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视域下的村庄风貌规划研究
董向平(河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从村庄风貌的概念出发,指出村庄风貌规划应遵循生态多样性原则、发扬地域文化原则、整体规划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阐述了
村庄风貌规划的原则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空间形态景观风貌、自然生态景观风貌、人工物质景观风貌、非物质文化景观风貌4个方面总结了村庄风貌规划的方法,探索了营造宜居、生态、优美的乡村风貌的原则与方法。
关键词村庄风貌;空间形态景观风貌;自然生态景观风貌;人工物质景观风貌;非物质文化景观风貌
+
中图分类号S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2)26-13011-03ResearchonPlanningofVillageStyleBasedon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DONGXiang-ping(InstituteofUrbanandRuralConstruction,AgriculturalUniversityofHebei,Baoding,Hebei071000)
AbstractBasedontheconceptofvillagestyle,thepaperhaspointedoutthattheplanningofvillagestyleshouldfollowsuchprinciplesaseco-developingregionalculture,generalplanning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illustratedexistingproblems.Fromtheperspec-logicaldiversity,
tiveofstyleofspatialformlandscapes,styleofnaturalecologicallandscapes,styleofartificialmateriallandscapesandstyleofintangibleculturallandscapes,techniquesforthevillagestyleplanningweresummarized,soastoexploreprinciplesandmeasurestocreatelivable,ecologicalandbeautifulrurallandscapes.
KeywordsVillagestyle;Styleofspatialformlandscapes;Styleofnaturalecologicallandscapes;Styleofartificialmateriallandscapes;Styleofintangibleculturallandscapes
村庄风貌是基于当地的自然风貌和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而逐渐形成的,是衡量当地人居环境、自然生态景观和传统历史文化的载体。风貌景观的形成反映了一个地区人们生活、社会文化等的发展状况,凝聚着丰厚的地域人的生产、
文精神,是地域记忆的集中体现,具有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新农村的建设如火如荼,在充分继承村庄传统风貌,延续空间格局,尊重地域特征的基础上,
提炼地域文化符号,并将其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中,既有利于为当地居民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又自然生态景观的保护,
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进而推动当地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1
村庄风貌的相关概念
村庄是指居民住宅集中于生活区域的现象,是人口居住由成片的居民房屋构成的建筑群,主要以农业为相对集中,
包括所有的村庄和拥有少量工业企业及商业服务设施,主,
但未达到建制镇标准的乡村集镇。
村庄风貌是通过自然景观、人造景观以及非物质文化景在村庄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村庄传统文化和生观体现出来的,
“风”活的环境特征。风貌中的是对村庄文化系统的概括,是;“貌”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则“风”是的载体和村庄风是村庄物质环境中相关要素的总和,貌的外在构成2
[1]
为居民创建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宜居种行为体系,
环境,建设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的村庄面貌风貌将以下几个原则为发展方向。2.1
生态多样性原则
充分尊重当地自然景观,保护当地
动植物生存环境,科学、客观地认识乡村独特特征,发展与自然生态景观相协调的土地利用方式。2.2
发扬地域文化原则
地域文化体现在传统民俗、风土
民情、色彩因素以及地域特色的生成方面,要尊重地方文脉,挖掘地方文化内涵,传承当地民风民俗,体现乡土气息,突出地方特色,营造村庄特色的景观环境。2.3
整体规划原则
在村庄规划中,应将村庄景观风貌作
从景观整体上协调各景观要素之间为一个整体单位来考虑,
应有较好的连贯性、一致性和协调性,呈现生态、美的关系,
观的村庄整体风貌。2.4
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
村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是村庄历史真实性的充分体现,是村落历史文脉的延续。应充分尊重当地农民的意愿,维护好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保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生产发展,创建良护好当地的自然环境,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村庄风貌。好的宜居环境,33.1
村庄风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自然生态景观的破坏
村庄风貌依托于当地的自然环
[2]
。为此,村庄
境,并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中体现出它自身的价值。如水泥、玻璃是富有、阔气、现代、文明的今有些村民认为金属、
“土里土气”、“过于朴象征,而绿色、田野、山林却被认为是,素”导致那些丰富的山水风光、旅游景观、历史遗迹等生态景观资源,由于开发失当而造成了难以挽回的遗憾。概括地人们生产活动的负面影响逐渐侵蚀自然景观,也给村庄说,
人居环境带来了消极影响。3.2
对传统文化的忽视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村庄传
。
村庄风貌规划的原则
村庄风貌规划的原则是根据自然景观的适宜性、生态
继承并发扬文脉,以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为出发点,以性,
景观保护为前提,合理规划和设计村庄各要素景观区内的各
董向平(1987-),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
E-mail:Dongxiangping2007@163.com。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04-27收稿日期2012-作者简介
统文化开始受到波及。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村民开始接受而当地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倘若不加强对更多现代事物,
13012
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
非物质文化的重视,这些无形的文化必将逐渐消失殆尽。在一些村落中,除优秀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之外,
还有丰富多彩的乡村传统文化,但是随着现代生活的注入,居民的原有生活氛围改变,村庄内很多传统手艺因此失传,一些节日庆典也不如以前隆重,很多村民不再耕种,自然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3.3
特色的缺失
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些村庄效仿城市建
设,出现不少小洋楼、广场等城市景观建筑,这种跟风效仿造成村庄风貌近乎雷同,毫无特色。还有些村庄忽视了自身特色资源,模仿其他村庄的同质资源。由于历史文化名村的成功开发,
促使不少村庄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开始加大对当地旅游业的开发,不仅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破坏,更影响了村庄风貌的整体性,甚至导致村庄风貌景观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使得文化价值缺失。3.4
设计理念滞后,与现状脱节
大部分乡村已经编制了
村庄规划,但总体规划水平不高,布局千篇一律,形式单一,缺乏规范,形成大片的行列式布局。在规划前期没有对当地村庄进行深度调研、走访以及挖掘当地文化要素等,致使村庄规划中对各种景观要素的系统性研究不够,
忽略各层次的系统整合,无法实现对整个风貌、景观格局的有效控制与引导,导致可操作性不强,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和无序建设的现象。新农村建设应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参与性,让民众在开发中受益,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使村庄得到可持续的、原生态的发展,和谐共生。4村庄风貌规划方法研究4.1
空间形态景观风貌
村庄的空间形态景观风貌主要包
括空间格局、天际线、色彩等,它一方面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历史发展进程及村庄文化景观上的差异、特点。4.1.1
空间格局。空间格局是指空间的布局形式。村落经
过几千年的发展,从村落选址、空间整体布局到群体组合、单体建筑的空间结构等,
都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态意识。保护和延续村庄空间格局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空间格局表现为空间构成各要素之间的组织形式,如街巷空间格局、
建筑组织形式等。新农村风貌规划一是保护原有传统村庄空间格局(如村庄依山傍水的布局形式体现风水、五行、八卦、阴阳等特点),适当进行空间整治;二是对于空间格局遭到破坏的一些村庄,应从村庄空间格局的确立和空间疏导等方面,考虑对原有空间加以复原;三是继承原有村庄空间形态,使扩建、新建的空间部分与旧有村庄空间形成良好的过渡关系。4.1.2
天际线。以天空为背景的建筑及其他物体的剪影即
被称作天际轮廓线。天际线被视为标志性建筑,直接影响村庄景观风貌的整体形象。新农村风貌规划应在保护原有天际线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高低错落,重点突出,缓急结合。村庄应当与山体有机地结合到天际背景中,建筑轮廓线应与山形走势相和谐,避免建筑挡山、压山或破坏山形。总体来说,建筑物、构筑物、植被、山体等景观相结合,形成村庄的动与
静、软质与硬质、形态丰富、个性鲜明的天际线[3]
。
4.1.3
色彩。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形地貌、风土民情等形成
不同的色彩。村庄色彩应与自然环境相配合,
可以通过地域气候条件(如北方建筑以黄色、红色为基本色彩基调;南方以白色为基本色彩基调)、村庄特色历史建筑、服饰及当地材料等方面提取色彩,宜使建筑与自然交相辉映,与青山绿水互相映衬,协调一致,建设和谐统一的村庄色彩景观[4]
。
4.2
自然生态景观风貌
村庄风貌依托于自然环境形成并
发展起来,其主要包括重要地形、地貌、绿地、水体等。规划应保护山体植被和水源及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严禁掠夺性的资源开发;保护水资源,防止污水污染河流;保护植被环境,防止因人工建设而破坏自然环境,进而造成对村庄整体风貌的破坏。4.2.1
自然地形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精妙的街巷格局,
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彰显着村庄的风貌特色,而不同的特色景观构成了村庄的独特性格。村庄中的特色景观不仅包括一些能突出体现特色的景观建(构)筑物及节点空间,也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组合成的综合体。如村庄中建筑群的水平与垂直意向、天与地构成的组合关系、丰富与多样化的细部拼贴等,这些都折射出独有的地方性特征,无论是远处的眺望,还是内部空间的感知,强烈地左右着当地居民的领域感和向心性。规划应保护和利用现有村庄良好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村庄外围的河道、山坡植被,提高村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村中的河、溪、塘等水面,发挥其防洪、排涝、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4.2.2
绿地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庄绿化尤为重要,宜
结合村口、池塘、河流、学校、公共活动场所、道路等绿化的重要节点。村庄绿化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造景效果和季相变化,
提高绿化标准,统一规划、集体栽种,乔灌木搭配,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以抗逆性强且兼具观赏效应的乡土树种为首选,使观赏性树种与当地乡土树种有机搭配。如可选用春有花、
夏有荫、秋有果的果树和经济林树种,以及选择一些有一定自播繁衍能力的植物种类,体现乡村独有的“野”趣;还可选用适应性强、花期长、管理方便的多年生宿根花卉,形成多品种、
多层次、多形式的绿化格局,体现地方特色,再适当配置桌椅、儿童活动设施、健身设施及建筑小品等,以供休憩和丰富农民业余生活。4.2.3
水体景观。水体是活跃于村庄空间的最主要因素,
村庄因水而活,体现地方山水特色。水分为海、河、湖、沟等不同形态,自身形状、宽窄、水位、弯曲等变化很多,更重要的是形成宽广的空间,既满足人类亲水、与大自然交流的共性要求,又为观赏景物提供了难得的佳地。
尽量保留村庄现有河道水系,并整治和恢复河道水体的生态环境,对河道两岸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协调景观小品设计。将河道两岸的建筑进行优化,对于有污染且对河道两岸整体风貌有破坏的建筑进行迁移或拆除,保证河道两岸风貌的整体性。河道坡岸尽量随岸线自然走向,宜采用自然斜坡形式,驳岸以生态驳岸形式为主,而在断面形式上宜避免
40卷26期董向平新农村视域下的村庄风貌规划研究
13013
直立式驳岸,可采用台阶式驳岸,并与绿化、建筑等相结合,形成丰富的河岸景观。4.3
人工物质景观风貌
人工物质环境主要包括村庄建筑
如古树、山石、植物等,与入口巧妙结合,增强地方性和识别性。4.4
非物质文化景观风貌
历史文化的价值在于体现不同
景观、
道路景观、公共空间景观、乡土景观、入口景观等特色的景观节点。这些人工环境要素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村庄的乡土风情的直接反应。4.3.1
建筑景观。建筑风格是村庄特色风貌的直接表现,
建筑景观包括历史文化建筑、乡土建筑以及新建建筑。在新农村建设中,对于建筑风貌的更新和发展要进行统一规划,以下分为4类:①保护建筑:对于村内传统建筑(如祠堂、寺院、教堂、古民居)等历史文化建筑和乡土建筑,要进行严格的保护和修缮。文物保护单位传统建筑均应得以挂牌保护,设立一定的保护标识,悬挂在历史建筑出入口。不仅保护单个建筑物,而且保护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乡村环境。②改建建筑:对于村庄传统建筑应视环境发展和居民需要,
在尽量维持原有样式的前提下进行更新,如在建筑细部的处理上,应突出地方特色。内部更新应根据居民的需要,对于村落中居民自行拆旧建新造成建筑景观混乱的建筑,
可针对建筑形式、外墙装饰及颜色等方面进行调整。③新建建筑:对于村内的新建或者正建的建筑,应使建筑形式、高度、体重、材料、色彩、屋顶形式与传统建筑相结合,力求与周围环境相统一、融合。④拆去建筑:拆除村内质量较差且影响村庄风貌的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4.3.2
道路景观。道路景观风貌规划应在尊重地形地貌、
因地制宜,满足交通道路安全行使的前提下,确定道路景观结构,明确道路两侧的景观风貌,强调绿化以乔木种植为主,灌木为辅,避免城市化的绿化种植模式和模纹色块形式,并设计节点与标志,以利于识别村庄道路景观特色风貌。4.3.3
公共空间景观。村庄其他公共空间包括宅旁空间和
活动空间,
宜以落叶树种为主,以夏有树阴、冬有阳光。绿化景观应品种适应、尺度适宜,充分利用空闲地和不宜建设地段,做到见缝插绿。4.3.4
乡土景观。村庄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乡土景观,如古
树、古井、石碾、石磨等,是村庄风貌特色的直接反映,故应对这些历史环境要素进行展现。保护中应结合这些历史环境要素,修建小型休憩空间,配以石桌、石凳等小型休憩设施,为村民生活和游客观赏提供便利,配植乡土树种和花卉,营造独具山村风情的空间环境。4.3.5
入口景观。村口景观应自然、亲切、宜人,并能体现
地方特色与标志性。可用醒目的指示牌、牌坊或者历史人物雕塑及体量相当高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来作为村庄入口,同时,入口标志要具有地方性。另外,入口可以结合自然资源,
地域的村庄传统风貌,
如传统风俗民情、道德伦理、宗教信仰、
意识观念、价值取向、历史渊源等,并反映了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这些文化形态不仅表现在古建筑、众多的文物遗存等物质形态,
而且还隐含于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人们传统的生存生活方式等非物质形态的表现形式中。保护与发扬非物质文化,对村庄特色风貌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5]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经过时间的沉淀
和提炼,
在村庄中,除有形的物质文化要素外,还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要素内容,如当地传统节日、民间工艺、名人轶事和特色传统民俗等,
它们和物质文化要素相互依存、相互烘托,
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①提取地域文化符号。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深入挖掘、充分认识其文化内涵,提取当地的传统文化符号以用于建筑装饰,展现村庄特色风貌。②建立陈列室。对当地广为流传的有着历史意义的名人轶事、戏曲、诗词、传说等历史文化,加以宣传和利用,见证村庄传统历史文化,
将历代累积的精神财富流传下去[6]
。③成立当地民间艺
术团体。为了能让村内非物质文化(传统节日、民间工艺等)遗产得以保留和发扬,政府机关应加大投资,成立艺术馆,并有意识地培养非物质文化继承人。5
结语
村庄风貌凝聚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地域记忆的集中体现,
关系着文化的传承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应通过保护、
继承、延续和利用乡土特色景观,减少对村庄风貌环境的冲击,使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传统风貌和文化资源得到保护与发扬,
也使得村庄特有的文化、自然景观得以永久延续,进而创建一个生态、优美、健康、宜居的新农村[7]
。
参考文献
1]杨华文,蔡晓丰.城市风貌的系统构成与规划内容
[J].城市规划学刊,2006(2):59-62.2]刘滨谊,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
J].小城镇建设,
2005(9):45-47.3]刘晓燕.京郊渭河沿岸乡村景观风貌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
学,
2009.4]卢世主.城市形象与城市特色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2.5]刘凯红.基于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规划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2010.6]张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研究———以岳阳县张谷英村为例[D].
西安:长安大学,
2009.7]谭宏.古镇保护与开发的保障机制[J].城市问题,2010(10):5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