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经济学的性质与边界
【摘 要】把经济学运用到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事实,而学校管理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还在学科发展的初始阶段。本文从学校管理学的演进、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和管理经济学的崛起这几个方面分析并阐述有关学校管理经济学这一交叉学科的属性与边界问题。
【关键词】学校管理经济学;性质;边界
1 学校管理学的演进
学校管理学是以学校以及学校中的管理问题为基础和前提的一门分支学科。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人学突破神学的束缚,管理思想深入到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各个方面,学校教育也得到迅速的发展。随着民主化的运动和经济的不断繁荣,教育的内容日趋丰富,学校规模逐渐扩大,内外事务也日趋复杂,于是分离出专门进行事务财务等管理的部门和人员,从事学校的管理活动,这就产生了学校管理学的现实需要。但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的学校管理学与我国学校管理学的发展轨迹并不完全相同,如果说发达国家的学校管理学已经开始进入成熟期,我国的学校管理学则还处在萌芽期[1]。这主要是因为管理思想在西方教育领域的引入与实践比我国要早。
1.1 西方学校管理学的演进
现代意义上的学校管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国相应实施了义务教育制度。于是,学校规模日益扩大,学校事务日益增多,机构部门繁多,人员冗乱,师生比不合理,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相应的人均教育成本不断增加,教学效率也逐渐下降,学校管理学应运而生。另外,管理理论的影响也是学校管理学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古典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新的管理理念的引入,教育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学校组织的结构上;人际关系理论重视教师参与学校教育管理;重视教学民主;注重并改善教师间的人际关系等,推动了学校民主管理的研究和深化;行为科学理论使得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融入了系统管理的思想。
1.2 我国学校管理学的发展
中国虽然是世界上学校教育及管理理论产生和发展最早的国家,但学校管理学的发展相对来说并不是很成熟。目前,我国的学校管理经济学仍处于经验总结阶段,而且多数的研究都缺乏实证分析,对国外的理论和经验也只偏重于介绍有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
2 西方经济学的产生与管理经济学的崛起
2.1 西方经济学的产生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观和西方基督教的道德理性情怀孕育了西方自然科学的诞生,哥白尼革命使得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思辨哲学的研究方法明确的分离出来,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经济的迅速增长进而使得第一次科技革命及其成果在西方各国得以普及和传播,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自然科学革命在经济领域取得的成就为经济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济学科逐渐发展并繁荣起来,各种企业和公司纷纷建立。
2.2 管理经济学的崛起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强大的对手,一个企业若想以比较低的成本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并不是那么容易。如果企业决策者没有拥有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用成本函数对产品生产成本进行分析的能力,不知道怎样给产品定价或进行投资,也同样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所以,有必要把经济学引入管理的过程中去。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点管理”到福特的“线管理”,再到爱德华·戴明的“面管理”,到现在迈克尔·波特倡导的战略管理,经济学与工商企业管理的联系更加密切。波特的《竞争优势》一书将经济学成功引入工商企业管理领域[2]。由此产生了管理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是把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更具体地说,是利用了经济分析的工具和技术去分析和解决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问题[3]和企业实际存在的经济问题,为决策提供经济依据[4]。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管理经济学有其自己的特点和研究范围及方法。首先,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管理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它阐述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因此,无论是内容的取舍还是叙述的方法都完全服从企业应用的需要。其次,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这体现在它与其他学科的不可分性。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统计学、决策理论以及运筹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管理经济学综合有关企业管理的各门有用学科的一些原理,并把它们联系起来。
3 学校管理经济学的性质与边界
学校管理经济学就是运用西方管理经济学的概念、理论、技术和数学分析方法研究学校管理与决策问题一门学科,目的在于为学校管理者提供经济管理思想和有效管理技术,以便实现学校管理决策的最优化。 3.1 学校管理经济学的性质与边界
3.1.1 学校管理经济学不是管理经济学的分支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学校管理经济学可以是管理经济学的一门分支,是把管理经济学移植到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所以,适用于管理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也基本适用于学校管理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门重要分支,运用西方经济学的方法和技术来解决学校管理中的问题以及帮助管理者做出最优的决策的主要学科基础应该是管理经济学。但学校管理经济学也不能照搬照抄管理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也不能局限在其理论范围之内,而是要适应管理决策的需要,提出更加切合实际的需要,因为学校与企业还有些不同的特点,对于
移植过来的理论及方法不能一概而论。
(1)学校,尤其是一般的公立高校没有利润最大化的动力。它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它的功能是为社会培养劳动力;为国家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更多的人才;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属于公共产品,国家为此支付绝大多数的成本补偿,因此它没有成本最小化和利率最大化的激励。如果一定要让学校和企业的目标统一,当前用“增值”代替“利润最大化”目标,增值可以是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组织的共同目标,即创造大于投入的产出价值。在学校这样的非盈利组织谈“增值”不仅仅指单纯的货币价值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其效用价值,即非货币化的价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