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探究策略的研究

2022-04-23 来源:易榕旅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探究策略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程实施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三者密不可分 ,相互依存。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数学自身特点的需要:

数学内容的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一个个局部懂了,一道道题目会做了,并不一定理解了数学的整体。同时,数学本身又不是一门外显的直观的学科,许多数学规律仅靠模仿和和熟练作很难理解和体会。数学的思想有时隐藏得较深,需要作深刻的思考才能发掘出内在的意义。弗赖登塔尔的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创造,把前人已经创造过的数学知识重新创造一遍。因此教学过程要在探究活动中展开,也就是说概念、公式、定理等的教学都要体现数学化的教学思想,要揭示数学的形成过程。传统的小步子的教学步骤和各种题目的机械学习方式,学生往往“只管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结果只知法则不知策略;只知推理不知道理。这时的数学学习就异化为一种本能式的快速反应,这

显然不是数学教育的本意。学习不能光靠小步子作性练习的积累,而要依靠大脑的“顿悟”(领悟)。

二、概念的界定

“探究”一词据《辞海》的解释:“深入探讨,反复研究。” 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指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探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

老师研究和应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探究策略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也是一个研讨的过程,是教师自身发展最好的基本途径。有效探究策略的应用必将有利于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三、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起源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者对学习所持有的观点主要包括三点:首先,知识是不能传递的,而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的,儿童的经验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校外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儿童的经验

还来自儿童在校内的经验,即学生先前学过的知识;其次,儿童学习知识还不仅需要通过动手做,而且需要通过对他们所做的进行反思和讨论;最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社会性的活动,在活动中儿童需要对他们所看到的与他们所认为的加以比较和对比,从而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对小学生来说,获得数学知识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学生学习数学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的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

(二)主动参与教学理论

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应在实践体验、领悟和创造中学习,通过观察、动手作和动口交流等行为,由外到内主动建构自己的认识、经验,在原有认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下,充分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从而使自己得到持续的发展。

四、研究目标: (一)总目标

有效探究策略的研究旨在通过剖析现行小学数学课堂中学习方式的现状,改革课堂教学,探索出一整套有效探究的方法与策略。

(二 )具体研究内容

研究如何找准学生自主探索的切入点,把握好探究时机,采取相

应的探究形式,研究教师如何激发、保护学生自主探索热情,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策略。

五、研究策略:

1、以“实践作、探索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

放手让学生动手,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教师要以宽容、友爱、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使全体学生身心舒展起来,然后通过创设情境,提供学习材料,交给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要引导学生体验,教师要给他们提供参与机会,凡是学生能作的都让学生去做。

其次探究活动还应延伸到课外,满足于课堂上的探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用实践性作业的方式安排课后的探究任务,让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2、以“合作交流”为有效途径。

合作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解决多少问题,获得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首先提供学生乐于探究的内容,其次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机会,以“小组学习”为形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启发诱思,鼓励合作,共同发展。小组合作的形式可采用二人小组,四人小组,多人小组等。二人小组主要开展互学、互练、互查、互说互评活动,四人小组主要对一些有难度和解决方案较多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注意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言交流,多人小组主要进行竞赛和表演。

六、研究原则

1、全面性原则。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研究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全体学生的发展,注意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全面性原则还要求课堂教学要重视认知、技能、情感等各种目标的协同达成,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个性发展等维度考虑,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2、自主性原则。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独立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尝试、交往、探索等自主活动中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

3、合作性原则。倡导宽松、民主、开放的合作气氛,使师生的活动处于协调和谐的状态,倡导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在多重交往中发展自己。

4、激励性原则。要求实验老师始终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对儿童充满信任,建 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学习心境,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

七、研究方法

本研究拟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手段,通过搜集国内外学习方式的崭新成果和发展动态,学习先进的理念及模式,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八、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

2011年1月到2011年3月,组建课题研究组,明确职责,制定

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

2011年4月到2011年10月,根据方案进行实施、探索、研究,并完成中期成果汇报活动,对方案进行修改、补充,对方案及时调整,使课题组研究有效、顺利地进行。

(三)总结阶段

2011年11月到2006年12月,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整理课题研究的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结题展示活动,并请有关专家给予鉴定。

九、课题组成员 朱华锋、钟法旺 十、成果形式

研究论文、课堂教学案例与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