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树学实习报告
姓名:***
学号:********* 小组:第四组
小组成员:陈榕,荆迪一,张彦,韩蒙,刘晶晶,吕莹莹, 指导老师:***
实习目的:
测树学是从事林业调查与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主要专业基础科目之一,其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实践环节,温习已学知识,预习新内容,也为锻炼同学们的组织能力与相互协作能力,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习工作。
实习内容:
基本训练(立木胸径及其树高测定) 立木材积测定(区分求积法) 标准地调查与林分因子测定 角规测树(原理、方法、技术)
实习组织与要求:
以小组为单位,每班分 5 个小组;
安全第一,遵守纪律,爱惜仪器,密切协作,保证数据质量; 每人撰写实习报告。
仪器工具:
测树罗盘仪及支架 测高器 直径钢围尺 皮尺 角规 标杆
工具包、粉笔 实习指导书
记录笔、本(纸)及计算器
实习时间:2012 年4 月16~20 日(第10 周)
标准地调查
标准地调查是林分调查的主要途径、手段或方法。所谓标准地,即人为选定 的、并且期望能够代表待测林分调查因子平均水平的典型地块。它应该是整个林 分的缩影,通过它可以获得林分因子的数量、属性及质量指标值,其中,林分数 量因子值可由标准地调查结果按面积比例换算。林分调查结果的精度,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标准地对该林分的代表性,设置标准地时,应对整个林分作比较全面踏 查,目测各主要调查因子,从而形成林分平均标志的轮廓,根据这个轮廓选择适 当地段设置标准地。
按设置目的与用途,标准地分临时标准地和固定标准地两类。临时标准地是 为临时满足需要能迅速提供资料而设置的,只进行一次调查。固定标准地是在较 长时间内进行科学研究试验,有系统地连续收集资料而设置的,要进行多次调查, 测设要求更为严格。
一、 标准地设置
(一)选择标准地基本要求
(1)必须对所预定林分要求有充分代表性; (2)不能跨越林分;
(3)不能跨越小河、道路或隔离带,且应远离林缘。 (二)标准地形状
为便于设置及面积计算,一般为正方形或矩形(带状),林分密度低、通 视良好、地势较平坦时可为圆形。 (三)标准地面积(即大小)
为了充分反映林分结构规律和保证必要精度,标准地内必须有足够林木 株数,本次实习,要求设置正方形标准地,其内林木株数不少于50 株。 (四)标准地境界测量
罗盘仪测角,皮尺量距,在坡地上量距要改算为水平距离,测线闭合 差一般不得超过
1. 200 为使标准地在调查作业时有明显边界,测量境界线同时应伐开灌木,清除蒿草,对 测线外的树木,在面向标准地一面标出明显记号(可用粉笔作记号)。根据需要,标准 地四角可埋设临时或固定标桩。
二、 标准地林分因子调查与测定
(一)每木调查
又称每木检尺,即测定标准地内每一株树木的胸高直径(可精确到0.1cm),这是标准 地调查的最基本工作。有时为简化记载和计算,每株树
直径可按整化径阶记载在每木调查表上,我国常用划“正”字格式进行记录。 1. 径阶大小确定 2. 确定起测径阶 3. 其它注意事项
调查记载需分别树种进行。如果是复层异龄混交林而又能够划分出 林层和年龄世代,则需分别林层和世代调查记载。按整化径阶记载 时,有时每株树还需要按照相应标准确定出它是用材树还是半用材 树或薪材树,分别记入每木调查表各相应栏目。
标准地每木检尺记录表:见小组实习报告
由标准地每木检尺实验数据计算得:
算术平均值(cm) 23.45
平方平均值(cm) 24.15
按径阶分组:
序号 1 2 3 4 5 6
径阶cm 14 16 18 20 22 24
株数 2 4 2 4 3 3
序号 8 9 10 11 12
径阶cm 26 28 30 32 34 36
株数 9 5 4 2 2 1
径阶分布图:
(二)测树高
目的是求林分平均高或径阶平均高。本实习可沿标准地对角线随机选 取15~25 株,实测每株树的树高和胸径(精度均记载到小数后一位),中 央各径阶需测3~5 株,其它各径阶1~2 株,根据树高和胸径实测值,采 用适当模型或手工描绘调制树高—胸径曲线,根据每木调查算出的平均直 径,代入树高曲线求出相应平均高。
次要树种只需测出与平均直径相近的3~5 株平均木的树高,以其平 均值作为平均高。
计算得 D=23.45cm,代入树高曲线公式,得相应平均高h=17.81m
(三)测定年龄
可用生长锥、伐倒标准木查数根颈年轮数或查数轮生枝等方法查定。 (四)测定郁闭度
可按测线、测点或树冠投影等方法测定。 (五)各项林分调查因子的计算
包括平均直径、平均高、平均年龄、树种组成、地位级(或地位指数)、 疏密度、蓄积量、出材等级等。
本次实习林分蓄积量采用平均标准木法(参见附录1)计算。 (六)其他工作
包括地形、地势、活地被物的种类和生长分布状况、土壤、幼树更新 和林分卫生状况等的调查记载,其详细程度视具体要求而定,有时还需伐 倒标准木或树干解析木,进行林分蓄积、材种、生长等方面的计算和分析。
树高测定记录表:见小组实习报告
附录 1:平均标准木法计算林分蓄积量的方法 (1)设置标准地,并进行标准地调查;
(2)由标准地每木检尺结果,计算出平均直径(Dg),根据所得树高曲线,求出林分 平均高(HD);
(3)寻找1~3 株与林分平均直径(Dg)和平均高(HD)相接近(一般要求相差在±5%以 下)且干形中等的林木作为平均标准木,用区分求积法(参见立木上部直径测 定)测算其材积;
(4)按下式计算标准地蓄积量,并根据标准地面积换算为单位面积蓄积量。
MVinGi1i1n
ig式中:n 为标准木株数, Vi与gi分别为第j株标准木的材积及断面积,G 与M
分别为标准地总断面积与蓄积量。
竖直角
测径高
β[β=a
度
rc(hT-h
hT(m)
H/L)] 2.2 5.2 0.00 11.31 直径读数n 1.5 1.30 上部直径 22.95 19.89 D2
3--18 L=15 526.7025 395.6120.041367 0.031071 H=20.5 3--16 L=15 H=23 3--14 L=15 H=20.5 3--32 L=15
8.2 21.80 11.2 30.96 14.2 38.66 17.2 45.00 20.2 50.19 0.3 0.00 5.3 18.43 10.3 33.69 15.3 45.00 20.3 53.13 0.2 0.00 5.2 18.43 10.2 33.69 15.2 45.00 20.2 53.13 0.1 0.00 3.1
11.31
1.12 18.09 0.85 14.87 0.70 13.45 0.50 10.61 0.20 4.69 1.85 29.25 1.65 26.09 0.95 17.13 0.67 14.21 0.30 7.50 1.60 25.30 1.20 18.97 0.90 16.22 0.40 8.49 0.20 5.00 1.80 28.30 1.40
21.42
1 327.2481 221.1169 180.9025 112.5721 21.9961
855.5625 680.6881 293.4369 201.9241 56.25
640.09 359.860
9 263.088
4
72.0801 25
800.89 458.816
4
0.025702 0.017367 0.014208 0.008841 0.001728 Vi=0.44738
9 0.067196 0.053461 0.023047 0.015859
0.004418 Vi=0.664964
0.050273 0.028263
0.020663
0.005661 0.001964
Vi=0.413777
0.062902 0.036035
H=22.5 6.1 9.1 12.1 15.1 18.1 21.80 30.96 38.66 45.00 50.19 1.25 1.10 0.80 0.60 0.40 20.19 19.24 15.37 12.73 9.37 407.6361 370.1776 236.2369 162.0529 87.7969 0.032016 0.029074 0.018554 0.012728 0.006896 21.1 3--22 0.25 L=15 5.25 H=21 10.25 15.25 20.25 3--34 1.5 L=15 4.5 H=23 7.5 10.5 13.5 16.5 19.5 22.5 3--28 2.5 L=15 5.5 H=21
8.5
54.46 0.15 0.00 1.85 18.43 1.30 33.69 1.10 45.00 0.50 53.13 0.30 0.00 2.00 11.31 1.80 21.80 1.50 30.96 1.30 38.66 0.90 45.00 0.40 50.19 0.20 54.46 0.10 0.00 1.55 11.31 1.30 21.80
1.10
3.87 14.9769
29.25 855.5625 20.55 422.3025 19.83 393.2289 10.61 112.5721 7.50 56.25
30.59 935.7481 27.53 757.9009 24.23 587.0929 22.74 517.1076 17.29 298.9441 8.49 72.0801 4.69 21.9961 2.58 6.6564
23.71 562.1641 19.88 395.2144 17.77
315.7729
0.001176 Vi=0.50885
7 0.067196 0.033168 0.030884 0.008841 0.004418 Vi=0.56139
3 0.073494 0.059526 0.04611 0.040614 0.023479 0.005661 0.001728 0.000523 Vi=0.75270
3 0.044152 0.03104 0.024801
3--31 11.5 14.5 17.5 20.5 2 30.96 38.66 45.00 50.19 0.00 0.90 0.60 0.30 0.20 1.85 15.74 11.53 6.36 4.69 28.30 247.7476 132.9409 40.4496 21.9961
0.019458 0.010441
0.003177 0.001728 Vi=0.44623
7
800.89 0.062902 L=15 H=22 3--40 L=15 H=21 3--36 L=15 H=20.5 3--26
5 11.31 8 21.80 11 30.96 14 38.66 17 45.00 20 50.19 2 0.00 7 18.43 12 33.69 17 45.00 22 53.13 0.15 0.00 5.15 18.43 10.15 33.69 15.15 45.00 20.15 53.13 1.85
0.00
1.65 25.24 1.50 24.23 1.20 20.99 0.80 15.38 0.30 6.36 0.15 3.51 1.60 25.29 1.20 18.97 0.90 16.22 0.40 8.49 0.20 5.00 1.80 28.46 1.40 22.14 1.10 19.83 0.60 12.73 0.30 7.50 1.48
29.93
637.057
6 587.092
9 440.580
1 236.544
4
40.4496 12.3201
639.584
1 359.860
9 263.088
4
72.0801 25
809.971
6 490.179
6 393.228
9 162.052
9 56.25
895.804
9
0.050035
0.04611
0.034603
0.018578
0.003177 0.000968
Vi=0.679756
0.050233
0.028263
0.020663
0.005661 0.001964
Vi=0.504543
0.063615
0.038499
0.030884
0.012728
0.004418
Vi=0.590688
0.070357
L=20 H=23 3--33 L=20 H=22 总计
4.85 7.85 10.85 13.85 16.85 19.85 22.85 1.9 6.9 11.9 16.9 21.9
8.53 16.70 24.23 30.96 36.87 41.99 46.40 0.00 14.04 26.57 36.87 45.00
1.15 1.00 0.90 0.68 0.50 0.20 0.20 1.45 1.20 0.90 0.50 0.20
23.26 20.88 19.74 15.86 12.50 5.38 5.80 29.89 24.74 20.12 12.50 5.66
541.0276 435.9744 389.6676 251.5396 156.25 28.9444 33.64
893.4121 612.0676 404.8144 156.25 32.0356
0.042492 0.034241 0.030604 0.019756 0.012272 0.002273 0.002642 Vi=0.66470
6 0.070169 0.048072 0.031794 0.012272 0.002516 Vi=0.77580
4
7.010819
由实验数据及上述计算公式可得:
12G=1.878017651,gi=0.57984036, Vi=7.010819,
i1所以,MVii1nGgi1n=756.9 m
i3/ha。
角规测树
角规是以一定视角构成的林分测树工具,根据该视角,有选择地计数为数不 多的林木来测算林分调查因子。
角规种类较多,可测定的林分因子亦较多。通常林业调查工作中使用较为普 遍是水平杆式角规绕测林分断面积及控制检尺测定林分蓄积量。使用时,将确定
的视角正对被测树木树干胸高处,可能出现树干胸高横断面分别与缺口呈现相割、
相切或相余的三种不同情况,对应计数规则是相割计1株,相切计0.5株,相余不计
数。可调节角规视角大小,以适应被测林分直径与密度不同的需要,但计数规則 不变。
1.角规绕测林分断面积的常用公式为:
G= ΣFg j(单位:m2/ha)····································(1) 式中:Fg称为角规断面积系数或角规常数 j为角规点周围第j 株树的状态特征值
Σj为角规点上绕测一周的计数株数总和 2.角规控制检尺测定林分蓄积量的常用公式为: MFgVjjgj (单位:m3/ha)······························(2)
式中: Vj为第j 株树的树干材积(检尺株数较多时,可查相应地区与树种 的一元材积表。否则,需实测),gj 为第j 株树的胸高断面积。
角规测树理论严谨,应用简便易行。但技术操作须熟练从严,才能获得满意 结果,应注意的技术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基本绕测操作规范 ①观测时要对准胸高位置;
②被测树干被遮挡而不得不临时移动位置时,要保持移动后的点位到被测树干 中心距离与未移动前相等,测完被遮挡树干后仍返回原点位;
③要记住绕测起点树,以免漏测与重测,必要时可正反绕测两次以相互检查或 求平均数;
④对难于判断是否属于相切的树木(也称这样的树为临界树),要实测其胸径 和距离,按(3)式进行计算后确定是否计数。设S为角规点至临界树胸高处 树干中心的量测距离,若S=R则为相切,S 式中 d1.3为被测树木胸径 ⑤绕测过程中始终保持角规视角(即角规断面积系数)与所选择的角规断面积 系数一致。 二、断面积系数的选择 用小Fg的角规绕测,计数较多,错计1株影响较小,伹其最大观测距离较远, 不易看清,疑难与被遮挡树增加,影响工效和容易出错。如采用较大的Fg,其优 缺点与上相反,一般根据林分的林木粗细与密度情况选择不同的Fg,下表1可供参 考。 断面积系数选定参照表 林分特征可选用的Fg 林分特征 可选用的Fg 平均直径8-16cm的中龄林,和任何平均直径而林分疏密度为0.3-0.5的林分 0.5 平均直径17-28cm ,疏密度0.8-1.0的中、近熟林1 1 疏密度0.8以上,平均直径28cm以上的成、过熟林2或4 2或4 三、林缘误差的消除 当角规点落在林缘附近时,由于不可能进行全圆周绕测而使结果偏小。可先 11 在林分四周划出林缘带,林缘带宽度 Rmax 按下式(6)计算。 Rmax =50d1.3maxFg ··································································(6) 式中d1.3max为林分内最粗树木的胸径 可以避开在林缘带内选择角规点。倘若角规点落在此带中,则绕测半圆并把 计数株数乘以2,落点在林缘角落时,绕测900并把计数株数乘以4。 四、角规点数的确定 (1)典型选择时,角规点数,可参考表2。这只适用于整齐的人工中幼龄林, 且忌有意在生长好的地方设点。 角规点个数参照表 林分面积(ha) 1 2 3 4 5 6 7-8 9-10 11-15 >16 角规点个数 5 7 9 11 12 14 15 16 17 18 (2)随机选样时,角规点数可按待测林分的角规计数株数的变动系数与精度 要求计算确定。表3表明,角规计数株数的变动系数较小,应用角规进行林分抽样 调查,若面积不大,工效不高。因为以平均30%的变动系数,要达到90%的精度 和95%的可靠性,按简单随机抽样计算样点数,需设置36个角规点。故在有经验 的情况下,一般用典型设点。 角规计数株数的变动系数 林 分 平均胸径(cm) 角规点数 计数株数的变动系数(%) 落叶松天然林 20.6 225 33.66 落叶松天然林 17.0 169 27.74 白桦天然林 19.8 169 35.60 白皮松人工林 10.8 529 10.33 黄山松人工林 14.3 30 83.00 落叶松天然林 6.0 625 48.70 自平曲线角规控制检尺记录表: 记 录观测特号 征值 胸径 (cm) 距离(m) 胸高断面积(m2) 树干材积(m3) 蓄积量(m3/ha) 树种 1 2 3 4 1 5 6 0.5 7 1 8 1 9 1 10 1 11 12 0.5 13 1 14 1 15 16 1 17 1 18 1 19 20 21 1 22 1 23 1 24 1 25 26 1 27 1 28 1 29 1 30 1 31 1 32 1 33 1 34 1 35 1 32.8 9.2 24.4 10 25.1 8.7 26.5 9.3 31.5 9 26.6 7.8 12.3 7.2 22.5 4.9 19.5 6 25.1 6 25 4.4 22.5 2.9 27.3 6.5 24.1 1.6 16.5 3.6 12.5 5.5 26.3 5.3 15.2 2.8 22.5 22.7 14.3 7.4 15.6 5.94 27 26.5 24.7 6 29.4 4.3 31.3 5.1 20.6 4.9 0.084496 0.04676 0.049481 0.055155 0.077931 0.055572 0.011882 0.039761 0.029865 0.049481 0.049088 0.039761 0.058535 0.045617 0.021383 0.012272 0.054325 0.018146 0.039761 0.016061 0.019113 0.057256 0.047916 0.067887 0.076945 0.033329 0.888012 0.415428 0.447803 0.516375 0.802875 0.521468 0.057147 0.333975 0.224475 0.0831 0.447803 0.4431 0.333975 0.557847 0.401943 0.138375 0.059975 0.506267 0.108332 0.333975 0.090107 0.117108 0.5421 0.429147 0.674628 0.790167 0.261908 10.50946 4.44217 9.050002 9.3623 10.30234 9.383687 2.404708 8.399589 7.516365 9.050002 9.026738 8.399589 9.530132 8.81129 6.471409 4.887191 9.31917 5.97006 8.399589 5.610422 6.12698 9.46806 8.956148 9.937538 10.26926 7.858206 马褂木 马褂木马褂木马褂木马褂木马褂木 马褂木马褂木马褂木 马褂木马褂木马褂木 马褂木马褂木马褂木马褂木 马褂木马褂木马褂木马褂木马褂木马褂木马褂木马褂木马褂木马褂木 36 1 37 1 38 1 39 1 40 1 41 合 计 30 18.5 5.7 19.2 6.8 20.8 8.1 24.7 7.8 24.1 10.1 0.02688 0.028953 0.03398 0.047916 0.045617 0.193175 0.214812 0.269052 0.429147 0.401943 7.186486 7.419338 7.918058 8.956148 8.81129 马褂木 马褂木 马褂木 马褂木 马褂木 249.7537 ha 由计算公式及表中数据,得出蓄积量 M=249.7537m3 注:1. 表中距离指观测者眼睛至被测树木胸高处树干中心的距离; 2. 凡观测特征值很明显为0的树木不需记录,很明显为1的树木通常情况下不需要量测距离。 实习心得:我一直认为学一定能够致用,如果只是懂得课本上的知识,那只能算是一个书呆子。如是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在生活生产中,那么真正学到家了。认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可以说是为了能够清楚践行的首当其冲的前提条件。因而我平时不要看课本的习惯有待于纠正。这也就导致在后面的实习的时候感到畏首畏尾,甚至有时手足无措的原因。 即使学好了课本知识,在实践中仍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如同我们在进行树高直径的测量的时候,弄懂测量的原理我们就花费了几个小时。由于实习基地有一定的坡度,我们没有办法将支起的仪器瞄准在待测树木的树高一米的地方。后来经过我们自己的改进,不再固定要瞄准到树高一米的地方,而是调准脚架的高度,使得仪器能够瞄准树木,然后再标出瞄准的地方做下标记,再测量其直径。接着我们根据前面测量得到的树高数据给树木分成合适的几段。比如3米一段或者4米,也可以是5米。虽然在起步阶段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一切开头难,但只要我们起步了,后来我们的进度就更加快速了。经过实习,理论联系上实际,我就感觉自己是在真正学习,心中有一种充实的感觉。心中不再只是课本上那些苍白无力的公式与文字,现在已经是鲜活的知识与技能了。 在这次的实习过程中还是很感谢我们小组的女生,她们不但勤劳而且细心。不但完成自己的任务,还帮助我们这几个慵懒的男的做了不少活。对于慵懒聪明人来说,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然而我们未必真地聪明;对于勤奋却又很聪明的人来说,她们可以成为一个个成功人士。最后那些自以为聪明不可一世的“聪明人”只有在那愤世嫉俗的份,说什么遇人不淑,什么时不与我,什么举世皆浊而我独清。。。。。。那只过是自己为了掩盖自己的慵懒的遮羞布,给自己一无所成的虚无人生的托词,给自欺欺人的自己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当然反省从自己做起,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懒惰。天道酬勤,勤奋的人生就算失败也会得到别人尊重,永远勤奋下去终有一天会成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