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幻想、想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现在正处在爱幻想的年龄,在你们的头脑里,一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美好的愿望,现在,想不想起来交流一下?
2、多么丰富的想象,多么美好的愿望。我们看书,书中有一个和我们同龄的小朋友,她梳着马尾辫,右手托着下巴,正在出神地想着,想不想知道她在想些什么?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幻想与想象》这一单元里的第一篇课文《我想》。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赶快读读课文,看看书中的小朋友都想到些什么?不认识的字想法子把它弄会。 2、 指2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纠正字音。 3、 同桌合作认读生字词。不会的互相教一教。
出示:小黑板1: 悠哇、布谷鸟、脚丫、湿软、营养、柔软、课堂、 遥远、汲取、风筝、柳絮
小黑板2:悠、谷、脚、丫、软、营、柔、堂、遥、汲、筝、絮
要求:1、“小黑板1”中的词语,同桌可互相读读,也可用这些词作说话练习。 2、“小黑板2”中的生字,同桌可一字多词练读,也可练习说话。 4、 采取多种方式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交流,了解学情。
1、学生自由再读课文,边读边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可以说自己知道的,也可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着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使学生弄明白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我想变作什么?;根据学生的疑问以及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下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四、解惑释疑,引导想象,体会文章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 重点引导想象第一小节。
1、 师有感情地朗读这一下节,学生闭眼想象。 2、 说说你脑袋里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小结:
桃树枝上一串串粉红色的桃花,张着鲜艳的笑脸,随风悠哇、荡啊……多美呀!哎,布谷鸟也发现了桃花的美,你听,她唱着悦耳动听的歌飞来了,落在桃树枝上,和桃花愉快地交谈着:布谷、布谷……
同学们,你听到了吗?看到了吗?想说点什么? 3、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 4、 .总结学习方法,提出学习要求。
师:刚刚我们边读边想象,在脑子里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感受到了诗歌给我们带来的那种美。其他三个小节,同样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赶快读读、想想,用心去感受一下。同学间可互相交流一下。
(二) 引导交流、想象,体会其他三个小节的美。
1、 随便谈,想谈哪一小节就谈哪一小节;想谈什么就谈什么。 2、 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想象、体会、指导朗读。
(1) 交流第二小节时,重点引导体会“绿色的帐篷”。 a、师:“绿色的帐篷”指什么?从“绿色的帐篷”你想到些什么? 引导想象:湿软的土地上,绿柳成荫的美景。
b、在学生入情入境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 交流第三小节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尽情表达。 a、师可引导:如果把这一小节的文字,变成一幅动感的画面,
那会是一副怎样的画面?(我变成了一只风筝,飞上了高高的蓝天,风筝上装着我的一对善于观察的眼睛,我看到在湛蓝的天空中,有柔软的白云,有明亮的太阳……我望呀,望—--—) b、想想看,我还能望到些什么?
师:在天空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认识的事物,当然,天空中还有许多我们不认识的事物,我们也可以发现。经过探索,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我们不明白的事物。所以,大家齐读这一小节的最后一句话——“蓝天是我们的课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一课时 一、练习说话,提示课题。
1.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些麻烦的事。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请看录像。(第1幅图只有画面没有声音)
2.大家看到录像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给三位小朋友分别起名为小红、冬冬、丁丁,水打翻了,他们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帮他们想想办法。
3.这三位小朋友又是怎么做的呢?这节课我仍要来看图写话;(板书:水打翻以后)。 二、根据问题,看图说话。
1.复习方法。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写过不少看图作文了,大家还记得写好这种作文的小窍门吗?(学生发言) 教师归纳,出示板书: 按照顺序,仔细观察 初看图画,了解大意, 逐幅观察,掌握要点, 合理想象,精心构思, 按照顺序,先说后写。 2.了解大意。
(1)先请同学们把4幅图连起来看一遍,了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板书:
时间:做值日时地点:教室里 人物:小红、冬冬、丁丁、老师
事件:水打翻以后,三位同学的做法。
(2)用几句话,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连起来说一说。 (先自由说,再指名说。) 3.逐幅观察。
(1)观察第一幅图说话。
刚才,我们已观察了第1幅图画,其实书中提供的开头不是第1幅图意,请大家读读开头、并和自己冈6才说的比一比,然后,不看书本说说第一幅图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我们在看图写话时,必须以这句话为开头,然后接下去写。 (2)观察第2幅图说话。
a: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画,画中三个人动作、神态分别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边表演边练说。(小红搔搔脑袋、束手无策,冬冬向教室后跑去,丁丁向教室外面跑去。) b.根据他们的动作神态,大家想象一下,他们心里会怎样想?请女同学表演冬冬、小红,男同学表演丁丁。注意想象时要联系前后图画。 出示练习,辅助说话。 小红搔搔脑袋,着急地想。 丁丁想(),于是连忙向教室外面跑去。 冬冬想(),于是连忙向教室后面跑去。
c、四人小组分角色表演,一人解说,三人分别表演丁丁、小红、冬冬,说说他们当时的想法。
d.请四位同学上来表演,大家评议有没有说具体。
e.请大家连起来说说这幅图。(自由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3)观察第三幅图说话。
a.请大家看第.三幅图,现在冬冬和小红在于什么了?在干活之前,冬冬会怎样对小红说?请两边同学分别扮演冬冬、小红。 b.指名表演。 c.学生练说。
(4)观察第4幅图说话。
a.这时,李老师来了,会对小红、冬冬怎么说?又会对丁丁说些什么?(学生练说,同桌互说)
b.老师来表演图中的李老师,同学们比较一下,自己在说话时,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 c.继续练说。(自由说,指名说) 三、把4幅图意连起来说话。
1.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每—幅图的意思,下面我们要按事情发展的颗序,把4幅图连起来说一说。首先来理清顺序,说说写起因;经过、结果的分别是哪几幅图?· (板书:起因:图1 经过:图2—3结果:图4)
2.按顺序把这件事说具体,注意前后要连贯。(学生自由说,同桌互说) 3.看录像(无声音)谁来当解说员?(自由说,指名说,学生评议) 4.学习刚才几位解说员说话的优点,再自己练说一遍。
5。老师为什么表扬冬冬面不表扬丁丁?你以后遇习困难或麻烦的事会怎么做? 四、指导写一段话。
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不错,接下去老师要求大家写下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闻、地点、人物。
2。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完整的句子把4幅图的意思连起来。 3.用上开头的几句话,看图写一段完整的话。(写在草稿纸上)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课文中4幅图的意思,并组成了一段连贯的话,最后还招它写了下来。希望同学们以后说话和写话要按一定顺序,并做到连贯、完整。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明确目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将四幅图的意思写成了一段连贯的话,这节课,我们来分析一下同学们的作文。
二、评议倒文(1)。
(写在投影片上,出示) ◆
《水打翻以后》教学设计之一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第四册教材中曾学过《一位盲人的感谢信》一课,写的是一位少先队员天天接送一位言人,把爱心奉献给残疾人。《一份爱心》是写“我”把平时节省的零花钱,如数捐给灾区,为灾区人民献爱心。教学时,可结合1998年夏,我国南北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人民群众和解放军战士与洪魔作斗争的情景以及全国上下为灾区踊跃捐款捐物的感人场面。还可以结合《雷锋日记》运行教学。 这是篇选学课文,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可放手让学生学习,教师作必要的指导。 2.教材特点
《一份爱心》记叙了“我”从电视里得知江南大地遭受洪对袭击,心里很不平静,把平时节省的零花钱捐给灾区的感人故事,表达少先队员对灾区人民的一片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共分为三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洪水袭击江南大地,造成重大损失,“我”心里很不平静,决定向灾区捐款,并得到了妈妈的支持。这一段叙述了“我”心里很不平静的原因:洪水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人民群众和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的抗洪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激起了“我”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心和社会的责任感。这也是事情的起因。
第2自然段写“我”抱着储蓄罐,来到募捐站捐款,受到了叔叔的称赞。文章与第1自然段一样开头点明时间。这段文章写得很具体。准确,是本文的重点,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句子比较,体会怎样把句子写具体,写准确。
第3自然段写“我”为这“爱的奉献”而高兴。“回家路上”点出了“捐款以后”这个隐含的时间。回家的路上,“我”脚步特别轻快,哼起了最喜欢的歌。文章的结尾,写得很含蓄,以作的描写反映人物愉快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读出注拼音的生字,能理解“袭击”、“捐助”、小心翼翼”、“奋不顾身”、“赞许”、“奉献”等词语,读懂相关的句子。
2.通过比较,体会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通过朗读,欣赏写得好的句子。 3.培养学生以实际行动向灾区人民献爱心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上下文通过理解词语意思来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生字组成的新词在文中意思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爱的奉献》录音带。有条件的学校可放1998年夏洪水席卷中国大地,军民奋力抗洪的片断。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读准生字。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袭击”、“捐助”、“小心翼翼”等词的意思,读懂相关句子。 3.比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我”对灾区人民献爱心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1)揭题,读题。 (2)讨论:什么叫“爱心”?课文是写谁对谁献上了一份爱心?为什么要献上这份爱心? (3)教师播放或介绍1998年夏洪水袭击祖国大地,军民奋力抗洪的录像片断。 2.自学课文。
(1)教师提出自学要求:
①本文是选学课,主要靠同学自学为主,大家要用这个单元我们学到的“通过理解重点词读懂句子”的方法,在自学中加以运用。 ②能正确认读生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③读通句子。
④结合揭题谈话的问题,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 3.检查自学情况。 (1)词语认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评议正音。 (3)回答思考题。
4.再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1)教师板书重点词(略)。
(2)学生轻声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并划出不理解的其他词语。 (3)师生共同讨论重点词的意思。
(4)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师生共同讨论。 5.读懂句子。
(1)用“……”划出有下列重点词的句子。 (袭击捐助小心翼翼赞许奋不顾身奉献)
(2)四人一组(前后两桌)讨论这些句子,要求: ①读句子。
②理解这些词在句中的意思。 ③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3)全班交流分组学习情况。
(4)教师对汇报情况进行评价和点拨。
6.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让人感动?(读后讨论) 7.课堂练习。 (1)据义定词:
①奋勇向前,不考虑自己的生命安全。() ②不计回报,恭敬地交付。() ③做事非常谨慎,不敢疏忽。() ④认为好而加以称赞。() (2)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比较句子意思的不同,体会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爱心。 3.懂得我们也应该向“我”学习,奉献自己的爱心。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认读词语,说说带点字的意思。 袭击冲垮搏斗救灾捐助
呼唤奉献赞许奋不顾身小心翼翼 2.朗读课文,思考: (1)课后第(3)题。
(2)“我”是怎样去参加捐款的?(找出相关句子) ①读一读这些句子。 ②师生共同讨论。
3.比较句子,体会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
(1)结合第(2)题的第(2)小题,引导学生读句子进行比较: 我抱着小猪储蓄罐,来到募捐站。
我抱着心爱的小猪储蓄罐,急匆匆地来到募捐站。 ①说说这两句话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 ②第(2)句中带点词分别用来说明什么,
③用上这些词,有什么作用?(或说明了什么?) (2)用上述方法比较下列句子。(分小组进行) 队伍向前移动,轮到我了!
长长的队伍向前移动,终于轮到我了! “……全捐吗?”叔叔问。我点点头。
“……全捐吗?”叔叔问。我使劲地点点头。 ①分组讨论。
②检查讨论情况,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4.指导朗读,激发爱心。
(1)学生轻声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4题。 (2)讨论:哪些句子写得好?(不必强求统一) (3)读一读这些句子。
(4)指名朗读自己觉得读得最好的句子。 (5)师生共同评议。
5.朗读全文,汇报学习课文的收获。 (1)师生串读全文。
(2)谈谈自己学了课文的收获。 ①学了课文有什么感想?
②除了向灾区献爱心外,还有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可以献爱心?
(当别人有困难时,我们应当努力去帮助他,献出自己的爱心。特别是学校有些同学家境比较困难,交不起书费,通过大家的努力,让他们安心读书。) 6.播放《爱的奉献》。
(选学课文)《一份爱心》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3个生字,学会其中1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风筝、阳光明媚、体育场、各式各样、老鹰、仙鹤、线轴、拽着、稳稳当当、骨碌碌、橘红色、墨绿、精致、宇宙”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们在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
4、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风筝进行想象。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写风筝的诗或文章。
2、自制或买风筝准备参加放风筝活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过的古诗导入,在学生对风筝的历史有了简单了解之后,先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掌握观察图画的一般顺序,在理解图画的基础上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理清“大蜻蜓”飞上天之前、之时、之后的情景,并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兄弟俩当时高兴的心情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巩固理解,加深印象,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交流搜集材料,拓展阅读(最好也应该要求学生读熟。为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带学生外出放一次风筝,最后,写一篇日记,将这种感受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启发导入 以古诗《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导入,揭题并简介风筝。 二、观察图画,自学探究
1、指导按“从上到下、从景物到人物”的顺序观察图画。自由发言。
2、图文对照,自读课文,学习本课中的生字并画出生词。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词:“鹦鹉、老鹰、仙鹤、蜈蚣”等,联系事物,观察特点,说出记忆方法。用手书写记忆生字。 3、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畅所欲言说说课文大意。 三、深入探究,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1、同桌齐读课文,讨论作者在课文中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又写了什么。理清文章思路,重点讨论作者是怎样把放风筝的过程写具体的。
2、重点讨论朗读“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天空一段,指导读出当时“我”高兴的心情。
3、自由朗读课文,谈自己对课文感受最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感受。重点讨论课文
中作者在描写体育场的欢快情景时都用了哪些词语?这些词语在表现人物的心情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画出这些词语,集体讨论) 四、朗读比赛,体验感悟课文内容。
1、自由练读;2、指名读;3、分组读;4、师生比赛读。(根据情况再做安排) 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体育场的欢乐景象和同学们放风筝时喜悦的心情。读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五、记忆生词
展开记忆生词比赛,学生自由到黑板上写出自己记住的生词(每次四名,其他同学补充)。错误较多的重点指导,并要求同学更正。 六、小结
作者把放风筝时看到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生动,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同学们应该学习这种写法,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指认并默写生词。
2、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大致内容。 二、朗读课文,思维拓展。 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除了文中写到的风筝,还会有哪些风筝?为什么作者没把这些风筝全写进课文中?
“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一段,讨论:作者把那些没有生命的风筝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为什么?你能做到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你搜集到的作者写风筝的文章都有哪些,同桌或小组共同交换阅读,争取读得流利有感情。
3、抄写并试背描写天空中各种各样风筝的句子。 4、抄写生词,巩固生字。 教师重点指导。 三、布置作业
1、自制或买风筝,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去临淄区广场放风筝(注意指导放风筝的方法和对空中风筝的观察)。 2、写日记。
1《放风筝》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