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开展临床实习生心肺复苏培训前后抢救成效的差异性探讨

2020-02-16 来源:易榕旅网
开展临床实习生心肺复苏培训前后抢救

成效的差异性探讨

【摘要】目的:评价2018-2020年医院临床实习生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前后抢救成效的差异性。方法:应用多媒体教学和心肺复苏培训设备对院前急救、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为期3天的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和双人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操作的封闭式训练。根据培训前检测发现不足采取针对性培训,同时记录全部检测项目符合数、按压部位、幅度、频率和释放压力情况,以及心肺复苏操作总时间,每组按压周期和吹气周期时间,再进行培训效果检测。结果:培训前心肺复苏操作总体合格率较低,尤其以按压部位不准、过快为显,培训后明显提高合格率。结论:培训人员培训前操作整体水平不高, 经培训后明显改善。

【关键词】临床实习生;心肺复苏;培训;成效;探讨

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是救治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重要措施,是临床急救医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临床实习生必须掌握的基本临床技能。CPR 成功率是评估院前、急诊急救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探索提高临床实习生心肺复苏培训前后挽救成效,本研究对2018-2020年入院的临床实习生进行进行CPR培训,再用心肺复苏培训设备观察统计培训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医院2018-2020年入院的临床实习生480人,男性160人,女性320人,平均年龄 ( 21±2.5)岁。

1.2 研究方法

1.2.1 培训方法 整个培训过程包括理论培训和操作训练,为期3天,进行脱产封闭式训练。首先利用2学时的多媒体讲座形式对参加培训的急救医护人员

[1]

进行“情景模拟教学法”、当年最新版的《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相关内容及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操作流程的培训并观看录像,培训资料人手1份。然后将医护人员随机分为2人1组,按当年最新版的《AHA心肺复苏指南》

[2]

进行双人面罩球囊通气人工心肺复苏模拟操作标准化的时间训练。将挪威

Laerdal公司产型号LF310055的复苏模拟人置于地毯上,双人完成 CPR操作,一人负责人工胸外心脏按压,另一人负责面罩通气,共5组,,按压通气比为 30:2。在培训中,对实习生的训练过程进行录像,及时回放观看,查找不足。并在培训的第1天和第2天训练结束时由医院急诊急救培训的老师进行指导和纠错,直至各急救步骤正确、及时、有效、有序的落实。在第3天培训结束时进行验收考核。操作时记录全部检测项目符合数、按压部位、幅度、频率和释放压力情况,以及心肺复苏操作总时间(从拍病人双肩开始至最后一次吹气结束)、每组按压周期和吹气周期时间。

1.2.2 CPR质量检测 使用挪威Laerdal公司产型号LF310055的复苏模拟检测仪记录操作者每次按压的幅度、频率及按压间释放压力。按压幅度在检测仪上通过按压深度曲线检测, 深度达到5cm标志线时为正确,, 不到5cm为过浅, 超过5cm为过深。按压频率有自动显示频率, 以100~110次 /min为符合要求, 依据按压波形上有无/ * 0确定是否释放压力, 有/* 0为未释放压力, 无/* 0为压力释放。测试数据记录由两人完成, 一人登记表格并录入计算机, 另一人复核, 保证数据质量。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习生培训前后抢救成效相关因素对比:男、女两组培训前后抢救成效相关因素对比(见表1),由表1可知,性别、按压部位、按压幅度、按压频率、释放压力在培训前后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上述因素可能是影响CPR成功率的因素。培训前全部项目检测符合率不到3%,而且女性比男

2

性更低,经过培训后可达90%以上,且男、女差别不大。培训前按压部位、幅度、频率及按压间释放压力完全符合率较低,在2.5~66.9%之间, 培训后符合率明显提高到 92.5%及以上, 提高幅度最高达90.6 %。

表1 培训前后操作水平比较〔n(%)〕

培 训前后 全部检测项目 按

压部位 按压幅度 按压频率 释放压力

符合 不符合 符合 不符合

符合 过浅 过深 符合 过慢 过快 释放 未释放

培 训前 男 44(27.5) 116

(72.2) 99(61.9) 39(38.1) 76(47.5) 32(20.0) 52(32.5) 21(13.1) 107(66.9) 32(20.0) 36(22.4) 124(77.5)

女 51(15.9) 269(84.1) 112(35.0) 208(65.0) 48(15.0) 264(82.5) 8(2.5) 8(2.5) 9(2.8) 303(94.7) 44(13.7) 276(86.2)

培训后 男 153(95.6) 7(4.4) 148(92.5) 12(7.5) 155(97.4) 0(0) 5(3.1) 152(95.0) 1(0.6) 7(4.4) 150(93.4) 10(6.6)

女 289(90.3) 31(9.7)

316(98.7) 4(1.3) 312(97.6) 6(1.9) 2(1.5) 298(93.1) 0(0) 22(6.9) 300(93.8) 20(6.2)

2.2 培训前后操作时间比较,培训前男女心肺复苏操作总时间控制在150~160秒标准的各占10%和6.3%,培训后男女分别达到95.6%和96.3。培训前每组周期按压时间控制在8.7~13.1秒,男女各占13.1%和8.7%,培训后男女分别达到92.5%和95%。每组吹气周期时间控制在2秒标准的男女各占7.5%和1.6%,培训后男女分别达到95%和93.4%,抢救成效较培训前提高明显。见表2。

表2 培训前后操作时间比较〔n(%)〕

培 训前后 心肺复苏操作总时间 每组按

压周期时间 每组吹气周期

(150~160秒) (15.5~16.3秒) (2秒)

培 训前 男 16(10.0) 21(13.1) 12

(7.5)

女 44(6.3) 61(8.7) 11(1.6)

培训后 男 153(95.6) 148(92.5) 152(95.0) 女 308(96.3) 304(95.0) 299(93.4)

3 讨论

心跳呼吸骤停是院前急诊急救中最为紧急的危重急症,心肺复苏成功率是评估院前、急诊科急救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成功率与参与抢救人员正确、及时、有效实施心肺复苏技术有很大关系,因此如何提高实习生心肺复苏( CPR) 的成功率是临床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研究在分析操作过程中发现,实习生达标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周期时间短、吹气周期时间快,以至于按压间不释放压力。培训前总体时间达标,但因按压频率快而至每个周期按压时间短的,经过培训,总体时间达标,每个按压周期时间达标,且按压有效,这主要是操作熟练所致。同时男性按压幅度过深、女性按压幅度过浅也是原因之一。按压过浅、按压频率过快考虑与女性力量不够、操作方法不正确、自制力不到位和紧张有关系,她们没有把空间时间和自我心理感觉时间达到一致。女性按压时,要求双手以掌根部紧贴按压部位, 双上臂绷紧伸直, 双肩内收, 双肩位于胸骨垂直上方,胸部略前弓, 以髋关节为轴, 躯干、肩关节、双上肢、腕关节成为一整体, 以躯干力量向下按压。通过纠正,在培训后都能解决按压过浅的问题。

[3]

对实习生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及通气模拟过程的培训中,对操作者和抢救成效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表明,进行心肺复苏训练是讲究方法和需要一定时间的。在训练前对每个培训学员进行检测,然后根据他们的弱点和不足进行针对性训练。培训第1天,是熟悉流程的阶段,这个过程学生们的操作往往提高迅速,且积极性很高。培训第2天,是动作规范、时间达标的阶段,学生们往往会勤奋努力,专心致志,努力提高培训效果。培训第3天,是达到训练效果的阶段。这一阶段部分学生可能训练效果不提升反而降低,遇到瓶紧,很容易产生气馁、不自信、甚至倒退的现象,严重影响积极性。在此阶段应需要采用计时的方式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总时间、每组周期按压时间和吹气时间的训练,通过这种训练,往往能够突破瓶紧,克服以上问题并予以突破,从而获得持久、稳定的发挥和良好的培训效果。

一个对培训胸外心脏按压及通气模拟过程中持续考核反馈和指导者的考核反馈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还表明: 培训后立即进行信息反馈和6周后再次考核能明显提高心肺复苏的操作水平, 他们都随时间而衰减。心肺复苏教学质量、心肺复苏指南及生命链的执行情况都与心搏骤停患者的预后相关。因此,建立心肺复苏技术连续、长期和有效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只能通过这种训练,达到良好的抢救成效,才能建立一支专业、训练有素的急诊急救队伍。

参考文献:

[1] 王爽,王真,李想,等.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诊科实习学生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30):2327-2330.

[2] 罗苑苑,赵馥,庄轰发.视频反馈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中医中医急症,2019,25(7):131-133.

[3] 钟坚,何景招,李少洪等.急诊抢救心肺复苏成功率提高的原因分析[J].河北医学,2013,19(6) :878-882.

[4] 李晨,徐军,吴杨鹏,等.心肺复苏质量指数对复苏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9,28(2):190-194.

[4]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