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达标测试试题含答案(共3套)

2023-06-11 来源:易榕旅网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达标试题(1)

一、选择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子弹弹奏B.漂流漂白 C.数目无数D.相当照相

2.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B.“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

C.“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

D.“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3.人们往往给一些花木赋予某种象征意义。下列花木与象征义对应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松树——生命力强B.竹子——有节、谦虚 C.荷花——洁身自好D.牡丹——默默奉献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写的回忆录

B.在《十六年前的回忆》中,作者开头说阎振三失踪,后来说在军警中间看到了阎振三,这种写法是前后照应

C.《为人民服务》是从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学习精兵简政和搞好团结三个方面来论证观点的

D.《金色的鱼钩》主要写了老班长为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而牺牲的事,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和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二、填空

1.读拼音,写词语。

yòu zhìpì jìngmó guǐxī shēngfén shāo ( )( )( )()( )

bō xuēcán bàoyán jùnqiān chuí wàn záo ( )( )( )( )

2.写同音字组词。

(1) chè( )底清( )( )退 (2) gōu( )起鱼( )水( ) 3.选词填空。

死得其所死有余辜

(1)那个疯狂砍杀群众的歹徒被击毙了,真是( )。警察们含泪送走了他们的好兄弟——他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献出了生命,( )。

精兵简政裁员增效

(2)机关正在进行改革,要求( ),压缩机构,简化审批程序。这家工厂也正在进行技能考核,希望( )。

4.在句子中填人合适的关联词语。

(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 )有缺点,(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 )行。(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

三、按要求做题

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练习。

(1)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2)“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著名史学家__________说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诗句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1)__________,快走踏清秋。 (2)粉骨碎身浑不怕,________。 (3)___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句①出自代诗人李贺的《__________》,诗人借写马来表达__________。诗句②表面在写__________,实际在写____________________。说说你对诗句③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

3.行孝道要及时,要趁着父母健在的时候,而不要等到父母都已离去了才想起。正如古人所说:树欲静而风不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口语交际。

生活中有一些场合需要我们作即兴发言。下面两个场景,请任选一个发言。 场景一:班里来了新同学,请你代表全班同学对他表示欢迎。 场景二:参加爷爷的寿宴,宴席上向爷爷说几句祝福的话。

我选择场景( ),我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理解

1.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儿童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惧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响起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

他们仔细地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1)给选文加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剧烈”一词写出了“我”__________的心情;“恐惧”一词写出了我__________的神态。

(3)选文从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方面对敌人进行了描写。“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他们”指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敌人的凶恶残忍。

(4)选文写出了李大钊具有__________的精神和面对敌人__________的英雄气概,作者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来体现的。 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不让一袋棉花丢失

1861年4月12日,伴随着萨姆特堡的隆隆炮声,蓄势已久的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了。南方奴隶主率领的军队把萨姆特堡包围了。北方军队的一个陆军上校接到命令,让他保护军用棉花。他对长官说:“我不会让一袋棉花丢失的!”

没过多久,美国北方一家棉纺厂的厂长来拜访他,说:“如果您手下留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您就将得到五千美元的酬劳。”

上校把那个厂长和他的随从赶了出去,说:“你们怎么会有这样卑鄙的想法?前方的战士正在为你们拼命,为你们流血,你们却想拿走他们的生活必需品,赶快给我走开,不然我就要开枪了。”

由于战争的爆发,南方农场主的棉花运不到北方,接着又有一个需要棉花的北方人来拜访他,并且答应给他一万美元作为酬劳。

正巧,上校的儿子前不久生了重病,已经花掉了家里的大部分积蓄,刚才他还收到妻子发来的电报,说家里已经快没钱支付医疗费了,请他想想办法。上校知道这一万美元对于他来说就是儿子的生命,可他三思之后还是像上次一样把那个贿赂他的人赶走了。

不久,第三拔人又来了。这次给他的酬劳是两万美元。上校这一次没有骂他们,而是很平静地说:“我的儿子正在发烧,烧得耳朵听不见了,我很想收这笔钱。但是我的良心告诉我,我不能收这笔钱,不能为了我的儿子害得十几万士兵在寒冷的冬天里没有棉衣穿,没有被子盖。”那些来贿赂他的人听了,对上校的品格非常敬佩,他们惭愧地离开了上校的办公室。

后来,上校找到他的上司说:“我知道我应该遵守诺言。可是我儿子的病很需要钱,而我的职位又让我受到很多诱惑。我怕我有一天把持不住自己,收了别人的钱。所以我请求辞职,请您另外派一个人来做这项工作。”

他的上司听了他的话,说:“你已经战胜了人性的弱点,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我批准你的辞职申请,但是你必须收下我以个人名义奖励给你的一万美元的奖金。” (1)根据意思在文章找出相应的词语。 ①积蓄了很长时间的能量。( )

②比喻处理事情不要太苛刻。( ) (2)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3)文中画线句子中,“卑鄙的想法”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你可以感受到上校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人物的言行、神态简要说明理由。 五、习作

题目:我最佩服的__________

提示:可以写爸爸、妈妈或老师,也可以写同学或朋友。在写作过程中要通过人物神态、言行表现人物特点或品质。 答案:

一、1.C2.C3.D4.C

二、1.幼稚僻静魔鬼牺牲焚烧剥削残暴严峻千锤万凿 2.(1)彻澈撤(2)勾钩沟

3.(1)死有余辜死得其所(2)精兵简政裁员增效 4.因为;所以;如果;就;不管;都;只要;就 三、

1.(1)我看到了脸。

(2)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所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雁的毛还轻

2.(1)何当金络脑(2)要留清白在人间(3)千磨万击还坚劲

唐;马诗;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感慨;石灰;诗人高洁的理想,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什么样的风,都吹不倒它

3.子欲养而亲不待

4.示例:我选择场景二,亲爱的爷爷,今天是您的大寿,几多沧桑,几多磨炼,您为我

们这个家作了太多贡献。您就像那古柏,坚强又挺拔!在此小孙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四、

1.(1)示例:父亲被捕 (2)紧张害怕

(3)语言;动作;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比喻

(4)临危不惧坚贞不屈语言神态动作 2.(1)①蓄势已久②手下留情

(2)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方军队的一个陆军上校接到了保护军用棉花的任务,虽然儿子重病急需用钱,但他始终未接受贿赂,并向上司请辞。上司深受感动,批准了他的辞职申请,并给予了他奖励。

(3)棉纺厂厂长让上校在保护军用棉花的事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许诺给他五千美元的酬劳。

(4)他是一位忠于职守、诚实正直的人。如短文第三自然段中他拒绝厂长的言行表现了他忠于职守的品质。 五、略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达标试题(2)

一、字词百花园。 1.认真拼读,准确书写。

jìtuōzhàn jùpì jìngfěi túyā pòzhì dù ( )( )( )( )( )( )

2.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泰然处之”“否极泰来”“国泰民安”中的“泰”都是“平安,安宁”之意。( )

(2)“剥削”“削弱”“削减”“瘦削”四个词中“削”的读音相同。( ) (3)“鼎”用部首查字法可查部首“目”,再查8画。( )

(4)一个人如果不是为了正义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不能称为“牺牲”。( )

3.按要求填空。

(1)“千磨万击还坚劲”中“千”和“万”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2)补全含有“千”和“万”的诗句。 ①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总是春。 ②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只等闲。 ③_______________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二、句子游乐场。

1.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用加粗的关联词语写一句话)

2.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惧的眼光瞅了瞅父亲。(仿写句子,用上

心理、神态、动作描写)

3.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发扬和继承老一辈的光荣传统。(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4.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子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B.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难道不是比泰山还要重? C.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不得不说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D.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怎么会比泰山还要重? 三、课文欢乐谷。

本组课文中,有李贺企盼____________的情怀,有于谦做__________之人的志向,有郑燮__________的性格,有李大钊__________的品质,有毛泽东______________的思想,有老班长__________的精神,这些都是可敬的。

四、阅读芳草地。

青春之歌(节选)

卢嘉川不知自己是怎样蠕动到第二面墙壁旁边的。他又照样敲了黑沉沉的冷森森的墙壁.也照样没有得到回答。于是他转向第三面——也是最后一面。如果这儿也得不到任何回答.那么今晚算白过了.周围没有住着同志,那么,……他不能再想下去。

“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不顾伤口因为不断地移动又涌流着鲜血,他躺在血泊中用手指把同样的声音又敲了一次。像狸猫一样,他耸着耳朵。“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在这面墙壁的另一边.传

过来使他惊喜若狂的敲击声。准确的同志的声音叫

他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就在他狂喜的一霎间,他却又昏了过去。 衰弱.疲乏。当他醒过来后.听听囚房内外都寂静无声,便和墙壁那边的同志用手指开始了无线电式的谈话。“你是谁?”“八号——李亮。”“一号——卢……”他闭着眼睛歇了一下。

“紧急情况.赶快传给同志们——狱中斗争形势发生变化,敌人已知道我们的计划,某些同志和我可能被处死或弄走。可是我们的斗争必须坚持下去;我们的绝食斗争和敌人的这一杀人阴谋,必须赶快传播到外面去,狱中同志也必须警惕起来加紧团结……”

要说的话说完了,血似乎已经流完了最后的一滴,但是卢嘉川的脸上却浮现出一种安详的、和谐的、从未有过的幸福的微笑。直到这时,他好像一桩心事已了,肩上的千斤担子已经卸了下来,他的头渐渐耷拉下去,身体一动也不能再动了。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根据选文内容推测卢嘉川在不久前经受了什么。你是怎样推想出来的? 3.“蠕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从中我感受到了卢嘉川的身体________________.

4.第四自然段写卢嘉川传递的信息,概括起来就是________________变化,要________________

下去,________________出去,________________起来。

D.对画“_____”的句子反映的卢嘉川的精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牺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

B.面对敌人无所畏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在危难和痛苦中依然坚韧不拔的精神 D,和敌人鱼死网破、同归于尽的精神

6.《青春之歌》是以“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段时间为背景所写的。这个时期中,像卢嘉川这样的革命志士还有很多。查找资料,了解相关事迹,选取一个写一写。 五、习作风景线。

马上就要升人初中了,你对自己的初中生活有什么样的心愿呢?你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心愿呢?想一想,把自己的心愿写出来吧。 要求:题目自拟,语言丰富生动,要突出“心愿”的主题。

答案

一、1.寄托占据僻静匪徒压迫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字形。书写时注意“匪”的笔顺规则。 2.(1)×(2)√(3)×(4)√

解析:本题考查字义、字音和字的笔画。第(1)题,“否极泰来”中“泰”的意思是“好”,其他两个词语中,“泰”的意思都是“平安,安宁”。因此错误。“削”是多音字,用在合成词中时读“xuē”。第(2)题中的四个词都是合成词,因此正确。第(3)题中“鼎”除去部首“目”以外的笔画顺序是“竖折折、横、撇、竖、横、竖、横折”,所以应是“再查7画”。因此错误。第(4)题中“牺牲”的含义正如题中所说。因此正确。 3.一(1)次数多,程度深(2)①万紫干红②万水千山③千门万户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和积累。第(1)题,在成语或诗句中,“千”和“万”一般不代表确定的数量,而是形容数量多,程度深。比如:“万紫千红”“千门万户”“千磨万击”等。第(2)题,要结合诗句的积累来填写,必要时可查阅相关资料。

二、1.示例:不论火情多么危急,消防人员总是不顾自身安危,总是冲在最前面。

解析: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完成本题首先要明确“不论……总是……总是……”是一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使用它的目的是告诉我们“条件”无论怎么变,“结果”都不会改变。联系生活实际使用关联词语进行表达即可。

2.示例:我内心一阵狂喜,嘴角一直不住地上扬,奔向我的生日礼物。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题干中的句子是通过心理、神态、动作描写来体现“我”内心的不安的。综合运用这三种描写方法写一个情景,写完后再多读上几遍,注意描写方法使用要恰当,语句要通顺。 3.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

老一辈的光荣传统。

解析:本题考查修改病句。将句子多读几遍,找出语病,然后对症修改。这句话的语病是语序颠倒,“发扬”的基础是“继承”,把这两个词语交换顺序即可。注意要准确使用修改符号。 4.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意的能力。把这几个选项中不属于陈述句的句子全部变为陈述句后再判断句子的意思,就比较容易作答了。A、B、C三项的意思是“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要重”,D项的意思是“张思德的死不会比泰山重”,因此不同的是D项。

三、建功立业清白坚韧刚毅忠于革命事业为人民服务舍己为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完成本题要综合回顾本单元所学的课文,感受人物的心境、品质、思想、精神等。李贺借“快走踏清秋”抒发了企盼建功立业的情怀;于谦以“石灰石”托物言志,表达清白做人的志向;郑燮以“千磨万击还坚劲”凸显坚韧刚毅的性格;李星华通过对父亲李大钊遇难前的回忆,赞颂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毛泽东通过在张恩德追悼会上的演讲,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观点;老班长那“金色的鱼钩”正是他舍己为人精神的象征。

四、1.卢嘉川在狱中身受重伤后,忍着剧痛联系狱中的同志向他们传递重要消息。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感知的能力。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理清文章中的人物、地点、事件,然后将这些信息用完整、流畅而凝练的语言串联起来,即可形成文章的主要内容。

2.示例:卢嘉川在狱中经受了敌人的严刑拷打。从卢嘉川的伤和革命先辈面对敌人临危不

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可以推想出来。

解析: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完成本题首先要阅读全文,从对卢嘉川的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他身受重伤。联系《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敌人的凶残和李大钊同志被敌人残酷折磨却视死如归的事例,我们可以想到敌人的凶残不会改变,每一位革命先烈都拥有像李大钊一样的精神品质。解析:本题既要推想情节,又要说出理由,所以表述的时候一定要有逻辑。 3.像虫类爬行一样地动经受酷刑受伤极其严重

解析: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完成本题要结合字形理解词语的本义。“蠕”的左边是虫字旁,联系生活观察可得出“蠕动”指像虫类爬行一样地动。之后,联系上下文可以体会卢嘉川的动作缓慢是因为经受酷刑后受伤极其严重。 4.形势坚持传播团结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完成本题要反复阅读相关段落,并从问题中的关键词出发,去文中寻找相应的关键词,并进行适当加工。 5.D

解析:本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完成本题要阅读全文,抓住细节描写,并联系本单元的资料背景。我们的革命先辈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顽

强拼搏、坚韧不拔,面对凶残的敌人将生死置之度外,有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先辈的目的是打败敌人,取得胜利,“鱼死网破”“同归于尽”是莽夫行为,不是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所以.D项是错误的。 6.示例:赵一曼1935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因腿部受伤被捕。在日军的严刑拷打面前,赵一曼始终不透漏一点儿有关东北抗联的情况,最终被日军处死。

解析:本题考查创意运用的能力。这一时期的英雄人物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课下查找相关资料并积累下来。 五、略

解析:本题考查习作能力。习作时要注意审题。解析:本题的要求是写“心愿”,限定范围是“初中生活”,因此在选材的时候注意不要选偏。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达标试题(3)

一、积累与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yòuzhì móguǐ chèdǐ fénshāo wǔhúsìhǎi ( )( )( )( )( )

2.下列加粗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yān)山 B.搪(táng)瓷碗 C.和(huò)面 D.抽噎(yē) 3.“鼎盛”一词中,“鼎”的意思是( )。 A.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 B.大 C.借指王位、帝业 D.正当,正在

4.下面句子中依次填入含“辟”的字正确的一项是( )。

为了( )免外界的干扰,他特地躲到( )静的乡间小屋专心写作。经过几年的面( )生活,他终于在文学界开( )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A.避僻壁劈B.僻避壁劈C.避僻璧辟D.避僻壁辟

5.用“严”字组词,依次填入句中括号内正确的一项是( )。 虽然局势越来越( ),但是李大钊依然保持他那惯有的( )态度。他经常( )地说:“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A.严重 严格 严厉 B.严格 严峻严肃 C.严峻 严峻 严厉 D.严明 严峻 严格 6.下列关联词语填入句子中,最恰当的一顼是( )。

____青海高原环境恶劣,这株柳树____没有抱怨命运。____以超乎想象

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____造就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

A.即使……也…… 不仅……还…… B.不仅……还…… 虽然……但是……

C.无论……都…… 即使……也…… D.不仅……还…… 因为……所以……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要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B.小姑娘不但收拾东西,而且用结结巴巴的英语问我。 C.无数革命先烈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D.为了庆祝儿童节,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8.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句子是( )。 A.我不知道小明今年几岁。

B.“这是怎么啦?同学们。”张老师一进门就问:

C.家里有一部“评注图像水浒传”,一打开,我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 D.屈原、李白、杜甫等……,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9.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成语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我们应该善待这份遗产。从较高层次的要求说,要积极研究它,挖掘它的深刻内涵,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将它发扬光大。从较低层次的要求说,要正确地理解它,使用它,然而,我们许多人连这起码的要求也做不到。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

A.成语是文化遗产,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精华。

B.我们应该善待成语这份遗产。 C.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成语。 D.生活中误用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

10.将下面的句子插入语段中位置最合适的一项是( )。 花心是黄的,花瓣是洁白的,而且看上去似乎很肥厚。

①我们一踏进后花园,一架紫藤便呈现在我们眼前。②这架紫藤正在开花最盛的时候,一球一球重叠盖在架上的,俯垂在架旁的尽是花朵。③更有无数的野蜂在花朵的上下左右嗡嗡地叫着,乱哄哄地飞着。④它们是在采花蜜吗?⑤它们是在舞蹈吗?⑥它们是在和花朵游戏吗……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⑥后面 11.下列诗句中,不是表达诗人的品格和志向的是( )。

A.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B.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和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 )

(2)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用司马迁的话赞扬张思德是为人民服务而牺牲的,他的死重于泰山,进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战士要向张思德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 )

(3)《金色的鱼钩》的结尾在文中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 ) 13.填空题。

(1)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就比泰山还重;替__________,替__________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2) 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 (3)树欲静而风不止,__________。

(4)王云经常浪费东西,请你引用学过的名句劝勉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欣赏。

(一)青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4.这首诗采用的表达方法是( )。

A.借景抒情 B.托物言志 C.叙事抒情 D.情景交融 15.请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前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这首诗中诗人借歌颂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的品质。

(二)长征的由来

红军长征,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

(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长征”概念。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

1935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9月12日,中共中央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余里的长征”。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当天,毛泽东即指出:红一方面军长征“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地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 这就是目前找到的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最早文献记录。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征”

“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逐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

17.提出“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最早文献记录是( )。 A.《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 B.《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C.《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

D.《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

18.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概念的是( )。 A.王明 B.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 C.红军总政治部 D.朱德

19.短文第一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A.总结全文 B.开篇点题

C.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D.承上启下

20.“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逐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这句话中“逐渐”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1935年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你也试着写一句歌颂“万里长征”精神的话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鞠躬尽瘁勤政为民——他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 ①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他有个好习惯:凡是他起草或批阅的文件,在写完后,至少要再看一遍才送出去。涉及人名、地名时,脱手前还要反复点数确保没有遗漏。

②他常说,我这里出去的东西,关系到人民的利益,要报到中央,不能马虎,不弄准确,怎么出去!

③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周恩来念兹在兹。从1960年6月到1962年9月,两年四个月时间里,周恩来有关粮食问题的谈话达115次。他亲自一张一张审阅粮食计划表,精心计算粮食的安排。仅现存的32张报表中,总理的笔迹就有994处……

④“他一天的工作时间总超过12小时,有时在16小时以上,一生如此。”邓小平回答外国记者提问时曾这样说。 ⑤“三更将眠五更起”,这是周恩来操劳的日常。 ⑥他真的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吗? ⑦他真的不知过度消耗危害健康吗? ⑧不,不是。

⑨1966年5月,周恩来第三次到大庆视察工作时,忙碌了一整天后又听汇报、看油田模型和技术革新展品直至凌晨两点十分。大家劝他早点休息,他却说:“我都快七十岁了,多给我点时间,多为人民干些工作不好吗?” ⑩一句“多为人民干些工作”道出了他夙夜在公的至纯心愿。 ⑪他常对身边人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如果一个人能活七十岁,也不过两万多天。再不抓紧时间,为人民工作的机会就更少了,我们要和时

间赛跑……

⑫只言片语,风范可鉴。

⑬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抱病操劳国事。他说:“古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我已是七十七岁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寿了。可是这二十几年时间,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人们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

⑭有这样一张图片,让人过目难忘。

⑮——晚年的周恩来坐在沙发上,侧影憔悴瘦削,老年斑无声地暗示着他的年纪,唯有那深邃目光洞彻时空。

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这句铮铮誓言,周恩来做到了极致。是春蚕到死,是蜡炬成灰,是真正的鞠躬尽瘁。

⑰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每每提及周恩来的名字,仍能强烈地感觉到,他依然活在普通老百姓的心中。 22.周恩来的至纯心愿是( )。 A.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B.不知疲倦 C.和时间赛跑 D.多为人民干些工作

23.“他常说,我这里出去的东西,关系到人民的利益,要报到中央,不能马虎,不弄准确,怎么出去!”这句话表达了周恩来怎样的感情?( ) A.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严厉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过于苛刻 D.热爱工作

24.请简要说说短文围绕“鞠躬尽瘁 勤政为民”讲了哪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25.“从1960年6月到1962年9月,两年四个月时间里,周恩来有关粮食问题的谈话达115次。他亲自一张一张审阅粮食计划表,精心计算粮食的安排。仅现存的32张报表中,总理的笔迹就有994处……”你觉得这些句子写得好不好?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有人认为可以把文中的第⑭⑮段删掉,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根据文本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表达与交流。

27.童年的我们想象奇特,天马行空,还怀揣许多梦想。请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写一篇习作,如记叙故事,写信,或者写日记,创作诗歌……

要求:①注意拟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②书写规范、整洁。 答案

一、1.幼稚 魔鬼 彻底 焚烧 五湖四海

2.C 3.D 4.D 5.C 6.A 7.D 8.A 9.B 10.B 11.C 12.(1)√ (2)√ (3)×

13.(1)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人民利益而死 法西斯卖力 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 (2)千磨万击还坚劲 (3)子欲养而亲不待

(4)示例: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二、(一) 14.B

15.大雪似乎要把青松压垮,但是青松并不畏惧,也不屈服,依旧卓然而立。

16.青松 不畏强暴、不怕困难、敢于斗争、争取胜利 (二)

17.D 18.D 19.B

20.不能删去,“逐渐”说明“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一下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去掉后表达意思不够严谨。

21.示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三)

22.D 23.B

24.①周恩来起草或批阅文件绝不马虎;②关心全国人民吃饭问题;③“三更将眠五更起”地工作;④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仍抱病操劳国事。 25.好。因为这几句话运用具体的数字,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周恩来总理鞠躬尽瘁、勤政为民的崇高精神。

26.示例:不同意。因为这部分内容运用外貌描写,传神地写出周恩来总理不顾惜自己身体,抱病操劳国事的形象,读者读了这些文字后会深深地被总理的精神感动。 三、27.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