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共同体驱动下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秦兴顺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17期
摘 要 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利益基础之上,利益是双方产生合作驱动力的根源。根据专业特点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是调动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有效途径。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实施,需要采取教学组织柔性化、教学方式行动化、教学评价多元化等策略,并构建师徒型师生关系和开放型教学环境。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利益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7-0019-04
寻求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共同的话语体系是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类专业通过近10年的探索与实践,以校企利益共同体——品牌培训中心为切入点,通过共建共享丰田、宝马、大众等培训中心为实践支撑,携手知名汽车厂商共商培养方案、共定课程体系、共培师资队伍、共建学习环境、共组订单班级、共施教学过程、共评学生质量、共担教学成本、共享发展成果,探索出以“三化两型”为特征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实行“教学组织柔性化、教学方式行动化、教学评价多元化”,构建“师徒型师生关系、开放型教学环境”。目前,已共建汽车品牌培训中心9个,企业累计投入教学设备3759.96万元,免费培训认证本专业师资232人次,企业提供各种培训技术资料及教材5742种,学生100%实现订单培养,企业满意度达96%。 一、构建“1+N”的双平台课程体系,实现教学组织柔性化
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就业的教育,但职业教育绝不能只围着就业转,职业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了较好地兼顾学生就业与发展的关系,构建“1+N”刚柔相济的双平台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1”即搭建1个专业通用能力平台课程,主要体现课程体系的“刚性”;“N”即岗位能力平台课程,由适应不同企业需求的若干岗位能力课程包组成,体现课程体系的柔性。
专业通用能力平台以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技术思维方式和职业认同感为目标,在前两学年完成。主要课程基于汽车后市场整体化的职业资格分析,结合三年制高职培养要求,以行业从业人员职业发展阶段为线索,以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确定学习领域,提升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专业通用能力平台的课程内容相对固定,同时在学生生源类别和学习能力差异上体现出柔性:一是针对生源类别(普高和中职)构建不同的课程结构组合,以适应不同生源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针对同类生源的个体差异,提供基于学分制的弹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课程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课程。专业通用能力平台课程的选择性充分体现了分类教育和因材施教,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岗位能力平台课程由校企共同开发的若干岗位能力课程包组成,直接面向就业岗位,将不同品牌企业技术培训认证体系融入课程体系,学习内容对接岗位需求和企业岗位资格标准,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目标,在第三学年完成。课程包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原则上学生选择一个课程包学习并参加相应资格认证,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岗位需求与学生意愿结合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学校在人才培养上“闭门造车”。其柔性体现在:一是班级组建,基于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原则组建品牌“订单班”;二是教学内容,不同的品牌企业订单班设置不同的课程包;三是教学实施,全面实现小班教学,采用多样化的工学交替形式。例如,“通用班”采取学校(10周)—企业(10周)—学校(10周)—企业(10周)的四阶段双循环工学交替形式,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螺旋递进。
二、大力推行引导文教学法,凸显教学方式行动化
引导文教学法是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下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旨在提升学生独立工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引导文教学法实施成功的前提是设计好学习(工作)任务和引导问题。学校充分利用校企共建品牌培训中心的技术资源优势:制造厂商向学院开放售后服务网和商务工作网,提供纸质维修手册、技术文件、培训教材和光盘等,学校第一时间掌握企业的最新资料、技术公报、典型案例、生产问题、技术论坛、维修快讯等,组织校企联合课程开发团队,以企业生产问题和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材为表现形式,开发《汽车维护》等9本以引导文为特征的校本学材,系统设计3000余个引导问题。通过引导文教学法,强调学生对完整工作过程的体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任务完成中的主动性训练;以真实的工作情境引出学习任务,学生以个体或小组的形式独立制定工作和学习计划,实施并进行评价反馈;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形成解决技术问题的思维方法。以故障诊断为例,按照“体验故障现象、明确学习任务,查阅资料、熟悉结构、制定诊断检查计划,小组展示,确定实施计划,分组进行故障诊断与排除,小组汇报查找故障部位及排除方法,自评与互评,总结完善方案”的“完整的行动过程”组织教学。通过由简单到复杂,过程相同、载体和内容不同的学习任务的重复训练,实现职业能力“螺旋式循环递进”。 三、导入企业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学生学业评价多元化
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指导委员会在全国进行的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各院校汽车服务类专业毕业生中有70%~80%将进入汽车“4S”店就业。4S店是集汽车销售、维修、配件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汽车销售服务企业,属汽车制造厂商的特许授权经营店,厂商不仅对企业的经营范围有绝对控制权,同时对企业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所有授权店的技术人员纳入厂商技术培训认证体系进行管理。因此,每个汽车品牌都有自己的技术培训、认证标准及证书。为实现学生技能资格与相应企业技术等级的无缝对接,使学生在校即进入相应品牌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体系,学校依托校企共建品牌培训中心导入企业技术培训体系认证资格标准,学生除了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外,还可根据自身需求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加相应品牌汽车的技术培训和认证,获取企业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生技能评价标准的多元。以一汽大众为例,学生在校即可参加三级助理技师认证,直接进入企业职业生涯体系第四阶段,增强学生的归宿感和成就感。
在职业技能评价标准多元化的基础上,尝试开展对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水平的诊断,率先在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引入处于国际前沿的德国KOMET职业能力测评工具。职业能力测评题目来源于对职业或职业发展具有典型意义的综合性工作任务,通过对汽车维修职业工作对象、工具、方法、劳动组织以及职业工作的各项要求等职业客观特征分析获得。测评结果以量化方式从直观性、功能性、使用价值导向、经济性、工作过程导向、社会接受度、环保性、创造性等8个维度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水平进行诊断,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建立“学校+制造厂商+4S店”三方共同评价学生的机制,三方共同实施订单班选拔、教学过程评价与学生毕业考核,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在二年级下学期,制造厂商将会收集各4S店下一年度的用人需求,确定订单班规模,与学校共同制定选拔条件和程序,组织4S店企业代表到校选拔学生组建订单班。派教学督导到学校对订单班教学情况进行检查,通过检查教师教案、听课、访谈教师、访谈学生等方式对订单班教学情况及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同时,厂商还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通过背靠背方式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校的教学组织情况、教师上课情况、教学条件情况等。毕业考核组织由品牌制造厂商负责,具体确定考核时间、考核内容、考核流程、监考人员、考试条件等,考官由厂商考试督导人员、企业维修技师等组成,学校教师不参与考试过程,真正实现考教分离。 四、内化“师承”培养模式,构建师徒型师生关系
引入“现代学徒制”的基本理念,内化传统技艺传承中的“师承”模式,强调“师生情”在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两阶段双结对”构建师徒型师生关系:第一阶段,进订单班前。学生与辅导员、专业教师结对,密切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情感。第二阶段,进订单班后。学生与项目教师、汽车4S店维修技师结对,强化师生间的“师”、“徒”关系。以协议的方式约定“师傅”、“徒弟”之间的权利、义务,从制度上保障教师与学生共同劳动、单独接触的时间,实现学生与企业师傅“一对一”或“二对一”学艺。以培训中心的全天候开放为基础,结对师生朝夕相处,交往频繁,结成感情深厚的师徒型师生关系。 五、校企共建品牌培训中心,创设开放型教学环境
汽车制造厂商全程参与培训中心的规划建设,培训中心的现场、设备及工具等与生产企业完全一致,实现工作环境在培训中心的实景再现,凸显建设的开放性。企业将培训中心纳入其售后服务的组织单元进行管理,按照厂商的绩效考评体系定期对中心管理进行督导和考核,并派技术人员参与设备管理维护,为教学生产提供必要的耗材等,凸显管理的开放性。学生培养与企业员工培训协调发展,一方面,培训中心全天候向学生开放,有力支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另一方面,有偿承担企业员工技术培训,实现校企互利共赢,提高利用率,凸显使用的开放性。由于培训中心要承担企业员工业务提升培训和新技术培训,使得培训中心的技术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市场最新技术同步更新,同时厂家总部的技术平台向学校开放,学生可像企业员工一样享受到世界一流教学资源,在校园内即可实现最新技术学习和与企业专家的对话交流,凸显技术的开放性。例如,宝马培训中心构建的维修车间系统,其车间管理系统服务器通过互联网始终与德国慕尼黑总部的服务器相连,可随时下载新的软件或上传数据。学生操作车间终端设备通过车间服务器与宝马集团总部服务器建立联系,可在全世界数千名宝马工程师指导下开展汽车检测诊断与维修工作。此外,培训中心从环境布置、管理制度、工作氛围、企业精神等方面与汽车品牌厂商的企业文化对接,实现企业文化进课堂,有效发挥企业文化对学生职业成长的熏陶作用,凸显文化的开放性。
该模式通过校企共建品牌培训中心,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校企双方共同的利益诉求,凸显企业全程参与、深度介入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企业积极性,形成世界一流汽车厂商争相入院的群聚效应。 参考文献:
[1]王振洪.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高职育人机制探索[J].教育研究,2011(10):59-63. [2]郭苏华.从职业教育需求看校企利益共同体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16):5-9. [3]白东海.关于高职校企合作现状及其有效模式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2(32):14-15. [4]张晓梅,等.高职“双主体”育人实践中企业动力机制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2(3):133-134.
[5]令红艳,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瓶颈成因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2012(11):155-156.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School-enterprise Dual-subject Education Mode Driven by the Interests Community QIN Xing-shun
(Sichuan Traffic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hengdu Sichuan 611130, China) Abstract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should be based on certain interests, which are the origin of driving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cooperate. Constructing the interests community in the light of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mobilize
enterprises to involve with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reach the school-enterprise dual subject education mode. To implement the school-enterprise dual subject education mode, it is necessary to adopt some strategies including the flexibility teaching organization, the ac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diversity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to create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like master and apprentice as well as an open teaching environment.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dual-subject; interests communit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