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

2022-01-27 来源:易榕旅网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

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乡愁是一杯酒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身在异乡的游子,也有很多深深的不能言表的思乡之苦。 我只是其中很平淡的一个。我的思乡并不在风清月明的中秋,或是登高远望的重阳,而是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比如单位发了两箱饮料,几大瓶食用油;或者逛街的时候看见了一块很合适妈妈那个年纪老太太穿的衣料;要不就是莫名的伤心情绪低落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端起乡愁这杯酒,大大地喝一口。

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陪一位上海的大姐去东山扫墓。这并不是一个凭吊亲人的季节,无雨无风,生机勃勃,她却一样地庄严和凝重。在急驶的车上,她告诉我:三天以后,她们全家就要移民到阿根廷了,临走之前,最牵挂的一件事,就是来看看父母。这次一走,也许十年八载才可以回来一次,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她带了一捧父母坟前的泥土,并虔诚地从香火缭绕的西园寺请了一尊观音。看着她静默地做这一切,我自己也被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浓重的乡愁包围着。从此以后,她和她的12岁的女儿从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飘散回来的乡愁,不仅仅是对熟悉的上海,更是对我们这个大中国。

少年,是的确不大识乡愁的滋味的。14岁那年,我离开父母兄长去外地上学,写回家的第一封信,被泪水浸泡得字迹模糊,却不知重写一页,固执地以为父母为我牵肠挂肚我才心满意足。而现在写回去的信,满纸的阳光灿烂,谈笑风生,而放下笔,长叹一声,才知道心底弥漫着无尽的乡愁。

乡愁是一杯酒,岁月越长,越是浓都和醇美。去年冬天,提了生日蛋糕去看望一位84岁的阿婆。古老的宅院和床幔,古旧的气息。墙上挂着她年轻时的照片,典型的江南女子,大家闺秀的模样。她自己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思想也不一般。在那个封建时代她勇敢地爱上了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药店伙计,并终于在38岁那年在当地政府的干预下嫁给了自己的心上人。听她的经历,就像是在谈一本才子佳人的传奇;但看见她时,她却躺在古老宅院的古老床幔里。她静静地笑,也喃喃地叹息:“我现在真想回宁波去。”宁波是她的老家,她是被母亲抱在手上离开的,而今临近生命之旅的终点,她回那个心目中永远的老家的念头却越发强烈了。宁波对她而言是陌生的,但思乡的感情却一日胜似一日的真诚和浓厚。 就是这样的啊,乡愁是一杯酒,是一杯千百年来被无数思乡的人吟咏过的陈年佳酿。你可以豪爽地仰起头一饮而尽,但岁月之手会悄悄地再为你斟满,直到有一天,你真的醉倒在这世代流传的乡愁里。

(1)“我”涌动乡愁常常是在什么时刻?

(2) 文章扣住“乡愁”叙述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3)文章结尾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 (1)是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

(2)即将移民的上海大姐去东山扫墓;“我”自己对乡愁的体会;年迈阿婆对故乡的思念。 (3)围绕“这句话表明人们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情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来回答。 【解析】【分析】(1)可提取第2段“我的思乡并不在风清月明的中秋,或是登高远望的重阳,而是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中的“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作为答案。

(2)组织语言时,分别概述出大姐去东山扫墓(3段),“我”自己对乡愁的体会(4段),年迈阿婆对故乡的思念(5段)这几件事。

(3)语句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在结构上就有收束全文,照应标题的作用。在内容上就有点明主旨的作用。一定要把文章所表达的中心答出来。即人们心中永远的乡愁。 故答案为:⑴是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

⑵即将移民的上海大姐去东山扫墓;“我”自己对乡愁的体会;年迈阿婆对故乡的思念。 ⑶围绕“这句话表明人们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情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来回答。 【点评】⑴此题不难。考生只要找准语段,提取关键语句就能回答。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考生要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准段落,分清层次,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⑶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考生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进行分析,注意联系文章的主题思想僵化语句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2.阅读《高大上的“正”字计数法》,回答下列小题。

高大上的“正”字计数法

①苏格兰公投落下帷幕之际,吸引人们眼球的不仅仅是票选的结果,更有英国人那奇葩的计票方式。从新闻照片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统计票的人竟然是在纸上一条条地画竖杠杠,视觉效果非常凌乱。这引得人们议论纷纷:“想不到发达国家竟然采取这种刀耕火种的计数方式。”

②对比之下,我国的“正”字计数法立刻显得又机智又高端。这个方法广泛流行于庙堂之上和群众之间,为大家所喜闻乐见。五笔一字,整齐划一,视觉效果简洁明了,能够大大提高统计效率。相信很多小伙伴从小学选班委开始就用“正”字计数,一路画“正”直到现在。

③这么好用的方法,究竟是谁先想到的呢?“正”字曾经是古代大数单位之一。汉代《数术记遗》中记载的大数有:亿、兆、京、垓、秭、壤、沟、涧、正、载。又因为“数有十等,若言十万曰亿,则十亿曰兆,十兆曰京也。”以此类推,“正”代表一个相当大的计数单位。

④至于真正使用“正”字一笔一画计数,则要追溯到清末民初的上海。在旧上海,起初进戏园看戏并不采用凭戏票制度,仅由服务人员领座,由善写计数的服务人员将卖座情况写在“大水牌”上。由于时间急促,恐怕误记,同时为了稽核总数,所以每满五个看客,就写一个“正”字,或者是领一个看客就画上一笔,画上五笔便成一个“正”字,随后再去收费。后来看戏的人增多,戏园规模扩大,用水牌计票的方法逐渐被戏票所取代,但“正”字的计票方法却被商家和选举计票所借鉴,广泛应用起来。

⑤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也开始采用这种计数方法。此前的江户时代,他们曾使用“玉”字来计数,同样是五画为一个单位。由于绝大多数人生来就具有十根手指,因而在进化史中促成了十进制的广泛采用,而五画字和五画符号便于十进制计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被使用过。但在所有五画字中,只有“正”字字形规矩简洁,只由横竖构成,没有哪两笔首尾相连,甚至连每一画的长度都大致相等。所以,作为计数符号,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 ⑥“正”字的含义相当正能量。它的本义是平正、不偏斜。在词典中“正”的含义很多,其

组成的词和短语也大多都是褒义,如正直、正大光明、正人君子、刚正不阿……足见人们对正字的喜爱。同时,它也有着“匡正”“正确”的含义,是人们表达信任的基准。

⑦在投票选举中,人们最希望的是公平公正,从外形到内涵,“正”字都是完美的计数工具,无怪乎人们称赞它是高大上的计数方法了。 (1) 开篇介绍苏格兰公投的计票方式有何作用? (2) 第②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3) 细读第⑥段概括回答,“正”字作为计数符号被广泛使用的原因有哪些? (4)投票选举中,为何经常使用“正”字计票?

【答案】 (1)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突出“正”字计数法机智又高端的特点。

(2)作比较、举例子

(3)“正”字本义是平正、不偏斜;人们喜欢“正”字; “正”字有着“匡正”“正确”的含义,是人们表达信任的基准。

(4)在投票选举中,人们最希望的是公平公正,从外形到内涵,“正”字都是完美的计数工具

【解析】【分析】(1)该段文字开篇介绍苏格兰公投的计票方式,其作用是吸引读者,增强阅读兴趣的作用。此外,本题结合下一段内容,抓住“对比之下,我国的‘正’字计数法立刻显得又机智又高端。”一句,可以加上“突出‘正’字计数法机智又高端的特点”这一点。 (2)要结合“对比之下,我国的‘正’字计数法立刻显得又机智又高端。”分析得出:作比较;结合“从小学选班委开始就用‘正’字计数,一路画‘正’直到现在。”分析得出:举例子。 (3)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第⑥段概括即可。结合“‘正’字的含义相当正能量。它的本义是平正、不偏斜”概括得出: “正”字本义是平正、不偏斜;结合“在词典中‘正’的含义很多,其组成的词和短语也大多都是褒义,如正直、正大光明、正人君子、刚正不阿……足见人们对正字的喜爱。”得出:人们喜欢“正”字;结合“它也有着‘匡正’‘ 正确’的含义,是人们表达信任的基准。”得出:“正”字有着“匡正”“正确”的含义,是人们表达信任的基准。

(4)结合第⑦段内容“在投票选举中,人们最希望的是公平公正,从外形到内涵,‘正’字都是完美的计数工具,无怪乎人们称赞它是高大上的计数方法了。”得出:在投票选举中,人们最希望的是公平公正,从外形到内涵,“正”字都是完美的计数工具。

故答案为:⑴ 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突出“正”字计数法机智又高端的特点。 ⑵ 作比较、举例子

⑶ “正”字本义是平正、不偏斜;人们喜欢“正”字; “正”字有着“匡正”“正确”的含义,是人们表达信任的基准。

⑷ 在投票选举中,人们最希望的是公平公正,从外形到内涵,“正”字都是完美的计数工具 。

【点评】⑴该题考查了说明文的开头段作用的分析能力。这类题目的基本答题思路是首先介绍文章的开头方式,比如:介绍了什么,运用了(的事例),借用神话传说,等等;其次交代…说明对象或者…说明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对说明对象的具体说明。

⑵该题考查的说明文的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

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述,结合文章第⑥段征地句子的理解概述。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聚焦最后一段,抓住重点信息提炼。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吃野菜做的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冬天,寒风凛冽,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地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才停下来,放在嘴边呵口气,然后继续赶路,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決背,仲由从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来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 仲由就这样坚持百里负米,直至父母相继过世。

后来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他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却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我宁可现在吃着野菜,也愿意为父母亲去负米,可是已经没有机会了!”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1)孔子称赞仲由的孝心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请仔细阅读文本,说说仲由的孝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小王在读过本文后感慨颇深,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但是同学们认为语言不够简明。请你帮她修改,并将修改后的文字写下来。

古语说得好:“孝顺是至善,是人类多种美好品德中占第一位的品德。”孝亲敬老是一种传统的美德,孝亲教老是一种基本的素质,孝亲敬老更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我在读《百里负米》的故事时,我的心里深受感动,懂得了要心存感思,及时尽孝,最后我号召大家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敬爱老人,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答案】 (1)一方面,仲由坚持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二方面,父母死后,他常常怀念双亲,宁愿放弃现在富足的生活也想一直为父母负米。

(2)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孝亲敬老是一种传统的美德,是一种基本的素质,更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我在读《百里负米》的故事时,深受感动,懂得了要心存感恩,及时尽孝。最后我号召大家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解析】【分析】(1)阅读短文可知,本文主要叙述了两件仲由尽孝的事迹:一,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从百里外负米回家孝敬双亲;二,父母去世后,还感叹没有机会尽孝。据此作答。(2)“孝顺是至善,是人类多种美好品德中占第一位的品德。”冗长,可改为“百善孝为先”;“孝亲敬老是一种传统的美德,孝亲教老是一种基本的素质,孝亲敬老更是一种美好的情感”的“孝亲敬老”重复,后两处可删去;“我的心里深受感动”中“的心里”可去掉;“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敬爱老人”与“孝亲敬老”意思重复,可去掉。据此修改整理。 故答案为:⑴ 一方面,仲由坚持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二方面,父母死后,他常常怀念双亲,宁愿放弃现在富足的生活也想一直为父母负米。

⑵ 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孝亲敬老是一种传统的美德,是一种基本的素质,更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我在读《百里负米》的故事时,深受感动,懂得了要心存感恩,及时尽孝。最后我号召大家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本文主要叙述了两件仲由尽孝的事迹:一,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从百里外负米回家孝敬双亲;二,父母去世后,还感叹没有机会尽孝。据此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综合修改的能力。这段话“孝顺是至善,是人类多种美好品德中占第一位的品德。”冗长;“孝亲敬老是一种传统的美德,孝亲教老是一种基本的素质,孝亲敬老更是一种美好的情感”的“孝亲敬老”重复;“我的心里深受感动”中“的心里”可去掉。

4.阅读《最优秀的学生》,回答小题。

最优秀的学生

①那年那天,我被一个很不显眼的学生感动了。

②那是学校田径运动会班级报名阶段,我们班有两个项目一直没人报,动员也不行。其中一个是女生 100 米,这个项目成了本班的一大羞事,从来拿不了名次不说,还出了几个笑话,比如被甩得太远干脆坐下不跑了,比如被喝倒彩站住哇哇大叫起来……反正我们班的女生都恨透了这个项目。

③那天自习课,我正在办公室里愁这件事,一个女生喊报告进来,红着脸很认真地说:“我想报100米”。

④我有点吃惊,看着她一时无语。她又说:“放心,我会跑出好成绩!” ⑤我怕我的异常反应有伤她的自尊,忙说:“好吧,我考虑一下,你先回去吧!” ⑥她转身走时又说了一句:“老师,相信我!”

⑦我开始认真地考虑她的请求。张梅,女生中最不显眼的一个,黑胖憨厚,而且肢体动作显然比常人迟钝一些,她从来没违反过任何纪律,但也从来没有迸发过任何光彩,学习成绩排在后15名,没参加过任何赛事,在班级赛跑中她也是跑得最慢的一个,成绩尚未达到及格线。我一直以为,这是一个无可指责也无可指望的憨厚孩子,平日也不大留意她,单独说话这还是第一次。

⑧可是,就这一次,我发现她的言语和姿态里有一种奇特的东西,一时理不清,但让我感动。想来想去,我决定答应她的请求。在班会上我对她提出了表扬,果然,全班哄笑起来。我发现她只是笑了笑,起身说:“谢谢老师!”

⑨运动会中,我最关注的就是女生百米了,我知道张梅取得名次是不可能的,究竟在关注什么,我自己也不大明确。终于到女生百米比赛了,我在终点张望着,内心有一种莫名的紧张。起跑时,张梅就迟缓了一步,前方各班的巾帼名将们几乎没有差距,狂风一团,张梅一开始就被孤零零地甩在了后面。第一名冲线时,她离终点至少还有40米。全场气氛却异常热烈,笑声、叫声海啸一般。

⑩我紧盯着张梅的每一个动作,很快我看懂了,真正感动了:她拼尽了全力在跑,她几乎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只是尽最大努力完成比赛,当跑道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她反而发挥正常了,更有拼搏的劲头了,没有怯场,没有逃避,而是越跑越快。这时,全场喝倒彩的学生不约而同静了下来,显然,全都感到一种赛事之上的奇特力量!

⑪张梅跑到终点后,直接跑到计时人员跟前问:“多少?”计时人员报:“16秒08!”张梅一听欢呼起来:“好啊!太棒了!……”这时我的眼睛已经湿润了,对计时人员解释:“她是最优秀的!她上次的百米成绩是17秒67!”

⑫就从那次百米赛开始,张梅成了我最关注的学生,也成了我心目中最优秀的学生。我发现了她身上的许多亮点,她一直在进步,虽然非常缓慢;她一直很刻苦,虽然成绩一直落后。她是唯一不崇拜明星的学生,她是唯一一个学习一般却认真参加中考而且多方打听成绩的学生,她是唯一一个让我泪流满面的学生。她离校时还憨笑着对我说:“老师,我的百米现在15秒08了!谢谢您!”

⑬14年过去了,张梅现在是一家家政服务公司的总裁,连锁公司8家,拥有近亿资产,并成了济达八方的“爱心天使”。就目前来说,当初这个最不显眼的学生已成了最优秀的学生。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张梅是怎样的一个人。

(3)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的描写方法,并说说它的作用。 (4)张梅的成功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张梅自告奋勇要参加无人报名的百米比赛,她在比赛的时候拼尽全力最后超越了平日里的自己,得到了我的关注。最终通过自己的不懈的努力成了优秀的企业家,成了最感动我的学生。

(2)她主动报名参加比赛说明她是一个关心集体或者有集体荣誉感的人;她在百米比赛中拼尽全力说明她是一个努力拼搏不放弃的人(或:不受外界干扰,充满自信,执着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她济达八方说明她有爱心。

(3)侧面描写。描写出喝倒彩的同学由震惊到佩服的情绪变化,突出张梅不受外界干扰,充满自信,执着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的性格特点。

(4)做事情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放弃的执着,努力勤奋刻苦,不受外界干扰,充满自信等,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分析】(1)①-⑧写张梅主动报名参加班级里无人报名的女生100米赛跑。⑨-⑪写张梅在运动会上100米赛跑中虽然是最后一名,但一直拼尽全力在跑。⑫⑬写张梅获得我的关注和赞美,成为优秀企业家。

(2)本题要从具体事件和人物描写中分析总结人物形象。有集体荣誉感、责任心的人。①-⑧段中在其他同学都拒绝参加女子100米赛跑时,她主动找到老师报名,看出她对于班集体荣誉的承担。自信、执着、勇敢、拼搏的人。⑨-⑪段中,“她拼尽了全力在跑,她几乎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只是尽最大努力完成比赛,当跑道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她反而发挥正常了,更有拼搏的劲头了,没有怯场,没有逃避,而是越跑越快。”看出她是一个有坚定意志、努力拼搏的人,面对他人的嘲笑,冷静从容面对。有爱心。⑬“拥有近亿资产,并成了济达八方的 ‘爱心天使’。”看出她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3)这是侧面间接描写,写出了周围同学情绪的变化,由喝倒彩到安静下来。表现了周围同学都被张梅的拼搏的行为、坚持的意志所打动,间接表现了张梅自信、执着、不受外界干扰精神的可贵。表达赞美敬佩之情。

(4)本题要注意结合具体文章内容。示例:①张梅在班级荣誉受到威胁时挺身而出,勇

敢的承担起责任让我敬佩,我也要在生活中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自己、为集体而努力。②张梅在受到他人的嘲笑时冷静从容面对,坚持自己的行为。启示我在面对周围不理解或者嘲笑时,要坚持自己的信念,要勇敢的面对,不逃避不愤怒,冷静从容面对。 故答案为:⑴张梅自告奋勇要参加无人报名的百米比赛,她在比赛的时候拼尽全力最后超越了平日里的自己,得到了我的关注。最终通过自己的不懈的努力成了优秀的企业家,成了最感动我的学生。

⑵她主动报名参加比赛说明她是一个关心集体或者有集体荣誉感的人;她在百米比赛中拼尽全力说明她是一个努力拼搏不放弃的人(或:不受外界干扰,充满自信,执着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她济达八方说明她有爱心。

⑶侧面描写。描写出喝倒彩的同学由震惊到佩服的情绪变化,突出张梅不受外界干扰,充满自信,执着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的性格特点。

⑷做事情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放弃的执着,努力勤奋刻苦,不受外界干扰,充满自信等,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点评】⑴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

⑵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⑶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答题时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章主旨。根据第二题对张梅人物形象的分析可知,她是一个有集体荣誉感,不放弃,内心执着坚定,不受外界干扰,自信乐观的人。围绕她的这些品格拟写启示即可。

5.阅读下面一篇同学的作文,完成下列小题。

绽放在秋日里的花

①“我再也不回这个家了!”她抓起书包,头也不回的冲出了家门。

②秋风微凉,秋日里黄昏的阳光落在她肩上,她背起吉他,抱着书,趁着沉重的步子来到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巷① , 小巷的深处是一颗枝繁叶茂的老树。 ③那失望愤怒的声音又在她耳中回荡。

④“不…”她使劲抱住吉他,苍白的脸颊上有泪水划过、(A)坠落,然后消失。

⑤“怎么办?接下来怎么办?”除了争吵,她不知道去面对父母以什么样的态度,该怎样将自己对音乐的一腔热血及其决心告诉父母②。

⑥她想到自己的好朋友因为生病已经好几天不来学校了。她挺担心的,想去看看自己的好朋友,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伴多好啊,可陪伴她的还是吉他。

⑦一边是坚决的阻止,一边是追逐的梦想,一边是未来,一边是执着,她矛盾,她痛苦,她渴望有人倾听,有人能为她解惑,可陪伴她的还是吉他。

⑧灵活的手指拨动着弦,音符在她指间跳动,旋律在她身边飞舞,黄昏的光,因美妙的音乐变得轻柔。云也为她停留,为她喝彩,落叶为她伴奏,使在秋风中为她起舞③。她是受大自然青

睐的演奏者,可不知不觉的,她泪流满面。 ⑨也许是她的哭泣引来了一位老者。 ⑩“孩子,你这么了?”

⑪也许是太过烦恼,她将埋藏在心底的思绪告诉了老者。

⑫老者听后指指身边的老树:“它在这经历风雨几十年了,青春就像它一样,历经重重挫折,才能茁壮成长,开出绚丽的花。”

⑬她不解的望着老者,心中有什么东西要破土而出。

⑭老者接着说:“绿茵因感恩风霜,才有了茂盛,飞鸟因感恩蓝天,才有了飞翔。唯有一颗感恩之心,才能将矛盾融化。你要学会感恩,感恩你经历的一切。你仔细想想,你可曾感恩过你的父母?”

⑮听了老者的话,她不自觉的低下了头。蓦然回首,母亲每日为她准备的饭菜;(B)父亲在她学完吉他后接她回家的身影;父母在深夜陪她做作业的模样历久弥新(C),可她却从不感恩,认为理所当然,甚至她还埋怨父母不支持她的梦想,只会要求她学习。④父母的苦心她从不感恩,甚至说出了许多伤人的话,如果怀有感恩之心对待父母的话,会不会有不同?她想她知道该怎么做了。

⑯“谢谢您,老爷爷,”她抬起头来,对老者露出了笑容,灿如夏花。刚刚的忧愁消失寻无边无际(D),眉眼间净是明媚。“我要回家了,老爷爷,再见”

⑰她轻快的身影从小巷中穿过,最后的阳光毫不吝啬撒在她身上,感恩之花,冲破阴霾,在阳光的沐浴下绽放,随风飘摇,在璀璨的阳光中,美若黎明。

⑱很久之后,当她站在灯光闪烁的舞台上时,回忆道:“感谢那个老者,在我年少迷茫的时候给我指明方向,告诉我感恩,最终使我与父母化解了矛盾,走上了音乐的道路,并获得成功。 (1)文中加下划线的成语和标点,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B.; C.历久弥新 D.无边无际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改为:她抱着吉他,背着书包,踏着沉重的步子来到了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巷。 B.②句改为:她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父母,该怎样将自己对音乐的一腔热血及决心告诉父母。

C.③句改为:秋风为她伴奏,落叶为她起舞。

D.④句改为:她还埋怨父母不支持她的梦想,甚至只会要求她学习。 (3)下列对文章的修改意见,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要交代清楚他离家出走的具体原因。

B.文章第(6)段表达的内容不合理,与上下文脱节,使全文的思想情感前后不一,要重点加以修改,使之不偏离题意。

C.文章用第三人称来叙事显得矫揉造作,要改为第一人称。

D.文章标题形象新颖,全文处处扣题行文,但文章含蓄有余而明确不足,应在结尾增加必要的抒情和议论的句子来深化主题。

【答案】 (1)B (2)D (3)C

【解析】【分析】(1)A.并列谓语用逗号,不用顿号。“划过,坠落”是句子的谓语。故A错误。C.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父母的模样”不能“历久弥新”,适用对象错误,故C错误。D.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不符合语境,应改为“无影无踪”,故D错误。故选B。

(2)D. 甚至,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甚至”是“埋怨”的状语,故应放在“还”前面,“她甚至还埋怨父母不支持她的梦想,只会要求她学习。”故D错误,选D。 (3)C.第三人称比第一人称更客观,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更直白,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用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好的展开文章的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不做作,不矫情;以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更加突显文章的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本文用第三人称叙述,更客观、真实,表现感恩的主题,故C错误,选C。 故答案为:⑴B;⑵D;⑶C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 ⑵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

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读书如“熬粥”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能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②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熬粥拼的是米,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熬粥还须持续。一锅好粥,少说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③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使知识和思想贫乏。”略萨的这番话对阅读经典的意义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

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④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⑤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耐得住寂寞与单调。这种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尤其需要。

⑥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第①②段:阐述熬粥之法,由此提出观点:A________ 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 第③④⑤段:具体论证 B________ 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 第⑥段总结归纳出论点:C________ (2)以下与课文有关的名言和事例中,不能用作为本文论据的是( ) A.培根曾在《谈读书》一文中风趣地说:“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B.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只求会意,却从中获得了精神的愉悦。 C.宋濂从幼时起即酷爱读书,经数+年寒窗苦读,终成学识渊博的大学土。 D.香菱听从黛玉教导,用心阅读了王维李白杜甫等大家的诗集,结果诗才大进。 (3)文章第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文章将“读书”比作“熬粥”,在论证上有何好处?

【答案】 (1)读书如熬粥;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2)B

(3)示例:不能。它们之间有先后关系,与上文三个熬粥之法的顺序相对应。

(4)示例: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形象生动,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或:使文章通俗易

懂)。

【解析】【分析】(1)文章首先在第①②段阐述熬粥之法,然后在第②段末,作者用“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这一句由熬粥过渡到读书,再由“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这一句提出了论点,故A处应填:“读书如熬粥”。文章第③④⑤段围绕论点具体论证,其中每段的段首句都是一个分论点,故B处应填第④段的段首句:“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第⑥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再次强调归纳了论点,故C处应填第⑥段的内容要点:“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2)A.是道理论据,能证明“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的观点。B.是事实论据,但是阐述的是读书的方法,表明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超凡脱俗。不能证明本文的论点。C. 是事实论据,能证明“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的论点。D. 是事实论据,能证明“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的论点。故选B。

(3)文章第①段谈到:“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然后作者由熬粥想到读书,在第②段提出了“读书如熬粥”的论点。第③④⑤段分别是三个分论点,三者在逻辑上呈递进关系,并且与第①段的三个熬粥之法的顺序一一对应。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4)作者将读书比作熬粥来阐述自己对读书的观点,这是一种比喻论证,它能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生动形象,使读者易于理解与接受。

故答案为:⑴读书如熬粥;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⑵B;

⑶示例:不能。它们之间有先后关系,与上文三个熬粥之法的顺序相对应。

⑷示例: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形象生动,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或:使文章通俗易懂)。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结构的概括和理解,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根据内容和题干的提示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⑵本题考查议论文论据的使用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辨析,理解选项的内容所具有的内涵,结合中心论点进行辨析判断。 ⑶本题考查文章结构的安排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上下文,理解上下文的内容安排进行回答。要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理解。考生要注意平时对相关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要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鲁 迅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请你根据文段内容,概括出“买(山海经》这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①起因:________ ②经过:________ ③结果:________

(2)文中以“伟大的神力”来评价夸奖阿长,作为普通人的阿长当然不可能具有神力。但是,她的确是把“别人不肯做、不能做的事”做成功了,那么你觉得促使她能把这本“三哼经”买到手的“神力”应该是什么?

(3)文段运用了“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两个叙述视角,既有“童年时的感受”,也有“写作时的回忆”。请你抄录其中一个运用成人视角的语句。

【答案】 (1)我对《山海经》念念不忘,让阿长知道了;阿长向我了解了情况,然后趁告假回家之机设法给“我”买来了《山海经》;我得到《山海经》后十分震惊并对阿长充满敬意。

(2)阿长的“神力”其实就是对她“我”的爱怜、关怀、付出(善良、慈爱、殷勤的品格) (3)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解析】【分析】(1)本题节选的是大字不识的阿长居然为“我”买来《山海经》。起因介绍在第二段,“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阿长不识字,“我”没有告诉她“我”喜欢《山海经》,但是因为“我”对《山海经》念念不忘,所以阿长也知道这件事,来问“我”了;经过叙述从“过了十多天”到“果然都在内”, 阿长告假四五天再回来,带回来一本“三哼经(《山海经》)”;最后两段是事件的结果,“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我”震惊于别人不能做到的,大字不识的阿长居然做到了,对阿长产生新的敬意。

(2)阿长的所谓“神力”就是她对“我”的关心、爱护。结尾段的“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道明了原因。买《山海经》并不是多难的事情,但是别人没有放在心上、不愿意做、不肯做的事情,阿长为了“我”愿意去做、去付出,所以阿长就如同有“神力”一般,能够做成功。

(3)最后一段,“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是对前面内容的总括,是运用成人视角,对童年时获得喜爱的书籍的感受的回溯。所以抄录一个运用成人视角的语句,应该是这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故答案为:⑴① 我对《山海经》念念不忘,让阿长知道了 ;② 阿长向我了解了情况,然后趁告假回家之机设法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③ 我得到《山海经》后十分震惊并对阿长充满敬意。

⑵阿长的“神力”其实就是对她“我”的爱怜、关怀、付出(善良、慈爱、殷勤的品格) ⑶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述,注意通读全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概述。

⑵本题考查人物的评价,通读全文,体会阿长对“我”的感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注意结合文章结尾的理解,找出 “成年的我” 的 叙述视角的内容。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特殊考察 徐嘉青

①刘林是一所乡村小学的负责人,这里位置偏僻,经济状况很是糟糕,学校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到处都破破烂烂的。至于说体育设施,几乎是一无所有,只有两个快要散架的篮球架,上体育课时,孩子们只能在校园的空地上跑着玩。

②这天,刘林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有人给农村学校捐赠体育器材,有需要的可以报名。刘林虽然觉得报了名也没多大机会入选,但还是按照要求填写了学校的现状和自己的联系方式。

③过了一个来月,刘林几乎都要忘记这件事了,这天,他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报家门是负责捐赠体育器材项目的工作人员,说看到了他的报名信息,觉得符合捐赠条件,打算进行实地考察后再做定夺,这才给他打了电话。

④当对方问刘林这几天是不是有时间时,刘林激动极了,连声说:“有时间,咋没时间呢,就是晚上十二点我也行。”对方笑了,说了声“那行”,就挂了电话。转过天是个休息日,刘林正在家里干点杂活,电话响了起来,还是那位工作人员,说他们再过十几分钟就要到学校门口了,让刘林尽快赶到学校去。

⑤撂下电话,刘林连手都没顾得上洗,就匆匆忙忙往学校赶去。刘林刚打开校门,一辆车“吱呀”一声停在了校门口,刘林赶紧迎了上去。一番介绍后,他把车上的一行人让到了校园里。其中有个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详细地问了学校的情况,刘林都一一做了回答。最后他们又在校园里转了一圈,这才打算告辞。

⑥坐上车后,那个戴眼镜的中年男子摇下车窗,问:“刘校长,如果咱学校成了受捐对象,你能不能保证用好这批捐赠器材?”刘林一脸严肃地说:“能,绝对能。”中年男子看着刘林,微微一笑 , 说:“好的,最终结果我们会再与你联系的。”一转眼又是几天过去了,刘林接到电话,学校成了受捐对象。几天后,工作人员就把一批篮球送到了学校,还专门举行了一场捐赠仪式。仪式搞得挺隆重,可捐赠物品也就十几个篮球,刘林心里虽然有些不爽,但又一想:有了这些东西,也能领着孩子们上堂像模像样的体育课了。

⑦这天,刘林的电话再次响了起来,是那位负责捐赠器材的中年男子。对方说,他们采购的这批篮球存在质量问题,现在要全部收回,由生产厂家调换合格产品,请刘林把篮球

整理好,明天他会来把篮球拉走的。挂上电话,刘林心里疑惑不解。

⑧第二天,中年男子果然开着车来了。刘林把篮球搬到车上,中年男子仔细地查看了每个篮球,叹了口气说:“刘校长,我为你的食言感到遗憾。”

⑨刘林一听,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问:“我怎么食言了?”中年男子说:“你没有用好捐赠的篮球。”刘林说:“自从篮球送来后,我承包了学校的体育课,每节课都领着学生好好练习篮球呢,”中年男子闻言“哈哈”一笑 , 说“行行行,不管你怎么说,我都不会相信的。实话告诉你,这项捐赠还有后续,篮球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不过现在我明确地告诉你,你们学校的受捐资格被取消了,”说完,他转身就要上车。

⑩刘林一下子急了,过去一把拉住了中年男子的胳膊,大声地说:“先生,为啥要取消我们学校的受捐资格,您得给我说清楚!”中年男子猛然被拉了个趔趄,回过身来后十分不悦地说:“之前给你说过,受捐的学校要用好体育器材。我们先捐赠的篮球就是个‘敲门砖’,也是个考察,看捐赠能不能起到作用。这么多天过去了,你们学校的篮球个个都是崭新的,说明了什么?你们根本就没让学生用过,这样的学校有资格成为受捐对象吗?”听到这话,刘林却变得心平气和了,他松开手,说:“这样吧,我邀请你看看孩子们是怎么用篮球的,看完之后,如果你还觉得我们学校不够资格,我绝无二话。

⑪中年男子想拒绝,可看刘林一脸认真,他就点了点头,刘林去了一个班的门口,说道:“这节上体育。”只听到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一群学生争先恐后地跑了出来。 ⑫到了操场上,刘林吹了一声哨子,刚才还乱哄哄的学生们顿时安静下来,刘林说:“跟之前一样,大家分成四排,一边两排,两边前排的同学,准备拿篮球!”只见前排的十几个学生到了校门口,每人从车上拿了一个篮球,到了站定的位置,把篮球递给了后排的同学,然后每人从口袋里拿出一块布,蹲下身子,把篮球放到布上面,仔细地包了起来。原本只是一种颜色的篮球,现在变得五颜六色了。

⑬在刘林的哨声指挥下,学生们井然有序地拍起了篮球,过了一会儿刘林又带着大家进行了传球练习。

⑭这节课结束后,刘林让学生把包着篮球的布收起来,重新把篮球放回到车上,他对有些目瞪口呆的中年男子说:“实不相瞒,为了让篮球能用得久一点,我们就想了这个方法,从家里找来破布,玩篮球之前把它包起来。”

⑮听完这番解释,中年男子的眼圈儿不由得红了,他一把握住刘林的手说:“刘校长,对不起,我不该不分青红皂白就那样说。其实,这捐赠活动是我和几个朋友组织的,但之前几次起到的效果甚微,我们这才想出了这个考察的办法。你放心,我回去后会把你的情况告诉大家的,争取在后续捐赠中为你们学校送来更多的器材!”

(选自《故事会》,2018年3月)

(1)小说情节跌宕起伏,阅读全文,完成表格。 情节 结果 刘林没抱多大希望报名接受捐赠 ①________ 捐赠的仪式很隆重 篮球使用一段时间 ④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中年男子深受感动,争取为学校送来更多器材 (2)文中的刘林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分析。

(3)本文神态描写很有特色,试分析文中画线句子中“笑”的不同含义。 ①中年男子看着刘林,微微一笑。 ②中年男子闻言“哈哈”一笑

(4)文章题目为“特殊考察”’请说说本次考察的特殊之处,并联系实际,谈谈文章带给你的思考。

【答案】 (1)刘林接到了捐赠方的电话;捐赠的物品只有十几个篮球;对方却说篮球质量有问题,要全部收回;中年男子要取消学校受捐资格

(2)①诚信。从刘林答应对方用好篮球后,积极训练学生打球,并且要求学生打球时用布包起来拍可以看出。②心系学校,对工作负责任。“当对方问刘林这几天是不是有时间时,刘林激动极了,连声说:‘有时间,咋没时间呢,就是晚上十二点我也行。’”可以看出。③爱孩子,为孩子全面发展着想。从“仪式搞得挺隆重,可捐赠物品也就十几个篮球,刘林心里虽然有些不爽,但又一想:有了这些东西,也能领着孩子们上堂像模像样的体育课了。”可以看出。④聪明,有创意。为了让篮球用得久点,用破布把篮球包起来。 (3)①本处笑表肯定、相信,写出中男子相信刘林能用好器材。②本处笑是嘲讽、讥笑,写出中年男子自认为刘林正如他所料,言而无信且证据确凿。

(4)“特殊”在文中的意思有两方面:一是本文所说的考察,不同于一般的考察,而是对校长的人格的考察,考察他是否言而有信。二是本次考察是捐赠方精心安排的,考验校长在得到资源后是否能正常合理地利用。思考示例:一方面,做人要讲诚信,我们也要信任他人,不要随便怀疑别人。另一方面,生活中很多社会资源被浪费,捐赠的东西没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这些都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监督和管理。

【解析】【分析】(1)文章情节跌宕起伏,先写刘林没抱多大希望报名接受捐赠,在几乎忘记时,却接到了捐方的电话;接着写捐赠的仪式很隆童,但捐聞的物品只有十几个篮球;然后写篮球使用一段时间后,对方却说篮球质量有问题,要全部收回;最后写因要被取消受捐资格而紧张的刘林,听到原因后却变得心平气和。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从“讲诚信、有贵任心、爱孩子、聪明”等角度具体作答即可。

(3)结合文章情节来理解,①句中“笑”表示肯定,写出中年男子相信刘林能用好器材;②句中“笑”是嘲讽讽、训笑,写出中年男子自认为刘林正如他所料没有好好使用器材。 (4)题目中的特殊“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这次“考察”不同于一般的考察,而是对校长的人格的考察,考楽他是否言而有信;第二,这次“考察”是捐贈方精心安排的,考验校长在得到资源后是否能正常合理地利用。根据对题目的理解,提出自己的思考,可以从受方和捐方的角度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 刘林接到了捐赠方的电话 ; 捐赠的物品只有十几个篮球 ; 对方却说篮球质量有问题,要全部收回 ; 中年男子要取消学校受捐资格。

⑵ ①诚信。从刘林答应对方用好篮球后,积极训练学生打球,并且要求学生打球时用布包起来拍可以看出。②心系学校,对工作负责任。“当对方问刘林这几天是不是有时间时,刘林激动极了,连声说:‘有时间,咋没时间呢,就是晚上十二点我也行。’”可以看出。③爱孩子,为孩子全面发展着想。从“仪式搞得挺隆重,可捐赠物品也就十几个篮

球,刘林心里虽然有些不爽,但又一想:有了这些东西,也能领着孩子们上堂像模像样的体育课了。”可以看出。④聪明,有创意。为了让篮球用得久点,用破布把篮球包起来。 ⑶ ①本处笑表肯定、相信,写出中男子相信刘林能用好器材。②本处笑是嘲讽、讥笑,写出中年男子自认为刘林正如他所料,言而无信且证据确凿。

⑷ “特殊”在文中的意思有两方面:一是本文所说的考察,不同于一般的考察,而是对校长的人格的考察,考察他是否言而有信。二是本次考察是捐赠方精心安排的,考验校长在得到资源后是否能正常合理地利用。思考示例:一方面,做人要讲诚信,我们也要信任他人,不要随便怀疑别人。另一方面,生活中很多社会资源被浪费,捐赠的东西没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这些都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监督和管理。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概述,通读全文,抓住小说情节结构的发展,明确所填写内容。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准确把握词义,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比如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草题目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文章,了解内容,分析作答。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棵小桃树(节选)

贾平凹

①好多年前的秋天了,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了我们一人一个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我们都认真起来,全含了桃核爬上床去。我却无论如何不能安睡,想这甜甜的梦是做不成了,又不甘心不做,就爬起来,将桃核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

②秋天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冬天,孩子自有孩子的快活,我竟将它忘却了。那个春天的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多好的种子,长出来,却都是野的,结些毛果子,须得嫁接才成。”我却不大相信,执著地非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哩。

③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但我却十分地高兴了: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大的。我想我的姐姐弟弟,或许已经早忘却了,他们那含着桃核做下的梦,但我的桃树却使我每天能看见它。我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

④也就在这年里,我到城里上学去了。走出了山,来到城里,我才知道我的渺小;山外

的天地这般大,城里的好景这般多。我从此也有了血气方刚的魂魄,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上了社会,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那家乡的土院,那土院里的小桃树便再没有去想了。

⑤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我的天真了,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我渐渐地大了,脾性儿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这时候,奶奶也去世了,真是祸不单行。我连夜从城里回到老家去,家里人等我不及,奶奶已经下葬了。看着满屋的混乱,想着奶奶往日的容颜,不觉眼泪流了下来,对着灵堂哭了一场。天黑的时候,在窗下坐着,一抬头,却看见我的小桃树了:它竟然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的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折过一次,要不早就开花了。”他们曾嫌它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啊,小桃树,我怎么将你遗在这里,而身漂异乡,又默默忘却了呢?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

⑥如今,它开了花,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不见繁,一夜之间,花竞全开了呢。我曾去看过终南山下的夹竹桃花,也去领略过马嵬坡前的蜜水桃花,那花开得火灼灼的 , 可我的小桃树,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我忍不住几分忧伤,泪珠儿又要下来了。

(1)阅读文章选段,根据时间概括小桃树的状态和作者的情感。 时间 小桃树的状态 作者的情感 期待 先A________,后高兴 先遗忘,后B________ 好多年前的秋天 桃核 那个春天 嫩芽、长得很慢 我到城里上学 有院墙高了 如今 花竟全开,C________ 可怜 (2)揣摩词句,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①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

②联系小桃树的生长过程,比较赏析【甲】【乙】两句中的“拱”字。

【甲】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 【乙】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折过一次,要不早就开花了。” (3)第⑥段中写到小桃树终于开花了,作者为何还要落泪呢? 【答案】 (1)执着偏爱;懊丧;弱小苍白挣扎

(2)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桃树人格化,用“弯了头”“紧抱身子”生动形象写出了小桃树发芽初期生长的缓慢,不起眼、长得很委屈,但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呼应下面奶奶的评价,更加衬出作者对小桃树发芽的期待和执着的偏爱。②Ⅰ【甲】句用拟人修辞,将小桃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写出小桃树在墙角挣扎着发芽的情态,【乙】句用动作描写,写出了猪对小桃树的破坏;Ⅱ两个“拱”都突出小桃树开花的不易,经历的磨难,更加体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屈的意志;Ⅲ表达了我对小桃树的喜爱赞美之情。

(3)①小桃树开花弱小稀疏、淡白单薄,是挣扎着拼尽了生命绽放美丽,虽艰难但依然用顽强的意志和生命力笑着,感动敬佩它的顽强;②类比自身经历,虽知自身渺小,但仍像小桃树一样奋斗,实现价值,同时也为之前身漂异乡忘却小桃树而深深懊丧;③奶奶照顾小桃树,而我没照顾好奶奶,没能看她最后一眼,对奶奶有着无限的愧疚和感怀。 【解析】【分析】(1)主要从原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或词汇。如A处,可提取第②段“执著地非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哩”一句分析,即可得出“执着偏爱”的答案。B处,可提取第⑤段“我深深懊丧对不起我的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了”中的“懊丧”作为答案。C处,可提取第⑥段“长得弱小”“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2)①给出了从修辞手法赏析的答题方向。“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运用了典型的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小桃树发芽初期生长的缓慢,不起眼的特点,“紧抱着身子的”所写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写出了作者对小桃树发芽的期待和执着地偏爱的情感。同时在结构上呼应下面奶奶的评价。一定要答出修辞手法对表达人物情感的意义。②要求赏析【甲】【乙】两句中的“拱”字。“拱出一个嫩绿儿”中的“拱”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小桃树在墙角挣扎着发芽的情态,写出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桃树被猪拱折过一次”中的“拱”则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写出了猪对小桃树的破坏。两个“拱”都写出小桃树经历的磨难,表达了我对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屈的意志的喜爱赞美的主题。作答时,一定要把词语放入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的情节内容,并结合文章中心,这样才能得到准确而完整的答案。

(3)第⑥段是文章的结尾,所以一定要注意语句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即突出主题的意义。如小桃树终于开花了,作者还要落泪的原因,可从小桃树顽强的意志和生命力的角度,从曾经忘却小桃树的角度,从由小桃树联想到自身渺小但仍能实现价值的角度,从没能照顾好奶奶等角度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执着偏爱;懊丧;弱小苍白挣扎

⑵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桃树人格化,用“弯了头”“紧抱身子”生动形象写出了小桃树发芽初期生长的缓慢,不起眼、长得很委屈,但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呼应下面奶奶的评价,更加衬出作者对小桃树发芽的期待和执着的偏爱。②Ⅰ【甲】句用拟人修辞,将小桃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写出小桃树在墙角挣扎着发芽的情态,【乙】句用动作描写,写出了猪对小桃树的破坏;Ⅱ两个“拱”都突出小桃树开花的不易,经历的磨难,更加体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屈的意志;Ⅲ表达了我对小桃树的喜爱赞美之情。

⑶①小桃树开花弱小稀疏、淡白单薄,是挣扎着拼尽了生命绽放美丽,虽艰难但依然用顽强的意志和生命力笑着,感动敬佩它的顽强;②类比自身经历,虽知自身渺小,但仍像小桃树一样奋斗,实现价值,同时也为之前身漂异乡忘却小桃树而深深懊丧;③奶奶照顾小桃树,而我没照顾好奶奶,没能看她最后一眼,对奶奶有着无限的愧疚和感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考生要熟读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根据题干中的提示,从原文中找到对应的句子或词语。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一般说来可以从修辞、描写、词语的运用等角度入手。考生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文段的主题、作者的情感进行综合性的阐述。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段落所在的位置,从结构和

内容进行分析。考生在平时要对阅读加以强化训练,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远去的东栅 张会芬

①东栅,是乌镇东边的一条街。2005年,我初到乌镇,进大门便看到几只乌蓬船泊在澄碧的河里,河边青檐黛瓦的房子静默如画。镇中心有一个戏楼,往西是西栅,东边即东栅。长而弯曲的石板路,错落整齐的老房子,就那么静静地在我面前延展,我一时不知道是在梦里,还是在故乡。

②在被岁月磨洗得光滑洁净的石板路上,我独自慢慢走,慢慢品味着每一道厚实的木门,每一扇木格窗户。悠长的小巷深处,低矮安静的门楣里,一定深藏着无数的沧桑与故事。林家铺子里寂静无人,柜台上光溜溜的,静默的物什无声地暗示着曾经的热闹。茅盾故居就坐落在林家铺子斜对面,走进去仿佛就把满屋子的书香带在了身上。

③河边的木板房里,有几家店铺。一位老太太坐在柴火灶前卖点心,热气腾腾的蒸锅上,是用荷叶包着的粑粑。我买了一个剥开来吃,那淡淡的甜味、清清的荷香让人回味隽永。临街住房的门半掩或敞开,里面的人说话声音极小,有老人躺在竹椅上摇着蒲扇,有女子低头缝着蓝花布包……我的脚步不想迈动,真想留下来享受这静谧安适的日子。 ④东栅尽头,几个女子在河边浣衣,小孩子们欢快地跑来跑去。我伫立在廊桥上,左岸回廊人迹寥落,中间河水碧澈如镜,右边民居似水墨画。在渐渐退去的夕辉中,乌镇就如一位恬静的古典女子,着蓝花布衣,坐在河边默默与我对视。我读出了她的简静,安详,内敛,而她也仿佛看出了我的芜杂,浮躁,虚荣……我竟不敢与她长久对视,于恋恋不舍中落荒而逃了。

⑤2010年夏再到乌镇,恰逢上海举办世博会,许多游客蜂拥而来。素净的乌镇变成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女子。河边,街上,小巷,桥头,到处充斥着导游沙哑的声音、游人的吵嚷和攒动的人头。窄窄的石板街上,游人挨挨挤挤,前脚抵着他人的脚跟,后脚可能被人踩掉了鞋子……乌镇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显得喧嚣和烦躁。

⑥东栅临街的人家大门紧闭,似已没人居住的房子杳无生气。河边也消失了浣衣的女子和玩耍的小孩,而那河水,已由澄碧变成黯深的绿。踩在东栅的小街上,我似乎听到青石板的哭泣。有导游说,西栅已将临街临河的房屋改造成了度假村,供游客住宿玩乐……我咽喉发干,心底苦涩,脚步随着人流匆匆向前,只想快速逃离。

⑦梦中的故乡没有了。乌镇这位江南静女,被时代的潮流裹挟前行,已变得面色黯淡,妆容不整,她似乎也逃不出周庄的宿命。在人们从文化遗产中获取经济利益的过程中,许多美好的事物也随之慢慢消逝。

⑧再见了,我的东栅!你已渐行渐远,我只能在记忆里把你留存,由此而来的思念却越来越浓。

(选自《短篇原创文学·散文精选》,有删改)

(1)作者在文中写了两个阶段的乌镇。请根据作者的描述,概括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2)文中第④段末尾写作者“于恋恋不舍中落荒而逃”,第⑥段末尾又写到“只想快速逃离”。作者两次“想逃离乌镇”的原因一样吗?为什么?

(3)请品读第④段和第⑥段的画线句,从修辞的角度各写一条批注。

(4)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从作者对乌镇的描述中,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1)①2005年的乌镇:环境整洁幽静,生活静谧安适,富有传统韵味和文化内涵。②2010年的乌镇:环境恶化,居民减少,游人蜂拥嘈杂,失去了往日的宁静而变得喧嚣不堪。

(2)不一样。第④段末尾写想逃离乌镇是因为发现自己的芜杂、浮躁和虚荣而感到惭愧。第⑥段末尾写想逃离乌镇是因为乌镇已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变得喧嚣、烦躁。 (3)①示例一:比喻,将乌镇比作恬静的古典女子,突出了乌镇简静、安详和内敛的特点。示例二:拟人,写乌镇默默地与我对视,将乌镇人格化,突出了乌镇简静、安详和内敛的特点。②拟人,写青石板的哭泣,意在表现自己对乌镇失去往日宁静的叹惋之情。 (4)对比。2005年的时候,作者对乌镇充满向往、喜爱和留恋之情。2010年的时候,作者对失去往日宁静的乌镇感到遗憾、失望和惋惜。

【解析】【分析】(1)结合“2005年,我初到乌镇,进大门便看到几只乌蓬船泊在澄碧的河里,河边青檐黛瓦的房子静默如画。镇中心有一个戏楼,往西是西栅,东边即东栅。长而弯曲的石板路,错落整齐的老房子,就那么静静地在我面前延展,我一时不知道是在梦里,还是在故乡。”概括得出:2005年的乌镇:环境整洁幽静,生活静谧安适,富有传统韵味和文化内涵;结合“2010年夏再到乌镇,恰逢上海举办世博会,许多游客蜂拥而来。素净的乌镇变成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女子。河边,街上,小巷,桥头,到处充斥着导游沙哑的声音、游人的吵嚷和攒动的人头。窄窄的石板街上,游人挨挨挤挤,前脚抵着他人的脚跟,后脚可能被人踩掉了鞋子……乌镇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显得喧嚣和烦躁。”概括得出:2010年的乌镇:环境恶化,居民减少,游人蜂拥嘈杂,失去了往日的宁静而变得喧嚣不堪。

(2)第④段结合“我读出了她的简静,安详,内敛,而她也仿佛看出了我的芜杂,浮躁,虚荣……我竟不敢与她长久对视”得出:想逃离乌镇是因为发现自己的芜杂、浮躁和虚荣而感到惭愧;第⑥段结合“西栅已将临街临河的房屋改造成了度假村,供游客住宿玩乐……我咽喉发干,心底苦涩,脚步随着人流匆匆向前,只想快速逃离。”得出:想逃离乌镇是因为乌镇已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变得喧嚣、烦躁。

(3)①结合“在渐渐退去的夕辉中,乌镇就如一位恬静的古典女子,着蓝花布衣,坐在河边默默与我对视。我读出了她的简静,安详,内敛,而她也仿佛看出了我的芜杂,浮躁,虚荣……”分析,把“乌镇”比喻成“一位恬静的古典女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或者把“乌镇”拟人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乌镇简静、安详和内敛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②结合“似已没人居住的房子杳无生气。我似乎听到青石板的哭泣。”分析得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乌镇失去了往日宁静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4)结合“2005年的乌镇”和“2010年的乌镇”分析,采用了对比的写法。结合“我读出了她的简静,安详,内敛,而她也仿佛看出了我的芜杂,浮躁,虚荣……我竟不敢与她长久对视,于恋恋不舍中落荒而逃了。”得出:对“2005年的乌镇”表达出向往、喜爱和留恋之情;结合“西栅已将临街临河的房屋改造成了度假村,供游客住宿玩乐……我咽喉发干,心底苦

涩,脚步随着人流匆匆向前,只想快速逃离。你已渐行渐远,我只能在记忆里把你留存,由此而来的思念却越来越浓。”得出:对“2010年的乌镇”表达出对失去往日宁静的乌镇感到遗憾、失望和惋惜。

故答案为:⑴ ①2005年的乌镇:环境整洁幽静,生活静谧安适,富有传统韵味和文化内涵。②2010年的乌镇:环境恶化,居民减少,游人蜂拥嘈杂,失去了往日的宁静而变得喧嚣不堪。

⑵ 不一样。第④段末尾写想逃离乌镇是因为发现自己的芜杂、浮躁和虚荣而感到惭愧。第⑥段末尾写想逃离乌镇是因为乌镇已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变得喧嚣、烦躁。

⑶ ①示例一:比喻,将乌镇比作恬静的古典女子,突出了乌镇简静、安详和内敛的特点。示例二:拟人,写乌镇默默地与我对视,将乌镇人格化,突出了乌镇简静、安详和内敛的特点。②拟人,写青石板的哭泣,意在表现自己对乌镇失去往日宁静的叹惋之情。 ⑷ 对比。2005年的时候,作者对乌镇充满向往、喜爱和留恋之情。2010年的时候,作者对失去往日宁静的乌镇感到遗憾、失望和惋惜。

【点评】⑴本题考查信息提取和概括。找出文中描写乌镇两个阶段情态的文字,选取关键词句加以简要概括。最重要是锁定目标信息,然后注意概括语言的简明扼要。 ⑵本题考查 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这种题目作答时必须回归文本,不可凭空想象、自我发挥。文本的关键词句“我读出了她的简静,安详,内敛,而她也仿佛看出了我的芜杂,浮躁,虚荣”、“你已渐行渐远,我只能在记忆里把你留存,由此而来的思念却越来越浓”,对比即可指知答案。

⑶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首先要掌握几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内涵和用法,然后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不可凌空虚蹈。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整体逻辑结构的掌握,包括行文结构和情感线索结构。本文的写作顺序是时间顺序,一时间为线索整理文本信息,就能发现文章的逻辑结构是对比。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怀揣两块糖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山西一个偏远而清苦的山村,来自大洋彼岸的金发女孩玛丽亚,正在心中慨叹这里的生活实在太穷了。

忽然,她的目光被一株百年老树下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所吸引。老人衣着简单,微眯着眼睛,一脸慈祥地跟一个小男孩说笑着。玛丽亚好奇地停下脚步,不远不近地站定了。她听到老人给小男孩出了一个字谜:“一人本姓王,怀揣两块糖。”那个小男孩显然此前听说过这个字谜,立刻大声地回答:“是金。”老人满意地咧嘴笑了,从贴胸的衣兜里掏出两块水果糖,一块递给男孩,一块送到自己嘴里,两人甜甜地吮吸着,似乎正享受着无边的幸福。

玛丽亚羡慕地望着面前这被快乐包围着的一老一少。蕁然,她想起了祖母的那栋带大花园的漂亮别墅,想起常常邀请一帮孩子到家中分享她的糖果和故事的祖母,想起祖母和孩子一样单纯而畅快的笑声。

原来,快乐和幸福,就像阳光一样无处不在。一个人,无论身处怎样的境遇,无论是富庶还是清贫,只要他怀揣着两块糖,一块慷慨地赠人,一块留下自己慢慢品尝,就自有真

实的快乐如泉涌来,自有绵绵的幸福飘逸在生活当中。

就是那两块普通的水果糖和那两张淳朴的笑脸,让玛丽亚骄傲地做了一个选择——留在中国西部,做一名帮贫助困的志愿者,播撒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后来,玛丽亚跟村里人一起劳动,给村里的孩子上课,还帮着山村招商引资,办起了一个农产品加工厂,山民的日子一天天富裕起来。

村民感激地称她是“幸福天使”,她却笑着说自己只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兜里的两块糖,她还要感谢大家呢。与他们在一起追求、奋斗的那些日子,让她发现自己原来还能够做那么多的事情,让她品味到了从前没有过的甜蜜。

玛丽亚的小故事,不禁令人怦然心动:多么简单啊,不需要太多的寻寻觅觅,不需要太多的权衡论证,只需怀揣两块糖,慷慨地与人分享,就完全可以拥有快乐的时光,就可以拥有幸福的人生。

本文题目“怀揣两块糖”有何深意?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这篇文章主旨的理解。(90字左右) 【答案】 略

【解析】【分析】根据文中重点语句“一个人,无论身处怎样的境遇,无论是富庶还是清贫,只要他怀揣着两块糖,一块慷慨地赠人,一块留下自己慢慢品尝,就自有真实的快乐如泉涌来,自有绵绵的幸福飘逸在生活当中。”“玛丽亚的小故事,不禁令人怦然心动:多么简单啊,不需要太多的寻寻觅觅,不需要太多的权衡论证,只需怀揣两块糖,慷慨地与人分享,就完全可以拥有快乐的时光,就可以拥有幸福的人生。”结合自己的识记生活,从“善于分享、积极生活、拥有幸福”等角度谈即可。答案不唯一。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标题并概括文章主题的能力。概括主题具体的方法有:①抓关键部位: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眼等就是与中心意思有关的关键部位。②综合层意和内容要点:从文中分解出要点,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中心意思,是归纳中心最突出、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抓住文本重点语句:“一个人,无论身处怎样的境遇,无论是富庶还是清贫,只要他怀揣着两块糖,一块慷慨地赠人,一块留下自己慢慢品尝,就自有真实的快乐如泉涌来,自有绵绵的幸福飘逸在生活当中。”“玛丽亚的小故事,不禁令人怦然心动:多么简单啊,不需要太多的寻寻觅觅,不需要太多的权衡论证,只需怀揣两块糖,慷慨地与人分享,就完全可以拥有快乐的时光,就可以拥有幸福的人生。”结合自己的识记生活,从“善于分享、积极生活、拥有幸福”来理解。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等你回家

①陪一位父亲去八百里外的戒毒所,探视他在那里戒毒的儿子。戒毒所坐落在荒郊野外。我们的车在乡间土路上颠簸着。路边,野葵和蒲公英开得正盛,一些鸟在草地间飞起又落下。天空很蓝,显得很高远。父亲的心,却低落得如一株衰败的草,他恨恨地说:“真不想来啊。”

②一路上,他不停地痛骂着儿子,历数着儿子种种的不是,说他毁了一个家,毁了他。 ③我坐在一边,听他痛骂,隐隐担着心,这样的父亲去见儿子,会有怎样的结果? ④车子一路向前,野葵和蒲公英一路跟着。终于,远远望见了几幢房子,青砖青瓦,连

在一起,坐落在一块开阔之地。开车的师傅说,到了。做父亲的像突然被谁猛击了一掌似的,愣愣地,不相信地问:“到了?”一看表,快上午10点了。他急了,说:“也不知能不能见着。”因为按这家戒毒所的规定,上午10之后,一律不允许探视。

⑤他一口气跑到大门口,还好,还有15分钟的时间。办了相关手续,这个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往探视室跑。很快,他儿子被管教干部带进来。高高壮壮的年轻人,脸上也无欢喜也无悲。看到父亲,他嘴角稍稍撇了撇,有嘲讽的意味。一层玻璃隔着,他在里头父亲在外头。

⑥旁边,亦有来探视的人。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孩子,在玻璃窗外头,不停地用手指头在举起的另一掌上画着什么。在里头看着的,是个清秀的男孩子。他眼睛跟着女孩的手指转动,频频点头,含着泪笑。他读懂了她爱的密码——从此,改了吧。还有几个人,男男女女,大概是一家子,围在一起,争着跟里面一个中年人说话。中年人憔悴着一张脸,却一直笑着,一直笑着。这时,他们中的一个,突然到探视室外面,叫了一个男孩进来。孩子不过十一二岁,白净的面容,文文弱弱的。孩子怯怯地打量了四周一眼,走到中年人那里,拿过话筒,隔着玻璃窗,才说了一句什么,里面笑着的中年人,不笑了,他愣愣地看着孩子,眼泪下来了。

⑦“哭什么呢?你会改好的!”我听到那些人里的一个大声说。

⑧探视时间快要过去了。一直跟儿子对峙着的父亲,这时掉过头来。我发现他与刚才的强悍判若两人,竟是一脸的戚容,他低声说:“里面的日子不好过的,看他,也黑了,也瘦了。”

⑨他转身问我:“你有纸笔吗?”

⑩“当然有。”我掏出来给他,正疑惑着他要做什么,只见他低头在纸上迅速写下几个字,贴到玻璃窗上,给儿子看。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

⑪探视结束后,我看到这位父亲在纸上留下的字:儿子,等你回家。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说说文章第一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按要求品析下列语句。

①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往探视室跑。(运用什么描写方式?写出了什么?) ②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则边滚落下来。(年轻人的神情为什么会产生变化?)

(4)请从内容方面谈谈对文章结尾段的理解。

【答案】 (1)“我”陪一个父亲去戒毒所所探视并感化他儿子的故事。

(2)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烘托(反衬)了父亲深深的哀愁。为下文故事情节作铺垫。 (3)①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挂念儿子、急于见到儿子的心理。 ②儿子先是嘲讽后流泪,可见是父亲的宽容,人间真情与爱心融化了儿子的心。

(4)点题,突出父亲的形象,并表明了父亲的态度:不会丢儿子不管,社会也不会抛弃你,只要你好好改造,重新做人,我们会等你回家。

【解析】【分析】(1)这篇文章叙写的是“我”陪一位父亲去戒毒所看视吸毒的儿子,并用

亲情感化儿子的故事。据此概括作答。

(2)文章第1段中的景物描写,既通过“野葵和蒲公英开得正盛”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又用“一些鸟在草地间飞起又落下。天空很蓝,显得很高远”来烘托了父亲忐忑不安的哀愁的心情,为下文故事情节展开做铺垫。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①语句“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往探视室跑”用“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跑”,运用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挂念及想见到儿子的迫切心理。②本题作答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文章的主旨来分析作答。“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儿子由初见父亲时的“嘲讽”,到“两行泪,缓缓地从则边滚落下来”其主要是父亲的宽容、人间真情和爱心融化了儿子的心。这可从父亲用“儿子,等你回家”可以体会出来。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文章的结尾段交代了儿子态度转变的原因,父亲用爱感化了儿子,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家人和社会的关爱,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我”陪一个父亲去戒毒所所探视并感化他儿子的故事。

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烘托(反衬)了父亲深深的哀愁。为下文故事情节作铺垫。 ⑶①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挂念儿子、急于见到儿子的心理。②儿子先是嘲讽后流泪,可见是父亲的宽容,人间真情与爱心融化了儿子的心。

⑷点题,突出父亲的形象,并表明了父亲的态度:不会丢儿子不管,社会也不会抛弃你,只要你好好改造,重新做人,我们会等你回家。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运用陈述的语句进行概括,语言要简洁,概括要准确。

⑵本题考查语句的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明确句子的位置、内容、运用的表现手法,多角度地进行分析,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进行理解。

⑶本题考查语言的赏析。一般可以从修辞、词语的运用、描写三给方面进行分析。要注意题干的要求,结合语句的内容、情感和文章的主题进行理解。

⑷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理解。结尾常是点题、照应、卒章显志、总结等作用。考生要按照要求结合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作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