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政治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的观点、社会理论和社会政治学说。
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 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群众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造出自己时代的伟大人物。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特点是自由雇佣劳动制,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
力的价值是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而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马克思发现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一天创造的价值同它每天的消耗全然不同。雇佣工人每天除了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以外,还必须额外工作若干小时,马克思称之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称之为剩余价值。此外,他还对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分解等等作出科学分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成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把社会产品按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 3个部分,从而分析了资本主义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深刻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马克思阐明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指出资本积累必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更为尖锐。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从而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让位于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的发现,使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成为可能。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这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本身的性质。它是最直接又全面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斗争的行动科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合乎规律的结果,推翻资本主义并实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通往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按其成熟程度不同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低级阶段,各方面还存在旧社会的痕迹,实行的是等量劳动的交换;在高级阶段,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那时将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要保证社会主义革命获得胜利并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工人阶级必须组成与有产阶级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工人政党要有一个新的科学世界观作为理论基础,它比其余无产阶级群众更善于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始终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利益,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共产党在为实现自己纲领的斗争中要实行正确的战略策略,要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要善于争取各种同盟者,善于同其他政党采取种种共同行动。
马克思主义除了以上 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外,还包括政治学、军事学、历史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他们的继承者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由来已久。不过,文字表述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个是“普遍真理”与“基本原理”的不同;一个是“具体实际”与“具体实践”的区别。
第一种情况就是关于“普遍真理”与“基本原理”的提法,在毛泽东和邓小平的话语当中笔者发现比较多的是采用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或者叫做“马克思列宁主义普
遍真理”这样的提法,而在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的话语当中,逐渐地将“普遍真理”的提法改为“基本原理”的提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它包含几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层面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或者我们平时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第二个层面是马克思经典作家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得出的重要观点和重要结论,或者我们把它称做基本观点和基本结论;第三个层面就是经典作家在他们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当时当地的历史事件做出的判断和制定的行动纲领。那么,我们现在强调的重点是什么呢?我们现在强调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当中最基本的东西,防止人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当中所有的内容,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他们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做出的某些个别的论断和具体的行动纲领也都误认为是普遍的真理。应该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是普遍适用的,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的,但是呢,即使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方法论构成的这个基本原理,也是不能够去代替我们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的。具体的分析还要靠我们具体来做,还要靠我们去把基本的原理和我们所面对的具体的实际相结合这样一个工作的,这是第一种情况。就是话语有些调整,原来用的比较多的是普遍真理,现在用的比较多的是基本原理,笔者的理解是这样的。
第二种情况,是关于“具体实际”和“具体实践”的用法方面的区别。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话语当中“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和“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两种提法都有。而在胡锦涛的话语中,比较多的或者基本上采用“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提法。这应该怎么来理解呢?关于实际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可以从《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收入的毛泽东在1936年所写的一篇重要的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关于“实际”的注释中受到启发。这个注释是这篇文章后面的第一个注释,也是受到毛泽东同志的亲自审定的,注释当中是这样说的:说“实际”这一概念,按照中国文字,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真实的情况,一种是指人们的行动(也即一般人说的实践)。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应用这个概念,时常是一语双关的。我想从这个注释中可以看出,“实际”这个概念大于“实践”
这个概念,“实际”是指我们头脑以外的一切;而“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它是实际的一部分。因而从这个概念的适用角度来讲,“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广泛、更一般。而将理论应用于社会革命时,人们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深刻,更具体。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是有着科学的定义的。这个定义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时,把上述概括中的第二句话改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党的十六大经过部分修改并通过的党章中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定义是这样下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于这个定义我们应该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
毛泽东思想是以中国革命和建设作为主题的,涉及到了各个方面,涵盖了各个领域,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的领域,许多的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一系列的科学思想、观点和论断之间的连接而构成的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这个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根据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着重讲了六个方
面,以其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其中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与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的理论。除了这几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其他一些内容,如,关于国际战略与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的理论,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历史决议在概括了以上六个方面的理论贡献后,进而把贯穿于上面这些各个组成部分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称之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并且把它具体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这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该历史决议还指出: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进行指导,而且在中国革命建设的奋斗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方面不仅表现在毛泽东同志全部的科学著作和党的重要历史文献中,而且也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中。历史决议作这种概括是独具匠心的。它概括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它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真谛,有助于我们深刻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所具有的普遍的长久的指导意义。
(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首先,它提出了任务,开辟了道路。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深刻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的重
要性,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毛泽东还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在他的带领下就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深深地扎根、开花、结果。其次,便是形成了体系,增添了内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它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简单运用,更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和照抄,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大发展,它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的领域和许多的方面,为马克思主义的保护增添了新的内容。再次,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毛泽东思想所建立起来的基本原理,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一起,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后来的理论发展的思想基础。特别是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经验的哲学概括与总结,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里讲的是第一层意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首先,它指引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成功开辟。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客观规律的认识实现了一次飞跃。正是有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后来又开辟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我们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使得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其次,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尽管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曾经出现过曲折,但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国家不仅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积累了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再次,就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毛泽东当年提出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张中有几种情况,其正确性并不十分确切;但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毛泽东的正确思想,防止和纠正那些不正确的思想,研究那些我们说不清楚的思想,这将有利于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事业。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包括毛泽东思想中所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实事求是,在实战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不依附于人,不怕鬼,不信邪的精神状态,等等。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和我们今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确有很大不同,但这样并没有减弱和降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直到现在,每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想到毛泽东同志,以至于我们在很多理论用语上总是觉得还是毛泽东同志讲得比较精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没有停在毛泽东思想那里,而是不断的向前延伸着,后来又有了很多新的成果,但是有一点我们不能否认,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的,它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如果不了解毛泽东思想,就不能对后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有准确而深刻的认识。毛泽东思想中所包含的许多基本的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是具有普遍的意义的。它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它将长期的激励着我们和指导着我们前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我们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的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本身就是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从定义上来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段话是十六大部分修改并且通过的党章里的明确表达。
首先,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思想体系。邓小平理论中有一个坚实的哲学思想,这个哲学思想就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邓小平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起点也是邓小平理论产生和发展的逻辑起点。这点是很明确的,正是始终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这样一个哲学思想,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因而《邓小平文选》三卷本一共是二百二十二篇文章,这些讲话,谈话和题词就短而不散,多而不乱,可以说整个邓小平理论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样一种哲学思想贯穿起来的科学的思想体系 。这是第一个理解层面,它有一个很坚实的哲学思想或者哲学的基础。第二个理解层面便是,邓小平理论中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这就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思考,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构成了邓小平理论所特殊的研究对象,形成了对这个特殊研究对象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为了解决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而进行的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邓小平文选》当中的篇篇讲话谈话甚至题词内容是有所不同的,角度也是有所变化的。但是通篇,我们看到,都始终围绕着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一个主题就是思考着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来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主题的思考。因而我们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邓小平正是通过他的文选,这些文章,尤其是《邓小平文选》中的第二卷和第三卷这些文章,他写了一篇大文章。这篇大文章的题目我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就是“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第二点理解。第三,邓小平理论中有一系列的具有内在联系的重要观点。这些重要观点是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应该说这些重要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的实践所证明,而且也会被今后的实践所继续证明。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的各个基本观点,基本原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我们学习和运用中要始终注意从总体上,相互联系上和精神实质上去全面地正确地把握,不能搞片面性,否则是学不好和用不好这一理论的”。应该说江泽民同志这个意见是非常重要的。因而我们在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时候是必须从科学的思想体系上去理解它,应该在领会它的精神实质上下功夫,要力求能够全面、准确的去掌握邓小平理论的思想。
其次,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呢?关于邓小平理论科学思想体系中的主要内容在党的文献中先后有过好多次概括,有过十条、十二条、九条后来有十六条这样的概括,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关于九条的概括,这九条包括了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方面的一些基本主张。首先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同志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地提出和反复思考的一个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论问题。而搞清楚这个基本问题,关键又要科学的来总结历史经验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认识清楚的。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他把社会主义本质用了五句话来概括的。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这个科学的概括为主要标志的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从而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的水平,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其次,邓小
平同志说,“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够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应该这样说,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好似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个基本的科学的判断。这个科学的判断使得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这是邓小平第二个方面的贡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三是,改革开放理论。邓小平同志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他认为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他也提出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我们应该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他认为封闭在只能导致落后。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制定的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这些新的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可以说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个重大决策。也是新时期我国的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最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认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就从根本上解除了以往人们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的经济成分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把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长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找到了一种新的实现方式。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
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含了很多内容,比如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统一战线理论,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理论,祖国完全统一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等。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贯穿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应该说十五大报告当中这个提法是十分严谨的,是很准确的。一方面,这段话或这个认识,它充分肯定了邓小平理论的理论贡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当中它占
有重要的地位。另外一方面,它又为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
(2)“三个代表”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 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是创造性地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紧密地结合着新的实践,提出来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这些新的思想构成了科学的思想体系。这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其主要内容特别表现在以下十一个方面。
①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1992年6月江泽民同志根据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精神就明确的使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提法,十四大正式地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蓝图和基本的框架。到20世纪末的时候,我们国家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既可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江泽民同志曾经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他说我们搞好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点明了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应该说这是前无古人的一个伟大的创举,世界上没有先例,这是一个伟大的试验和艰辛的创造,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所作出的历史性的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的勇气。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性的突破,虽然到现在为止,可以说我们很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可能还在熟悉的过程中,或者说我们还不是很熟悉,还需要继续的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市场经济成功的经验和合理的做法。但从根本上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要坚持从我们国家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走出我们自己的一条道路出来,这是
一个方面的理论。
②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三个代表”里面强调我们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当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同时,我们又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的组成成分,对充分的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是第二个理论。
③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三个代表”认为我们要理顺分配关系,这是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必须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改革和公平统一的原则,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要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调节的职能,要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同时,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④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进入到了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紧紧把握经济全球化加快的这样一种趋势,强调我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必须进一步的扩
大对外开放,吸取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封闭就要挨打,要不断地丰富对外开放的形式和内容,要不断地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要积极地推进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他曾经这样说过,“引进来与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起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加入世贸组织,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的条件更具备了,要求也更迫切了,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一种必然的选择,是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这个战略实施好了,对增强我国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我国的长远发展是具有极其重大意义的,要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的品牌,积极地参与区域经济的交流与合作。
⑤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三个代表”主张发展应该是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协调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三大文明是紧密联系又有各自发展规律,它们之间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物质文明的发展处于一种基础的地位,物质文明不断的发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才有了必要的物质好条件,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的保证、精神的动力和智力的支持,它们对物质文明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过程。
⑥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三个代表”认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的。社会主义要强大,体现自身的优越性,关键在发展。特别是在我们国家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问题、事业兴衰。离开了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紧紧抓住发展
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新世纪的历史使命。
⑦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三个代表”提出一定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没有改革就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前进;没有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不可能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同时,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进行。江泽民同志曾经这样说过:“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个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招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的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和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当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稳定。江泽民同志提出来,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是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思想。这是指导我们正确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方针。
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江泽民同志多次的强调,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来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我们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实行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法制的健全。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的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的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扩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
⑨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三个代表”认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制是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⑩关于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在新的形势下,加强我们的军队建设,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有两个问题是需要高度关注的。一个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们的军队能不能跟上世界军事的发展的趋势,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科技的战争,切实捍卫我国的主权,安全和统一。一个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我军能不能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是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革命军队。打得赢和不变质,这是在新形势下我军必须解决的两个历史性的课题,要紧紧地围绕这两个历史性的课题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这样的总要求下,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加速推进军事斗争的准备,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⑾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三个代表”特别注意到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日益提高的;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也在发展,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得到增强。由于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了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工人群众的工作岗位就发生了变化,但是这样并没有改变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而且从长远看,这有利于提高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发挥工人阶级的整体优势。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与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组、中介组织中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等这样一些社会阶层,而且许多人在不同的所有制,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地域之间流动是很频繁的,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在变动,这种变化可能还会继续下去,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当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他们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的事业是做出了贡献的。我们说伟大而艰巨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是需要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带领群众共同加以推进,能不能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不是符合党员的条件,这是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我们要重点做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壮大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同时也要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地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首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是以最广大人们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们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党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里的人指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为主体,包括社会各个阶层在内的最广大的人们群众。以人为本里讲的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的基本原则。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们要求,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都体现出和保障人民的利益。其中,经济建设要着眼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全社会的创造力,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所能、个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为了人民。坚持发展要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坚持依靠群众,最充分的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集中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党和人民的事业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取得成功,这是历史经验证明。我们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布置只有发挥人民群众蕴藏的巨大智慧和创造力才能观测执行,这也是历史经验所证明,因而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蕴藏着的巨大智慧和创造力,使我们的改革和建设事业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于为祖国的富强奉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的人我们都要团结,对于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于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于他们当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这样我们就能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全都凝聚到伟大的事业当中。坚持发展的成果要为人民共享就是要把改革开放苏区的各个方面的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到的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坚持依靠人民是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前提和工作的基础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坚持坚
持发展为了人民,坚持发展依靠人民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如果发展成果没有或很少被广大人们群众享受到,发展为了人民就会落空 ,发展依靠人民就没有基础。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一定要使人民群众得到应该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而期望随着经济的发展应不断的有所增加,努力的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经济社会发展要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这是在理解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应有的要点。科学发展观是主张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如果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能也就失去了它的目标和失去它的动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史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性的越多,人的生活也就能够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必然要走向共产主义,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的精神境界极大的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不过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从这一点说,我们立足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一个最大的的实际,我们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纲领而不懈努力。以人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同时又为实现最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指明了一条现实的途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即着眼于人民的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提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我们是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这里面有一点需要说明的就是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充分发展,还是人的全面发展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都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是个艰苦奋斗的过程,特别大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历史条件的种种制约,我们部能够超越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去谈人的全面发展,只有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多,和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人们群众的需要才
能日益充分的得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日益充分的得到实现。我们要从基本国情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做到既增强工作的紧迫感,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群众多方面的要求,不断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又要充分考虑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踏踏实实地艰苦奋斗。要坚持从具体事情做起,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并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其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究竟有哪些基本要求呢?科学发展观主张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法在中心的位置,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的发展,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发展的势头。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9.6%,按照当年平均汇率计算,2005年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只是略高于4%,人均才1700多美元,仍属于中低收入国家。对此,我们必须坚持清醒的头脑。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才能更好的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才能有效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因而,科学发展观决不意味着我们要改变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格局,也决不意味着我们要放慢发展的步伐,但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的思路上却有重大的调整,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继续加快经济发展,但又不是单纯的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目前世界通用的宏观经济指标,具有综合性和简单易行的优点。但是它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不能全面反映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因此,要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去看待国内生产总值,
要防止任何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我们要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更需要强调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要在大力加强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协调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城市发展就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更好的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乡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的改变称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就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展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市场体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中东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统筹机构及社会发展,就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驾驭,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需和扩大外需,利用内资和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协调。应该说这五个统筹深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实现途径。坚持“五个统筹”必须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在统筹兼顾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突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的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把当前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结合起来,我们既要考虑到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要讲究生态环境效益,要抓住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当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要着眼未来的发展。防止出现一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我们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满足不断的日益改善的生产生活条件,这样以利于中华民族和人类的长远发展。
以上讲到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它们之间也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一个整体的要求。而且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来准确的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的矛盾和长远的发展,局部的利益和全局的利益,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政府和市场等各种关系。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时间发展的需要,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体系已经形成,但科学发展观还在发展中,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
纵观《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的深刻结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就讲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不是背得烂熟并机械加以照搬的教条。列宁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的运用到俄国的具体实际中,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才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前苏联也才能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从另一方面来说,前苏联共产党也正是因为未按本国实际情况和党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理论创新,这个伟大的党也因此而消无声息,这个伟大的国家也解体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不断创新理论的结果。毛泽东倡导“实事求是”,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提出了“解放思想”,强调只有打破僵化的条条框框,才能够研究好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大大发展,并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强调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等等。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同时,又讲了许多马克思主义“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观点,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胡锦涛强调,“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要求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