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考文言文复习策略

2024-08-01 来源:易榕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考文言文复习策略

作者:汤亚萍

来源:《新高考·新世纪智能·语文学习》2019年第10期

“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两大核心素养。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文体之一,应考复习时在语言、文化两方面都要注重积累、揣摩、总结、运用。下面主要以江苏卷近三年文言阅读、考查为例,简析高考文言文复习的策略。 一、咬文嚼字,关注语法,联系所学

1.抓住造字特点,揣摩语境义。造字法中的象形、会意、形声,都对理解词义有重要作用。如翻译“骈辚同驱”(2018年高考江苏卷)一句,“骈”“辚”“驱”是三个形声字:“骈”指两马并驾一车,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的四、六文称为“骈文”;“辚”指车轮,在《唐诗宋词选读,兵车行》中“车辚辚”指车马转动的声音;“驱”指赶马驾车,现代汉语仍保留“驱车”词项,所以把语境中的“骈辚同驱”译为“驱车一同前往”。翻译“而况于亲炙之者乎”(2018年高考江苏卷)这句,关键词“炙”是会意字,本义是“肉在火上烤”,有成语“残羹冷炙”“脍炙人口”等,成语“炙手可热”中的“炙”引申为“烧烤”。在原文语境中,“而况于亲炙之者乎”中的“炙”引申为“受熏陶”。在文言复习中,抓住文字造字时本身的表意特点,追本溯源关注文字的本义,再结合语境,逐步探究出文字的具体语境意义,从而能深入、准确地理解词义。

2.注意文言字词表达特点。文言文以单音节文字为主,顾及对称结构,故表达简洁、匀称,读来朗朗上口。如翻译“奋乎百世之下”(2018年高考江苏卷)这句,关键词“奋”为单音节词,我们可以组词为双音节词“奋发”,根据语境组成双音节词是文言翻译的基本要素。而翻译“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2019年高考江苏卷)中的关键词“蹀躞”,两个“足”字偏旁的字连用,后面跟上“康庄大道”的“康庄”意为“宽阔平坦的大路”,可以推断“蹀躞”这两个词是并列对称的近义动词,结合语境“此儿汗血,可致千里”,可以推断出是“小步走路”之义。翻译“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2017年高考江苏卷)中的“知友”与“故旧”也可理解为并列的对称结构,一并翻译为“知心的老朋友”。在文言复习备考中,应该牢牢树立文言单音节词的意识,竭力字字落实,学会根据语境组词,注意文言并列、对称表达。

3.关注语法中的句式、活用词等。文言特殊句式中的省略句、倒装句极为普遍,要根据语境具体添加或调整。如理解“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2018年高考江苏卷)这一段内容时,内容理解考题错解为“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错解原文“余”(我)的意思,“憬然重提”这一整句的主语省略了作者袁枚,如果仔细研读,应该能发现该项的错误。较为复杂的有“于”或“乎”作为介词组合的语法成分。翻译“峄亭延候于十字桥”(2018年高考江苏卷)一句中,“于”字结构是典型的状语后置句,表示“延候”的地点,翻译时调整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动词前即可;“相存问过于生前”(2017年高考江苏卷)中的“于”则为“比较”之义,而“奋乎百世之下”(2018年高考江苏卷)中的“乎”则引出“奋”的对象是“百世之下”的人。如“予之先容甫,以爵也”(2017年高考江苏卷)这句翻译中,“先”字是活用为动词,可以理解为“领先”“超越”等,如果直译为“在……前面”,略显生硬。这些文言翻译的难点,关键还是要准确地把握现代汉语主语、谓语、宾语等基本特点,注意文言文的特殊语法结构或字词,从而准确理解词义。 4.联系所学,迁移语境。高考考查主要是浅显的记叙性文言,其中常见的文言字词、句式跟课本文言知识或其他语言积累密切相关。如“此儿汗血,可致千里”(2019年高考江苏卷)中关键词“致”的翻译,苏教版必修一课本中《劝学》篇中有“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考生应该比较熟悉“到达”之义;“相存问过于生前”(2017年高考江苏卷)中的关键词“相”偏指一方指“他们”,在苏教版读本一《孔雀东南飞》中出现了“及时相遣归”“好自相扶将”等这些偏指的用法;“存问”中的“存”字,也是在苏教版读本一曹操的《短歌行》“枉用相存”中,页下注释明确标注为“问候,慰问”之义,这就要求我们品读乃至背诵经典名篇,准确地理解、记忆常见的文言字詞,才能把词义迁移到语境中来。 (二)积累典故,文史结合,理解称呼习俗

1.积累常见的文学典故。文学典故指有出处、依据的文学故事、典例,是文言作者引经据典的主要形式旭构成学生读懂文言的难点。2017年高考江苏卷《汪容甫先生行状》中,考查到“趋庭”的典故,在必修五《滕王阁序》中有“他日趋庭,叨陪鲤对”,页下注释有详尽的介绍。2018年高考江苏卷《重到沭阳图记》中要求翻译的“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一句,必修三《秋水》中有“轻伯夷之义”一句,旁批中要求注解此句;“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考生应该有所听闻。2019年高考江苏卷《临川汤先生传》中要求翻译的“此儿汗血”一句,考生要联想到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在大宛国曾经见过一种良马,这种马的耐力和速度都十分惊人,不但能日行千里,更会从肩膀附近位置流出像血一样的汗液。原句联系语境,才能正确翻译为“这个年轻人好像是汗血宝马”。文学典故一般都是古人生动、有意义的生活事例,考生要理解后才能记忆、迁移。

2.文史结合,深入理解文化常识。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发展的,与历史密不可分。在2017年高考江苏卷《汪容甫先生行状》中,考查“乃博考三代典礼”一句中“三代”的含义。在历史上,“三代”特指夏、商、周三代。严格地讲,“朝”是指统一王朝,“代”则指比较松散的时代,既有中央政府,“天下共主”,又有在京畿之外设立的许多小王国、相对独立,夏、商、周就是这样特殊的历史时代。2019年高考江苏卷《临川汤先生传》中有“计偕之日”一句,“计偕”,汉朝时被征召的士人计吏偕同上京城,后指举人赴京考试,语境中延伸为“上京考核”之义。2018年高考江苏卷《重到沭阳图记》中有“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一句,来自先秦道家哲学老子的《道德经》,指圣人不为情绪所动,不为情感所扰。好学善思的老子在周朝式微、诸侯争霸,战乱变迁,目睹民间疾苦后,作为周朝的守藏史,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主张。每个文化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识都深深植根于历史的现实中,复习时应该由点及面,把视野拓展到广阔的历史、时代背景中。

3.熟悉古代文化专有名词及其用法,如人名、科举名、官名等称呼习俗。在文言人物传记文中,人名的介绍形式多样,如“杭编修世骏序之”“朱文正公提学浙江”(2017年高考江苏卷)、“宿钱君接三家”(2018年高考江苏卷)、“江陵公属其私人”、“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陵氏”(2019年高考江苏卷)等,分析出基本的介绍思路是姓氏+官名/谥号/尊称(君、公等)/地名,有著名字号的直接称字号,如青莲居士、少陵野老等。要了解常见的应试、科举、官场术语,古人主要的报国途径就是通过科举进入官场,如2017年高考江苏卷的“应提学试”“补附学生”,2019年高考江苏卷的“丁丑会试”“至癸未举进士”等,指古人通过各项考试提升学问、进入官场。2018年高考江苏卷中,有“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一句,“宰”指官员的治理,“沭阳”“白下”是地名,“乙丑”是干支纪年法,“量移”二字比较生僻,原是唐宋公文用语,指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回距京城较近的地区,后泛指迁职。如果遇到生僻的专有名词,只能从上下文的语境中逐步揣摩,如“以乐留都山川”(2019年高考江苏卷)这句,“留都”指南京应天府,放在“山川”前起修饰作用。在语境中分析专有名词的用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