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垄断者,对文本一味地讲解、剖析,学生被动听讲,死记硬背,头脑中很难产生问题意识,阅读理解能力难以提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具备了自主阅读能力也将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发展,使其终生受益。
一、突出学生主体学习地位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灌输讲解,使学生产生一种依赖心理,影响自主意识的激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打破传统教学中“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遵循“先学后教”的阅读教学原则,让学生自学、质疑、讨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反馈,激活学生思维。实施“先教后学”教学模式,就是在进行新课文学习时,教师不对课文进行肢解剖析,而是在自然的状态下,引领学生进入阅读情境,学生自主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学生通过搜集相关材料,明确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对生字新词有了较好的把握。然后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交流。有的学生提出:“藤野先生作为一个教师,关心自己的学生,认真批改作业,这本是一个教师所应该尽的本分与责任,为什么能得到鲁迅如此高度的赞扬?”。针对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学生们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鲁迅在日本求学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最后得出结论:鲁迅先生之所以对藤野先生如此尊重,是因为在当时处于日本军国主义歧视中国人的大背景下,藤野先生抛弃了民族偏见,致力于传播医术,是具有国际大胸怀与大视野的教育者,是值得每个人尊重与爱戴的。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学生才会走进文本,质疑解疑,提升阅读能力。
二、创设情境促进深入阅读
语文阅读离不开想象,想象既是阅读的手段,也是阅读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开拓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想象,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学生会通过阅读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不再是孤立地阅读,浅层次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孔乙己》时,教师将本文与《范进中举》联系起来,
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思考:假若孔乙己与范进穿越时空,在某处相遇,二人会谈论哪些话题?他们对科举制度有没有相同与不同的看法?请大家根据小说人物的特点,创编一段孔乙己与范进的对话,并且进行表演。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他们在小组内合作创编课本剧,然后分角色进行表演。之后教师让各小组学生到教室前进行表演。学生创编课本剧及进行表演的过程,实际是与课文深入对话的过程,使学生较好地把握了人物性格特征,理解了文本意旨。再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针对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唯恐避之不及的情节,教师创设情境:菲利普先生回到家后,晚上难以入眠,他起身写了一篇日记,大家猜测一下他会写什么内容?请大家发挥想象,替菲利普先生写写这篇日记。几分钟后,教师让学生起来读自己所写的“菲利普先生的日记”,有的学生在日记中表达了对于勒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有的学生写出了对于勒的歉疚之情;有的则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于勒的责备与忏悔之意。可以看出,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走进文本,与人物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对话,促进学生深度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需要常抓不懈。特别要抓好学生的预习环节,传统教学中忽视学生预习环节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由于学生事先缺乏对学习内容的了解,致使课堂抓不住重点,阅读效率难以提升。所以教师应该通过预习环节,让学生自主阅读,提升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社戏》一文前,教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外通过语文辅导资料、网络查询等渠道,对课文进行预习。在课堂学习本课时,教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学生对生字新词、写作背景、写作特点都有了较好的了解。由于学生对课文进行了预习,听课能够抓住重点,故有效達成了教学目标。此外,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如在学习《老王》一文时,教师没有采取传统教学的讲解与灌输模式,而是问学生应该如何来学习这篇课文,有的学生说应该通过阅读了解生字新词;有的学生说要通过阅读了解老王性格特点;有的同学说要通过阅读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了解作者与老王的关系……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提供的这些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最后完成学习任务。其实教师与学生一起制订学习目标的过程,也自然进行了方法的渗透,使学生在无形中掌握了自主阅读的方法。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渗透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