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饲料粮问题浅析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石,是国家战略物资。立足自己,满足国内粮食消费需求,确保13亿人口的粮食安全,始终是我们需要面对的头等大事和严峻挑战。饲料粮消费是粮食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饲料粮消费占粮食消费的比重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涨速度,饲料粮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研究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重点和关键。
饲料粮基本情况
饲料粮的概念
饲料粮是指为满足养殖动物需要,以原粮形式被直接制成饲料所消耗的粮食,主要包括玉米、稻谷、小麦、谷子、高粱及薯类等。大豆是传统概念上的粮食,虽然并不直接作为饲料使用,但经压榨后产出豆油和豆粕两种产品,其中的豆粕主要作为蛋白饲料使用,是最重要的蛋白饲料来源,因此也被认为是特殊的“饲料粮”。此外,饲料中还含有大量源于粮食加工产生的麸皮、米糠、糟渣等物质,他们是口粮消费和工业用粮消费所产生的副产品,不是饲料粮,但因其对饲料粮具有一定的补充和替代作用,被认为是重要的饲料资源。
饲料粮消费现状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饲料粮消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营养平衡、养殖业生产需求、饲料转换率、粮食消费结构等角度,采用多种方法对饲料粮消费量进行了测算。一般认为,目前我国每年饲料粮消费约占粮食消费的40%左右,总量约为2亿吨。其中,除
产生豆粕的大豆几乎全部依靠进口外,其他饲料粮均以国内自给为主。根据各地典型饲料配方和部分省饲料原料来源调查估算,以2009年粮食产量为基数,估算玉米、稻谷、小麦、薯类、高粱等其他谷物的饲料消费分别占其年产量的65%、
15%、20%、30%、50%,分别为10660万吨、2925万吨、2302万吨、899万吨、369万吨;豆粕消费量约为3050万吨,合计20205万吨。
饲料粮需求预测
饲料粮需求源于养殖产品需求,属于派生需求。人口的刚性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营养膳食结构的改善,客观上要求肉蛋奶等动物性产品必须在数量上保持增长。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环境保护压力的加大,放养、散养等传统养殖模式正在被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养殖方式取代,仅2009年,我国猪、蛋鸡和奶牛规模养殖比例分别比2008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4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动物性产品需求数量上的增长和养殖方式的转变,一方面推动饲料消费在总量上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也使得饲料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农家饲料用量减少,以饲料粮为主的工业饲料消费增加,进一步提升了饲料粮消费需求。根据“十一五”饲料粮增速和畜牧业生产发展情况,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饲料粮消费仍将以每年1.5%~2%左右的速度递增,年增饲料粮消费约300万吨~400万吨。
饲料粮供给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
粮食消费根据其功能和目标不同,被划分为口粮消费、饲料粮消费、工业用粮消费和种子用粮消费四种模式。“十一五”期间,我国人口以每年800万至1000万的速度增长,但由于人均口粮消费量的减少,口粮消费总量基本保持在2.5亿吨左右。考虑到人均口粮消费量下降的幅度正在减小并趋于平稳,到2015年我国人口达到14亿时,口粮需求约为
2.6亿吨,新增口粮消费约1000万吨。从粮食供给总量看,200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3亿吨,其中稻谷和小麦产量合计为3.58亿吨。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保证稻谷和小麦等口粮供应无虞。但是,口粮总消费量的基本稳定和小幅增长的前提,是建立在动物性产品、水果、蔬菜等其他食物消费量稳定增加基础之上的。因此,根据饲料粮需求预测结果,预计到“十二五”末,我国
饲料粮消费量将达到2.2亿吨,较2009年增加2000万吨,考虑口粮增加的1000万吨主要来自稻谷和小麦,与2009年相比,饲料粮增量约需3000万吨。如果考虑工业用粮的快速增加挤占饲料用粮,则这个增量还将更大。因此,未来我国的粮食供给面对的最主要压力之一将是满足不断增长的饲料粮需求,破解了饲料粮供需难题也就找到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当前饲料粮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蛋白原料严重匮乏
蛋白原料主要指豆粕、棉粕等植物性蛋白和鱼粉、肉骨粉等动物性蛋白。其中,以豆粕、鱼粉为代表,使用最为广泛、用量最大。2009年,我国大豆预计年产量仅为1450万吨,而实际需求量超过5000万吨,榨油行业使用的大豆90%以上依赖进口。同年我国进口鱼粉130.8万吨,已占国内鱼粉消费量的70%以上。蛋白原料的短缺和依赖进口,使得蛋白饲料原料价格频繁波动,增加了饲料和养殖业经营风险,给养殖产品价格波动埋下隐患;另一方面导致低质、劣质蛋白饲料原料充斥市场,对饲料和养殖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能量饲料供应日趋紧张
近年来,我国玉米播种面积逐年增加,产量连续大幅提高,国内能量饲料供应基本处于供给略大于需求的平衡状态。但是在这种平衡背后,饲用玉米消费正在快速扩大。2009年我国玉米产量达到1.64亿吨,较2005年提高了2400万吨,而同期饲用玉米消费量由9300万吨上升到10660万吨,增加1360万吨,占新增玉米产量的57%,即每年新增饲用玉米340万吨,且这个增长趋势在今后几年内仍将持续。而从供应情况看,在现有土地资源条件制约下,为了保证稻谷、小麦等口粮供应的稳定充足,玉米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空间有限,增产困难重重,而同时稻谷、小麦口粮消费的增加,必然导致饲用消费的减少,需要更多的饲用玉米作为替代。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国能量饲料供给面临着巨大压力,饲用玉米供应将由平衡趋向紧平衡,进而出现短缺。
饲料粮供需区域性失衡
解放初期,我国中部和南
方地区是传统的畜牧业主产区,在养殖量较少、散养方式为主的传统养殖模式下,基本依靠自给满足饲料需求。改革开放后,随着养殖规模的快速扩大,以往的“南粮北运”很快转变为“北粮南运”。近年来,东北地区玉米主产省黑龙江、辽宁、吉林每年调运1500多万吨玉米入关;广东是饲料第一大省,2009年配合饲料产量为1670万吨,饲料粮几乎全部依靠外调。饲料粮的长途调运不但增加了养殖成本和市场风险,而且经常受到铁路运力的制约,遇到突发事件,经常导致局部地区饲料粮出现短缺,“北粮难运”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饲料粮供需关系的又一难题。
解决饲料粮问题的几点建议
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核心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确保口粮生产的前提下,应采
取有效措施扩大饲料粮供应,科学调控工业用粮。
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饲料粮产量
建立粮食、经济作物和饲料三元种植结构的构想已提出多年,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受传统观念制约,重粮轻饲的思想仍未见转变,大量优良的专用饲料粮作物品种未能投入广泛生产使用,高产优势未能发挥。建议尽快制定饲料粮发展规划,遵循优势区域布局,科学选择地区、品种,推广示范种养结合的饲料作物种植模式,在有条件的地区,对饲料企业直接与种植户签订收购合同给予支持鼓励,加大饲料作物推广力度,大幅度提高饲料粮产量。
开发“非粮”饲料,充分利用饲料资源
农业生产中50%左右的投入转化为作物秸秆,10%~20%转化为饼粕、麸皮、酒糟等农副产品和加工业副产品。我国目前每年直接饲喂和经青贮氨化处理后饲喂的秸秆有2.1亿吨,替代节约5000万吨饲料粮;全国规模以上酿酒企业年产白酒糟和啤酒糟1900万吨和4100万吨左右,相当于1000万吨豆粕。但是长期以来,这些资源虽得以利用,但利用效率不高。建议国家加大开发支持力度,推动非粮饲料资源的饲用处理技术创新和推广,对生产、使用非粮饲料的企业和养殖场户给予政策扶持和鼓励。
推广集成技术,缓解蛋白饲料需求压力
蛋白饲料资源的匮乏,一直是我国饲料和养殖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在猪饲料中使用高氨基酸配方技术,在保证生产性能的前提下,饲料配方中蛋白含量可下调3个百分点。据估算,仅在生长育肥猪饲料中使用该项技术,每年可减少豆粕等蛋
白饲料使用量约700万吨。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氨基酸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已经具备了全面推广该项技术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建议国家出台相关鼓励补贴政策,在饲料企业和大型养殖场全面推广使用低蛋白配方技术,降低蛋白饲料原料消耗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