厥 25.初病即出现恶寒发热并见,多为( )。

A.半表半里证 B疟疾 C外感表证 D里证 E.表证人里

26.患者便秘,兼见面色苍白、渴喜热饮者,属( )

A.阴液亏损 B.阴寒内结 C.气阴两亏 D.气血不足 E.血虚不润

27.妇女带下清稀,量多色白,多因( )。

A.湿热下注 B.脾虚湿注 C.肝经郁热 D.寒湿困遏 E.肾阳亏虚

28.肝阳上亢患者头痛的特点是( )。

A.隐痛 B.重痛 C.掣痛 D.刺痛 E.胀痛 29.下列各项中,与“渴不多饮”无关的是(

A.湿热内蕴 B.热入营血 C痰饮内停 D阴虚内热 E阳气虚弱

30.疼痛独见于足跟部,应考虑( )。

A.肝血瘀滞 B肝血不足 C脾虚精亏 D肾虚精亏 E寒凝肝脉

31.患者大便先干后稀,应属( )。

A.邪热伤津 B肝郁乘脾 C脾胃虚弱 D胃阴亏损 E寒湿困脾

32.痢疾患者的大便特点是( )。

A暴注下泄,色黄而臭 B排便不爽,溏结不调 C里急后重,便下脓血 D.腹泻不爽,便溏如糜 E.滑脱不禁,下利清谷 33.胃脘灼痛,饥不欲食,证属( )。

A.胃火炽盛 B胃阴亏虚 C肝气犯胃 D胃肠气滞 E食滞胃脘

34.患者困倦易睡,头目昏沉者,多属( )。

A.脾气虚弱 B痰湿困阻 C心肾阳虚 D心脾两虚 E邪人心包

35.小便黄赤,伴尿频、尿急、尿痛者,为(

A.膀胱湿热 B热盛伤津 C肾气不固 D下焦虚寒 E心火亢盛

36.胸痛,潮热,咯痰带血,盗汗者,属( )。

A.肺热壅盛 B肺阴亏虚 C痰湿阻肺 D痰热壅肺 E燥邪犯肺

37.患者视物不清,模糊不明者,多属( )。

A. 目眩 B. 目昏 C.雀目 D.歧视 E.眼花 38.察神,突出地表现于( )。

A.面色 B.目光 C.言语 D.表情 E.脉象 39.患者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懒言,倦怠乏力,动作迟缓,属于

A.得神 B.失神 C.少神 D.假神 E.神乱 40.阳热亢盛的患者,其面色常见( )。

A.红黄隐隐 B两颧潮红 C泛红如妆 D满面通红 E白里透红

41.面色淡黄,枯槁无华,称为( )。

A.苍黄 B.萎黄 C.黄胖 D.阳黄 E.阴黄 42.颜面白光白虚浮,其病因多属( )。

A.血虚 B.寒凝 C气虚 C.阳虚 气滞 43.小儿囟门迟闭,骨缝不合,是( )。

A.囟陷 且囟填 C.解颅 C. 大头瘟 E.小儿先愚 44.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疼者是( A.痈 B.疽 C.疔 D.疖 E.疮 45.咯痰清稀量多,色白滑而易咯,属(

A.寒痰 B.湿痰 C.风痰 D. 燥痰 E.热痰 46.正常人舌体瘦而偏红,常见于( )。

A.老年人。B.肥胖人 C.年轻人 D. 消瘦人 E.婴幼儿

47.舌体软弱,屈伸无力者,称( )。

A.短缩舌 B.痿软舌 C.吐弄舌 D. 强硬舌 E.颤动舌

48.咽喉鲜红娇嫩,肿痛不甚,原因是( )。

A.肺胃积热 B痰湿停滞 C 胃热亢盛 D虚火上炎 E热毒深极

49.按五轮学说,上下眼睑属于( )。

A.血轮 B.风轮 C.气轮 D. 水轮 E.肉轮 50.肝经风热患者易出现( )。

A.眼胞赤烂 B目眦红赤 C 白睛发黄 D全目赤肿 E目窠微肿

51.观察患者面色的关键,在于区分( )。

A.主色与客色 B.善色与恶色 C. 常色与病色 D.客色与病色 E.主色与病色 52.舌青紫而肿胀,多为( )。

A酒毒攻心 B气血上壅 C 心脾热盛 D气滞血瘀 E热毒上攻

53.根据《灵枢·五色》面部分属,鼻称为( A.藩 B.明堂 C.庭 D. 蔽 E.阙 54.舌质淡胖而嫩,苔白而润,见于( )。

A.气虚 B.血虚 C. 气血两虚 D.阳虚 E.气阴两虚

55.望舌辨虚实,主要观察( )。

A舌色浅深 B舌质老嫩 C舌苔厚薄 D舌苔润燥 E舌体胖瘦

56.下列属于“假神”的症状是( )。

A言语失伦 B两颧潮红 C反应迟钝 D突然能食 E表

情淡漠

57.患者形体肥胖,面白少华,精神不振者多为(

A.阳气不足 B阴血不足 C精气亏虚 D津液不足 E痰火内蕴

58.患者暴病,咯吐脓痰如米粥者,多为( )。 A.肺燥 B.肺痿 C肺痈 D.肺痨 E. 肺热 59.患者出现瞳仁散大,多属( )。

A.肾精耗竭 B动风先兆 C.津液亏耗 D肝经风热 E气血不足

60.下列诸项中,不属斑的特征之项是( )。

A.色红 B.点大成片 C. 平摊皮下 D.摸之碍手 E.色紫

61.若满舌厚苔骤然退出,提示( )。

A.邪去正安 B表邪入里 C.寒证化热 D胃气暴绝 E邪热伤津

62.根据《素问·刺热》面部各区分属脏腑的理论,“颏”部应属( )。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63.黄苔主热证,若热结于里,则见( )。

A.舌苔淡黄 B舌苔深黄 C舌苔焦黄 D舌苔灰黄 E舌苔黄腻

64.舌苔黄燥,主病为( )。

A.表热证 B.实热证 C.湿热证 D.虚热证 E.假热证 65.小儿睡眠露睛,多由于( )。

A脾胃虚衰 B津液不足 C肝风内动 D肝经风热 E.肾经耗竭

66.舌质中部生芒刺,常提示( )

A.心火上炎 B肝胆热盛 C胃阴不足 D胃肠热盛 E.疫疠初起

在客色中,冬天的面色相应应为( )A.稍白 B.稍赤 C.稍青 D.稍黑 E. 稍黄

68.望小儿食指指纹,指纹淡滞的意义是(

A.分表里 B.定虚实 C.辨寒热 D.测轻重 E. 估预后 69.患者呕吐清水痰涎,伴胸闷苔腻者,多属( A.寒呕 B.热呕 D.痰饮 D食积 E. 气滞 70.舌体胖大有齿痕,主病为( )。

A.脾阳虚 B.脾虚湿盛 C. 估预后 D.肾虚水泛 E.肾阳虚

71.主热人营血或阴虚火旺的舌象是( )。

A.红舌 B.绛舌 D.紫舌 D.芒刺舌 E.镜面舌 72.下列舌象中,除( )之外,健康人均可出现。

A.裂纹舌 B.齿痕舌 C.剥落苔 D.淡红舌 E.淡白舌

73.观察舌苔辨邪之浅深,主要依据( )。

A.舌苔有无 B.舌苔厚薄 C.舌苔润燥 D.舌苔颜色 E.舌苔腐腻

74.患者颈肿眼突,多由于( )。

A.精气将绝 B脾胃虚弱 C.肾气将衰 D肝郁气结痰凝 E肝阳上亢

75.患者舌色淡紫而润,主病为( )。

A气滞血瘀 B气虚血瘀 C寒凝血瘀 D外伤血瘀 E血虚夹瘀

76.面部口眼歪斜,或肌肤不仁,并无其他疾苦者,属( A风中脏腑 B热极生风 C阴虚生风 D风中经络 E血虚生风

77.患者素体阴虚火旺,复感风寒之邪,可见( )。

A.红瘦舌,灰苔 B.绛舌,薄白苔 C. 绛舌,黄白相兼苔 D.淡白舌,黄裂苔 E.红舌,苍老滑苔 78.患者脱肛,其原因多为( )。

A.肾气不固 B.肺肾气虚 C. 中气下陷 D.肾不纳气 A.举 B.按 C.切 D.寻 E. 摸 94.脉象“有神”的形态是( )。

A从容和缓 B节律一致 C柔和有力 D沉取应指 E尺脉明显

95,四季平脉中秋季脉象常稍(

A.洪 B.弦 C.沉 D.浮 E. 缓 96.5~6岁小儿平脉,其脉搏次数一息多为(

A.三四至 B四五至 C. 五六至 D.六七至 E.七八至

97.脉来细小如线,应指明显是( )。

E.大肠湿热

79.舌质红,苔黄厚,多见于( )。

A.里实热证 B.虚热证 C.胃气阴大伤证 D.热人营血证 E.痰热证

80.观察舌苔辨别病邪的性质主要依据是( )。

A.舌苔有无 B.舌苔润燥 C. 舌苔厚薄 D.舌苔颜色 E.舌苔真假

81.患者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者,是( A.谵语 B.郑声 C.独语 D.错语 E.狂言 82.呼吸微弱,气少不足以息,属( )。

A.少气 B.短气 C.息微 C. 喘气 E.嗳气 83.气从胃中逆上,出咽喉而发声短频者称(

A.呃逆 B.太息 C.干呕 D·嗳气 E. 恶心 84.患者口气臭秽,多为( )。

A.内有宿食 B.胃阴亏虚 C. 胃实寒证 D.胃实热证 E.脾胃湿热

85.喘、哮的区别,关键在于喘是( )。

A.以抬肩言 B.以气息言 C. 以张口言 D.以鼻煽言 E.以痰鸣言

86.患者散发烂苹果样气味,常提示为( )。

A.水肿病晚期 B.消渴病危重期 C. 失血重证 D.脏腑败坏 E.瘟疫病 87.燥咳的特点应为,(

A.干咳无痰 B咳声重浊 C.咳声轻清 D咳嗽痰多 E咳声不扬

88,呕势急剧,呕声响亮者,多属( )。

A胃虚寒证 B胃实热证 C 热扰神明 D胃气亏虚 E肝气郁结

89.太息的产生,多与( )有关。

A.心火 B.肝郁 C.肾虚 D. 肺虚 E.胃逆 90.正常声音的特点不包括( )。

A.发声自然 B.音调和畅 C. 亲切和蔼 D.言语清楚 E.言与意符

91.遍身诊脉法“下部下”切脉部位在( )

A.箕门穴 B.太冲穴 C.冲阳穴 D. 太溪穴 E.五里穴

92,寸口脉分候脏腑,肝胆病变反映于(

A.右关部 B.左关部 C.左尺部 D.右尺部 E.左寸部

93.切脉时用较轻指力诊于寸口皮肤上称(

A.细脉 B.虚脉 C.微脉 D. 弱脉 E.伏脉 98.脉来迟而时止,止无定数者,是( )。

A.促脉 B.结脉 C.代脉 D. 涩脉 E.缓脉 99.气滞血瘀的病证其脉象常见( )。

A.虚脉 B.实脉 C.紧脉 D. 迟脉 E.涩脉 100.促脉与数脉的鉴别要点是( )。

A.脉位深浅 B.脉力强弱 C. 节律齐否 D.脉道粗细 E.脉率快慢

101.脉体大小及脉势强弱均相反的一组脉象是(

A.滑脉、涩脉 B.洪脉、细脉 C.紧脉、缓脉 D实脉、虚脉 E.迟脉、数脉

102.患者素体痰盛而感受外邪之脉象是(

A.浮滑 D.滑数 C.弦滑 D.浮数 E.弦紧 103.气血两虚患者脉象不易出现( )。

A.弱脉 D.濡脉 C.细脉 D.涩脉 E.虚脉 104.脉搏出现在寸口背侧者,称为( )。

A.六阳脉 B.六阴脉 C.真脏脉 C.斜飞脉 E.反关脉

105.下列属于弦脉形态特点的是( )。

A.端直而长 B脉来绷急 C浮而搏指 D沉按实大 E状如波涛

106.脉来去俱盛,三部举按均有力者属(

A.洪脉 B.滑脉 C.紧脉 D. 实脉 E. 弦脉 107.濡脉和弱脉的不同之处是( )。

A.脉位 B.脉力 C.脉形 D. 脉律 E. 脉率 108.肝胆病、痛证、痰饮证常见脉象是(

A.弦脉 B.紧脉 C.滑脉 D. 促脉 E. 结脉 109.寸口诊脉法始见于( )。

A.《内经》 B.《难经》 C.《脉经》 D《伤寒论》 E《濒湖脉学》

110.迟脉的脉象是脉来迟缓,一息不足(

A.二至 E.三至 C.四至 D.五至 E.六至 111.在脉象指感上与滑脉相反的脉象是(

A.迟脉 B.缓脉 C.结脉 D. 涩脉 E.沉脉 112.按诊时若手心热盛者,多为( )。

A.内伤发热 B.气虚发热 C. 阴虚发热 D.外感发热 E.肝郁发热

113.扪按虚里搏动,可以了解( )之强弱。

A.心气 B.肺气 C.宗气 D. 胃气 E.阳气 114.病情危急时或两手无脉时,常诊察( )。

A.人迎、合谷 B.人迎、趺阳 C.趺阳、合谷 D.人迎、太溪 E.太溪、趺阳

115.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是( )。

A.缓脉 B.结脉 C.迟脉 D.代脉 E.涩脉 116.弦细脉的主病为( )。

A肝郁气滞 B阴虚有热 C血虚肝郁 D.寒滞肝脉 E肝郁血瘀

117.下列诸脉之中不主虚证之脉是( )。

A.细脉 B.微脉 C.结脉 D. 浮脉 E.濡脉 118.脉象沉而细软,其脉为( )。

A细脉 B.濡脉 C.弱脉 D. 虚脉 E.代脉 119.濡脉、缓脉、细脉三者共同主病是( :

A.湿证 B.脾虚 C.劳损 D. 痰饮 E.血虚 120.相兼脉中,弱脉属于( )。

A.二合脉 B.三合脉 C.四合脉 D.五合脉 E.六合脉

121.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依据是( )

A.症 B.病 C.证 D. 证型 E.病案 122.中医诊断学中辨证的基本纲领是( )。

A八纲辨证 B脏腑辨证 C病因辨证 D气血津液辨证 E经络辨证

123.头痛、恶寒等属于( )。

A.症状 B.体征 C.证候 D.病名 E. 证型 124.下列辨证方法中主要不是用于外感病辨证的是( )。 A.病因辨证 B.六经辨证 C. 卫气营血辨证 D.三焦辨证 E.气血津液辨证

125.中医辨证的主要要素不包括( )。

A.病位 B.病性 C.病症 D. 病因 E.病势 126.下列症状中,诊断表证最具意义的是(

A.脉浮 B.恶寒 C.头身痛 D. 苔薄白 E.流涕 127.邪在半表半里的特征性症状是( )。

A.胸胁苦满 B.口苦咽干 C.寒热往来 D.脉弦 E.目眩

128.患者先见恶寒发热,现恶寒已罢,反恶热,口渴尿赤,舌红苔黄,证属 A.表寒里热 B.表热里寒 C.表邪人里 D.表虚里实 E.里邪出表 129.一般而言,表证是指( )。

A.皮肤的病证 B肌腠的病证 C.肺卫的病证 D.外邪犯表的病证 E外科疮疡病证 130.表证之恶寒,是由于( )。

A.风性开泄,腠理疏松 B.外邪束表,、卫阳闭郁 C.卫阳不固,腠理疏松 D.肺卫气虚,风寒外邪 E.素体阳虚,寒自内生

131.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 )。A.阴盛格阳 B.阴盛阳衰 C. 阳盛阴衰 D.真阴欲竭 E.阳盛格阴

132.“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均是 A虚实转化 B虚实错杂 C虚实真假 D真虚假实 E真实假虚 133.下列症状中与阴虚最无关的是( )。

A形体消瘦 B口燥咽干 C咯痰清稀 D舌质嫩红 E脉象细数

134.阴虚患者在渴饮方面的表现是( )。

A.咽干少饮 B渴喜冷饮 C渴喜热饮 D漱水不咽 E大渴引饮

135.下列诸症中与里证无关的是( )。

A但热不寒 B但寒不热 C舌苔黄厚 D脉沉而迟 E恶寒发热

136.下列诸症中与实寒证无关的是( )。

A.面色苍白 b畏寒喜暖 C肠鸣泄泻 D腹痛喜按 E脉迟或紧

137.辨表虚证的主要依据是( )。

A.恶寒 B.发热 C.汗出 D.恶风 E. 脉浮 138.因实邪结聚,阻滞经脉,气血不能外达的病理状态是( A.真实假虚 B真虚假实 C虚实并重 D因虚致实 E由实转虚

139.下述症状中,阳虚证患者一般不见( )。A.神疲乏力 B.形寒肢冷 C. 口淡不渴 D.大便溏薄 E.脉细苔少 140.患者发热恶寒,咳嗽咽痛,且四肢欠温,尿清便溏, 证属( )。

A表热里寒 B真寒假热 C上热下寒 D热证转寒 E寒证化热

141.下列各项中与亡阳证无关的是( )。A.四肢厥冷 B.冷汗淋漓 C.汗出味咸 D.脉微欲绝 E.呼吸气微 142.阴盛格阳证一般不见( )。

A.面赤 B.口渴 C.溲赤 D.脉大 E.咽痛 143.判断表邪是否已人里的主要依据是( )A.是否口渴 B.是否发热 C. 是否恶寒 D.是否脉浮 E.是否苔白 144.由于脾虚不运,致痰湿停积的证候属 A.虚中夹实 B.由实转虚 C.虚实并重 D.因虚致实 E.实中夹虚 145.阴虚火旺与阴盛格阳两证的相似之症是:

A.面色红 B.四肢温 C.尿黄 D.舌质红 E.脉象数 146.风淫证侯出现项强、肢挛,甚至抽搐,其病机是: A.风邪犯表 B.风邪犯肺 C.风中经络 D.风袭肌腠 E.风郁皮肤

147.寒淫病人腹痛,肠鸣,泄泻,其病机多因( A.寒郁经脉 B.寒凝四肢 C. 寒遏气机 D.寒中于里 E.寒遏于表 148.暑淫患者恶热,汗出,口渴,神疲,脉虚数,属( A.阳暑 B.中暑 C.暑风 D.冒暑 E. 阴暑 149.湿淫患者头重如裹,遍体不舒,四肢懈怠,属于( A.伤湿 B冒湿 C.湿伤关节 D.湿中于里 E.湿渍肌肤

150.患者因情志致病,心神不安,语无伦次,举止失常,是因( )。

A.恐伤肾 B.忧伤肺 C.怒伤肝 D.喜伤心 E.思伤脾

151.下列诸项中不属疫疠致病的特点是( )。A.有传染源 B.有传染途径 C.皮肤出疹 D.传染性强 E.死亡率高

152.患者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其病因是( A.风寒 B.风热 C.风湿 D.寒邪 E. 风邪

153.下列各项中与火热致病最不相关的是( ) A.吐血衄血

B.牙关紧闭 C. 局部肿疡 D.脉细而弱 E.大便干结 154.患者身热恶热,汗多尿黄,口渴,乏力,多属( )。 A.火热证 B,伤湿证 C.中暑证、 D.伤暑证 E. 温燥证 155.火热致病的特点是( )。 A.发病急剧 B.重浊粘腻 C.游走不定 D.具传染性 E.伤津耗液

156.风淫证候的临床表现常不具有( )。 A.发热,恶风,头痛 B.口眼歪斜 C.皮肤瘙痒 D.关节游走疼痛 E半身不遂

157.患者久泄不愈,腹部坠胀,少气倦怠,头晕眼花,舌淡脉弱,证属( )。

A.气虚证 B.气陷证 C.气血两虚证 D.血虚证 E.气滞证

158.患者头痛,眩晕,甚至昏厥,证属( )。 A.胃气上逆 B.肺气上逆 C.肝气上逆 D.肝胃不和 E.肝火上炎 159.某女患者月经经期错乱,经色紫暗,夹有血块,且少腹冷痛,形寒肢冷,舌紫暗,( )。

A.血瘀证 B.气滞血瘀证 C血寒证 D.气虚血瘀证 E.气滞证

160.某女患者月经量多,而见气短乏力,面白无华,舌淡,脉细弱,证属( )。 A.气不摄血证 B.气随血脱证 C.气血两虚证 D.血虚证 E.气虚证

161.患者咳嗽咯痰,量多清稀,且气喘,胸闷,辨证是( )。 A.悬饮 B.痰饮 C.支饮 D.溢饮 E.水饮 162.气滞证中出现疼痛,其性质一般为( )。

A.胀痛 B.刺痛 C.隐痛 D.绞痛 E.空痛 163.临床以出血和气虚共见为辨证要点者,证属(

A.气不摄血证 B.气随血脱证 C. 气血两虚证 D.气滞血瘀证 E.气虚血瘀证

164.患者身热夜甚,口渴不多饮,心烦不寐,月经先期,舌质红绛,脉细数,证属( A.阴虚内热 B.湿热内阻 C.血热证 D.气虚发热 E.瘀热互结

165.患者头目晕沉,胸脘满闷,恶心纳呆,呕吐痰涎,其病机为( )。

A.肝阳上亢 B气血亏虚 C痰湿内阻 D肾精不足 E肝胃不和

166.下列诸症中并非痰证表现的是( )。A.咳嗽咯痰 B.心悸肢肿 C.眩晕呕恶 D.瘰疬乳癖 E.脘痞纳呆 167.下述各项中不属血瘀证的症状是( )。

A.痛如针刺 B.胁下痞块 C.出血鲜红 D.舌质紫暗 E.脉涩

168.下述诸项中不属血瘀证的原因是( )。

A.寒凝 B.气滞 C.阴虚 D,气虚 E.外伤

169.临床常见的气逆证,多与相关的脏腑是( A.肝、肺、胃 B.肺、脾、肾 C. 肝、心、肺 D.心、肾、肺 E.肺、胃、肾

170.气滞证的主要症状( )。A.头晕眼花 B.嗳气恶心 C.腹部坠胀 D.胀闷疼痛 E.呼吸急促

171.某妇女突然崩漏,且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证为

A气血两虚 B气不摄血 C气虚下陷 D亡阳证 E气随

血脱

172.患者局部刺痛,拒按,肿块隆起,舌有瘀斑,脉涩,其病因应是

A.血热致瘀 D寒凝致瘀 C气滞血瘀 D气虚血瘀 K瘀血内阻

173患者皮下瘀斑,并见气短,倦怠,面白无华,舌淡,脉细,证属(’ )。

A.气血两虚 B气虚血瘀 C气随血脱 D气不摄血 E气滞血瘀

174.下述症状中并非阴水肿的临床表现是( A.腰以下肿甚 B.脘闷腹胀 C.腰膝冷痛 D.苔白脉浮紧 E.小便短少 175.患者神志昏糊,喉中痰鸣,其病因是 A.痰停于肺 B.痰蒙清窍 C.痰湿中阻 D.痰蒙心神 E.痰停局部

176.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证属( A.肝郁气滞 B.肺气上逆 C.胃气上逆 D.肝胃不和 E.肝气上逆 177.心气虚证的主症是( )。

A.心悸 B.心痛 C.气短 D.脉虚 E.胸闷 178.某心脉痹阻病人心胸闷痛,体胖痰多,身重困倦,其病因多为( )。A.瘀阻 B.痰凝 C.寒滞 D.气郁 E.阴虚

179.某患者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闷痰鸣,苔腻脉滑,该证属( )。

A.寒邪犯肺 B饮停于肺 C风寒犯肺 D痰湿阻肺 E燥邪犯肺

180.某患者咳嗽,痰稠色黄,鼻流浊涕,舌尖红,脉浮数,证属( A.风热犯肺 B热邪壅肺 C暑热犯肺 D痰湿阻肺 E燥邪犯肺

181.脾病虚证的基本证候是( )。A.脾气虚证 B.脾阳虚证 C.中气下陷证 D.脾不统血证 E.脾胃虚寒证

182.患者便溏,肢困,尿少,浮肿,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沉而迟,证属 A.脾气虚证 B.脾阳虚证 C.寒湿困脾证 D.肾阳虚证 E.脾肾阳虚证

183患者眩晕,耳鸣,头痛目胀,面红目赤,腰膝酸软,头重足轻,脉弦细数,证属:A.肝阳化风证 B.肝火上炎证 C.肝肾阴虚证 D.肝阳上亢证 E.肝气郁结证

184患者眩晕欲仆,头摇肢颤,语言骞涩,手足麻木,步履不正,脉弦有力,证属:A.肝阳化风证 B.热极生风证 C.阴虚动风 D.血虚生风证 E.风袭经络证

185.某女患者阴部灼热瘙痒,带下黄臭,舌苔黄腻,脉滑而数,辨证是( ) A,肝胆湿热证 B.膀胱湿热证 C.肝经湿热证 D.下焦湿热证 E.脾胃湿热证

186.患者久婚不育,且发脱齿摇,证属( )。A.肾阳虚证 B.肾气不固证 C. 肾精不足 D.肾阴虚证 E.肝肾阴虚证

187.患者尿频而清,余沥不尽,证属( )。A.肾阳虚证 B.肾气不固证 C. 中气下陷 D.脾肾阳虚证 E.脾阳虚证 188.某患者心烦不寐,面红,口舌生疮,尿黄,舌尖红 A.痰火扰心 B.肝火上炎 C.心火亢盛 D.小肠实热 E.肝阳上亢

189.心气虚、心血虚、心阳虚、心阴虚四证的共同特征是:

A.心烦 B.失眠 C.心痛 D.心悸 E.胸闷 190.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皆可见到( )。A.小便清长 B.五心烦热 C.尿少浮肿 D.脉象细数 E.腰膝酸软

191.肾不纳气患者咳嗽气喘的特点是( )。 A.动则益甚 B.气短乏力 C.呼多吸少 D.痰中带血 E.痰少难咯 192.胃阴虚证患者的呕吐特点是( )。A.呕吐酸腐 B.呕吐清涎 C. 呕吐苦水 D.干呕呃逆 E.剧烈呕吐

193.肝胆湿热与湿热蕴脾两证的鉴别症是( A.肌肤发黄 210.患者表情淡漠,喃喃独语,举止失常,多由于( A.痰迷心窍 B.痰火扰神 C. 心火亢盛 D.肝气郁结 E.胆郁痰扰

211.阴虚动风的主要症状是( )。A.四肢麻木 B.手足蠕动 C. 颈项强直 D.角弓反张 E.步履不正

212.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的共有症是( )。A.头晕目眩 B.面色无华 C. 五心烦热 D.失眠多梦 E.潮热盗汗 213.下列症状中并非燥邪犯肺证表现的是(A.干咳无痰 B.痰B.胁肋胀痛 C. 纳差腹胀 D.舌苔黄腻 E.脉象弦滑 194.下述症状中与心肾不交证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心烦 B.心悸 C.腰膝酸软 D.失眠 E.耳鸣 195.患者形寒肢冷,心悸怔忡,唇甲青紫,尿少浮肿,舌质青紫,舌苔白滑,脉沉数,证属:A.肾阳虚证 B.心阳虚证 C.脾阳虚证 D.心肾阳虚证 E.脾肾阳虚证

196.下列症状中并非膀胱湿热的表现是( )。A.尿后余沥 B.血尿 C. 尿有沙石 D.尿频尿急 E.尿时涩痛 197.大便干结,数日一行,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而涩,证属( )。

A.燥邪犯肺 B阳明热结 C大肠湿热 D大肠液亏 E小肠实热

198.下列诸症中与肝血虚证无关的是( )。

A.肢麻 B.多梦 C. 手足震颤 D.脉细 E.颈项强直 199.惊悸失眠,常见于( )。A.心气虚证 B.心血虚证 C. 痰火扰心证 D.痰迷心窍证 E.胆郁痰扰证

200.心悸气短与下述( )同见,对诊断心阳虚证最有意义。 A,神疲乏力 B形寒肢冷 C头晕目眩 D舌质浅淡 E脉虚无力

201.患者头晕目眩,神疲气短,脘腹坠胀,纳少便溏,舌淡苔薄,脉缓弱,辨证为 A.脾气虚证 B.脾阳虚证 C.脾肾阳虚证 D.寒湿困脾证 E.中气下陷证

202.以胃脘隐痛,饥不欲食为主症者,是( )A. 胃阴虚证 B. 胃热证 C. 胃寒证 D.食滞胃脘证 E.肝胃不和证 203.下列症状中与肾气不固无关的是( )。

A.尿清量多 B.尿频灼痛 C.小便失禁 D.余沥不尽 E.遗尿

204.以五更泄泻,粪质清冷,完谷不化为主症者,证属( )。 A.脾气虚证 B.食滞胃肠证 D.寒湿困脾证 D.脾肾阳虚证 E.肝郁犯脾证

205.患者脘胁胀闷疼痛,嗳气呃逆,烦躁易怒,嘈杂纳少,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者是( )。A.肝脾不调证 B.肝胃不和证 D.食滞胃脘证 D.脾胃气虚证 E.胃实寒证

206.肝阳上亢证的性质是( ).A.实证 D.虚证 C.上热下寒证 D.上实下虚证 E.寒热错杂证

207.寒湿困脾与湿热蕴脾均可出现( )。A.舌苔白腻 B.口淡不渴 C. 便溏尿黄 D.皮肤瘙痒 E.脘腹痞闷 208.湿热蕴结在肠,其大便可见( )。

A.下利清稀,完谷不化 B.泻下不爽,粪质腥臭 C. 溏结不调,时干时稀 D.五更泄泻,泻后痛减 E.便次增多,便质稀薄 209.心火移热于小肠的主要特征性表现是( )。A.口舌生疮 B.心烦失眠 C. 尿赤涩痛 D.面赤口渴 E.大便干结

少而粘 C.痰粘难咯 D.痰黄而稠 E.痰中带血 214.患者咳嗽气喘,痰稀色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迟缓,证属( )。A.风寒犯肺 B.寒邪客肺 C.饮停于肺 D.痰湿阻肺 E.风邪犯肺

215. 患者心悸,心痛,面色白光白,畏寒,舌淡苔白滑,脉弱,证属( )。

A.心脉痹阻 B心血虚证 C心气虚证 D心阳虚证 E心阳暴脱

216.下列症状中不属肝火上炎表现的是( )。A.口苦口干 B.耳鸣如潮C。急躁易怒 D.头重足轻 E.头晕胀痛 217.患者胁肋胀痛,纳呆便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证属( A.肝胃不和 B肝脾不调 C脾气虚证 D寒湿困脾 E脾阳虚证

218.下列症状中,胆郁痰扰证的辨证要点是( A,胸胁胀痛 B.惊悸不安 C.身目发黄 D.小便短黄 E.口苦呕恶 219.热极生风证患者多见( )。A.舌强不语 B.角弓反张 C.手足蠕动 D.手足震颤 E.四肢麻木

220.肝胆湿热证、脾胃湿热证、膀胱湿热证的共见症状是 A.腹痛腹泻 B.身目发黄 C.小便短赤 D.里急后重 E.胁肋胀痛

221.脾病最基本的病证是( )。A.脾气下陷 B.脾阳亏虚 C. 脾不统血 D.寒湿困脾 E.脾气亏虚

222.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证属 A.脾胃湿热 B.大肠湿热 C. 肝胆湿热 D.下焦湿热 E.湿热下注

223.在六经传变中,病邪由一经证候转变成另一经证候,称为( A.合病 B.并病 C.传经 D.直中 E逆传 224.六经病证隔一经或两经相传,称为( )。 A.循经传 B.越经传 C表里传 D. 直中 E.顺传

225.诊断太阳病伤寒表实证的关键症状是 A.发热恶寒 B.头项强痛 C. 骨节疼痛 D.无汗脉浮紧 E.咳嗽气喘 226.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的特征症状是( )。A.胸胁苦满 B.寒热往来 C. 口苦咽干 D.脉弦 E.心烦喜呕 227.阳明病经证与腑证的区别在于( )。

A.大热还是潮热 B.大汗还是ji然汗出 C. 有无燥屎内结 D.脉洪大或是滑数 E.心烦还是神昏谵语

228.少阴病“脉数细,但欲寐”的性质是·( )。A.阴虚内热 B.全身虚寒 C. 上热下寒 D.表寒里热 E.上寒下热 229.少阴病的主要病证特征是( )。A.心气不足 B.心血不足 C. 心肾虚衰 D.脾胃虚寒 E.肺肾两虚 230.患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苔白,脉缓弱,证属 A.厥阴病 B.少阴寒化证 C.太阴病 D.阳明腑实证 E.少

阳病

231.发热恶风,头痛,汗自出,脉浮缓,辨证是 A.太阳伤寒 B.太阳中风 C阳明经证 D.阳明腑证 E.太阴病证 232.患者面红目赤,呼吸气粗,便秘腹满,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证属( )。A.阳明经证 B.阳明腑实 C.太阴湿热 D.热迫太肠 E.少阴热化

233.厥阴病证的特点是( )。A.虚实夹杂 B.阴盛阳衰 C.寒热错杂 D.阳盛阴虚 E.阴阳俱虚

234.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是 A.恶风或恶寒 B.逆传心包 C. 脾经湿热 D.肝虚动风 E.肝肾阴虚 252.胸腹白pei多见于温病过程中的( )。A.胃燥阴伤证 B.温邪犯肺证 C. 逆传心包证 D.脾经湿热证 E.肾阴欲绝证

253.温病下焦病证相当于卫气营血辨证中的 A.卫分证 B.气分证 C. 营分证 D.血分实热证 E.血分虚热证 254.患者“瘛疚”、“心中儋儋大动”,提示为A.肾阴欲绝证 B.肝虚动风证 C. 胃燥阴伤证 D.脾经湿热证 E.逆传心包证

B.有无发热 C. 有无汗出 D.头痛或身痛 E.脉浮与否 235.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

A.张仲景 B.张景岳 C.叶天士 D. 吴鞠通 E.王孟英

236.营分证的病位是在( )。A.肺和皮毛 B.心和心包 C. 肠与胃 D.脾和三焦 E.肝与肾

237.温病邪热人营,劫灼营阴,其发热的特点是 A.身热夜甚 B.身热恶热 C. 五心烦热 D.阴虚潮热 E.暮热朝

238.温病患者斑疹显露,提示病情进入(

A.卫分 B.气分 C.营分 D. 气营 E. 血分 239.温病患者舌红苔黄,提示病势传至(

A.卫分 B.气分 C.营分 D. 气营 E. 血分 240.外感温病“逆传心包”是指( )。A.卫营同病 B.气营同病 C. 直入营分 D.营血同病 E.气血两燔 241.下列不属于血分证血热妄行的表现是 A.吐衄便血 B.耳鸣耳聋 C. 身热夜甚 D.心烦不寐 E.舌绛或紫 242.患者身热夜甚,心烦不寐,口不甚渴,斑疹隐隐,舌红绛,脉细数,证属 A.热人营分 B.气血两燔 C.气营同病 D.血分证候 E.热人营血

243.患者外感热病,发热且恶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数,辨证为( ·)。

A.卫分证 B.气分证 C.营分证 D.血热妄行证 E.血热伤阴证

244.患者发热口渴,心烦袄哝,坐卧不安,证属( ) A.邪热壅肺 B.热热扰胸膈 C. 热迫大肠 D.热扰于胃 E.热盛动风

245.营分证患者口渴饮水的特点是( )。A.口微渴 B.口渴 C.口渴甚 D.口渴不甚 E.大渴引饮

246.气分证的病变部位多在( )。A.肺与皮毛 D.心与心包 C肝与肾 D.脾与胃 E.肺、膈、肠、胃 247.下列不属于温病气分病证的症状是( : A.发热 B.恶寒 C.口渴 D. 苔黄 E.脉数 248.下列不属于营分证的症状是( )。 A.身热夜甚 B.心烦不寐 C. 口渴不甚 D.斑疹显露 E.脉细而数 249.下列各项中不是血分证的特征者是(

A.扰神 B.耗血 C.动血 D.伤阴 E.动风

250.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学著作是( )。A.《伤寒杂病论》 B.《内经》 C. 《景岳全书》 D.《温病条辨》 E.《温热经纬》

251.按三焦辨证,下列属上焦病证的是( )。A.胃燥阴伤

255.对患者住院期间病情演变,诊疗经过所作的记录,叫作( A.住院病历 B.人院记录 C.病程记录 D.会诊记录 E.出院记录

256.完整病历完成时间应在患者住院后( )。

A.当时完成 B.1小时内完成 C. 24小时内完成 D.48小时内完成 E.12小时内完成.

257.书写交班记录的医师应是( )。A.值班医师 B.实习医师 C. 主治医师 D.经治医师 E.见习医师 258.能突出现在症,朴实明了,易于读懂,易于仿效的医案写作形式是( )。A.夹叙夹论法 B.正叙法 C.逐诊记叙法 D.详述法 E.倒叙法

259.病程记录的顺序应该是根据( )编写。

A.理法方药顺序 B.望闻问切顺序 C. 辨证论治顺序 D.时间先后顺序 E.病变情况顺序 260.我国第一部医案专著是( )。

A.《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B.《伤寒九十论》 C. 《小儿药证直诀》 D.《脾胃论》 E.《卫生宝鉴》

1.B 2.C 3.C 4.B 5.B6. 6.D 7.C 8.B 9.C 10.A 11.B 12.D 13.B 14.C 15.A 16.E 17.D 18.D

19. B 20. C 21. B 22。 D 23. C 24. B 25. C 26. B 27. B

28. E 29. E 30. D 31, C 32. C 33. B 34. B 35. A 36. B

37. B 38. B 39. C 40. D 41. B 42. D 43. C 44. B 45. B

46‘ D 47. B 48. D 49. E 50. D 51. B 52. A 53. B 54. D

55. B 56. D 57. A 58. C 59. A 6p. D 61. D 62, E 63. C

64. B 65. A 66。 D 67. D 68. B 69. C 70. B 71. B 72. E

73. B 74. D 75. C 76. D 77. B 78. C 79. A 80. D 81. B

82. A 83. A 84. D 85. B 86. B 87. A 88. B 89. B 90. C

91. D 92. B 93. A 94. C 95. D 96. C 97. A 98. B 99. E

100.C 101.B 102. A 103.D 104. E 105.A 106.D 107.A 108.A

109.A 110.C 111.D 112.A 113. C 114.B 115.C 116.C 117.C

118. C 119. A 120. B 121. A 122. A 123. A 124. E 125. C 126.B

127. C 128. C 129. D 130. B 131. A 132. C 133. C 134. A 135. E 136. D 137. C 138. A 139. E 140.A ·141. C 142. C 143. C 144。D 145. A 146. C 147. D 148. A 149. B 150.D 151. C 152. E 153. D 154. D 155. E 156. E 157. B 158. C 159. C 160. B 161. C 162. A 163. A 164. C 165. C 166. B 167. C 168. C 169. A 170. D 171. E 172. E 173. D 174. D 175. D 176. E 177. A 178. B 179. D 180.A 181. A 182. B 183。 D 184. A 185. C 186. C 187. B 188. C 189. D 190. E 191。 C 192. D 193. B 194.D 195. D 196.A 197. D 198.E 199. E 200. B 201. E 202. A 203. B 204. D 205. B 206. D 207, E 208. B 209. C 210.A 211. B 212. D 213. D 214. B 215. D 216.D 217. B 2]8. B 219. B 220. C 221. E 222. B 223. C 224. B 225. D 226. B 227. C 228。 B 229. C 230. C 231. B 232. B 233. C 234. C 235。 C 236. B 237. A 238. E 239. B 240. A 241. B 242. A 243. B 244. B 245. D 246. E 247. B 248. D 249.A 250. D 251. B 252.DE 254, B 255. C 256. C 257. D 258. B 259. D 260. B 三、填空题

1.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2.我国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是——,最早的脉诊专著是——。 3.《十问歌》中,五问——,既往病史是——问。 4.问寒热,包括——、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和——。 5.恶寒重,发热轻,主——证;发热轻,恶风,主——证。 6.阳明潮热,以——热甚;湿温潮热,以——热甚。

7.亡阴之汗为汗出如油,——;亡阳之汗则见——,汗稀而凉。 8.胀痛,一般属——之征;刺痛是——的特点之一。 9.自汗,多见于——证;半身出汗常是——之先兆。 10.寒热往来常见于——和——。

11.消谷善饥多见于——;饥不欲食是——的表现。 12.完谷不化的原因是——,脓血大便多属——的症状 13.余沥不尽和小便失禁多因一所致;尿短赤频数多属——。 14.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称为——,是——征象。

15.神具体反映在人的目光、——表情、——言语、意识等方面。 16.望神色包括得神、失神、——、假神和——。 17.望面色,主要观察面部皮肤的——和——。 18.中华民族正常面色是——、——。

19.五色主病,青色主——、——、瘀血和惊风。

20.望形体,主要观察病人形体的——、——和胖、瘦以测知内脏虚实及气血的盛

21.正常小儿食指络脉色泽——,隐隐显露于________之内。 22.舌质红绛主热证,若舌质红绛起芒刺,多属_______证;若舌

质鲜红而少苔,则属_____——。

23.舌体瘦瘪,主——之证;舌质苍老,总主——证。 24.观察舌苔之腐腻,可知——与——的消长。

25.脾阳亏虚,水湿停聚,则痰涎——;外感风热,肺气失宣,吐痰——。

26.大便干结,口干欲饮者,为——;若小便短赤量少,热涩疼痛,多属——。

27.正常声音的特点是发声自然,——,言语清楚,——。 28.新病声哑,多为——,肺气失宣所致;久病失声,多因——,津不上承所致。

29.鼻流浊涕臭秽,是为——;口腔散发烂水果味,为——重证。· 30.中医诊脉的部位有独取寸口诊法、——诊法和——诊法。 31.寸口诊法时,左寸可候——;——可候脾与肾。 32.三部相参法具体部位是——、寸口、——三部。 33.正常脉象的特征是——,——。

34.脉象浮而有力为表实证,浮而——主表虚证,浮——为虚阳浮越。

35.久病阴虚内热,其脉——;若阳虚内寒,其脉——。 36.紧脉的主病是——、——、宿食。

37.从脉象对举而言,滑脉与——脉相对,洪脉与——脉相对。 38.弱脉实质是三合脉,由沉、——、——组成。 39.按虚里穴,其意义在于辨别——轻重和——的盛衰。 40.六经辨证是外感病中——病的辨证方法,而卫气营血辨证则是—---病的辨证方法。

41.内伤杂病辨证,一般以——辨证为中心,并与一辨证相结合。 42.八纲中的表,是指身体的——、肌腠、呼吸道和---一,在外为表。

43.表证多见于——病的——一阶段。

44.表里同病包括表寒里热、表热里寒以及——、——等四类。 45.寒证,是——或——所导致的功能活动衰退为特点的病证。 46.八纲证候之间相互联系,可出现证候的相兼、夹杂、——和一---等情况。

47.《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盛则实,——夺则虚。” 48.实证,是对人体感受——或体内——堆积而产生的以有余、结实为特点的病理概括。

49.辨别证候的虚实真假,应注意病史、脉象、——和——四个方面。

50.一般来说,亡阳证患者脉象是——,亡阴证病人脉象是-------。

51.一般而言,阳虚证病人舌淡胖,脉沉迟无力;阴虚证患者舌-------,脉----------。

52.伤暑有二,因暑而受热者谓之——,因暑而感寒者谓之--------。

53.火淫证候,临床主要有——证和--——证两种。 54.燥淫证候因气候偏热偏寒的不同,又有——、——之分。 55.七情病证中,过悲则伤——,过思则伤——。

56.饮食所伤应注意区别所伤在胃或在——;劳逸所伤则须分清是过劳或一----。

57.气病的实证包括——和——两类。 58.气滞证以——、——为主要临床表现。

59.气陷证是——证的发展;因失其升举之能,故见——。 60.血瘀证的临床表现以疼痛、——、——和舌紫脉涩为主症。 61.血寒证以——或——为其特征性症状。

62.气随血脱证以大出血和——为辨证要点;气不摄血证以出血和为辨证要点。

63.阳水肿病变的脏腑为——和——-。

64.痰浊内阻患者的舌苔——,脉象——,是痰证的主症。 65.饮邪停聚机体,若饮停胸胁间,称之为——饮;饮停于心肺,称为——

66.阴水肿之肿胀特点有二:其一,——;其二,——

67.心病的实证包括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和——一证。 68.心阳暴脱证是在——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一证候。

69.痰迷心窍和痰火扰心两证在症状上均以——异常为主,在病因上均因----------所致。 70.肺病的虚证有——和——证。

71.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的病位均为——和------。 72.大肠湿证的病位确定以——或——为主要症状。 73.脾病的实证有———证和————证。 74.脾不统血证以——和—————二为辨证要点。 75.嗳腐吞酸多见于——证;胃痛绵绵多见于——证。 76、肝病的虚证包括——证和——证。

77、肝风内动病人,若以手足蠕动为主症多见于——证;若以肢麻震颤为主症者多见于————证。

78.少腹冷痛牵引阴部多属—证;梅核气、瘿瘤则常因——所致。 79、肾气不固病人,可因一---固失固而带下清稀量多,因——失约而尿后余沥不尽。

80、肾精不足病人,在男子则——不育;在女子则--------不孕。 81、膀胱湿热证以——为主症;肾不纳气证以——---为主要表现。 82、心肺气虚证以———和——为主症。

83心脾两虚证实质是心——和脾——并存的证候。 84.心肾不交证的本质是心——和肾——并存的证候。 85、六经病证的发生,都是由一——侵袭而致,其中特别是—----之邪。

86、太阳病的主要脉症是——一,头项强痛而———。 87、太阳伤寒证由于具有一——、——的特点,故又称表实证。 88、阳明病属于外感热病的——阶段,性质属于——证。 89、少阴病是全身功能衰减的虚寒证,其主要脉症是——、——。 90、叶天士说:“大凡看法,——之后方言气,——之后方言血。” 91、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有——和———两种形式。

92、营分、血分证候病人均可发疹发斑,但营分证多为斑疹——,而血分证则见斑疹-------。

93、气分证病人常见舌质——,而营分证病人常见舌质——。 94、营分证以——受损,——被扰为特点。 95、上焦病证包括——和——。

96、温邪传至中焦,则表现出——两经之证;在——证中,胸腹等处可出现白痦。

97、三焦辨证中的温邪犯肺证与卫气营血辨证中——证相同;胃燥阴伤证与六经辨证中的——证相同,,

98、现代中医病案已分化成——一和——两种形式。

99、门诊病历的编写须在一—完成;完整的病历应在病人人院后---------之内完成。

100出院记录一式——份,由——编写。 参考答案

1.诊断疾病、辨别证候2.《伤寒金镜录》、《脉经》3.饮食、九 4.恶寒发热、寒热往来5.表寒、太阳中风6. 日晡、午后 7.热而粘手、大汗淋漓8.气滞、血瘀9.阳气虚、中风 10.半表半里证、疟疾11.胃火炽盛、胃阴虚证12.肾阳亏虚、湿热痢疾

13.肾气不足、下焦湿热14.除中、脾胃之气将绝15.面色、体态

16.少神、神乱 19.寒证、痛证 22.实热、虚热 25.清稀色白、色黄而稠 28.外邪乘肺、肺肾阴虚 31.心、右关 34.无力、大无力 37.涩、细 40.伤寒、温热 43.外感、初期 46.转化、真假 49.舌象、声音 52.阳暑、阴暑 55.肺、脾 58.胀闷、疼痛 61.手足逆冷、少腹冷痛

64.腻、滑 67.痰迷心窍、痰火扰心 70.肺气虚、肺阴虚 73.寒湿困脾、湿热蕴脾 76.肝血虚、肝阴虚 79.带脉、膀胱

82.心悸、咳喘 85.外邪、风寒 88.极期、里实热· 91.顺传、逆传 94.营阴、心神 97.卫分、阳明病 100.两、经治医师 17.颜色、光泽 20.强、弱 23.阴血亏虚、实’。

26.肠道津亏、膀胱湿热 29.鼻渊、消渴’ 32.人迎、趺阳 35.沉细数、沉迟无力 38.细、虚 41.脏腑、气血津液 44.表虚里实、表实里虚 47.邪气、精气 50.脉微欲绝、脉细数疾53.火热证、火毒证 56.肠、过逸 59.气虚、内脏下垂 62.亡阳、气虚 65.悬饮、支饮 68.心阳虚、亡阳 71.肺、卫表 74.脾气亏虚、出血 77.阴虚动风、血虚动风 80.精少、经闭

83.血虚、气虚86.脉浮、恶寒86.脉微细、但欲寐89.隐现、透露 ’

95.温邪犯肺、逆传心包98.医案、病历18.红黄隐隐、·荣润光泽 21.淡红略紫;风关24.阳气、湿浊27.音调和畅、言与意符 30.三部九候、三部相参33.三部有脉、和缓有力36.寒、痛 39.疾病、宗气42.皮毛、经络45.感受寒邪、阳虚阴盛 48.外邪、病理产物 51.红绛、细数 54.温燥、凉燥 57.气滞、气逆 60.肿块、出血 63.肺脏、脾脏 66.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 69.神志、痰浊 72.下痢、泄泻 75.食滞胃脘、胃虚寒 78.寒滞肝脉,肝气郁结 81.小便异常、短气喘息 84.阴虚、阴虚 87.无汗、脉浮紧 90.卫、营 93.红、红绛 96.脾胃、脾经湿热 99.当时、24小时

四、判断改错题(下列各题中,正确的请在题干后的括号内记“v”,错误的打“X”,并在错处下画一横线,更正于该题之下。) 1.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

2.主诉是患者就诊时所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 ) 3.畏寒的特点是自觉怕冷,加衣取暖不解其寒。( )

4.阳明潮热的特点是热势较高,日晡热甚,腹胀便秘。( 5.所谓盗汗,即夜间出汗。( )

6.患者腰痛绵绵,酸软无力者,属寒湿腰痛。( ) 7.饥不欲食是因胃阴亏虚,虚火内扰所致。( ) 8.现病史是指除主诉所述疾病以外的患病或健康状况。( 9.患者头痛,后头部连项痛,·属厥阴经头痛。( ) 10.患者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属痰饮内停之征。( ) 11.小便失禁和余沥不尽均为肾阳亏虚,开合失度所致。( 12.月经先期,质稀量少者多因气虚所致。( )

13.五更泄泻、完谷不化、滑泄失禁等均由肾阳亏虚所致。( 14.人的面部肤色一生不变之色即为常色。( ) 15.面黑干焦为虚火灼阴;面黑而浅淡为肾虚水寒。( ) 16.望色十法中“清”、“浊”是反映病变之虚实。( ) 17.小儿食指络脉纹色鲜红主内热,纹色青者主风主痛。( 18.舌苔颜色由白转黄,为表邪化热人里的征象。( ) 19.舌质鲜红起芒刺,多为热人营血。( )

20.患者颈前颌下,肿起结核·,累如串珠者,是谓瘿瘤。( 21.根据五轮学说,黑晴属肝,称“风轮”。( )

22.一般认为,皮肤斑疹从血络而出者为斑,从肌肉而出者为疹。(

23.与肝风内动有关的舌态有强硬舌、痿软舌、歪斜舌、吐弄舌。(

24.患者大便下血,若先血后便系热伤肛络,先便后血多因热伤胃络

25.青紫舌质和灰黑舌苔既主热证又主寒证。( )

26.患者神识昏糊,胡言乱语,声高有力,谓之狂言,因热扰心神所致。(

27.呃逆,古称噫气,俗称打饱呃,因胃气上逆所致。( ) 28.哮在发作期每与喘促相兼,而喘则未必兼哮。( ) 29.顿咳患者咳声如犬吠,是白喉病的表现。( ) 30.寸口脉的位置在桡动脉所在的部位。( ) 31.诊脉时间不必拘于平旦。( )

32.所谓调息切脉,即脉诊时以医师的呼吸时间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

33.凡两手寸口部寸关尺六脉沉细等同者,称为六阴脉。( ) 34,已婚妇女停经而见滑脉,可为受孕征象。( )

35.诊小儿脉可用“一指定三关法”来细分三部脉候。( ) 36.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者,叫反关脉,不属病脉。(

37.久病体虚患者脉浮大无力,提示体虚外感。( ) 38.不论何种脉象,若兼和缓之象便是神气充沛的征象。( 39.春季见弦脉,夏季见洪脉,,皆属四季平脉。( ) 40.正常情况下,虚里穴按之应手,动而应衣,缓而不急。( 41.全腹胀大,按之不能即起的,是气臌。( ) 42.病和证均以症作为诊断的基础。( )

43.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是八纲中病性辨证的深化。( 44.表证,是病变反映在皮毛、肌腠、经络的证候。( 45.表证见恶寒,是因外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表失煦所致 46.一般表证患者舌苔少变,里证患者舌苔多有变化。( 47.寒证,是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 )

48.所谓“热深厥亦深”是指真热假寒证。( )

49、患者恶风、汗出、脉浮缓,因脾肺气虚,肌表疏松所致小( 50、虚证,是人体正气虚弱,邪气较盛的证候。( ) 51、寒证化热,指患者先有寒证,后出现热证的证候;( ) 52、半表半里证即病变一半在表,一半在里的证候。( ) 53、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审察寒热、二便、面色的变化。( 54、七情证候均见于内伤杂病,表现出五脏病证。( ) 55、患者过逸,则倦怠无力,嗜卧,懒言,食欲减退。( 56、患者中暑,则恶热,汗出,口渴,疲乏,脉虚数。( 57、过恐则心神不安,或语无伦次,举止失常。( ) 58、饮食所伤在肠,则恶闻食臭,胸膈痞满,吞酸嗳腐。( ) 59、气陷证多见于气虚的进一步发展,以内脏下垂为特征。( , 60、气血两虚证是指气虚生血无源,与血虚同时存在的证候。( 61、由于瘀血内阻所引起的病证称为瘀血证。( ) 62、气逆证主要表现为肺胃肝之气逆而向上所引起的病证。 63、气不摄血证是气虚与失血同时存的证候。( )

64、湿遏脾阳所致水肿,其肿势较缓,按之没指,全身水肿,属阴水肿。(

65、痰浊蒙蔽心神,则见头晕、目眩。( )· , 66、肢体浮肿,沉重酸痛,小便不利,称为溢饮。( ) 67、气陷证的本质是脾气亏虚,清阳下陷。( ) 68、血热证与外感热病的“血分证”在概念上完全相同。( 69、在心气虚证的基础上出现虚寒证状,即为心阳虚证。( 70、心悸、多梦、脉细、头晕、心烦等为心血虚与心阴虚证的共有症状。(

71、痰火扰心证是痰浊扰乱心神所表现的证候。( ) 72、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均可见到脾气虚症状。( ) 73、寒湿困脾与湿热蕴脾证的区别在于有无黄疸。( ) 74、热极生风乃由肝火上炎,引动肝风所致。( )

75、妇女带下黄臭,外阴瘙痒,是湿热蕴结肝胆所致。( ) 76、肾开窍于耳,故耳鸣耳聋皆属肾虚病变。( ) 77、肾阴亏虐,虚火迫血妄行,亦可导致妇女崩漏。( ) 78、肾不纳气证以肾气亏虚,摄纳失权为主,并无阴阳虚损之象。( )

79、肾不纳气证即心肾的阴虚阳亢之证。( ) 80、小肠实热证实际是以小便频急灼痛为辨证要点。( 81、心阳暴脱证是在心气虚的基础上出现亡阳症状。( 82、心脉痹阻证多因实邪阻痹心脉所致,故属实证。( 83、肺热壅盛证是风热之邪侵犯肺卫所表现的证候。(

84、脾病患者尿少浮肿,皆因脾气亏虚,不运水湿所致。( ) 85、血虚动风证的动风特点是肢体麻木,关节拘急,手足震颤。( 86、肾阳虚证患者心悸、气喘是水气凌心表现。( ) 87、肝火犯肺证咯血是虚火上炎灼络所致。( ) 88、脾肾阳虚证以泄泻或水肿为主症。( ) 89.太阳中风与伤寒的区别在于恶寒与恶风。( ) 90.六经病证中三阳病多热多实,三阴病多虚多寒.( ) 91.少阴病在心肾,故少阴寒化或少阴热化证均有心烦。() 92.太阴病和少阴寒化证均可出现“下利\",其区别在于有无腹瓤()

93.温病“动血”主要表现为发斑\\发疹等出血症状。( )

94.温病亦有初起即为气分证,后陷营血者。( )

95.随着温病由卫气到营血阶段的深入,患者耗伤津液的程度也愈趋严重.( )

96.舌质深红是温邪进入血分的重要标志。( ) 97.温病到营血阶段才可出现神志错乱。( ) 98.上焦心肺病证并无动风症状出现。( ) 99.对于病程记录,值班医师一般只作重点记录。( 100.病程记录应按中医诊断的程序编写。( ) 1、 X诊断疾病——诊断疾病,辨别证候

2、 X症状或体征——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3、 X不——可 4、√

5、X夜间出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

6.X寒湿——肾虚 7.√

8.X现病史——既往史 9.X厥阴——太阳

10.X痰饮内停——瘀血内阻

11、X肾阳亏虚,开合失度一 肾气不固,膀胱失约

12、X量少——量多 13、√

14、X人——健康人 15、√

16、X虚实——阴阳 17、X内热——外感风寒 18、√

19、X热人营血——气分热盛 20、X瘿瘤——瘰疬 21、√

22、X斑——疹;疹——斑; 23、X痿软舌——震颤舌 24、√ 25.√

26、X狂言——谵语 27.嗳气

29.X顿咳——吠咳

30.X桡动脉——腕后桡动脉 31./ 32.√

33.X沉细等同——沉细等同,并无病象 34.X停经——停经,无病象 35.X来细分——而不细分 36.X反关脉——斜飞脉 37.X体虚外感——虚阳浮越 争,病变发展的转折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的主症。

38.√ 39.X见——微

40.X动而应衣——动而不紧 41.X气臌——水臌 43.X病性——病位 44.X是——是病邪犯表 45./ 46.√

47.X感受寒邪——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

49.X脾肺气虚,肌表疏松——外感风邪,营卫不和

50.X邪气较盛——邪气不盛 51.X热证——热证,寒证随之消失 52.X一半在表,一半在里——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

53.X二便、面色——舌象、脉象 54.√

55.X过逸——过劳 56.X中暑——伤暑 57.X过恐——过喜 58.X在肠——在胃 59.√

60.X气虚生血无源,——气虚 61.X瘀血证——血瘀证

62.X肺胃肝之气逆而向上——肺、胃之气逆而向上,肝气升发太过

63.X与失血同时存在——不摄血液而致失血

64.X阴水肿——阳水肿 65.X心神——清窍

70.X脉细、头晕、心烦——脉细 71.X痰浊——痰火 72.√

73.X有无黄疸——寒热、舌象、脉象 74.X肝火上炎——外感温邪,热灼肝筋75.X肝胆——肝经 76.X皆——大多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一般统称癃闭。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尽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77.√

78. X并无严重者亦有 79.√

80.X是以——是以心火上炎和 81.X心气虚——心阳虚 82.X故属实证——属本虚标实证 83.X肺热壅盛——风热犯肺

84.X脾气亏虚——脾阳亏虚或寒湿困脾 85.√ 86.√ 87.X肝火犯肺一肺阴虚 88.√

89.恶寒与恶风一汗出与无汗 90.√

91.><故少阴寒化或少阴热证均有——但仅少阴热化证有

92. X有无腹满——口不渴与口渴 93.√ 94.√

95.X耗伤津液——动血耗阴 96.X深红——绛紫

97.X营血阶段才可——气营血阶段均可 98.X并无——之逆传心包证可有 100. X中医诊断的程序——时间顺序 五、名词解释题

1.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委靡,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蒙陇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患者无论何色,但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

后较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患者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22.瘿瘤——颈前颌下喉结之处,有肿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 结痰凝所致。

23.瘰疬——颈侧皮里膜外肿起结核,形状累累如珠,历历可数者,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灼

痰,结于颈项。

24.解颅——小儿囟门迟迟不能闭合,是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25.乳蛾——咽部两侧红肿突起如乳突者,是肺胃热盛,外感风邪凝结而成。 26.斑——点大成片,色红或紫,平摊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

27.白痦——皮肤上出现的一种白色小疱疹,有晶痦、枯痞之别,多见于暑温、湿温病中。

28.肌肤甲错——皮肤粗糙如鳞,抚之涩手者,是血虚夹瘀所致。

29.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30.染苔——若因某些食物或药物,致使舌苔染上颜色。染苔并非疾病所致,无临床意义。

31.齿痕舌——舌体边缘有牙齿痕迹者,多因舌体胖大而舌受齿缘压迫所致,多见于脾阳虚 衰证。

32.弄舌——舌在口中,动如蛇舐,上下左右掉动不宁,或微出口,旋即内收者,常见于小

儿先愚或动风先兆。

33.歪斜舌——舌体不正,伸舌时偏斜刁;一侧,多为中风或中风先兆。

34.镜面舌——全舌之苔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者,多因胃气匮乏,胃阴枯涸。 35.有根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似从舌体长出来者。

36.腐苔——苔质疏松,颗粒较大,舌边中皆厚,刮之易去,其状如豆腐渣堆积舌

面透过

疏松之苔可见到苔质者。

37.独语——喃喃自语,见人便止者,是心气不足,精不养神之癫证。

38.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鼻翼煽动,张口抬肩者。

39.呃逆——有气上逆于咽喉而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声短而频由胃气上逆 所致。

40.六阳脉——凡人体常见两手寸关尺六脉洪大等同,而无病象者。

41.斜飞脉——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者,不属病脉。

42.真脏脉——凡脉无胃神根者,多见于危重病证。

43.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 44.脉证顺逆——临床上以脉与症相应或不相应以辨别疾病之顺逆。

45.三部九候——其一,“三部九候诊法”,切脉部位有头(上)、手(中)、足(下),每部

又分天、地、人三个穴位,三三得九,故称三部九候。其二,“独取寸口诊法”,分寸、

关、尺三部,每部又有浮、中、沉三候,三三得九,故称三部九候。 46.举按寻——是切脉的指力轻重,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

47.怪脉——脉来全无胃神根体现者,又称败脉、真脏脉,是病情危重之象。 48.脉症从舍——当脉象与其他症状的性质不符时,对脉象或症状的保留或舍弃包括舍脉从症和舍症从脉。

49.候五十动——每次切脉时间不应少于脉动五十次,或不少于一分钟。 50.按俞穴——按压身体上某些特定穴位以了解其变化与反应,从而推断内脏的某些疾病。

51.症——疾病所反映的单个症状、体征,是机体病变的客观表现。

52.病——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转归全过程的特点、规律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53.证——对疾病所处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54.辨证——在中医诊断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四诊资料,辨别疾病证的过程。

55.八纲——疾病中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四对相互矛盾着的八个方面。 56.表证——由外邪犯表,·病变反映在身体浅层,以恶寒、发热、脉浮为主症的证候。

57.表证人里——病人先出现表证,后出现里证,表证随之消失的病变。 58.里邪出表——先有里证,继而汗出,或疹痦透露,是病邪由里达表的现象。 59.热证——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致使机体的功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 证候。

60.寒热错杂——在同一病人身上,既有寒证,又有热证,寒热交错,同时出现者。 61.热深厥亦深——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 62.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以不足,松弛、衰退为特点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63.至虚有盛候——是病本严重虚证,反见充盛之状的真虚假实证候。

64.阴虚证——由于阴精亏损而导致阴不制阳的虚热证候。

65.亡阳证——体内阳气严重衰弱而表现出阳气将脱的证候。

66.六淫辨证——将四诊所获资料,根据六淫各自特点进行分析,推求患病原因的辨证方 法。

67.疫疠一—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

68.火热证一是感受火、感、温邪,或其他病邪郁积化火所致的实热病证。 69.中暑一夏季卒中暑热,内闭心包的病证。

70.气滞证·一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病证 71.血虚证·一由于血液亏虚,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而表现的病证。 72.阳水一由外邪侵袭,病程短,性质属实之水肿。

73.悬饮一饮停于胸胁之间,症见胸胁饱满,咳唾引痛之饮证。

74.脏腑辨证——根据脏腑生理活动、病理特点,将四诊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推断疾病所在脏腑病位及其病理性质的辨证方法。

75.脏腑兼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脏器相继或同时发病者。

76.心气虚证——由心气不足而表现以心悸为主症的证候。

77.痰迷心窍证——由痰浊蒙闭心神,表现以神志活动异常为主的证候。 , 78.痰饮停肺证——由痰饮停聚于肺,肺失宣降而表现以咳嗽、哮喘为主症的证候。

79.大肠湿热证——由湿热侵袭大肠,而致下痢或泄泻为主症的证候。

80.大肠液亏证——由于阴液亏虚,大肠失其濡润而致大便秘结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81.脾不统血证——由于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致血溢脉外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82.胃实寒证——由寒邪犯胃而表现以脘腹冷痛为主症的证候。

83.肝胆湿热证——因湿热侵袭肝胆,而表现以胁肋胀痛、黄疸为主症的证候。 84.胆郁痰扰证——由于胆气不调,痰热内扰而表现以眩晕、神气不宁为主症的证候。

85,肾不纳气证——由于肾气亏虚,纳气无权而表现为短气、喘息为主症的证候。 86.膀胱湿热证——由于湿热侵袭膀胱,导致小便异常为主症的证候。

87.肝脾不调证——由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表现以胁痛、腹胀、腹泻为主症的证候。

88.心肺气虚证——由于心肺气虚而表现以心悸、喘咳为主症的证候。

89.六经辨证——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创立的论治伤寒病的辨证方法。 90.阳明经证——阳明病邪热弥漫全身,充斥于阳明经,而肠道尚无燥屎的证候。 91.合病——六经病证中,凡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者,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 病。

92.少阴病证。六经病变发展过程中的最危险阶段,表现为功能明显衰减的全身性虚寒病

93.气分证候——温热病邪内人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的证候。 94.逆转——温热病邪不按照卫气营血的次序传变者,如卫直入气,气营同病,气血两燔 等。

95.热扰胸膈证——邪人气分,内扰胸膈,熏灼于心肺所表现的实热证候。 96.卫气营血辨证——清代叶天士创立的一种以诊察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将外感温病发 展传变归类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病理阶段。

97.逆传心包证——肺经温热之邪从肺卫直接传人手厥阴心包经,而出现邪陷心包的证候。

98.三焦辨证——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创立的用以论治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99.病案——古称诊籍,是有关诊疗的书面记录。

100.住院病历——对住院病人的病情、诊疗全过程所作的记录。 六、问答题

1.简述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及四诊并用的理由。

答: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是:①整体察病,即在诊病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疾病

的病因病机和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从而全面地认识疾病。②四诊并用,即在诊察疾病时,

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情资料。③从病辨证,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诊断

疾病。四诊并用的理由是:疾病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表现是在多方面的,而四诊正

是从不同角度检查病情,只有四诊并用才能全面、详细地获取所需临床资料;此外,在复杂

2.中医诊断学包括哪些内容? 答:包括四诊、辨证、诊病和病案四大部分。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个方面;辨证包括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八种辨证方法;诊病主要包括对疾病诊断的基本知识,如命名、分类等进行阐述;病案包括对医案和病历的读写。

3.何谓主诉?记录主诉时应注意什么?

答:患者就诊时所陈述的最主要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称为主诉。记录主诉注意事项

是:①抓准主诉;②问清主诉所述症征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③不要使用病名和病

程,文字要精练。

4.恶寒和发热同时并见有何临床意义?

答: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是外感病初期(即表证)的重要诊断依据。根据恶寒、

发热的

轻重不同,临床又可分为:①恶寒重,发热轻,主风寒表证;②发热重,恶寒轻,主风热

表证;③发热轻,兼恶风自汗,是太阳中风证。

5.如何从恶寒发热的轻重判断邪正之盛衰?

答:一般来说,若恶寒发热均较轻者,是邪轻正衰;若恶寒发热俱重者,则邪正俱盛;若恶寒重,而发热轻者,则为邪盛正衰。

6.何谓壮热?试述壮热的原因、机制和兼症。

答:壮热是指病人高热不退,身热如灼,不恶寒反恶热的一种症状。其原因可以是风寒之邪人里化热,或风热之邪内传成里实热证。壮热的机制是因正盛邪实,邪正剧争,邪热鸱张,阳气亢奋,充斥于体内外所致;其兼症常有面赤,口渴饮冷,大汗出,脉洪大等症。

7.表证有汗与无汗各见到哪些情况? 答:①表证无汗,多属表寒证,因寒性收引,汗孔闭塞。②表证有汗,有三种情况。其一,属外感风邪之证,因风性开泄,腠理疏松而汗出;其二,外感风热之证,因热性升散,使腠理疏松而汗出;其三,为气虚外感之表证,因卫阳不足,肌表不固而汗出。

8.亡阴、亡阳之汗各有何特点?为什么?

答:亡阴之汗是大汗不止,汗出如油,热而粘手,由于体内津液枯涸,相对浓缩,邪热通过粘稠阴液从汗而泄,故热而粘手;亡阳之汗是大汗淋漓,汗稀而凉,因阳气将绝,元气欲脱,卫外不固,故津液自泄而见汗稀而凉。

9.盗汗为什么“寐汗寤止”? 答:盗汗之寐汗寤止多由阴虚内热所致。中医理论认为,阳人于阴则寐,故寐则卫阳行伏于内,一方面使体表卫阳暂少而失密,二方面阳伏于内则阴虚内热更甚,蒸化阴液从暂时失声的体表排出而成盗汗。而阳出于阴则寤,故醒则阳气从内而外行,使卫表失固的现象得到纠正,体内阴虚之热亦有减轻,故汗液蒸化减少,亦不能自然排出。

10.何谓耳鸣?怎样区别其虚实? , 答:耳鸣是自觉耳中鸣响,如潮水或如蝉鸣,妨碍听觉。一般暴起耳鸣声大,

以手按更甚者属实证,多因肝胆火盛,或阳亢于上所致;若渐觉耳鸣声小,以手按之减轻者属虚,多因肾虚精亏,耳失弃养所致。

11。何谓痛经?临床证如何辨析? 答:行经时腰腹作痛,甚至剧痛不能忍受,并随月经周期而规律性发作,称行经腹痛,简称为痛经。凡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者,多属气滞或血瘀;若小腹冷痛,遇暖则缓者,多属寒凝或阳虚;行经后小腹隐痛,伴腰酸者,乃气血亏虚,胞脉失养所致。

12.阴虚潮热与阳明潮热有何异同?

答:阴虚潮热与阳明潮热均为发热定时而如潮汐,二者不同点是:①病机上,阴虚潮热是阴虚生内热;阳明潮热是阳热亢盛所致,二者有虚实之别。②时间上,阴虚潮热以午后或入夜发热较甚,晨起消退;阳明潮热每至日晡热增。③程度上,阴虚潮热多见烦热、低热;而阳明热盛以大热身热为主。④兼症上,阴虚潮热多兼颧红、盗汗、失眠等症;而阳明潮热兼见面赤、口渴、便秘、神昏等实热症状。 13.何谓癃闭?怎样辨别其虚实? 答:小便不畅,点滴而出者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者为“闭”,统称“癃闭”。因湿热蕴结,或瘀血、结石阻塞者多属实证;因年老气虚,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者多属虚证。

14.食欲减退常见于哪些病证?怎样鉴别? ·

答:食欲减退常见有四类病证。其一,脾胃气虚证,表现为口淡乏味,食少乏力,腹胀便溏,舌淡脉虚。其二,湿邪困脾证,特点是脘闷纳呆,头身困重,便溏苔腻。其三,肝胆湿热证,表现为纳少厌油,兼见黄疸,身热不扬。其四,食滞内停,多见厌食恶食,嗳腐吞酸,脘腹胀痛,舌苔厚腻。

15.试述失神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答:在疾病过程中,患者表现为目光晦暗,精神委靡,反应迟钝,呼吸气微,为失神的特征。失神重证者可进一步出现神识昏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然倒地,目闭口张,手撒尿遗等症。失神说明疾病已经发展到严重阶段,正气衰败,五脏垂危,精气将夺,预后不良。 16.何谓善色、恶色?各有何临床意义?

答:疾病中五色的表现以明润含蓄为

善色,以晦暗暴露为恶色。善色表示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故为病轻,预后良好;恶色表现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故为病重,预后不良。

17.试述面部赤色的主病及临床意义。

答:赤色主热,是血液充盈于皮肤脉络所致。若满面通红,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热盛之实热证;若久病两颧潮红,则属阴虚阳亢之虚热证;如重病面白时而泛红如妆,则为虚阳浮越于上,阴盛格阳之假热证。

18.临床怎样鉴别斑和疹? 答:若点大成片,或红或紫,平摊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是谓斑。若点小如粟,色红或紫,高出于皮面,摸之棘手者称为疹。从病机来看,斑疹若见于外感疾病,均为邪热郁于肺胃不能外泄,内迫营血所致,其中从肌肉而出者是斑,从皮肤血络发出者则为疹。

19.我国健康人的面色怎样? 答:我国健康人面色的特点是红黄隐隐,荣润光泽,表示气血充盛,精气内含,容光外发。但是由于体质差异,所处地理环境的区别,以及气候、季节、职业之不同,正常面色亦可稍有差异。此外,如因饮酒、跑步、七情等一时影响,使面色有所变化,但只要光明润泽者,亦属正常范围。 ·

20.何谓四季平色?其形成原因如何? 答:人之肤色,特别是面色,随一年四季时令不同而微有变化,如春季稍青,夏季稍

赤,秋季稍白,冬季稍黑,长夏稍黄,称之为四季平色。四季平色的产生是人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形成的,其变化不十分明显,也是暂时的。四季平色属常色范畴。 21.如何鉴别斑疹之顺逆?

答:不论斑或疹,若布点均匀,疏密适中,色红身热,先见于胸腹,后延及四肢,斑疹发后热退神清者,是邪去正安之顺证;若布点不匀,稠密成团,色深红或紫暗,身凉,先见于四肢,后延及胸腹,斑疹发后身热不退,甚至神识不清者,是邪气内陷之逆证。

22.举例说明望痰辨别疾病的性质。 答:若痰稀色白,是外感风寒之征;痰黄而稠,为外感风热所致;若干咳少痰,夹有血丝,是燥热犯肺,损伤肺络,或肺

阴亏虚,虚火灼络;若吐痰色绛如铁锈,是邪热蕴肺,损伤肺络;若咯唾脓痰腥臭,多为痰热搏结之肺痈。 23.简述中医舌诊原理。

答:舌与许多脏腑之间通过经络和经筋的循行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起来;舌为心之苗,且为呼吸、消化的共同通道之要冲,为多气多血的器官;口腔之唾液系肾胃津液上潮所致;舌苔乃胃气所生,胃为水谷之海,故脏腑精气上荣于舌。综上所述,由于舌与人体脏腑、气血、津液都广有联系,故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反映于舌。 24.胖嫩舌与肿胀舌有何区别? 答:胖嫩舌和肿胀舌均属舌形胖大的病理形态,其区别在于:胖嫩舌舌质纹理细致,舌形浮胖娇嫩,其舌色多浅淡,主病多为虚为寒;肿胀舌体肿大而不嫩,若舌红而肿多因心脾热盛;若青紫舌而肿胀,多为毒邪上攻于舌。 . 25.试述舌苔形成的机制。 答:舌苔的生长系由脾胃之气上熏凝聚而成。正常舌苔是由于胃气上熏,胃津上潮,凝聚于舌面而成;病理舌苔是胃气夹邪气或食浊积滞上泛而成。若舌上无苔,则往往是胃气亏虚,胃津枯涸的表现。 26.举例说明望舌可辨别病邪的性质、病势的进退。

答:①辨别病邪的性质:红舌为热证,舌淡多主虚主寒,青紫舌为瘀血内阻;黄苔主热,白苔主寒,腐苔多食积,腻苔为痰湿。②判断病势的进退:舌苔由润转燥,是热盛伤津,主病进;舌苔由燥转润,由厚变薄,多为津液复生,病邪渐退;苔色由白转黄变黑,提示病邪由表人里,由寒化热,由轻变重。

27.腐苔和腻苔怎样鉴别?各主何病? 答:腐苔颗粒疏松,粗大而厚,揩之可去,如豆腐渣布于舌面,因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而成,多为食积痰浊,亦见于内痈或湿热口糜。腻苔颗粒致密、细腻,揩之不去,如舌面涂布一层油腻状粘液,多因湿浊内盛,阳气被遏,湿浊停积于舌面,主病为湿浊、痰饮、食积、湿热、顽痰等。

28.简述小儿指纹纹色变化及主病规律。

答:小儿指纹纹色变化主要有红、紫、青、黑、白等色变化。纹色鲜红多属外感风寒;纹色紫红,多主热证;纹色青,主风证、痛证;纹色青紫或紫黑,是血络闭

郁;纹色淡白,多属脾虚。

29.正常声音的特点是什么?简述病变声音的辨证规律。

答:正常声音的特点是:发音自然,音调和畅,言语清楚,言与意符。凡病变的声音重浊、响亮、气粗、有力者,多属实证、热证;凡声音轻清、低弱、气微、无力者,多属虚证、寒证。

30.何谓喘、哮?临床怎样鉴别喘、哮?

答:患者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鼻翼煽动,张口抬肩者,称为喘,喘有虚实之别。若呼吸急促似喘,且喉中有哮鸣声音者为哮,哮有寒热之分。喘和哮常并称,其区别在于喘以气息迫促为主,哮以喉中鸣响而言。哮在发作期间,每与喘相兼,而喘则不一定兼哮。

31.如何从咳嗽辨别寒热虚实? 答:咳嗽的声音、痰的性状及兼见症状可鉴别证候的寒热虚实。咳声重浊,痰清色白,鼻塞不通,多为外感风寒;若咯声不扬,痰稠色黄,不易咯出者,多为肺热壅盛;若咯痰声低,痰多易咯,是寒咳或湿咳;如无力作咳,咳则气促,口吐白沫,是肺气亏虚;若咳声阵发,发则连声不绝,甚至呕恶咯血,是肺实病候;干咳无痰,是肺燥咳嗽或肺阴亏虚。 32.怎样鉴别少气、息微、短气? 答:一般来说,气息声低,气少不足以息者称少气,是因肺肾气虚所致。若呼吸浅表,较之少气更显微弱者称为息微,是阳气虚衰,肺气将绝之象。若呼吸急而短促,息快而不接续,似喘但不抬肩,虽急并无痰声者,叫短气,乃因痰、食实邪内阻,气机升降失常,或因元气大虚,气不足息之故。 33.简述诊脉原理。

答:由于心主血脉,心脏的搏动推动着气血沿脉道环流周身,内至脏腑经络,外达四肢百骸,脏腑之气也通过血脉而作用于全身。故凡脏腑、经络有病,气血盛衰,皆可影响于心、血、脉,使它发生变化而从脉象上反映出来,故切脉可以诊察气血盛衰和整体病变。

34.切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①肺朝百脉:寸口乃手太阴肺经搏动之处,肺朝百脉;经肺气的作用运行全身,故五脏六腑的气血盛衰皆反映于寸口。②肺经为十二经的始终,故可反映诸

经脉之气血。③肺脉与脾胃关系密切,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脾胃,而脾胃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在肺气作用下运行于全身,故寸口部可反映脏腑气血情况。 35.正常脉象的特点是什么? 答:正常脉象的基本形象是:脉位不浮不沉,中取即得;脉数节律一致,一息四至;脉形三部有脉,不大不小;脉势上从容和缓,应指有力。其中尤以“三部有脉,和缓有力”最为重要,它反映了正常脉象的胃(和缓)、神(有力)、根(尺部有脉)的特点。

36.生理性脉浮、脉沉见于何种情况? 答:①生理性脉浮见于:瘦人多脉浮,秋季多脉浮。②生理性脉沉见于肥人多脉沉,冬季多脉沉。

37.试述浮脉之主病。表证为何为见浮脉?

答:浮脉主表证。浮而有力主表实证;浮数有力为表热证;浮紧有力为表寒证;浮滑为表证夹痰;浮缓为表虚证。表证多见浮脉是因为外邪袭表,卫阳奋起鼓邪外出,脉气鼓动于外故见脉浮。由于气血外鼓与邪相争,故切脉时举之泛泛有余;而体内相对势弱,故按之稍减,但并非气血亏虚,故按之不空。

38.沉脉主病如何?里证为何多见沉脉?

答:沉脉主里证。若沉而有力为里实证;沉而无力为里虚证;沉数主里热;沉迟主里寒证;若表寒重证,虽为表证亦见脉沉。里证多见脉沉的原因有二:其一,正气虚弱,脉气无力,故脉沉而无力;其二,病邪内郁,正邪相搏于里,气血被困,脉气外达受阻,故脉多沉而有力。 39.数脉主病如何?试述数脉的形成机制。

答:数脉为热证主脉。数而有力主实热;细数无力主虚热;浮数主表热;沉数主里热;滑数主湿热;弦数多见于肝火、阳亢;拱数为阳明气分大热。热证见数脉系因阳热亢盛或阴虚内热,热迫血行,致使脉搏加快。但是亦有因阳虚已极,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或虚阳浮越而见数脉者,但其脉必数大无力,按之豁空。 40.简述细脉的脉象、主病及脉理。 答:细脉的脉象特点是细小如线,应指明显;主病是气血亏虚和湿病。由于营血亏虚,不充脉道,气不足则无力鼓动血行,故气血两虚脉体细小且软弱无力;湿

邪内盛,压抑脉道,也可导致脉体细小。 41.试比较濡、细、弱脉的脉象特点。 答:濡脉是浮细而软之脉;细脉是细小如线,但应指明显之脉;弱脉是沉细而软之脉。可见三者皆有脉体细小,力量较弱之共性。但濡、弱二脉较之细脉更细更软;从脉位上看,濡脉偏浮,弱脉偏沉,三者同中有异,须当细辨。 42.试比较弦脉和紧脉之异同。 答:弦脉端直以长,如按弓弦;紧脉脉来紧张,左右弹手,如按转索。二脉皆有指感的力或脉体偏硬的感觉。不同之处在于:弦脉脉体在一直线上,直上直下,如按弓弦;紧脉较

弦脉更有力,曲屈不直,如转动绳索,这是两脉的鉴别要点。

43.试比较促、结、代三脉之异同。 答:促脉、结脉、代脉三脉皆为节律不整之脉,皆动有歇止。其中,促脉是脉数而有歇止,歇止无规律,歇止时间较短;结脉是脉迟而有歇止,歇止亦无规律,歇止时间较短;代脉较慢,歇止有规律,且歇止时间较长。

44.举例说明如何决定脉症从舍。 答:决定脉症从舍的关键在辨别脉症真假。若症真脉假,应当舍脉从症。例如迟脉一般主寒,而阳明病人身热、汗出,也见迟脉,此乃实邪阻滞,脉气不畅所致。若脉真症假,应当舍症从脉。如阳明病人热结旁流,虽下利清水,但脉沉实有力,反映了实热内结的证候本质。

45.何谓相兼脉?举例说明其主病规律。

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称相兼脉,或称为复合脉。其主病规律是组成该相兼脉的各单一脉主病的综合。例如,浮紧脉,浮脉主表,紧脉主寒,浮紧脉主表寒证。又如沉细数脉,沉脉主里,细脉主阴血亏虚,数脉主热,沉细数脉则主里虚热证,即阴虚内热证。

46.按虚里如何辨别病情? 答:一般来说,凡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是宗气积于胸中,是健康之征。若虚里搏动微弱,是宗气内虚;如动而应衣,则为太过,是宗气外泄之征。若虚里动甚一时,不久即复原状者,多见于酒醉或疾走。若虚里搏动已绝,他处脉搏亦止,是病重之死候。 47.按触痈疡,怎样辨别是否成脓? ’

答:若痈疡按之坚硬而热不甚者,为无脓;按之边硬顶软而热甚者,多为有脓;若轻按即痛者,为脓在浅表;重按而痛者,是脓在深部;若按之陷而不起者为脓未成;按之的波动感,说明脓已成。 48.简述症、病、证、辨证各自的含义。

答:①症是指疾病单个的症状或体征,如发热、头痛、气短、面赤、苔腻、脉细等等。②病,是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伪病理性概括,如百喉病、麻疹病、消渴病、肺痈病等。③证,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如风寒犯肺证,心火上炎证,脾不统血证,肝阳上亢:证,肾精不足证等。④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求得当前证名的过程。 49.常用的辨证方法有哪些?各自应用的特点如何?

答:常用的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其应用特点是: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基本纲领;病因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是辨别疾病中具体的病因和病性,是八纲中寒热虚实的深化;脏腑和经络辨证是病位(空间位置)的具体的深化,主要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也是病位(层次位置)的具体深化,主要用于外感时病的临床辨证. 50.何谓八纲?八纲辨证归纳了疾病的哪些情况?

答:八纲即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四对互相矛盾着的八类证候。其中,表里辨证说明了疾病的病变部位;寒热辨证说明了疾病的性质;虚实辨证说明了邪正双方盛衰变化;阴阳辨证说明了疾病的属性,是辨别疾病的总纲;用以统括其余六纲。

51.何谓表证?表证为什么恶寒?

答:表证是指外感病的初起阶段,外邪侵犯人体肌腠皮毛,出现恶寒、发热、苔白、脉浮为主症的一类证候。表证恶寒,是因为外邪客于肌表,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肌肤失煦所致。由于加衣取暖并未祛除外邪,故恶寒得温不解。

52.何谓半表半里证?有何临床表现?

答:半表半里证是指病变既未完全在

表,又未完全人里,而是处于表里之间的证候。半表半里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53.试述表证、里证的关系。 答:表证和里证的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①表里同病,即表证和里证在同一个时期在同一病人身上出现,如病人外感风寒内伤饮食。②表里出入,一是表邪人里,指外感病过程中病邪由表人里,形成里证,如风寒表证,化热人里,成为肺热壅盛证;二是里邪出表,指某些里证,出现邪气从里向外透达肌表的症征,如湿温病人出现白痦。

54.简述寒热错杂证候的特点。 答:所谓寒热错杂,是在同一患者身上,既有寒证,又有热证,寒热交错,同时出现。结合寒热出现的病位不同,临床又可分为:①上寒下热证,如胃中虚寒,下焦湿热;②上热下寒证,如胸中有热,肠中有寒;③表寒里热证,如外感风寒,食积内热;④表热里寒证,如脾肾阳虚,外感风热。

55.试述表寒证与里寒证的主要症状。

答:表寒证症状是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里寒证症状是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静而少言,尿清便溏,舌质浅淡,舌苔白,脉沉迟。

56.怎样鉴别虚寒证与实寒证? 答:虚寒证患者畏寒肢冷,腹痛喜按,神疲乏力,大便稀薄,小便清长,舌嫩少苔,脉沉细无力。实寒证患者畏寒肢冷,腹痛拒按,大便秘结,痰多喘促,舌苔厚腻,脉沉弦或弦紧有力。

57.何谓阴虚证?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如何?

答:阴虚证是在慢性病过程中,由于阴津亏损,阴不制阳的虚热证候。其临床表现是:由于阴精亏虚,肌体失养,则见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脉细等;由于阴不制阳,虚热内生则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58.阴虚发热,阴虚火旺,阴虚阳亢,阴虚阳浮有何异同?

答:四证均属阴虚之变,俱因体内精血津液亏损所致,但病理趋势不同。①概念区别:阴虚而生内热者是阴虚发热;若

发热过盛者称阴虚火旺;阴虚不能制约阳气,阳亢于上为阴虚阳亢;若阴不制阳,阳气轻浮于上则是阴虚阳浮。②症状差别:阴虚发热以潮热、烦热、咽干、消瘦、舌红,脉细数为主;阴虚火旺是在上述症状的基础上兼见遗精、梦交等性欲亢进,相火妄动之症;若在阴虚的同时,出现头晕,目眩,耳鸣等症,是阴虚阳亢;若阴虚于下,巳表现口燥咽干、目赤、牙痛等上焦虚火,则属阴虚阳浮。

59.简述亡阳证与亡阴证的基本表现。 答:亡阳证者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脉微欲绝;亡阴证者汗热而粘,手足温热,呼吸短促,面色潮红,脉细数疾。

60.何谓病因辨证?包括哪些内容? 答:病因辨证是根据疾病的症状、体征分析,推求疾病现阶段病因所在的一种辨证方法。病因辨证的内容主要包括六淫辨证、疫疠辨证、七情辨证、饮食劳逸辨证、虫兽外伤辨证等。

61.风邪犯表和风袭经络各有何临床表现?

答:风邪犯表者多见发热,恶风,汗出,鼻塞,头痛,身痛,咳嗽,苔薄白,脉浮缓。风袭经络者颜面麻木不仁,口噤不开,口眼喁斜,甚至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等。

62.寒邪犯表和寒袭经络各有何临床表现?

答:寒邪犯表者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骨节疼痛,咳喘,苔白润,脉浮紧。寒袭经络者手足拘急,关节剧痛,得温减轻,遇冷加重,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紧或弦缓。

63.简述阴暑证的成因及表现。 答:暑季感寒者为阴暑。若夏暑季节,过食生冷,或贪凉露宿而发病。因夏暑热邪郁蒸,故见心烦,肌肤大热等热象;但感寒后寒束肌表,卫阳被遏,故又见头痛,恶寒,肢体疼痛,无汗等寒邪闭郁之症状。 64.温燥与凉燥的临床表现有何异同?

答:温燥与凉燥两者皆有恶寒发热症状及津液耗损症状。但温燥多发于初秋,乃燥热犯表所致,其症状恶寒轻,发热重,口干渴,少汗出,鼻咽干燥,咯痰粘稠,苔薄黄,脉浮数。凉燥多发于晚秋,乃燥寒犯表所致,其症状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咯痰稀白,苔薄白,脉浮紧。

65.何谓气虚?有何临床表现? 答:由于元气不足,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证候称为气虚证。气虚可见少气懒言,神倦乏力,声低气怯,呼吸气短,自汗,动则加剧,舌淡嫩,脉虚软无力。

66.何谓血虚证?有何临床表现? 答;由于血液亏虚,脏腑、经络、·组织失其濡养而表现的证候称为血虚证。血虚证患者可见颜面、嘴唇、舌质、眼睑、爪甲淡白少华,头晕心悸,手足发麻,妇女经少色淡,甚至闭经,脉细无力等。 67.何谓血瘀证?有何临床表现? 答:凡是由于瘀血内阻所导致的病证称为血瘀证。血瘀证患者的表现是①疼痛:其疼痛如刺,固定不移,痛处拒按,夜晚加重。②肿块:多为外伤瘀肿,或内伤瘕积。③出血:反复难止,色暗有血块。④紫绀:如舌紫、瘀斑、青筋。⑤涩滞:即脉细涩,肌肤甲错。

68.血寒证和血瘀血证均有舌质紫暗、脉涩、妇女经行不畅等,两证临床怎样鉴别?

答:从本质上讲,因感寒而血脉凝滞的血瘀证与血寒证并无区别,但在症状上有偏寒偏瘀的不同。血寒证重在寒象,故除舌暗、脉涩、月经不畅之外,其四肢逆冷青紫、少腹冷痛十分明显;血瘀证重在瘀阻,故除舌暗、脉涩、月经不畅之外,常有瘀肿疼痛,出血明显。 69.气不摄血和气随血脱有何异同?

答:两证均有出血和气之亡失症状,其区别在于:气不摄血是由于气虚不摄血而致出血,其气虚在前,出血在后,出血呈小量持续;气随血脱是由于大量出血而致气随之暴脱,其出血在前,而气脱在后,出血呈大量出血,气脱亦呈亡阳之危候。 70.何谓水肿?怎样区分阳水肿和阴水肿? ’

答:体内水液停聚,泛滥于肌肤,引起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者,称为水肿。其中,由外邪侵袭所致,病程短,性质属实的水肿是阳水肿;由于久病体弱,脾肾阳虚,病程长,性质属虚证之水肿,叫阴水肿。 、 71.痰证和饮证有何异同? 答:痰证和饮证都是由水液停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所致的病证。若由水液停聚,质地稠厚的痰停阻于局部或泛流于全身为病者,是痰证;若由水液停聚,质地

较清稀的饮邪停积于人体胃肠、心肺、胸胁、组织间等处所致的病证,即为饮证。 72.何谓气逆证?胃气上逆和肝气上逆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气机升降失常,气上逆而不调所表现的证候称气逆证。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可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73.气不摄血证和血热证皆有出血,临证怎样鉴别?

答:气不摄血证是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见出血的证候,其出血以慢性渗血多见,色淡质清,多为便血、尿血、肌衄等下渗、外渗出血,且有气虚证的临床表现。血热证是脏腑火热炽盛,迫血妄行而出血,其出血以急性出血多见,色红质稠,多为吐血、衄血、咯血等上部出血,尚可见里实热证的表现。

74.何谓脏腑辨证?包括哪些内容? 答:在认识脏腑的生理活动、病理特点的基础上,将疾病所反映的临床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推断疾病所在脏腑病位及其具体性质的辨证方法,称为脏腑辨证。脏腑辨证包括脏病辨证、腑病辨证、脏腑合病辨证及脏与脏合病辨证。 75.怎样鉴别心气虚证与心阳虚证? 答:心气虚证和心阳虚证的共同表现是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脉虚无力。心气虚证在上述基础上兼见颜面淡白,神疲体倦,自汗少气,舌淡胖嫩,苔白;而心阳虚证在共同表现的基础上还有畏寒,肢冷,面色暗滞,心胸憋闷,心前区作痛,舌质或见紫暗,脉涩或脉结、代。 76.心血虚证和肝血虚证有何异同? 答:心血虚证和肝血虚证均属血虚,在脉症上均有眩晕,多梦,面白少华,舌淡,脉细等。心血虚证还可有心悸,怔忡,少寐,健忘,脉细弱等心血不足,心神失养的表现;肝血虚证还可见到爪甲不荣,视力减退,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等肝血亏虚,肝经失养的表现。

77.心阴虚证与心血虚证有何异同? 答:心血和心阴都具有滋养心脏和心神的作用。二证共同之处为心悸,怔忡,失眠,多梦。不同之处是:心血虚证兼见眩晕,面白,健忘,唇舌甲淡,脉细弱等心失血养的表现;心阴虚证则可出现烦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津,脉细而数等虚热症状。

78.痰迷心窍证和痰火扰心证有何异同?

答:痰迷心窍和痰火扰心二证的病因均与痰浊有关,病位均以心神为主,症状上均出现神志错乱的表现,但性质上有寒热属性之别。痰迷心窍证因寒痰所致,多见神识痴呆,表情淡漠,喃喃自语,哭笑无常,舌苔白腻,脉缓或滑。痰火扰心证因痰热所致,其轻者心烦不寐,重者胡言乱语,打人毁物,哭闹无常,多兼里实热证的症状、体征。

79.试述风热犯肺证与肺热壅盛证的区别?

答:二证的致病原因均为热邪,病位与肺有关,其区别在于:风热犯肺证为风热之邪初犯肺卫,为表里同病,故其症状有身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咳嗽痰黄,伴口干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肺热壅盛证之病位在肺,病情较重,症状有咳嗽气喘,痰黄而稠,息粗胸痛,甚至脓痰腥臭,但无恶寒、脉浮之卫表症状。 80.怎样鉴别燥邪犯肺证与肺阴虚证?

答:燥邪犯肺证属实、属表,起病急,是因外感燥邪,耗伤肺津所致,多见于秋令,除干咳少痰、痰粘难咯、胸痛咯血之外,尚兼发热,恶寒,苔薄,脉浮等表证现象。肺阴虚证属虚、属里,起病慢,是由于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致,可见于四时,除干咳少痰、痰粘难咯、胸痛咯血之外,常兼消瘦,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81.脾气虚证、中气下陷证、脾不统血证、脾阳虚证在临床上有何异同? 答:上述四证中脾气虚证是基本证候,其他三证均是在脾气虚证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故均可出现腹胀纳少,大便稀溏,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等症。在此基础上若兼有脘腹重坠,便意频数,肛门重坠,久泄脱肛,子宫下垂或其他内脏下垂,即为中气不足证;若见吐衄便崩等出血症时,即为脾不统血证;若脘腹隐痛,喜温喜按,四肢欠温,舌淡而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时,即为脾阳虚证。 82.寒湿困脾与脾阳虚证有何异同? 答:二证均可见到脘腹冷痛,食少便溏,口淡不渴,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苔白等症。但寒湿困脾因外感寒湿所致,故有脘腹痞闷,泛恶欲吐,头身困重,脉濡缓等;而脾阳虚证因寒湿内生所致,

故有四肢不温,脘腹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 83.怎样鉴别肝火上炎证与肝阳上亢证?

答:二证均有肝之阳热向上之征。肝火上炎证一般以肝经循行部位如头、目、耳、胁的实火炽盛为主要症状,表现为目赤,口苦,急躁易怒,胁肋灼痛,突发耳鸣耳聋,头痛头胀等;而肝阳上亢证一般以肝阳亢于上,肾阴亏于下作为辨证要点,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头重脚轻,腰膝酸软,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肝阳上亢之病势不如肝火上炎之急,但病程长久。

84.肝风内动四证有何异同? 答:肝风内动四证均有眩、麻、抽、颤等动风的表现,其区别在于:①肝阳化风证:眩晕欲仆,头摇肢颤,言謇舌强,卒然倒地,半身不遂,常兼头痛项强,腰膝酸软,脉弦细,证属下虚上实证。②热极生风证: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多兼见高热神昏,躁扰如狂,舌红,脉弦数,证属里实热证。③血虚生风证:手足震颤,肌肉动,关节拘急,四肢麻木,多兼眩晕耳鸣,面白甲淡,舌淡苔白,脉细无力,证属里虚证。④阴虚动风证:手足蠕动或瘛疚,常兼潮热,消瘦,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证属阴虚内热证。

85.为什么说“肾多虚证”、“肾多兼病”?

答:’①肾精为全身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宜藏不宜泄,故肾藏精是肾的生理特征,若肾有病,则易致封藏失职,不藏则泄,不足则虚,故肾病多虚证。②由于肾阴为全身阴液的基础;肾阳为全身阳气的根本,故肾在生理上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易于与其他脏腑病变兼并而见,故肾多兼病。

86。如何鉴别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 答:二证均有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发落齿松,两尺脉弱等肾虚之象,其区别在于:肾阳虚证病人有全身虚寒之象,且由于肾阳不足,气化失权而出现男女生殖、二便、水液代谢障碍;肾阴虚病人有全身虚热的表现,同时伴有虚火内灼,性欲亢进的表现。

87.肾精不足证与肾阴虚证如何鉴别?

答:二证均为肾之阴精不足所致病证,

均可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发落齿松,健忘,经闭等症。其区别在于:肾精不足证一般并无虚热之象,主要表现在生长、发育、生殖功能低下之病变;肾阴虚证大多有虚热症状;具有阴虚火旺性欲亢进的表现。

88.怎样判断肾阴亏虚已发展到阴虚火旺?

答:肾阴亏虚的患者一般可见形体消瘦,眩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女子经少,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等。若在此基础上出现颧红唇赤,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虚烦不寐,男子梦遗,女子梦交,溲黄便结,脉细而数,则可判定肾阴虚证已发展到阴虚火旺的阶段。 89.心肾阳虚水肿与脾肾阳虚水肿如何鉴别?

答:二证水肿都是以肾阳虚衰,气化失司为病理基础,临床均可见到肢体浮肿,腰以下肿甚,小便不利等症状。但心肾阳虚之水肿是由于肾虚寒水上凌于心所致,故尚可见心悸怔忡,唇舌青紫等心阳亏虚,脉失养的见症;而脾肾阳虚之水肿是脾肾水液代谢障碍所致,故常兼见腹胀,便溏等脾阳亏虚,运化失职的症状。 90.肝火犯肺和肺肾阴虚证均可咯血,临床如何进行鉴别?

答:肝火犯肺证之咯血是因肝火上炎,灼伤肺络,其发病急,病程短,咯血量多,血色鲜红,常伴有胸胁灼痛,烦热口苦等症。肺肾阴虚证之咯血是因阴虚火旺,灼伤肺络,其发较缓,病程较长,咯血多为痰中带血,血色鲜红或晦暗,常伴有干咳少痰,潮热盗汗,腰酸软,咽干音哑等症。

91.心脉痹阻证的原因有哪些?怎样鉴别?

答:心脉痹阻酌主症为心悸怔忡,心胸憋痛,痛引肩臂,其常见的原因为瘀阻、痰凝’、寒凝、气滞;若痛如针刺,舌紫暗、紫斑,脉细涩或结代,为瘀阻心脉;若心胸闷痛,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者,为痰阻心脉;若剧痛暴作,得温痛缓,四肢厥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者,为寒凝心脉;若胸心胀痛,胸胁胀闷,与情志有关,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者,为气滞心脉之证。 92.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和肾气不固证的男女患者,在生殖障碍方面各有何临床奉现?

答:①肾阳虚证:男子阳痿、精冷;女子宫寒不孕。②肾阴虚证:男子遗精、早泄;女子梦交、性欲亢进。③肾精不足证: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④肾气不固:男子滑精、早泄;女子月经淋漓不尽,或带下清稀量多,或胎动易滑。 93.何谓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有何关系?

答:六经辨证是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传变的特点总结出来的外感病辨证方法。在六经辨证的全过程中,贯穿着八纲的基本内容:如六经病证的划分,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病多表、多实、多热证;而太阴、少阴、厥阴三阴病证多里、多虚、多寒证。具体来看,太阳病属表,阳明病属里,少阳病属半表半里;太阴病属里虚寒,少阴病分里虚寒和里虚热证,厥阴病属寒热错杂证。

94.试述六经病证传经的类型特点。 答:①循经传:即按照太阳一少阳一阳明一太阴一少阴一厥阴的次序相传。②越经传:即依六经次序隔一经或两经相传。③表里传:即互为表里的两经相传,如太阳一少阴;少阳一厥阴;阳明一太阴。 95.简述太阳病辨证的纲领及机制。

答:太阳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作为辨证提纲。头痛恶寒是因外邪所致,凡感受风寒之邪,因卫阳被遏,肌表失煦而恶寒;经气不畅则头痛;正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则必见脉浮。因此三项是太阳病所特有症状,故为太阳病之提纲。

96.太阳伤寒证和太阳中风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为什么?

答: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两证鉴别的要点在于“有汗”、“无汗”,“脉浮缓”或“脉浮紧”。太阳伤寒以寒邪犯表为主,寒性收引,腠理闭塞,故无汗;卫气不宣,故脉浮而紧。太阳中风以外感风邪为主,因风性开泄,使腠理疏松,故见汗出;营阴受损,脉象松弛故见脉浮缓。 97.怎样鉴别阳明病经证和阳明病腑证?

答:阳明病见于外感病邪热炽盛的极期阶段。如果无形之邪热弥漫全身,充斥于阳明之经,以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为主症者,是阳明病经证;如果邪热由经人腑,与肠中糟粕搏结,致成燥屎内结,同时出现潮热、汗出、腹满而痛,热扰心

神则循衣摸床、神昏谵语等,是阳明病腑证之征。

98.少阳病为何以“口苦,咽干,目眩”为辨证纲领?

答:少阳病发病的原因有二:其一是由于太阳病失治误治传来,邪犯肌腠的少阳胆经,以致胆气郁结,胆火上炎;其二是外感风寒,同时诱发少阳经,引动少阳胆火上炎。而口苦、咽干、目眩皆是胆气郁结,胆火上攻所导致的表现,故作为少阳病的辨证提纲。

99.怎样理解六经病证中“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含义?

答:太阴为脾,阳明即胃。胃经阳旺则邪从燥热而化,脾阳不足则邪从寒湿而化,故阳明属燥热伤津的里实热证,而太阴属寒湿为患的里虚寒证。由于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故二经之病变可以互相转化,从阳从实而化则为阳明病证,从阴从虚而化则为太阴病证,此即“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含义。

100.心肾不交证与少阴热化证有何异同?

答:两证皆为心肾水火既济失调,心阳偏亢,肾水不足所致之证,故其临床表现多有相似,均可出现心烦不眠,咽干咽痛,舌红,脉细数等症。但心肾不交多见于内伤久病,肾水久虚,故其肾阴虚损明显,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突出;而少阴热化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后期,因病邪从阳化热,热伤营阴,故火热之症明显,咽喉疼痛、口舌生疮等症突出。 101.何谓卫气营血辨证?简述卫气营血的意义。

答: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天士借用卫气营血的概念来概括外感温热病整个病程发展演变的一种辨证方法。其意义是以卫、气、营、血分别代表着温热病发展过程中四类不同的证候类型,也标志着病邪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层次及传变规律,并以此作为临床立法处方的依据。 102.简述卫气营血辨证证候传变的形式。

答:卫气营血传变的形式有顺传和逆传两种形式。①顺传:即按照卫分一气分一营血一血分次序传变,它标志着病邪由表人里,由轻到重,邪气逐步深入,或邪气由里出表,病情由重到轻,逐渐好转的过程。②逆传:即不依照次序传变,又可分两种,其一是不循次传,如卫分未罢,

又人营分或血分,如“逆传心包”;其二是指病邪传变迅速,病情重笃凶险者,如“气营同病”、“气血两燔”。

103.临床怎样鉴别卫分证与太阳伤寒证?

答:可从三个方面予以鉴别:①病因:卫分证因温热之邪所犯;太阳伤寒证因风寒之邪外袭。②途径:卫分证多外邪从口鼻而人,手太阴肺经受邪;太阳伤寒证外邪从皮毛而人,’侵犯足太阳膀胱经。③症状:卫分证以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口渴,脉浮数为主症;太阳伤寒证以发热轻,恶寒重,头项强痛,口不渴,脉浮紧为主症。

104.简述舌诊在卫气营血辨证中的意义。

答:①辨舌苔:白苔邪在卫分,黄苔邪在气分;苔黄厚腻属湿温为病,苔黄干燥为温热致病;舌苔润者是津尚存,舌苔干焦燥裂是津液已伤。②辨舌质:舌红润为气血旺盛,舌尖边红是卫分证,舌鲜红为邪人气分,舌红绛是热人营分,舌深绛是邪已深入血分。

105.辨口渴在卫气营血辨证中有何指导意义?

答:口渴是温病过程中常见症状之一,辨口渴可判断津伤的轻重及病邪的性质。一般邪在卫分,伤津不甚,故口渴不甚;邪人气分,热盛津伤,故口渴较甚;其中口渴喜冷饮为感受温热病邪;若渴喜热饮或渴饮不多则为湿温所致;若自觉口不甚干渴多提示邪热人营,因营阴蒸腾上潮于口所致。

106.辨发热在卫气营血辨证中有何意义?

答:发热为温病过程中必有症状,并且随着病程不同,发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若发热与恶寒并见,是温病初起之卫分证;若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者,是气分热盛标志;若日晡潮热为热结肠腑;身热不扬为湿温蕴积气分之象;身热夜甚是热人营分;夜热早凉是邪留阴分之血热伤阴证;低热不退是温病后期,肝肾阴虚,邪少虚多之征。

107.何谓三焦辨证?上中下三焦包括哪些病证?

答:三焦辨证是清代医家吴鞠通创立的以三焦所属脏腑经络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说明温病传变的规律,并以此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的一种辨证方法。上焦

病证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病变;中焦包括足阳明胃、足太阴脾和手阳明大肠;下焦包括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的病变。 ·

108.试述三焦病证传变的特点。 答:三焦病证一般由手太阴肺转人中焦为顺传;若由肺经传人上焦心包经则为逆传。若中焦不愈则多传至下焦。这是一般传变规律。但在传变过程中,有时上焦未罢又见中焦证候,或中焦未除又现下焦证候,或由上焦径直传下焦,或起病即见中焦或下焦证候等,临证亦当分辨。 109.三焦辨证之逆传心包证与卫气营血辨证之营分证皆有“神昏谵语”,临证有何区别?

答:可从两方面鉴别:①病机:逆传心包证因热陷心包,痰热阻窍所致;热人营血证是邪热人营,扰及心神所致。②症状:逆传心包证之谵语神昏较重,常伴有身体灼热,四肢厥冷,舌謇语塞等;热人营血证的神昏谵语较轻,常伴有身热夜甚,心烦不寐,且无肢厥舌謇。 110.试述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答:二者都是关于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卫气营血辨证将是温热病的发展变化概括为四个层次,以气血病变为核心;三焦辨证将温病发展规律概括为三个阶段,以脏腑病变为主线。卫气营血辨证与脏腑的关系不甚密切,而三焦辨证则未能详尽阐释温热病的病理过程,所以临床应用时两种辨证方法应结合起来,才能指导温病的辨证施治。

111.何谓经络辨证?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经络辨证是运用经络学说的理论,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与某经络病证有关,以判断所患疾病之病证属何经络,为临床辨证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经络辨证的主要内容包括十二经脉病证和奇经八脉病证。

112.十二经病证的特点是什么? 答:十二经病证的特点是:①脏腑病证与经脉所属部位的症状相兼,如手太阴肺经病证可见咳喘、气逆及臂痛等。②经气失常所表现的证候相兼,如足太阳膀胱经病证可表现为头痛、项强、寒热等症。③数经合病证候的表现,如足厥阴肝经受病,除胸胁满闷之外,肝气犯胃,则呕逆;肝气犯脾则飧泄;肝气实而致膀胱不利,

则癃闭等。

113.阴维、阳维两经不能维系时有何表现?

答:阴维维系人身诸阴,阳维维系人身诸阳,只有两脉互根,人体才能保持阴阳平衡。若阴维、阳维不能自相维系,则出现病态,如导致阳气耗散,表现为精神颓丧,或动作不能自主;或阴液耗伤,则周身萎软无力。

114.与经络辨证关系密切的古典医籍有哪些?

答:经络辨证源于《内经》,后世多有发挥。十二经病证首见于《灵枢·经脉》,而奇经八脉病证则以《难经》的第二十二、二十四、二十七、二十九难以及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论述甚详。此外,还有滑伯仁的《十四经发挥》、喻昌的《医门法律》、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张山雷的《经络考》等均为经络辨证提供了不少参考资料。

115.何谓病历?学习病历书写有何意义?

答:病历是医务人员对疾病诊治的科学记录。病历是保证患者得到正确诊断和适当治疗的先决条件,写好病历能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病历反映了医师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的思维及具体措施,是衡量医院、考核医师工作质量的标准之一;病历给临床教学和学科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读好写好病历是每一位医师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七、病案分析题

1.唐某,女,36岁,教员。 咳嗽短气5年,恶寒身痛2天。自诉长期咳嗽,遇冷即发已5年,并感精神疲倦,食少懒言,时有气不接续之感。前天参加植树,劳累后脱衣当风,咳嗽加重,伴恶寒头痛,一身酸痛,时有喘鸣,胸闷不适,舌质淡嫩,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要求]①病情分析(含病位、病性、病因)。②脏腑辨证结论。

答:①病情分析:患者以咳嗽短气为主症,且伴恶寒身痛,其病位在肺与卫表。病程5年之久,且有神疲气短懒言,舌淡嫩,脉无力,其肺气已虚;但新感恶寒身痛脉浮,乃表实之征,故属本虚标实之证。其病因在内因久咳久喘,肺气亏虚,卫外不固;其外则因脱衣当风,外感风寒所致。②辨证:肺卫气虚,外感风寒。 2.魏某,男,48岁,干部。

脘腹腰胁坠重酸痛、乏力气短2年。患者胃、肾等内脏下垂已有2年余,现脘腹、两胁及腰部坠重酸痛,活动后加重,神疲乏力,气短懒言,不欲饮食,食后腹胀,大便稀溏,小便短少,下肢轻度浮肿,舌质浅淡,苔薄白,脉缓弱。

[要求]①病情分析。②脏腑辨证结论。

答:①病情分析:患者食少、腹胀、便溏,可知其病位在脾;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脉弱,其病性为气虚;脾气亏虚是其病因。由于脾气亏虚,中气下陷,升举无力,致使胃、肾等内脏下垂,故见脘腹腰胁坠重酸痛;脾气不运水湿,故见尿少而轻度浮肿。②辨证:中气下陷证。 3.冯某,女,42岁,工人。 头晕眼花、气短乏力1月余。患者因月经淋漓不净,检查为“子宫肌瘤”,已行手术切除。术后1月,仍感头晕眼花,卧床不起,短气乏力,动则自汗,午后低热,食纳甚少,食则腹胀,大便秘结,5~6天一行,便如羊粪,面色淡白,唇色无华,舌质浅淡,脉细无力。

[要求]①提出最佳辨证方法。②病情分析。③提出辨证结果。

答:①本例最宜用气血津液辨证。②病情分析:患者因患子宫肌瘤,月经量多,加之术后伤血,故已有血虚之征。头晕眼花,面白,舌淡,唇色无华,脉细等皆为血虚所致。气血相生,血虚则气弱,故并见短气乏力,纳少腹胀,脉虚无力。血虚则肠道失润,故便结便秘;‘气虚则清阳不升,郁而发热,则午后低热。③辨证:气血两虚证。

4.姚某,女,8岁,学生。 发热、咽痛10天,全身浮肿1天。近10天来,病人恶寒,发热,咳嗽,咽痛,经服用西药“复方新诺明”和“APC”等已治愈。昨晨起目窠浮肿,人暮则足踝亦肿。现全身浮肿,且小便短少,微感咽痛,口不渴,纳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偏数。

[要求]①提出最佳辨证方法。②病情分析。③作出辨证诊断。

答:①最宜用气血津液辨证。②病情分析:患者以水肿为主要痛苦。浮肿前曾患外感,故见恶寒、发热、咽痛、脉浮等风邪犯肺之症,并使肺失宣降,水津失布,故见尿少,头面浮肿,继而全身尽肿。③患者因外邪致肿,病程短,性质属实,故

辨证属阳水肿(风水犯肺证)。 5.朱某,男,48岁,干部。 心悸、短气、乏力1年。患者既往身体欠佳,近1年来自觉心悸,胸闷,自购“补药”数种,服后效果不显。最近心悸发作频繁,神疲乏力,上楼时提气不上,稍事活动则汗出,气短,心悸加重。舌质浅淡,舌苔薄白,脉虚无力。 [要求]①病情分析。②提出证名。 答:患者以心悸、胸闷为主症,可知病位在心;病人既往身体欠佳,近1年来神疲乏力,气短,自汗,脉虚无力,是气虚的表现。综上所述,故辨证为心气虚证。 6.尤某,男,61岁,退休干部。 反复发作胸痛、心悸1个月。自诉近月来心悸发作频繁,不能安卧,每次胸痛时间虽不长,但痛如针刺,牵引左侧肩臂,甚至冷汗出,不能活动,时伴舌尖发麻,胸部紧闷。虽已服用多种西药暂时缓解症状,但仍反复发作。查:面色紫暗,舌质稍淡,边有瘀斑,舌苔薄白,脉细涩。 [要求]①作出病情分析。②提出辨证结果。

答:患者胸痛,心悸,其病位在心;患者心痛牵引肩臂,证属心脉痹阻证。从面色紫暗,舌有瘀斑,脉细涩,痛如针刺等症,可知因瘀血内阻所致心痛。 7.钱某,男,57岁,教授。 反复发作咳喘6年,加重1个月。自诉喘咳6年,每届冬春加重,某医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此次咳喘发作已有月余,不欲饮食,气少懒言,时有气不接续之感。工作后喘咳明显加重,更觉疲劳。虽已服,“四环素”、“喘息定”等,但疗效甚微。查:慢性病容,呼吸稍促,舌质淡嫩,舌苔薄白,脉缓无力。

[要求]①病情分析(含病位、病性)。②作出辨证。

答:患者反复发作咳嗽气喘,其病位在肺;病已6年之久,且伴有少气懒言,纳少气短,舌质淡嫩,脉缓无力,其病性为气虚,故本证为肺气虚证。肺气不足,故有气不接续,动则加甚之感;四环素、喘息定等祛邪而不扶正,故治后疗效甚微。

8.冯某,女,24岁,大学生。

发热、咳嗽、气喘1天。患者于昨天外出春游,忽遇大雨,全身淋湿,当夜即感恶寒,随之发热,一身疼痛。今天到卫生科诊治,给服“APC”3片,并处中

药两剂。服药后病情无好转,故于夜间来医院急诊。现发热不恶寒,咳嗽,吐痰黄稠,呼吸喘促,胸痛明显,口渴欲饮冷水,大便2日未解,小便黄短,精神烦躁,面颊发红,舌质红,苔黄燥,脉数有力。

[要求]①病情分析(病位、病因、病性)。②提出证名。

答:患者初见恶寒,发热,身痛,是风寒表证。但表邪治而未解,内传人里,出现咳嗽,喘促,胸痛,其病位在肺;患者但热不寒,痰黄口渴,便秘尿黄,面红,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说明病性属热属实,其病因乃邪热内盛。综上所述,辨证为肺热壅盛。

9.龙某,男,14岁,学生。 腹痛、腹泻2天。前天随学校到郊外野餐,当晚自觉腹胀隐痛,欲解大便。昨日晨起腹痛加剧,腹泻势急,便稀如水,不能自控,肛门灼热,今晨就诊时已泻12次。现自主觉口渴,欲饮水,发热,尿少。查:精神疲乏,嘴唇干燥,皮肤松弛,舌质红,苔黄而干,脉细滑数。 [要求]①病情分析(病位、病因、病性)。②提出证名。

答:患者以腹痛,腹泻为主症,其病位在大肠;大便势急如水,发热,尿少,舌红苔黄,脉滑而数,故其病因为湿热之邪。患者剧泻伤津,故口干渴皮肤松弛,舌干,脉细。患者病程短,病势急,故性质属实。综上所述,证属大肠湿热。 10.赵某,女,41岁,科长。 牙龈出血、面黄、四肢乏力4个月。患者3年前一次感冒鼻出血量多,此后常在皮肤上发现散在的出血点,刷牙时齿龈偶有出血,虽经中西药治疗,但无显效。近4个月来,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心慌,神疲乏力,不欲饮食,多食则腹胀不舒,大便稀溏,月经量增多,历10余日方净,月经色淡,舌苔薄白,脉细无力。 [要求]①病情分析(病位、病因、病性)。②作出辨证。 ,

答: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出血,表现在牙龈、鼻孔、皮肤出血和月经量增多;从病人食少腹胀,大便稀溏及神疲乏力,脉虚无力提示其病位在脾,病性为气虚。由于脾气亏虚,脾不统血,血溢脉外,故见出血。出血过久则血虚,脾气亏虚则气血俱虚,故见面黄,头晕,眼花,经少舌淡,脉细无力;血不养神,故见心悸心慌。辨证是脾不统血,气血两虚。

11.邓某,女,22岁,小学教师。 腹泻、肛门坠重7年。患者反复发作泄泻7年,并感肛门坠重,大便稀溏、色棕黄或淡 黄、腥臭,日解3~10次不等,经服用西药“土霉素”、“合霉素”及“附子连理汤”等治疗,

总未治愈。近3个月来,每日便次在5次左右,且感头晕胀,微热,神疲嗜卧,口干苦,肠鸣,腹隐痛,食少不香,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无力。

[要求]①病情分析。②提出证名。③问题:为什么自觉头晕胀,微热? 答:患者腹泻7年之久,纳少腹痛,脉缓无力,可知其病位在脾,性质属虚,脾气已虚。由于脾虚气陷,清阳不升,故久泻不止,久治未愈;清阳下陷,郁而发热,故自觉发热,头晕而胀,口干而苦。辨证:脾虚气陷证。

12.袁某,男,48岁,司机。 饥不欲食、胃脘饱胀半个月。自诉素来消化欠佳,一月前因“发热’’就医,治疗后体温虽正常,但至今半月来食欲不振,虽知饥饿但不欲食,有时以开水泡米饭少许,食后亦感胃胀不舒,且感口干唇燥,但不多饮,大便干结,已4日未行,除稍感腹胀之外,无其他症状。查:形体消瘦,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要求]①病情分析。②作出辨证。 答:患者饥不欲食,胃脘饱胀,则知其病位在胃;饥不欲食口干唇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而数,提示阴津亏耗,虚热内生。证属胃阴虚证。

13.竺某,女,67岁,家庭妇女。

头晕、头痛9年,加重2周。患者反复发作头晕头痛9年,时轻时重,曾用过多种中西药,效果不显。最近2周来头晕加重,目眩耳鸣,腰膝酸软,项背拘紧不适,心烦心悸,性急易怒,有时恶心欲呕,小便黄短,大便于结,咽干口苦,舌质红绛,舌苔薄黄,脉弦。

[要求]①病情分析。②提出证名。 答:患者素有头晕头痛之疾,乃阳亢体质。肝之阴阳失调,疏泄太过,气血随上亢之阳并走于上,故头目胀痛,眩晕耳鸣,颈项拘紧,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上亢之阳扰神,故烦躁易怒,心悸不宁;阳亢犯胃,胃气上逆则恶心欲呕;阳亢伤津,则尿少便结;肝阳过亢,下汲肾阴,故见腰膝酸软。综上所述,本病病位在肝,病性属上实下虚,辨证是肝阳上亢

证。

14.马某,男,40岁,干部。 左少腹剧痛1小时。患者今晨起床跑步,突感腹中冷痛剧烈,捧腹坐于路旁,经路过行人扶送急诊。现腹痛阵发加剧,左侧少腹部尤甚,并连及左胁,向外阴部放射,有排尿感。来院途中呕吐一次清涎。查:腹痛拒按,面色青白,四肢冰冷,舌质淡,脉沉弦而紧。

[要求]①病情分析(病位、病因、病性)。②提出证名。

答:患者以左少腹剧痛,牵引及左胁及外阴部为主症,此为足厥阴肝经所循之处,故病位为肝脉;本证因晨起感寒而作,且以冷痛,面色青白,四肢冰冷,脉弦而紧为见症,故病因为寒,乃寒凝肝脉,气血凝滞,经脉挛急所致。患者病程短,病势急,痛而拒按,故性质属实。辨证是寒滞肝脉证。

15.张某,男,65岁,退休老干部。 小便失控、余沥不尽1月余。患“前列腺肥大”之疾10余年。近月来,尿后余沥不尽,尿时不畅,时常自控不住,尿湿裤裆,甚为痛苦。自觉畏寒肢冷,足膝无力,,小便色清。查:面色淡暗,形体略瘦,精神不振,舌体淡胖,舌苔白滑,脉沉细,两尺脉弱。

[要求]①病情分析(病位、病因、病性)。②提出证名。

答:病人尿沥不尽,小便失控,足膝无力,两尺脉弱诸症,表明其病位在肾,乃肾气亏虚,膀胱失约所致;患者同时出现畏寒肢冷,小便色清,舌体淡胖,舌苔白滑,则是肾阳已衰,失却温煦之象。综上述,本证是肾阳亏虚,肾气不固证。 16.颜某,女,31岁,农民。 , 小便急数涩痛2天。前天冒着盛暑到2.5千米之外的山上砍柴,回家后即感小腹胀痛,小便滞涩不畅。今天病情加重,尿道灼热,小便急数不畅,尿呈浓茶样,自觉发热,口干欲饮,烦躁,纳差,大便稍硬。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要求]①病情分析(病位、病因、病性)。②提出证名。

答:患者以小便急数涩痛为主症,其病位在膀胱;患者尿道灼热,尿如浓茶,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且病程短,病势急,故性质属实热;本病因外出砍柴,感受暑湿所致,且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故病因为湿热。因湿热蕴结于膀胱,下迫

尿道,内扰气机,故除小便异常,亦有小腹胀痛,烦躁,纳差,口渴,便结诸症。辨证是膀胱湿热证。

17.郭某,女,43岁,教员。 失眠3年,心悸、神疲半月。患者经常失眠已有3年,虽常服用西药镇静剂,但效果欠佳。近半月来心悸、失眠逐渐加重,甚至彻夜难眠,多梦易惊,食纳乏味,食后腹胀,周身乏力,精神倦怠,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要求]①病情分析。②提出证名。 答:患者失眠、心悸,是病位在心之征;食少、腹胀是病位在脾之象。患者面白少华、舌淡脉细是血虚的表现;而神疲体倦、脉弱无力又为气虚之征。故本证为心血虚和脾气虚之兼证,即心脾两虚证。心失血养,血不养神,故失眠、心悸;脾虚失运,运化无力,则必见纳少、腹胀。 18.石某,男,60岁,会计师。 咳嗽气喘反复发作12年,加剧1周。患者患“慢性支气管炎”已12年。咳喘频作,冬春季加重,人暖减轻;晨起剧咳,午时较舒。近1周来咳喘加剧,气促,张口抬肩,自觉气不接续。每晨起床咳喘时颈粗面红,头汗涔涔,溺随咳出,肛门坠胀,伴腰膝酸软,耳鸣,便溏,形体消瘦,面色晦暗,双下肢轻度浮肿,舌苔白滑,脉沉有力。

[要求]①病情分析。②提出证名。 答:患者咳嗽、气喘是病位在肺;而腰酸耳鸣,溺随咳出是病位在肾。病程12年之久,且气不接续,张口抬肩,形体消瘦,脉搏无力,病属气虚,故该证属肺肾气虚,即肾不纳气之证。肾失摄纳,气不归元,故见咳喘气促,呼多吸少;肾虚不主水液代谢,则见肢肿,苔滑;肾气不固,则肛门坠胀。

19.石某,男,33岁,车工。 头晕反复发作3年,加剧1年。患者曾因头晕欲吐在某医院诊断为“内耳眩晕症”。现头晕、眼花时时发作,伴耳鸣,听力减退,健忘明显,头晕严重时恶心呕吐,烦躁口苦,咽干,偶感心悸,腰酸,常有梦遗,大便稍干,小便黄短,舌质嫩红,舌苔薄黄,脉弦细而数。 [要求]①病情分析。②提出证名。 答:患者头晕目眩,腰酸耳鸣,梦遗等,其病位在肝肾二脏;而口苦咽干,便干尿黄,舌质嫩红,舌苔薄黄,脉细而数等,其证为阴虚内热之象,故为肝肾阴虚

之证。

20.胡某,男,58岁,干部。 腹痛溏泄反复发作,胸胁胀满不适3年。患者近3年来便溏,腹痛,且常情志抑郁,每逢不随心愿之事则急躁易怒;腹痛溏泻加剧,泻后痛减,叹息之后则舒畅,纳差,舌淡红,苔白润,脉弦。 [要求]①病情分析。②提出证名。 答:患者以腹痛、溏泻、胸胁胀满不适、急躁易怒为主症,则其病位在肝脾两脏;且每因情志不遂则腹痛腹泻发作,而泻后痛减,说明因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而致。叹息是肝郁之征,而纳少是脾病之象。辨证是肝脾不调证。 恶风寒、微发热、头晕1天。自诉素体欠佳,经常感冒。昨晚洗澡后夜间起即感恶风寒,因而厚被而卧,身润微有汗出。今仍有寒意,微微发热,测体温37.9℃,全身不适,头晕,欲呕,不欲饮食,喷嚏,脉浮少力,舌质淡红,苔薄白。 [要求]①提出最佳辨证方法。②病情分析。③提出证名。

答:患者素体欠佳,此次因洗澡感寒后发病,故宜用六经辨证。患者外感初起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少力,故证属太阳中风证。

22.郭某,男,46岁,农民。 午后潮热、腹部硬满、神昏谵语3天。患者素体壮实,此次发病已逾半月。初起恶寒、发热,自以为感冒小疾,未及时诊治。1周后发热不退,午后加重,虽服药无效。3天前腹痛便秘,神志欠清,时说胡话。现面色暗赤,两目直视,肤热灼手,腹部硬满,神志不清。查:左下腹可扪及条索状物,舌苔黄厚,中根’部焦黑,舌红少津,脉弦劲有力,体温39.1℃。家人代诉已有5天未大便,小便黄少,夜间说胡话。

[要求]①选出最佳辨证方法。②病情分析。③临床辨证。

答:患者病初以恶寒、发热为主,以后出现高热、神昏等症,是外感寒邪,化热人里,宜用伤寒六经辨证。患者当前出现高热神昏,腹满便秘,甚至谵语,说明其病位已在阳明大肠和心神,其性质属实热,辨证属阳明腑实证。 ‘ 23.周某,女,34岁·,卫生员。 , 、 寒热交作、口苦胁胀20余天。自诉曾患胆石症,·去年已作胆囊摘除手术。近20天来,每天下午一阵恶寒,一阵发

热,口苦微渴,胸胁胀痛;时感恶心,胃纳欠佳,有时头痛,以两侧为甚,大便3天一行,小便如常,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弦细。

[要求]①选出最佳辨证方法。②病情分析。③提出证名。

答:根据患者寒热往来一症,宜选用伤寒六经辨证。,从病人寒热交作,胁胀,口苦,脉弦,可诊断为少阳病证。患者素有胆疾,邪人半表半里,故见寒热交作;胆气上逆,故见胁胀,口苦,口干;胆经不畅,故两侧头痛;胆气犯胃,则食少,恶心。

24.张某,男,39岁,农民。 发热、微恶风寒、头身疼痛1天。前天因天热,夜卧室外,昨天起恶寒,发热,身痛,未作治疗。现发热较甚。(体温38.9℃),微感恶寒,头痛,一身酸痛,有汗出,口干,鼻塞,咽痛,微咳,小便略黄。查:面红,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有力,咽充血。

[要求]①提出最佳辨证方法。②病情分析。③提出证名。

·答:患者因天热露宿感邪起病,其发热症状明显,,故宜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风温之邪外袭于表,卫阳被遏,故见发热重,恶寒轻,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风热上扰,肺气失宣,故见微咳,咽痛,口干,面红;风性开泄,热性升散,故有汗出。辨证是卫分证候(风热犯卫证)。 25.姜某,女,28岁,教师。 、 发热不退、口渴、便结3天。患者产后第二天恶寒,发热,曾服“生化汤”治疗,至今已3天,仍发热不退,但已不恶寒,现烦躁,汗出多,口渴欲饮,坐卧不安,少腹痛,恶露多,小便短赤,大便干结难下,面色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体温39℃。

[要求]①提出最佳辨证方法。②患者的主症是什么?③辨证结果。

答:根据病人产后恶寒,发热,以后但热不寒,发热较甚的表现,可知为温热外感,邪热人里的变化,宜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本患;者的主症是发热不恶寒,汗多口渴,·便结尿赤,舌红苔黄,脉滑而数等里实热症状。辨证是气分证候(气分热盛证)。

26.朱某,男,5岁。

发热6天,头面皮肤红疹2天。当地有麻疹流行。患儿发热已6天,昨日起头

面发际部开始见疹,但至今躯干、四肢尚未出疹。现患儿发热不退,昏睡不醒,时而躁扰不安,呼吸迫促,咳嗽阵作,尿赤便结,面赤,精神委靡,面部颈部疹色暗红,下肢清凉。舌质红绛,舌苔薄黄,脉细数。 ·

[要求]①选出最宜辨证方法。②病情分析。③提出证名。

答:患儿因感受麻疹病邪而致病,故宜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患儿麻疹透发艰难,致病毒内陷,故见发热不退,面赤神委;疹毒深入肺系,故见呼吸迫促,咳嗽阵作;疹毒内陷营分,扰乱心神,故疹色暗红,舌质红绛,脉细而数,且昏睡躁扰;内热闭郁,经气不达四肢,故见肢凉,脉细。辨证:邪热人营证。

27.冷某,男,34岁,农民。 高热、烦躁、鼻出血、咯血2天。患者初起恶寒、发热、咳嗽,按“感冒”治疗5天未愈。昨天起发热更甚,并出现鼻出血,痰中带血。现高热(体温39.4℃),烦躁不安,时有谵语,咳嗽,咯血鲜红,大便色暗而稀,小便黄赤,满面通红,嘴唇焦燥,舌质深绛,苔黄,中部干黑,脉细数,前胸和腋下有多处出血斑点。 [要求]①提出最佳辨证方法。②本证的主要症状是什么?③辨证结果。 答:患者之病起于外感,发热症状十分显著,故宜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病人目前的主要症状是高热不退、烦躁、谵语、脉细数等热人营分的表现,及鼻出血、痰血、斑疹显露、舌质深绛等血热妄行的表现。辨证是血分证候(血热妄行证)。 28.屈某,男,9岁,学生。 患儿以头痛、发热、呕吐、神昏1天而人院。人院诊断为“乙型脑炎”。对症治疗8天之后,热已消退,神志清晰,头已不痛,但精神疲乏,形体消瘦,肤色晦暗无华,且手足频

频颤动,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干绛无苔,脉细数无力。

[要求]①提出最佳辨证方法。②病情分析。③辨证结果。

答:患者诊断已患乙型脑炎,且出现高热、神昏等症状,故宜用温热病之卫气营血辨证。患者高热、神昏、呕吐8天,血分炽热,阴液耗伤,故虽治后热退神清,但精气严重耗伤,邪少虚多,故见精神疲乏,形体消瘦,便结尿黄;阴虚火旺,则舌绛无苔,脉细数无力;阴精亏损,肝筋

失养,虚风内动,则手足颤动。辨证是血分证候(阴虚风动证)。

29.张某,女,40岁,营业员。 反复腹泻5月余,伴腹满嗳气2天。患者素有腹泻之疾,饮食稍有不慎则泻作。昨日因气候炎热于午餐时吃了冷面2碗,下午即腹痛腹泻,今日已泻4次,大便为不消化食物,且感腹胀不舒,嗳气食臭,神疲乏力,动则汗出,舌淡,苔白腻,脉濡。

[要求]①最佳辨证方法。②症状分析。③辨证结果。

答:患者以消化障碍为主症,故宜用脏腑辨证。病人脾气素虚,脾失健运,故见腹泻反复发作;脾虚气弱,则神疲乏力而动则汗出。后因饮食不节,食滞胃脘,胃气上逆,故见腹胀满痛,嗳气食臭,泻下不化。舌苔薄白腻,脉濡均为脾气亏虚,中焦食滞之象。辨证是脾气亏虚,食滞胃脘。

30.周某,男,40岁,干部。1993年11月2日就诊。

干咳少痰反复发作5年,痰中带血5天。患者咳嗽日久,且久治不愈,干咳少痰,有时胸痛。此次人秋以来,咳势加剧,痰中带血5天,咽干口燥,尤以夜间为甚。每日午后起至午夜,自觉热自骨髓蒸蒸而出,并伴有腰膝酸软,心烦不寐,睡中汗出,伴遗精,两颧发赤,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要求]①症状分析。②辨证结论。 答:患者以咳嗽、咯血及腰膝酸软、遗精等为主症,可知其病位在肺、肾两脏;患者咽干口燥,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细而数,提示病性为阴虚,证属肺肾阴虚。由于肺阴亏虚,清肃失职,故干咳少痰;秋燥伤津,加剧阴亏,故咳势加重。虚火灼络,故痰中带血,肾水亏虚,相火偏旺,故见腰酸,遗精,盗汗,潮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皆阴虚火旺所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