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ugao3@chinaitedu.cn
评委视角语文教学携手微课程后的精彩
——评两篇《七律·长征》微课程教学设计
微课程,虽然小,却既体现了课程的规格,又展露了教育新技术的探索;语文教学,由于是母语学习,所以既强调了工具属性,又突出了人文属性。当语文教学与微课程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演绎出的精彩启迪着大家开展更深入的探寻。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和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的网络教研团队对《七律·长征》的微课程教学设计(以下简称游府西街小学的设计和莲花学校的设计),分别呈现出了这两所学校教师的实践与智慧,匠心别具,精彩同在。
● 教学情境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距离
现在的学生对中国革命战争年代以及长征时期的生活与经历有很大的距离感,对当时的战争场景很难理解与体会,更谈不上情感上的触动与共鸣,然而,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又是学生回避不了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门槛。于是,两篇设计中都通过多媒体手段营造出长征途中的情境,让学生在虚拟体验中感受
12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蒋丽清 NOC活动评委/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万绥小学
到长征生活的气息。例如,两篇设语词和语言文字的敏感,并能将其计都试图通过情境描述、红军长征转化为语文学习活动。不管是游府路线图、音乐渲染、“飞夺泸定桥”西街小学的设计还是莲花学校的设视频、高山峻岭图片、长征故事等计,都无一例外地对诗句“金沙水全方位地展现与学习内容一致的文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作了精本情境,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游离心的教学设计,对“暖”和“寒”字于生活体验之外的语言理解,而是作了对比与学习铺垫,通过故事与有血有肉的生态学习。这既是学生视频再现了“巧渡”与“夺取”的感学习兴趣的生长点,也是学生得以人一幕,把对“暖”和“寒”字的品顺利展开其他学习活动的基础。当析既作为学习语言文字准确性的切然,两篇设计中个性化的情境营造入口,又作为展现红军长征途中的风还有所欠缺,特别是对于红军长征貌,实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途中的困难,学生的感受还不到位。性统一的突破口,在抓实工具性的同建议筛选出长征中红军面临艰难险时实现了人文性的要求,在实现人阻的画面,再配以动情的描述,甚文性的过程中加强了工具性的落实。至撼人的一连串数字,来触动学生因此,在新技术不断走进课堂的时想象长征中红军九死一生的惊险,代,语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新技从而情由心生,情意相融。只有建术的使用,更要提升自己的语文基本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红军的大无畏功,形成在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基础的英雄气概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才上对新技术应用的融会贯通。只有能水到渠成地凸显出来。
这样,才会有更有说服力、更典型的● 品析经典语词源自语文教创新教学案例。
师的功力
● 微课程的系统思维也表现这两篇教学设计都体现出参加在设计中
这次NOC活动的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微课程是从课程的高度来系统学功力。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对经典
规范要求的,所以微课程教学设计
tougao3@chinaitedu.cn
网络教研团队
不仅需要注重自身的整体构建,还要注重与资源开发、微视频、学习单、学习平台、实施与评价等系统的组合,更高位、更系统思考是微课程设计的重要表征。这两篇教学设计承前启后,前后贯穿,一气呵成。在游府西街小学的设计中,“教材分析”部分能以整组课文的视角来审视本篇课文,继而强调了“全文短短56个字中出现了五处地名”,体现了团队对教材的独到理解与利用。“学情分析”部分不仅剖析了学生的能力现状与认知现状,而且强调了“让学生学会借助地名背后的故事品味本文语言的独特魅力”。承袭前面的分析,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了解长征中相关地名背后的故事及其在诗句中的表达效果”也就是应有之义了。在“教学过程”部分,设计能够更加突出和利用“地名”在教学中的纽带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教学环节都依次用“地名”来贯穿,如走进伟人内心”“以地名为抓手学习写作手法,感受伟人创作才华”以及填写地名的巩固练习。
莲花学校的设计则更全面、周到些,不管是在“教材分析”部分,还是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部分,都力求体现出《七律·长征》这一课应有的教学要求,特别是“教学目标”部分,其中的生字新词、词语理解以及体会精神品质都设计得具体而全面。莲花学校的设计也有贯穿全篇的重点,即
通过抓住诗眼“不怕”来开展重点学习环节的活动。例如,“教材分析”部分指出,“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教学目标”部分也指出,“通过抓住重点词语‘难’‘不怕’,反复诵读和品评诗句”;“教学重点”部分又再次强调了前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部分的“深入感悟,体会精神”环节,则具体呈现了紧扣诗眼所展开的教学活动。
● 两者对微课程的理解差异是显著的
单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两者的精彩都可圈可点,但从微课程的视角来看,游府西街小学的设计更具有针对性。虽然微课程是一个微系统,但其中的微视频毕竟只有十分钟左右,相应的微课程教学设计内容必然要强调主题突出,控制时间,精心筛选。对照这个要求,游府西街小学的设计非常鲜明地通过五个地名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巧妙地把理解诗意、学习写作手法、体会思想感情、巩固练习与五个地名的学习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就如同找到一个支点,撬起了《七律·长征》一课的整个微课程教学设计。与此对照的莲花学校的设计,在教学内容上显得过于庞杂,甚至连情境导入都是从开国大典图片开始的,这样具体的六个教学环节,足以说明为了追求面面俱到而把自己最鲜明的特征丢掉了,这样势必会重点不突出,因而微课程所要彰显
的“微”的精妙就显得不足了。
● 新技术平台还没能自然地融入微课程
两篇微课程教学设计都对所在学校具备的网络学习平台作了一定的描述,如游府西街小学的设计在“教学环境与准备”部分这样描述:“预习视频上传班级QQ群进行共享。开放的网络以及能互动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采蜜园),为学生预习、自学提供了载体。”但在“教学过程”部分,仅有两处涉及网络平台的学习。莲花学校的设计在“教学环境与准备”部分这样描述:“学校有开放的网站、APP,能为学生预习自学、互动交流提供载体;未来教室‘白板’与‘平板’的双板结合,能更有效地为课堂服务。”但在“教学过程”部分却没见到怎样使用上述网络学习平台,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到了“网络搜索”。微视频本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微课程学习的过程又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虽然“自主预习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习形式的单一,但在新技术面前它还是显得单薄。建议教师借助网络学习平台,不仅在其上面发布微视频,而且设计网络自主预习单,让学生在学习微视频的同时就可以进行相关学习内容的检测与交互,且一部分内容能够得到实时反馈。这种网络交互应成为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重要措施,并体现在微课程教学设计中。
FEB 2017 NO.03-04
13
“以地名为抓手理解古诗,“不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