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探析
摘要:本文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样本,探讨高校通识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从教学目标、逻辑主线、模块体系、专题内容及教学平台五个环节的建设打造多层互补、有机融合的通识课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关键词:课程思政 通识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几何级增长,以自媒体为代表的多元价值体系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处在价值观定型阶段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对高校育人质量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课程思政”是目前高等院校应对价值观冲击的关键举措,所谓“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的内核是通识课和专业课同样要承载价值传播的重要任务,成为思政课程以外的德育阵地,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
2017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在课程育人方面,“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在心理育人方面,“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可见课程育人和心理育人是提升高校育人工作质量的重要两翼。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能否培养出“三观和五官都
好看、思想和心理都健康”的大学生,是考验高校育人水平的重要指标。
二、打造多层互补、有机融合的通识课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必须遵循主线思维,有清晰的逻辑路径。按照教学目标——逻辑主线——模块体系——专题内容——平台支撑五个层次打造多层互补、有机融合的通识课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具体来说以“课程思政”理念引领完善课程目标,通过修订课程标准确定“和谐关系”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逻辑主线;在这条主线贯穿下精选教学内容,形成三大模块精选八个专题,尤其注重选取和挖掘具有思政元素的微课、知识点、案例和活动充实教学内容,形成思政素材包;同时通过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抓手,促进课程和教材开发、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保障内容实施。
1.以教学目标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标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是以全体大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价值追求,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依托,以体验式教学为手段,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面向全体大一学生开设的通识类必修课。
以培养“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正向积极”的学生为教学导向,课程思政建设过程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核心理念是在 “有趣”、“有用”、“ 有料”的教学宗旨基础上,注入“有理”的内核。有趣,是指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避免单纯的理论灌输;有用,是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实操性,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能有效解决困扰大学生较多的问题。
2.以逻辑主线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准绳。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严格遵循主线思维,修订课程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
容浩如星海,只有找到一条隐秘的线索,才能形成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逻辑体系,这条线索就是“和谐关系”。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心理健康教育也主要是一门处理关系的学问,一个人如果能处理好三种关系,他就能够得到幸福。这条主线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导向。有了这条主线,课程内容的选择就能删繁就简,形成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逻辑体系。
3.以模块体系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骨架。
以“和谐”这条逻辑主线为起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删繁就简为三大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生命的关系。这三大关系就是自我悦纳、人我和谐、生命真谛三大模块设计的出发点。
自我悦纳模块(处理人与自己的关系)包括:心理健康概论、自我意识、气质人格。
人我和谐模块(处理人与他人的关系)包括:沟通技巧、情绪管理、爱与依恋。
生命真谛模块(处理人与生命的关系)包括:生命教育、幸福方法。
另外还设有8个实践课时,分别为三大模块服务。
这样安排,首先精简了课时,8个专题对应28个理论课时,有充足的时间展开体验式教学;其次缓解了绝大多数兼职教师没有精力备课的困难。
4.以专题内容为课程思政建设的血肉。
遵循一条主线下的三大模块框架,精选教学内容,删去新生适应、职业规划、性心
理,交与其他课程承担;在学习心理中提炼人格特质,侧重学习的动机、归因理论;合并压力管理与情绪管理。具体表现在:概念。概念的选取和界定需综合科学性与价值性,如对健康的定义有一个承袭演化的过程,本校对心理健康的定义紧扣时代要求和国情需要,从“关系”主线角度出发,采用2017年22部委联合发文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健康观和和谐的价值观。
知识点。选取和挖掘具有思政元素的知识点编制价值导向的系列微课,从不同侧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案例和活动。案例和活动的选取符合积极心理学和主流价值观,围绕“积极、正向、和谐”的主旨正面引领学生,谨记课程面向的对象主要是绝大多数身心健康的大学生,课程的目的是服务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
5.以平台支撑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石。
为了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推进,课程组以师资培养为抓手,推动教学手段的更新和评价体系的改革,逐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模块化教材体系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师资建设是核心抓手,教学手段和评价体系的改革是途径,课程开发和社团实践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活动平台。
(1)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灵魂,心理健康兼职教师团队以辅导员为主,具有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先天优势。课程组用《心理课程组专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放课堂制度》、《心理课程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建立了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以及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规划。对价值失当、课
堂失范的教师实施一票否决制,下学年不再排课,以教师健康带动学生心理健康,确保育人目标得以实现。
(2)教材体系建设。以积极心理学和课程思政建设为基石的教学体系,必须在整合两者资源的基础上转化为有本校特色的教材体系,同时开设系列辅修课程并配合进行系列讲座、培训和团体辅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模块化教学限于主线约束而造成的理论体系覆盖面不广的缺陷。修订校本教材最重要的工作是树立每一个专题中“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思考如何将价值观目标有机渗透在教材体系内。
(3)教学手段改革。体验式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手段运用是课程思政教学的两翼,体验式教学倡导做中学,学生接收信息时的渠道从单一的认知层面,拓展到行为训练和情感体验,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反映了课程“有理、有趣、有用、有料”的宗旨。信息化手段运用以微课为核心,以移动学习客户端为平台,以电子教材为载体,用碎片化、趣味性、参与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符合00后学生注意力特点。目前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在浙江省在线开放共享平台上开放,向公众开放,与此同时信息化教学也已做到全员覆盖和资源的全过程使用。
(4)过程评价约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感恩作业、心理微视频制作等考核形式建构学生的正向思维,培养积极情感。立足于“积极关注、正向思维、团队合作、创新意识”,形成了较有我校特色的评价手段:感恩作业和心理微视频。感恩作业要求学生连续一个月每晚记录三件值得感恩的或美好的事,用“积极关注”视角强化生活中的美好,塑造积极心理。心理微视频作业要求以团队方式发现生活有趣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学效应,如信任、梦想、友谊、拖延症等主题,每一个成员都在制作过程中发展沟通、协调以及一定程度的妥协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传递正能量。
(5)实践活动基地。社团活动是心理健康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非常接地气的平台,依托红十字会和多元文化活动社等学生社团,课程组通过“青春金职”、“金职马院”等微信公众号联合学生社团、思政教学单位举办“防艾知识竞赛”、“急救培训”等活动,打通思政课堂、通识课堂、学生社团的界限,整合实践资源,扩大课程影响力,形成全员育人的品牌活动。
三、课程思政建设体会
1.传播信念与教授路径的不同。
显性课程主要功能是传播理想信念,促进学生思想健康,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教授路径,用具体的方法(如一致性沟通技术、正念训练等)在行为训练和情感体验中帮助学生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在此过程中渗透和浸润价值取向。如果说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主要是价值先行、传播信念,那么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主要还是传授具体途径。
2.道与器的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被证明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对其他各个学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如在情绪管理专题针对引起人们不良情绪的11条非理性信念之“不愉快的事情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我们必须控制它”,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内外因理论轻松批驳;“以往的经历和事件对现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将长期存在”可以用发展观辩驳……没有基本的哲学素养,人的情绪容易被非理性信念左右,如果在心理健康的教学中渗透了哲学理念,针对11条非理性信念的反驳将轻而易举。类似的哲学观、思政理论在课程中的应用比比皆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这个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学科之间存在“道”和“器”的关系。
3.全面铺开与重点建设的不同。
通识教育课的价值在于培育综合素养过程中牢铸理想信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选取部分合适的主题结合价值导向教育,以点带面而非全面铺开,否则容易产生为结合而结合的两张皮现象。以微课《空心病》为例,空心病是一种抑郁表征的心理疾病,符合抑郁症的诊断,严重者可导致自杀。但如果以抑郁症治疗的常规手段去治疗空心病效果将事倍功半,原因在于抑郁只是表象,内核是一种弥散性的死亡焦虑,焦虑的来源就是价值观的缺失导致的无聊、无望和无意义感。治疗空心病唯一的办法就是患者本人寻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从而突破自我实现的障碍。
参考文献
[1]代苑林 医学类高等院校从_思政课堂_到_课堂思政_的路径探索.德育研究,2017,(2)。
[2]何红娟 思政课程_到_课程思政_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思想政治教育,2017,(10)。
[3]邱仁富 课程思政_与_思政课程_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思想教育研究,2018,(4)。
[4]何衡 高职院校从_思政课程_走向_课程思政_的困境及突破.教育科学论坛,2017,(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