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经济危机
2024-08-21
来源:易榕旅网
应对经济危机,实现比例均衡 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分析 王 勇 (中国民航大学航空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天津300300) 【摘 要】 自美国2007年爆发危机并席卷全球以来,国内学术界在探讨这场危机方面,特别是对于危机爆发的原 因已发表了大量论述。同时,也对我国所受到的影响进行了一定分析。但真正有说服力的见解并不多见。文章从马克思 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大视野出发,提出比例失调是引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并结合这一观点所提供的启示,对 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做出了客观分析,为解决危机提供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危机;比例均衡;应对 【中图分类号】F0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12)02—0042—03 一、从经济危机的根源说起 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 自美国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其后逐渐演变为经济危机 实现的形式。而在社会劳动的联系体现为个人劳动产品的私人 并席卷全球以来,国内学术界在探讨这场危机方面已发表了大 交换的社会制度下,这种按比例分配劳动所借以实现的形式, 量的论著。有许多学者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 正是这些产品的交换价值。”[215 这个规律决定,任何社会在任 危机的根源。他们认为,虽然每一次经济危机的直接或具体原 何时候,社会的总劳动在各个部门、行业之间的分布总是必须 因各有不同,但危机的根本原因都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保持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比例关系,这样才能使社会 这一基本矛盾又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 各部门、各行业社会成员的产品、劳动和活动能够顺畅而不受 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 梗阻地交换,才能保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如果比例关系遭到 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 破坏,各经济活动部门之间的产品交换就必然不能顺畅进行, 小之间的矛盾。0 ̄-28应该说,这一观点没有停留在对表面问题 社会经济就必然不能稳定发展,甚至出现灾难性危机。也就是 的分析,而是从更深层次解释了经济危机的发生,是有一定道 说,马克思主义认为,引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社 理的。但对于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来说,也还有些问题。 会劳动总量分布比例关系的失衡。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一直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存在, 作中曾经多次谈到这一点:“资本既是合乎比例的生产的不断 但经济危机不是任何时候都会发生,如果以它作为根本原因, 确立,又是这种生产的不断扬弃。但是,要求生产同时一齐按照 又该如何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出现的经济繁荣?如何解释 同一比例扩大,这就是向资本提出了决不是由资本本身产生的 资本主义也存在的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其次,这一观点无法 外部的要求;同时,一个生产部门超出现有的比例,就会使所有 解释资本主义之外的经济危机或波动产生的根本原因。因为如 生产部门超出这种比例,而且超过的比例又各不相同。”[31397-39 ̄ 果按此观点推下去,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要消灭了资本 “一切平衡都是偶然的,各个领域中使用资本的比例固然通过 主义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就可以消灭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 一个经常的过程达到平衡,但是这个过程的经常性本身,正是 或消除经济波动。然而,这与现实中社会主义国家的状况是相 以它必须经常地、往往是强制地进行平衡的那种经常的比例失 矛盾的。那么,真正引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具有普遍性的内因 调为前提。”[4]562 又是什么呢? 二、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 对此,我们的观点是:比例失调是引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 题 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经济活动 在美国经济危机逐渐席卷全球的时候,我国经济也出现了 必然要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劳动分工和交换的规 一些困难。对此,国内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我国经济是受到了外 律分化为各不相同而又要互相交换产品的众多劳动生产部门, 界冲击。但仔细分析后会发现,我们问题的出现主要还是由自 其中每一个劳动生产部门总要按照劳动分工规律在社会总劳 身原因造成的。 动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 近代以来,随着城乡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经 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 济活动分工和交换的深度、广度越来越增大,人们越来越远离 是它的表现方式,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 自然经济状态,进入了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形态进化的“第二大 【收稿日期】2011-04—2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与解决全球经济危机的对策研究”(09BJLD04) 【作者简介】王勇(1971一),男,天津人,中国民航大学航空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 阶段”,或“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 外,投资效率不高也为未来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埋下了隐 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 患。 ’ 系”。[51104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摆脱这“第 第二,经济的外部失衡进一步加剧。2008年全年外贸顺差 二大阶段”。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在那个按 为2 954.6亿美元,创历年新高,同比增长12.7%;按当年末汇 比例分布的社会劳动网络中的某一个“网点”上生存。一方面, 率折算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额为人民币2 0193.5亿元,占GDP 他所在那个“网点”在结构网络总体中所占比例是否适当或是 的份额为6.43%。这表明净出口对GDP的拉动力和贡献率仍然 否遭到破坏,决定了他的经济生活或经济地位能否得到稳定的 很大。同时,也反映出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出口部门和外需增 保障。而整个社会经济是否能够稳定发展,就取决于它的生产 长(见表1)。当世界经济遭受严重冲击时,外部失衡必然会拖累 力水平决定的社会劳动在各个劳动部门分布的比例关系能够 我国经济,给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1)长期的 在多大程度上得到维护。此时,也会有一些企业和个人的经济 外贸顺差输出了大量的实际资源,使我国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受 活动从自身的牟利出发,顾不上从社会总劳动在各个部门分布 到制约。资源紧缺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 的比例关系全局中找到自己适当的活动空间,容易造成无意识 要的关注点。长期以来,我国充分发挥“低价粗放型”模式的优 地破坏比例关系的潜在趋势。而靠市场本身也解决不了宏观经 势,挣得了大量外汇,但这是以有限的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 济协调运行的问题以及实现经济发展所必须要解决好的社会 损害了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和潜力,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 问题。另一方面,因为某些经济政策和体制的影响,参与交换的 发展是不利的,而且还容易引起贸易摩擦。(2)国际收支顺差给 企业和部门掌握与运用有关资源的能力存在着差异。由此,在 人民币汇率造成了持续的升值压力,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平稳运 交换过程中,掌握和运用有关资源能力强的,必然会利用自己 行。外汇大量涌入意味着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力度加大,要减 的强势地位,把更多的物化劳动(货币)和活劳动(劳动力)聚集 轻外汇占款造成的过多基础货币发行对国内货币市场的影响, 到自己的掌控之下;而掌握和运用有关资源能力弱的必然会逐 人民银行必须加大回笼现金力度或提高利率,这些都会加大人 渐失去自己在产品和劳动的交换中理应换得的份额。这同样造 民币的升值压力。同时,市场上形成的人民币升值预期还会引 成了一些行业和部门社会劳动分布比例的失衡。具体来说,主 发短期投机资本的大量涌入,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大 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规模热钱的频繁流动对于实体经济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调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长期存 (3)巨额的外汇储备(见表2)在经济危机时期面临更大的福利 在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已经存在,在苏联 损失。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有很大的比例。经济危机的爆 发展模式和“生产资料部类优先发展”的思想影响下,为了最大 发造成美元贬值,以美元标价的资产也大幅缩水,造成巨额的 限度地动员国内资源发展工业,特别是加快重工业建设,倾向 福利损失。而且市场预期美元的持续贬值,会导致我国外汇储 于采取促进积累的经济政策,曾经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改革 备的巨大账面损失,其结果是令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陷入两难 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 境地——抛售美元会造成国际美元汇率恐慌性下跌,外汇储备 经济转变,投资与消费结构比例不合理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 进一步缩水;而继续持有的话,又会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 有所改善,但是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 从而刺激外汇储备更快增长。 后期,为了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我们采取了 表1 中国国际收支状况(2004--2009) 以投资为导向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投资保持宏观经 济适度快速增长。虽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也带来了投资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上升的 问题。同时,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树立科学的发展 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认为加快发展就是加快经济增长。在这种 思想指导下,制定了不切实际的经济增长目标。许多地方政府 官员都非常清楚,要想完成经济增长目标,就必须在扩大消费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 ̄整理所得 和增加投资上做文章,但扩大居民消费方面文章难做,甚至费 表2中国近年外汇储备(2004--2009) 力不讨好,见效最快的办法就是增加投资。于是,基础设施建设 和城市改造越搞越大。结果,投资增长大大快于消费增长。根据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从2005--2008年我国的投资率逐年攀升, 分别为48.3%、52.2%、55%和57.3%。而居民消费由于收入水平 的制约(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8%, 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1%,均低于GDP年均9.4%的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htlp://www sate.gov. ̄n公布数字整理所得 增速)、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住房、医疗、失业养老保险、教 第三,一、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仍存在失衡。2006 育等大力度的开支,增强了居民未来支出预期,强化了预防性 年,我国GDP同比增长10.7%,比上一年加快0.3个百分点。其 储蓄动机,削弱了居民的消费能力)以及收入差距的扩大、农 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构成中占比 民消费水平还较低等原因,导致最终消费率呈下降趋势,从 分别为11.8%(增速为5%)、48.7%(增速为12.5%)和39.5%(增 2005--2008年分别为37.7%、36.2%、35%和35.3%。投资与消 速为10.3%)。从增幅看,第一、三产业均低于GDP的整体增幅; 费比例失调会造成国内有效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长期不足。而 从构成看,二者之和仅占GDP总量的51_3%。①而一、j产业的 且,一旦过多的当期投资需求转化为下期的投资供给后又不能 贡献率之和在大多数年份也小于第二产业(见表3)。这些数据 为消费所消化,就可能形成产能过剩,进而会导致通货紧缩。另 表明,尽管第一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已经有了迅速提高,但增 ①以上数据参见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11公布的数字。 加值增速较低,实现农业进一步增产、农民进一步增收仍有一 定难度,农业的基础地位还比较脆弱。同时,也说明我们还要加 快发展第三产业。近年来,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的比重虽 然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我国制造业在政策和体制等方面都具 有相对优势,使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个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扭 曲,导致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在GDP中的占比和对GDP增长 的拉动仍然偏低(见表4、表5)。 表3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贡献率(2004--2009) 个人消费和储蓄比例,提高储蓄水平。二是国民收入的初次分 配不合理。国有企业利润所得上缴后,不再向国家分配红利,全 部留在了企业或控股公司。私人企业为了避免再缴个人所得 税,也有许多不分红,把钱留作企业今后的投资资本。这些都扩 大了企业利润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例,造成企业储蓄持续提 高。企业不分红,加之包括能源、公用事业、土地价格、污染控制 在内的投入成本低,资源行业不交资源税费,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了国家的财政收人,减少了可支配收入向居民部门的转移,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的储蓄率,不利于消费需求的增长。 三、解决经济危机的对策建议 在今天发展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根据我们上 面的分析,是可以采取某些措施来预防危机或缓解危机的烈度 和痛苦的。那就是,监测社会劳动总量在各行业、部门分布比例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O LO>>,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表4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2004--2009)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Hwww stats.g,wm公布数字整理所得 表5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单位:百分点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o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第四,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率的比例失调。长期以来,我们把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归结为高速增长,而不是以科技创新和 科学管理为基础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以速度为中心的 非科学发展方式在我国长期处于支配地位。所有的经济政 策——国民收入分配政策、资源配置政策、投资政策、基本产业 政策、城乡政策、调控政策等等,几乎都是以速度为转移的。与 此同时,效率则较为低下。在我国,通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来换取高增长的发展惯性依然很大。从投入和消耗来看,投入 大、消耗多仍然是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由 于投入产出的效率低下,2008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经济总 量的8%,而消耗的资源总量却达到了15%以上。其中,钢材消 耗超过31.8%、原煤达到39.6%、水泥消耗达到48%。我国已成 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最大的国 家,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大国。我国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 分别是日本的8.6倍、英国的6.5倍、美国的4.3倍,甚至是印 度的1.1倍。 第五,消费~储蓄结构严重失衡。近几年,有关数据表明, 我国的储蓄率已高达50%。这主要归结于两个原因:一是国民 收入再分配机制的不合理。多年来我们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点 是投资于生产性项目,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领域的投资不 足。这种生产性财政模式多年来导致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 造成消费者为了应对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而调整 的失衡程度,并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加以矫正。对于如何 衡量社会总劳动分布比例是否失衡和它的失衡程度,马克思早 已给出了关键的提示:“在社会劳动的联系体现为个人劳动产 品的私人交换的社会制度下,这种按比例分配劳动所借以实现 的形式,正是这些产品的交换价值。”[615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各 行各业产品在市场交换中实现的交换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吻合 或背离程度,就是衡量社会劳动分布比例是否失衡或失衡程度 的一个适当尺度。如果一个经济体中有全局性影响的商品交换 都是在市场价格与交换价值基本吻合的情况下实现,就可以肯 定即使该经济体处于高速发展之中,也一定会相对平稳地发 展,而不至于大起大落,发生剧烈的震荡。反之,如果对整个经 济体有重大影响的商品交易都是在市场价格大大高于社会平 均必要劳动所决定的交换价值条件下进行的,那就可以判定该 经济体的社会总劳动分布比例已经严重失衡,必然要爆发经济 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预防或缓解危机的破坏就不仅要借助于市 场的调控力量,更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此时的调控不应像 凯恩斯主义主张的那样,仅以“弥补投资需求不足”作为主要目 标,而应该以矫正遭到破坏的社会劳动分布比例关系为主要目 标。政府一方面要通过采取货币、财政、税收等政策,调整好产 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大和鼓励市场上所需要的产品的开发、 投资和生产,扶植那些利润率水平低于平均利润率的行业和部 门;限制和压缩一些可能影响全局的大企业或个别行业借助某 些“超市场”力量所攫取的巨额超额利润。另一方面,从长期稳 定发展考虑,则要通过立法、执法等手段,要求各职能部门公布 客观、准确的供求信息,迫使企业经营者公开其产品的销售量、 库存量、利润等一些所谓的“商业秘密”,利用这些资料扶植信 息部门建立供、产、销信息网,衡量监测全社会各行业、部门的 利润率水平,指导企业和个人按照公布的信息及时调整自身的 生产和经营,从而使整个社会劳动在各产业部门间尽可能地实 现按比例均衡分布。 【参考文献】 【1]张字.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的道路….经济学动态,2009 (4).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1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jE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责任编辑:Z校对: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