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禅寺始建的年代已不可考,唐建中三年为重修的年代,其殿内平梁有墨迹题字:“因旧名岩大唐建中三年岁次王戌月居戊申丙贸朔庚午日癸宋时重修殿法显等谨志。”南禅寺大殿建筑规模不大,广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无往,亦无天花板。殿四周各柱微向内倾,置成“侧角”,角柱稍高,形成“生起”,使梁柱枋的结合更加紧密,以增加建筑物的稳固性。大殿的梁架制作简练,举折平缓,带有早期建筑的显著特点。唐武宗时,在全国禁抑佛教,大量寺庙被毁,称为“会昌灭法”。南禅寺大殿因位处山区,逃出此劫,又历经1200余年而不毁,为我们保留下“会昌灭法”前唯一的建筑实物,尤为珍贵。
五台县佛光寺东大殿,是我国唐代木构建筑中的杰作。佛光寺始建于北魏时期,“会昌灭法”时被拆毁,唐大中十一年( 857年),灭法时逃亡在外的该寺法师愿诚募资重建,东大殿就是愿诚法师主持建造的。该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四阿顶。大殿的外貌,下面用低矮的台基,柱有生起及侧脚,各柱头直接放置硕大的斗拱,斗拱总高为柱高的二分之一,承托出近四米的屋檐,显得斗拱巨大。而且屋顶采用1比2的和缓坡度,站在殿前看不到屋顶面,更突出了斗拱在整个立面构图上的重要地位,使斗拱在结构和艺术形象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出唐代建筑稳健雄丽的风格。殿的平面,由檐柱一周及内柱一周合成,分为内外两槽,与宋《营造法式》的“金箱斗底槽”的做法略同。在大殿内部的艺术处理中,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内
槽及佛像的重要地位,表现出在简单的平面里创造出丰富的空间艺术的高度水平。佛光寺东大殿的建造虽然比南禅寺大殿晚75年,但规模宏大,在后代修葺时改动极少,是唐代木构建筑的范例。
山西地区的唐代建筑,还有广仁王庙正殿和天台庵佛殿,它们与上面介绍的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东大殿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为研究中国建筑史者所珍视。
五代十国只有50多年的历史,又逢战乱繁多,建筑实物能够保留到现在的很少,而三晋地区恰好保存了后唐、后晋、北汉三个朝代的建筑,它们是建于后唐同光三年( 925年)的平顺龙门寺西配殿,建于后晋天福五年( 940年)的平顺大云院弥陀殿,建于北汉天会七年( 962年)的平遥镇国寺万佛殿。这些建筑保留着唐代风格,又有一些变化。
宋、辽、金时期的木构建筑,保留下来有99座,有些建筑的原有总体布局保存得还比较完整,对于研究我国早期建筑的规划、造形、体例和结构,认识我国建筑业在宋、辽、金时期的发展状况和艺术成就,都是极可宝贵的实物例证。
宋代初期的建筑还常有较多的唐代风格,如建于开宝四年( 971年)的高平崇明寺中殿,即保留着唐代建筑斗拱硕大、檐出较长、殿顶举折平缓的风格。到了晋祠的圣母殿,则完全为宋代风格了。圣母殿建于天圣年间(1023——1031年),双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近于方形。殿周施以围廊(前廊进深两间,两侧及后面深一间),是我国古建筑中殿周围廊的最早实例。殿内阔五间,进深四间,以减柱法营造,故殿内无柱,显得十分宽敞,为设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角柱升起显著,所以屋檐曲线弧度很大,增强建筑的稳固力和曲线美。斗拱形制多样,上下檐的斗拱,柱头与补间的斗拱,都不相同;昂嘴有的平出,有的下斜,有的将要头砍作昂形,显示了古代匠师们的智慧与创造。圣母殿依是瓮山而筑,前临晋水第二源头,古时流量很大,游鱼众多,早在北魏以前就是晋祠中的一个景观,上面建有十字飞梁,故称“鱼沼飞梁”(古人称水塘“圆者为池,方者为
沼”,此源头修成方形池,故称为沼)。宋代修建圣母殿时,重建飞梁,只有池中的小八角石柱和柱础仍为北朝原物,池中共立石柱34根,柱头用普拍枋相联,上置斗拱承托梁枋,结成十字形桥板通向池四边岸上,桥面铺露砖。通向圣母殿的东西向桥宽阔平坦,南北向桥略向下垂,如鸟的两翼,因此被称为飞梁。飞梁又兼起到殿前平台的作用,是古代建筑中善于利用地形的佳例。而十字形桥梁,在我国也仅有这一孤例(太原道注:相关内容参见本站山西名胜)。
辽代最著名的建筑,当首推应县木塔。此塔是佛宫寺内的释伽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现存最古的木构塔。佛宫寺的建筑仍保持着南北朝时期的佛寺平面布局传统,塔是寺里的中心建筑,位于寺的山门之内、大殿之前的中轴线上,塔与后面的大殿都建在高大的台基上,中有甬道连接。在总体构图方面,站在山门(现只剩遗址)内恰好可将全塔收入视线内,而大殿又在塔的后檐下的视角范围内。“这种以建筑体量的视觉范围来确定总体布局的方法……应是这时期建筑的设计一种法则。”(郭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中中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塔身总高67.13米,底层直径30.27米,平面八角形,外观六檐五层(底层为双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际为九层。塔身为楼阁式,各层屋檐上,有挑出的平坐与走廊,可供凭览。塔身的木构架采取内外两环柱的布局,五个明层的内环柱以内的内槽都供奉佛像,外槽为走廊。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增强了稳定性。底层沿内柱砌有一米厚的土坯墙,用以稳固立柱,内外柱间建成围廊。塔上所用斗拱式样繁多,约有六十余种,规格和手法的变化之多,十分少见。这座木塔整体上呈现出雄壮华美,细部构造则十分精巧,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木结构建筑的杰作。
辽代著名的建筑,还有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大雄宝殿,善化寺大雄宝殿等。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五间歇山顶,造型古朴,结构规整。殿内沿墙排列藏经的壁橱38间,仿重楼式样,分为上下二层,在后窗处中断而做成天宫楼阁五间,飞越窗上,以圆桥与左右壁橱相连接,是辽代小木作的重要遗物。华严寺大雄宝殿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年),金天眷三年(1140年)依原样重建。殿身
面宽九间,进深五间,总面积1559平方米,檐高九米,鸱尾高4.2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国内现存最大的两座木构建筑之一。善化寺大雄宝殿为辽代所建,基座高大,殿前有广阔的月台,殿身面宽七间,进深五间,单檐四阿顶,殿内梁架随内柱之布列而应变,为我国辽代大型殿宇的典范。
金代建筑中以佛光寺文殊殿最著名,文殊殿在佛光寺门内北侧,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建,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悬山顶。殿内前后檐间施庞大的斜拱,具有辽、金两代建筑的明显特征。其建造用“减柱法”,且殿内柱呈不规则排列,前内柱二根跨三间,与两侧墙跨二间,而后内柱二根跨一间,与两侧墙则跨三间,这种不规则用住法,元明以后已不多见,在宋金建筑中也很特殊。文殊殿所用的柱有显著的卷杀,四角柱有显著的生起,达30厘米,比《营造法式》规定的“七间生起六寸”多近一倍。文殊殿的结构形式,为我国现存木构建筑孤例,是我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实物例证。
山西现存的元代建筑,有数百座,从总体布局、单体形制,到结构特点、装饰艺术,都较前期有了显著变化。芮城永乐宫,是我国元代建筑的精品,其建筑群规模宏大,坐北朝南,四座殿堂垂直排列在中轴线上,不设廊点和配殿,而是用围墙围成一个狭长的中心院落,将三座主要建筑(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集中建在后半部的台基上,这种格局,打破了传统的道观格式,具有宫廷大殿的雄壮气魄,是元代全真教贵盛的实物显示。中心院落之外,是真祠仙馆和众道食宿院落,整个建筑占地 86880平方米。
晋南地区还保存有元代戏台六座,一般平面略为长方形,四角立柱,上施斗拱,承托起顶部,式样有歇山顶和十字歇山(十字攒尖)顶,后柱间有墙,并于两后住处稍折向前,成为浅近后台。这些戏台整体上还保存着宋金以来舞亭旧观,是我国戏曲史研究的重要史证。
明清时期保存下来的建筑更多,有八千多座,其中不乏杰作。解州关帝庙是我国关庙之首,规模宏大,牌坊七座,殿宇六重。其最高建筑物为春秋楼,高达30米,二楼吊柱回廊,利用杠杆原理,塔索挑
承,精巧别致,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孤例。此外,北岳恒山和佛教圣地五台山,寺庙林立,有不少建于明、清时期的殿宇,都是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作品。
浑源城南五公里的悬空寺,也是值得珍视的古建筑,它始建于北魏,金代曾进行大规模重修,以后元、明、清都曾进行过修葺。这座建筑并不以规模宏大或某一时代的代表性而称盛,而是以小、巧、险、奇著名。它依山而建,半藉岩石台面,半在石壁隙间,插飞梁为基,建起三层三檐九脊顶楼阁两座,飞架栈道相通,栈道中又起重檐楼阁两层。栈道外侧,以木柱支撑,势若凌空,故称悬空寺。民谣所说“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道出了该寺的惊险奇特。
木构建筑之外,还有砖石构造的建筑,如古塔、长城、桥梁、城池、民居等。这类建筑比木构建筑容易保存,各省都有一些,这里不再介绍,只谈一谈广胜寺的飞虹塔。
广胜寺位于洪洞县东北霍山南麓,飞虹塔在上寺中,为明嘉靖六年(1527年)建,天启二年(1622年)又增建了底层的回廊。塔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高47.31米。塔身内部用青砖砌成,外部以琉璃烧制的砖瓦包砌,各层皆有塔檐,檐下是琉璃砖仿木构烧制的斗拱、柱枋、飞檐等构件,各层塔身均饰有琉璃烧制的佛像、菩萨、金刚力土、塔龛、盘龙、宝珠、花卉、鸟兽等浮雕悬塑。琉璃表面只有黄、绿、蓝三种基调,但色彩深浅不同,浓淡各异,在阳光的映照下,呈现出五彩斑斓如同天上彩虹,是国内琉璃塔中的代表作。塔的内部结构也很奇特,塔内中空,有梯道可登,但要转折攀登才能登上,为国内罕见。
山西地区保存下来这样多构思精巧、建造完美的古代建筑实物,而且有不少是该时代、该类型的代表之作,堪称为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博物馆。这些珍贵的古代建筑实物,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建筑艺术的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它还是开发旅游业的宝贵资源。
精彩的雕塑壁画艺术
古代的雕塑、壁画艺术,多附丽于佛寺道观祠堂祖庙等古代建筑物中,而山西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大多是这些宗教迷信类的建筑物,因此,不少雕塑、壁画艺术品得以保留下来,成为一份丰厚的优秀遗产。
山西最著名的古代雕塑艺术,是大同的云冈石窟。它始开凿于五世纪中叶,主要是北魏时期的作品,隋、唐、辽、金时代的作品只占很小一部分,根据开凿年代和风格,可以分为北魏三期和唐以后一期。北魏第一期石窟即位于窟群中部的昙曜五窟,窟室平面呈椭圆形,顶为穹窿式,是仿印度草庐式的。主像以三世佛为主,还有释伽和交脚弥勒,主佛形体高大,占据窟中主要位置。佛像的雕造,带有某些犍陀罗艺术的影响,佛上身内著僧祗衣,外著袒右肩或通肩大衣;菩萨袒上身或斜坡络腋,胸佩项圈、短璎珞,戴臂钏,下着羊肠大裙。而在雕刻技法上,运用了汉代所惯用的平直兼阴刻的刀法。佛的形象,是仿北魏文成帝及以前的四代皇帝而造,这是北朝佛教依附于皇权的表现。云冈第二期石窟,开凿于文成帝以后至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这一时期的石窟,平面多作方形,有前后室,还出现中国式仍木构建筑的窟檐和屋形龛,造像出现了世俗供养人形象,还出现了褒衣博带式佛装,显示出佛教雕塑艺术中国化的倾向。其中第六窟中雕出33幅佛传故事浮雕,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窟室。第一、二期石窟是云冈石窟的盛期,在此期间酝酿、产生了北朝佛教雕造艺术的模式,直接影响到龙门、巩县、响堂以及敦煌等石窟,形成北朝石窟艺术的主流。
云冈、天龙山石窟雕造之后,山西境内未再有大规模的石窟建造,雕塑艺术转为以泥塑神、佛造像为主,石雕、砖雕作品成为寺庙中的附属设施或装饰性作品。其中装饰性雕塑在后世得到发展,出现浮雕、半圆雕等形式,如南山寺的佑国寺中,墙上、柱基上浮雕人物“八仙过
海”、“五子朝观音”、“蟠桃大会”等艺术品,雕工精致,溢彩流光。
泥塑作品因为要在外表敷彩贴金,故又称为彩塑,其制作方法,是以木制成骨架,缚以谷草,再用粘土塑成偶像,最后敷彩装饰。山西现存最早的彩塑作品是保存在南禅寺、晋城古青莲寺中的唐代塑像。南禅寺大殿中有17尊塑像,均为唐代典范,其中主佛流畅的衣纹、普贤和文殊的饱满自然的莲座、西南外端侍立菩萨的丰满的肌肉,为此殿内塑造最成功的部分。佛光寺东大殿中塑有三世佛及菩萨、胁从等像35尊,塑工精细,面容丰满,线条流畅,显示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但是塑像色彩为后世重施,已非唐代旧貌。
宋代彩塑,以晋祠圣母殿侍女塑像最具特色。这组侍女塑像共有33尊(另有圣母邑姜及女官、宦官像数等),为侍奉圣母饮食起居、奏乐歌舞及掌管文印翰墨的宫女,放手中各有所持。这些雕像与真人大小相仿,个个是“天生丽质芙蓉面,高髻云鬓宫样妆”,但是目光则多是麻目、呆滞,有的还流露哀怨、忧伤的神情,真切地表现了她们被锁入深宫的寂寞与惆怅。这组塑像是我国宋塑中的精品。
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中的塑像,是辽塑中的代表作。佛教塑像因为受到“相、好”之类规定的束缚,不容易塑造出生动的形象,而此殿中的诸菩萨则塑得姿态各异,表情生动,其中合掌露齿的胁侍菩萨(太原道注:详细情况参见本站山西名胜之华严寺),衣饰飘带自然,体态袅娜,婉丽动人,尤为精品。
元代彩塑中,晋城玉皇庙28宿塑像独具特色,二十八宿以文武群吏之势分列于东西南北四方,风格生动,人物传神,虽然都是宗教偶像,却塑造出人间抒情的活力。
在山西的彩塑中,上下层列布满殿堂的悬塑群像,是很有特色的一种形式。如隰县小西天大雄宝殿中的悬塑作品,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大小间置,主从有序,故1000多尊塑像置于一殿,并不使人产生拥挤不堪之感,反而使人领略了佛教大千世界的繁华盛景。庄严肃穆的佛教殿堂仿佛也融进了人间熙熙攘攘的场面,使人感到一种亲近感。
悬塑群像场面也是匠人展现身手的好地方,很多寺庙中的悬塑群像中都加入了人间生活的色彩。
在壁画艺术中,佛光寺东大殿和平顺大云院弥陀殿内残存唐、五代壁画86平方米,是我国唐五代寺观壁画的仅存之作。东大殿壁画中以右次间内柱前额上的横幅最值得珍视,横幅中部以佛为中心,七菩萨胁侍,为一组,左右两组以菩萨为中心,其分又有菩萨、天王、飞天等。两端又有僧俗供养人像。这些唐代壁画画法劲秀,简洁流畅。
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中,有宋代画师郭发所画的经变故事和说法图,画面上楼台殿阁布列,佛、菩萨、官吏、贵族、商贾、学子、僧侣、道徒、耕织渔牧等人物出没于故事中,将真实的社会世俗生活融入佛教画中,人物传神,界画工整。此殿壁画为殿堂中仅存的宋代作品。
金代壁画中,朔县崇福寺和繁峙岩山寺的壁画为代表作。岩山寺壁画为佛传故事和经变故事,为御前承应王逵所画,集卷轴画之工艺而施于粉壁,堪称一代精品。
元代壁画中,以永乐宫的规模最大,面积达 960平方米,分布在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内,用了几十年时间才全部完成。三清殿壁画为其中的精华,在四米多高、90多米长的画面上,展现了天神们朝拜元始天尊的情景,构图严谨,人物传神,衣冠富丽,线条刚健有力,色泽典雅纯正(太原道注:详细情况参见本站山西名胜之永乐宫)。
洪洞广胜寺明应王殿壁画亦十分著名,此壁画完成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是反映元代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艺术作品。其中南壁东侧的“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图尤为珍贵,画的是一个民间戏班登台演出的情况,其中反映的戏剧化装、表演、伴奏、舞台装饰等,对于戏曲史的研究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常为人们所引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