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陈雍君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一石激越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称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B.“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划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2】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C.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D.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B.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华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寒色 龙应台
(1)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2)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3)家是什么,这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①”早有体会的人? (4)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却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
(5)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②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的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6)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7)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8)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9)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10)很多,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11)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12)很多,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13)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14)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15)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注】① 这两句选自李煜词《望江梅》。这首词写于李煜被俘到汴京之后。 ② 便当:可随身携带的盒饭干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寒色》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是引入话题,也是启发读者思考,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形成一种心的互动。
B.文章第五段与第十二段,作者选择的细节和情境虽然相同,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
C.本文注重细节描写,而且每一处细节都注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如三次出现在文中的“栀子花香”,象征着父母与子女之间浓浓的亲情。
D.本文善用对比手法。如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这两组对比,表现出家的美好而易碎的特点。
E.本文以《寒色》为题,使得全文笼罩上一层浓郁的伤感况味,让读者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对“家”的认识因此也充满悲剧色彩。
(2)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所揭示的“家”的内涵。
(3)文章三次出现“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请简述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文章最后一段发人深省,意蕴十分丰富,请结合文意并联系实际加以探究。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财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为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善书给事尚书。 用:因为。 B.其人来谢,安世大恨 恨:遗憾 C.绝勿复为通 通:通报,举荐 D.是以能殖其货 殖:增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君而不可,尚谁可者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B.①尝有所荐,其人来谢 ②吾其还也 C.①为子延寿求出补吏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①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上巡视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张安世把书中的内容详备地写出来,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
B.霍光死后,有人奏请皇上让张安世接任大将军之职。张安世得知此事,不喜反忧,向皇帝极力推辞。
C.张安世身兼选贤拔能的大权,这本是能给他带来利益的肥差,可他却从不让被提拔的人知道是他荐举的结果。 D.张安世对家人的要求尤其严格。儿子为光禄勋,他认为父子俱为显贵,不宜同朝为官,便请求将儿子调离京城做北地太守。
【4】翻译下面两句话。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三、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阅读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诗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四、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沁园春·长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雨巷》)
(3)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4)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 。(《论语》
五、选择题
1.列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冰屑(xiè) 干练(gàn) 猝不及防(cù) 叱咤风云(Chà ) B.坍圮(pǐ) 浸渍(jìn) 屏息以待(Bǐng ) 亘古未有(gèng) C.创伤(chuāng) 瞋目(chēng) 忸怩不安(ní) 引吭高歌( háng ) D.弄堂(lóng) 刀俎(zǔ) 长歌当哭(dàng) 挥斥方遒(qi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纽扣 楹联 剑拔弩张 胆战心惊 攻城略地 B.惆怅 瓦菲 奋笔疾书 举一反三 绿草如荫 C.斑斓 作揖 书生意气 陨身不恤 提要钩玄 D.落漠 机缘 暗然神伤 天伦之乐 迥乎不同
3.填入下列语段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 。 ②在这里,你可以 当地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
③在语文学习中,课本被视为精确无误的典范,学生只有迷信的义务,却很少 。 A.寂静 品味 置疑 B.安静 品味 质疑 C.寂静 品尝 质疑 D.安静 品尝 置疑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 一句是( )
A.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B.他是大家公认的才子,能写出很好的美妙诗篇。
C.历史的长短不是决定一所学校能否成为一流学校的重要指标。
D.目前学术法制教育存在着僵化、条文化、成人化的现象,急需培养和提高既懂教育又精通与未成年学生相关法
律知识的专职教师。
六、语言表达
请从荆轲、巴金以及杜甫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
要求: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运用排比和反问修辞;语意连贯,内容充实;不少于60字。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七、作文
作文。阅读下面一首辛弃疾的词,根据要求作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四季有春夏秋冬,人生有酸甜苦辣。我们总是在品味人生滋味中懂得了人生,不断成长。请以“滋味”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选好观察角度,找准立足点,写出真情实感。(2)选取一个主要事件,体现人生某一方面的滋味,写成一篇记叙文。(3)不少于600字。
辽宁高一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陈雍君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一石激越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称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B.“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划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答案】C
【解析】该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C项中并不是使用拼音进行交流,而是使用拼音输入法。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C.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D.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已经不再令人惊叹”说得过于绝对。文中并没有说“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选项有些无中生有。原文后面说“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是证明了。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B.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华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答案】B
【解析】文中没有依据证明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现象是美国媒体率先发现,而只是美国媒体率先报道出来,而国内媒体纷纷报道和评论的不是“美国媒体的报道”,而是“提笔忘字”现象。解答此类题,一定要仔细阅读选项,然后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加以翻译,和选项内容加以比较,看看是否有不同之处。难度不大,考的其实是考生的细心和耐心。通常会有因果关系推断失当,时间错位,对象不当,关键词故意翻译错等错误类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寒色 龙应台
(1)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2)他问的是:“家,是什么?”
(3)家是什么,这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①”早有体会的人? (4)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却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这么难的题啊。
(5)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烫的便当②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的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6)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7)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8)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9)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10)很多,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11)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12)很多,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13)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14)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15)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注】① 这两句选自李煜词《望江梅》。这首词写于李煜被俘到汴京之后。 ② 便当:可随身携带的盒饭干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寒色》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是引入话题,也是启发读者思考,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形成一种心的互动。
B.文章第五段与第十二段,作者选择的细节和情境虽然相同,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
C.本文注重细节描写,而且每一处细节都注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如三次出现在文中的“栀子花香”,象征着父母
与子女之间浓浓的亲情。
D.本文善用对比手法。如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这两组对比,表现出家的美好而易碎的特点。
E.本文以《寒色》为题,使得全文笼罩上一层浓郁的伤感况味,让读者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对“家”的认识因此也充满悲剧色彩。
(2)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所揭示的“家”的内涵。
(3)文章三次出现“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请简述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文章最后一段发人深省,意蕴十分丰富,请结合文意并联系实际加以探究。 【答案】(1)BE
(2)“家”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①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②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③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6分。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提炼。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三点都答对给6分)
(3)内容上:文中这一唱三叹的追问,传达出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对家、亲情、人生的深沉感悟,使文章显得含蓄深沉,引人遐思。结构上:照应文章题目,使文章首尾照应,前后勾连,结构匀称,同时一唱三叹,富有一种音乐的韵律美。(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每答对一方面得2分,共4分。)
(4)①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强调亲情的永恒。②要珍视亲情,与亲人和谐相处。③要及时孝敬父母,不要在亲人离去之后再后悔。(一二两点,每答对一点得3分,第三点联系现实,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析】(1)B 项中“含蓄地表达出流年似水,人生易老的惆怅和悲凉”这一结论错误。此处通过反复和照应,揭示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E项中“浓郁的伤感况味”和“深深的悲凉”以及“悲剧色彩”显得武断。文章虽然以
“寒色”为题,多少带有一点淡淡的伤感和追怀的意味,但主题还是通过对“家”的内涵的阐发,表现亲情的恒远流长,所以“家”的温馨感应该是文章的主要色调。该题涉及文学作品的内容,结构,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考查,因此做题之前需认真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针对选项仔细判断。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
(2)该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做该种题型要整体阅读全文,抓住所写的内容理解作者要表达的主旨。该题理解“家”的内涵。文章主要围绕“家”来行文。第五节写了,“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第八节写了,“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第十二节,“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该题相对简单,答案都比较明显,都在段落的开头。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
(3)该题考查句子的作用。可以从该句所写的内容,传达的情感,形式的效果,以及结构等方面才虑。“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传达出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对家、亲情、人生的深沉感悟。形式上它出现三次,一唱三叹,效果,富有一种音乐的韵律美。结构上,前后勾连,首尾照应。但并不照应题目,题目是“寒色”。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
(4)此题要围绕“家”与“永恒”的关系来探究。这段文字揭示文章主题,指出亲情是生生不息恒远流长的。文章第五段和第十二段,作者有意选择相同的细节和情境,前后照应,但人物的角色身份却悄然发生变化,由获得父母之爱的子女,变成给予子女爱的父母,身份变了,但亲情没变,一以贯之,强调亲情的永恒。这段文字含蓄地指出家的内涵与永恒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唤醒我们对亲情的珍视。文章通过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两组对比,旨在强调家的美好与易碎的特点。家是美好而易碎的,但亲情却是永恒的,因此我们要珍视亲情,与亲人和谐相处,在接受亲人关爱的同时,也要勇于向亲人表达我们的爱。 现实生活中,像“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我们要及时孝敬父母,不要在亲人离去之后再后悔。在与亲人发生矛盾时,要多体谅,多包容,营造出一种和谐而温馨的家庭的氛围。因为只有和谐的家庭氛围,才体现出“家”的永恒的主题。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财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为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
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大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善书给事尚书。 用:因为。 B.其人来谢,安世大恨 恨:遗憾 C.绝勿复为通 通:通报,举荐 D.是以能殖其货 殖:增加
【答案】C
【解析】该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推断能力。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推断实词,首先要结合语境。因为结合语境“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意思是,曾经有所推荐,那人来道谢,安世非常遗憾,认为推荐贤良,介绍有才能的人,哪里有私人感谢的道理?因而“绝勿复为通”为交往、往来的意思。而答案提供的解释“通报,举荐”前后矛盾了,他无所通报,也已经举荐过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君而不可,尚谁可者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B.①尝有所荐,其人来谢 ②吾其还也 C.①为子延寿求出补吏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①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答案】D
【解析】D项都是连词“因为”的意思,A项如果︱表转折,却,B项代词这个︱表商量语气,还是C项替︱被。该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的常见题型。考生平时要牢牢掌握高考规定考查的十五个虚词,分别为:为 、之 、则、者、其、而、乎、何、且、若、所、因、焉、以、于、与。 备考文言虚词“三抓”。1.抓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个,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同类集中。2.抓课文。虚词的考查方式,多为选择题,每个选项两个句子,一般必有一句出自课本。根据这一特点,考生应立足课本,结合经典例句,归纳整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3.抓落实。对于典型用例,经常复习,防止遗忘。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上巡视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张安世把书中的内容详备地写出来,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
B.霍光死后,有人奏请皇上让张安世接任大将军之职。张安世得知此事,不喜反忧,向皇帝极力推辞。
C.张安世身兼选贤拔能的大权,这本是能给他带来利益的肥差,可他却从不让被提拔的人知道是他荐举的结果。 D.张安世对家人的要求尤其严格。儿子为光禄勋,他认为父子俱为显贵,不宜同朝为官,便请求将儿子调离京城做北地太守。
【答案】D
【解析】“便请求将儿子做北地太守”有误,原文是“上以为北地太守”。 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通常错误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不当,时间错位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翻译下面两句话。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答案】(1)假如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利,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您了。 (2)侵损秦国的利益从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认真考虑这件事。 (3)使者往来,我们提供他们缺少的东西,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解析】该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所考的三句都是课内,相对较简单。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 原文翻译
张安世表字子孺,年轻时因父亲关系做了郎官。因擅长书法而供职尚书,尽心尽力于职责,例行假日没有外出过。皇上巡视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住了那些书的内容,把书中的内容详备地写出来。后来悬赏征求找到了那些书,用来校对没有什么遗漏的。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
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执掌政权,因为张安世品行忠厚,霍光亲近重用他。过了一段时间,天子下诏书说:“右将军光禄勋张安世辅佐政务,担任宿卫,严肃恭敬,从不怠慢,十三年了,都能康乐安宁。信任亲人任用贤人,是唐虞时代的治国原则,封张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霍光死后几个月,御史大夫魏相密奏皇帝说:“车骑将军安世侍奉孝武皇帝三十多年,忠心诚信谨慎厚道,勤于国事,他是国家的重臣,应该加封他的地位,让他做大将军。”皇帝也想任用他。安世听到这件事情,内心恐惧,不敢接受。于是,前去拜见皇帝,摘掉官帽叩头说:“我实在是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足以做这样的高官,接替大将军霍光的职位,恳请您稍加哀怜,来保全我的性命。”皇帝笑着说:“你说的太谦虚了。如果你不能够胜任这一职务,还有谁能够胜任呢!”安世再三推辞没能成功。
曾经有所推荐,那人来道谢,安世非常遗憾,认为推荐贤良,介绍有才能的人,哪里有私人感谢的道理?于是跟这个人断绝了关系,不再跟他来往。有个郎官功劳很大,官职得不到升迁,自己找张安世谈起这事,张安世回答说:“您的功劳大,英明的皇上是知道的。臣下是供职的,有什么功劳大小可以自夸呢!”拒绝了,没有答应。没多久,郎官果然升迁了。莫府长史升了官,安世问他自己的过失。长史说:“将军是皇帝的股肱之臣,但是没有推荐士人,谈论此事的人都瞧不起您。”安世说:“皇帝贤明,对于臣子中的贤与不贤分得很清楚,我修养自己罢了,怎么能够了解士人并推荐呢?”他要隐藏名声疏远权势就是这样。
张安世自己发觉父子地位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替儿子延寿请求外出做官,皇帝让他做了北地太守。安世居于列侯的高位,封地万户,然而自己穿着黑色粗厚的丝绸,夫人自己纺织绩麻,七百家奴,都有手艺活做,在家里经营产业,经常积蓄细微的财物,因此能够不断增加财产,比大将军霍光还富有。天子非常敬畏大将军霍光,然而内心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更亲密。
元康四年的春天,张安世病,呈上报告归还侯爵,请求退休。皇帝回复说:“将军年事已高且疾病缠身,我非常同情。即使不能够主持事务,用谋略和智慧克敌制胜,你是先帝是重臣,擅长治乱之事,我比不上你,所以多次征求你的意见,是什么怨恨让你想要上书归还大将军、富平侯的官印呢?今】速求去,是待朕不厚,而忘旧恩,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啊!希望将军多吃点饭,找医生看看,安心养神,来辅助我。”安世又勉强主持事务,到秋天去世。皇帝赠给他印绶,用战车和武士为他送葬,谥号为“敬侯”。
三、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阅读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通过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等意象,生动地勾画出了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
【解析】该题考查诗歌的意象。诗歌中的意象常常是景和物,作用通常是渲染某种气氛,烘托某种情感。该诗中的意象有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等。繁露、寒月意象给人凄冷的感觉,而疏竹、石泉给人以清幽的感觉,山鸟的鸣叫也是以动衬静。古人往往借某种意象来传达相对固定的情感,考生平时需要留心积累,并能结合诗句理解分析。当然也有的意象在不同的诗境中能传达不同的意象,比如柳,可以传达留恋不舍的离别情,可以代表初春的生命,也可以代表恶势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2】结合全诗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案】以动衬静。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声音,用越远越清晰的泉水声和偶尔一喧的鸟鸣等,反衬出夜的寂静,环境的清远和空旷。从而衬托出他在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情怀。(4分。答出“以动写静”或“反衬”给1分,简单分析得1分;感情理解准确,答到关键词“孤独、愁苦、寂寞、郁悒、无人理解”
等给2分。另:如果答出“借景抒情,以空旷寂寞之景,衬托作者谪居中孤寂的情怀”,并适当分析,同样得分,但总得分不得超过4分。)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抒情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抒情方式分两类:一类是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一类叫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结句写景又叫以景结情。表现手法,包括动静相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结合,以虚衬实,想象,联想,用典,对比,烘托,细节描写,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手法。这首诗有以动衬静,以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声音,泉水声、鸟鸣反衬出夜的寂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四、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沁园春·长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走尽这雨巷。(《雨巷》)
(3)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4)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 。(《论语》
【答案】(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戴望舒《雨巷》)
(3)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徐志摩《再别康桥》)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解析】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携、峥嵘、稠、颓圮、篙、漫溯、斑斓等,当然也有生僻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五、选择题
1.列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冰屑(xiè) 干练(gàn) 猝不及防(cù) 叱咤风云(Chà ) B.坍圮(pǐ) 浸渍(jìn) 屏息以待(Bǐng ) 亘古未有(gèng) C.创伤(chuāng) 瞋目(chēng) 忸怩不安(ní) 引吭高歌( háng ) D.弄堂(lóng) 刀俎(zǔ) 长歌当哭(dàng) 挥斥方遒(qiú)
【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字音。A项叱咤zhà 1: 咤 zhà;2: 咤 zhā 大多指神话人名,例如:金咤、木咤。该字与姹紫嫣红中的“姹”(Chà),惊诧中的“诧”(Chà)要区别开。B项亘古gèn,该字很容易误读。C项瞋目chēn,瞪大眼睛表示愤怒。主要考查多音字,如咤,习惯误读字如“亘”。 考生平时要注意思辨形似字的读音,形近字误读。考查形近音异字,主要是和与其形近字混淆而错读。例如:因“谄”与“陷、馅”相近,将“谄”chǎn错读成 xiàn;“掣”与“擎”相近,将“掣”Chè错读成 qíng。再如啜(chuò)泣, 拾掇(duō), 缀(zhuì)玉连珠,苦学不辍(chuò);又如分泌(mì), 沁(qìn)人心脾; 游弋 (yì),戈(gē)壁;告罄(qìng),馨(xīn)香;磐(pán)石,钟磬(qìng) 。平时积累一定要细心分辨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纽扣 楹联 剑拔弩张 胆战心惊 攻城略地 B.惆怅 瓦菲 奋笔疾书 举一反三 绿草如荫 C.斑斓 作揖 书生意气 陨身不恤 提要钩玄 D.落漠 机缘 暗然神伤 天伦之乐 迥乎不同
【答案】A
【解析】B项绿草如茵C项殒身不恤D项落寞、黯然神伤。本考点所考查的内容主要是:①形近字,如“殒身不恤”的“殒”和“陨落”的“陨”②音同音近字,如“绿草如茵”的“茵”误写为“荫”;③音同形近字,如“落寞”的“寞”误写为“漠”。试题备选项中一般涉及对16个字的正确识记。“据义辨形”是辨析汉字字形的最根本的方法。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除了少数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外,绝大多数为形声字。而形声字的形旁表意,即根据其形旁来判断字的意义。反过来,我们可以根据词语中某处语素的意义来判断该语素(汉字)的字形是否正确。例如:同音字(枪)“杆”、(麻)“秆”与(竹)“竿”,“杆”从“木”,指“器物的像棍子的细长部分”;“秆”从“禾”,指“某些植物的茎”;“竿”从“竹”,
指“竹竿子或类竹竿的东西”。形近字“赝”(品)与(义愤填膺),“赝”从“贝”,指“伪造的物品”,“膺”从“月”(肉),指胸。因此,在汉字复习时,一定要结合字义理解记忆。平时要注意积累,扩大词汇量,有些字之所以认不准,往往因为对它不熟悉,甚至从来没见过。没有一定数量的字词识记,是不可能形成语文能力的。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3.填入下列语段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 。 ②在这里,你可以 当地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
③在语文学习中,课本被视为精确无误的典范,学生只有迷信的义务,却很少 。 A.寂静 品味 置疑 B.安静 品味 质疑 C.寂静 品尝 质疑 D.安静 品尝 置疑
【答案】C
【解析】安静是针对多人共处的小环境,比如教室很安静,侧重有秩序;寂静则多来描述一个空旷无人的大环境,比如山谷。窗外的世界是个大环境。因此应选寂静一词。品味,大多是指对诗文等艺术作品的欣赏。品尝是食物对味觉作用和本身对事物的感受。第二句语境是小吃,应选品尝。排除后选C.质疑读音:谓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置疑读音:表示怀疑。多用于否定。如:不容置疑;无可置疑。近义词可以从用法方面辨析 :1.看适用对象。 如:启用、起用2.看成分搭配 如:发扬——优点、作风、传统;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干劲。3.看词性语法 如:启示、启事4.看习惯用法 如:捉摸、琢磨 辨析:“捉摸”习惯上用于否定句,“琢磨”习惯上用于肯定句。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 一句是( )
A.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B.他是大家公认的才子,能写出很好的美妙诗篇。
C.历史的长短不是决定一所学校能否成为一流学校的重要指标。
D.目前学术法制教育存在着僵化、条文化、成人化的现象,急需培养和提高既懂教育又精通与未成年学生相关法律知识的专职教师。
【答案】C
【解析】A“表达了”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词“的愿望”。B“很好的”和“美妙”重复。D“培养和提高”并列短语不能同时和宾语“教师” 搭配,不能做该题时,要关注是否有容易出现语病的一些标志,比如,介词开头的句子要留心后一分句是否有主语;谓语词由“是”充当时要考虑主语和宾语搭配是否恰当;主谓宾任何一个位置由并列短语充当时要考虑是否存在搭配不当;句中出现成套使用的关联词时,要关注主语是一个还是两个,主语的位置是否恰当,如果是表递进关系的,前后分句语序是否恰当;出现两面词时考虑是否存在两面对一面;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词语,可能是不合逻辑(表意相反);出现了“的”字的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搭配不当(偷换主语)、语序不当;出现了文言词语、书面语,可能是语意重复;出现了固定结构,可能是结构混乱;出现了反问句、否定词,可能是肯否不当;后面分句缺少主语,可能是偷换主语,造成主语省略不当;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使用代词易出现的病点主要是指代不明造成歧义; 【考点】【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六、语言表达
请从荆轲、巴金以及杜甫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
要求: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运用排比和反问修辞;语意连贯,内容充实;不少于60字。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答案】【示例】巴金以洋洋万言《随想录》,注视着并未磨灭的血痕,直指过去的黑暗历史,直指自己灵魂的最深处,唤醒人们沉睡的良知,这难道不是“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的世纪老人留给未来最好的财富吗?
【解析】该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答题前仔细审题,“紧扣首句观点”,材料中的观点句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符合所选人物境遇”,题干中提供三个人:荆轲、巴金以及杜甫。“语意连贯,内容充实”,选择其中一个人,必须扣住其能直面人生中的困苦来写。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七、作文
作文。阅读下面一首辛弃疾的词,根据要求作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四季有春夏秋冬,人生有酸甜苦辣。我们总是在品味人生滋味中懂得了人生,不断成长。请以“滋味”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选好观察角度,找准立足点,写出真情实感。(2)选取一个主要事件,体现人生某一方面的滋味,写成一篇记叙文。(3)不少于600字。 【答案】有书的陪伴滋味长
书不是陪伴我长大的唯一物品,但它却是最重要的,它给了我…… ——引子
4岁,第一次亲密接触
在我有记忆以来,直到4岁我才拥有一本真正属于我自己的书,所以,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那本《舒塔与贝克》的连环画,还记得他俩的一些英雄事迹呢。于是,它便为我读书的生涯拉开了帷幕。所以,我注定要一直被它所吸引。
10岁,既是朋友,又是帮手
连环画早已经收入箱底,那似乎已经不能满足我对书的渴望,或者说是欲望。在那些美丽故事的引导下,《中国成语故事》,《格林童话》……渐渐住进了我的书橱,当我用《十万个为什么》中的知识解决掉一些问题后,我可以高兴到不吃饭,高兴到忘乎所以,那时候可真是天真呢,书给我带来了无数的欢乐,我总是用稚嫩的声音像爸爸妈妈撒娇:我还要一本《》可以吗?一定要帮我买好不好? 13岁,Madeinabroda(国外制造)
是上初中,从语文书后的名着导航中,我认识了保尔,鲁滨逊……于是,我的书橱中又多了好多的外国血液,从《简爱》中,我了解了爱的真谛,从《飘》中,我学到了思嘉坚强的一面……仿佛了瞬间学到了好多东西,像是在一夜中崛起,而这些东西都是课本上学不到的,后来,暗暗发誓要像大卫?科波菲尔一样努力的证明自己,像他一样坚持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14岁,MadeinChina(中国制造)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学校刮起了一阵古典风,我当然也是“深受其害”,《论语》,《宋词300首》什么的,一下子就窜入了我的书橱,所以,那些天总是喜欢把之乎者也挂在嘴边,像是在炫耀着什么,虽然现在对那些古典的东西没那么大的兴趣,但回想那段日子,真的很有趣. 15岁,就这么飘来飘去
或许是思想上成熟了许多,或许是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不像以前那么样,现在总小看一些80后的作品,韩寒的《三重门》,小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什么的,当知道年仅16岁的子尤走了后,更是抱着那本《谁的青春有我狂》看了N遍,当想到这个青春的没边的男孩的离去,就要伤心好一阵子,当看到小4书中那些可怜的女子(我不知道可不可以怎么说)也会黯然泪下……那时候,书橱已经满了,这些书只能胡乱的堆在书桌上…… 生活的日子里,书将继续陪伴我,直到走完全程。
【解析】文题中的“滋味”本义是“味道”,喻义是“某种感受”。文体为记叙文,通过事情写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精神得到滋养,得到成长。因此,本文的写作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缘事生感。必须叙写一个中心事件,或围绕一个中心叙写一组事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且,只有事件叙写得“厚实”,生发的感受才会“真切”。那种通篇无事、跟着感觉走的文章只会给人以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二是多法生感。对于“感受”的生发,既可先“事”后“感”,卒章生发,升华情感;也可将“感受”融化在“事件”的叙写过程之中,“生发”于无痕。三是用足描写。中学生的生活一般都是风平浪静的,很难“惊世骇俗”,很难给人以“超级震撼”。那么,要想在“平凡的世界”里生发出让人怦然心动的感受,就必须用敏锐的触觉去捕捉,用细腻的笔触去描写生活中那些让人的心灵为之一颤的场景、画面、镜头,让读者的心弦在你柔柔地拨弄下产生出共鸣,这样才能收到“平凡的人给我以最多感动”的构思之效。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